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基础体育运动(合集7篇)

时间:2023-08-21 16:58:17
基础体育运动

基础体育运动第1篇

关键词:兴趣;愉快教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186-01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要思考的课题?我从事初中体育十多年,根据中学生的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喜欢新奇、善于表现等身心特点,创设体育情境,创新教学形式,适时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们常误以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跑跑跳跳,锻练锻练身体。其实体育老师也是德育工作队伍中一员,也可渗透一些直观、多样的德育内容。如我常听到语文教学中有“课前五分钟活动”,后来在体育课也试试“课前五分钟活动”,创设一些情境,如讲述一些历史上今天所发生的与体育有关的新闻故事,这些典型、具体、生动的新闻故事来充实体育教学,这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一堂以跨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我设置一些情境,讲述了刘翔如何成长为一名奥运冠军?如何成就我们东方人难以达到的巅峰?此时极大激发学生跨栏运动的兴趣,也把个个学生带入到备战奥运的运动场上,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都把自己当成了肩负重任的备战奥运会国家队选手,有的同学争着说:“十年后,我是下一个‘刘翔’,为我们东方人再创一个神话。”有的同学争着说:“我们要当冠军,为国争光。”这样的一节体育课,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还渗透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在进行耐力跑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乏味和畏难情绪,先给学生讲述“马家军”连连打破世界女子长跑纪录的故事,讲述她们如何进行刻苦训练的故事,讲述王军霞是如何从一个小丫头成为一名奥运冠军、世界纪录创造者,使学生对她们崇拜、羡慕不已,从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地锻炼,更好地掌握耐久跑的技术、技能。

其实体育课不乏这样的丰富素材,只要教师潜心地挖掘,利用好课前五分钟,笔者相信学生们个个会想着“下一节体育课,该会是个什么故事”,久而久之,学生们个个会盼望着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从而达到“我爱体育运动”的目标,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二、创新形式,激活气氛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开展愉快教育,活跃课堂气氛,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大鱼网”的游戏中,我在场地上画出一定范围作“池塘”,由4-6名学生做“捕鱼人”,其余学生做“鱼”,分散在“池塘”里。教师发令后,“捕鱼人”进入“池塘”手拉手做成网捕“鱼”,被围住的“鱼”就算被捕捉了。被捕捉的学生立即与“捕鱼人”拉手起来捕捉其它的“鱼”,直到把所有的“鱼”全捕完,或剩少数“鱼”为止。

但是,学生初做会觉得有意思,再做就开始觉得单调,有些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此,我曾把“大鱼网”游戏改为“聪明的小鱼”,再精心设计游戏内容,老师当渔夫,学生是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并在游戏中启发他们通过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渔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鱼。其实这是一个奔跑游戏,有一定强度,但在游戏中,他们传出欢快的尖叫声,“快、快、快跑”、“我来救你了”等等,个个是兴奋、欢快的,忘记了一时的疲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下节课我们再来做一次吧!”练习形式活了,气氛也活了,学生收获也多了,也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了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我爱体育运动”。

三、适时竞赛,培养合作意识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新颖、独特、富有个性的体育教法,将会对学生的体育课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不要以为学校器材少、运动场所小等理由,无法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我们每一节体育课都是一次竞技赛场。体育竞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竞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竞争、合作的意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在进行队列整理时,我们可以做到每节体育课“比比哪组整理快、好”,并及时走得好、走得齐的小组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基础体育运动第2篇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山西大同037003)

摘 要: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终身体育的实现必不可缺的是基础运动技能的掌握,学校体育时期的基础运动技能获得,对于学生们将来积极地参与身体活动来说,起到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对英国的基础运动能力项目的框架、实施教学进行研究,得出:基础运动能力的教学主要以运动分类和运动概念展开教学,其教学遵循适应性教育原则,且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更注重学生将来终身身体活动基础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体育;基础运动能力;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24-03

在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无论是理论者还是实践者均希望从体育教学学理上,真正找到一个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或解决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基层教师在“学生将来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具体目标下努力着,在体能与技能共存的价值观指导下实践着,而现实的体育教学大都采用某种竞技运动技术的教学、或是单元教学、简单的基本技术教学等,导致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对运动技能学理研究的匮乏。本文对英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基础运动能力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我国目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问题的阐述

1.1英国基础运动能力项目发展背景

21世纪初,英国学校体育界在对于体育长远的将来仍保持不确定性,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孩子们缺少运动和肥胖的背景下,当时的学校体育形成一个共识即童年时期的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终身体育活动的参与,起到一个奠定基础的关键作用。体育教学不仅是提供一种快乐、安全和有意义的童年体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现实的体育教学在教学项目实施细节和发展上,很少关注学生基础运动技能的获得,因此,体育教学想要致力于帮助孩子们形成将来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必须做出调整。从2001年开始,“基础运动技能项目”计划围绕着4个密切相关的要素:项目开发、人员培训、资源开发与研究展开,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在东洛锡安开展的学生基础运动技能的实证性研究、相关的政府部门及爱丁堡专业人员与苏格兰基层教师的积极参与、2003年的国培计划等等。而且这些活动项目的发展得到了英国督学( HMI)和英国教育标准局( OFSTED)的积极评价与反馈。

1.2 基础运动能力(basic movement competence)的含义

在童年早期缺乏适应性的基础运动技能,或许对今后的生活在运动表现上有一个消极的影响。基础运动项目是致力于帮助所有的学生发展基础运动能力,并为将来的身体活动打下基础。基础运动能力的重要性不是过分强调,通过早年的简单身体活动与后来具有自信心的参与复杂活动之间的孩子,能够度过“熟练障碍”的运动技能时期,而是更多关注由于缺乏基础运动技术的孩子们,他们经常会在同龄人组织的或自由活动的身体活动上表现出排外,他们在早期运动中的失败经历,导致一生的体育活动匮乏。简单的说,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是为了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基础运动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游戏、运动、舞蹈和其他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适应性和创造性方式来不断地执行基本运动的能力。不幸的是适应能力,特别是创造力通常只与创意舞蹈或“教育性”体操相关,而在体育教学和运动项目中被忽略。然而,尽管有效技术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没有适应性和创造性儿童的基础运动,最多也是一系列限制他们有效应对不同情况下能力的固定运动模式。创造性的、适应性与技术性表现三者紧紧围绕着基础运动能力,就像几何学中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一样。

1.3基础运动能力的框架

基础运动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础动作和运动概念所组成,有助于基础运动能力的技术、适应性和创造性发展。而基础运动能力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两者关系的理解与处理。

基础动作是由移动性运动、控制物体性运动、平衡性运动所构成。移动性运动,通常是指身体站立从地上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包括基础运动走、跑、有节奏的基础运动(疾跑、侧滑、跳跃)、跳(单脚跳、跳跃、跳远、跳高)和器械类运动(爬、悬挂)。物体控制性运动是支撑大多数游戏和涉及小物体的投接、移动性的接与发。最后一种分类是平衡性运动,关注身体的姿势与身体协调性,包括姿势(直立、预备、制动、着地姿势)协调性(交叉一侧、拉伸旋转、拧转、自旋、下落、身体滚动、躲闪)。

动作概念是由身体、动力、空间、关系所构成。身体是指运动时身体哪一部位活动,包括整个、部分身体和身体形态。动力是指运动时身体什么时候和如何运动。包括运动的力量、时间、动态和空间。空间是指运动时身体往何处运动,包括方向、路线、形状、水平。关系是指身体活动的关系性存在有哪些,包括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身体与器械的关系、个人与同伴间的关系。

2讨论

2.1 关于基础的讨论

基础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如墙下之夯土,柱下之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二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二十年目睹之贵现状》第二十一回:“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在英国,基础运动技能教学被称作是basic move-ment education,它被寓意为一种基于理解运动基础之上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而在澳大利亚与美国是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即FMS)。虽然两者名称不同,但意义相近。体育中的基础技能是指从一般性的身体活动与运动项目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类的技术动作,它为孩子们将来的身体参与方式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没有掌握熟练的基础运动技能的孩子则会出现超重或肥胖,相比在童年时期掌握熟练的基础运动技能,更能促使他们积极参加身体活动和有充足的心肺体适能。此外,掌握熟练基础运动技能的孩子在他们成人之后,更加积极参与身体活动。

2.2案例实施讨论

以跑这一最常见且最基础的教学主题作为案例。一般的关于教学中的跑,我们在教学中常见的有两种形态。第一是按照教师的经验来指导教学,教学形式呈现如下:高抬腿、摆臂动作、小步跑、后蹬跑、起跑姿势等专项的运动技术呈现;第二种则是按照当前的小学体育课本所呈现的,基础运动技能所列出的,以一个或多人的跑、上坡跑、障碍跑等列出很多的跑动练习形式来组织教学。

英国体育教学中的跑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确定跑的基础技术分类与意义,即跑分为单足跑、跑跳步、滑步、追逐、躲闪、逃避基础技术,而且这些跑的技术对于一些游戏与竞技体育(或是日常的准时跑去学校)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把基础技术与动作概念两者紧密结合展开教学,跑的技术分为发现式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如发现式跑的教学组织,自由跑动(运动技术)和要求(动作概念)的联系设置如下:

(1)各种形式的跑。

在操场,开阔地或是典型建筑物里面(如购物店与体操馆);

谁能跑?你能这样跑吗?

像一头大象的跑、模仿生活中的过水坑跑;

站直的跑或弯腰的跑;

在线上或穿越线的跑;

用你的脚尖或全脚掌跑;

高速与慢速的跑;

在物体的下面或是椅子后面跑;

最快、最慢和平稳的跑。

(2)根据动作概念设置。

突然的疾跑急停(动力);

向前跑/向后跑(方向);

自己跑/两三个人跑、在同伴前面或后面跑、与同伴手拉手的跑(关系);

在你自己的空间跑(空间)。

(3)拓展形式的跑。

增加路径:运用不同的路径跑来变化(如之子型、圆圈跑、S型跑、直线跑);

设置障碍:跑越或在障碍下面跑(如跨越一凳子,在树下,上坡或下坡跑)。

(4)学习线索。

抬起头,向前看;

身体轻微的向前倾斜;

抬膝;

在肘部曲臂,摆臂向后与向前时,以肩为轴;

摆动臂相对应的腿部动作;

落地;

脚前掌的扒地动作;

随着跑的速度增加,身体倾斜度和胳膊动作增加;

在快速跑的时候,脚前脚掌首先着地。

一般而言,传统上只是关注年龄大的孩子,结果导致小学校里的教学内容经常是“淡化”学生的兴趣或“自上而下”的成人活动。基础运动技能教学正好与之相反,它是“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提供孩子们运动、认知、社会与情感经验,并且采用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孩子们的创造性。教学中对于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充足的机会,小学生是通过玩来实现基础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学的组织扩展度有很大的伸缩空间,选择余地大,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主地安排教学,最主要的是强调了教学逻辑性与遵循适应性的教学原则。

2.3 关于教学的组织

基础运动能力的课程组织上,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单元模式来组织教学。基础运动是一个包含性的项目,它不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矛盾。由于长期的误导,人们只认为孩子们的基础运动能力是自然发展而获得的。为了确保从关注孩子们学习的项目中受益和基础运动能力有机会得到发展、巩固、拓展和应用,有必要修改传统单元的教学结构。或许更重要的是,实现从传统的“分块”系统到“长期转变”的模式,使得基础运动能力存在各个年级中,并与体操、舞蹈、游戏项目相融合。

2.4 实施的组织保障

首先是确保基本运动技能在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中得到高度重视;其次是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能给孩子们充分学习基础运动技能的机会;第三是必须组成一个由专业教师与研究人员组成的资源发展项目团队;第四,该项目出于时间、连续性和实践性的原因,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校体育、课外俱乐部、社区活动和家庭游戏应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3结论与建议

(1)英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基础能力教学形式,使基础动作与动作概念紧紧结合起来,使基础动作技术的形式真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联系,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形式。传统的教学是竞技运动技术教学,缺乏对运动技能的研究与分类。基础动作结构框架是展开教学的依据。

基础体育运动第3篇

关键词:田径运动;中小学;制约因素;基础作用;体育教学

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人类从简单的跑、跳、投这些自然运动中发展起来,是其他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比赛项目,而且也是各级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主要项目。但是,从很多资料来看,田径在中小学范围的普及已经在走下坡路,在学校体育教学普遍受到冷落,这造成了场地设施的闲置和师资的浪费[1]。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学生体质乃至于国民体质的发展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持续发展而同步发展,甚至于持续下降。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体质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忧思。体育设施的改善和体育器材的充足并没有带来体育活动的充分开展和体质的优化。这一现象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尖锐的思考,本文试图重新思考田径运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剖析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新闻媒介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赛场的成绩不断提升,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建立了关于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青少年对于体育认识和兴趣不断提升,进而影响到他们对于体育课的参与意识加强。沈晓明等的调查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较强的体育参与意识,有78.81%的小学生喜欢体育,有90.68%的小学生、94.27%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85.09%的小学生、96.13%的中学生认为体育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81.48%的小学生、87.69%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有73.23%的小学生、93.15%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调节学习生活,有70.30%的小学生、引20%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活泼开朗、增强信心,有45.38%的小学生、92.56%的中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加强人际关系[2]。从总体上看,上海中小学生体育意识与10年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呈多元化,学生普遍喜欢体育活动和体育课。但是,这种喜欢并没有导致学生体质的上升。近年来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呈持续下降的态势已经成为体育界人士乃至全国人民最为心痛的事情。突出表现为:一是体能和身体机能水平降低;二是肥胖学生越来越多;三是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逐年上升。尽管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改革教学思路和教学组织模式,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面临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面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需求,学校体育确实还需要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突破一些影响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提升为什么不能转化为自觉锻炼和体质提升的动力,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思考。

2.探析田径教学对我国学校体育主要问题的有效性

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田径项目多,内容丰富,为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练短跑和跨栏可以发展速度和灵活性,练中长跑和竞走可以发展耐久力和速度,练跳跃项目可以发展弹跳力和速度,练习投掷项目可以发展力量和协调性。所以说,通过田径运动练习,能够比较全面地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而这些素质又是各项活动所必需的。从这个意界上说,任何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和提高,都与田径踊有弩尊接或间接的关系。简而言之,田径运动和其他各项运动之间存在内在迁移,即身体素质和一般运动能迁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隐性的迁移。因此,在田径教学中正确运用技能迁移原理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探析制约田径教学的主要因素

3.1田径项目及人际关系的单调性

田径是以个人活动为主的运动项目,其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以走、跑、跳、投为主的各种运动动作,这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田径的技术动作结构大致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虽然比较单调,但是需要参与者反复地模仿、练习、巩固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此过程既缺乏像球类运动中那样的多变性和娱乐性,也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甚至身体间的接触与对抗也很少,从而使练习者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田径又是一项竞技

性的体育运动,对参与者的要求较为严格,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能够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怕吃苦的精神。这对于多数身体条件一般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道极难逾越的障碍,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进行选项的兴趣。

3.2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的落后

教学条件艰苦加上对体育教师的不重视,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缺乏特色;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器材配备较好但场馆建设不足,利用率偏低等[5]。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田径选项的兴趣。因此,对其避而远之。

4.提出优化田径教学的几点建议

4.1改变田径教学观念,重视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我们对普通的价值与作用,应该进行再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田径运动看作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使这一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发展运动能力的运动受到人为地限制,使本来可以让人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而单调[6]。我们必须全面而深刻认识田径运动,走出认识的误区,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并非只是追求时间空间上的更快更高更强,并非只是追求它的竞技性。田径运动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如果充分利用田径运动的健身与教育功能,那么,它的作用就很难被其它项目所替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还原田径运动最基本的功能―“健身性”,可相对削减其“竞技性”,用这新的教学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还原田径运动的本质[7]。

4.2改造现有竞技运动项目

目前田径运动项目中所使用的器材,均是符合田径竞赛规则的标准器材,用于体育教学并不合适,由于受身体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在使用这些器材时往往会遇到一定困难,甚至出现伤害事故。突破传统的竞技器材模式,改进或设计出安全性高,趣味性强的健身器材。例如,推铅球改为推彩色实心球,掷标枪改为掷飞镖等。

5.总结

(1)通过对田径运动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阐释,我们应该提高对田径运动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分析目前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具体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审视,从而寻找出解决这一状况的对策,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2)通过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建立与实践,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优势作用,提高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修建或改建运动场地,同时加强对器材的保管和维护,以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为田径运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重视田径师资队伍的多渠道培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田径师资队伍。有关体育领导部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师资专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讲习班、专题讲座,多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田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宝禄・影响田径在我国中小学推广的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99-400.

[2]沈晓明.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出路,上海教育2007(12A):7-8.

基础体育运动第4篇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趣味化

学生有着好动、爱新鲜的天性、最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多变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短跑中的途中跑练习时,全班分成四至六组,用接力赛的办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热烈的教学气氛。再如,在长跑的途中跑练习中,用超越跑的形式,教师在旁边鼓励、提示,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可带领学生利用学校操场的现有条件,钻双杠、跳沙坑、摸篮板等,这样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根据学生差别,组成学习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例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这样分组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能相互探讨、相互协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增强学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这样满足了学生的意愿,在体育活动中更能相互帮助,学习气氛更加和谐。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教学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应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新授课中更应该注意,要多做一些辅练习。例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先在体操垫上做一下低头、团身、抱膝等滚动动作,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堂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再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例如,学习山羊的屈腿腾越时,要针对不同的体质情况来要求,对素质差的要降低标准,这样让不同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的发展。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基础体育运动第5篇

>>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策略 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中小学体育改革 对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策略研究 广西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模式研究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 南宁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研究 影响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探讨 制约西部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分析 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 阻碍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原因以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对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 关于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性开展的研究 北京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组织与管理的研究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基础体育运动第6篇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体育课;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11-04

21世纪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浪潮已经喷涌而至,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达里尔·西登托普先生经过2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这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教学理念变革开阔了新思路。自从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进行全面的试验之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并且已经成为许多研究和评价的对象。对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来说,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吸收和引进这种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是十分有意义的。

1运动教育模式概述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先生提出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来自游戏理论、全员参与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以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的教育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运用类似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运用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理论与技术基础。其核心目标是使比赛适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使学生能够成功地参与到比赛或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形成体育技能,生成体育知识。该模式提出后,以其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志趣、运动能力、社会适应性以及终身体育观的形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而广受欢迎。

1.1运动教育模式的目的和目标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力图通过最为真实的运动情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之成为有能力的、有运动素养的和热情的运动参与者。通过运动教育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发展专项运动技能与体能;在参与运动中,具有评价和运用战术的能力;参与适合其身心发展阶段的运动;能与他人分享运动经验,具有和他人一起共同计划和管理运动的能力;担任有责任的领导角色;在团队中合作学习,能朝向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具有欣赏特别的运动仪式和运动习俗的能力;发展合理解决运动问题的能力;发展有关仲裁、判断和训练的知识;课余自觉参与运动。

1.2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

1.2.1运动季运动季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单元不同,它通常包括练习期、季前期、正式比赛和季后赛。赛季的长度应不少于20节课。这种超大单元的安排,是为了使学生对运动项目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运动经验上得到精熟发展的机会。

1.2.2团队联盟小组学生在运动季里可以自由组成小组,体育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在这一整个运动季中,学生以固定的团队联盟来进行学习,团队成员共同制定比赛策略,练习技术,体验成功与失败,创造小组的特色文化,捍卫团队荣誉。这种团队联盟的形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1.2.3正式比赛正式比赛是运动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运动季真正的含义,贯穿于各部分练习之中,其比赛形式主要有对抗赛、循环赛、联赛等。

1.2.4最终比赛也可称为决赛,它有益于强化运动季的重要性,强调所有学生的参与性和欢庆气氛的营造,并向学生提供进步与努力的高潮体验。

1.2.5成绩记录成绩记录主要用以提升教育经验。运动教育中成绩记录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些记录可以为个人和团队的表现提供反馈,产生刺激与激励的作用。还可以为学生改进以后的比赛策略提供参考借鉴。

1.2.6庆祝活动在运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创造一系列庆祝活动。个人和团队的表现会将得到认同与赞扬。这种活动具有多重教育内涵。

2我国中小学传统体育课的弊端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中小学校的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因此不同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的现状有所不同,但据目前来看,不论发达地区、一般地区或是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仍存在一些普遍现象。随着人们对教学本质的认识越深入,对传统体育教学的片面性认识就越深刻,纷纷指责传统体育教学过程。

2.1重教轻学

过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过于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上体育课时教师重视的是示范讲解,强调的是学生“跟我学”,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忽略了教学中最主要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接受学习、模仿学习,忽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体验、自我生成。对教学能力的开发,过于关注教师教法的研究,忽视学生学法的探索;在教学评价上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2.2重技能训练,轻身心发展

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对发展学生身体健康、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重视不够。忽视了体育人文素质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心理素质培养,忽视了体育健身、运动保健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热情,逐渐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因此,传统体育教学助长了对学习的依赖性,抑制了学习的创造性,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学会学习等现念给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同时也向学校体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对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就势在必行了。

3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理念变革的启示

3.1扩大单元教学

运动教育模式提倡大单元教学,运动教育的教学单元叫一个赛季或运动季。一个赛季一般有20节课组成,它要比传统体育课单元跨度长得多,也可以称为一个扩大的教学单元。在整个运动赛季中,学生均归属于某个团队,不同团队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水平相当。学生不仅要在团队中共同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又要体验不同的角色,一起为队伍的成长和整个赛季的胜利而努力。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某一竞赛运动有更深入的认知与了解,并在运动经验上得到精熟的机会。这本身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集体,并在集体性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受到集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形成这一集体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强调学生的探索性、体验性、发现性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本身也需要较长的摸索时间。因此,单元教学的扩大是我国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3.2参与多种角色,激发学习动机

在运动教育中,学生要分别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是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特点。学生会分别扮演运动员、教练员、裁判、管理人员、记分员、保健员,甚至是宣传员、舞蹈指导、道具员等。还可以根据需要来添加各种角色,使比赛变得更复杂,并且让学生在各个角色中互换。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不同角色中全面体验和学习互动,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提高认识能力。例如,教练员角色要求指导队员的技巧、战术运用,决定队员的出场阵容和替换等;运动员角色要求学生努力练习技术和战术,奋力拼搏,公平竞争;裁判员角色要求熟悉比赛规则,公平公正判罚,使比赛顺利进行。其它角色也都各负其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可以进行角色互换,体验不同角色带来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这种角色多元化是运动教育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改革有借鉴意义。

3.3强调过程评价

运动教育模式下的评价是在为学生创设的真实的赛季中进行的。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比赛过程中学习、锻炼、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这是一种过程评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评价系统,有经过培训的统计员(学生)在教学和比赛过程中记录学生的技术表现。核检表可以用来评价学生的角色承担情况。经过一个赛季不断的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表现便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种评价方式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技术水平,还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又能形成激励机制,形成了系统的评价体系。运动教育模式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使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价。

3.4重视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学习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是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3种方式相结合。在前期以直接指导为主,在后期以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充分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及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整个运动季中团队成员为促使本集体的进步与胜利,会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练习,以提高技战术水平。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会以饱满的热情完成自己的职责,为团队的任何一次进步与收获而欢呼鼓舞,任何一次困难与失败而总结经验。这种教学方式使每位成员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都关爱、关心自己的团体,提高每位学生参与的兴趣。以促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归属感与集体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登托普在教学方法上的特点把这种教育理念迁移到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改革中来。

3.5培养公平竞争意识,提高运动文化修养

运动教育模式中的一个基本部分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公平比赛的意义,并评估他人是否公平竞争。在运动教育模式中所提倡的公平竞争的系统有5个主要因素:充分地、负责地参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尊重队友和官员;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有用而无害的人。这些公平竞争的特征要在学习和比赛中明显地显现出来,并且成为计分制度的一部分来参评赛季冠军。这也正是运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客观的表现。

在运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一起努力,组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运动员宣誓,邀请特别来宾,颁奖典礼,比赛场地的布置等。这些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参与者的运动文化意识和参与的热隋。这样可以使运动教育富有欢乐性,学生乐于参加。运动教育模式以人文关怀和运动文化的培养为基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运动教育模式中提出的有运动能力、运动素养、运动热隋的体育人的培养目标值

4结束语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完善、目的目标明确,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该模式为学生创造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该模式的课程和教学思想与当今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运动参与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该模式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提倡的有机的教育、整合的教育、全员参与、体验式教学的观点相一致。因此系统地研究是必要的,但当我们引用时,要深入研究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校体育的现状,要看到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资源有限这一现实,充分合理地运用场地、师资、器材资源进行改革与创新,决不能照搬照抄,盲目模仿。

参考文献

[1]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82-85,

[2]高航,运动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基础体育运动第7篇

关键词: 竞技运动 本质属性 实践误区 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教法的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地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问题引起了不少体育学者的关注,成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讨论的焦点集中于是否要“淡化竞技”、“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和理解竞技运动,究竟什么是竞技运动?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是什么?竞技运动应当以怎样的形式进入体育课程?学校体育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找出问题的答案,以期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健康、持续地发展。

2.竞技运动本质属性的再认识

从竞技运动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竞技运动应从不同的角义、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Sport定义如下:“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词典》根据上述定义提出,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还是娱乐健身为目的,均属于竞技的范围。俄罗斯著名运动训练学学者马特维耶夫也认为:“现代竞技运动应由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和优秀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我国学者周爱光汲取各个学说之长,对竞技运动作如下定义:“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而肖林鹏在《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一文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定义并没有揭示出竞技体育的内涵,其所揭示的仅是竞技体育本质所反映出的一些特点而已。他认为:“所谓竞技体育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由于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的存在客观差异,其参与比赛竞争的目的必然也有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展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不同个体或社会需要的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3.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价值

卢元镇认为:“竞技运动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体育存在,竞技运动作为一种文化必须进入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竞技运动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继承的任务纳入到学校体育中来。”

3.1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竞技运动是以人的身体性参与为基础,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媒介的教育,作为身体活动的竞技运动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学生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竞技项目的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发展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可以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的兴趣,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技能的掌握又可以增加社交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3.2竞争和挑战是竞技运动的核心和灵魂。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竞技精神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没有什么课程比体育课程中的竞技运动更适于对学生竞争精神的培养,运动员(参与者)不仅要与对手在体力、智力、技、战术等方面较量,还要与自我、环境(外在条件)等较量,这种竞争和挑战,无论是对其竞争意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或是个性发展都是一种磨炼或考验。

3.3规则是竞技运动的条件。

规则保证了竞技运动者之间竞争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正如威斯所言:“比赛和其他参与者不可能存在于规则的范围之外。”运动员(参与者)的竞技运动必须在规则规定的范围之内,任何人不能逃避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对参与其中的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培养,对其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的增强,对其社会道德意识的增强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4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竞技运动起源于游戏,娱乐性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外活动是学生参加运动的重要形式,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最喜爱、最经常参加的活动就是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缓解来自于紧张学习的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4.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的误区

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洋务学堂中的兵操体育、自然体育到前苏联体育教育模式,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竞技运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体育理论界对竞技运动概念的片面性认识和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比赛。”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的实践中步入误区:

4.1专项技术教学的教材比重过重,几乎每一节课上都以主要教材内容出现,甚至重复教学,好像缺少技术教学就不是体育课。

4.2专项技术教学过分强调技术规格,从蹲距式起跑到俯卧式跳高或是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无论是技术简单还是复杂,技术要求要严格,重点或非重点,点点要俱到。

4.3体育课堂教学中技术教学的教学手段、方法套用专业化模式,讲解示范、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完整练习已成为相对固定的模式,“整齐划一”,学生机械模仿,教学气氛沉闷。

4.4运动技能的考核标准以技术动作的规范要求去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情绪体验,漠视学生客观上的个体差异性。

对竞技运动本质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导致了在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的“两极性”特征,学校的竞技体育陷于两难境地。

5.竞技运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体育中发展

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是一种体育手段或载体,但两者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为目的。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作用价值不容质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或技术动作都是可以完全照搬或径直走进课堂的,必须对进入课堂教学的竞技运动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即教材化。可见,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是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出路。

体育学者贾齐从操作的立场出发,认为运动教材包括三个要素: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技术动作”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作为教学目标的某一动作而安排的身体练习;“运动条件”是学生在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时的外部条件;“运动课题”是指通过身体练习所期望获得的目标(结果)。基于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本质属性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竞技运动的教材化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三个方面来考虑。

5.1改变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场地、器材等运动条件。

例如,跨栏项目是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刺激性的竞技项目,进入课堂教学时可以考虑降低(缩短)栏高(栏间距),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2降低技术动作难度。

例如,体操项目中的单杠、跳马或技巧等技术动作难度比较大,学生可能在较短时间不能掌握,我们可以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或要求,便于学生掌握。

5.3改变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例如,对于篮球技术粗糙,篮球规则了解不深的女生进行篮球比赛时,为了增强比赛的流畅性和趣味性,可以减少“带球走”、“3s”、“5s”等违例规则对她们的限制等。

5.4竞技运动训练手段方法的异化。

例如,田径中的短跑项目,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照“蹲距式起跑”、“高抬腿跑、摆臂练习”等程式化的训练手段进行短跑练习,可以采用“定时跑”、“二人手拉手的跑”、“低重心跑”等多样化、游戏化的练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练习效果。

5.5建立技术动作多元评价机制。

对于运动技术的考核,如跳远的起跳点的准确性或定距的着地点准确性等可采用测验方式,增强学生成功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的学习过程和情绪体验,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

6.结论

6.1竞技运动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展示个人、团体的存在和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不同个体或社会需要的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6.2竞技运动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其具有的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特点,都对学生的体质的增强、技能的贮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作用。

6.3传统的学校体育在竞技运动实践方面存在比重过重、技术要求过细、教学手段程式化、评价呆板等误区。

6.4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是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出路,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改变运动场地、器材或运动规则、训练手段异化、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方式促进竞技运动的教材化。

参考文献:

[1]向征.关于竞技项目教材化的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03).

[2]顾渊彦.域外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张国标.论体育课程竞技运动教材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6).

[4]阴乃应.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5]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

[6]贾齐等.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6,(06).

[7]曹卫.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03).

[8]孟刚.竞技运动教材化――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