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发展史(合集7篇)

时间:2023-08-27 14:56:27
统计学的发展史

统计学的发展史第1篇

0 引言

人类进化史,正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营建理想的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史是一部综合性的设计历史,是一部人类栖居形态演变、营造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1]它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过程的历史,是人类积极主动地影响自然和人类所处环境的演变过程的历史,以此来分析和研究人类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园林设计文化和辉煌的园林营建传统,但是现代景观设计在我国却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是解决人地危机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的艺术。

研究中国景观设计史,都是以考虑中国园林史为背景来进行的,近年来研究者研究园林史的新成果和新发展不断涌现,用设计类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研究景观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有些设计类学科的研究对其的影响密切相关,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史的研究对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影响密切,这样使得景观设计史的研究所触及的范畴和研究方法变得更为丰富和宽阔,其学术研究的广度、研究目的和意义也更为多样化,此专项的史学研究也就更为细致和深入。

1 相关基本概念

1.1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

我国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源远流长、建园历史悠久,营建技艺精湛,地域、文化丰富多样,极具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在我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中独辟蹊径,风格独特,彰显中华民族的特有内涵。在设计中它以表现文化情怀为出发点,将人文内涵和传统的儒、道、释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其设计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我国传统园林包括皇家、私家和宗教寺院园林。“气势宏大、用材讲究、装饰华丽是皇家园林的特点,着重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私家园林闲逸,具有文人的审美情趣。”[2]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在我国依旧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国人所喜爱,虽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很难见到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子,但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依然以传统园林设计为根本,以此来体现现代景观设计新的形象。可以说:传统园林设计在前,现代景观设计在后,传统园林设计是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基石,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辈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出先人对其所处环境的一种态度。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从建国到21世纪的今天,其设计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如今在城市、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等都可以看到现代景观设计,景观已经成为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普通人群都能够享用和观赏。(图1)

1.2 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

“环境艺术”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除了有美化环境的艺术作品外,还包含地景艺术、景观艺术以及偶发艺术等。“而景观设计是专门以为人类创造舒适、安全、功能齐全且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为目的,研究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安排、如何对土地上的物与空间进行合理安排的一门学科。它与环境艺术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但从某个角度来讲,二者还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3]

景观设计是一门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设计。所谓景观设计又称风景设计或室外设计,泛指对所有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包括园林设计,还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道路、桥梁、河边、绿地等所有生活区、工商业区、娱乐区等室外空间和一些独立性室外空间的设计,随着近年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室外环境设计,即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4]景观设计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艺术、建筑学、社会行为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地域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进行融合,同时又与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可以这么说“景观设计是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技术设计,是一种包含了对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工作。景观设计范畴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现改造、城镇景观设计和历史景现保护等。”[5]

2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

2.1 环境艺术设计史与园林设计史

2.1.1 环境艺术设计史

人居环境的营建历史与建筑史、规划史有一定的区别,它是以人类对环境的营造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设计史。何为环境艺术史?虽然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史学家对此概念持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可以从中总结出,环境艺术设计史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即是一部研究“人类栖居形态演变、营造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6]事物越往前发展,其研究也就愈深入和进步,其研究门类也就越来越多,对设计史的研究也应如此。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史其本身继承了其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研究是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江滨编著的《设计概论》一书中将室内设计史、公共艺术史、园林设计史、景观设计史等统一规为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范围。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它不仅涉及史学框架和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研究,还涉及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方面。总之,它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工程科学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它提供了一种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新视角和方法,即一种新史学范式和新通史观念。”[7]

2.1.2 园林设计史

园林设计史包括园林设计、园林历史和园林设计史三个方面的内容,但它们三者之间即相互作用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一方面园林设计史是对其具体的园林设计所进行的一门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又是以人类文化形态史研究作为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出发点。从狭义上来说,园林设计史是研究园林设计的渊源、演变过程、发展规律及其设计特征,以物化来阐析园林设计的外部形态、格调、体系,以及园林设计师与园林工程技术发展的一门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园林设计史即是在一个人类历史的框架范围里,以尽可能宽广的人类活动为背景去探索和理解园林设计的研究。以园林设计为出发点,来研究园林设计的历史特性和其研究线索是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内容。园林设计史它不仅只是研究园林设计的历史,还是一门研究一系列园林设计手法的学问。

2.2 景观设计史

“一项人类如何改变外界物质环境的历史”,是《辞海》对景观设计史的最好定义。直到20世纪以来景观设计史才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托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借鉴和导入其他学科的历史证据。如导入和借鉴园林设计史、建筑史、考古学、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等。景观设计史的研究由于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引申出了多样的研究视角。这些研究视角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视角产生极大的影响。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一方面“涵盖了景观的历史与发展,包括研究景观感知的变化以及景观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变革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8]另一方面,如运用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来对景观图像进行研究。随着“历史景观的分类和评价兴起,景观的审美和生态、遗产和游憩价值成为制定保护和管理政策的一部分。”[9]

3 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区别

从两者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在某些方面虽然包含景观设计的概念,但是景观设计史并不是全部包含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中,确切地来讲,景观设计史只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领域,但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史与园林设计史交叉研究的范畴。在当前大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人类聚居环境危机感的驱动下,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趋于对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研究,更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过程设计研究。而景观设计史是建立在其视觉艺术美特征基础上,而不是倾向由于环境危机问题引发的历史研究。景观设计史和环境艺术设计史两者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研究人类所居住环境的两门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

4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对景观设计史的影响

4.1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的相同点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它们三者都是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的历史研究。历史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智性的形式,而这三者是这种形式的一种探索类别。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与其它历史研究一样是所谓“历史”研究家族的成员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史本身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独特子集,具有交叉性与跨学科性的关于研究自然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观点,是对人类栖居形态的演变、营建工程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设计思想发展历史的专门研究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史不仅揭示了自然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剖析了因为人类活动而所导致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这样人类可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便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园林设计史是研究园林的变迁,以研究“第三自然”为出发点的研究,园林是从人与自然的共生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研究,“是人类用自然材料建造的用来代表关于自然的主题的作品。”[10]可以说,园林设计史也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来进行学问研究的。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也是把自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是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去认识和理解自然,把自然进行升华。

4.2 环境艺术设计史对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影响

当下,在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大的背景影响下,园林设计史研究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视角,同时许多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兴的研究观念。如近年来研究园林设计史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偏重,提出了大量的以针对地域环境的变迁史视角的研究和园林设计史对自然观的阐释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的关注,以及园林设计史中对社会情境分析的研究成为园林史的主流研究方向,以上这些例子的研究视角举不胜举。跨学科研究是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史的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环境艺术设计史就其性质来说属于边缘科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的研究方法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吸收营养,启发其研究,使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更具科学化、理论化。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不仅兼具有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研究特点,并形成了其研究特色。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文化景观,而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因其自身的特点,须结合其文化史来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常把历史文化的系统性分析研究作为对园林设计史的阐释。环境艺术设计史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促使和影响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这样使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走向多元、开放,使得园林设计史研究在关注园林设计本身的同时,也更专注于多学科多元交叉问题的探索。因而使园林设计史所涉及的范围和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的宽阔和丰富起来,其学术研究深度更为提高,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也更为深入。

4.3 园林设计史对景观设计史研究的影响

园林是人为的景观,园林是围合的景观。在某种程度上,园林设计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筹。以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为例,传统园林设计在前,景观设计在后,传统园林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基础,传统的园林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雏形。因而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和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研究内容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也会受到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影响。近年来学者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愈加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视角中,园林设计史研究与景观设计史研究存在交叉,因而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可以借鉴园林设计史研究的成果,促使其研究向前发展。如研究我国传统园林设计须考虑政治与其的关系,因为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有意无意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很多传统园林设计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而呈现出某种设计偏向。景观设计史研究和园林设计史研究一样,也须考虑其当时的阶级因素,也可从政治的意识形态视角出发而进行深入地探讨。因而园林设计史研究的视角可以借鉴到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中去,扩宽其研究的思路,同时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也影响着景观设计史的研究方法。

5 中国景观设计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我国景观设计的起源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我国的园林设计对我国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的景观设计发展也和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发展一样,经历了从起源、发展到高潮的三个阶段。如表1。

5.1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是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景观设计又要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景观是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构件。景观是环境中最活跃的、集中的、优化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实现这一条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可通过对环境景观的特征和特色成因进行剖析,从而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已有的环境资源,加深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景观设计对于某一特定的环境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社区、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平衡。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使人们杂乱的生活环境变得有条有理,宜人的景观能使所处环境的人们感到舒服,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们新兴的学科,在我国的兴起时间并不算长,设计师的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城市公共环境领域,近代以来,如辛亥革命以后,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相继出现了一些公园和城市广场,像广州的中山公园、汉口市政府公园及南京的中山陵前广场等,在相当程度上都沿袭了我国的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这些设计作品有的是在原有的景区或古建园林的基础上扩建或改建而成(图2),而以这些为代表的公共环境设计作品,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及“都市田园化和乡村城市化”的概念的推动下,严重阻碍了对传统造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我国后来城市景观创作的先天不足,空洞、毫无中国特色的后果,但是,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经历了改革和探索、模仿与反思、兼容并包与共生三个阶段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如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中心(图3)、广州陈家祠广场、上海延中绿地等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景观设计是一种复合的系统设计,如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即包括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还包括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人文系统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在于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常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11]。

5.2 中国景观设计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间互为联系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是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雏形。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以研究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出发点的,只是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已。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设计实践活动都有许多的交叉,这种交叉在城市的外部空间设计方面尤为集中体现,这种外部空间的设计可称为“景观设计”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设计”,如(图4)。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继承传统的园林设计、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并与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包括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种学科融合的复合设计体系。环境艺术是以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契机,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为设计核心,注重外部空间设计的人文质量的设计学科。由于有“环境艺术”的介入,从而丰富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景观要素。我国现代景观主要出现在城市,投资大、范围广,它是依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点建造而存在,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为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6 结语

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联系密切,两者研究之间即有学科交叉又互为区别,两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也可互为借鉴参考。在全球化进程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大环境下,我国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视野也更为开阔,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多样化。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是,我国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与欧洲发达国家对此领域的研究来说相差甚远,还有待我国此研究领域的研究学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勇.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2:61-62.

[3]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75-76.

[4]邱景源,江滨编著.设计概论[M].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曹瑞林.环境艺术设计02景观设计[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6]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7](英)怀特.16世纪以来的景观与历史[M].王思思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Harley J B. Maps, Knowledge and Power[C].Cosgrove D, Daniels S.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Cambridge, 1988: 277-312.

[9]金云峰,陶楠.环境史景观史园林史[J].中国园林,2014,8:85-88.

统计学的发展史第2篇

1环境艺术设计史与园林设计史

1.1环境艺术设计史

人居环境的营建历史与建筑史、规划史有一定的区别,它是以人类对环境的营造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设计史。何为环境艺术史?虽然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史学家对此概念持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可以从中总结出,环境艺术设计史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即是一部研究“人类栖居形态演变、营造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事物越往前发展,其研究也就愈深入和进步,其研究门类也就越来越多,对设计史的研究也应如此。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史其本身继承了其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研究是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江滨编著的《设计概论》一书中将室内设计史、公共艺术史、园林设计史、景观设计史等统一规为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范围。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它不仅涉及史学框架和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研究,还涉及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方面。总之,它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工程科学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它提供了一种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新视角和方法,即一种新史学范式和新通史观念。”

1.2园林设计史

园林设计史包括园林设计、园林历史和园林设计史三个方面的内容,但它们三者之间即相互作用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一方面园林设计史是对其具体的园林设计所进行的一门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又是以人类文化形态史研究作为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出发点。从狭义上来说,园林设计史是研究园林设计的渊源、演变过程、发展规律及其设计特征,以物化来阐析园林设计的外部形态、格调、体系,以及园林设计师与园林工程技术发展的一门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园林设计史即是在一个人类历史的框架范围里,以尽可能宽广的人类活动为背景去探索和理解园林设计的研究。以园林设计为出发点,来研究园林设计的历史特性和其研究线索是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内容。园林设计史它不仅只是研究园林设计的历史,还是一门研究一系列园林设计手法的学问。

2景观设计史

“一项人类如何改变外界物质环境的历史”,是《辞海》对景观设计史的最好定义。直到20世纪以来景观设计史才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托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借鉴和导入其他学科的历史证据。如导入和借鉴园林设计史、建筑史、考古学、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等。景观设计史的研究由于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引申出了多样的研究视角。这些研究视角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视角产生极大的影响。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一方面“涵盖了景观的历史与发展,包括研究景观感知的变化以及景观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变革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如运用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来对景观图像进行研究。随着“历史景观的分类和评价兴起,景观的审美和生态、遗产和游憩价值成为制定保护和管理政策的一部分。”

二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区别

从两者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在某些方面虽然包含景观设计的概念,但是景观设计史并不是全部包含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中,确切地来讲,景观设计史只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领域,但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史与园林设计史交叉研究的范畴。在当前大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人类聚居环境危机感的驱动下,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趋于对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研究,更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过程设计研究。而景观设计史是建立在其视觉艺术美特征基础上,而不是倾向由于环境危机问题引发的历史研究。景观设计史和环境艺术设计史两者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研究人类所居住环境的两门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

三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对景观设计史的影响

1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的相同点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它们三者都是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的历史研究。历史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智性的形式,而这三者是这种形式的一种探索类别。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与其它历史研究一样是所谓“历史”研究家族的成员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史本身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独特子集,具有交叉性与跨学科性的关于研究自然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观点,是对人类栖居形态的演变、营建工程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设计思想发展历史的专门研究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史不仅揭示了自然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剖析了因为人类活动而所导致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这样人类可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便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园林设计史是研究园林的变迁,以研究“第三自然”为出发点的研究,园林是从人与自然的共生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研究,“是人类用自然材料建造的用来代表关于自然的主题的作品。”可以说,园林设计史也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来进行学问研究的。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也是把自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是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去认识和理解自然,把自然进行升华。

2环境艺术设计史对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影响

当下,在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大的背景影响下,园林设计史研究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视角,同时许多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兴的研究观念。如近年来研究园林设计史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偏重,提出了大量的以针对地域环境的变迁史视角的研究和园林设计史对自然观的阐释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的关注,以及园林设计史中对社会情境分析的研究成为园林史的主流研究方向,以上这些例子的研究视角举不胜举。跨学科研究是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史的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环境艺术设计史就其性质来说属于边缘科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的研究方法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吸收营养,启发其研究,使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更具科学化、理论化。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不仅兼具有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研究特点,并形成了其研究特色。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文化景观,而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因其自身的特点,须结合其文化史来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常把历史文化的系统性分析研究作为对园林设计史的阐释。环境艺术设计史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促使和影响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这样使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走向多元、开放,使得园林设计史研究在关注园林设计本身的同时,也更专注于多学科多元交叉问题的探索。因而使园林设计史所涉及的范围和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的宽阔和丰富起来,其学术研究深度更为提高,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也更为深入。

3园林设计史对景观设计史研究的影响

园林是人为的景观,园林是围合的景观。在某种程度上,园林设计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筹。以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为例,传统园林设计在前,景观设计在后,传统园林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基础,传统的园林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雏形。因而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和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研究内容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也会受到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影响。近年来学者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愈加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视角中,园林设计史研究与景观设计史研究存在交叉,因而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可以借鉴园林设计史研究的成果,促使其研究向前发展。如研究我国传统园林设计须考虑政治与其的关系,因为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有意无意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很多传统园林设计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而呈现出某种设计偏向。景观设计史研究和园林设计史研究一样,也须考虑其当时的阶级因素,也可从政治的意识形态视角出发而进行深入地探讨。因而园林设计史研究的视角可以借鉴到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中去,扩宽其研究的思路,同时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也影响着景观设计史的研究方法。

四中国景观设计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我国景观设计的起源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我国的园林设计对我国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的景观设计发展也和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发展一样,经历了从起源、发展到高潮的三个阶段。

1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是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景观设计又要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景观是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构件。景观是环境中最活跃的、集中的、优化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实现这一条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可通过对环境景观的特征和特色成因进行剖析,从而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已有的环境资源,加深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景观设计对于某一特定的环境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社区、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平衡。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使人们杂乱的生活环境变得有条有理,宜人的景观能使所处环境的人们感到舒服,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们新兴的学科,在我国的兴起时间并不算长,设计师的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城市公共环境领域,近代以来,如辛亥革命以后,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相继出现了一些公园和城市广场,像广州的中山公园、汉口市政府公园及南京的中山陵前广场等,在相当程度上都沿袭了我国的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这些设计作品有的是在原有的景区或古建园林的基础上扩建或改建而成,而以这些为代表的公共环境设计作品,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及“都市田园化和乡村城市化”的概念的推动下,严重阻碍了对传统造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我国后来城市景观创作的先天不足,空洞、毫无中国特色的后果,但是,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经历了改革和探索、模仿与反思、兼容并包与共生三个阶段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如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中心、广州陈家祠广场、上海延中绿地等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景观设计是一种复合的系统设计,如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即包括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还包括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人文系统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在于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常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景观设计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间互为联系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是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雏形。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以研究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出发点的,只是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已。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设计实践活动都有许多的交叉,这种交叉在城市的外部空间设计方面尤为集中体现,这种外部空间的设计可称为“景观设计”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设计”。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继承传统的园林设计、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并与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包括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种学科融合的复合设计体系。环境艺术是以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契机,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为设计核心,注重外部空间设计的人文质量的设计学科。由于有“环境艺术”的介入,从而丰富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景观要素。我国现代景观主要出现在城市,投资大、范围广,它是依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点建造而存在,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为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五结语

统计学的发展史第3篇

中国建筑设计史包括建筑学和设计学两方面内容,是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的基本学科。现阶段,一般的教学形式只是分析建筑设计知识的个别方面,很少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只学到了古典建筑物的表面发展,很少去探究建筑物产生的背景以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加强对中古建筑设计史的深入学习。建筑设计是将建造技术和设计艺术相结合的双性学科,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结构、原材料、工程建造以及空间格局形成技能学习;二是依据时代背景、文化习俗、地域分布等社会人文形成不同设计的特征[2]。因此,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促使学生能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思维知识体系。由于建筑设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建筑设计和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从而学习到建筑设计的本质。

二、研究中国建筑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是漫长的,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随之不断发展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3]。实际上,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一样都是逐渐发展完善的,受到孔子儒学思想、易经理论、阴阳八卦、星辰天文等传统学说理论的影响,与现实环境相适应,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征的文化理念,发展完善之后就变成了一种附有深层次内涵的标准。这个标准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转变,同时也对绘画、服装、药品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古代建筑设计的留存、延续,完善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因此,开展中国建筑设计史的课程教学,要分析古代建筑的表面特征,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把握建筑设计的内涵。但是,现代教学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建筑设计教学的联系。

(二)传统建筑体现传统文化

建筑物是依据设计进行建造,人的思维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一定会对建筑物的设计者产生影响。从人类出现直到清朝灭亡,传统文化一直对建筑设计起着制约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分析。1.宇宙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宇宙观是通过天文现象来预测国运变化、人事凶吉、天灾人祸等,其本质是人类无法掌握命运。2.自然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自然的本意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就中国文化本质而言,自然是被分为“自”和“然”两部分,指的是人体本身和世界的物质。人自身、花、鸟、水等是物质界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观念下,人同其他物质要素是处于一样的位置,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3.环境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环境观是指人和周围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以及认识。古代人们对环境是非常重视的,比如:人去世后,埋葬的位置要经过风水先生的推算,盖新房子,要选择大门的朝向以及房子的方位,这些都非常讲究。

三、结束语

统计学的发展史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 专业基础 多元化

现代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仍是现代设计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史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和认识了解传统的重要途径。

一位日本的设计师曾评论中国设计太珍惜传统了,以致于毫不变化的加以利用。对于讽刺意味如此明显的评价我们应当怎样珍惜传统和最大程度上利用传统呢?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对设计传统的继承更多的停留在对传统造型符号与艺术样式的挪用上。造成设计界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设计传统并不了解。面对传统,我们更习惯于向别人炫耀祖先们曾取得的伟大成就。考虑到现状,这倒恰似一个乞丐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家境曾是如何的富有。

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传统中许多好的设计到现在还散发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许多造型要素与形式语言都展现出较强的现代感。而且再现代设计中融进传统的内涵,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和力,从根本上说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无不受到传统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表象存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继承传统,发展传统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情感。现代设计虽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它与设计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并不矛盾,相反,设计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恰是设计作创新与个性化的一大特色。这并不是排斥向国外优秀设计学习的可能性,艺术设计史的学习同样强调对国外某些艺术风格与设计经验的学习借鉴,综合来说,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考虑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向国外学习也更要立足本国文化传统,我们要借鉴的更多是形式上的表现技巧。

艺术设计史的学习是我们在校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理解传统的最重要、最便捷的途径。艺术设计史的学习能够最终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层次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设计史的学习,可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具有明确的思维导向性,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设计风格。

艺术设计史的学习有其重要意义,但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大多数主要是学习态度及认识态度不正确造成的。学生在艺术设计史等艺术理论课上,表现出轻视及浮躁的认识学习态度,并有“重技轻道”的思想。重视技巧训练与形式表现,轻视历史与理论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我们也不认识到艺术设计史等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而在教学中一味的强调技艺训练,最终一定导致失败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的大学教学目的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而不是只懂模仿和技巧表现的。

除了强调艺术设计史学习的重要性以外,要想较好的实现教学目的,在设计史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艺术设计史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史的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艺术设计史不是艺术史与设计史的简单综合,它还涵盖了技术史、美学史乃至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部分内容。虽然该课程是以历史发展线索为主,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史论史。另外,艺术设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以纯粹的历史年代为序。从目前从事该课程教学的高校师资力量来源来看,多数是来自纯美术院校的艺术史论专业,虽然个人专业素质较强,但由于专业上史料性与研究性较强,在其授课过程中,较容易以史论史而忽略了设计史与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出该课程学习的实用性,这是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和丧失兴趣的另一主要原因。因此,在艺术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传统各艺术设计风格与流派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炼出它们的设计观、美学思想以及这些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与实用价值。

另外,艺术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艺术设计思想演变的审美过程。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审美性与主观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始终拥有新奇感与审美享受。所以艺术设计史的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比如,在适当的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设计作品进行讲解等。在课堂教学上要有形有色,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掌握学生的接受心理。形式自由开放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对学生“放羊”,而是搞活课堂气氛,使教室变成艺术审美的沙龙。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针对图片分析讲解的效果较好,这样使学习过程更为直观。这种有形有色的作品分析比纯粹的口头讲解效果要好的多。但作品展示的过程中一般要分成重点讲解与一般欣赏性的。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室内光线较暗,长时间的放映图片会引起学生的视疲劳和困倦,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对教学图片进行筛选,并对重要的内容提前讲解,一般来说,刚开始时学生学习注意力较集中,便于理解与记忆。此时甚至可以让学生现场临摹一些重要造型形式,画出草图来。一方面加强了记忆理解,又训练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统计学的发展史第5篇

我局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下面小编整理了XX市X局在XX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督导会上的汇报讲话,希望大家喜欢。

X组长、指导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局党组对巡回指导组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指导组第一时间莅临我局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市委、特别是XX组长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关怀。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局认真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努力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要求,紧扣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紧紧围绕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要求,突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重点提高党史学习质量,大力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效,稳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迅速升温、全面铺开、有效落实。

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贯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是深入动员,统一思想。我局始终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X月X日第一时间召开局党组会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精神,X月X日召开全局党员大会进行动员,再次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市委动员会议精神,进行广泛发动,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修好党史“必修课”。二是成立机构,强化领导。迅速成立局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各支部书记任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X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机关党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党支部高度重视,支部书记亲自筹划、率先垂范,周密安排部署,明确任务举措,拧紧压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三是精心组织,细化分工。局党组及时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研究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安排工作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布置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全面统筹协调,为学习教育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严格对标对表、逐项逐步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是精心做好准备,确保高起点进入。购置发放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X册规定学习书籍,及时制定“XX市统计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计划”“XX市统计局党史专题学习计划”,做好专题学习资料准备。二是严密组织专题学习,确保高质量展开。局党组坚持按照“学-思-研-践”专题学习闭环机制目标,着力抓好中心组理论集中学习,重点抓好课前“预习功”、课中“领悟功”“研讨功”、课后“实践功”,充分发挥局党组带头引领作用。截止目前,局党组和中心组已开展5次集中学习,完成三个专题学习内容,组织中心组成员交流发言20余人次。三及时开展辅导宣讲,确保高效率落实。根据各专题学习内容设置及人员掌握程度,分别邀请市委宣讲团成员XX教授、XX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XX举办X场专题辅导宣讲,深化党员干部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在线收看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党史大讲坛辅导讲座X期、国家统计局举办的全国统计系统党史专题讲座视频会议X期,组织局领导、各支部书记上党史知识专题党课X堂次,各党支部其他宣讲共计X余次。

(三)广泛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推动全局党史学习教育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入心的良好局面

学习教育忌满、忌急,局党组始终在“精”“活”上动脑筋、下苦功。一是着力用好新媒体学xxx台。统筹用好现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坚持线上、线下并行,结合党员干部运用网络自主学习便利、碎片时间随处可用的实际,以“学习强国”、支部之家微信群、党史学习教育等公众号为媒介,引导党员干部用好“手机自学课堂”“网络公共课堂”,定期进行转发微视频、微音频、微评论,打造声像图齐全的学习园地,实现“学习效果+”“学习自由+”,第一季度我局党员干部在学习强国人日均积分达43.6分,在市直机关X个单位中排名第X名,获得市委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前X名的通报表扬。同时,通过在局内网开设党史学习专栏、滚动播出电子屏宣传栏、随时翻阅口袋书等传统做法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全方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和党史知识学习。二是活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形式。为持续调动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局党组放眼“长远战线”,坚持从时间上“轴”起,相继组织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保密知识竞赛网上答题活动、“学党史 悟初心 担使命”读书分享会、“传承红色基因,争当青年先锋”拓展活动、“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庆祝建党百年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同时,充分利用XX拥有丰富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各党支部积极开展特色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有序组织党员到红色景点见学打卡、身临其境感悟红色经典伟力,汲取前进动力。这样既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参与度、又活化了学史趣味性,切实让党员在参与体验中强化学史行为自觉。截至目前,以全局干部或以支部为组织形式,组织参观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计X场次X余人次。三是适时总结经验扩大辐射面源。局党组始终坚持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强化、在强化中升华,以“关键少数”引领带动多数自觉跟随,注重运用身边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工作专班优秀典型X、X、X激励党员干部,加强新闻宣传,将党史蕴藏的思想伟力与借势激发工作新动能结合起来,扩大党史学习辐射面和影响力。截止目前,局党史学习教育专栏刊登学习动态、信息报道X余条、印发党史学习教育简报X期、汇编“学党史 深调研”成果一册、向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简报、每天快报、“XX机关建设”平台等各类媒体报送X余篇稿件。其中,XX快报采用X篇,学习强国省台党史学习教育专栏采用我局X篇动态置顶展播,“XX机关建设”公众号采用X篇置顶头条推送,机关党建平台采用稿件X篇。同时,按照《XX市XX局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方案》,发动全局党员干部撰写XX篇高质量的XX分析报告,讲好XX故事,大力宣传反映建党 100周年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XX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新出彩的辉煌成就,目前已完成XX篇。

(四)坚持学以致用、力行为民服务,着力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

我局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一是着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实事,积极为统计基层减负增效。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能源、社会民生等领域研究,以“试点探路、有序扩围”的形式开展数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统计核算工作,开展“统会融通”等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及试点实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消费市场、投资情况监测,加强对供需两侧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研究分析,扎实开展知识产权产品投资试算,加快推进专业市场入库纳统试点及XX城市更新经济社会效益研究、XX物流供应链发展研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吸收借鉴学习X等城市先进经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统计改革,加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统计。局党组始终瞄准内业前沿加强研究、创新思维理念、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探索减负方法路子,让基层统计人员轻装上阵。近两年来,共为基层压减项目X项,项目压减比例达X%;另外部分精简项目X项,部分精简项目比例X%。总体上,市、区两级各部门压减和部分精简项目占比X%。二是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办实事,积极为农民解决“烦心事”。推动巩固拓展我局帮扶XX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XX市全链条农业(涉农)统计工作,配合做好乡村振兴监测。针对疫情影响下,农民苹果外销困难,我局通过XX日报向大众推广宣传,帮助XX区果农售卖荔枝,解决困扰农民的心头难事。三是着力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办实事,积极助力“四上”企业纳统。围绕“六稳”“六保”做好统计监测,加强月度、季度和年度经济形势预警预测预判,强化对经济运行重大问题深度研析,提升统计监测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围绕数据解读分析,启动“统计形象提升工程”,研究微观数据开发应用,推动统计媒体融合发展,强化舆情监测,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社会关切。拓展市场主体服务渠道,开展“四上”企业培优工程,加大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的统计监测力度,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优化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完善“四上”单位字典库、重点单位(项目)监测库管理,联动相关部门为重点企业提供更优质的统计服务。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四上”企业X个,较上年同期增长X%。按省统计局通报的一季度全省“四上”企业审核确认结果,全市一季度新增“四上”企业X个,净增“四上”企业X个,新增、净增单位数均位列全省第一。四是着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办实事,擦亮万户居民调查品牌。通过万户居民调查,广泛征求群众对调查选题的建议,通过入户、电访和网络等方式,就群众烦心事、揪心事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民意,搭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问民需,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以“统计智库智用工程”为抓手,着眼民生热难点问题,充分利用统计智库平台,拓展大数据应用,提高“智库”服务民生需求效益,增强市民和企业用“数”便捷性、体验感、满意度。优化“12345”回复流程,今年1-6月,受理12345热线工单X件,全部按时办结,答复网上咨询X条。五是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实事,充分利用统计数据服务疫情防控。我局始终秉承统计为民理念,竭力发挥统计职能,推动基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在XX这次疫情防控中,积极挖掘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指导街(区)精准掌控全员核酸检测情况、助力全市疫情防控。同时,我局组建了党员突击队,近期党员突击队陆续到XX区XX街、XX街进行协助防疫支援,广大党员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报名参与居住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截止目前,已有X余名党员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服务X余次。

二、存在问题

我局学习教育准备工作充分扎实,基础保障到位,及早进入了角色和状态,但与市委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薄弱环节。

一是学习教育还存在着用力不均的问题。总体来说,各党支部在抓学习还是花了功夫的,整体学习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各党支部推进力度还不够平衡,有的开展跟进不紧、有的推动方法不灵活,需要进一步提升整体把握水平,做到平均用力、见实见效。

二是工作成效与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学思践悟的程度、成果转化率还够不高,距离提高政治站位、指导具体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还需持续用力。有时还易受统计部门职能局限,认为我局密切涉及民生职能较少,对一些民生项目、民生实事帮不上忙、使不上劲,为民办实事工作创新性不足。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对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推进,强化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实党史学习教育。

一是要崇尚严实作风,切实扭住学习教育的关键点。坚持把严实作风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督促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好指定学习材料、扎扎实实搞好专题学习、持之以恒抓好常态教育,确保理论学习取得新进步、达到新高度。

二是要注重科学统筹,切实找准学习教育的结合点。注重把学习教育和各项统计工作结合起来,围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这一主线,积极谋划统计“十四五”蓝图,以统计“1+X”举措和“XX重点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统计工作水平。

统计学的发展史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改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充分的体现课程功能特点,对课程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这样才能够解决历史学习问题。学生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促进教学内容与方式现代化发展,因此针对历史学习的特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需要进行改革规划,在整体上实现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改进。

一、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内容较为混乱

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采取的是较为笼统的处理方式,不能够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说明,教师不能够对高中历史内容进行系统性把握与充分的理解,因此无法领会到高中历史改革的精髓。片面化的理解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知识讲解,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切实对的指导作用。

2.教学课程零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

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设计上不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内容的设计过于老化,深层次的问题无法体现出来。中国史与全球史之间缺乏相对的认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链接,思路的构建上不够清晰,课程设计整体性缺失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专业性较差。

3.封闭程序化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的体现现代性,封闭程序化式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疲劳,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把握,效率较低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社会结构发展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也正面临着多样化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时期受到挑战。学生受先进思想的影响会对历史内容产生批判性看法,无法对历史内容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教师对这种现象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认识,很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效率。使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产生的影响较差。

二、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改进建议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并且高中课程设计要简单化发展这样才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理念,达到教学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能够更加方便教师进行整体性把握,对历史课程的设计要依据教学改革总体思想为指导。将公民教育与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才是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构建相应的模块,吸收多元化的知识构建体系,对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的阐释,引导学生简历正确的价值取向。高中历史必修2中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由最早的农业生产出现开始讲起,对农业发展过程,使用的农业工具等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展示相应的古代农业图片。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粗放型转变为现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反应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状况的集中反映。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设计较多,知识点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要保证设计环节上的相互连接,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构建学生的历史系统。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在十四五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的工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宗教进行反思,并且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对这种思想进行描述说明,这就导致了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郑和下西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庞大的船队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只有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进行连接,明确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历史系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高中历史学习。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内容的选择更加的具有弹性,充分的体现现代高中历史课程价值。高中历史课程多元化发展将会出现重复性内容,根据这种具体情况要实现高中历史现代化设计。在整体上对历史发展进行多层次阐释,使学生更加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精神自由社会的公平。在此基础上阐释的民族精神将更符合新时期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中教师应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讲解,扩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南北双方对革命的意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民主精神的讲解,同时还可以收集革命成功之后封建势力进行的复辟资料,并且对两种活动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说明辛亥革命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到人心的历史作用。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将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是对历史学习的集中性规划,是确定学习行动的整体框架。针对高中历史的特点对设计的程序,方式的选择等进行明确。在高中历史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历史理论为发展指导,历史课程标准为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够组织积极有效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活动。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进行完善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发展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J].历史教学,2012

统计学的发展史第7篇

【关键词】 传统历史教学;精华;新课改;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自2004年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传统历史教学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传统历史教学真的是洪水猛兽一无是处吗?传统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大潮中真的毫无用武之地吗?历史昭示我们,对待传统因素必须“吸其精华,踢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么,传统历史教学中究竟有哪些值得新课改借鉴的精华因素呢?本文仅从注重构建通史知识体系、注重讲述法、注重板书设计以及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谈谈传统历史教学精华在高中新课改中的新应用。

一、注重构建通史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旧课程的历史教材一直采用通史体例,受其影响,传统历史教学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历史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历史史实之间的前后关联等,因此学生所学到的史实是比较系统、扎实、有条不紊的,这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而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史体例,它完全打破了时空界限,构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全新的必修模块和25个专题。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体例虽然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洞察历史,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跳跃幅度大、知识综合性强、中外关联度大,所以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比较吃力,所掌握的史实也是比较脆弱的、零散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借鉴了传统历史教学的成功做法,在专题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通史知识的渗透,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必修1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新课时,我引导学生把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及明清六个阶段,并大体上明确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从而为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奠定了必要的通史基础。在高三总复习时,我又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把书本中的考点按时间顺序逐一对应到某一阶段中去,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本阶段的专题内容。例如以宋元时期为例,其主要阶段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本阶段的相关考点包括:

必修一(政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

必修二(经济)——农业:租佃制盛行;手工业:瓷都景德镇,棉纺织业兴起等;商业:纸币交子;打破坊市界限等。

必修三(文化思想)——思想:程朱理学;科技:三大发明的成熟;艺术:宋四家书法;文学:宋词和元曲

选修一(改革史)——王安石变法

实践表明,有效的通史知识教学,对于学生迎战新课程高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传统的注重通史知识体系的教学在新课程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注重采用讲述法

讲述法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这是因为,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许多遥远且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师娓娓动听的精彩表述、引人入胜的激情介绍、扣人心弦的感人讲解,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才会领会要旨。相反,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感到厌烦。当然,传统历史教学因为老师讲得过多,因此被戴上了“满堂灌”的罪名。虽然如此,我认为在新课程中仍然可以大有作为,这是因为,新课程历史教材尤其是岳麓版的教材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历史概念,学科术语,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述,而一味的让学生“自主探究”,我想势必会“误人子弟”。因此,在新课程中应该使用讲述法,当然,在新课程背景下讲述法应该是更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更具感染性的,同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使讲述法焕发异彩、锦上添花。比如在介绍科学家袁隆平时,我播放了《感动中国袁隆平》的视频;在讲述工业革命时,我播放了《大国崛起》专题电视片》……

三、注重板书设计

传统历史教学十分注重板书设计。这是因为,主题鲜明、条理清晰的板书设计不仅便于学生课堂笔记,而且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同时教师工整优美的板书还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给学生一种在书写方面潜移默化的好的影响。遗憾的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注重板书设计的理念逐渐为世人所忽略,课堂上工整优美的粉笔字板书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精彩纷呈的历史图片,眼花缭乱的历史镜头,……由于课堂容量大,学生根本来不及做笔记,偶尔做了一些笔记,也是相当不完整和缺乏条理的,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后复习的最佳依据就是课堂上的笔记。当然,传统的板书设计也是有局限的。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破解这一问题。即在设计PPT课件时,把板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备课,让板书设计的效果贯穿上课的始终。比如,在讲述某一问题时,展示给学生的是本课的局部板书;而在课堂小结时,展示给学生的是体现整节课知识体系的板书,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在PPT课件中设计出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的板书,设计出跳跃式的板书等等,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效果。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传统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比如传统历史教学倡导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出历史墙报、观看历史电影、举办历史图片展等,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在传统历史第二课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采用更多途径以及更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喜欢历史,爱学历史。一是在课堂上,如创设温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多举行讨论课,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唱历史歌曲、观看历史短片等等,二是在课外,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史兴趣,比如可以围绕重大纪念活动举办历史报告会,邀请知名专家做讲演;结合重大时政,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在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本身仍在探索和发展之中。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们的历史教学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是留住了传统才能留住了根,传统历史教学虽有局限但也颇有精华,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的态度,把传统历史教学的精华与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机整合,推动中学历史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