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合集7篇)

时间:2023-08-09 17:18:14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第1篇

20世纪60年代初,朱兰、费根保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针对整个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进行管理,使得质量管理融入整个企业管理中。经过发展产生了“老七种”工具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后经AC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及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问世,全面质量管理:TQM)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普遍的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使质量管理有了质的飞跃。但全面质量管理过分强调质量的控制并不适用高度复杂的任务,在技术成分上还比较欠缺,采用的统计方法也还达不到理想的水平。6o方法,并发展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法,成为各企业追求卓越管理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6o质量管理是建立在统计方法基础上以预防为主,以整个系统的严格管理为保证,以实现产品缺陷为百万分之三点四的“零缺陷”的质量管理。它是一种管理企业的新方式,有着极强的技术成分,已经将质量的观念扩展,超越了制造的范畴。但6o管理法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欠缺;企业各职能部门关于质量活动方面信息传递不足;具备相关理论并掌握有关改进工具的人员不够;生产系统与质量控制系统并行,缺乏沟通、控制;使得6o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离先进质量管理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几乎达不到6o水平。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与质量管理融合起来。有了知识管理的融入,6o质量管理就被注入了活力,使得6o质量管理十分顺畅,6o质量管理中的诸多先进技术及理念有了数据的保证,管理效果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1. 6o质量管理下的知识分类

知识分类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分类、结构化管理,才能被流畅地应用于知识管理。一般说来知识分为可以编码或度量的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以及属于经验、灵感、规则的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两大类。根据6o质量管理知识衍生过程,结合面向内部客户及面向外部客户的管理特点,将6o质量管理下的知识按其被表述的方式及其性质分为记忆性知识、理解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推理性知识四类。

1) 记忆性知识:合格产品满足的基本参数,如合格产品的外观颜色,不合格产品的外观颜色;原料的基本物化性质;中间产品具有的特性;客户的基础资料;客户的反馈的直接信獄不需要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到的信息)等。内外部客户的各类基础资料库及企业管理中各类陈述性表观性知识构成了记忆性知识库。

2) 理解性知识:产品生产过程的原理和规律;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产品及半成品的质检原理;为什么生产功序不能省略、顺序不能颠倒等。这类知识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被掌握。在生产过程这类知识可以被用来培训知识型人才,提高面向内部客户管理的质量。

3) 技能性知识:包括设备如何使用;原料如何加工;如何直观地就可以判定产品的质量;如何仅靠听听声音就可以判定设备的好坏;在掌握了原理下如何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际操作等。这类知识诸多具有经验性,要靠生产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才可以得到。技能性知识在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决定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是一个企业生产操作的灵魂。

4) 推理性知识:推理性知识是基于记忆性知识结合理解性知识及技能性知识采用各类工具而得到的知识。如通过结合CRM系统对外部客户直接反馈信息和间接反馈信息如客户的流失)进行推理演绎得出有利于改变生产策略促进生产的知识等。推理性知识是知识形成的高级阶段,需要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消化,采用合理的科学手段来获得。

由上述分类可以看出记忆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编码化管理属于显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一般存在于有经验的员工头脑中,推理性知识则需要经过前三类知识推理演绎而来,所以技能性知识和推理性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建立合理的记忆性知识、理解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推理性知识的知识分类是实现知识管理下知识组织、存储和的前提,以满足6o质量管理对知识的顺利提取与应用。

2 基于知识管理的6o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评价从根本上应该是客户的评价,基于知识管理的6o质量管理以“客户”为核心,从两个“面向客户”来解决质量管理中的内外问题。一,面向内部客户(面向质量);二,面向外部客户面向顾客)。

2.1面向内部客户的管理

面向内部客户的6o质量管理要实现内部客户之间彼此互相满足,根据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从产品决策、产品设计、产品改进(包括工艺上的改进)、成品测试、生产、包装质量检验等多个阶段来实施6o质量管理,结合不同阶段的知识管理达到对6o质量管理的促进与协调作用。

1) 产品决策阶段:产品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成败,这个阶段确定了产品制造的可行性,质量方针的制定,质量目标的确立,客户群体的需求,质量方案的规划等内容。决策阶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知识管理中的记忆性知识及推理性知识是主要的需求类型,特别是推理性知识为产品的决策提供决定性支持,这是知识应用的高级阶段。

2) 产品设计阶段:产品设计阶段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先天质量”,产品设计质量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本身,还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秩序,并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设计直接决定了生产计划的制定,原材料的采购,工艺流程的难易,设备的种类和加工精度,质量等级的高低等。在这个阶段,记忆性知识及理解性知识是主要的需求类型,如属于记忆性知识的所需原料的主要物化性质,属于理解性知识的产品生产原理,原料的配方如何决定了产品的质量等。

3) 产品改进阶段:产品改进阶段一方面指企业本身的决策变化对产品的某些性质给予改进,另一方面指由于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而引起的改变需求,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外部用户需求。对于这两个方面来说都主要需求推理性知识、理解性知识和记忆性知识,如通过对客户反馈信息进行总结、推理演绎而来的对企业决策提供决定支持知识属于推理性知识,对产品质量改进则需要理解性知识和记忆性知识。

4) 产品测试阶段:产品测试阶段是对新开发出的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测试。这个阶段质量测试执行的力度直接影响到投入生产后的产品质量,因此6o质量管理要求在这个阶段要100%准确、完备。知识管理中的记忆性、理解性知识在此被提取使用。

5) 生产阶段:设计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代表生产出高品质产品,产品大规模生产过程中的多工序,工艺复杂性,生产过程多变性,生产环境的不稳定性,人为操作存在的失误性决定了产品质量很难达到设计的质量水平。基于知识管理的6o质量管理根据产品生产的阶段性将生产过程分为多个阶段,从上至下每个阶段之间互相监督,产品质量要互相达到最满意程度,从知识管理系统中提取的记忆性知识、理解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被广泛地应用,使得生产过程的员工具备知识型的头脑,保证了产品形成后质量的完美性。

6) 检验阶段:产品质量检验阶段是总结产品质量的最佳时机,这个阶段的严格性决定了出厂产品质量的o值。检验阶段一方面采用了记忆性知识、理解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推理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对前面所有工序的归纳总结,得出各工序同产品质量的相关性,形成了新的推理知识。

在前面所阐述面对内部客户的六个阶段中,分类后的知识一方面被顺利流畅地采用,增加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另一方面各个阶段中也是新知识不断地形成过程,实现了企业知识的不断积累。

2.2 面向外部客户的管理

以顾客为核心是6o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6o是客户驱动的改进模式,“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了6o质量管理,面向内部客户的管理是在产品出厂前企业自身对质量要求的一个实现过程,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下获得最大的利益。在面向外部客户的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成分与CRM(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学习吸收由CRM系统产生的推理性知识及记忆性知识,及时反馈给企业决策层以及时调整或改变生产策略,改善产品质量,改变营销策略,一方面获得了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实现了对顾客需求的满足及自身成本的保证。

基于知识管理的6o质量管理在面向外部客户方面主要目标是通过知识管理的途径有价值的客户隐性或显性反馈的信息,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改善营销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客户流失率,加强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赢得更多客户信赖,扩大市场。

3 知识管理对6o质量管理的促进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6o质量管理体系下,知识是如何来促进和改善产品质量的呢?6o质量管理体系下质量知识链的形成是知识可以被采用的前提。

3.1 6o质量管理体系下质量知识链的形成

1) 6o质量管理体系下质量知识的获取:基于知识管理的6o质量管理一方面从内部客户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从外部客户获取知识。内部:从六个阶段获取记忆性知识、理解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外部:结合CRM系统获取记忆性及推理性知识。

2) 6o质量管理体系下质量知识的组织和存储:通过采用知识的分类,各类知识进行组织和存储,形成各类知识库及模型库决策库,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存储。

3) 6o质量管理体系下质量知识的与共享:组织和存储过后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只有经过共享和才能体现其在质量管理中的价值。

4) 6o质量管理体系下质量知识的创新:通过检索各类知识库和模型库,经过计算、推理和总结形成新的策略和新的知识,质量知识创新不仅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创新,还包括质量管理能力,质量改进能力的创新,质量知识的创新实现了知识的不断增长。

3.2 知识管理对质量的改进与创新

在基于知识管理的6o质量管理的面向内部客户的六个阶段中,针对每一个阶段知识管理都及时地给予最新、最有价值的知识,同时从面向内部客户的每一个阶段和面向外部客户又获取了知识,通过质量知识链的形成进入知识库和模型库为下次各阶段的决策、学习、组织等活动提供支持,如此不断地来提高改进产品的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其促进过程如图1所示。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 in the use of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sums up the basic idea in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of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knowledge base of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product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customer management.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of product innova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4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知识作为企业中一种新的资源这种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领导先行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谈到企业知识的管理首先要提升领导知识素质。所谓领导者知识素质,就是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 领导者素质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

1、领导者素质的时代性。一代之治有一代之才,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任务,对领导者素质有不同的要求。领导者的素质既有稳定性的一面,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地发挥作用;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也是领导者素质时代性的表现。

2、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领导者素质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它们在领导活动中总是综合地而非各自孤立地起作用,这是由领导工作本身的综合性所决定的。美国著名领导学家华伦·本尼斯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一个不败的领导人,必须依靠三条腿来支撑;一是坚定的雄心壮志;二是领导工作的才能,三是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些是领导者素质的最基本结构。

3、领导者素质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级、肩负不同责任的领导者,其素质要求是不同的。诸葛亮在《将器》一文中指出:“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洞察其奸,伺其祸,为之众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语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仁爱治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为家室,此天下之将。”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曾经提出一个重要论点。他说,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相对的重要性”,即随着领导者等级地位的提高,管理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增加,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减少。只有管理者的知识素质提高了,企业才能实现知识性管理。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1、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2、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3、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第3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知识管理;新产品开发;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a)-160-04

1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但是想要进一步地追求卓越需要整合新的知识。新产品开发(NewProductDevelopment,以下简称NPD)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活动之一[1],也变成了一种知识密集型活动。在如今顾客需求不断变化,新技术不断更新,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商业环境中,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有效的知识管理是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更短的交货期,更具竞争力的成本和更高的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推动者,知识管理已成为提高NPD绩效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支持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已经融入彼此,知识是驱动卓越质量的主要因素[2]。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知识获取是前提,知识共享是基础,知识应用是保证,知识创新是关键[3]。且知识管理策略的应用可以为公司提供一个成熟的组织文化,引导他们进行持续改进,提高顾客满意度,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效地管理产品和质量,也要掌握和应用知识管理。在NPD过程中更是如此,刘常勇等人[4]实证研究了知识管理能力对NPD绩效的影响,发现知识管理各项指标均对NPD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加强知识管理基础建设,提高知识管理流程效率是提升NPD绩效的有效手段,且有实证研究表明知识管理对NPD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本文将以制造业为例,从广义质量和大质量观的视角对NPD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进行研究,从而梳理NPD每个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帮助。

2NPD流程界定

ISO9001:2008对过程的定义为: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或一组活动,可以视为一个过程。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NPD的流程进行了研究。APQP把NPD划分为:计划和确定项目、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设计和开发、产品和过程确认以及反馈、评估和纠正措施5个阶段;Cooper[5]的阶段关卡模型将NPD的流程分为5个阶段:概念设计、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产品测试、批量生产。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对NPD的流程进行了研究。郭斌等人[6]认为产品开发流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新产品战略规划、新产品构思、NPD、测试与改进、商业化。荆宁宁[7]基于前人的研究把NPD划分为:产品概念、产品计划、产品设计、过程设计、产品测试和产品推出6个阶段。本文认为产品开发包括产品构思、过程设计、试制、测量分析改进、产品推出5个阶段。

3NPD中的知识管理

3.1NPD中的知识需求

NPD是知识密集型活动,研发的每个过程都需要各种知识,比如:设计、制造工艺、财务、生态环境等知识。依据知识的来源,这些知识可分为企业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分布在各种知识库、专家库、新闻媒体、出版物,以及众多团体和个人等载体上。依据知识的可转移性,这些知识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标准、规范、法则等可编码的知识,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指导团队和员工决策或行动的信念、价值观、经验及直觉等。NPD具体每个过程涉及的知识内容如表1所示。

3.2NPD的知识管理

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创造性地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以后,企业界和学术界就展开了对知识管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知识管理是对信息或知识的获取、共享,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Yang和Yu[8]把知识管理分为五个过程,即知识的获取、存储、转化、传播和创新。Salina[9]把知识管理分为: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应用三个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包含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四个过程。其中,知识获取对NPD的成功有积极的影响,知识的有效获取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知识结构优势和知识储备优势;知识共享是产品开发绩效提升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有效的知识共享,有利于企业内部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增殖,增进企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使成员之间真正共同拥有知识;研发、制造、市场等部门知识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影响NPD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及其他合作伙伴的整合对NPD绩效有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可以挖掘分散于企业每个人、每个组织及供应商和客户等的知识,摒弃无用的,将有用的知识融合到企业的知识系统中去。同时高效地知识应用能提高产品开发绩效,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近几年许多学者论证了知识管理与NPD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证实了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以及知识应用对NPD绩效的正向影响[10-11]。

4NPD的知识管理模型

IDEFO(ICAMDEFinitionmethod)法是一种系统建模的方法,通过结构分析法解析实体系统,建立实体内部构件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在IDEFO模型中,实体系统可看成是一个包含输入、输出、控制和支持机制的活动单元,采用IDEFO法可得NPD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参见图1)。

4.1产品构思阶段

产品构思是根据顾客需求及市场需求而对产品形成的一种初步构想。产品的构思来自于市场调查,通过调查获取产品开发所需要的知识。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用户、员工、竞争者、供应商以及科研机构。用户为NPD提供知事知识(Know-what),可以通过搜集他们对产品的不满、抱怨、疑问等来获取;员工为NPD提供的是技能知识(Know-how),这些知识大多是储藏于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供应商主要为NPD提供Know-how知识,而科研机构往往为NPD提供原理知识(Know-why)。在知识获取的基础上,NPD团队结合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知识整合,并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最后把知识转化为产品构思。同时,整合后的知识和产品构思又会储存到企业知识库,为下一次的NPD提供知识基础。产品构思阶段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构思满足顾客需求、市场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工作,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NPD的效率和成功率。

4.2产品和过程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把创意、构思转化为设计方案的过程,包括产品和过程设计。产品设计是通过使用多方面专业知识把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构思转化为设计方案的过程;过程设计阶段就是开发一个可以把设计方案转化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的有效的制造系统。设计过程知识管理就是基于一定的产品设计战略目标与过程,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产品设计知识为管理对象,借助相关的系统工具,通过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共享、创新与应用等一系列管理过程,对产品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以提升组织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和创新能力。整个设计过程以知识库为基础,以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和应用为手段,将产品的构思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形成的新的设计方案又会被存储到知识库中,作为新的设计知识。产品和过程设计阶段实施知识管理可以确保设计方案的正确性,避免不合理设计的产生,也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NPD的效率和成功率。

4.3产品试制阶段

试制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和优质品的生产系统。新产品从设计到试制是知识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用到内部制造知识和外部制造知识。产品试制阶段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减少次品率,节约资源,节省时间,降低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4.4测量、分析和改进

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就是通过室内测试、客户测试、市场测试等方法发现产品的缺陷,进而改进产品。此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产品与顾客需求的契合程度进行测试,搜集顾客的试用信息。企业还要通过标杆管理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帮助企业识别自己在技术拥有、资源控制、产品特色等方面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对于不满足需求的产品,研发团队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和竞争对手信息,以及员工自身和企业知识库的知识,分析试制产品的不足,通过知识交流提出满足顾客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产品改进方案。可见,此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识管理的动态性。测量分析改进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对产品进行改进,提高产品的符合率(对顾客需求的符合程度),推进NPD进程。

4.5产品推出阶段

产品推出阶段即市场营销阶段,是一个通过市场营销把改进后的产品变为商品的商业化过程。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已变成一种知识营销。知识营销是关于营销领域的知识管理过程,它是在获取与积累、整合与共享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最终实现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知识生产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和对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企业首先通过客户支持、市场调研、宏观经济分析、利用网络环境来获取客户知识、竞争者知识、市场知识和营销知识,然后按照产品分形、市场分形和组织分形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对接,并借助知识社区、内联网和外联网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通过知识流动和知识沉淀,实现知识创新。知识销售是通过传授、推送和宣传来进行知识的利用和。产品推出阶段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使顾客更好地了解企业和产品,从而提升对产品和企业的满意度,增加销售额,提高企业绩效。

5结论与建议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第4篇

【关键词】成本―质量控制 工业设计 知识管理

工业设计的方案能够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成本以及最终质量,需要严格把关,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工业设计的质量。经过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设计阶段是最有可能实现产品成本控制的,所以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引入先进的知识和管理体系,实现最优化设计。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当前工业设计的实际内容,对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工业设计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1 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应用方式

1.1 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

当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已经逐渐成为了工业设计这一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灵活地借助知识,利用知识,才能够实现最优化工业设计,提升工业设计的品质,保证工业设计的质量[1]。工业设计知识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知识信息化,即为对知识的收集、整理以及借助知识开展一系列的工业指导和管理工作,强调对知识的管理。二为知识价值化,即为借助原有的知识开展新的内容,挖掘新的知识和价值,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活动。

1.2 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的应用方式

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检索手段和通过系统软件等方式获取。检索手段是基于实例的推理(CBR, Case Based Reasoning)。结合案例特点,对信息进行检索和收集,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2]。系统软件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针对可规划的知识,基于知识的工程(KBE,Knowledge-Based Engineering)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3]。

2 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机理

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机理主要表现在工业设计对知识管理的需求、知识在工业设计流程中的转化这两个方面。

2.1 工业设计对知识管理的需求

工业设计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知识的创新活动,在产品设计和研发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适当用户的需求,借助已有的知识以及其他知识的检索和获取,进行全面的整合和设计,以此满足客户对工业设计的需求[4]。

2.2 知识在工业设计流程中的转化

工业设计是一项具有高度综合叉的知识内容,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知识角度。工业设计的方案能够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成本以及最终质量,需要严格把关,从而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工业设计的质量。经过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设计阶段是最有可能实现产品成本控制的,所以在工业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功能分析、市场分析以及用户分析等多重分析,将知识融入到工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通过结构化查询以及高级查询等方式,不断提升工业设计的质量,控制工业设计的成本[5]。

3 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及其应用

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对于工业设计成本的控制和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建立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3.1 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与技术

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由协作技术(Collaboration)、知识传播(Knowledge Transfer)、分布式学习技术(e-Learning)、专家定位(Expertise Location)、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及数据仓库技术构成。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工业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工业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快速、充分地整合知识资源,才能够实现信息的互补,建立完整的知识资源体系,建立网际网络系统(Internet and intranet),以便于工业设计中,更好地借助知识控制成本,提升工业设计的质量。创新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力量之一,也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需要加强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定的企业知识资产,营造良好的知识学习氛围。

3.2 工业设计数字图像资源的应用

各类工业设计创新活动均离不开工业设计师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展现出工业设计师的知识掌握能力。所以说,知识是工业设计的基础与灵魂所在,也是当前工业设计竞争中的核心力量。

以图像为载体的知识是一种主要的工业设计显性知识,当前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的技术研究主要表现于数字图像数据库知识的发现技术研究。图像分类技术主要有检索技术、分类技术等等,工业设计的过程当中,可以以图片为知识载体的信息。图片信息更加直观,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设计资源,为工业设计师提供更多的案例。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工业设计师更多的设计灵感。近些年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CBIR)逐渐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是当前工业设计中知识管理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成本―质量的控制具有积极的影响。

结语

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是当前时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工业设计理念创新的主要表现。在工业设计的过程当中,借助知识管理模式,实现知识的收集、整理以及工业设计的创新,借助知识开展一系列的工业指导和管理工作,挖掘新的知识和价值,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活动,更加强调知识管理的价值。

知识是工业设计的基础与灵魂所在,也是当前工业设计竞争中的核心力量,知识管理模式在工业设计成本―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等方式,建立完整的知识资源体系,从而实现工业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工业设计的质量,控制工业设计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林晓华.面向设计―制造―服役全周期的产品质量控制与优化技术及其在大型空分装备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12):1-56.

[2]殷国富,胡晓兵,成尔京,汪永超等.面向信息时代的机械产品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13(09):145-147.

[3]王文龙.基于功能分解与构造整合的产品形态创新设计方法应用研究――产品创新设计服务平台应用研究之二[J].北京服装学院,2014,16(12):105-108.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第5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2.1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2.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2.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2.5.1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5.2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3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

[4] 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2

[5]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辉,张传军,王喜萍.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76-78.

[7] 杨勇,任键,宋春丽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1(27):170.

[8] 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61-63.

[9]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第6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商品学;思考[中图分类号]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9-01

1 引 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商品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商品学,如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商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各类商品学教材非常多,这些教材有的是针对本科专业、有的是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但内容和其他无二样。这些教材内容多、覆盖面广,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没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突出重点,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使得物流管理商品学的理论教学更要求能结合专业所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取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技能课程学习的服务性,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3.1 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3.2 教材内容上突出物流管理专业性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如市场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第7篇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符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不是电子产品的研发水平不高,而是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着不足,因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十分重要[1,2]。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强调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3,4]。我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组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性质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掌握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介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职业岗位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它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培养电子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为学生提供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知识。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职业岗位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重点:掌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检验的方法;掌握电子制造进料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制造过程及成品的质量控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掌握质量改进及其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编制;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四、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

本课程根据学生就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将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最为实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综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成为能组织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解决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骨干。

2.突出应用性。

本课程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主要讲述了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质量管理及产品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贴近。

3.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采用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职业活动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以后,能够自觉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2)了解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3)掌握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4)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5)熟悉电子产品认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管理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能力;(2)具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的能力;(3)具备编制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能力;(4)具备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能力;(5)能参与电子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严谨的职业素质;(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5)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六、选用教材[5]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也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的前提。所以选用注重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是本课程建设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根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用该课程教材的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必须选用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2)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教材内容要文字简洁,能够反映当前该课程的最新成果,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三条原则,通过了解相关院校的情况,该课程教材最终选用的叶莎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项目教程》。本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工程规划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教材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提炼。本教材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阐述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本教材内容以一个个实际的电子产品作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理论,以实际的工作岗位任务划分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组织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采用学做结合的方式完成项目,掌握职业技能。

七、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多放些动画,让学生多在课堂上讨论,活跃气氛,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为此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有成效的方法。教师在对每单元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特别强调在企业实际现场中的应用的有关理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不好,不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本课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只采取理论教学模式,按照课本讲解知识,是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有实践动手的机会,所以需要增加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学是先理论教学,再上实验课,最后做课程设计。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实验课仅仅是知识验证理论。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空间。本课程改革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屏障,在实验室和实训室上课,边学理论,边做实验,使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模式。建议以后增加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等比较形象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若干项学习任务和六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际电子产品的拆卸和装配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整个教学工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开展,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理论知识,能熟练识读各类电子技术图纸和资料。

2.考核方式与要求。

改革以前的课程成绩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基本上是通过理论考试来决定课程成绩。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和督促,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在快考试之前,突击背书,即使考试及格,也只是临时掌握,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针对此情况我们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教学环节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各部分考查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占40%;项目测评成绩占60%。

八、结语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首先对本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根据本课程设计思想,提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本课程目标,然后介绍了教材选用的原则,提出了教学实施的意见。本课程的建设适合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作者:韩宝如 黄果 梁帅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郑惠群,赵敏笑.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6).

[2]王成安.电子产品工艺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廖芳.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