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航空航天进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8-21 16:58:16
航空航天进展

航空航天进展第1篇

2011年1月11日,“歼20”飞机首飞成功,中国第三个进入隐身战斗机俱乐部。

2011年9月29日,“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同年11月1日,“神州8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先后3次与“天宫1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2012年6月16日,3名航天员乘坐“神州9号”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宫1”号成功实施自动与手动交会对接,在轨生活工作13天后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中国将迈入空间站建造的新阶段。

2011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免费提供定位服务,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运营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国家。

2012年7月25日,中国“天链一号”03星发射入轨,“天链一号”卫星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为未来的空间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2年11月1日,网络消息显示,中国的第二种隐身战斗机样机首飞成功,中国也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时开发2种隐身作战飞机的国家。

……

这些标志性的事件不过是2010到2012年间中国航空航天领域众多成就的一部分,但这也足以让人们对2012年的第9届中国航展有所期待,而事实也证明了,本届航展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尽管珠海航展并没有展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就,但有限展品所体现出的科学技术实力,所展现出中国科研人员的精神面貌依然令人欣喜。

印象之一,规模扩展明显

此次珠海航展,不但参加静态展示的飞机有所增加,飞行表演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除了闻名遐迩的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中国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还有使用L-39教练机来自法国的“百年灵”飞行表演队,此外,中国新型专用武装直升机“直10”、“直19”,巴基斯坦空军的“枭龙”战斗机也有着空前的吸引力。现场展示除了战斗机、运输机、客机、公务机外,甚至还包括了无人机。此次参展的单位除了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三大传统参展集团企业外,中国兵装集团、兵器集团也展示了相关军品。加上踊跃参展的众多民营企业,以往航展基本限于三个室内展馆,而此次又临时搭建了2个临时展馆,其规模的扩展显而易见。除了航空航天展品,此次兵装集团展示了多型地面装备,包括自行防空火炮,近程防御系统等,这不由得使很多人感叹,难道珠海航展真的要变成珠海防务展吗?

印象之二,专业化程度加深

任何航空航天产品都是集成产品,最终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都可以说与构成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工艺和技术直接相关,找到优质可靠、价格低廉的分部件、分系统以及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就意味着最终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有了基本的保证。航展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使整机厂商、分系统供应商、技术提供者、服务提供者能够各取所需,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此次航展中,众多新材料、传感器、飞控系统、定位导航芯片、电源、航空轴承、飞行模拟器、先进加工技术等专业门类的展示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例如,在民营企业山西科泰微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笔者看到了激光导引头、组合导航系统、制导弹药飞行控制系统等展品。据介绍,由于民营企业在反应速度、研发周期、管理成本上具有优势,因此其产品价格在达到军用标准的前提下,价格更具竞争力,因此其中不少产品已被现实武器型号所采用。

印象之三,参与感、互动感更为强烈

航展发展的关键除了满足专业人士技术交流的需要外,还要能够拉近大众与航空航天事业的距离,激发起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空天梦想,此次航展在这些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俄罗斯“勇士”、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直10”、“直19”的精彩表演使观众流连于机场。航天展馆里威武的各式导弹激发起中国观众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除此以外,此次航展还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先驱机型,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冯如”号,人民军队的第一架飞机“列宁”,王海驾驶的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米格-15”战斗机,此举鲜明地显示出我军对于历史的纪念,对于英雄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为了增加展览的知识性,中航工业专厅还设有飞机发动机的控制模拟台以及飞行姿态控制演示台,通过推拉油门,控制操纵手柄,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飞机内部各部件是如何运动的……一系列的交流互动措施,使得航展的参与感更强,不但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一种对英雄前辈的敬仰,对祖国发展成就的自豪,对翱翔蓝天的向往。

印象之四,竞争更为激烈

当你周日前往家电卖场,你几乎铁定能够看到各个家电厂商促销员们的激烈对决,夸张点说,如今这种景象已经开始呈现在航展现场了。防空导弹、空地制导武器、火箭炮系统、无人机成为各大军工厂商激烈竞争的阵地。例如在远程精确打击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内部原本就是A100、A200系列与“卫士”系列一争高下,如今航天科工集团的“神鹰300”、“神鹰400”也不甘落后,射程一个比一个远,现在又都融合的卫星导航/惯性导航装置,精度也一再提高,甚至已经接近和达到战术弹道导弹的水平。在机载武器领域,除了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传统三强之外,这次又加上了兵器集团和兵装集团的所属企业,于是“雷石”、“飞腾”、“天罡”、“天戈”交相辉映。竞争态势看似激烈,但总体来说格局还是合理的,一方面,上述技术领域的装备研发投资并不是特别巨大,需要协调的资源各公司完全可以负担,相互之间产品有所重叠,但性能侧重点又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上述系统基本上属于防务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领域,同时也是我国技术的强项,国际市场空间比较广阔。

印象之五,军工军贸、技术合作成效显著

2012年10月末,互联网上飞速传播着中国又一型隐身战斗机样机首飞的图片,而10多天后,人们赫然发现,该型飞机的缩比模型就出现在了展会的现场,这也预示着,这架刚刚完成首飞的隐身飞机是可供出口的,它也藉此成为中国军工军贸的最新代言人。

如果说这架先进概念机尚属“期货”,那么现成的两个军贸典范就是“枭龙”和L-15。2012年11月13日下午,在航展中心举办了L-15高级教练机的签约仪式。中航技与中航洪都公司签订合同,购买12架L-15高级教练机,计划于2013年提交给首个国际用户。中航技总经理马志平指出,这是自1994年以来大规模出口K-8教练机以来,中航技再一次向洪都公司成规模采购飞机,供应国外用户。而中航洪都公司副总经理,L-15总设计师张弘在签约仪式上还透露,目前已经有多个国际潜在用户前往中航洪都公司考察L-15,并对飞机的优异性能表示肯定。L-15征战海外的大幕由本届珠海航展拉开,这也是继2009年3月7日,中航工业与巴基斯坦签订价值10亿美元的“枭龙”合作项目之后,又一项新型军机的出口项目。

近10年来国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成就举世瞩目,从“北斗”卫星到“天宫”、“神舟”,从地基中段反导到“歼20”横空出世,这些为中国科研和制造实力发展提供了最为鲜明的注释。而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也使很多国外军工企业认识到,目前看似先进的技术如果不抓住时机,一旦中国凭自己的能力掌握了,那也卖不出什么价了,于是技术合作,特别是军工技术的技术合作成为此次航展的一个亮点。

俄罗斯带来了目前用于“苏-35”和T-50的117S发动机,以及RD-33/93的改进型RD-33MK,以及“甲虫-AE”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俄罗斯法佐特龙公司总设计师尤里·古西科夫甚至进行了现场讲解。他透露,俄罗斯带来这款雷达,并非寄希望于中方的整机采购,而是着眼于技术合作。笔者在航展现场还发现了一个稀奇的玩意,在美国汉普森航宇公司展位,展示了一个一体化飞机座舱盖,据该公司业务发展经理兰可介绍,这是一个真正的F-16战斗机座舱盖,大约属于BLOCK50/52系列。这种一体化座舱盖在技术上仅次于F-22所使用的产品,主要是强度稍低,同时考虑到隐身等因素,镀膜也有所不同。当笔者询问,参展是否意味着此类产品能够对华销售时,兰可的回答有些耐人寻味,“当然不行,现在此类产品还禁止向中国出售,我们带这个产品来参展是为了表明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开展合作。”

印象之六,航空航天军民融合初步显现

随着低空开放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通用航空业巨大的市场效应已经开始显露端倪。航展期间,据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马欣透露,2010年底启动的低空空域改革将于2013年初在全国铺开,通用航空审批手续将大大简化。据行业分析人士保守估计,低空开放后,未来10年将撬动超过万亿元的飞机制造、航空服务等相关市场。这一庞大市场的启动后,中国的诸多大型国有航空航天企业将真正实现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此次航展,坐拥主场之利的中航集团除了继续推介“新舟”系列支线客机,推介C919国产大飞机外,中航商飞还展示了ARJ-21真机,首型自主研发制造的全复合材料“领航-150”六座公务机。被中航收购的美国西锐飞机公司还展示了在珠海组装生产的“西锐”SR20全复合材料公务机。

受低空开放恩泽的不仅仅是中航集团,有分析认为,生意最大的是定位导航系统。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预测,至2020年,中国将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届时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的用户规模将成为世界第一,每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其中20%的贡献来自出口收入。因为未来“北斗”的市场目标是:实现80%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并力争20%的全球市场。

除此之外,无论是中航集团还是两大航天集团,在针对军事应用开发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外,还在积极研讨无人机的民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王晓军副院长在介绍其“彩虹-4”无人机时,就曾透露,他们曾和中国移动进行合作,将基站设备安装在无人机上,该无人机具有接近40小时的滞空时间,可以在目标区域上空长时间滞留,保障若干条手机线路的畅通。一旦再出现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严重自然灾害时,它就能第一时间抵达,保证通信需要。

印象之七,动力瓶颈仍然有待突破

此次珠海航展展示了一些具有显著意义的产品,如航天科技集团展示了红外成像导引头,其产生的意义在于,采用这种导引头后,制导武器识别目标的能力将不再取决于硬件,通过软件和算法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软件的升级将导致性能的飞跃。中航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展示了一种微型合成孔径雷达,可广泛用于无人机,轻小的有人驾驶飞机……这些技术的进步固然值得欣喜,但真正令国人关注的还是中国航空动力瓶颈的突破。

此次航展,中航展示了2型新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分别是推力5000千克级的“岷山”发动机和推力1000千克级的“九寨”发动机,以及一型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尽管属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最新技术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显著的差距。与之相比,俄罗斯现场展示的117S、AL-31FN、RD-33MK无疑更为引人瞩目。

对于中国航空动力发展的现状,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方勇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总结中国航空动力瓶颈始终无法突破的原因时指出了三点:

首先,航空发动机是一个综合多学科高端技术门类,不是几个学科,几个门类的技术产生突破就能实现全局突破的技术,需要国家综合的技术基础和工业体系的全面建设。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工业技术基础,技术体系上与最先进的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就自身来看,在几十年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没有重视系统全面的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发动机的发展一直在追赶飞机型号,没有时间来进行航空发动机自身的研究和积累,而是匆忙地去满足飞机主机的需求,很多的基础性的功课没有做充分。

航空航天进展第2篇

记者:主席,非常感谢您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接受我刊的独家专访。您在2004年出席北京召开的“国际空间法研讨会”时曾接受我的专访,我记得您当时说过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亚洲已进入空间时代。”如今,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完美地诠释了您当初的预言。您对本届国际宇航大会有何评价?

汤加:感谢你和《太空探索》杂志长期以来对国际空间法学会及空间法学事业的关注。我认为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次国际宇航大会绝对是一项正确的决策,无论从注册参会的人数和投递的论文数来说,都创了一个新高,名副其实的国际宇航盛会。特别是,中国航天的巨大进步和辉煌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我羡慕并且祝福中国航天人。

记者:一年一度的国际宇航大会都由国际宇航联、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三驾马车”联合主办。您能不能对三家主办方的合作关系做一个介绍?

汤加:国际空间法学会和国际宇航科学院均由国际宇航联1960年创建,国际空间法学会2007年从国际宇航联中正式独立出来(国际宇航科学院更早一些),目前,这两个组织分别有自己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学术活动、行政管理和财务都是独立的,但三方的密切合作关系一直持续至今,主席均列席国际宇航联执行局会议,而且在国际宇航联的统一安排下,在每年的国际宇航大会期间联合或独立开展各自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国际空间法学会具有联合国外空委及其附属机构的正式观察员身份。国际空间法学会经常应邀向联合国外空委、外空厅提供决策建议并对空间法领域重大问题出具法律意见。比如近年来,国际空间法学会出具了关于空间碎片及规范亚轨道飞行活动的法律意见。此外,国际空间法学会对联合国“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等重要议题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若干年前,鉴于国际社会在外层空间(特别是月球土地)私人所有权问题上出现争议,国际空间法学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澄清了一些法律认识。我们相信,国际空间法学会作为一个中立和独立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将对空间法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国际宇航大会被视为世界航天领域最大的学术交流活动,您如何看待国际空间法学会为国际宇航大会所创造的独特价值?

汤加:空间法与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直接关联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同仁开始使用跨学科方法研究重大复杂问题。国际空间法学会的系列活动是国际宇航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空间法学会每年均在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举办学术年会,我们把空间法和其他空间社会科学(如空间政策)领域分为五个专题研讨会。

1992年以来,国际空间法学会还举办一年一度的曼弗雷德·拉克斯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模拟法庭竞赛活动不仅为国际宇航大会带来三名国际法院现任大法官,还吸引大批青年学子现场观摩,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独一无二。

记者:您如何预见空间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汤加:我相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定的外层空间法律制度将被进一步细化和补充,而且将以私法、区域协定、双边协定、国家空间立法等形式出现。随着空间活动民营化、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更加需要对此类空间活动进行规制。

今后的国际空间立法可能不一定采取国际公约这种形式,因为各国似乎不太愿意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而放弃其权利。需要指出,近来出现的各类空间活动指南、最佳实践以及国家立法活动均有助于提供法律确定性。过去由于无知或偏见,法律经常被误认为会对某些活动的开展构成障碍,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一个明确的、可预见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空间活动获得成功的可靠保障,因为它能够为管理者、投资者和开发者提供法律的确定性。如果您事先知道规则是什么,您的投资风险便会大为减少。此外,在知识产权和责任等问题上,明确的规则只会帮助那些想要保护自己发明专利的科研人员。在一个项目启动之初(而不是结束时)就重视这些问题,能够为空间项目顺利开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保障。

记者:你如何评价目前中国空间立法现状?作为世界航天大国,中国还没有制定自己的航天法,您对此有何建议?

汤加:中国虽然没有国家航天法,但已经有相当实质性的航天政策;我深信中国最终会通过航天法。或许当民营活动变得更加广泛,立法需求就会自动呈现。在空间活动由国家进行主导的条件下,立法需求可能不是很急迫,但通过立法对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规制也十分必要。此外,中国在空间活动特定领域也需要立法,如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中国在空间应用领域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制,比如卫星导航,而这些领域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的确是越来越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将航天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十分明智。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空间法研究状况?对未来中国空间法的研究发展,您有何建议?

汤加: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空间法国际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与中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地位还不太相称。中国的许多法学院过去似乎更倾向于纯学术研究。我很高兴地获知,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空间法学会通过竞争性招标方式组织和赞助了28个空间法研究项目,促进了空间法学研究工作,活跃了学术气氛。这是中国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空间法研究活动,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中国空间法学会源于航天科技工业部门,可以发挥其同时服务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作用,促进空间法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空间法能力建设的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

如果我们从世界航天大国角度审视中国,我认为,建立部级的空间法律政策研究机构,并且拥有一批专职研究人员十分有益。部级研究机构的建立,对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服务中国航天事业将发挥很好的基础作用。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吸引和鼓励有才华的青年学者研究空间法律政策非常重要,而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当年在荷兰莱顿大学起步,于1986年建立了国际航天航空法研究机构。这个项目可以说在世界上非常独特,现在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且吸引了来自各国学者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重镇。希望这个成功案例对中国决策者和同行能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记者:我们了解到,国际空间法学会一直高度重视通过每年的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来教育和激励青年学生。您如何看待大赛为空间法研究创造的独特价值?

汤加:模拟法庭竞赛让全世界数百计的青年学生接触到空间法;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十分宝贵的人生经历。许多辩手目前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仍然怀念他们的竞赛经历。参加竞赛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学习表达和写作、展现团队精神,还可以结识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成为终生好友。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把空间法和法律思维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宣传推广空间法、促进航天事业发展。

中国空间法学会近几年来组织了若干届部级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给予中国学生以极大的帮助,竞赛成绩逐年提升。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把亚太赛区带到中国。这对中国青年学子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展示机会,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学生的空间法研究应用能力及中国高校的空间法教学研究工作。

记者:中国空间法学会是国际空间法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多年来一直与国际空间法学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您如何预见这种关系的发展潜力?

汤加:今年的国际宇航大会获得巨大成功,全面加强了国际空间法学会和中国空间法学会的战略合作。我们十分珍视与中国空间法学会的伙伴关系,并且通过中国空间法学会,我们确实有机会更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和中国航天领军人物。在这里,我想表达我们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宇航学会及中国空间法学会的衷心感谢,感谢他们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对国际空间法学会各项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期待中国空间法学会将继续与我们开展模拟法庭竞赛、学术年会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并且希望有更多的合作项目,包括对中国未来第一部航天法的立法研究。

记者:祝贺您再次当选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我想问一个私密的问题。一方面您多年担任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职务,并且得到了全会的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您在莱顿大学教授空间法同时做了大量工作,您是如何协调这两个角色并取得平衡的?

航空航天进展第3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太空航天育种;进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航天育种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或高空气球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材料送入太空,利用太空中的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诱导植物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筛选植物优良品种的技术。航天育种开创了育种新途径,除了应用于农作物、蔬菜、园艺花卉等植物种子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外,在林业、牧草、药用植物、水产动物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也已经启动,且前景广阔。

1太空航天育种的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和遗传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植物本身发生自发突变的频率极低,并因植物种类和基因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地球外太空的大气结构、密度、压力、辐射等条件与地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都可能引起植物种子遗传信息产生变异。航天育种充分利用了这种不同于地面的空间环境,如强宇宙射线辐射、高真空、微重力、交变磁场等。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于种子的核酸物质,使DNA分子的电子激活,结果造成DNA分子链的解链或突变,或者引起染色体缺失、倒位、易位、重复等畸变,从而对植物种子遗传信息产生诱变,获得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某些变异。当航天器返回地面后对变异种子进行性状筛选,最后种植推广,培育得到具有优良品质的新品种。科学实验证明,宇宙辐射和微重力是影响植物种子的生理和遗传性状的主要因素。

1.1宇宙辐射

太空中存在着各种质子、电子、离子、粒子、高空重离子等高能粒子以及x射线、?射线和其他宇宙射线,它们能穿透卫星舱体外壁,作用行器中的生物。首先射线的能量沉积在物质上,引起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的激发与电离,电离过程随后形成自由基,自由基与DNA作用可以引起DNA多种类型的损伤,包括碱基变化、脱落、氢键的断裂、单双键断裂、DNA即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之间的交联,细胞为求得生存会出现应急效应(SOS)。同样,当生物被宇宙射线中的高能重粒子击中,引起细胞内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双键断裂,其中非重接性断裂所占比例很高,细胞为求得生存也会出现应急效应(SOS)。以上SOS反应中主要进行的是倾向差错的修复,此修复过程诱导产生缺乏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它能在DNA损伤部位进行复制而避免了死亡,但带来了高的突变率。因此,细胞中发生多重染色体DNA畸变且畸变且是非特异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可以获得地面常规方法较难得到的罕见种质材料和资源,从而选育出突破性新品种。

2太空航天育种的特点

航天育种是创造新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常规育种相比,可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的变异,可以为遗传育种的定向选择提供丰富的资源,并可能获得地球环境下不可能产生的特殊性状。

2.1变异频率高

传统辐射诱变的有益变异频率仅为1‰-5‰,而太空辐射诱变的有益变异频率为1%-5%,最高的诱变率可超出33%以上。

2.2后代稳定快,缩短育种周期

多数太空变异性状稳定较快,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在地球上选育一个植物新品种所需的时间,太空育种则可以将其缩短一半,可以节约许多人力物力。

2.3打破基因连锁,实现基因重组,创造多种突变体,丰富种质资源

很多突变体是自然界本来没有的新性状,因此可以极大地丰富种质资源,供植物遗传育种直接或间接利用,为育种者提供良好的选择机会。

2.4改良农作物的品质,能够提高产量

经试验选育,作物穗形大、分蘖增多,单产得到提高。航天选育的品种具有果形大而饱满、营养成分含量高、口感好、耐贮存等。种植试验表明水稻蛋白质含量可提高8.7%-12%;青椒果实大、品质优,果实中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10%-25%。

2.5航天育种选育出来的产品无基因安全性问题

航天诱变育种不是转基因育种,它没有外源基因的引入,而是利用太空的物理条件作为诱变因子,使植物产生基因突变,这种变异本质上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然变异没有区别,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变异的变异过程。

3我国航天搭载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

我国空间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搭载过的药用植物包括梭梭和肉苁蓉种子、黄芩、桔梗、红花、藿香、甘草、洋金花等。刚开始主要是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研究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做了一些工作,他们把种子放入自行研制出的小型生物舱内进行空间飞行,从而进行研究。至此之后,我国发射了多颗宇宙飞船与卫星,搭载各种种质材料进入太空,其中包括多种药用植物。

4太空环境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4.1生物学性状变异

个体水平的植物空间诱变效应主要表现在对SP1代植株的形态学改变、不育性及致死效应等方面。经过太空环境处理的药用植物种子性状表现因品种而异,发现航天搭载可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发育,植株的开花期提前1周左右。降低了植株的单株结实率,增加了单株籽粒重,显著增加了地上的分支数和主果穗长度,提高了根鲜重。

4.2细胞结构和染色体的变异

许多研究表明,植物种子进行空间飞行后,太空环境或卫星发射过程中的强烈冲击,会使植物细胞壁产生破损,造成种子吸水能力提高、导电性增强。如红豆草经过空间诱导后,其叶片细胞壁不规则增厚,液泡变大,叶绿体变小,基粒片层数量明显增多。在染色体方面,经过空间诱导的植物,分裂过程中的G1期延长,有丝分裂指数减少,有丝分裂的不同阶段会出现细胞歧化和反常的分裂数,以及染色体在分裂中期不沿赤道板排列等现象。经过卫星搭载后,苜蓿细胞的有丝分裂被促进或抑制,其种子根尖细胞染色体则出现了微核、染色体桥、断片、落后等畸变类型。

4.3生理生化的变化

植物经过辐射后,其光合色素量、酶蛋白活性的检测和酯酶同工酶谱等生理生化指标都会发生一定变化。多数植物的酶活性升高,表现出一定的抗性特征,其SP1代幼苗的酯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会有新酶带生成或酶带活性增强。

4.4化学成分差异

太空环境对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经过航天搭载后的甘草种子发育成熟的根,它的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2.19和1.18倍。

4.5基因组变化

空间环境下,植物细胞受微重力、空间辐射、亚磁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染色体容易发生变异。

参考文献:

[1]李桂花,张衍荣,曹健.农业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3(12):33-36.

航空航天进展第4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速度经济时代的加速发展,航空经济在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为中原经济区的进一步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同时随着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也给河南省航空航天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助推航空航天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1.国家重视航空、航天发展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16个重大专项中,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被列入其中,同时它们也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显示出我国对航空、航天产业在国家科技及经济发展中战略性地位的重视。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国家决心和惊人进展,也给原来航空工业行业的各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更强烈地拥抱航空,凸显航空特色成为原航空工业高校明确的战略抉择(张天夏,2013),也为其他有实力开办、发展航空航天类相关专业的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面对如此有利的发展环境,河南省也应该把握机遇,继续发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有的航空特色,整合全省优秀的高校资源,大力发展完善航空航天类学科建设,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

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需要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指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该规划现在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强有力抓手,成为河南省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的政策依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大量优秀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投入到港区的实际建设和工作中去,另一方面需要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开发能力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支持港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长期的智力支持都离不开航空航天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完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立带来了各层次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的刚性需求,但河南省目前对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础相对薄弱,省内相关人才的供给远远不够,而长期从省外引进人才又会给港区的建设带来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与问题,所以河南省航空航天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河南省航空航天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不仅能够解决为郑州航空港区输送人才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河南省航空航天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也将促使河南省航空航天类相关专业的科研能力及高端人才的培养,从而进一步为郑州航空港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智力支持,促进郑州航空港区高端产业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航空港区的建设及航空经济的发展与航空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航空港区的建设将带动航空类高校及相关专业的发展与完善,反过来航空类高校及相关专业的发展与完善又支持和推动了航空港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河南省应把握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这一机遇,加快河南省航空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从而促进河南省航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中原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河南省航空航天类高校与学科发展

必须直面国内竞争压力纵观全国各大航空航天类高校,除国内五大航空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外,许多985或211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及一些民航(如中国民航大学)与军事航空院校(如国防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也都开设了航空航天类相关专业。这些非航空工业高校非常重视国家科技战略的转变与航空经济的凸起,不断加强航空航天类相关学科与专业的建设,都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积攒了相当的实力,增加了我国航空航天类中高端人才的供给。但这些高校打破了航空工业、民用航空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领域之后,也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河南省高校航空布局的空间。河南省航空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河南省航空航天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国内一流航空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为缩小差距,河南省亟须将省内航空航天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升到我省高等教育“十三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以平衡和完善我省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

二、对策与措施面对航空经济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的战略地位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必须重视航空类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制定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核心的河南航空人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实施本科航空类高校、高等职业教育航空类高校协同发展战略,以满足航空港区建设对不同层次航空人才的需求;构建特色鲜明的航空类大学、航空类特色学院、航空类相关学科集群、航空类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支撑的高端航空教育和科研生态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尽快组建郑州航空大学建议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基础,全方位升级改造,组建新的郑州航空大学,形成航空制造与民航运输齐全的特色大学。郑州航空大学应在巩固现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加大学科整合力度,增加相关专业,健全有关学科,组建相关院系,重点建设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飞行器工程学院、国际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乘务学院、航空物流学院;深化航空经济、航空安全、通用航空和航空法律等专业建设。打造双翼齐飞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优先发展与航空有关的教育,尤其重视航空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本科层次,扩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之下的各类专业,健全有关民用航空运输专业。

(二)加速创设若干独立航空学院

针对航空制造与民用航空运输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应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加速组建若干飞行学院;另一方面应建设以航空工业为主的航空学院。目前,河南省内有两个飞行人才培养基地:洛阳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安阳有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安阳工学院飞行学院和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用航空飞行人才培养基地。鉴于国内飞行人才奇缺的现状,应该高度重视组建若干新的飞行学院。优先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牵头的国际飞行学院。该学院将由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和纽约飞行学院、郑州航院和河南省民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组建,开展航空相关专业合作办学。该学院选址在郑州市上街区,按照股份制模式运行管理。学院将主要开设飞行技术、飞行器制造、飞行器动力、机务维修、领航、签派、安全技术管理、航空金融、空中乘务和航空物流等相关航空专业。中原工学院与俄罗斯这种国际合作创建航空学院的模式也可以推广。此外,适时推进河南省民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战略合作,在河南境内选址建设新的飞行学院。

(三)重点发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航空物流与航空金融学科

鼓励河南省具有工科重点学科的高校,特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与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类专业,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双翼齐飞”,积极培育航空人才。依托自身优势,依托国内外力量发展高端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议先从该学科的有关专业、有关方向发展,逐步向该学科下设的有关二级学科与重点专业汇聚,从而以学科发展促进河南航空优先发展战略的实现。为适应郑州航空港建设和河南地处中原、货通天下、物流便捷的优势,重点支持相关高校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和航空金融等学科。为此,要高起点规划,突出航空物流特色,重点设置航空运输、航空物流、物流工程、仓储配送、报关、保税物流等专业,力争打造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航空交叉学科。

(四)以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科研院所集群为从根本上解决河南航空发展的原动力不足问题,相关部门应在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之上,集合相关专业优秀人才与科研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院所集群,举全省之力打造前瞻性、整体性、基础性的民航和航空高科技研发中心。一方面,已建好的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可以依托郑州航院,吸收中航工业的国家航空研究院、北航、南航、西工大、中国民航大学等国内外航空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培养硕士、博士;加强航空类技术的原创能力与技术转移。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院集群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开展河南民航和航空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发展的策划与研究,研发具有影响力的高新航空技术、航空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和航空产业投资,推进河南民航和航空工业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三、结语

航空航天进展第5篇

关键词 航空航天 知识普及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X73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尽管航空航天科技属于现代化科技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和航空航天科技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历代史册还是民间传奇话本小说中都有着许多行有关的神话传说,比如我国最著名的“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小说,此外还有鲁班制作木鸟等的飞天尝试,这些丰富的想象和勇敢的尝试对于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航空航天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1航空航天的概念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所以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就是航空与航天,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生活中人民一提到“航空航天”,首先想到的就是火箭、载人宇宙飞船等的发射,但是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错误的,事实上,航空航天也并非是一个单词,而是一组词语,航空和航天分别有着自己的概念:所谓航空指的是地球的大气层范围之内,飞行器所进行的航行活动。而航天则是指飞行器在冲出大气层之后的宇宙空间所进行的航行活动。

1.2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人类都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和对飞翔的追求。在二十世纪以前,由于受到较低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民对于宇宙的探索和对飞翔的追求都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尽管有很多先驱者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例如我国西汉时期的滑翔尝试等,但是都收效甚微。直到18世纪热气球的成功升空,人们终于拉开了实现飞翔梦想的序幕。而人类在天空翱翔这一梦想的真正实现实在二十世纪初期,第一架可操纵的飞机被发明出来,并且成功飞行。此后,许多专家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飞行科技,大大促进了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探索和征服宇宙的信心。二十世纪中期,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是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开始正式对宇宙进行探索。

在二十世纪,航空航天进入了科技和事业双发展的“高潮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了质的突破,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大大提高,这都大大促进了航空航天研究成果的出现。尽管目前人类所进行的航空航天活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已经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普及。

2普及航空航天知识的必要性

在现代世界追求和平的浪潮下,航空航天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和平、为全人类造福为主要目标的。尽管现在的航空航天活动的初始目的都是为国家军事进行服务,但是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并非局限于军事领域,它对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2.1对人们探索、热爱科学精神的鼓励

航空航天技术是人们对于宇宙这一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具有着鼓舞人心的作用;此外,航空航天技术融合了当前世界各种高新技术,是对人类科技水平进步以及科技人勇往直前、不畏风险精神的完美展示。所以,大力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到当前世界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科技人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探索、创新精神。

2.2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

向广大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技术的普及,能够极大地吸引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对自然和宇宙进行探索和改造的热情,提高他们对科学和自然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对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知识的普及并不代表要求青少年要将学习和工作方向定位为航空航天科技工作。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帮助青少年学会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了解到世界的广大和宇宙的浩渺,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2.3有着相当的经济价值

航空航天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结合开创出大量的新型技术途径,而这些技术途径的使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卫星通信技术,它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靠性、高质量和高容量以及超远距离等优点成为现代人们进行信息通讯的首选。除此之外,还有地球资源卫星的运用,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地球资源的普查的时候所消耗的成本,而且避免了各种意外的发生,大大保障了人身安全。

3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和事业方面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果,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水平仍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我国需要大量新鲜的航空航天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但是当前我国民众对于航空航天知识的了解远远不够,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热情和兴趣非常的低,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普及航天航空知识活动,从而提高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培育一批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露.航空航天知识与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航空航天进展第6篇

巴黎航展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航空航天展会,创始于1909年。第一届巴黎航展的主题是“航空运动”,举办地点为巴黎塞纳河畔的大展览馆。当时有380家展商和10万观众到会,展会大获成功。从此,主办方决定航展每年举行一次。到1924年,首次有法国之外的展商参加巴黎航展。这项展会也自此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从1953年起,巴黎航展在单数年的初夏举行,航展会场移师巴黎郊外的布尔歇机场。2011年的第49届巴黎航展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共有2110家展商到会。

巴黎航展历来是世界航空航天企业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地方,譬如在2011年的第49届巴黎航展上,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号成功进行了20分钟的飞行展示,引起业界轰动

范堡罗航空展

两年一度的英国范堡罗航空展的全称是“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其英文名称为Fa rnBo roughInternational Ai rshow,是规模和知名度仅次于巴黎航展的世界第二大航展,航展的组织者为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协会,展览会场范堡罗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个小镇。英国最早的航展可以追溯到1920年开始的一系列称为航空“庆典”的活动,人们在庆典上进行一些飞行表演。1948年航展移到范堡罗举行,以后每年举行一次,1962年以后航展改为每两年一次。1998年范堡罗航空展是最后一次在传统的9月第一周举行,从2000年起,航展的举办日期改为7月。

在2012年7月举办的第48届范堡罗航空展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展出了C一9型客机的模型,受到广泛关注。

莫斯科航展

莫斯科航展是由俄罗斯举办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1993年举办第一届,由俄罗斯航空工业各企业和设计局联合举办。2011年8月,俄罗斯举办了第10届莫斯科航展。

苏联是除美国之外世界上航空航天工业力量最强、水平最高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为寻找市场和合作伙伴,对于国际航展俄罗斯厂商几乎每展必到。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也举办了名目繁多的航展,但规模都有限。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莫斯科国际航展。

俄罗斯航空航天企业一贯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最新研制的型号,譬如在2011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最新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T-50公开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迪拜国际航空展

航空航天进展第7篇

一、江苏拥有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较好基础

江苏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基础与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紧邻“大飞机”落户地上海。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而“大飞机落户上海”所带来的要素集聚效应,将对包括江苏在内的诸多省域航空制造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据估算,国家对整个大飞机的预期研发投入在3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整个研制过程能带来巨大的产业拉动、价值传导和经济增长效应。在制造过程中,一架大飞机需要由数千家配套厂商生产并提供共计300万到500万个零部件,由此,拉动配套产业,使其得到不断升级的机会,并最终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江苏与上海的关系愈加密切,时空距离在不断缩短,这有利于江苏抓住“大飞机落户上海”的发展契机,“抢先”对接,并依托由此而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航空工业的产业链。

雄厚的经济基础。江苏的强大经济实力为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201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同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04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6%,完成出货值1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3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0.48%,该行业已成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可见,在经济强有力的支撑下,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强大的科技实力。作为科技强省,江苏研发投入资金雄厚,境内的航空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具有较大的人才技术优势。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2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已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科技服务平台29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41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26个。在航空航天器制造领域,江苏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机构数自2000年起开始稳步上升,2011年分别达到839人年、1.45亿元、20个,其中,内部支出达到历史最高值。尤其在南京地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航空航天相关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数量众多,拥有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国家重点学科群,每年培养输送1000多名航空专业研究生,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可观的研发人才。

江苏在航空航天领域所投入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的607所、614所、716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14所、28所、55所、58所,以及南航大无人机研究院都是国内专门从事关键技术研究的单位,研发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家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见,以经济繁荣为后盾,江苏强大的科技实力正逐步转化为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江苏省内各市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及产业优势,已经打造出一批航空产业园或航空产业集群,成为行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先后成立了南京江宁的空港产业园、江苏省航空动力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昆山航空产业园、镇江新区的航空材料科技产业园、滨海新区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江苏蓝天航空航天产业园等,成为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

近些年,南京地区依托于金城集团、晨光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江宁空港产业园和溧水开发区为载体,将轻型航空动力、机载机电和航空电子系统设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航空产业集聚链,并初步构建整机制造、动力系统制造、机体制造、机载设备制造、航空地面设施制造等比较完备的航空制造产业体系。

二、江苏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难题。

航空航天企业规模偏小。江苏省的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数列于全国第三,但仍存在“多、散、小”的局面。以2011年为例,江苏省有29个航空航天企业,总量位居华东第一,但就业人数、总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的企业平均值分别是607人、6.52亿元和6.98亿元;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562人、8.54亿元和8.64亿元,华东的平均值为839人、6.66亿元和6.64亿元,安徽省的企业平均值为2322人、16.30亿元和16.75亿元,江西的企业平均值为2869人、20.70亿元和18.30亿元。显然,江苏省航空航天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远不及安徽省和江西省的水平,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都居于后列。不可否认,多数航空制造企业的规模偏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很少具备整机生产能力,大多属于机载系统企业,在技术、实力上难以与大型主机企业相抗衡,当与其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较难拥有主动权,容易受制于人。

航空航天制造业产品结构偏低。江苏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仍局限机制造所需全部零部件,缺乏综合制造能力,难以把众多的产品链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系统,航空制造业整体上还处在航空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处于劣势地位。例如,航空电子设备要占飞机总价的30%以上,但国产航空电子系统多限于军用,民用航空电子设备的进口量偏大;国产仪器仪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可靠性较差,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比国外低1~2个数量级,性能、功能较为落后,测量精度比国外差1个数量级。

航空航天企业“软实力”不足。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有待于更大幅度的提高。省内的很多厂家将目光过多停留在国内配套产品上,制约了自身发展。如今,民用航空装备的飞机几乎都是进口,民机市场基本被波音、空客、庞巴迪和巴西航空等国外航空业巨头所占据,仅仅是大量参与国际航空转包业务,国外大飞机制造商有60%左右的部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转包。由于航空零部件制造技术和整机制造技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多年的零部件转包没能学习到制造大型客机和运输机的核心技术,这导致了航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滞后,真正参与航空主体制造的航空企业相对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行业先进水平的独立技术和独立品牌。

三、加快江苏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牢牢抓住大型飞机项目带来的发展契机。江苏省与上海市在产业方面有互补优势,且历来联系较为紧密。目前江苏完全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到大型商用飞机的研发生产。实际上,昆山航空产业园已形成了飞机维修改装、航材保税物流、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和航空工业旅游等产业,而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地也抢先与大飞机项目对接,但不可否认,继续抓住大型飞机项目带来的发展契机,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该项目,仍将是江苏航空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型民航飞机的研制,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密集、高度集成、协调复杂、风险性高的高新技术系统工程。因此,江苏要对大型民航飞机研制项目的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科学的评价、合理规划,积极借助上海打造航空产业的集群效应,成立航空航天研究机构与大规模的并行工程团队,并在已有产业园区基础上,完善政策及技术服务,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的协作配套,全力打造航空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集聚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按照国家航空工业的总体战略部署,紧密围绕江苏航空工业的发展规划,在适当的前提条件下,制定优惠政策,努力打造中外航空航天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行业发展环境,加快集聚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例如,对研发投入以及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和鼓励;制订吸引国内外航空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航空领域高新技术开发和创业的优惠政策,推进航空科技研发及航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航空技术和一批国外航空制造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落户江苏,承接航空企业的跨国转移,与世界接轨,为企业提供良性的竞争环境,鼓励其间的公平竞争,互相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整体提高省内现有航空航天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实力。

积极搭建航空产业平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制定相关发展规划,确定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区域作为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通过政策倾斜、依托园区平台,在产业园区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有效提高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区域化集聚水平。在园区建设时,要避免过去不相关企业简单堆积现象,根据地区比较优势与企业特有优势,引导航空工业相关企业进入园区,建立产业分工体系,设立相应的研发机构、人才服务机构、融资平台等,实现航空工业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有效发挥区域化经济优势。总之,面临来自周边省份的有力竞争,江苏必须抢先一步,通过建立航空产业园等方式搭建平台,积极投入,力争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大力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民。目前,江苏拥有不少具有军工背景的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如凯联航空发动机(苏州)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南京晨光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兰翔机械有限公司、常州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为了大力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民过程,江苏应在市场化改革中建立军民统筹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联合思路,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组织形式股份化,继续进行区域化集团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实施技术资源和生产能力的优化配置,把军民产业在航空工业体系内有机统一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全系统的共同发展,共同托起航空工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