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行业智能化(合集7篇)

时间:2023-08-21 16:57:55
金融行业智能化

金融行业智能化第1篇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银行纷纷求新求变。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争相以高科技和智能设备装备“智能银行”,掀起金融业智能化的风潮。在银行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金融、电子渠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客户不再满足于传统金融服务,而不断追求个性化服务体验。

 

一、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分析

 

个人金融业务是相对于公司金融业务而言,以个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向其提供综合、多方面、多功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西方国家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较为完善,已经形成了涵盖了与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如委托理财、代收工资费用、外币兑换、财务咨询管理;此外还通过网络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娱乐等个性化服务个人金融业务体系。较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比较落后,因为我国长期只重视对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一)个人财富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影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个人财富的增加和资本的集中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个人财富增加使得居民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发生变化。我国居民开始重视和关注理财业务,改变以储蓄为主的理财活动和理财观念,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其次是金融业的变革和发展,促使银行开始关注并发展个人金融业务。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国内银行要与境外银行进行激烈的竞争,只依靠传统业务银行难以维持生计。在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逐步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目标,对自己的个人金融业务进行定位后开始采取措施为个人金融顾客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二)大企业金融业务利润空间下降

 

前面提到,我国银行的传统客户是大企业,即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为大中型企业的资产优良,金融风险小,各个银行对大中型企业都金融追逐。但是,大中型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类客户有着超强的议价能力,银行所提供的利率水平已经不能够让他们满足。而中小型企业不能达到银行的融资条件,银行不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企业用户的利润贡献度的占比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人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占比却逐年上升,因此,银行将自己的客户瞄准了个人客户,业务也由以前的对公服务向公私兼顾方向发展。

 

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推动银行功功能的转变,由经济功能向金融功能方向转变,同时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转型,由大中型企业客户群体向个人金融业务进行转变,有利于优化银行的客户机构,寻找银行业务的新的经济增加点。

 

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个人金融业务交易额也屡创新高。特别是近年来,银行网点智能化的发展,为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优势

 

“智能银行”将科技融入金融产品,体现“人机互动”,代表着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以中国银行为例,自助开卡机、智能叫号机、大堂智能服务系统、远程专家系统等中国银行不断加大网点转型力度,推进实施网点智能化升级,给市民带来了全新的网点服务体验。在中国银行个人客户办理业务,通过大堂经理的客户识别和分流引导,除少数需要办理定期倒存和挂失类业务的客户,其他诸如国际汇款、跨行汇款、基金买卖、外币兑换、借记卡办卡、借记卡激活、短信签约、现金存款等业务全部可以在自助终端上完成。中行智慧银行还研发了“大堂智能服务系统”、“远程专家系统”等。大堂经理可根据智能服务系统,结合客户实际需求,提供预填单、外汇牌价查询、理财、基金及各类金融产品推介功能。客户对投资和财务管理有任何疑问,还可以通过“远程专家系统”与中行远程专家沟通和探讨,获得全方位的咨询建议。下面,本文将对那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的机遇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给银行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2014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2015年两会提出“互联网+”,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互联网金融发展给支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以电子支付为主要的支付手段,代替了现金支付方式。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减少了用户对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依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记录查看交易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分析财产状况、消费习惯等等。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网点面临着业务分流、客户分流、渠道分流的压力,加之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在急速增长,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持续促进网点转型,提高网点的竞争力和生产力。

 

(二)技术优势

 

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步替代传统手机和电脑,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工具,并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形影不离时,一种员工的移动设备可以接入公司的办公系统,实现移动办公和在家办公的工作模式,开始悄然流行。这种技术的发展给银行的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IT技术实现“智能化服务”,精准识别用户和需求,准确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使营销更为精准。比如,大堂经理可以使用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精确识别客户,为顾客进行差异化营销服务;也可以利用无线终端,实时监控网点运营情况,大幅提升业务处理(开卡、签约、理财等)或引导的效率,从而缩短排队与等号的时间。

 

(三)打破空间时间限制

 

通过自助设备,简单的业务客户自助即可快速办理,复杂业务可连接到远程客户服务专员实时提供协助,少数特殊业务由网点人员提供现场协助。银行智能网店发展完善后,银行管理人员无论是在办公区、会议室,还是在外地出差,都可以使用智能终端随时接入办公网并处理业务(如邮件收发、公文处理等)。

 

银行网点的IT运维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随地实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第一时间接入处理技术问题。当需要部门之间或与外部服务人员协作时,还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无需像以往那样耗时费力地架设临时网络,进而全方位提升管理效率。用户也不用跑到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减少排队等候的时间,打破了办理银行业务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三、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建议

 

(一)精准定位、确定品牌优势

 

银行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优势同样非常重要。传统银行网点的设置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结算服务和各种零售业务的网点,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变化,银行也在积极进行转型,银行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精准定位确定自己的品牌优势。

 

银行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就要合理设置银行网点,吸引更多的用户成为银行的顾客。银行可以根据网点的用户结构、区域特点和服务方式等情况,精准定位网点,对网点进行科学规划,打造自己的银行品牌优势。

 

银行进行精准定位的前提是对顾客进行细分,根据不同顾客群体的收入、消费习惯、理财理念等进行产品设计,对目标顾客进行有目标的产品推广。银行网店智能化可以让用户自己使用银行提供的智能设备选择符合自己的产品,也可以跟专业的理财转件进行网络视频沟通,听取专业的理财意见和建议。因此,银行可以通过精准定位确定品牌优势,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推广等。

 

(二)注重用户体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银行业开始大规模运用互联网技术,相继推出网银、移动银行、微信银行等服务,电子银行替代率不断提升。然而,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银行提供的服务往往因为客户体验不佳而受到诟病。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压力之下,银行一方面积极布局、改进线上业务,同时在线下业务方面,将物理网点的智能化看作零售业务转型、提升客户满意度的重头戏。未来中国银行业的社区银行能否成功,还要取决于能不能及时捕捉到客户需求。

 

银行网点智能化的推广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银行网点智能化也需要注重用户体验。银行智能化节省了人力成本,打破了银行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对顾客办理业务的限制性,用机器代替人力,更应该注重银行的用户体验。银行可以对客户的大量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主动向客户通过移动渠道授信。同时,银行应该优化业务流程,客户可在网点自助了解银行产品、办理业务。

 

但是,金融服务具备很大的私密性和特殊性,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没有网点而只在互联网上,这一点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无法让客户感受到银行对客户的用心服务。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直接接触,才能得到客户更多的信任,客户也才会把金融需求更放心地放在银行。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技术和工具,是银行业的一个有效补充,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物理网点。

 

(三)实现网点服务移动化和社交化能力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点服务移动化成为可能。银行网点智能化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个人用户成为银行顾客,因此,银行网点智能化的发展一定要实现网点服务的移动化,增强银行网点的社区化能力。

 

由于其植根乡土、贴近百姓的特色,社区银行被认为是争夺客户资源、深挖小微企业的有效途径。一段时间以来,多家中小银行探索在不同地域成立规模较小的自助式或全功能式社区银行网点,希望以更少的成本拓展基础客户,弥补和大银行相比网点不足的缺憾。针对不同的居民社区和产业社区,银行的网点设置应当实现一定的差异化和针对性,强调线上线下的结合;社区银行开展小微业务,同样应当强调通过流程的标准化、电子化,实现批量化审批。

 

智能银行是互联网时代银行的必然选择。升级后的网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严格按照流程办理的银行业务搬上自助机具操作,可以提高服务效率,网点普及后,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金融行业智能化第2篇

摘要:在“金融科技红利”扩大与“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着金融智能化发展。与互联网金融主要在营销渠道创新不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入到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核心领域,推动着金融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肯定金融智能化发展所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藏的潜在风险。在推进金融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若发生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往往会波及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造成的损失,事后监管往往于事无补。为此,要研究金融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替代”风险的类型、风险度量与风险特征,运用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打造“穿透式”智慧监管新机制,构建应对金融智能化发展的监管新体系,强化事前监管,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关键词: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互助保险;监管科技;监管沙箱

一、金融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一)金融智能化的主要阶段。技术进步一直是驱动金融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将金融科技(FinTech)定义为“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其创造出新的金融模式、技术应用、产品和服务等,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提供与获取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技术驱动金融业升级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金融1.0时代。该阶段通过计算机替代手工计算及账簿,进一步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二是金融2.0时代。在该阶段,技术由工具转向通过业务、产品创新的方式驱动金融变革,使得新兴互联网企业有机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双方相连接,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三是金融3.0时代。在该阶段,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引领金融业全方位变革,通过虚拟方式替代物理方式,使得金融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17)。当前,一系列以“廉价、即时、可得”为特征的智能化金融形式,如智能证券、智能投顾、区块链互助保障平台等金融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提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在线基础金融服务。区块链使得互联网上进行的金融交易可通过嵌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价值交换、权属转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智能投顾成为现实,金融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金融智能化的主要业态。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区块链技术使高效、快捷的跨境支付系统成为现实。区块链本质上是统一的分布式记账系统,跨境支付系统只需要通过许多节点、以共识机制来验证交易并记账,不需要任何信任中心,交易双方点对点支付得以实现,交易流程简便、快捷。全球已有不少初创企业致力于拓展跨境支付。最令人瞩目的是Ripple公司,其构建了一个没有中心节点的分布式支付网络,全球排名前50的银行中已有包括渣打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等15家银行与Ripple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2016年末,在Ripple系统的支付交易中,由中国发起的交易额占比最大。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发行与交易。证券发行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生成的智能合约,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私人定制化证券发行,上市或拟上市的公司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发行异质化资产凭证。通过区块链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运作,买卖双方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清算、结算。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和交易清算所正积极开展证券发行与交易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Overstock已成功销售首个区块链上的加密债券。

3.基于区块技术的资产托管。资产托管从业机构可以运用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将投资合规校验整合在区块链上,确保每笔交易都是在满足合同条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自动运行。与此同时,区块链具有自动记录和加密认证的属性,实现多个参与方之间信息实时共享,免去重复进行信用校验的过程,可将原有业务环节时间缩短约60%到80%,使得信用交易更加高效,账户信息更加安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区块链资产托管系统上线成为中国银行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首次成功实践。

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助保险服务平台。目前,互助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达27%,为将近10亿人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区块链点对点技术的优势适合于互助保险平台的开展。在智能合约运行中,当一人出险时,其他人自动向其赔付款项。同时,区块链的共享透明和历史可追踪特点减少了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出现的概率。国内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互助保险服务平台“众托帮”,其首款保险保障计划——“众托1号抗癌互助医疗计划”上线仅1个月,参保人数就迅速扩大到40万人。

5.大数据风险控制。大数据风险控制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对资金需求者进行信用评分,以此预测还款人的履约能力以及违约风险。与传统风险控制手段相比,大数据风险控制具有信用评价更为精准、数据涵盖范围更广以及更具时效性等优势。以蚂蚁金服推出的信用服务体系芝麻信用为例,芝麻信用通过搜集与分析大量的网络交易等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信息可以帮助金融科技公司甚至金融机构对用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继而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6.智能投顾。智能投顾是提供智能化资产投资组合管理服务的在线理财顾问,由计算机基于现资组合理论等投资分析方法,排除人为因素自动提供资产投资组合建议。智能投顾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征和偏好,给出个性化投资交易决策建议,还可以提供交易服务。从2010年开始,一些提供在线资产管理及投资咨询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成立,在线专业投资顾问迅速兴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投顾势必将迎来新的增长势头。

二、金融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效率驱动。Bazot(2013)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当前金融体系仍存在低效率的问题。金融中介活动的单位成本并未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hilippon(2016)提出,低效率使得金融体系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金融科技驱动金融智能化主要基于以下两条路径:一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整合长尾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资金配置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金融主要功能是完成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通,有效配置资金。传统金融机构因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等诸多因素制约而忽视了基数庞大的个人借款者及中小微企业这类“长尾客户”,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提高对长尾客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服务,提升资金供求的配置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被广泛应用于高速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资本资产定价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效率。二是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大幅缩短金融业务办理所需的时间,提高运营效率。以商业银行为例,按传统方式去获取客户、核准贷款,由于效率较低,银行不得不放弃借款金额较小的长尾客户。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大规模地获取客户,并可以通过客户标签,更加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提高客户转化率。由于使用大数据技术审批贷款,供需双方无需见面即可实现审贷、放贷,因此,银行审贷、放贷的效率提高。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点对点实时交易的功能,还能够有效缩短金融交易的时间,提高转账笔数和转账总金额,提升银行处理跨境支付结算的效率。

Kensho、Dataminr、Antuit等系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金融分析工具,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抓取、整理并分析网络上所有公开信息、图像甚至非结构化数据,并以此作出投资、借贷、风险管理决策。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对历史交易记录进行快速、海量的学习,其决策水平将远远高于人类。在高速运算和海量数据的支持下,智能化金融分析工具可以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同时通过机器联网形成网络效应,提升金融运行效率。(二)成本驱动。传统银行业成本主要由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两部分构成。资金成本由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和风险溢价构成,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使得银行能够精准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溢价降低,资金成本降低。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能够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实现全方位感知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这就使得传统金融操作的人工成本变得非常低且边际成本递减,推动着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在成本驱动下,银行业正在向无实体化智能形态转变。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笔数达1777亿笔,同比增长63.68%;离柜交易金额达1622.54万亿元,银行业平均离柜率高达84.31%。同时,国有五大银行仅在2016年柜员减员率就已超过10%,这意味着银行的薪酬支出等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总之,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资金融通、配置资金的本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是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智能机器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重复性体力劳动甚至知识型脑力劳动。在“金融科技红利扩大”与“人口红利衰减”的背景下,效率和成本两种力量共同驱动着金融智能化发展。传统金融业首先与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融合,形成了区别于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借助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金融模式,但是其仍主要停留在产品层面,如余额宝、互联网证券等。互联网金融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进一步融合,对信息搜集、信用中介、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金融核心业务带来更大的冲击。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依托技术内部驱动和网络效应外推,使得交易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从而促进了金融加快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金融智能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对金融科技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还停留在互联网金融的层面。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虽然在多个场合提及关于金融科技的监管思路,但是系统性、规范性法律法规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出台。金融科技领域众多智能化业态只能参照传统金融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整个行业处于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空白之中。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表明,我国对颠覆性金融创新的监管主要靠事后监管,监管措施主要是针对风险事件的被动响应。与互联网金融主要在营销渠道创新不同,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深入到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金融核心功能与业务领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金融智能化进程中,若发生突发性金融风险事件,往往会波及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造成的损失,事后监管往往于事无补。

(二)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且难以管控。金融智能化发展并未改变金融业原有风险属性和类型,但是风险特征更加复杂和难以识别。一是金融风险更加复杂。金融智能化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金融业变革,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将支付、基金、存款等不同领域的业务整合起来,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使得金融风险交叉感染成为常态。二是风险可控性降低。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影响下,金融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覆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救市和风险隔离的难度增加。若2013年的“钱荒”事件再度发生,金融市场挤兑风险将被迅速放大,加剧市场中参与主体的恐慌。三是金融风险更加隐蔽。金融智能化发展使得金融活动参与主体可能同时具有多重身份,金融风险更容易隐藏,对金融智能化监管的缺失也使得金融风险难以被识别。此外,金融智能化发展使得金融业务的进入门槛降低,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经营活动的动机强化,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更加凸显。

四、促进金融智能化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看待金融智能化发展进程。金融智能化既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各界要正确看待金融智能化发展进程,在肯定金融智能化所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蕴藏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数字金融等技术模糊了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界限。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廉价、即时、可得”的智能服务对传统金融业带来较大的冲击,“替代、脱媒、失业”将使传统金融业在一段时期内面临转型的阵痛。金融智能化带来不确定性较大的替代风险与社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金融秩序。面对金融智能化替代所带来的风险,社会各界应积极应对,以研究金融智能化进程中“替代”风险的类型、风险度量与风险特征,构建应对金融智能化的监管体系,促进智能科技与金融融合共生,形成智能化时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二)加强金融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运用。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同时金融智能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也不可低估。但是,不能因为金融智能化对传统金融领域造成冲击而对此进行抵制。遗憾的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主流”金融机构并未在金融科技驱动的金融智能化第一轮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国际上知名大型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积极合作推进金融智能化发展形成较大的反差。国内金融系统要积极研究金融科技在智能化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实践,加强智能化金融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科技自主创新,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在推进智能化金融交易应用落地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容易突破的领域,先易后难,先后核心,先市场化程度高后垄断性强的领域,推动智能化在金融业全领域落地应用。

(三)在金融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确保风险可控。可控是保证金融智能化替代过程中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前提,可控意味着可以更快地识别和防范智能化金融风险。同时,在金融智能化推进过程中,监管当局必须及时发现漏洞并加以修补;反之,若金融智能化发展风险失控,就会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要做到金融智能化替代进度可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保金融科技技术自主可控。这意味着要有若干掌握核心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目前国内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正积极布局并已形成示范效应,国家应加大对此类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力度。二是要着眼金融智能化长期发展。近年来,虽然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较快,但是主要仍是P2P借贷、第三方支付等典型互联网金融业态,后续更高层次金融创新比较乏力。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驱动金融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积极布局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证券保险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业态。

(四)打造“穿透式”智慧监管新体制。金融科技的创新速度和影响力要求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机制。一是监管部门要强化信息技术在金融体系治理中的应用,建设基于大数据模型的金融风险实时监测处置平台,实现智能监管、自动预警、快速响应。二是充分考虑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各部门在技术革新情境下金融行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监管并举的理念,积极运用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理念、新方式加强监管。对于复杂的新型金融业务要进行“穿透式”监管,透过业务的表象探究其本质,用业务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监管要求和监管分工,实现全覆盖式监管,不留监管空白和套利空间。三是要形成自我规范、自我协调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金融智能化健康发展。最终建立起包含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为促进金融智能化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2]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7,(5).

[3]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

[4]程华,杨云志.区块链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6).

[5]巴曙松,侯畅,唐时达.大数据风控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2).

[6]云鹤,胡剑锋,吕品.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2,(2).

[7]李继尊.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5,(7).

[8]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

[9]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3).

[10]赵鹞.Fintech的特征、兴起、功能及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9).

[11]朱太辉,陈璐.Fintech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应对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7).

金融行业智能化第3篇

关键词:智能网技术;金融行业;通讯行业;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03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17

现阶段,智能网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通讯技术,其产生和电信业务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电信网络是凭借交换机作为基础进行构建的,所有业务的开展都以交换机当中的软件功能和特征来实现。倘若电信服务商想提供新业务,就一定要对网络当中的交换机软件做出修改,因此该方法不但工作繁琐,还需要耗费相当高昂的成本。随着电信行业新业务的展开,由此产生的业务生成周期以及网络中的多厂商设备等相关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所以必须寻找一种相对统一的可以对交换设备进行保护的解决方案,这是智能网产生的一个巨大驱动因素。金融业的不断信息化,又促进了智能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

1 智能网技术的产生背景

智能网的根本思想在于将传统的交换机具备的交换功能以及对业务的控制功能进行分离,并通过在网络上设置新的功能部件,将原有的交换机当作业务的交换点,由其完成基本连续功能,新的功能部件主要包括:用以提供之中的业务控制的控制点、数据库以及集中的业务生成环境和业务管理系统,而对于新业务的控制以及提供则需要由功能部件以及原有的交换机协同合作完成。由此可以使网络更加迅速、方便、灵活地产生各种电信新业务,借以促进电信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所谓智能网就是在原有通信网基础上设置的叠加网络,是更加方便、迅速、灵活、经济、有效的生产以及实现新业务的一种体系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为通信网络提供服务,包括综合业务的数字网络、电话网络、因特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等,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全新业务。

2 现阶段智能网的具体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智能网自从1995年至今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三个具体的应用层面:一是骨干智能网;二是省智能网;三是本地智能网。根据其不同的应用范围,所开展的业务也会有所不同。骨干智能网主要是针对开展卡类300以及免费800电话为主的一些传统业务。省智能网以及本地智能网则是根据本地的不同特点来提供个性化业务,例如预付费业务、校园卡业务、IP电话业务等。随着CDMA网络以及GSM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移动智能网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3 现阶段智能网技术与金融行业之间的融合

现阶段,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电话用户已经突破了10亿。各个金融机构怎样争取到这样庞大的电话群体用户,怎样为这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将成为提高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实力、占领业务的制高点的一种重要的运营策略。现阶段,智能网技术可以为金融机构和电信用户之间搭建起一条协作通道,促进电信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融合,使电信用户更加方便地来使用各个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借以形成电信行业、金融行业以及普通电信和金融用户之间的三方面的共赢局面。

智能网作为一种通过数据库和计算机作为核心的电信公共业务的平台,其主要目的在于为电信通信网用户来提供服务,其主要特点为在不改变电信网设置的条件下,就可以快速地生产新业务。根据智能网技术的特点,将其与金融行业相融合有利于金融行业新业务的快速多变以及竞争激烈的局面。金融机构的业务网络和电信通信网络之间的融合有利于给普通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快速、优质、灵活、个性化的服务。

4 智能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有利于金融服务的变革

现阶段,智能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可以使金融机构的服务变得更具个性化,促进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形成。由于金融产品具有可复制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很难依靠金融产品去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但是服务的个性化会促进金融机构获得更加长久的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理念可以通过智能网技术与金融行业之间的融合来完成,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不断创新业务环境、流程、氛围来赢得可持续发展。

通过智能网技术与金融行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金融机构全力发挥自身的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优化客户体验,借以实现业务处理以及营销的精细化,提升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使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更加超前的智能化服务,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实力。

当今社会,智能网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更加高效便捷、专项服务、极致体验、智慧感知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客户服务体验,让金融客户可以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有利于金融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现阶段已经没有一个金融机构可以脱离智能网技术,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之间的相互融合,目前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思路。“智能”一词也成为现阶段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5 结语

综合以上,智能网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给金融行业的创新之路增添了更多的动力,智能网技术使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全新的提升,为金融机构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现阶段,金融行业想要发展,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智能网技术的支撑,智能网技术与金融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二者携手走向一个全新的信息化融合形态,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f.人民银行信息系统未来架构探索与研究[J].金 融电子化,2010,(12).

[2] 赵相东.面向银行业的商务智能系统架构及元数据管 理[J].金融科技时代,2012,(11).

[3] 张帝,王艳君.金融机构核心存储系统架构未来发展 趋势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4,(5).

[4] 崔谊楠,谢怀军.手机银行系统中LBS业务的应用研 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3,(9).

[5] 张静茹.基于B/S架构的银行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 开发[D].河北师范大学,2014.

金融行业智能化第4篇

反观国内,随着互联网金融用户的年轻化分布日趋明显,以及新的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以AI为核心的智能金融服务正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新趋势之一,“智能金融时代”正悄悄来临。

近日,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反复研究、测试及纠正,由91金融所打造的金融服务AI机器人“智能旺财”成功面世,这是一款集智能投顾、智能理财、智能中介、智能审批、智能风控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智能金融服务的机器人。

智能金融服务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国内互金市场,包括蚂蚁金服、百度金融、京东金融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巨头在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时,似乎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智能化”甚至已经成为各行业共识。据新浪科技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过二十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宣称有智能投顾工具或尚处于研发阶段。

同时,科技金融浪潮的兴起,也加速推进了我国金融服务智能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在今日已经相对成熟,也达到了可以实战的状态。再加上近年来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频繁爆雷,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因此选择加强技术层面的竞争壁垒,通过提高技术含量的方式,用良币来驱逐劣币。

在我看来,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应用甚至会成为未来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风口,其实是在大数据和以数据化、智能化、机器学习技术为依托的,以互联网渠道和技术为嫁接的一种全新的业务风控和产业链整合模式。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科技只会改变服务模式,并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

智能金融服务前景无限

从某种层面来讲,智能金融服务属于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智能投顾、智能理财、智能风控等所有围绕金融服务所衍生出来的业务形态都属于这一范畴。

目前能够逐步实现的,或者说有雏形的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三项,第一是智能投资顾问、第二个是金融预测与反欺诈、然后再就是融资授信、安全监控预警、智能客服以及服务型的机器人。

当然,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还是智能投顾。虽然海外市场时有传出“智能投顾替财师”、“智能投顾取代基金理”等各类由AI带来的颠覆性改变。但在我国,智能投顾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AI有足够多的深度学习才能从自动化转化为高智能化。

2016年12月,艾瑞咨询了《润物有声:数字化全面浸润商业生活――2016年互联网全行业洞察及趋势报告》,其中在未来发展展望中,对于未来金融,明确指出,智能投顾与量化投资将助力未来金融。其实,这就是以AI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全面应用的结果。

花旗曾报告指出,在未来十年时间里,机器人顾问管理下的资产将会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势头,总额将达到5万亿美元。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更强的人工智能运用到资产管理行业、金融服务行业。

这些都说明以智能投顾为代表的智能金融服务拥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

智能金融服务用户需求旺盛

在决定涉足人工智能领域之前,我们做过精心的市场调研。调查显示,中国拥有大概3000万―5000万中国新富裕的群体,他们不会满足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简单产品服务,他们也没有办法享受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理财师的高端服务,但是他们希望有一些专业的家庭规划、财务规划和理财观念。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要用户有闲钱就有理财需求,可以买债券、股票、基金或者理财产品,但是金融相关的投资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活。不管他们有没有专业能力,在众多可选的理财方式中,必定躲不开智能金融服务。这也侧面证明了智能金融是未来金融新方向的主要领域。

智能金融服务优势凸显,将成为企业先发制人的核心竞争力

真正的智能金融服务并不是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服务,它更像是一个“脑力操作者”。 毫不夸张的说,在真正的金融服务AI机器人面前,它甚至能够精准的知道用户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还款能力等信息。

何为“脑力智能化”?以“智能旺财”核心功能之一超级智能投顾为例,它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预期收益目标以及投资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投资参考,并监测市场动态,对资产配置进行自动再平衡,提高资产回报率,从而让投资者实现“零基础、零成本、专家级”动态资产投资配置。

金融行业智能化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金融;数据;资源;平台

随着新型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步伐的加快,物联网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并将推动经济社会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时代。金融作为维系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与物联网系统融合既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未来经济社会全面智慧化生态体系的关键动因。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作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庞大的中小客户群体,与当今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金融背景相吻合;与物联网的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需求架构相一致。邮储银行只有加快对物联网金融的研究,逐步将金融服务嵌入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目标产业中,尽快融入物联网开放式协同的生态系统中,才能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竞争力。

1物联网金融概述

1.1物联网金融的内涵

物联网金融即在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人类对智慧化生活方式的需求满足以及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融合回归的过程中,为物联网构造的有机信息物理生态系统提供的嵌入式、多领域、多方位、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物联网金融在智能生产、消费和智慧化服务的物联网生态系统中,直接参与实现财富创造与社会运行效率推进,服务实体经济运行的金融需求。物联网发展的巨大空间和金融本质决定物联网金融必然会围绕着社会经济运行变革规律和金融基本规律进行。

1.2物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

初期,物联网金融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信息交互基础上融合。随着物联网实现物品网络化、信息化,物品之间、人与物品和环境信息交换的深化,金融服务智能化、资金流数字化,金融服务将体现物联网中物质属性与金融属性的高度融合,体现在金融服务方式+物联网基础上的金融发展演进和变革,隐含在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全过程中,进而服务于社会真实财富创造。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通过物品的信息化传递,直接将金融服务切入智能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金融服务直接植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3物联网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

1.3.1自身因素物联网金融的内涵体现在金融+物联网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自身动力因素包括:一是金融与物联网融合的机制和程度;二是金融机构布局物联网+金融的战略选择;三是金融在物联网生态系统中服务社会真实财富创造的水平与程度。1.3.2外部因素物联网金融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取决于物联网自身发展深度、广度及速度。物联网发展的产业资本需求及其发展所衍生的庞大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奠定了金融+物联网发展的有效需求基础。在政府主导、产业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以及金融内在发展动力的影响下,共同催生物联网金融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1.4物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未来金融可持续发展动力和价值创造存在于真实财富创造的物联网发展生态之中。物联网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物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景和潜力,物联网发展隐含的多元、协同创新特征,决定了物联网金融将向运行模式多元化发展演进。1.4.1实现大数据金融体系金融服务生产的核心要素,就是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信息本身直接影响到金融运行的效益、风险与成本。在物联网生态系统中,信息以非结构化、结构化、离散化或连续化的数据集合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大数据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支持,可以有效降低真实信息数据获取成本。成功的金融运行模式必然是实质上的大数据金融运行机制。1.4.2形成产业链金融系统物联网是整体经济系统化协同发展的结果,是国民经济中各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要素深度智能融合的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降低产业、行业之间的交互成本,进而推动实体产业与虚拟经济深度融合。物联网生态下的金融发展将会形成基于产业协同融合的开放式金融服务供给链,围绕实体产业的融通协同,实现生产、消费及财富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支持。1.4.3构建智慧金融模式物联网可以有效满足智能化的生产消费需求,因此传统金融必须与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有效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的“四流合一”,促成任何场景、任何类型的金融需求在第一时间被安全便捷满足的智慧金融新模式。

2邮储银行物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邮储银行作为一家大型零售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超过7.3万亿元,拥有4万个覆盖城乡的实体网点,服务于5亿客户群体,培育了1.6亿电子银行客户。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2.1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优势

2.1.1“四流合一”的资源优势物联网金融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商流“四流合一”的特点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及“一体两翼”的业务架构高度契合。与同业相比,强大的集团资源协同优势,加快电子商务、实物传递、金融板块联动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布局物联网金融,形成自身明显的发展优势。2.1.2普惠金融网络和客户优势邮储银行拥有4万个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点以及超过10万台自助设备,5亿客户分布城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邮储银行可以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网络优势,客户认知度较高的品牌优势,为物联网生态系统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2.1.3基于开放式架构的信息技术优势与同业相比,邮储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最先采用了基于开放式小型机集群、自主可控开放式技术架构,实现了大规模业务并发系统的高可靠运行。基于开放式技术的IT基础构架,为邮储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基础上升级发展物联网金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2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劣势

2.2.1客户结构不合理邮储银行中老年客户(40岁以上客户)超过一半,80%的客户位于县域或农村地区,电子银行开通率较低,对互联网、物联网的接受程度较低。相对低端的客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邮储银行网络金融的发展。2.2.2产品服务创新不足目前,邮储银行产品和服务依然基于将柜面传统操作迁移到互联网的方式,尚未在以互联网思维重塑产品、再造流程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与互联网企业客户体验至上最大的差距所在。2.2.3信息技术支撑薄弱邮储银行与同业、互联网企业相比,信息技术力量、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尚在部署阶段;创新的体制机制也在建设之中,尚不能对网络经济时代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2.3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机遇

2.3.1外部环境从全球范围看,工业4.0刚刚起步,物联网在智能制造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在国内,物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物联网的综合运用刚刚起步,其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还局限于部分领域。邮储银行与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处在同一起跑线,发展机会无限。2.3.2物联网金融的成长性拥有了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商业银行通过嵌入物联网生态系统,基于全流程客观数据信息获取、高效传递和智能处理,将在更广义的层面激发和满足消费者、生产者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实现支付结算、信用评价、资金融通、风险控制等。

2.4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威胁

2.4.1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表明,必须将互联网金融发展上升到战略转型的高度,大胆尝试新模式,采用新技术、采取新举措,才能防止被同业超越或是被边缘化。在物联网起步阶段,各商业银行都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主动拥抱新技术、大胆创新新模式,争取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4.2跨界经营的冲击互联网、物联网开放的特性弱化了行业间的壁垒,同样降低了金融业的门槛,银行传统支付、信贷、中间业务等也受到来自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讯运营商等异业竞争者的明显冲击。可以预见,物联网时代,创新思维将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更大的挑战。2.4.3产业智能改变金融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框架的物联网,如制造业,从设备、产品,到仓储、物流、消费系统与网络数字技术的高度融合,从生产到消费涌现出信息化、智能化、透明化。行业、产业需要的金融服务更真实、更直接、更透明,当资金提供者可以直接参与物联网产业金融需求时,作为资金中介的金融机构面临的脱媒才是最大的危险。产业智能不仅变革自身,而且在改变金融。

3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前瞻性布局

3.1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可行性推进

3.1.1转变思维方式,发挥集团资源优势互联网发展思维表明,企业不是以自身的资源优势就能取得竞争优势,而是以客户的思维、极致的体验推出的产品和服务才有生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金融需求的各个环节匹配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创造产品、创新服务,深度融入物联网生态系统,实现客户定制产品,才能充分发挥邮政集团“四流合一”的优势。3.1.2转型服务网络,提供物联网金融信息支撑未来,邮储银行网点、邮政网点在提供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应成为物联网生态系统的信息采集点、信息初步加工点、客户智慧生活体验点以及信息反馈渠道。只有加快网络和网点转型,按照物联网新形态的要求实现传统渠道的数据信息沉淀和有机融合,才能奠定邮储银行布局物联网金融网络渠道的优势。3.1.3打造智慧网络,重塑“寄递翼”价值贡献智慧化的速递物流网络,不仅构成未来物联网架构体系内基础实物传递网络骨干,更是奠定了邮储银行围绕消费、物流和商流的基础数据信息捕获与沉淀的数据传输的领先优势。让实物传递网成为物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中介、物品流通的监管,从简单的包裹传递变成价值数据传递的主渠道。3.1.4加快开放协同,实现板块数据融合物联网时代,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换,更多的是复杂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的交互,这就要求邮政集团旗下的“金融翼”和“寄递翼”板块数据开放协同,主动融入物联网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才能捕捉价值数据,奠定未来物联网金融业务的支撑体系基础。

3.2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价值创造

3.2.1降低交易成本物联网金融完全对接物联网大数据信息系统,实时全面获取标的对象的形态、位置、空间及价值需求转换等客观信息,并且通过信息共享系统以接近零成本的渠道传递信息,彻底解决传统金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金融信息资源充分有效整合,进而淘汰传统金融价值链中冗余环节,显著降低金融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成本。3.2.2优化风险管控物联网信息传递和共享,基本消除原有社会信用体系中信息割裂问题;云计算智能自动化处理信息,完全避免主观信息判断处理产生的信用信息失真问题。物联网正在促使社会信用体系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必然使金融风险管控理念和模式革新,凸显物联网金融发展的潜在价值。目前,该技术已在汽车行业、钢铁行业破冰,通过物联网技术,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以加强质押品的风险监控,大大降低金融资产管控的风险。3.2.3拓展服务边界随着物联网向工业、农业、能源及全社会生产消费领域渗透,传统产业升级、新型产业培育与发展及产业间的融合,商业银行通过智慧化物联网金融服务,为金融服务对象提供精细化、动态化、实时化的可视化管理平台,全面引导和支撑金融服务向社会各个领域覆盖和渗透。3.2.4打造智慧金融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生产消费需求将会加速推动智慧社会的形成,从农业、交通、建筑、能源、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多层次、多维度进行智慧架构,势必对智慧金融的发展形成强大的需求和支撑。智慧金融不仅构成未来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竞争优势,更是未来金融发展的价值高地。

3.3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应用场景

3.3.1信用场景商业银行通过嵌入物联网生态系统,对接物联网标准信息平台,对贷款的目标产业或产业链的产销存、资金流通、采购渠道、用户反馈等信息,按照需求进行实时获取和评估,实现信用授予的前期评估、期中跟踪调整、后期预警或持续跟进等客观化信用获取,从而提高整体的风险管控质量。3.3.2供应链场景物联网发展一方面需要银行提供基于全生态链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通过物联网金融系统对接整体经济生产消费系统,依据目标对象的需求和目标,精准实现全方位可持续金融服务供给。基于目标对象生态链的智慧化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完善客户信用和降低营销成本,更有利于银行通过搭载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客户并培养客户忠诚度。3.3.3感知支付场景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与近场通信技术进化与融合,支付业务将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即时任意付需求。在智能卡、密码形式的通信支付基础上,物联网发展将推动指纹、虹膜、声频和面部等生物识别技术成熟,支付将进入更为安全便捷的感知支付时代。3.3.4大数据场景物联网系统生成的大数据,其价值不仅在于真实信用生成机制,还存在于银行通过大数据进行产品协同创新,精准发掘市场和获取客户。物联网生态下,基于大数据的生产制造及服务将成为真实财富创造的必然路径,大数据将是未来真实财富创造的关键投入要素,也是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创新的依据和关键要素,同样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3.5轻型化场景物联网发展趋势就是塑造智慧化的互联互通生态网络。传统的物理网点将会基于功能化视角重新定位与塑造,以智慧化体验为导向进行差异化重构;银行管理模式也将被物联网金融生态重塑。基于大数据网络系统的轻型化运行模式将是物联网生态下银行运行的主要模式,是银行轻资本模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4邮储银行发展物联网金融的措施和途径

物联网金融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又一次变革,是跨界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为抓住物联网金融发展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板块协同优势,打造具有中国邮政特色的物联网金融平台,推动邮储银行转型发展,推动寄递板块智慧化升级再造,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4.1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4.1.1整合基础资源为抓住物联网金融发展机遇,邮政各业务板块应解放思想,摒弃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实现组织架构的协同一致,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统一目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按照物联网发展的生态系统要求,依据物联网金融的客观规律,重新实现实物流、资金流数据的共享,充分挖掘客户行为、金融交易、实物传递数据的价值,通过信息流带动实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应用,为物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4.1.2完善数据平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经成立了大数据中心,负责邮务和速递板块的数据存储、挖掘和分析工作。邮储银行也成立了数据分析中心,搭建了大数据平台,专门负责银行业务的数据分析工作。经过几年的数据积累,金融大数据平台、邮务和速递大数据平台已经初步搭建。但是平台数据基本是自身业务数据的积累,对互联网数据以及物联网数据的收集、处理还远远不足。必须从物联网思维出发,重新优化和完善数据平台,使其具备协同、接受、处理、融合物联网数据的基本功能。4.1.3互换共享数据物联网生态系统是社会生产消费各成员主体共同参与构建的结果,邮政企业、邮储银行只是生态系统的一小部分,不可能孤立实现自己的物联网金融。必须学习借鉴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方式,打造物联网生态下的企业运行模式,适应数字化带来的管理变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与物联网生态系统成员进行数据信息平等互换;必要时,通过付费等方式采集外部数据。未来,只有掌握海量的用户和良好的数据资产,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发展的控制权以及生产力的前沿。

4.2战略推进,打造物联网金融信息平台

4.2.1战略投入打造平台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看,金融服务的竞争已经从网点、资金规模比拼等转化为平台模式的竞争。同样,在物联网时代,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秉承开放、协作、共享的精神,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平台、打造生态圈,成为未来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邮储银行必须把发挥集团优势、打造适合物联网“四流合一”的开放平台作为发展战略。通过升级互联网金融云平台,搭建邮储银行物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物联网金融模式下农村电子商务、速递物流、国际包裹等协同发展的新模式。4.2.2特色优势取得主动对内,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旗下的实体传递网络和邮政金融网络是国内任何企业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首先整合邮乐网电子商务平台、EMS速递物流平台、金融数据平台,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四流合一”,在“互联网+”时代,邮政实物传递平台网络取得主动优势。对外,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将物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成开放式平台。与阿里巴巴、速递物流及众多电子商务企业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依托邮储银行及众多第三方支付公司、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合作,提供覆盖支付结算、财富管理及信贷融资等多维度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形成围绕物联网生态链、具有中国邮政特色的金融生态圈。

4.3创新思维,研发物联网金融特色产品

4.3.1树立“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出,未来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转移到其是否能够利用最新技术,实现产品、业务、服务创新,提供极致的客户体验。因此,对轻型化、社区化、智慧化网点建设以及区块链金融探索研究,都是物联网金融发展前期必要的尝试。4.3.2加快物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邮储银行应不断加大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继续发挥自身多年形成的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优势,借力集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速递物流升级,围绕中小企业客户、农村电子商务客户、跨境电子商务客户,推出支付结算、信贷融资、财富管理等方便快捷、体验良好的创新产品,建立特色鲜明的物联网金融产品体系。4.3.3现代农业实现物联网金融突破“三农”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也是邮政集团和邮储银行开展普遍服务和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现代化的农业从生产、配送、营销、溯源全产业链开始信息化、智能化。邮政金融、速递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应积极主动融入智慧农业的生态系统中,加快创新产品和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实现物联网金融突破。

4.4优化流程,打造智能化服务网络

金融行业智能化第6篇

据浦发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斌介绍,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智慧城市”已受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有超过200个城市积极开展申报工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巨大的融资及配套金融服务需求,是金融机构崭新的蓝海。作为浦发银行五大重点突破领域之一的投资银行业务,牢牢把握这一机遇,有助于抢占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先机,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推动自身转型发展,以及品牌和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

覆盖十大重点领域,为“智慧城市”融资融智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新模式,是智慧的建设城市、智慧的管理和服务城市、智慧的推进城市可持续运行。

作为国内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领先银行,浦发银行一直密切关注智慧城市政策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开展配套的融资服务方案研究。本次在业内首推主题为“智慧城市,智绘未来”的“智慧城市”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针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信息基础设施、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及其典型项目,整合了传统金融产品和浦发银行的特色产品与服务,从项目运行模式和项目操作流程等角度,梳理了浦发银行对项目参与各方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依托在绿色金融领域广泛的合作伙伴和渠道,浦发银行可向政府推介国内外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设总承包商/集成商、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为业主/项目公司提供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服务,针对“智慧城市”项目的特点,提供有利于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的外国政府转贷款和特色能效融资产品,以及利用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优势,提供包括企业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服务;为总承包商/集成商(含节能服务公司)增信,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特色融资,通过1+N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下游供应商提供各类融资产品;为相关软硬件及设备供应商提供买方信贷、订单融资、1+N供应链保理等特色融资服务。

此外,浦发银行还能为政府下属投融资平台提供债务融资服务;为政府及下属项目公司或业主提供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服务,推介引入融资租赁,设计有助于后续融资的最优融资租赁方案;为政府成立的“智慧城市”发展基金从设立到退出提供全流程综合金融服务等。

02

智慧城市前景广阔,浦发投行业务新机遇

“十”提出通过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国家住建部于2012年底开展了“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国务院2013年8月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指导意见》。目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8部委已研究提出《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上报国务院。

2012、2013年,住建部已经确定了两批共193个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物联网、宽带和无线等数字化通讯网络的建设、基础设施(交通、能源、供水、供热)的数字化,业内人士估计,按照中国2050年实现70%城市化率的目标,以平安城市、数字城管、数字社区、智慧医疗等内容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在万亿以上,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配套融资支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金融行业智能化第7篇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变革的多维影响

依托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突破,国内金融科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技术引领的创新运用于金融领域,也带动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投融资与支付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金融创新。然而,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数据为驱动、互联网为手段的金融科技具有资本集约、资源开放、创新集中的优势特征,通过技术的迭代与进步,发展出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提供的高壁垒服务。金融科技实现了金融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在运行效率、运营成本、传播介质、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对传统金融领域形成冲击,并渐进式地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撼动银行支付地位。据央行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16.07亿笔,金额433.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4%和0.26%;而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40.28亿笔,金额26.34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6.83%和105.82%。与银行卡支付等传统方式相比,基于互联网与移动场景的新型支付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新型移动支付体验、快速聚合的支付渠道以及多样化便捷的验证方式(包括NFC支付、扫码支付和声波支付等)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有效弥补了银行支付的固有服务功能。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2016年支付报告》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中国网络用户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经超过70%。如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连通金融与网络科技的重要载体。例如,支付宝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资金支付与各类投融资服务,其账户、结算、信用等功能已与银行相差无几。

区块链颠覆商业银行结构体系和业务流程。区块链融合了数学、密码、机器语言以及经济原理等众多学科,其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及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储存与传输的方法,具有分布式、时间戳、免信任、加密以及智能合约的特征,能有效解决金融创新中网络去中心化和交易去信任化等关键问题,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设施、体系结构及行业规则造成颠覆性影响。在支付领域,区块链可以改变银行支付体系的底层建筑和清算方式,缩短发起、回馈、记账、交易、对账等一系列繁琐流程,实行点对点交易,提升支付效能。在信任构建中,区块链可以改变对传统信用中介的依赖,将交易数据直接放在区块链上,通过分布式逻辑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完成征信,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数据更新慢等缺点。在业务流程上,区块链可以通过多重签名和智能合约完成后交易、记账等工作的自动执行,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业务系统与后台连接中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大幅度提升银行中后台的运营效率,减低运维成本。

大数据重塑银行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大数据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麦肯锡关于《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2011)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了数据作为各行业领域内基础性资源的重要地位,将给未来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金融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在大数据驱动下逐渐货币化,银行的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必然将被重构。一是大数据将重构银行的信用与风控模式。金融科技创新下的大数据可以通过整合大量数据,有效甄别用户信用信息,降低商业银行获取信用的成本,促使传统模式下难以度量的银行风险显性化。二是大数据将改善银行客户的服务体验。大数据技术的一大亮点在于基于规模化数据的智能推介与精准营销,通过精确的预测促使用户投资流程与操作方式的智能化。三是大数据将导致银行面临信息脱媒的重大危机。金融科技与大数据企业的迅速扩张,导致银行信息的排他性逐渐减弱,信息传导的中断致使银行信息中介的智能被削弱。根据计世资讯的调研结果@示,国内大数据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3亿元增长为2016年的23.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4.5%。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金融发展已成趋势,从2013年至2016年底,国家相继出台各类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126条、专项大数据政策11条,大数据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对银行服务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

人工智能引领智慧型银行的变迁。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商业银行将从电子化进一步向智慧型变迁。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在于更简便、更高效、更快捷、更准确,从理财顾问、征信助手、人机交互等层面深入优化银行服务模式,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自我学习,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场景适应性,推动银行业务的智慧化转型。在银行理财领域,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量化投资模型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确保投资行为的理性与效率。例如,百度金融在智能投顾方面通过整合平台数据,生成用户画像,综合投资环境输出专业投资策略。在银行基础业务领域,金融科技运用智能电脑可以完善客户服务,帮助银行形成标准化、模型化服务流程。早在2015年,国内银行业首款实体智能机器人“交行小e”就已上线;近年工行推行“人智+机智”智能服务模式,通过网点配备的智能柜员机、产品领取机、智能打印机等多种智能设备方便快捷地自助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花旗集团的人工智能电脑沃森(Watson),能以人类的认知方式推断和演绎问题的答案,可以全面辅助甚至替代人工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传统银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2016年行业平均业务离柜率达84.51%。依托电子科技技术,传统银行正加速向智能化、轻型化转型。

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的逻辑基础

第一,金融科技创新具有相互融合的历史性。国内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科技金融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及金融科技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加大对金融与科技的投入,以政策主导的科技金融不断引导资本流向高科技领域,催生出具有关键性技术的核心产业;到2007年,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颠覆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成为技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渡形态;从2016年起,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不断升级,金融与科技的要素边界进一步融合,协同发展的规模化效益显著提升,金融科技时代已到来。

第二,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相近的内生属性。科技创新符合技术变革的规律,其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超前性、动态性以及外部性特征,与金融发展的本质相契合。金融科技正是在这样属性协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升级。虽然是在金融行业的资产配置、交易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创造出全新的金融业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金融产品的交易渠道,但是仍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

第三,思维模式的转变为金融科技化注入新的基因。伴随着科技对经济生活的全面渗透,金融科技化程度将越来越深。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构建了更加便捷坚实的平台基础,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传统金融机构也正转变发展思路,打破常规局限、超越定式依赖,不断向传统服务中注入“科技化”基因。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创建的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融e行”,正式迈入金融科技化道路。未来的“金融科技”将超越金融与科技的范畴,融合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以满足日益更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科技战略驱动商业银行创新的实质性表现

第一,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紧抓国家战略推行机遇的重要举措。自2015年初,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始,到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科技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国家战略层面对金融科技的重视与扶持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积极的拓展基调。商业银行更应主动抓住政策红利,积极拓展金融科技化创新,创造新模式,完善服务渠道。

第二,金融科技战略是商业银行应对新金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经济时代,大量资本涌入金融科技产业,以数据、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形成冲击。传统的科技系统对银行服务营销的支持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需求。面对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与挑战,商业银行亟须转变思维,重塑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外部合作,不断推动银行内部IT架构的更新换代,构建多渠道服务体系,将金融科技作为战略核心,激发银行的创新活力。

第三,金融科技战略不仅是银行创新的核心目标,更是银行创新的重要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金融科技浪潮,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化金融科技为目标和手段,积极建设和完善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渠道。一方面,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逐渐商用,为银行改进运行逻辑、提升服务效率和重构品牌格局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的长期经营实践为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2014年成立的蚂蚁金服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开放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其服务生态相对完善,涵盖支付、理财、智能投顾等多种类型,致力于服务大量长尾用户。

实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战略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更加强调技术的运用。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人心,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战略逐渐成为银行转型的关键所在。实现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化发展方向需要以构建“科技银行”为目标,从转变发展理念、培养创新能力和引入新兴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两个维度出发,在战略转型与战术调整的统一下,促进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由传统执行式向交互式转变。

战略转型:培养银行的金融科技化能力

自我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地学习与借鉴金融科技发展的秀经验,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是改变商业银行技术落后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一方面,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学习金融科技的运行逻辑,商业银行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在边干边学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力度,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开展模式创新,大幅提升银行的创新发展能力。

技术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对于大数据的技术分析与数据挖掘是商业银行进行信息化创新的基石。目前银行的数据应用仍以数据库集中分析为主,对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分布式分析的应用能力相对欠缺,导致在数据收集和清洗上耗费极大的时间成本,难以适应区块链模式下的大数据管理方向。因此,银行必须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造新型数据生态系统,建立大数据分析基础设施,加大对银行内外部数据的深层次、多维度挖掘分析,促使经营决策由经验主义向数据主义转变,提升数据挖掘能力。

数字化建设与营销运营能力。数字化能力是商业银行应对信息时代金融科技冲击的关键法宝。正如互联网浪潮后的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金融科技的强势挑战倒逼商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核心流程上,加大物联网、数据流等信息科技手段研究,优化运营体系和客户服务流程,通过前台、、后台的联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精简流程成本;在组织架构上,摒弃银行传统的“产品―渠道”矩阵机构,建立能够支撑数字化变革的可伸缩性组织架构和IT基础设施;在营销服务方面,通过加强银行数据流的交换和处理应用,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各类数据的深度结合与数据共享,强化数字化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和营销能力。同时大力培养并招募银行的数字化人才,缩短与金融科技企业在数字研究方面的差距。

战术调整:创新银行金融科技化模式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不应是某种专业科技的研究,而应强调金融科技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更具效率的创新模式。以银行传统的体制机制为基础,结合金融科技领域内成熟的信息技术,以构建“虚拟化银行、数字化银行、信息化银行、智慧化银行”四位一体的科技银行为目标,实现金融资产科技化与科技创新资本化有C统一,改善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处理流程,从而形成金融与科技互动的良性循环。

基于互联网、移动支付的虚拟化银行构建。区别于传统银行网点,“虚拟化银行”搭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客户办理业务的便捷性、改善客户体验,通过线上业务、移动金融的全覆盖打造一个“看不见的银行”。一方面,通过全面整合社交网络、移动场景的银行服务入口,在网银、手机、微信、短信、电视等渠道建立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的服务平台,打造一条全年24小时的垂直化服务链条。同时,重点关注对各服务通道中客户信息与行为数据的收集,整合全渠道客户体验报告,为银行的大数据建设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不断创新银行支付方式,完善电子支付链。构建虚拟化银行支付模式,并非将银行支付业务简单地“搬”到线上,而是应加快设计用户在移动化场景模式下的支付产品与流程,关注场景化与移动化支付模式。同时,重视技术研发,将不断创新的加密算法、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运用到客户身份验证中,提高银行支付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银行构建。区块链低本高效的数字自动化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银行业务系统内前后台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引领银行业新业务格局的形成。首先,智能重塑银行业务流程,创建分布式管理的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构建银行的区块链网络架构,植入标准化的数字智能合约和自动化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程序,加强银行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与用户的数字化互动,为银行用户提供基于价格动态调整、产品按需分配、服务及时响应和资源精确匹配的数字化综合金融服务。其次,加强对区块链的跟踪研究,探索更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应用场景。积极关注区块链技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建立自己的“银行―区块链”研究实验室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专业化、长期化的分工研究,通过推进小规模试验项目强化技术储备,挖掘对区块链技术的掌握深度,提高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运营能力。最后,重视区块链技术的银行应用,应做到理性关注、积极应对。区块链技术虽具备各种优势,但发展至今,由于技术成熟度还不高,仍然处于技术的探索与论证期。银行界的“区块链热”需要逐渐转向理性与平稳。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银行构建。未来银行业竞争中,对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及基于数据的客户服务将成为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随着金融科技理念的不断深入,银行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获得的数据正在稳步增加。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银行业务流程数据资源的整合,为客户提供全场景的服务,促使银行金融服务向数据信息化及个人定制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创造性地合并银行内外部数据,搭建银行大数据处理中心。以内部信息技术系统为基础,整合银行内部各业务单位的客户关系信息,将各类渠道所有交易中的客户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打破传统数据边界,综合利用大量的社会化数据。随着芝麻信用分等外部信用评级的崛起,银行更应积极建立与网络媒体的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工具整合现代化客户交流渠道,增强与客户的互动联系,以全面的数据分析弥补银行传统数据库单一、程序化的缺点。另一方面,基于客户需求与客户体验,提高银行经营的大数据决策效率。银行在充分掌握客户全方位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客户的行为偏好,勾勒客户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曲线,洞悉客户在金融产品、信贷、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新型的信息化投资策略模型,为客户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产品推介。例如,根据微博中客户的情绪判断客户对银行产品的满意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升级;根据客户手机定位信息判断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实时推送促销信息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化银行构建。新形势下,以新增分支机构数量来衡量银行业绩的标准早已成为过去,银行网点服务重点逐渐由核算主导型向客户体验主导型转变。商业银行应集中行内资源,投入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研究,从银行商业模式、基础设备、业务流程等多维度进行设计重构,构建适应客户需求实时变化的“智慧化银行”。第一,推动银行服务的弱网点化,实现实体网点的智能升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银行网点面对面交易日益被自助交易和网上交易所取代。第二,推行智能设备,完善智慧银行建设的技术支撑。智慧银行的核心就是智能化技术与设备的全面应用,应用新型智能化自助设备改造服务流程以提高网点综合服务水平,构建更多的场景化服务形态。第三,多方合作,积极布局智能投顾领域。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是突破银行中介职能局限的重要领域。银行应通过采取自主开发、收购投顾公司以及相互合作三种模式积极进军智能投顾市场,通过对客户大量数据的分析,为其提供智能化投资决策,改善人机交互模式,快速积累用户。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改变着金融业态的布局状况,而金融科技不仅仅是金融与科技的相加,更是一个带有强烈时代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金融新生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这种变化,结合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创新才能保持发展与风控等最优的生存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