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共青团工作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8-17 17:35:00
共青团工作建议

共青团工作建议第1篇

一、加强高校共青团团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共青团团员工作是各高校团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共青团团员的工作,就是依靠共青团这一组织的优势,充分利用共青团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带动着团支部的工作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和拓展素质方面的功能愈加明显,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进一步探索加强高校共青团团员工作,对于促进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共青团团员工作现状及问题

高校共青团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共青团团员工作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进而团组织工作水平较低,服务能力不强,不能完全满足青年的多样化需求等问题就显露出来。面对这样严峻的工作形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团员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足。少数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对团组织漠不关心,出现了“青年不想团、团员不爱团、、团干不管团”的“三不”现象。大多数团员对学习团相关知识缺乏兴趣,青年思想觉悟不高,高校共青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团员失去了荣誉感和自豪感。共青团虽然是群众组织,但在高校还是肩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能。权利来源于上级领导,久而久之,共青团团员工作就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少数团干于是只对上级负责,逐渐脱离了团员青年。

(2)对团员工作认识浅显,不够重视。有些高校领导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关心不够,导致团的工作下发后就无人问津。院系、班级团组织的能力不强,部分团干部学习团知识,研究团工作的时间和力度均不够,使得团组织对青年影响力减弱;班级团组织,虽有学习上的压力但没有多少工作上的压力,基层团组织的远远活力不够,开展工作有很多受约束的地方,使得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相对减弱了不少。

(3)团组织活动缺乏创新性。在活动创新方面,名办高校就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了。虽然现在民办高校的共青团活动在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部分民办高校的共青团活动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无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和层次。

(4)团员工作表达方式生硬,活力不足。于高校共青团而言,有效的表达是促进团员青年交流互动的过程,更能够把自己认同的想法付诸实践。但目前还存在少部分团组织较少使用网络、手机微信,QQ等等方式,还是倾向于开大会,发文件的方式下发工作,也很少使用博客等方式传播信息或者与青年沟通交流。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团员工作应与时共进。

三、高校共青团团员工作改进措施及建议

高校共青团团员工作应根据学校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改进方案,努力把建设更完善的团员工作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切实加强新形式下共青团的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其首要的就是增强共青团员的服务意识。要实现“两个明显提高”:

(1)团员青年自身思想水平有明显提高。广大团员要以树立正气。共青团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责任感。积极宣扬共青团员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自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福利,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做到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惑。

(2)团委机关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广大团干部首先自身要有为人服务的思想意识及落实于平常生活、工作中的决心。积极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活动,抓好理论武装。同时组织“三下乡”、“手拉手”等具有奉献意义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努力把共青团机关建设成团结务实、忠诚奉献的团队,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2.在当前,互联网技术渗透生活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前青年们将大量的碎片时间应用于互联网上,所以将共青团团员工作紧紧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拉近青年与共青团的距离,也使得使共青团团员工作表达方式更加充满活力。进而激发广大团员的兴趣,对共青团的工作有深入了解,重视共青团团员工作。

(1)在终端上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图文视频。青年们可通过该平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减少人力物力来专门召开一些学习会议,让学习的形式更加的灵活,更加的贴合青年自身。

(2)F委活动网络化。利用互联网推动团委活动开展,可以把团活动的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地传导至每个青年团员,活动的透明性更便于得到他们的信任及拥护。

(3)青年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文章、留言等方式直接向信息者提供自己的感想、意见。让后台可以第一时间知道青年们的所想所思,让信息可以由下向上传递,形成强有力的反馈。

3.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灌输式教育”的工作方式存在其局限性,它会限制广大青年的思维方式

而我们的青年正在一个思维活跃,有其独特想法的时期,我们需要他们的新思想为我们的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我们工作的发展。

(1)从实践中得出工作经验。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成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教育的,广大团员按照上级规定的固定模式工作固然会减少失误率,可也对其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或许放开手让其发展,用原谅的心态对待他们工作中的一些小失误,最后会有更大的收获。

(2)摒弃“灌输式教育”工作方式并不等于完全放手。共青团可以为团员划定一个打的框架,若其走偏得太远,需给予一定的建议,少走些无谓的弯路。

4.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思想也越来也多元化

那么面对一群朝气蓬勃,个性十足的青年学生,一个团支部如果仍以旧的模式来开展工作,以死板的套路来约束他们的心,又怎么能使共青团团员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呢?因此,共青团团员创新工作势在必行。

(1)一个创新性团支部应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团支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学习何来创新。所以要引导全体共青团员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

(2)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活动有所创新,首先需要团干部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的束缚,敢于和善于推陈出新,不断提出创新想法。当然期间还需果敢的勇气、持久的耐性和不知疲倦的追求精神。

(3)多元活动是创新的载体,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创新的工作思路,我的时代我做主是创新的组织体系,有规矩方可成方圆是创新的制度领域,新兴科技巧利用是创新的服务领域。

共青团工作建议第2篇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企业团组织的地位受到挑战。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知识经济讲究日新月异,提倡飞速翻番。新的形势和要求导致一些行政领导重视经济效益,淡化政治意识,不等正确全面地认识和看待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把团组织和团干部束之高阁,使团组织的地位受到挑战。

2、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企业团组织的先进性受到挑战。现代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元的价值取向,与团组织倡导的先进思想的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存在差异,影响了团的先进性。

3、团的活动方式的陈旧,使企业团组织的凝聚力受到挑战。部分基层团的组织,组织瘫痪,团的活动方式、服务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广大青年的实际需求;工作手段不能满足青年务实性和多样化的需求;组织设置也不足于覆盖广大的青年。特别是团的工作不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适应青年群体对新型活动的需求,影响了团的凝聚力。

4、参与经济建设渠道的狭窄,使企业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受到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在参与方式上没有机制、渠道少、途径少,多数只是“动员动员、号召号召、建议建议”,接触不到实质性的工作,存在“团干部是政工干部、只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误区,使企业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受到挑战。

二、创新共青团工作的要把握的几个要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关键。党的工作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青团也只有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去创新共青团工作,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经济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团才有活力和生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坚持服务青年、服务大局,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前提。各级团干部只有沉下身去,广交朋友,才能创造新灵感,发现新思路,才能更好地服务青年,团结、教育青年,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是新时期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只有围绕大局设计团的活动,创新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共青团工作的价值,做好共青团创新发展的试卷。

3、坚持工作机制的创用结合,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只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工作机制,不断在共青团工作机制上推陈出新,靠强有力、新而实的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来强力健体,才能使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提高工作质量;才能巩固发展战斗力,保证政令畅通,做到上有号召,下有行动;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赢得引导青年的主动权,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坚持用团的政治思想教育触及青年的兴奋点,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抓住青年“求知、成才”的兴奋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寓教于乐,多开发青年渴望成长成材、展示自我的活动,寓教于学,多设计与网络经济时代相匹配的、能满足青年求知欲望的学习活动,才能全面提高青工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团员青年参与企业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5、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团干部工作积极性,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因素。广大共青团干部只有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满腔热情,才能赢得团员青年的信赖,开辟吸纳创新营养的渠道;只有思想高境界、工作高标准,才能坚定事业心,凝聚新力量,打开工作局面;只有谦虚好学、勤勉务实、做青年的知心人、基层团干部的贴心人,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

6、坚持“有为得位”原则,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动力源。共青团在企业中的地位,是靠各级团组织在工作实践中的奋斗成果来确立的。广大团干部只有以全新的思路,扎实的工作,一流的业绩,创新的成果,作好共青团工作,才能赢得支持,发展自己,确立团组织永恒不变的地位。

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全面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广大团干部加强学习,增强创新本领,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基础。

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创造性;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为创新共青团工作奠定基石;也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做思想上的强者、工作上的能人、创新上的闯将!

二是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力度,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动力。

1、建议对青年问题专题分析。从上到下建立起三级青年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全集团青年工作、分析青年问题,提出青年政策,强化各级组织“企业创业要青年、企业发展靠青年”的青年观念,从而调动全公司青年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兖矿发展立新功。

2、建议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具体指导。一是团委书记参加同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列席党委会、列席党政联席会;二是把团干部的培养与团的工作一并纳入党建责任目标,加大考核比重,委托同级团组织考核,并严格奖惩。三是把好团干部选拔的进口关,把一批有学历、有素养、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领导岗位上;四是委托团委对优秀专职团干部、优秀青年干部骨干定期进行专题培训,为大集团发展贮备人才力量。五是建立青年人才配备制度,对二级机构的党政班子按年龄梯次结构配备,从整体上改变企业领导年龄老化问题。六是凡是事关政治经济问题的重大决策,事关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政策,安排团委参与、征求团委意见。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的保障。

1、建议建立公示推广特色工作制度。取消每年一次的大检查,改为不定期的调研或抽检。公示推广特色工作制度,就是由各单位团组织根据上级团组织和同级党组织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本单位的重点工作,创造本单位的特色工作,特色工作的展示与推广有各单位团委拿意见,包括展示推广的内容与方式,报请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同意后实施。

2、建议定期收集金点子制度。围绕企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和党政重心工作,结合团建工作实际,定期开展收集金点子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对收集到的新思想、好建议、金点子,及时汇总整理反馈。

3、建议设立创新奖。对工作中涌现的创新经验和具体人要注重表彰奖励,定期组织创新经验介绍、成果展示,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具有新思路和开拓精神、为创新共青团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

4、建议建立青年人才的发掘与推荐制度。根据不同的阶段的实际,建立多类型的青年人才库,同时建立优秀人才推优制度,推优入党,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推荐优秀人才与党政领导献计献策面对面,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5、建议建立联系点制度。以建立团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为形式,以对口联系或组织牵线的方式,在专职团干部中开展基层联系点制度,促使专职团干部走下去、沉下去,主动指导、参与基层团建工作。

共青团工作建议第3篇

根据中共丽江市委、市纪委工作安排,报经丽江市第二纪工委同意,3月30日上午,共青团丽江市委在市委统战部会议室召开了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团市委、市青少年宫全体干部职工,古城团区委、玉龙团县委书记参加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了联系团市委的第二纪工委副书记刘国祥同志到会指导,共青团丽江市委书记木根同志主持会议。

木根同志首先作了动员讲话。他强调,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委全会精神和上级纪委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总体安排,按照团中央、团省委全会关于切实加强从严治团工作要求,立足部门工作实际,联系单位职能职责,科学、全面、安排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把依纪依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他指出,一是必须加强领导,把党风廉政建设提到最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应该是主要负责人的一把手工程;应该是单位领导班子的天字号工程;应该是全体干部职工的系统性工程;应该是全年各项工作的首要保障性工程;应该是贯穿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二是必须研判形势,把党风廉政建设核心原则吃准吃透。要贯彻两个会议精神:上级党委全会精神和上级纪委全会精神;要严明两个约束: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严明党的政治规矩;要执行两个规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落实两个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要严肃两个纪律:换届纪律和日常纪律。三是必须抓住关键,把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抓实抓细。要完成规定动作、要抓好关键动作、要突出核心动作、要探索自选动作。四是必须追求成效,把党风廉政建设成果用深用好。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树立廉政自觉意识、必须健全机制制度、必须改进工作作风、必须推动依法行政、必须促进工作创新。根据市第二纪工委的工作安排,木根同志代表团市委作了廉政建设承诺。

共青团丽江市委周志坚同志宣读了《共青团丽江市委关于调整充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人员组成及工作职责。会上,单位主要负责人与班子成员,分管领导与各科室干部职工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刘国祥副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肯定了团市委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团市委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表示满意。结合工作实际,他指出,2015年全市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还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淡薄、党性修养不到位;二是个别少数领导干部存在、违纪违法现象;三是严格作风纪律存在打折扣问题,监管不到位;四是党员干部落实“两个主体”不到位、责任不明确。他强调,2016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将重点抓好八项督查内容:一是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二是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三是“三重一大”相关事项落实情况;四是“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开展情况;五是“三公经费”开支情况;六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七是认真查找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情况;八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巩固成效。

最后,木根同志作了表态发言。他强调,团市委将坚决落实好党风廉政各项责任;坚决贯彻好市委、市纪委全会各项精神;坚决遵守好党风廉政各项纪律;坚决担当好党风廉政各项责任;坚决抓好党风廉政各个重点环节;坚决接受市第二纪工委工作领导;坚决推进好党风廉政各项工作。

共青团工作建议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共青团;认识和建议

目前我院医疗改革继续深化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尽可能地让群众少花钱、更方便,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在这一新形势下,医院的共青团工作要顺应医改的进一步发展,注重医院主流力量青年人的政治觉悟和对新医改的正确理解,更好的工作,为医院贯彻新医改出力。

国家进行医改的初衷,主要是为建立、完善全民医保,以缓解看病贵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通过被认为是标志性事件。现在,政府将重心放在重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改善看病难的状况。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表示,《纲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大方向,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依然存在;一些医疗单位在实际推行的改革措施依然是进一步商业化、市场化。除鼓励竞争、放开价格,以及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外,还有套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通过股份制改造、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化医改的初衷是以人为本,以减轻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医保政策上有所倾斜,更好得服务于大众,切实解决老百姓负担。有了更多的监管,政府的介入,相信医疗形式在政府的监督下,会更加正规化,更利于民、便于民、惠于民。

在当今医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共青团工作、带动广大团员青年能够有饱满的热情、创新性的开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医院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与医院文化紧密相关,而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医院职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内容。青年人又是医院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年人的思想是医院文化的活力之源,是医院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所在。因此,青年人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优势。

青年人有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求,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与提高来发展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优秀的医院文化能为青年员工提供创新氛围、努力方向和成才的机遇。因此,医院文化一旦被青年员工所认同,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去践行和推动医院文化的建设,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推动整个医院文化观的形成。共青团是青年人践行和推动医院文化建设的载体。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注满生机和活力,引导医院文化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青年人思想活跃,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进取精神,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年员工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创新作用。共青团能够通过适当的形式广泛听取青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反映,使得医院文化建设广纳青年员工的思想精髓,从而实现不断创新。

以人才建设为依托,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既是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需要。医院共青团应加强团干部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是共青团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医院团组织应尽可能为团员青年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医院重大活动的策划、筹备及实施,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胆创新的意识和独当一面的能力,让更多有思想有能力的优秀青年职工脱颖而出,在新院落成之后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医院发展建设中的栋梁之才。

以文体活动和特色工作为载体,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旨在团结青年,吸引青年,为广大青年创造学习和发展的良机,同时丰富青年职工生活,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共青团的特色活动是推动医院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创建“青年文明号”评选活动是医院青年职工展示职业文明的“窗口”、学习岗位技能的课堂、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具有鲜明的示范性。“青年志愿者服务”是共青团的又一品牌。医院团组织应该积极鼓励和有效组织医院青年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发挥医院青年职业优势,以提升技术为目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医院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但是共青团工作目前在医院工作中人员较少,经费相对紧张,很难形成独立自主的部门。日后共青团工作在医院建中建设中又是重中之重,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增加共青团的投入经费,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提升青年团员的核心价值观和创造力,主席提出共青团既要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又要适合青年特点。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承担党交给的任务,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又要顾及青年人的梦想。这些都应当是无可争议的。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在当今新形势下,共青团在思考问题、安排工作、制定规划时都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依据,以青年人的未来发展为主线。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共青团的年龄特点。青年有别于少年和中年,在生理、心理、利益和要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同志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文中指出:“青年就是青年,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共青团必须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生动活跃的工作方式,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团的工作必须面向青年,着眼于青年人的大多数,共青团组织只有把整个青年一代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完成党的重托,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以医院中心工作为核心,提升医院文化建设。共青团作为医院先进青年的组织,其工作模式更要紧紧围绕医院工作的中心,把服务病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医疗质量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向,发挥青年团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培养青年团员在医院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共青团更好地担负起团结青年、带动青年的重任。

抓典型,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是团组织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典型顺应时代,反应方向,预示未来,体现规律,代表着一个方向,一条战线,在树青年典型的过程中,既要使典型顺应时代要求,浓缩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采,又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实践的考验,工作的考验既要把握典型的真实性,又要富有高度,选准角度推出典型,要贴近青年,反应青年思想,为青年提供前进的航标。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青年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发广大团员青年争先创优热情,在全院形成奋发向上的好氛围。

抓“实”“虚”结合。团的工作对一些部门来说,硬性任务少。在一些人看来是“虚”的。其实“虚”“实”是相对的,有的工作看起来是虚的,但是也要实实在在做好。有些工作看起来是“实”的,但是也要“虚张声势”,广造声势。如把”青年文明号”工作实实在在做好、做实,树立起苦干实干的形象,同时也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虚功做实,培训共青团重口号更重行动,培养敢做敢为、勇于承担的精神风貌。

医疗改革势在必行,医保政策夜服务于医改,大形势下的共青团工作更是尤为重要,共青团工作面向于医院的主流群体,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大环境,应用于日常工作,成为未来医院发展中流砥柱!更能提高医院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医院形象,配合医改大环境更好服务于百姓,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肖秀珠.强化青年“三感”增强团组织凝聚力[J].建筑,2006(14).

[2] 卢爱华.谈新时期共青团工作[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共青团工作建议第5篇

同大家一起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乡镇在我国历史上的演变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乡镇机构改革概况;乡镇机构特别是新一轮改革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我国历史上乡镇的演变轨迹

“乡制”始建于西周,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乡镇作为国家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从理论上讲,应具有以下特征:保持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组织制度的规范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乡镇建制”经历了“乡官制”、“职役制”、“自治制”等多次变革。

(一)“乡官制”下的乡镇

“乡官制”:就是乡治为官治,乡官是官。据史载,西周初年,大小国家和部落多至数百个,周王朝为了加强对乡里社会管理与控制,开始建立“乡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此时的“乡制”规模较大,层级划分细致,注重“相保、相爱、相葬、相救、相賙、相宾”等社会功能。“乡官”皆有品级,是“公务员”。“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

秦朝时期,对“乡制”进行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据史载,秦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朝廷授予地方官员一定的权力,即根据人口多寡可随时调整和变动“乡”的建制规模及员额编制,从而使后来的“乡”建制规模越来越小,地位和作用也逐渐降低。魏晋、隋唐时期,“乡”的规模仅为500户左右,与周代的“万户之乡”无法相比。“乡官”隶属关系复杂,各自为政,肢解了基层政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到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的废弛、两税法的实行,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动,原来实行乡官制的乡里制度,已经开始向“职役制”转化。

(二)“职役制”下的乡镇

“职役制”:就是乡治由官治转为半官式的绅治。由于隋唐实行“科举制”,“官”与“吏”分设,“官”作为“士”身居要职,而“吏”的地位逐渐降低,颇有义务服役的性质,乡官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再是官,乡制逐步从“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自此,隋唐至清末的千余年间,我国乡里社会的政治下层,实由官治而沦为半官式之绅治。北宋中期,王安石在全国推行了保甲制度,即“保甲之法,十户立一牌头,十牌头立一甲长,十甲长立一保正”,保甲人员之都保正、都保副正、大保长都不支薪,出现轮差、募充,几乎把“乡官制”的政治色彩全部抹去。

清代除了继承明朝以来的自然村落的形态之外,采取明朝的里甲制,作为赋役征收的机构;采取宋朝的保甲制,以维护地方治安。但上述改革措施大大增加了吏胥人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致使“吏胥视民如鱼肉,民畏吏胥为虎狼”。这是“职役制”下的乡村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自治制”下的乡镇

虽然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没有“地方自治”之说,但在清朝末年也出现了乡村自治的萌芽。一是太平天国的乡村组织采取寓兵于农的方法,建立守土乡官制,此时的“乡官”均由保举或公举的本地人充任、且多由贫苦农民构成,平时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战时执行军事任务。二是光绪末年和宣统初年开始提倡“乡镇自治”。光绪三十四年(19),晚清政府制订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城镇乡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为地方自治的基层单位,城镇人口10万人以上者设为“区”,5万人以上者设为“镇”,乡村人口5万人以下者设为“乡”。城镇乡分别成立“自治公所”,设“议事会”和“董事会”等机构,主要负责“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慈举、公共营业”等事务。议事会的议员均由选民互选产生,但属于名誉职务,不支付薪水,只有董事会的成员才发薪水。

(四)民国时期的乡镇改革

进入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国家行政权开始从县一级下沉到了乡村社会,形成了“党政权力高度一体化和政治、经济、行政与社会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1928年后,政府制定法律政策,力图使所有乡村社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明确的隶属关系。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政府曾规定:“百户以上村者设乡,百户以下村者集为一乡,设保甲;保甲长须由县区长委任;实际是充当政治警察,“防制异党之活动”。1939年,又规定:乡(镇)公所下设民政、警卫、经济、文化4股,各股设主任1人,干事若干人。据粗略估计,1942年政府仅区一级约干部16万人,乡镇一级约干部68万人,保甲长1200多万,大大超出了传统农业国家的农民承载能力,最终也吞噬了基层政权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乡镇机构改革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演变阶段,每一阶段机构设置及团干部配备均有所不同。

(一)第一阶段(1949—1958年):确定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1.机构改革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始了

和基层政权建设,实行县、区、乡三级人民代表会议。此时,区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乡是区下面的一级政权组织。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明确乡与行政村同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同属区管辖,一般不设内部机构,只配备数名专职甚至是不脱产的工作人员,分管民政、公安、财政、粮食、调解等事务。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出了《关于健全乡镇政权建设的指示》,规定:乡人民政府应设置各种工作委员会。一般应按生产合作、文教卫生、治安保卫、人民武装、民政、财粮、调解等方面的工作,分设各种经济的工作委员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合并或调整,最多不超过七个。

1954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首次明确规定,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村一级退出政权体系。1957年农村开始撤区并乡。从此,区不再作为县以下的一级政权组织存在,乡镇成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2.团干部配备

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194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青年团干部调动的决定》,开始给予青年团管理干部的一定权利。1950年3月,中共中央为进一步加强团的干部工作,又发出了《中央关于青年团干部配备与调动的几项规定》,:“青年团各级团委须保持一定数量的专职干部,这是开展青年团工作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县、区两级团委,如果人手不够,则会使团的日常教育与组织工作发生困难。因此,团区委应保持3个专职团干部,团县委则保持5人至7人的数目。”

1954年9月青年团中央书记处在《青年团中央关于团的农村工作会议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团区委经过今春紧缩编制后,已由原来的3个干部减少为1个或两个干部。事实上很难管得过来。我们拟要团的区委均增设几个兼职的委员,以建立集体领导,加强对发展工作的指导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同时,建议将团的发展列入县、区党委的工作计划之内,并指定适当的党团员干部兼管这一工作。团的组织要注意选拔合作社中优秀团员担任支部中的领导工作,增强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二)第二阶段(1958—1980年):时期

1.机构改革情况

1958年初同志正式提出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实行小社并大社的主张,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镇党委改称公社党委,原镇人民委员会改为社务委员会。公社管理委员会受县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设各种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生产建设、财政、粮食、文教卫生、民兵、调解民事等。生产大队(管理区)是分片管理工农商学兵和进行经济核算的基本单位。生产队是劳动组织单位。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兼有国家行政管理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双重职能。

1962年6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的管理层级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生产大队一般设大队长1名,副大队长1~2名,设治保、调解、民政等委员各1人,设民兵连(或营)长1人,仍保留妇联、共青团等职数。

2.团干部配备情况

1959年,在合并县市和调整公社组织机构中,批转了陕西团省委关于县、市、公社团委干部编制、配备、使用问题的请示报告:各级农村团组织的干部编制名额,原则上应与各方面干部编制一样,不增不减。公社团委干部的编制应是:凡公社干部编制15人以下的,配备专职干部1名,编制20人到30人的,配备2名,编制30人以上的,配备3人至4人。对于不脱产团总支书记因公误工,应给予适当的补助。

1961年10月,小平同志在党中央书记处讨论团的工作时说:“全国公社有五万余个,一个公社应当有一个团的脱产干部,在这里定下来。”1962年国家编制方案中规定:“农村有脱产干部5人以上的,配团的干部1人。”1964年6月19日,小平同志在团的九大讲话时说:“你们提出,团的专职干部应该适当增加,这个意见,我觉得是正确的。”“过去提出每一个公社有一个专职干部,这是中央已经作了决定的,应该是这样的,没有的应该补起来。”1965年8月9日党中央书记处讨论团的工作,当汇报到团的干部不多,在精简机构中是不是要再减的问题后,小平同志又说:“在这方面,不能节省。精简机构,主要是在事业、企业、党、政系统。团的编制不大,妇联的编制也不大。”

1966年5月开始,8月团中央书记处改组,共青团组织被迫停止工作。1970年开始整团建团,恢复各基层团组织。当时公社、镇一级的团干部严重缺额。

(三)第三阶段(1980—1985年):“社改乡”时期

从这一阶段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时期。在农村,变化最大的就是乡镇。

1.机构改革情况

1978年12月党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体制逐渐开始解体。1982年12月,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治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此确立起“乡政村治”体制模式。到1985年,全部解体,乡镇重新成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县和乡上下级关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即“条条块块”双重领导的“七站八所”来推动,其中“所”的性质是政府机构,“站”的性质是行政性事业机构。

2.团干部配备情况

1978年团十大以后,团的系统领导得到恢复了,各级党委加强了对共青团的领导。在党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团干部在中央没有确定新的编制之前,应该参照前的编制配备。但截至1980年底全国有近2万个公社没有配备专职团干部。

1980年团中央组织下发了《关于各级团委编制的参考意见》,提出农村和街道团委一般应配团的专职干部1至2人,团干部的配备逐年增长。但是至1982年全国仍有近万个公社(占公社总数的五之一)未配备专职团干部。

1983年,地方各级团委的机构改革逐步展开,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地方各级团委编制、机构设置和领导干部配备的参考意见》的通知,提出:“区、公社、乡、街道团委专职团干部1至2人”。

198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转发《关于在农村政权体制改革中加强区、乡团干部配备的报告》。团中央在报告中提出如下意见:一社改一乡的地方,乡设团委。乡团委配备专职团委书记1人,配备兼职团委副书记1至2人。

(四)第四阶段(1986—1998年):撤并乡镇和县乡综合改革

1.1986年至1989年:撤并乡镇。

由于1983年中央文件中“乡的规模一般以原有公社的管辖范围为基础,如原有公社范围过大的也可以适当划小”的规定给地方留下较大的操作空间和灵活性,造成了新建乡的规模普遍变小,建制镇的数量猛增。于是从1986年开始,各地又开展了“撤并乡镇”工作,建制乡的数目从1985年的8.3万个左右下降到1988年的4.5万个左右。

1986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始把注重力集中到乡以下的村级组织建设。1987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标志着我国实行“村民自治”进入了度化运作阶段。

2.1990年至1997年:县乡综合改革。重点解决简政放权、人员机构臃肿的问题。

1991年10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就有关政策做出规定。部分省份选择一些县进行县乡综合改革试点,重点解决乡镇政企关系不顺、县对乡统得过死等问题,实行简政放权,理顺服务部门的条块关系,加强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993年,从中央到乡镇又进行了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乡镇人员编制精简42%,并规范了县直部门派驻乡镇的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文化、广播等服务性机构的管理方式。

(五)第五阶段(1999—):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

1999年,全国开展地方机构改革,对乡镇采取适度撤并、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归并事业站所等措施,并首次提出乡镇机构改革要与农村税费改革密切配合。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试点。

2月,中央召开全国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规范乡镇机构设置,减少机构和行政编制,坚决清退超编人员和各类临时聘用人员,同时归并乡镇事业单位,压缩财政供养人员。3月,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中央决定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提出试点要严格守住“两条底线”:即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

,全国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同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财政管理上实行乡财县管;机构设置上不搞上下对口。

(六)第六阶段(—20__年):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经过5年试点后,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全国已完成机构改革的乡镇达1.9万余个,全部乡镇的改革任务将于20__年完成。

1.深刻背景

(1)全面取消农业税是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最大背景。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自3月试点,到全面取消。农村税费改革使乡镇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切需要乡镇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其提供系统、整体的支持。3月,中央决定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同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农村改革从单一的税费改革进入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到,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展开。

(2)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纵深推进成为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推动器。9月开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把探索大部门体制、综合设置机构作为改革重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已结束,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普遍在年底前完成。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机构,乡镇机构的改革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应有之义。

2.显著特点

(1)核心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新一轮改革明确了乡镇政府的功能定位,提出乡镇政府要履行四个方面的职能,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单看这四项职能,并不都是全新内容,但把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却是第一次。

(2)路径是转变乡镇治理模式。要求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财政管理实行乡财县管,变“养人”为“养事”,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改革后,乡镇政府退出催种催收,还农民经营自;退出村级事务管理,还村民自治权;退出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交由社会、合作组织。

(3)形式上不搞一刀切。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乡镇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重点。全国所有乡镇既要“切一刀”搞改革,又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

(4)原则上坚持权责一致。根据乡镇四个方面的职能,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权,改变长期以来由于事权和财力的不相匹配导致乡镇权力没多少、责任却无限大,严重影响乡镇的正常履职与运行的情况。比如,山东将上级部门的一些审批权限委托给乡镇政府依法行使;一些基础设施配套费、计生费、城镇土地出让净收益,全部返还乡镇政府。

(三)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情况

1.重新调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般设党委、

人大、政府三个领导机构。内设机构实行“大办制”,将乡镇原有内设机构按相应职能重新合并,成立3-5个综合性办公室,如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等。规模较小的乡镇只设一个综合性办公室。极少数地方不设机构,只设若干岗位。个别地方规定,计划生育办公室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可在上述综合性办公室上挂牌子,不单独设置机构,除这些办公室外,乡镇不再挂其他牌子。2.减少乡镇领导职数。改革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兼职和党政交叉任职,党委副书记一般设2名左右,人大副主席、纪检书记、武装部长由党政领导兼任。这样,领导职数总体上精简到5—9名。如安徽由原来的10—15人精简为6—8名,黑龙江由9—11名精简为5名,湖北由原来的平均16人精简为7—9名。一些省份如贵州、湖北的个别乡镇党委不设专职副书记。

3.精简乡镇工作人员。据乡镇改革试点三年后的统计,与相比,全国乡镇行政编制精简4.3%,实有人员精简10.3%;事业编制精简20.4%,实有人员精简28.5%。精简后,规模小的乡镇行政编制一般在20人左右,大的一般在30人左右。

4.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各地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将事业站所整合为3—6个综合性的服务中心,对没有正式录用手续的人员和富余人员进行清退分流;第二种是将乡镇事业站所逐步转制为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由政府通过签订合同、项目招标的办法向其购买服务;第三种是将农机推广站等站所改为县直部门的派出机构,有的跨乡镇设置。

1985年至今,即第四到第六阶段,中央层面没有出台新的关于乡镇基层共青团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的政策。

三、乡镇机构改革特别是新一轮改革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对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带来的影响

我国建国以来的历次乡镇机构改革,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共青团工作特别是乡镇团委的工作。尤其是1986年“社改乡”之后的历次改革,对乡镇团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直接冲击到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乡镇团委机构从以前的单设变成逐步合并到乡镇党政办;乡镇团委干部从以前的专职变成几乎全部兼职;部分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对团的作用存在模糊认识,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有明显减弱的趋势,团的工作被边缘化;乡镇团的工作经费和物资来源没有保障;乡村团组织在社会和青年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导致农村基层团的组织出现无班子、无制度、无活动、无阵地、无作用、无发展、无管理“七无”现象。

直接影响表现在:

1.乡镇团委的机构设置。乡镇机构实行“大办制”后,乡镇团委一般并入党政综合办公室,不再单设乡镇团委,极个别地方甚至撤销乡镇团委职数。在工作上,出现以党政工作替代团的工作的情况。

2.乡镇团委的分管。乡镇党政领导职数减少以后,团的工作出现多种分管形式:设党委副职的地方一般是党委副职分管;没有副职的地方指由综合性办公室分管;有的是乡镇党委委员兼团委书记,不再安排分管领导。

3.乡镇团委书记的配备。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使得大部分乡镇连续几年不能进公务员,由此造成缺少乡镇团委书记的后备人选。一些地方就从事业单位选拔乡镇团委书记。从事业单位或工勤人员中任命团委书记,他们干满一届后难以解决公务员身份,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4.乡镇团的工作资源保障。由于财政管理上实行乡财县管,乡镇不再像改革前那样掌握财政开支的自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乡镇团的工作经费、物资等资源更加难以得到保障。

间接影响:

1.乡镇机构改革适应并促进了党在农村基层执政方式的转变,共青团履行职能的方式迫切要求创新。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乡镇政府要履行四个方面的职能,其核心是推进乡镇职能实现新转变,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说到底,这一系列改革就是在改进党在农村的执政行为。这种执政行为的转变是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单位,每个单位都以政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党的组织网络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单位社会”,个体和单位之间具有高度的利益相关性。在农村,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集体经济形式使党和政府的执政、管理形式单一而有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催生了大量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性组织,基层社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重组、分化。农村家庭经济功能恢复,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改进党的执政方式,还用原有、传统的组织化模式,与现在具有市场经济特质的经济组织打交道,无论是方法上、还是组织建构模式上,都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党在农村执政方式发生变化,政府职能正在转变,而乡镇团的组织二十多年未变化,改革滞后,转变职能不到位,仍旧沿袭传统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势必出现问题。

2.乡镇机构改革改变了乡村治理结构,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构架、工作模式迫切需要调整。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村民自治,促进乡村治理模式发生深层次转变。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行乡财县管、村财乡。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导致乡镇政府相对独立的人权、事权、财权弱化,对乡镇团委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工作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借助于党政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已不可行。村民自治以后,村干部职数减少、村务更加公开,加之青年人很难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使得村团组织书记配备、待遇落实及工作开展难度增加,传统村团支部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很难发挥作用。

(二)近期国家相应政策的调整

基于乡镇机构改革以及农村综合改革带来的影响,为确保各项改革扎实、顺利推进,近期国家对乡村推出了一些政策措施。

中央部门:

——选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从优秀农村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

——推广“四议两公开”,改善基层民主。本村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党支部书记基本报酬。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底前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部门:

——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按照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农民自愿、上限控制、财政补助的原则,探索建立新形势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清理化解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共青团组织必须积极应对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抓住机遇,借助力量,主动适应,转变职能。抓住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机遇,借助基层党建的成果和力量,主动适应政府职能

转变,强化在农村的组织和服务职能,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做好对农村青年的服务,以吸引凝聚更多青年,实现根本政治目标。这里重点谈一下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如何应对的建议:应着力在健全基层组织,明确基本职责,强化基础工作,加大支持力度上下功夫。

1.健全基层组织。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思考农村共青团工作,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打破以往传统的思维,重新构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框架,在团的组织格局上寻求突破,完善县、乡、村三级团组织的总体布局。

1)县:主要是增强组织体系的力量,解决干部产生的路径、干部的素质问题。组织格局上:①加强团县委:发挥县级团委常委会、委员会作用。②培育县域青年组织:如县青年商会、青年专业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③探索成立县青少年事务协调委员会或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干部配备上:探索以公开选拔等方式增配兼职团县委副书记;选派西部计划志愿者驻县级团委工作。

2)乡镇:创新组织格局,充实乡镇团委的工作力量,拓展乡镇团委联系青年的渠道,增强乡镇团委调动资源的能力。组织格局上:①健全乡镇团委:发挥书记班子、委员会作用。②培育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青年社团。③探索成立乡镇青年工作委员会。干部配备上,调整乡镇团的领导班子结构,增配编制内外的兼职副书记;扩大乡镇团委委员来源。

3)村:组织载体:一类是行政性的载体,即村团支部;一类是产业化的载体,即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链条团的组织。干部配备:集中换届,增配团支部副书记、委员;利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发挥农村青年能人作用,充实工作力量。

在干部载体上,陆昊同志在农村共青团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考虑。第一,乡镇党政班子、村两委当中的年轻干部。专职团干部是正职、副职都可以。第二,致富带头人。把热爱共产党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青年工作的致富带头人,产业链上的负责人作为干部载体,正职、副职都可以考虑。第三,大学生村官。

2.明确基本职责。就是要明确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功能定位,解决农村团组织“干什么”的问题。“因事设岗”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一条准则,也是行政机构设置的一条准则。当前乡、村团组织面临困境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乡、村两级团组织长期以来没有清晰、明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到底应该“干什么”。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了乡镇党政的功能定位,农村党的基层基层组织的根本任务在发展生产,农村基层团组织必须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找准自己的定位。陆昊同志明确提出,要从党团关系角度,明确农村基层团组织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的切入点,要围绕党在农村的总体任务,带领农村青年增收致富,用带领农村青年增收致富的旗帜吸引人。具体的功能界定上:团县委应承担统筹协调职责,围绕政策规划、工作内容设计、整合资源、健全组织网络等主要任务开展工作;乡镇团委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团县委工作安排,结合本乡镇青年需求开展活动,完善组织网络、把组织延伸到村;村级团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上级团组织交办的工作,做好对本村青年的日常联系。

共青团工作建议第6篇

1.资源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是人员结构,近年来,由于受编制限制,一些机关单位新进年轻干部不多,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利益结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日益突出。在新的利益格局下,实行“跨阶层纵向整合”的共青团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对新阶层青年群体缺乏直接的利益输送,对一些青年群体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另一个直接结果是造成了共青团组织“人才断层”的危机,一些团干部大龄化、团干部兼职化和团干部转岗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2.组织地位被削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团组织性质没变,但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却在逐步削弱。当前,团组织工作和地位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F象,特别是涉及相关的重要会议和决策过程,团组织负责人都难以参加。进入社会结构转型期之后,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流动的高度控制性逐步减弱,“单位制”在中国逐步消亡,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青年群体流动性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原有的组织方式的动员方式必然越来越难以适应。事实上,这些年来,无论是年群体的主要流出地,如城乡结合地,还是在流入地,无论是流动青年的主要工作场所,如厂矿区,都已经成为当前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弱点、难点,甚至是盲点。

3.工作态度不积极。目前,公司团干部均是兼职,工作精力相对分散,做团工作全靠个人的主动和平时的奉献。有的团干部想做一些事情,但无法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团干部因业务工作繁忙,导致团工作停于表面,疲于应付,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摧一下,动一下,不摧就不动;有的团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把团工作当作“边角料”,想干则干,不想干就推。

二、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改进策略

1.创新团组织的工作思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要开拓团组织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应该打破旧的“只培养团员,只做团组织工作”的老思路,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制度,按照有利于公司党组加强对团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团组织在部门重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原则,在工作思路上调整和创新。首先,打破年龄界限,不断扩大团的覆盖面。通过强化青联工作职责,建立志愿者组织等形式,将35至40岁干部吸引到团组织周围,激发青年和干部的热情和活力,使机关团组织成为“青年之家”、“青年俱乐部”。其次,贴近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针对性。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要着眼于党和政府关注、团员青年关心的现实问题,切实结合团员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具体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针对机关团员青年工作性质单一、业余生活单调、社会接触面较窄的情况,定期组织业务工作讲座、青年社交联谊、外出调研考察等活动,帮助解决团员青年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后,不断增强团的活动的吸引力。在组织策划活动时,要将团的活动与机关业务工作“两张皮”紧密结合起来,既是开展活动完成团的工作任务,又是凝聚人心,提升士气推进部门工作。

共青团工作建议第7篇

秦宜智指出,一年来,“青年之声”坚持倾听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赢得了广大青年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也带来了共青团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形成了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模式。下一步,共青团将在前期“青年之声”建设和“智慧团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和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他指出,“网上共青团”建设是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构建形成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三网合一”的共青团互联网工作体系。

秦宜智强调,“网上共青团”建设是服务党政中心和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团的互联网工作长期探索的必然选择。全团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工作在共青团改革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重大深远影响,切实增强“网上共青团”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推动“网上共青团”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深刻把握“网上共青团”建设的基本内涵、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蓝图变为现实。

秦宜智要求,近期要着重抓好V4.0平台的规模化应用,推动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和团员有序进驻平台;要全面推进“四个融合”,使团的大多数工作与活动在平台上安家落户、生根发芽;要建好网上团支部专区和团员个人空间,使团员在网上组织起来,团组织在网上活跃起来;要加快推进“智慧团建”基本框架搭建工作,推动团的运行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