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合集7篇)

时间:2023-08-23 16:34:51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第1篇

    (一)优势财经类大学经济管理类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再加上财经类大学完备的经管类课程实验实训设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搭建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其他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相比,通过跨院系的学科资源整合和师资力量组合,财经类大学具有开设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技术性课程的条件,而这些技术性课程的开设,是以政治学、社会学、公共伦理学等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价值性和理论性课程作为基础。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打通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瓶颈”。也能避免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空泛、枯燥,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缺陷。(二)劣势1.学科基础薄弱从财经类大学各专业的发展情况看,许多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前后才得以创立,发展时间短,远没有达到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学科基础较弱,学术影响较小。其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专业建设、教学特色、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综合性院校,还没有形成适合于财经类大学的专业发展模式。与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相比,公共管理学科在财经类大学兴办的各学科专业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势的地位,且其各二级学科力量分散,学科整体被人为的“肢解”。在学科基础本来就较弱的情况下,这种狭隘的“小财经”办学理念和部门利益的博弈更进一步限制了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空间。2.专业定位模糊公共管理涉及多个公共部门,而这些部门或组织的专业性差距很大,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各类高校就试图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办学。综合性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强调综合性和理论性,医学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医疗卫生管理特色,师范类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教育管理特色。而许多财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在专业定位上却遭遇了在“宽与窄之间艰难取舍”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想如综合性大学那样追求“大而全”,另一方面又想突出财经特色,结果却是哪方面的目标也没达到。培养出的毕业生似乎什么都懂都会,但到实际应用中却又什么都不精。这种模糊的学科专业定位,培养出来学生也变得不伦不类,既缺少公共管理学科知识,又没有系统的财经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招聘和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的尴尬也就可想而知。

    二、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重大举措之一就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任何新的一级学科诞生必然伴随着学科的内部整合。由于公共管理下属的许多二级学科原来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整合的任务对它来说尤为繁重。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学界在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学科整合状况很不理想,各二级学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能够确立起来。一级学科合理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它的研究范畴能构成理想的基础平台,既允许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合理分工从而形成二级学科,又能确保二级学科之间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学科共通的理论和知识。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四个学科上。这些学科划分的基础是横向的领域分工,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且原来就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但这些二级学科之间在研究范畴上有哪些内在联系?从事分领域的研究又需要哪些共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或基本的共识。如果说理想的学科结构是树状结构的话,那么目前公共管理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有机内在联系没有确立,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来维系。[2]在公共管理各二级学科之间的有机内在联系还没有确立之前,要确立一个统摄各二级学科,逻辑严密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培养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许多财经类大学也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开设了各二级学科专业,下一步除了要完成学科教研机构建制上的形式整合外,在实质上打通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存联系是更为重要的任务。立足于财经类高校的实际,其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财经特色的实践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1.公共性要求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公共性要求体现在学科建设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共性本色。当前不少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因为学生就业情况不佳就“病急乱投医”,随意调整教学方案,添加了很多非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或把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希望寄托于“二学位”上。这种泛财经化的不良倾向,导致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属性更加模糊,任由其发展甚至将引发学科发展的合法性危机。为了有效解决学科发展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应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彻“大公共领域”的概念,即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部门人才需求,还应该包括企业部门的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因为现代企业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由竞争者,一方面普遍存在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另一方面社会进步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现代企业除了搞好生产经营以外,还要处理好与政府和社会的公共关系。这就要求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关素质,而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逐渐增长的人才需求。2.应用性要求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的焦点会有一些变化,但贯穿始终的核心争议话题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3]一般认为,19世纪末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成为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4]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公共管理得以从政治学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实际上,在公共管理学科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的学科分界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都存在强烈的“政治学倾向”。所以,要化解公共管理学科的“身份危机”,就应该重申“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意义和价值。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下,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政问题,而非政治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式也正在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变。但这并不代表“政治与行政二分”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视角下,“政治与行政二分”可以被引申为“政治与公共管理二分”。那么,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公共管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而公共管理问题都是一些十分具体的知识应用性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如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都与财经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紧密关联。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教学和研究正是财经类大学的优势所在,故而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应该依托自身的经管学科优势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各个环节突出应用性,淡化目前过分偏重价值分析和理论知识的“政治学倾向”教学方式。3.复合技能性要求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复合技能性要求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共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公共管理学科是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因应近现代社会公共管理实践快速变化的产物。在人类社会最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涉及人们活动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日趋庞杂。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面临的社会治理任务日趋繁重,政府的职能也急剧扩张,当今社会公共管理几乎涉及了人类事务的每一个领域。作为专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也不得不紧跟实践加速变化的“步伐”,研究的主题和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随着公共管理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公共管理实践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被吸纳到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当中,包括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随着公共管理二级学科成员的不断增加,甚至一些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也被引入到公共管理的课程当中,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开设了土地资源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理工科性质的课程。公共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对公共管理专业研究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出严峻的挑战。传统上偏重于定性研究和理论教学的教研方式已经远远落伍于时代进步的要求,定量和实证方法的大量应用应该成为公共管理专业教研方式革新的基本方向。财经类大学开设的各类经管专业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接合的软科学领域,其教研方式普遍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综合应用,这是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所不具备的条件。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在办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扬财经类大学在教研方法上的这种优秀传统,并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以适应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第2篇

(一)优势财经类大学经济管理类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再加上财经类大学完备的经管类课程实验实训设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搭建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其他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相比,通过跨院系的学科资源整合和师资力量组合,财经类大学具有开设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技术性课程的条件,而这些技术性课程的开设,是以政治学、社会学、公共伦理学等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价值性和理论性课程作为基础。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打通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瓶颈”。也能避免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空泛、枯燥,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缺陷。(二)劣势1.学科基础薄弱从财经类大学各专业的发展情况看,许多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前后才得以创立,发展时间短,远没有达到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的专业化程度,学科基础较弱,学术影响较小。其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专业建设、教学特色、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综合性院校,还没有形成适合于财经类大学的专业发展模式。与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等强势学科相比,公共管理学科在财经类大学兴办的各学科专业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势的地位,且其各二级学科力量分散,学科整体被人为的“肢解”。在学科基础本来就较弱的情况下,这种狭隘的“小财经”办学理念和部门利益的博弈更进一步限制了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空间。2.专业定位模糊公共管理涉及多个公共部门,而这些部门或组织的专业性差距很大,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各类高校就试图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办学。综合性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强调综合性和理论性,医学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医疗卫生管理特色,师范类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突出教育管理特色。而许多财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在专业定位上却遭遇了在“宽与窄之间艰难取舍”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想如综合性大学那样追求“大而全”,另一方面又想突出财经特色,结果却是哪方面的目标也没达到。培养出的毕业生似乎什么都懂都会,但到实际应用中却又什么都不精。这种模糊的学科专业定位,培养出来学生也变得不伦不类,既缺少公共管理学科知识,又没有系统的财经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招聘和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的尴尬也就可想而知。

二、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重大举措之一就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任何新的一级学科诞生必然伴随着学科的内部整合。由于公共管理下属的许多二级学科原来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整合的任务对它来说尤为繁重。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学界在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学科整合状况很不理想,各二级学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能够确立起来。一级学科合理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它的研究范畴能构成理想的基础平台,既允许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合理分工从而形成二级学科,又能确保二级学科之间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学科共通的理论和知识。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四个学科上。这些学科划分的基础是横向的领域分工,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且原来就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但这些二级学科之间在研究范畴上有哪些内在联系?从事分领域的研究又需要哪些共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或基本的共识。如果说理想的学科结构是树状结构的话,那么目前公共管理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有机内在联系没有确立,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来维系。[2]在公共管理各二级学科之间的有机内在联系还没有确立之前,要确立一个统摄各二级学科,逻辑严密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培养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许多财经类大学也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开设了各二级学科专业,下一步除了要完成学科教研机构建制上的形式整合外,在实质上打通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存联系是更为重要的任务。立足于财经类高校的实际,其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财经特色的实践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1.公共性要求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公共性要求体现在学科建设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共性本色。当前不少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因为学生就业情况不佳就“病急乱投医”,随意调整教学方案,添加了很多非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或把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希望寄托于“二学位”上。这种泛财经化的不良倾向,导致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属性更加模糊,任由其发展甚至将引发学科发展的合法性危机。为了有效解决学科发展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应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彻“大公共领域”的概念,即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部门人才需求,还应该包括企业部门的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因为现代企业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由竞争者,一方面普遍存在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另一方面社会进步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现代企业除了搞好生产经营以外,还要处理好与政府和社会的公共关系。这就要求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关素质,而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逐渐增长的人才需求。2.应用性要求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关注的焦点会有一些变化,但贯穿始终的核心争议话题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问题。[3]一般认为,19世纪末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成为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4]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公共管理得以从政治学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实际上,在公共管理学科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的学科分界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都存在强烈的“政治学倾向”。所以,要化解公共管理学科的“身份危机”,就应该重申“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意义和价值。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下,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政问题,而非政治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式也正在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式转变。但这并不代表“政治与行政二分”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视角下,“政治与行政二分”可以被引申为“政治与公共管理二分”。那么,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公共管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而公共管理问题都是一些十分具体的知识应用性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如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公共部门财务、公共项目预算与管理、政府部门现金与债务管理、公共投资分析等都与财经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紧密关联。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教学和研究正是财经类大学的优势所在,故而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应该依托自身的经管学科优势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各个环节突出应用性,淡化目前过分偏重价值分析和理论知识的“政治学倾向”教学方式。3.复合技能性要求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复合技能性要求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共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公共管理学科是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因应近现代社会公共管理实践快速变化的产物。在人类社会最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涉及人们活动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日趋庞杂。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面临的社会治理任务日趋繁重,政府的职能也急剧扩张,当今社会公共管理几乎涉及了人类事务的每一个领域。作为专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也不得不紧跟实践加速变化的“步伐”,研究的主题和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随着公共管理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公共管理实践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被吸纳到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当中,包括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随着公共管理二级学科成员的不断增加,甚至一些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也被引入到公共管理的课程当中,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开设了土地资源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等理工科性质的课程。公共管理实践的快速发展,对公共管理专业研究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出严峻的挑战。传统上偏重于定性研究和理论教学的教研方式已经远远落伍于时代进步的要求,定量和实证方法的大量应用应该成为公共管理专业教研方式革新的基本方向。财经类大学开设的各类经管专业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接合的软科学领域,其教研方式普遍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综合应用,这是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所不具备的条件。财经类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在办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扬财经类大学在教研方法上的这种优秀传统,并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以适应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财经类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实现途径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第3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69 — 02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经济活动思维与公共管理问题结合起来。对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问题。一般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都已经学过初级的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未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惯性。

第四,必须合理区分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不同。我国的财政学教学往往以制度描述为主,教学的重点多是放在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财政现象上。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要凸显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学科外延上要着重分析如何建立廉洁高效同时又兼有地方与中央两个积极性的政府公共部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编写与选用时审慎选择。与此同时,也应在公共经济学的考试方式方法与考察重点上有所侧重。

〔参 考 文 献〕

〔1〕刘晓玲,张蕾,等.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7,(03).

〔2〕〔英〕基恩·希瑞克斯,〔比〕加雷思·D.迈尔斯.中级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汪冲.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J〕.重庆与世界,2011, 28,(06).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第4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师资;优化整合

随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观念由于服务型政府的推进而逐步深入,高校应用类专业服务社会需求的职能加强,X校为满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或增设了若干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前在X校这些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布在几个不同的学院,各学院均配备了相应的专业师资人员。因此出现了在同一所学校,专业重复叠加设置,因此造成了师资浪费和低效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利于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问题。本人经过调研,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分布的状况进行信息统计归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整合公共管理类师资进而提高师资利用率提出浅陋的意见。

一、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布现状

X校现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辖的专业共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三个专业和公共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两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一个。即本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硕士点包括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还有一个按一级学科建设的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其具体分布见表1:从学院分布看,X校现有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分属于四个学院,其中公共管理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法政学院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地理科学学院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隶属于地理科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隶属于教育科学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隶属于公共管理学院。从专业隶属看,公共管理学院和法政学院均设有行政管理专业,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公共管理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中都同时存在。而且这些分属于两个学院的同一专业同时招生授课,分别招聘、培训、使用师资,毕业生实习、就业也分别管理。

二、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现状

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分布遵循人岗合一的原则,即专业教师随同专业设置岗位招聘、培训、管理、使用。由于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分属于不同的四个学院,因此其师资也随之分布于以上四个学院。

(一)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总量分布

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共有37人。(参见表2)就专业拥有师资量而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人,行政管理专业8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51.35%、21.62%、27.03%。就职称结构而言,副高级以上职称14人,占总人数的37.83%;中级16人,占总人数43.24%;中级以下7人,占总数的18.91%。就学历结构而言博士6人,占总人数的16.21%;硕士26人,占总数的70.27%。就专业师资配置而言,高级职称主要分布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副高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配置较高,其他两个专业配置相同。就学历层次分布而言,专业教师主要是硕士学历居多,占总人数的70.27%。博士拥有量各专业差距不大。

(二)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隶属分布

X校所设置的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共拥有的专业师资37人,其中公共管理学院、法政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分别拥有9人、6人、10人和12人。公共管理学院所拥有的人数占总数的24.32%,其余三个学院分别是法政学院16.22%、地理科学学院27.03%、教育科学学院32.43%。职称结构而言,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分别是公共管理学院5.41%,法政学院5.41%、地理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均为13.51%。配置结构而言,相对较平均。学历结构而言,博士学历四个学院配置比较均匀,硕士学历师资是公共管理学院较多,占总数的21.62%。(具体参见表3)

三、X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总量不足

专职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甚至严重短缺,导致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大量聘用外聘教师,二是本专业教师承担更多的课程门类。第一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指导时间和情感上相比弱于本专业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果。后一种情况则会导致少数的教师走马灯似的反复多次出现在同一个班级,对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同时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不同的知识信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结构不合理

从统计数据来看,公共管理类各个专业均存在专业教师职称、学历结构不均衡,没有形成良好的梯队结构。虽然个别专业情况略好(教育科学学院所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总体上仍然呈现高级职称(包括正高、副高)和高学历(获得博士学位)教师数量偏低,中低职称和中低学历教师偏多的状况。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均衡,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结构,对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都形成了制约,不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及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分布不均匀

各学院配备不相同,分布不均衡。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包括法政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均呈现严重不均状况。

(四)师资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1.学院分别招聘、使用师资带来的问题。由于专业教师分属于不同的学院,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各个学院均需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由于同属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下,很多专业课设置相同或相似,但由于教师分属于不同的学院,每门课均需配备专业教师,导致讲授相同课程的教师重复配备,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2.专业重复设置带来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安排均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专业教师随同专业分布于各个学院。随着进一步推行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以及日授课时间的压缩,除了公共必修课(公共外语和计算机课)因学校统一开设、跨学院之间合班授课而占用了一部分时间,各学院专业课授课时间区段基本一致,由此导致专业教师首先要保证完成自己学院专业的课程,不便实现专业教师的校内跨学院师资资源共享。3.教师资源不足,教学任务过重,不利于教师培训提升。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情况可以看出,分布于四个学院的公共管理类各个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呈严重短缺状态,如此导致教师授课门类多,授课时间长,工作负担重,致使备课以及科研时间严重不足,无法进行定期进修学习培训,不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归纳起来,公共管理类师资现状基本可以概括为,专业教师数量总数不足甚至个别专业呈现严重短缺之状况,个别专业教师不足,授课任务过重,没有时间和机会进修培训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师生比过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制约;由于专业教师随专业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学院,导致教师资源分散,不利于形成优势资源集中的态势,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专业发展形成了制约;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师资分散,不利于教师间资源共享,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科研梯队建设,对整体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不利。

四、X校公共管理类师资整合建议

基于本人从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切实体会,针对上述师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内跨院整合,以提高师资水平,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利用率,优化师生比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更好地发展。1.进行专业整合,促进学科发展。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公共管理类专业整合,将重复设置的专业归类,将分散于各个学院的专业进行合并,这样可以避免专业重复设置现象,将分散于各个不同学院的相关专业整合于一体,可以大大提高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师资资源,还可以缓解师资不足的状况,极大的利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创品牌、提高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有效地服务社会。2.进行专业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师资利用率。进行专业整合,从而将分散的教师资源整合到一体,有助于在一个统一的学科体系内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可以缓解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将分散的教师资源集中起来,统筹安排,从而大大提高师资利用率。3.进行专业整合,有利于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进行专业整合,将分散在各个学院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整合在一起,可以改善相同或相近门类的课程重复配备专业教师的情况,大大降低教师的授课任务,可以使年轻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进修、充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地晋升机制。4.进行专业整合,有利于师资结构均衡发展。进行专业整合,可以优化师资结构,促进师资结构均衡发展。目前各个专业均呈现专业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均衡,普遍存在高学历(博士)、高职称(教授、副教授)偏低,中低职称(讲师、助教)和学历(硕士及其他)偏高的状况。进行专业整合,可以有效地平衡公共管理类专业职称和学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也便于整体梯队建设,促进师资优化。5.进行专业整合,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专业整合,降低师生比,形成科学合理的师生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除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他各专业师生比普遍偏高,均高于教育部的要求标准。公共管理类专业整合,可以降低师生比,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作者:黄岩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第5篇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本文由收集整理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第6篇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共管理学科分类第7篇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