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金融专业类别(合集7篇)

时间:2023-06-04 09:37:45
金融专业类别

金融专业类别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48-03

一、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一)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以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金融学专业与独立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通过对两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可以看出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的诸多区别。

1.专业设置的方向不同。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但商务学院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的是金融理财师方向。设置金融理财师方向不仅避免了独立院校专业与传统院校强势专业竞争(金融学专业是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传统且具有很强实力的特色专业),而且更好地满足了中国金融市场中金融理财新兴行业对人才的渴求。

2.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不同。通过教学计划内容可以看出,山西某传统本科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课程组群”、“学科共同课程组群”、“科研训练与素质拓展组群”、“专业综合训练组群”分别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意义对应一致。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以后者名称为准。

由于两所院校计算学分的方法一致,简单起见,本文以各课程类别学分多少及占总学分比重进行对比,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分别在两校金融专业中占20、6个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1.6%、3.3%,前者高出8.3个百分点;而第二课堂学分分别为20、8,所占比重分别为11.6%与4.5%,前者高出7.1个百分点。

(二)独立学院与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区别

以山西某职业学校金融学专业为例比较独立学院与职业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通过两校人才培养方案可看出区别如下:

1.人才培养定位不同。 职业技术学院着力于培养“技师”型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就是以某一职业岗位要求为培养出发点,要求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重点是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胜任社会经济建设各类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与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金融理财业务工作,又能具备个人自主从事金融理财服务职业的基础与技能,实现就业与创业多元化。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研发,因此属于相对高端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不同。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很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情商等可以看出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重点,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业务技巧及熟练能力。而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人才要求不仅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理论和技能,还要熟悉中国进行金融理财服务的相关市场运行规则,了解国内外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动态既掌握金融理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证券、期货、外汇、房地产、黄金、保险等市场的交易流程和分析方法,又具备熟练运用多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金融投资、理财实务操作的分析、决策的能力。总之,职业院校与独立学院在培养中都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在培养层次上独立学院高出一筹。

3.课程设置不同。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教育,而职业院校属于专科层次教育,二者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诸多不同。第一,所开设课程数量不同。职业院校开设课程共34门,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开设48门课程,除过职业院校开设的金融类、经济类理论课程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课程之外,独立学院开设了培养学生管理、决策、分析、创新能力的专业课程,如投资规划、税收筹划、计量经济学、金融监管等课程。为培养一流的业务人员,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也开设了凸显自身培养目标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如点钞技术、汉字录入及翻打传票技术等操作业务类课程。第二,课程类别及各类别比例不同。职业院校金融专业课程类别有:公共课、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能力拓展三个类别;独立学院课程类别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等6种。其各类别在总课时所占比例也不同,见表2、表3。

金融专业类别第2篇

[关键词]金融证券类专业 课程体系 金融学 证券投资 学科体系

[作者简介]刘建和(1973-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投资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证券市场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2-02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努力使其金融市场全球化,10年后A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自从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股市市值第二大的国家,中国两大证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值总和为4万亿美元左右。而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股市市值有可能超过美国。

一、提出问题

如此庞大的证券市场需要得到维持以及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证券人才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券市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高端型、高素质、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多方面要求并进的特点。培育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才,有必要对内地的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本土化改革。

林毅夫曾指出“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大小”。当前金融大学科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长,制度设计比较完备,而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进行安全分析,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进行专业化本土化改革研究,就是要把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结合内地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本土化,使得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可以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面向实务;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是培养能够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这样才能面向金融类企业对于实务人员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合理化发展。

二、金融证券类的课程体系设计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虽然基本上沿袭海外金融体系的模式,但是受到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特征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主要以银行管理为主体,与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如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学术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多的意见和建议。如“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模糊,理论和学科建设滞后”“美国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丰富,培养目标侧重于实用性”“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有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增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微观上,主要是对于学科体系中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应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案例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环节”。还有个别学者从“分层化教学的角度提出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上,不难发现仍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正是如此,笔者认为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症结在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并试图提出一种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三、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融证券类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如何利用西方的金融证券类理论体系对内地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剖析,以使得内地的金融证券类人才的培养符合内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重点,但是现有高校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更多地专注于理论体系的传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问题。总体来看,笔者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缺陷。

(一)论文教学走形式

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会设立一些关于文献研读或是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一般都是偏向于最后的一个和若干个教学学期。但是对于相关涉及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求的学分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可能会由于选课人数不够或是其他原因而开设不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只能依靠自己去自学论文的撰写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正如孙音在《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甚至连金融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论文的教学并不符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主要是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一方面,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使得学生对内地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理解不多;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性的文字描述,相关数理知识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数理经济学方面课程设置虽然比较重要,但实际这方面许多课程有可能设置为选修课且被学生认为难度过高而选择性忽略。

(三)教学内容有偏差

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缺乏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实践。内地相当大部分的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以技术分析为主,因此证券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也往往偏向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也以为A股并不适合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思路的偏差使得固定收益证券和投资学等课程中大量的价值评估内容被学生认为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中大量使用海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最终导致理论的教学与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的实践相脱节。

四、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对策

正是如此,针对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方面来弥补。

(一)提高课程教学专业化

要提高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为例。许多高校并未设置有关应用文(特别是研究生论文)的培养,即使是设置了例如像文献选读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仅是面对各自的相关专业方向。有相当部分金融证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券商、投资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相对专业的投资岗位。因此,本文建议在研究生期间第一学期或在本科生大三年级就开设一门应用文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不仅系统地教授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文书格式,而且详细为学生撰写论一个全方位的引导与讲解。

2.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向。内地的金融学科体系主要面向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专业为主,就业方向上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基础将会逐步转变为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那么相关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没有可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向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为主体的微观金融学科靠拢?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必要在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步从货币银行学方向向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方向进行转化和完善。比如,通过在大金融专业方向下设置各个小专业的做法有效实现从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转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工程等多学科的大金融专业为主。

(二)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需求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在教学上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本土化的理论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比如在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作为必修课可以以数理经济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其他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本科学生可以以说明分析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量化推导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应用和数理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分层设置。而其他的专业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也是如此,都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I、II和III等层次的进阶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2.提高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刘建和、吴纯鑫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一文中把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递进分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笔者进一步认为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之下分别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培养和完善。比如,虽然贴现率的不确定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DCF法)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可以从特定行业出发应用DCF法,同时设定不同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这样就可以从A股市场中选择相应的实例让学生利用DCF法的敏感度分析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当然,笔者也不过从专业化和本土化等方面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也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共同推进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金融证券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4]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2).

[6]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四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9(2).

[7]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

[8]孙音.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9]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10]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2008(2).

[11]于春红.中英《金融学》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金融专业类别第3篇

投资学:与股市最相关的专业显然是投资学,在我国,投资学专业是最近几年才从金融学专业中脱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同投资学一样,金融工程、保险学、证券投资管理等专业也都是先后脱胎于金融学专业。上述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金融行业单位招聘时,机会几乎是均等的。所以,我们经常能见到在银行上班的投资学专业毕业生,在证券公司上班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

金融工程、金融学与国际金融:大部分金融类专业都是从金融学专业衍生而来,金融工程和国际金融也不例外。三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金融工程更偏微观一些,主要教授金融行业内的技术、操作和原理;金融学则更偏向宏观,管理的成分更多一些。从课程上看,最直观的便是对数学的要求不一样,金融工程一般要多出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的内容,其专业课程也更多地以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国际金融因其涉及到对外金融业务,故对英语的要求会更高。

金融工程与证券投资管理:很多高校的金融工程专业就包含证券投资管理方向,比如东北财经大学。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证券投资管理就只属于金融工程专业同学学习课程中的部分内容。

证券投资管理专业是由于股市热闹而选择金融类专业考生的“正选”。其实普通高校的该专业毕业生中只有极少数才会谋求到预期的高薪高职,也并不能很快凭借专业知识通过炒股而获得收益,只能进入证券公司从普通的职员做起,这种工作机会使毕业生面临很多竞争。但是,科班出身毕竟比其他非专业的人机会要多,而且更容易上手和获得认可。毕业生要想获得跨国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青睐,一般只有通过考研或出国留学才有一定的成功率。

保险学:保险学专业的就业和大形势一致,行业内充满机会,高薪人群日渐增多,但初级人才,也就是毕业生的待遇一般,工作压力大而且相对比较辛苦。他们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绩以后,才能分享到保险业高速发展的成果。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保险市场还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保险业的“黄埔军校”是位于湖南长沙的保险职业学院。

各分段考生怎样报考金融专业院校

由于地域关系,位于上海和北京的高校更有利于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会更快捷有效地接触到前沿金融理念,更方便为同学们争取到高端财经人士的讲座和实习机会,甚至在一线城市本地高校的就业机会也要多于其他高校。因此,同级别的高校,建议同学们报考地理位置更优越的高校,也就是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的高校。

【高分段考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属于金融类专业中的“超级大国”,其毕业生大部分直接进入外资银行或投资银行,少部分考研和出国。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属于第二梯队,毕业生就业也不是问题。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属于高分段考生的第三选择梯队。从近年的分数看,高分段考生即使选择第三梯队,也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这些名校的研究生也是非常难考,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高考,其中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金融学专业,都名列中国最难考的五大文科专业之中。

【中分段考生】金融类专业的报考热估计2008年仍会持续,中分段考生要想爆冷冲击一流大学,难度会非常大。因此,一些财经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便是不错的选择。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天津财经大学凭借其地理优势,师资力量雄厚,最近几年在各类高校专业排行榜的位置都比较靠前;西南财经大学和湖南大学的金融专业是“传统优势项目”,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在1998年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重点学科,而并入湖南大学之前的湖南财经学院本身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属高校,教学实力雄厚且行业内可利用资源丰富。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厦门大学的该类专业也有不错的实力。

中分段考生如果一定要上金融类专业,报考本地招生数量多的院校则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压线考生】压线考生报考金融类专业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在填报志愿时选择愿意接受调剂,往往得不到金融类专业的录取结果。下边推荐几所名声不大,但金融类专业却很好的高校。

首选各地财经类院校,例如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等,这类院校的共同特点是开设金融类专业的时间长,专业教授多,说直观一点的优势,就是毕业时的专场招聘会也比其他高校多,并且当地的招聘单位一般都认这些“牌子”。

金融专业类别第4篇

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

类别: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软件开发和应用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及应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且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新材料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生物医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化学制药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汽车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汽车技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汽车造型及车身设计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突出业绩,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

类别:装备制造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机电一体化,电气技术、物理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十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学士及以上学位,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熟悉机电一体化、光电一体化、光(电)制造技术、激光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

类别:文艺演出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背景的高端经纪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

要求:具有出版、编辑、印刷工程、版权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

要求:具有影视制片、影视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

要求:具有美术、动画、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会展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会展经济、会展策划设计、文化传媒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品经营,拍卖、研发设计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艺术品创作大师及具有特殊专长和技能的高端人才。

金融产业

类别:风险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工程、金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及以上学位,在金融机构专业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三年以上,熟悉各类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及理论。

类别:投资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证券投资、数学,统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知名投资银行两年以上工作经历,或三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通晓金融投资、行业工程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基金运营人才

要求:具有财会、经济、会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三年以上基金运营方面工作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基金运营工作经验。

类别:保险精算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学(保险精算方向)、保险精算、统计、保险学等专业背景,本科学位五年相关工作经验,硕士学位两年工作经验。

现代农业

类别:农业科技研究人才

要求:具有动植物遗传育种、林业安全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背景,本领域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五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取得相应专业技术成果的从事设施园艺、林木综合养护、农产品保鲜加工,兽医预防、奶牛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人员。

金融专业类别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知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85

1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化,金融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已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人们每天几乎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决策,比如是否利用信用卡消费,是否通过小额信贷平台缓解燃眉之急,是否参与金融市场、是否进行新车贷款、是否借高利贷等等。那么,人们在面临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时该如何避免不合适金融行为对自身造成伤害,并使金融行为符合自身利益?

Hilgert等(2003)研究表明,人们日常的金融决策与其掌握的金融知识存在紧密联系。高的金融知识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Kimball和Shumway,2006;Christelis等,2010;van Rooij等,2011;Yoong,2011;Almenberg和Dreber 2011;Arrondel等,2012)。然而,不幸的是,人们普遍缺乏对金融基本知识的了解(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低金融知识的人更容易做出错误的金融决策(Calvet等,2007、2009;Lusardi和Tufano,2009a;Mottola,2013)。低的金融知识对大学生的危害或许更大。因为学生面对过多负债的诱惑时特别脆弱,比如信用卡负债时,低的金融知识不仅会限制他们做出适当的金融决策,大学时期养成的金融习惯将伴随着学生人生的整个生命周期。更有甚者,大学生不当的金融决策,例如由消费行为不当引发的大量债务,会导致他们学业的失败,也造成了他们未来的财务困境(Chen 和Volpe,1998)。因此,大学生掌握必备的金融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大部分相关研究都是研究成年人的金融知识水平。例如Lusardi和Mitchell(2009,2011)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调查后发现,美国人的基本金融知识相当低。此外,有些学者也对各年龄段美国人的高级金融知识进行了研究(Lusardi和Tufano,2009a,2009b;Lusardi等,2011;Yoong,2011),所有研究都表明,大多数受访的美国人都缺乏金融知识。专门针对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的研究则较少(Chen和Volpe,1998;Shim等,2010),研究同样表明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

我国对于金融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涉及了金融知识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行为及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尹志超等,2014;曾志耕等,2015)的研究表明,金融知识显著促进了家庭对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参与,并增加了家庭在风险资产、股票资产上配置的比重;尹志超等(2015)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发现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显著推动家庭参与创业活动,并显著促进家庭主动创业。刘丹等(2015)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金融教育对于大学生良好金融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但以上文献都缺乏针对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的调查,国内现有文献也没有考察大学生金融知识。

基于此,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给出当今大学生中的金融知识现状;并识别大学生中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知识。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数据来源与变量度量,第三部分是计量方法与结果分析,最后是结论及建议。

2数据来源及变量度量

2.1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2015年5月份江西高校大学生金融知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南昌市7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发放问卷4000份,剔除无效及含有缺失值的样本,最终有效样本3119份。其中女性5364%,家住农村的占40.59%,经管类专业学生占1369%。此外,还对大学生年龄、收入水平、工作经历等做了调查。

2.2变量度量

5个问题被用来测量大学生基本金融知识。该5个问题分别测量了利率、通货膨胀、汇率、风险收益及投资风险的基本知识。在这5个问题中,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汇率问题,正确率为78.9%;其次是投资风险问题,正确率为71.79%;接下来依次是风险收益问题、利率问题及通货膨胀问题,正确率分别为67.84%、53%及45.14%。

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知识指数(rooij等,2011),以此来度量金融知识。根据该方法,针对每个问题分别构建了两个哑变量。第一个哑变量表示问题是否正确回答,第二个哑变量表示是否直接回答(这里回答不知道或算不出来即为间接回答)。依据5个问题10个变量采用迭代主因子法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MO检验,全样本的检验结果为0.7115,表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以保留一个因子,其比重为71.38%,该因子表示金融知识。最后,依据各变量的因子载荷,计算出本文使用的金融知识指数来度量金融知识。表1列出了金融知识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3.1计量方法

在检验一些大学生为什么会比另外一些大学生拥有更多金融知识时,我们对受访者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进行了分层比较,并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各层之间对金融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别进行了检验。在考察金融知识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我们采用OLS方法。

3.2各类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差异分析

表2给出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回答问题的平均正确率。方差分析也被用于检验不同组别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是否存在不同。

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会显著影响他们的金融知识。结果表明,经管理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多的金融知识。平均来讲,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79.85%,而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为61.83%,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比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18.02%。方法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这两类学生在0.01显著水平上存在差别。

3.3金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4结论与建议

金融知识已经逐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大多学者相对忽视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致力于大学生金融知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利用江西高校大学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金融知识掌握程度还比较欠缺,不同专业、教育程度、是否来自城镇、性别、工作经历都会对金融知识产生显著影响。

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教育程度对金融知识有重要影响,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增加金融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在普及金融知识时,还应适当向女性、农村地区及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倾斜,以全面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志超,宋全云,吴雨.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4,(4).

[2]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

[3]曾志耕,何青,吴雨等.金融知识与家庭投资组合多样性[J].经济学家,2015,(6).

[4]刘丹,朱涛,李苏南.大学生金融态度与金融行为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6).

[5]Allgood,Sam,and William Walstad.Financial Literacy and Credit Card Behaviors: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by Age[J].Numeracy, 2013,6(2).

[6]Asaad.Tokar C.literacy and financial behaviora:Assessing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J].Financial Services Review,2015,(24):101117.

[7]Calvet,Laurent E.,John Y. Campbell,and Paolo Sodini.Measuring the Financial Sophistication of Household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2):39398.

金融专业类别第6篇

关键词:金融;人才;职业化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were described.Then the basic model of analyz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Ffinally, for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a’s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the growth pathwasproposaled.

Key Words:finance,personnel,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49-04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次贷危机的发生,将导致世界金融格局的巨大变化,既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是金融人才资源的竞争。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根据金融人才的客观成长规律,构建系统的金融人才成长模式,明确成长路径,是推动金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关键。

一、金融人才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一)人才的概念

所谓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成长就是成才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过程。人才成长包含了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力资本,即物化为人才中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是人才所赖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基础,是能力素质的主要内容,人才成长必然伴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即人才做出的贡献。创造性劳动成果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才的最终检验标准。

(二)金融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金融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的经济金融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金融业的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总的来看,金融人才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金融人才主要从事金融工作,人力资本是专门的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技能,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方面,金融人才从事金融工作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其职业转换成本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及金融文化是决定金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金融人才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软环境”,不同机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对金融人才的创造性成果有显著的影响。

二是人才要素的决定性。金融业是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人的因素在金融运行状况、金融经营绩效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金融业而言,人才资源不仅是第一资源,而且是关键资源。 这也决定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在金融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三是人才成长的职业化特征。金融人才成长的职业化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职业资质来看,特定的金融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特定的金融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如从事信贷营销和风险管理的职业资质就各有不同;二是从职业意识来看,金融业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又是服务行业,需要严谨、规范的从业意识;三是从职业道德来看,金融业务的对象,就是风险的识别、定价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从成长路径来看,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人力资本积累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才能取得较好的职业资质,人力资本积累的成本高、时间长,金融人才的最优成长路径是专注于特定的金融领域和金融业务,从而呈现职业化成长的特点。

(三)金融人才分类

金融人才可以按照多种维度进行分类:一是从人才个人主体的属性来看,可以按照人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称结构进行分类。二是从人才工作性质来看,可以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又可以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细分,如研究分析人才、营销销售人才、交易结算人才、风险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人才、审计监督人才、人力资源人才、行政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法律人才、投资银行人才和资产管理人才等。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还拥有不同的专属人才,如银行业的公司银行、个人银行人才,证券业的期货和基金管理人才,保险业的运营和精算人才。从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是金融人才队伍的主体。三是从工作机构来看,金融人才可以分为金融管理部门人才和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才。金融管理部门人才身份主要是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而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才主要是企业人员身份。此外,从金融从业资质来看,按照持有的金融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可将金融人才分为不同的类别。

二、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基本模式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金融人才素质能力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队伍,必须从构建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模式出发,使个人的职业目标、兴趣爱好与组织的需求、战略发展相契合,实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

(一)金融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从人才个人能力发展的阶段来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渐进性和阶梯性。按照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看,主要是学习、掌握最基本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创造性成果来看,能够胜任金融业的基础业务工作。第二阶段是应用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看,已经全面了解、掌握特定金融领域、金融业务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的工作经验,并能够独立从事有关金融业务。第三阶段是扩展阶段。在此阶段,金融人才已经具备特定金融领域、金融业务的专长,并能够就该金融领域进行基本的业务指导。金融人才也成长为业务骨干。由于金融业的智力密集型特点,金融人才成长为业务骨干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过程。第四阶段是指导阶段。金融人才全面并较深刻地掌握、理解特定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够就业务流程、工作技能等提出创新思路,同时能够对特定金融领域提供较好的业务指导。金融人才成长为业务专家。第五阶段是领导创新阶段。金融人才不仅对本金融领域有深刻、领先的理解,而且具备相关金融领域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制定并指导实施特定金融领域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专业理论创新。金融人才成长为资深业务专家。

以上金融人才成长的5个阶段,是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第4、第5阶段是金融业高层次人才阶段,是金融人才人力资本“质”的飞跃。成长为专业和资深专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而金融专家和资深专家的数量、质量,决定了金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金融人才的职业化成长路径

从金融人才的职业化成长路径来看,由于金融的专业性强,金融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为基础才能胜任相关的金融管理工作。因此从人才成长路径来看,金融管理人才均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而来,和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相互转换的基本关系。因此,金融人才按照其职业发展的路径,分别呈现专家型人才(I型人才)、系统型人才(T型人才)和管理型或复合型人才(∏型人才)的发展路径(图2):

对于刚步入职业发展起点的员工,由于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只能在他人的指导下承担简单、辅助类工作,其专业的能力处在阶段1。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逐步能够独立承担简单的、例行化的工作,其专业能力发展到阶段2。再进一步,员工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骨干,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专长,并为他人提供专业支持,其专业能力进入阶段3。当员工专业能力达到阶段3、成为业务骨干后,职业发展主要有三种路径:其一,能力向深度发展,即向阶段4和阶段5方向发展。人才在成长上具有“精”、“专”的特点,最终成长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级专家。其二,能力向广度发展,即向阶段4’和阶段5’方向发展。人才在成长上具有“广”、“杂”的特点,最终成长为跨专业(或领域)的高级专家,但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提升较慢。其三,向管理方向发展。当员工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可以继续往深度或广度方向发展外,还有一些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可以转换通道向管理方向发展。由于工作性质、任务和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提升上有一定程度的弱化。

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非常精深,但综合、协调等能力相对较弱,这样的人才就是I型人才,即专家型人才;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这样的人才就是T型人才,即系统型人才;如果员工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又有很强的管理技能,这样的人才就是∏型人才,即管理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金融人才成长的5阶段特征和职业化成长路径,主要体现为金融人才的“五级双通道”的职业化成长模式。从横向上来看,由于职业目标不同,分别有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两条通道,其能力要求又各有不同:其中管理通道突出的是群众公认和驾驭能力,而专业通道突出的是本专业的研究及操作能力。从纵向上看,每条通道划分为1-5个不同的级别。员工在成长为专业骨干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意愿及组织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通道(图3)。

三、当前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国际金融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绝对数量大,相对规模较小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人才总量在总体上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仍然偏小。2003-2007年,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金融业从业人员平均为48人,而同期美国有423人,日本为249人,法国为287人,德国为281人,韩国也有174人,分别是中国的4-9倍②。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金融人才在中国市场的获得难度约是美国的3倍,称职的高层管理者的获得难度约是美国的2.5倍。

(二)高层次、国际型人才相对匮乏

当前金融人才队伍存在“五多五少”的结构性问题:一是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二是操作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一领域或行业人才多,满足金融综合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少;四是营销人才多,研究开发和风险管理人才少;五是熟悉国内金融的人才多,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才少。以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为例,截至2006年中,美国CFA占比达到60%左右,而中国占比不到1%。

(三)人才效能提升较快,但绝对水平相对较低

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人才效能在逐步提高,但与国际同业横向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截至2007年,我国金融人才效能与德国相当,但美国高于我国6倍之多(表1)。

(四)金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随着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流动机制初步形成,金融人才活力显著提高。但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体制机制仍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管理部门仍然主要实行干部“身份管理”的基本模式,金融业的高层次人才在管理和使用上缺乏统一调配机制。二是金融人才的市场化评价体系较为混乱,从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种类较多、相互重叠,客观上影响了对金融人才的科学评价。三是缺乏金融业统一的职业分类体系,一方面影响了金融人才职业成长规划和人才流动,另一方面影响了金融机构内部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的构建,降低了职业培训效能。四是金融业薪酬形成机制正处于体制转换中,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体系尚未建立。

四、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路径构建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遵循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模式的要求,在统一金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金融机构的战略发展要求,在金融机构内部构建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形成金融人才成长和金融机构战略实现、金融人才市场化流动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一)统一金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

主要是根据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在要求,将金融人才科学划分为不同的职业类别。以此为基础,统一构建金融业从业资格、特定职业资质和专业技术职称等金融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覆盖全面、评价科学、激励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金融人才市场化成长、培训、流动的基本制度。

(二)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

根据金融机构组织战略和运行特点,依托统一的金融人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建设金融机构标准化职位体系,明确职位的履职内容、专业知识和资质要求,开展职位分析,明确职位评级,并相应建立宽带薪酬制度,从而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成长通道,为金融人才提供明确、具体的职业规划路径。金融机构可以依托标准化职位体系和成长通道,从招聘与调配、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管理制度,推动实现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成长

(三)制定金融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应从金融业发展改革全局的角度,指导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时以规划为指引,针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专项实施重点工程,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加快推动金融国际职员的培养选拔,建立重点培养体系,带动我国金融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注:

①职业化(professional)一词有三种解释:一是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二是具有某种专业特长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三是全身心投入到给定的工作并视之为职业或靠它维持生计(引自《美国传统词典》)。

②数据来源:CEIC。

参考文献:

[1]宋德福.八年人事制度改革行[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韩平,齐小东,万重山等.中国人民银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内部资料,2007.

[3]韩平,齐小东,万重山等.中国人民银行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内部资料,2008.

[4]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杨士秋.王京清.公务员法配套政策法规文件汇编[M].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6]徐颂陶等.人才理论精萃与管理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7]朱兴佳.白京红.职位分析与评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金融专业类别第7篇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弱者保护理念;类型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2)03-0075-03

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早在我国金融业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而且随着金融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而越演越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其开始进入我国金融法制的视野。在我国现代民商法领域中,弱者保护理念也进一步增强,并逐步扩展至金融领域。我国也开始认识到金融消费者尤其是投资类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并开始出现有关金融消费者的相关讨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消费者保护尚属一种全新的法律保护理念。目前国内的相关的探讨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绝大多数重在强调向金融消费者提供保护的重要性,至于什么是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的边界在哪,应当如何向其提供保护却鲜有论及。

一、弱者保护理论

弱者保护理念是民商法适应多样变化的社会生活需要,通过国家干涉私法领域,追求实质公平的结果。“强者”的存在,且强者的强势行为威胁到交易相对方基本权利的实现是弱者保护的基本前提。在正视到强弱之差,并对相差的原因及程度做出判定后,法律将弱者保护理念引入具体的法律规则设计,使得特定的个人通过法律规定的特权达到维护自身权益,实现社会实质公平的目的。弱者保护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通过给予弱者特权,从而保证其在与强者交易谈判时处于尽量同等的条件。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在交易领域里这种交易双方强弱差距不断拉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具体到法律领域,就表现为弱者保护理念出现了不断强化的趋势。在弱者保护理念强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的弱者地位不断得到更多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将弱者保护理念扩展至金融消费领域逐渐成为法律的取向所在,金融消费者――这一新的法律名词就此应运而生。

二、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的弱势地位分析

要给予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充分的法律保护,首先就必须解决其弱势地位问题,只有在其弱势地位得到法律承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公平对待。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交易双方地位和实力相差悬殊

金融机构作为专门从事此类业务的单位,在规模上、技术上都是传统经营者无法比拟的,法律在设立资本金额上,内部机构的设制上也都做出了严苛的进入条件规定。如此“财大气粗”的交易者很难不会在交易中利用自身优势向交易对方施压,提出对己方有利的交易条件。

(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金融产品本身就很技术化、专业化,随着金融业的加快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产品又不断推陈出新,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金融销售手段的专业化、多样化,诱导和欺诈时有发生,就更加增加了金融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难度。

(三)格式合同在金融业的广泛使用

格式合同在金融领域内占领了绝大多数地盘,表面上金融消费者的意思表示一致掩盖了其事实上的意思表示不自由。金融机构往往通过格式条款规定有利于自己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能够限制或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在传统金融领域可谓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不利于相对人的内容亦混杂在格式合同制之中,经常不合理地分配合同风险。这些利己损人的条款夹杂在专业化的格式合同之中,加之自然人参与者本就信息不足,故很难引起其注意,更谈不上充分理解。

三、金融消费者及其范围

(一)金融消费者

介于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弱势地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介于传统法律保护的无力,人们给予此金融市场弱势群体一个统一的法律称谓,尽力界定清楚其范围。“金融消费者”这一法律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产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范围,成为探讨需要享受弱者保护的金融市场自然人参与者的代名词。由于弱者保护理念出现了不断强化的趋势,使得在立法层面向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弱势保护成为可能。在认识到金融领域,特别是投资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弱势地位的基础上,向其提供法律的倾斜性保护措施成为必须。在具体的法律制度选择上,由于传统法律保护的无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成为了目前最佳的选择,金融服务法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要具体解决如何向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保护,首先就必须要界定清楚这一弱势群体的范围。纵观现代各国立法以及我国学术界的动向,我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弱势群体称之为“金融消费者”。

(二)金融消费者的范围

可以说,金融消费者的活动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域中所有除金融机构外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成为金融消费者。那么,哪些主体可以进入,哪些主体不能够进入该理念保护范围,成为我们目前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的立法模式并结合我国金融行业特点,对我国的金融消费者给出一个粗略的范围。

1.排除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在我国,目前有关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问题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只要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地位和实力相差悬殊,无论自然人还是机构都可以成为金融消费者。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占大多数,他们认为,金融消费者是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领域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保护理念本身就是为了保护自然人目的而设,即使延伸到金融领域也是一样的。要讨论机构能否成为金融消费者,首先要看我们创设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金融消费者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金融领域交易双方不平等问题的,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不平等问题主要涉及个人生活需要领域,为个人目的也是成为金融消费者所必需。并且,我们关于金融消费者理念成立基础的论述中也一直是以自然人弱者地位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金融消费者就如我们之前一直讨论的那样,仅限于金融领域自然人参与者,不包括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

2.排除复杂投资产品的个人购买者。对于是否应当将复杂投资产品的自然人购买者归人金融消费者范围,学界

亦是两种态度:一为主张归入,一为反对其成为金融消费者。主张该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享受消费者保护的理由主要是希望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够惠及整个金融领域,而且在复杂投资领域自然人的弱势问题更为严重,理应享受到法律的倾斜性保护措施。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占大多数,他们认为,此种复杂投资产品在市场进入标准上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往往只有专业的投资人才能够有资格进入,根据投资适合性原则,进入该领域的自然人理应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自行承担风险,而不应受到金融消费者特别享有的法律倾斜性保护。本文赞同第二种意见,认为复杂投资产品的自然人购买者不应当归人金融消费者范围。

3.涵盖专业的个人投资者。专业个人投资者是指金融市场中拥有用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风险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的自然人参与者。在我国,关于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的争论也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承认专业个人投资者的金融消费者地位,二是否定其属于金融消费者。支持前者的学者认为,金融消费者就是对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保护的制度。即使在传统的消费者保护中,也没有专业的消费者说法,不能用一个模糊的“专业”概念将一部分自然人参与者排除消费者领域。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则提出,普通投资者由于专业水平、经济实力、投资经验的问题纳入金融消费者的范同当无异议,但专业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完全是以营利性为目的,与个人生活相去甚远。本文认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专业个人投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实力不对等矛盾,相较普通投资者而言,肯定要缓和一些,但缓和不代表不存在。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毕竟是个人,在面对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金融机构时,其所拥有的信息、经验和实力仍然显得单薄,完全不能够达到与金融机构相抗衡。所以,本文认为,金融消费者的范围应当涵盖专业的个人投资者。

四、金融消费者的类型化保护

在对金融消费概念进行分析和粗略划定其范围后时,我们不难看出,金融消费者作为一类交易弱势群体,其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金融行业的绝大多数领域,内容的丰富性,尤其是传统金融业务与投资类业务的较大差别使得同等保护标准不能够适用于金融消费者。因此,金融消费者分类保护成为现实的选择。

(一)金融消费者同等保护的不适用

在强化弱者保护的理念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体划定了金融消费者的范围,虽然排除了机构投资者以及复杂投资产品领域的参与者,但其仍然不仅涵盖了储蓄存汇款业务、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还包括了证券投资业务、投资类保险业务、金融理财业务等投资类业务。完全可以说,金融消费者是一个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法律群体。在为金融消费者划定界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营利性使得投资毕竟不同于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传统金融业务,即使为了保护的需要,我们将个人投资者纳入金融消费者,这种质的差别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具体到投资领域,我们虽然将全部个人投资者都纳入了金融消费者之内,但法律对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所提供的保护必然要不同于普通个人投资者。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金融消费者的特点,对其提供不同等的分类保护措施。

1.传统金融消费者与投资类金融消费者的区别保护。传统金融消费者即在我们所指的传统金融领域从事金融活动的个人;而投资者类金融消费者,顾名思义,是指排除复杂投资领域外的其他投资领域个人投资者。我们之所以将传统金融消费者与投资类金融消费者区别保护,根本原因就在于投资的营利性与日常生活消费质的差别。投资类金融业务在享受金融机构依据交易对等原则提供的金融服务同时,其自身投入的资产又同时在实现营利,尤其是融资融券业务出现后,这种营利和服务的混合明显不同于传统金融消费者以支付确定对价享受金融服务的消费方式。

2.在投资领域,普通个人投资者与专业个人投资者的区别保护。在投资业务领域,金融业务开展的效率性也是法律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和商法的效率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投资交易双方的条件能够满足加快流转的要求时,尽量促进效率优先实现也是商事法律的必然选择。根据投资者的“专业”与否,法律在金融机构的说明义务履行上,在具体交易规则的操作上,在交易结果的承担上的规定必然有所不同。针对专业的个人投资者,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时完全无需像对待普通投资者那样,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应当给予其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在保证交易自愿、公平的前提下,尽量迅速地达成交易。将专业个人投资者归人金融消费者,不代表要对其提供与普通个人投资者相同等的保护措施。

(二)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

传统金融消费者参与的主要是那些与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服务于日常需要的基础服务类金融活动。无论从事储蓄存汇款业务、车辆房屋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还是防范风险的保险业务,金融消费者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追求生活需求的满足。这些业务的基本服务特性也就决定了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的侧重点,即各项保护措施都重在强调基本交易规则的规范和完善。这些基本交易规则公平与否,金融消费者获知交易规则程度的高低是关注的重中之重,其中金融消费者的获知程度因为直指基础交易规则,要求比投资类金融消费要高。具体而言,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关注的重点在于对格式条款的规制,对强制交易的限制,对金融消费者获知交易规则程度的严格要求。

(三)投资类金融消费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