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4:45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汽车样车;试制

前言

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更新,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型汽车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汽车产品需求不断变化、产品升级换代迫在眉睫,因此压缩汽车研发周期,加速新产品汽车上市速度成为各汽车行业开发汽车产品的重要任务。

样车试制作为整车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产品设计验证、产品工艺验证以及产品质量验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对产品虚拟设计开发的有效验证与补充。同时样车试制必须按照认证计划为各个工程部门提供满足试验要求的实物样车,在样车试制过程中及时发现各种产品设计问题、工艺问题、产品质量问题、人机问题以及提前验证各类工厂工装等,并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设计工程师和相关工程、工厂人员,以便在新车型设计开发的早期阶段解决各种问题和潜在的产品缺陷,从而缩短新车型开发周期,减少工程开发风险,降低工程设计及更改成本,为新车型的顺利量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而提升样车试制项目管理能力,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优质、高效开发汽车产品的基础,也是整车开发过程中缩短研发周期的重要支柱。

1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现状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是基于试制项目启动经理负责制,在矩阵式组织架构中进行多维管理的模式而开展任务。整个样车试制过程贯穿了试制造车计划管理、试制人力资源、试制质量控制、样车制造预算控制、进度跟踪,因此试制项目的管理也是围绕这几项基本任务来开展工作的。具体展开来讲,整个试制项目管理工作涵盖以下几方面:

1.1 试制项目管理范畴

明确试制项目在整车开发过程中的分工范畴,并依照不同项目类型制定试制项目造车策略。产品规划发展部及整车制造运营部在样车试制在新车型开发初期制定试制策略、编制产品开发规划,试制项目启动经理参与前期试制策略讨论,明确试制任务,并在试制全过程统筹协调,确保按时保质交付满足试验需求的高品质样车。

1.2 样车试制计划管理、沟通管理与风险控制

试制项目启动经理从项目启动开始,至整个样车造车任务结束,这期间负责制定项目关键节点并全过程跟踪,及时传递项目信息、沟通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试制项目按照造车计划进行。

1.3 样车试制预算管理

在收到试制造车项目立项初期,需要完成项目造车预算的申报,这包含项目造车人员、设备、物料、物流、仓储等费用预算。项目经理协调各功能块工程师完成各自的费用运算并汇总进行管理运作。

1.4 样车试制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

样车试制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贯穿整个试制项目的始末,确保试制项目满足样车试制需求,在每个关键节点完成各交付物工作,对重点节点需要提前预警并全程跟踪管理。

1.5 试制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国内车企通常同步开发多个汽车产品项目,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每个项目组成员在整个造车任务过程中的作用。通常采用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试制项目经理在立项初期组建试制项目团队,包含试制物料/物流、白车身、总装、电器、质量等工程师,定期开展前期准备会议,以会议的形式传递项目的各类信息并定期跟踪各功能块人员的工作进度,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试制进度按计划实施。

1.6试制项目物料管理

由于样车试制是小批量生产规模的造车任务,工程开发的所有车辆零件、由物料工程师进行维护整车BOM(Bill of Material),同时由工程物料使用者即样车试制工程科提出需求申请,通过样件采购小组购买、计划外领料或供应商直接提供等途径获得所需工程物料,如图2所示。因此物料管理是整个试制项目环节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2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流程

根据车企产品规划部的新车开发规划等信息,试制项目启动经理在接到项目造车任务需求之后,汇总试制项目启动各类信息,包括项目进度时间、可视化物料清单、试制车辆造车需求、车辆配置表、产品项目规划、新工艺、新设备等信息,并全程参与造车任务分工、造车内容的研讨会和前期启动会议,与项目管理部确认样车试制需要承担的试制项目内容。在梳理了试制项目信息表之后提传递给试制运营管理工程师,用以评估样车试制产能及造车资源。根据现有资源来平衡是否满足造车需求,并及时与项目经理进行充分沟通探讨,及时将评估结果和建议方案反馈给项目经理。

在确认样车试制资源可满足项目造车需求之后,由试制项目启动经理组织并召开样车试制项目启动会,将试制项目信息及时分享给样车试制各个功能块负责的工程师,并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根据项目管理部输入的造车信息预估试制预算,并组织各个功能块负责工程师汇总项目造车预算信息,包含项目造车人员工时、设备工时、差旅费用、造车物料费用、物流运输、仓储费用、白车身工装、夹具费用、软模零件费用等,其中人员工时费用含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班组技师等人员,而物料费用则是整个造车项目的重要组成,包含零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外饰、内饰、空调电子、线束)等费用。试制项目预算汇总表经过分层审核后提交给产品规划发展部进行审批,之后根据项目信息变化及项目关键节点更新预算。

试制项目启动经理通过召开试制项目准备会议,建立并造车项目关键节点,这些节点涵盖整个造车项目始末的每个环节,包括每个交付物的项目任务以及负责人,以便于项目进展中,能够及时、有效地对项目进行全局掌控。在试制造车前期准备按需组织召开造车准备,拉动制造工程部相关工程师跟踪并评审造车前期的工艺清单、设备清单、工艺工装、关键零件清单、验证计划等准备情况。

同时试制项目启动经理根据项目管理部会签的冻结版本造车需求(含造车车辆数、用户需求时间)重新更新试制造车预算,并协调质量工程师与车辆用户进行沟通,根据具体每辆车的用途汇总并制定质量检查计划。编排并试制造车项目计划表,包含车身造车、油漆、运输计划、总装造车、电器软件刷新、质量检查进度。与此同时,试制物料工程师开展物料清单表汇总工作,并将冻结版本的物料清单传递给采购部,每周组织召开物料沟通会,跟踪物料订单释放、回签、物料到料率等信息,并协调采购部、物流部进行试制物料的采购、运输及清关,每周向项目管理部交流物料状态进度。

试制项目启动经理与目标工厂达成一致并制定油漆出厂计划,确保车身制造周期与总装装配时间匹配,并安排车身工程师、总装工程师根据技术文件制定工艺方案,开发试制工装、工具等任务。在试制造车工艺准备前期,由工程技术开发部门、制造工程部输入造车相关技术文件,如数模图纸、GD&T、特殊装配要求、整车及零部件测点图、DTS、关键工艺清单、工艺设备清单、工艺顺序、定位基准、测点文件等,试制车身工程师及总装工程师根据输入的相关技术文件制定并开发试制造车工艺以及工装、夹具。

在前期项目准备工作就绪后,根据项目关键节点要求,试制项目启动经理协助质量部组织召开造车开阀评审会议,开阀通过后,宣布项目启动样车试制,包括白车身制造、总装装配、电器调试、质量检验等工作,如图3所示。

在整个项目中,试制项目经理负责全周期跟踪项目状态,定期汇报项目进度,若出现任何问题,及时与相关功能块沟通,若判定该问题不影响试制计划,则由相关人员解决并关闭问题。试制质量工程师根据质量计划进行样车终检,评估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必要时启动相关处理程序。试制质量工程师组织用户共同进行样车交付状态确认并签收《车辆交付确认单》。对仍存在问题车辆的交付,需要由用户同意并签收,最终确保项目造车按计划准时交付并满足试验需求。

3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前景与展望

3.1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前景

试制样车可实现汽车产品外观及性能设计所要求达到的各项性能指标、样车试制要求的车型外观、动力传动配置、结构合理性和整体平衡性等,必要时还可以对整个产品局部设计进行改良并优化。因此一款设计精良的汽车新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投入量产的过程中,样车试制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由此可见,在新产品开发周期中,加快试制开发进度,推进产品上市周期,完善的试制项目管理方法是推进系列产品开发、通用生产工艺,有效控制新产品的质量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的有利工具。

3.2 样车试制项目管理展望

汽车研发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将逐步走向平台化管理和矩阵式管理方向。通常试制项目管理平台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广度,从班组生产管理到管理整个试制项目平台,都需要用到项目管理;试制物料管理需要横跨汽车生产企业上游的系统集成供应商、一级供应商、二级零部件厂商,到下游的物流、海关、仓储等;第二是业务的深度,例如试制项目造车预算,从前期预算编制、申报到项目中期的费用跟踪管控、直至项目结束前实际发生费用与预测费用的占比以及最终财务结算。可见,试制项目管理涵盖了工程技术开发、财务管理、车辆产品规划、样件采购、零件及整车物流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同时样车试制开发过程是十分庞大的协同过程,试制项目管理围绕着矩阵式管理模块进行协同,以利用综合利用每个功能块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每位工程师跨平台、跨项目协同并同步开展各类试制项目。

随着整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快速抢占市场占有率、加快新车型投产上市速度、完善产品升级换代,对于车企而言就是在确保高质量产品车的同时精益整个新车开发流程,缩短开发周期,因而样车试制项目管理在整个新车产品开发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样车试制过程中提前进行潜在问题的验证及改进,确保后续目标工厂顺利量产。因此可靠的试制项目管理不仅满足研发及工厂的需要,更是整个汽车行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S].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戚安邦.项目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变及其原因分析 [M].项目管理技术杂志社,2004.

[4]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I Institute, 2004.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第2篇

第一条为提高药物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必须遵循本规范。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人员

第三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配备机构负责人、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和相应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备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相应的学历,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所承担的研究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

(二)熟悉本规范的基本内容,严格履行各自职责,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与所承担工作有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及时、准确和清楚地进行试验观察记录,对实验中发生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任何情况应及时向专题负责人书面报告;

(四)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着装,遵守健康检查制度,确保供试品、对照品和实验系统不受污染;

(五)定期进行体检,患有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者,不得参加研究工作;

(六)经过培训、考核,并取得上岗资格。

第五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医学、药学或其它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相应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机构负责人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组织管理;

(二)建立工作人员学历、专业培训及专业工作经历的档案材料;

(三)确保各种设施、设备和实验条件符合要求;

(四)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并按规定履行其职责;

(五)聘任质量保证部门的负责人,并确保其履行职责;

(六)制定主计划表,掌握各项研究工作的进展;

(七)组织制定和修改标准操作规程,并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八)每项研究工作开始前,聘任专题负责人,有必要更换时,应记录更换的原因和时

间;

(九)审查批准实验方案和总结报告;

(十)及时处理质量保证部门的报告,详细记录采取的措施;

(十一)确保供试品、对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十二)与协作或委托单位签订书面合同。

第六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质量保证部门,其人员的数量根据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规模而定。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的职责为:

(一)保存非临床研究机构的主计划表、实验方案和总结报告的副本;

(二)审核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和总结报告;

(三)对每项研究实施检查,并根据其内容和持续时间制定审查和检查计划,详细记录检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并在记录上签名,保存备查;

(四)定期检查动物饲养设施、实验仪器和档案管理;

(五)向机构负责人和/或专题负责人书面报告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六)参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保存标准操作规程的副本。

第七条每项研究工作必须聘任专题负责人。专题负责人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该项研究工作的运行管理;

(二)制定实验方案,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分析研究结果,撰写总结报告;

(三)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的规定,及时提出修订或补充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的建议;

(四)确保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明确所承担的工作,并掌握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五)掌握研究工作的进展,检查各种实验记录,确保其及时、直接、准确和清楚;

(六)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七)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方案、原始资料、应保存的标本、各种有关记录文件和总结报告等归档保存;

(八)及时处理质量保证部门提出的问题,确保研究工作各环节符合要求。

第三章实验设施

第八条根据所从事的非临床研究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设施。各种实验设施应保

持清洁卫生,运转正常;各类设施布局应合理,防止交叉污染;环境条件及其调控应符合不同设施的要求。

第九条具备设计合理、配置适当的动物饲养设施,并能根据需要调控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通风和照明等环境条件。实验动物设施条件应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级别相符。动物饲养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种属动物或不同实验系统的饲养和管理设施;

(二)动物的检疫和患病动物的隔离治疗设施;

(三)收集和处置试验废弃物的设施;

(四)清洗消毒设施;

(五)供试品和对照品含有挥发性、放射性或生物危害性等物质时,应设置相应的饲养设施。

第十条具备饲料、垫料、笼具及其它动物用品的存放设施。各类设施的配置应合理,防止与实验系统相互污染。易腐败变质的动物用品应有适当的保管措施。

第十一条具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处置设施:

(一)接收和贮藏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设施;

(二)供试品和对照品的配制和贮存设施。

第十二条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实验室;使用有生物危害性的动物、微生物、放射性等材料应设立专门实验室,并应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具备保管实验方案、各类标本、原始记录、总结报告及有关文件档案的设施。

第十四条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环境调控设施。

第四章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

第十五条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放置地点合理,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进行检查、清洁保养、测试和校正,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

第十六条实验室内应备有相应仪器设备保养、校正及使用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检查、测试、校正及故障修理,应详细记录日期、有关情况及操作人员的姓名等。

第十七条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实验用的供试品和对照品,应有专人保管,有完善的接收、登记和分发的手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批号、稳定性、含量或浓度、纯度及其它理化性质应有记录,对照品为市售商品时,可用其标签或其它标示内容;

(二)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贮存保管条件应符合要求,贮存的容器应贴有标签,标明品名、缩写名、代号、批号、有效期和贮存条件;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在分发过程中应避免污染或变质,分发的供试品和对照品应及时贴上准确的标签,并按批号记录分发、归还的日期和数量;

(四)需要将供试品和对照品与介质混合时,应在给药前测定其混合的均匀性,必要时还应定期测定混合物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浓度和稳定性,混合物中任一组分有失效期的,应在容器标签上标明,两种以上组分均有失效日期的,以最早的失效日期为准。

第十八条实验室的试剂和溶液等均应贴有标签,标明品名、浓度、贮存条件、配制日期及有效期等。试验中不得使用变质或过期的试剂和溶液。

第十九条动物的饲料和饮水应定期检验,确保其符合营养和卫生标准。影响实验结果的污染因素应低于规定的限度,检验结果应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第二十条动物饲养室内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及杀虫剂等,不得影响实验结果,并应详细记录其名称、浓度、使用方法及使用的时间等。

第五章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制定与实验工作相适应的标准操作规程。需要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二)质量保证程序;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接收、标识、保存、处理、配制、领用及取样分析;

(四)动物房和实验室的准备及环境因素的调控;

(五)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正、使用和管理;

(六)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

(七)实验动物的运输、检疫、编号及饲养管理;

(八)实验动物的观察记录及实验操作;

(九)各种实验样品的采集、各种指标的检查和测定等操作技术;

(十)濒死或已死亡动物的检查处理;

(十一)动物的尸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十二)实验标本的采集、编号和检验;

(十三)各种实验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十四)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制度;

(十五)动物尸体及其它废弃物的处理;

(十六)需要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的其它工作。

第二十二条标准操作规程经质量保证部门签字确认和机构负责人批准后生效。失效的标准操作规程除一份存档之外应及时销毁。

第二十三条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修改、生效日期及分发、销毁情况应记录并归档。

第二十四条标准操作规程的存放应方便使用。研究过程中任何偏离标准操作规程的

操作,都应经专题负责人批准,并加以记录。标准操作规程的改动,应经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确认,机构负责人书面批准。

第六章研究工作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每项研究均应有专题名称或代号,并在有关文件资料及实验记录中统一

使用该名称或代号。

第二十六条实验中所采集的各种标本应标明专题名称或代号、动物编号和收集日期。

第二十七条专题负责人应制定实验方案,经质量保证部门审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执行,批准日期作为实验的起始日期。接受委托的研究,实验方案应经委托单位认可。

第二十八条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专题的名称或代号及研究目的;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及地址;

(三)专题负责人和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姓名;

(四)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有关理化性质及生物特性;

(五)实验系统及选择理由;

(六)实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和等级;

(七)实验动物的识别方法;

(八)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环境条件;

(九)饲料名称或代号;

(十)实验用的溶媒、乳化剂及其它介质;

(十一)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频率和用药期限及选择的理由;

(十二)所用毒性研究指导原则的文件及文献;

(十三)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和频率;

(十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十五)实验资料的保存地点。

第二十九条研究过程中需要修改实验方案时,应经质量保证部门审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变更的内容、理由及日期,应记入档案,并与原实验方案一起保存。

第三十条专题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专题的运行管理。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向专题负责人报告。

第三十一条所有数据的记录应做到及时、直接、准确、清楚和不易消除,并应注明记录日期,记录者签名。记录的数据需要修改时,应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的理由及修改日期,修改者签名。

第三十二条动物出现非供试品引起的疾病或出现干扰研究目的的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隔离或处死。需要用药物治疗时,应经专题负责人批准,并详细记录治疗的理由、批准手续、检查情况、药物处方、治疗日期和结果等。治疗措施不得干扰研究。

第三十三条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及时写出总结报告,签名或盖章后交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审查和签署意见,机构负责人批准。批准日期作为实验结束日期。

第三十四条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专题的名称或代号及研究目的;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三)研究起止日期;

(四)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稳定性、含量、浓度、纯度、组分及其它特性;

(五)实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动物合格证号及签发单位、接收日期和饲养条件;

(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剂量、方法、频率和给药期限;

(七)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剂量设计依据;

(八)影响研究可靠性和造成研究工作偏离实验方案的异常情况;

(九)各种指标检测方法和频率;

(十)专题负责人与所有参加工作的人员姓名和承担的工作内容;

(十一)分析数据所采用的统计方法;

(十二)实验结果和结论;

(十三)原始资料和标本的保存地点。

第三十五条总结报告经机构负责人签字后,需要修改或补充时,有关人员应详细说明修改或补充的内容、理由和日期,经专题负责人认可,并经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审查和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七章资料档案

第三十六条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将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和总结报告的原件、与实验有关的各种书面文件、质量保证部门的检查报告等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整理交资料档案室,并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编号归档。

第三十七条研究项目被取消或中止时,专题负责人应书面说明取消或中止原因,并将上述实验资料整理归档。

第三十八条资料档案室应有专人负责,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三十九条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总结报告以及其它资料的保存期,应在药物上市后至少五年。

第四十条质量容易变化的标本,如组织器官、电镜标本、血液涂片等的保存期,应以能够进行质量评价为时限。

第八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对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检查。

第四十二条凡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都应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规范所用术语定义如下:

(一)非临床研究,系指为评价药物安全性,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实验系统进行的各种毒性试验,包括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局部毒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依赖性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及与评价药物安全性有关的其它试验。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系指从事药物非临床研究的实验室。

(三)实验系统,系指用于毒性试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器官、组织、细胞、基因等。

(四)质量保证部门,系指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内履行有关非临床研究工作质量保证职能的部门。

(五)专题负责人,系指负责组织实施某项研究工作的人员。

(六)供试品,系指供非临床研究的药品或拟开发为药品的物质。

(七)对照品,系指非临床研究中与供试品作比较的物质。

(八)原始资料,系指记载研究工作的原始观察记录和有关文书材料,包括工作记录、各种照片、缩微胶片、缩微复制品、计算机打印资料、磁性载体、自动化仪器记录材料等。

(九)标本,系指采自实验系统用于分析观察和测定的任何材料。

(十)委托单位,系指委托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进行非临床研究的单位。

(十一)批号,系指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以保证供试品或对照品的可追溯性。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第3篇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设施黄瓜;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642.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03

Influence of Soil Conditioner on Growth and Yield and Quality Properties of Cucumber in Greenhouse

WANG Kai, LU Shu-chang, WENG Fu-jun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s: Greenhouse vegetable industry is a kind of main support industry in farmers' income improvement. The experiment of effect of different conditioner on the greenhouse cucumber growth and yield and quality was studi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ucumber growth index was better by applying test materials; The cucumber yield and biomass were higher by applying artificial herbal conditioner, i.e. 3 801,817.1 kg・(667 m2)-1). A comparison of artificial herbal conditioner application and control treat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yield and biomass increased by 31.4% and 6.8% respectively. The cucumber quality was optimal by applying natural woody peat derivative, the artificial herbal conditioner’s quality was high. This study would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vegetable quality.

Key words: soil conditioner; greenhouse cucumber; yield; quality

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作物生长的载体[1]。朱咏莉等[2]指出,目前,世界上97%的粮食生产都依赖于土壤,要想农业持续稳定地生产,就必须要保证更多良好的土壤。Daniel Hillel等[3]研究表明,目前应用土壤调理剂可作为一种有效改土增肥的有效措施,能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降低土壤容重,从而加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4],这也是一种多功能且环保的改良土壤途径。另外,土壤调理剂亦可促进有效养分利用[5]。曹世彪等[6]的试验表明,土壤调理剂可增强地上部作物的养分吸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果实的品质和产量。目前,设施菜田传统的水肥管理模式,不仅造成水肥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7]。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土壤调理剂的使用,旨在改善设施蔬菜的生长性状,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推动设施菜田的可持续生产。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供试黄瓜品种为津优10号。

天然木本源调理剂(含碳量53%)、天然木本源调理剂衍生物(含碳量42%,有机形态钾10%)、人工草本源调理剂(含碳量50%)。

试验在天津武清后幼庄村放心菜基地进行。该试验点土壤有机质含量24.7 g・kg-1,磷钾丰富,地力较高,质地中等,但碳氮失衡明显,有土壤根结线虫危害。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4个处理,即处理1为天然木本源调理剂(4 500 kg・hm-2),处理2为人工草本源调理剂(5 625 kg・hm-2),处理3为天然木本源调理剂衍生物(3 750 kg・hm-2),处理4为对照(不施)。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小区面积为32 m2。

1.3 测试分析方法

土壤样品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采用外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硫酸消煮凯氏定氮法、钼蓝比色法、火焰光度计法,植物样品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硝酸盐、单宁、总酸度和叶绿素等品质指标分别采用折光仪法、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斐林试剂法、2,6-二氯靛酚溶液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EDTA络合滴定法、酸碱中和滴定法和乙醇提取比色法等常规分析法,均参照文献[8]。

试验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10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设施黄瓜生长性状影响

对黄瓜长势调查了叶片数、株高、叶长、叶宽、叶色等指标,为便于分析,选择初期、中期和后期等3个典型生长时期进行分析。由表1、表2、表3可知,初期时,施用试验材料处理的黄瓜各长势指标均好于对照处理,其中天然木本调理剂处理的长势优于人工草本调理剂和木本材料衍生物处理,人工草本调理剂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中期时,施用试验材料处理的黄瓜各长势指标同样均好于对照处理,其中天然木本调理剂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最大,而木本材料衍生物处理的株高高于人工草本调理剂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后期时,施用试验材料处理的表现出优势,好于对照。人工草本调理剂和木本材料衍生物处理的长势好于木本泥炭处理。总体上看,前期由于土壤根结线虫影响,长势较慢,中后期植株抵抗性增强,表现出人工草本调理剂和木本材料衍生物促长的优势。

2.2 不同处理对设施黄瓜生物量和经济产量状况影响

由于土壤调理剂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9],对养分吸收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蔬菜的生物量与产量。试验在12月初进行试验畦测产、采样,分别测定植株各部分生物量和经济产量。试验结果显示,施用试验材料的各处理黄瓜植株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天然木本调理剂处理的植株生物量最高,为12 562.5 kg・hm-2,其次为天然木本调理剂和木本材料衍生物处理,见表4。进一步对各处理的经济产量进行分析发现,人工草本调理剂、木本材料衍生物和天然木本调理剂处理的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增产31.4%,31.3%,18.2%,其中,人工草本调理剂处理的经济产量最高,为57 016.5 kg・hm-2,其次为木本材料衍生物和天然木本调理剂处理,见图1。

2.3 不同处理对设施黄瓜产品品质状况影响

试验组测试分析了中盛期黄瓜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硝酸盐、单宁、总酸度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以木本材料衍生物处理的最佳,其次为人工草本调理剂处理和天然木本调理剂处理,对照处理的最差。而硝酸盐、单宁和总酸度等指标以对照最高、木本材料衍生物和天然木本调理剂处理较低,见表5。从糖酸比指标看,以木本材料衍生物处理最高,见图2。由此可以看出,木本材料衍生物和天然木本调理剂材料对改善黄瓜品质的作用优于人工草本调理剂材料。

3 结 论

使用不同土壤调理剂的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草本调理剂和天然木本泥炭衍生物处理的黄瓜其各长势指标较优。施用试验材料处理的黄瓜经济产量与植株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人工草本调理剂处理的经济产量和植株生物量均较高,分别为57 015,12 256.5 kg・hm-2,其次为天然木本泥炭衍生物和木本泥炭处理。天然木本泥炭衍生物材料处理的黄瓜生长品质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和糖酸比均较高,其次为人工草本调理剂处理的。综合来看,人工草本材料比较适于在设施老菜田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蓟锋,王旭.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1):1-7.

[2] 朱咏莉,刘军,权.国内外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综述[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6): 140-142.

[3] DANIE H. Research in soil physics[J].Soil Science,1991,15(1):151-153.

[4] OZTURK H S, TURKMEN C, ERDOGAM E. Effects of a soil conditioner on som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of soils: results from a greenhouse study[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5,96:1950-1954.

[5] 陈庆锋,单保庆,胡承孝.土壤改良材料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1):1-5

[6] 曹世彪,陈双臣,李志娟.土壤调理剂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3): 59-63.

[7] 卢树昌,王小波,刘慧芹,等.设施菜地休闲期施用石灰氮防控根结线虫对土壤pH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2):258-262.

[8]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 [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0-33,42-48,283-363.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第4篇

关键词迟熟中籼稻;新品种;筛选

中图分类号S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53-03

湖北省宣恩县地处鄂西南武陵山区腹地,是稻瘟病常发重发病地区,水稻是该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21 1万公顷,70%左右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低山地区。由于稻瘟病危害重,水稻单产低而不稳,尤其是优质水稻品种,在稻瘟病重发年份50%以上田块甚至颗粒无收。近年随着抗瘟病新品种的逐步推广,大面积水稻单产逐步稳定达到6.0t/hm2左右的水平,但这些抗病品种稻米品质尚不理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筛选出适合该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水稻新品种,成为宣恩县种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共24个(次),其中2007年13个,2008年11个,均为杂交稻品种,2年试验均以Ⅱ优58为对照(CK)。参试品种种子均由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种子管理局统一提供。

1.2试验设计

2年试验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13.33m2,四周设置1m以上保护区。试验地位于湖北省宣恩县珠山镇甘溪村五组,2007年在村民童某责任田中进行,2008年在村民李某责任田中进行,试验地海拔600m,土壤肥力中上等,砂壤土。

1.3方法

试验于2007~2008年进行,采用滚动淘汰制进行品种筛选,即保留第1年表现优良品种,翌年新增一定数量新品种参试。以2008年试验资料为主,并结合2007年试验研究基础进行分析。试验观察记载项目与标准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水稻》执行;主要病害鉴定由恩施州农科院植保研究所按湖北省地方标准DB/T208-2001进行;稻米品质分析鉴定由宣恩县种子管理局田间取样交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种子管理局统一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

1.4 试验实施

2年试验均采用塑膜保温旱地育秧。2007年于3月27日浸种,3月29日播种;2008年于3月25日浸种,3月27日播种。播种量均为187.5kg/hm2。2007年前作为马铃薯;2008年前作为冬泡。插植规格为行株距20cm×17cm,10行区,每行40穴,每穴插2粒谷苗。2007年于5月14日移栽;2008年于5月4日移栽。田间管理均以湖北省恩施州水稻区试的要求进行。2007年试验于中后期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对水稻的幼穗发育有一定影响;2008年试验期间气候条件基本正常,试验无异常。

2结果与分析

2.12008年试验结果

2.1.1产量。参试品种均比对照Ⅱ优58增产,且除宜香优208外,其余品种达极显著水平。其中Q优18、中优117和全优0128为第一水平品种;中优6-2和全优5138为第二水平品种;全丰A/R99、H28A/R291和谷优964为第三水平品种;018A/R501为第四水平品种;而宜香优208和对照为第五水平品种(见表1)。

2.1.2生育期。018A/R501、谷优964和全优0128生育期较长,分别比对照Ⅱ优58迟2d、1d和1d。其他品种均比对照早1~12d(见表2)。

2.1.3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参试品种米质以宜香优208最优,达国标优质3级,且有香味,其他品种为中等。从恩施州农科院稻油所对全优5138和Q优18的外观米质分析来看,Q优18的外观米质较好(见表3)。

2.1.4抗病性。参试品种全丰A/R99、中优6-2和全丰A/R0128对稻瘟病的抗性最好,其次为谷优964、全优5138和H28A/R291,再次为宜香优208,而中优117和Ⅱ优58较差。参试品种除宜香优208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好外,其他品种均差。宜香优208对稻曲病的抗性最好(见表3)。

2.22007~2008年2年试验结果

2.2.1产量。2年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品种有中优6-2、中优117、谷优964和H28A/R291等4个,全丰A/R99和018A/R501比对照增产5%以上,表明续试品种均具有较高产量水平(见表4)。

2.2.2生育期。2年平均生育期H28A/R291和018A/R501与对照相当,其他品种比对照早2~9d(见表4)。

2.2.3抗病性。采用2年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进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中优6-2、全丰A/R0128和全丰A/R99对稻瘟病的抗性最好,其次为谷优964和H28A/R291,中优117和018A/R501较差。参试品种均感纹枯病。中优6-2对稻曲病的抗性较好(见表4)。

2.3品种综合评价

2.3.12年试验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中优6-2:2年平均产量8 692.5kg/hm2,比Ⅱ优58(CK)增产19.2%。全生育期153d,比对照早9d。株高112.5cm,有效穗数300.0万穗/hm2,穗长23.6cm,穗总粒数138.7粒,穗实粒数119.8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6.2g。经恩施州农科院植保所病圃鉴定,抗稻瘟病与稻曲病、感纹枯病,抗瘟性突出。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武汉)分析,稻米米质中等。该品种丰产性和年度间稳产性好,熟期较早,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宣恩县海拔800m以下稻区示范种植(见表4)。H28A/R291:2年平均产量8 172.8kg/hm2,比对照增产14.3%。全生育期157d,与对照相当。株高110.0cm。有效穗282.0万穗/hm2,穗长24.7cm,穗总粒数133.9粒,穗实粒数110.0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9.0g。经恩施州农科院植保所病圃鉴定,中抗稻瘟病,感纹枯病,中感稻曲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武汉)分析,稻米米质中等。该品种丰产性和年度间稳产性好,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综合抗病性较好。适宜在宣恩县海拔800m以下低山稻区示范种植(见表4)。谷优964:2年平均产量8 540.3kg/hm2,比对照增产10.5%。全生育期158d,比对照早2d。株高108.6 cm。有效穗数309.0万穗/hm2,穗长23.3cm,穗总粒数128.0粒,穗实粒数110.9粒,结实率86.4%,千粒重28.7g。经恩施州农科院植保所病圃鉴定,中抗稻瘟病,感纹枯病,中感稻曲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武汉)分析,稻米米质中等。该品种丰产性和年度间稳产性好,熟期适宜,穗粒结构较协调,综合抗病性较好。适宜在宣恩县海拔800m以下低山稻区示范种植(见表4)。

2.3.21年试验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宜香优208:产量8 650.0kg/hm2,比对照增产4.8%。全生育期149d,比对照早12d。株高122.4cm。有效穗数324万穗/hm2,穗长24.7cm,穗总粒121.7粒,穗实粒数104.0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9.3g。经恩施州农科院植保所病圃鉴定,中感稻瘟病、纹枯病,高抗稻曲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武汉)分析,稻米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且有香味。该品种稻米米质优,熟期早,粒重高,穗粒结构较协调,综合抗病性显著优于对照。2008年初试,建议下年度续试(见表1、表2、表3)。

3结论与讨论

中优6-2、H28A/R291和谷优964等3个品种已参试2年,综合表现好。建议在宣恩县海拔800m以下低山稻区积极开展示范种植,加速推广步伐。宜香优208稻米品质优,且有香味,综合表现不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品种,应进一步搞好下年度试验。

参试品种在2007年的表现较差,2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主要是2007年试验中后期连续阴雨天气对水稻穗发育影响所致,而2年试验期间气候条件差异大,能很好地检验参试品种不同年景间综合表现的相对稳定性。

从参试品种稻米品质分析结果来看,优质品种,尤其是达国标的优质品种所占比重较低,难以筛选出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身的理想水稻新品种,育种家应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和精力。

4参考文献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第5篇

第一条为提高药物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必须遵循本规范。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人员

第三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配备机构负责人、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和相应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人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备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相应的学历,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所承担的研究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

(二)熟悉本规范的基本内容,严格履行各自职责,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与所承担工作有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及时、准确和清楚地进行试验观察记录,对实验中发生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任何情况应及时向专题负责人书面报告;

(四)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着装,遵守健康检查制度,确保供试品、对照品和实验系统不受污染;

(五)定期进行体检,患有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者,不得参加研究工作;

(六)经过培训、考核,并取得上岗资格。

第五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医学、药学或其它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相应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机构负责人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组织管理;

(二)建立工作人员学历、专业培训及专业工作经历的档案材料;

(三)确保各种设施、设备和实验条件符合要求;

(四)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并按规定履行其职责;

(五)聘任质量保证部门的负责人,并确保其履行职责;

(六)制定主计划表,掌握各项研究工作的进展;

(七)组织制定和修改标准操作规程,并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

(八)每项研究工作开始前,聘任专题负责人,有必要更换时,应记录更换的原因和时

间;

(九)审查批准实验方案和总结报告;

(十)及时处理质量保证部门的报告,详细记录采取的措施;

(十一)确保供试品、对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十二)与协作或委托单位签订书面合同。

第六条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应设立独立的质量保证部门,其人员的数量根据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的规模而定。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的职责为:

(一)保存非临床研究机构的主计划表、实验方案和总结报告的副本;

(二)审核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和总结报告;

(三)对每项研究实施检查,并根据其内容和持续时间制定审查和检查计划,详细记录检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并在记录上签名,保存备查;

(四)定期检查动物饲养设施、实验仪器和档案管理;

(五)向机构负责人和/或专题负责人书面报告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六)参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保存标准操作规程的副本。

第七条每项研究工作必须聘任专题负责人。专题负责人职责为:

(一)全面负责该项研究工作的运行管理;

(二)制定实验方案,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分析研究结果,撰写总结报告;

(三)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的规定,及时提出修订或补充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的建议;

(四)确保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明确所承担的工作,并掌握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五)掌握研究工作的进展,检查各种实验记录,确保其及时、直接、准确和清楚;

(六)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七)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方案、原始资料、应保存的标本、各种有关记录文件和总结报告等归档保存;

(八)及时处理质量保证部门提出的问题,确保研究工作各环节符合要求。

第三章实验设施

第八条根据所从事的非临床研究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设施。各种实验设施应保

持清洁卫生,运转正常;各类设施布局应合理,防止交叉污染;环境条件及其调控应符合不同设施的要求。

第九条具备设计合理、配置适当的动物饲养设施,并能根据需要调控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通风和照明等环境条件。实验动物设施条件应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级别相符。动物饲养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种属动物或不同实验系统的饲养和管理设施;

(二)动物的检疫和患病动物的隔离治疗设施;

(三)收集和处置试验废弃物的设施;

(四)清洗消毒设施;

(五)供试品和对照品含有挥发性、放射性或生物危害性等物质时,应设置相应的饲养设施。

第十条具备饲料、垫料、笼具及其它动物用品的存放设施。各类设施的配置应合理,防止与实验系统相互污染。易腐败变质的动物用品应有适当的保管措施。

第十一条具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处置设施:

(一)接收和贮藏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设施;

(二)供试品和对照品的配制和贮存设施。

第十二条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实验室;使用有生物危害性的动物、微生物、放射性等材料应设立专门实验室,并应符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具备保管实验方案、各类标本、原始记录、总结报告及有关文件档案的设施。

第十四条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环境调控设施。

第四章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

第十五条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放置地点合理,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进行检查、清洁保养、测试和校正,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稳定可靠。

第十六条实验室内应备有相应仪器设备保养、校正及使用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检查、测试、校正及故障修理,应详细记录日期、有关情况及操作人员的姓名等。

第十七条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实验用的供试品和对照品,应有专人保管,有完善的接收、登记和分发的手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批号、稳定性、含量或浓度、纯度及其它理化性质应有记录,对照品为市售商品时,可用其标签或其它标示内容;

(二)供试品和对照品的贮存保管条件应符合要求,贮存的容器应贴有标签,标明品名、缩写名、代号、批号、有效期和贮存条件;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在分发过程中应避免污染或变质,分发的供试品和对照品应及时贴上准确的标签,并按批号记录分发、归还的日期和数量;

(四)需要将供试品和对照品与介质混合时,应在给药前测定其混合的均匀性,必要时还应定期测定混合物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浓度和稳定性,混合物中任一组分有失效期的,应在容器标签上标明,两种以上组分均有失效日期的,以最早的失效日期为准。

第十八条实验室的试剂和溶液等均应贴有标签,标明品名、浓度、贮存条件、配制日期及有效期等。试验中不得使用变质或过期的试剂和溶液。

第十九条动物的饲料和饮水应定期检验,确保其符合营养和卫生标准。影响实验结果的污染因素应低于规定的限度,检验结果应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第二十条动物饲养室内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及杀虫剂等,不得影响实验结果,并应详细记录其名称、浓度、使用方法及使用的时间等。

第五章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制定与实验工作相适应的标准操作规程。需要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二)质量保证程序;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接收、标识、保存、处理、配制、领用及取样分析;

(四)动物房和实验室的准备及环境因素的调控;

(五)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正、使用和管理;

(六)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

(七)实验动物的运输、检疫、编号及饲养管理;

(八)实验动物的观察记录及实验操作;

(九)各种实验样品的采集、各种指标的检查和测定等操作技术;

(十)濒死或已死亡动物的检查处理;

(十一)动物的尸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十二)实验标本的采集、编号和检验;

(十三)各种实验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十四)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制度;

(十五)动物尸体及其它废弃物的处理;

(十六)需要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的其它工作。

第二十二条标准操作规程经质量保证部门签字确认和机构负责人批准后生效。失效的标准操作规程除一份存档之外应及时销毁。

第二十三条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修改、生效日期及分发、销毁情况应记录并归档。

第二十四条标准操作规程的存放应方便使用。研究过程中任何偏离标准操作规程的

操作,都应经专题负责人批准,并加以记录。标准操作规程的改动,应经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确认,机构负责人书面批准。

第六章研究工作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每项研究均应有专题名称或代号,并在有关文件资料及实验记录中统一

使用该名称或代号。

第二十六条实验中所采集的各种标本应标明专题名称或代号、动物编号和收集日期。

第二十七条专题负责人应制定实验方案,经质量保证部门审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执行,批准日期作为实验的起始日期。接受委托的研究,实验方案应经委托单位认可。

第二十八条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专题的名称或代号及研究目的;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及地址;

(三)专题负责人和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姓名;

(四)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有关理化性质及生物特性;

(五)实验系统及选择理由;

(六)实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和等级;

(七)实验动物的识别方法;

(八)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环境条件;

(九)饲料名称或代号;

(十)实验用的溶媒、乳化剂及其它介质;

(十一)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频率和用药期限及选择的理由;

(十二)所用毒性研究指导原则的文件及文献;

(十三)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和频率;

(十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十五)实验资料的保存地点。

第二十九条研究过程中需要修改实验方案时,应经质量保证部门审查,机构负责人批准。变更的内容、理由及日期,应记入档案,并与原实验方案一起保存。

第三十条专题负责人全面负责研究专题的运行管理。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向专题负责人报告。

第三十一条所有数据的记录应做到及时、直接、准确、清楚和不易消除,并应注明记录日期,记录者签名。记录的数据需要修改时,应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的理由及修改日期,修改者签名。

第三十二条动物出现非供试品引起的疾病或出现干扰研究目的的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隔离或处死。需要用药物治疗时,应经专题负责人批准,并详细记录治疗的理由、批准手续、检查情况、药物处方、治疗日期和结果等。治疗措施不得干扰研究。

第三十三条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及时写出总结报告,签名或盖章后交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审查和签署意见,机构负责人批准。批准日期作为实验结束日期。

第三十四条总结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专题的名称或代号及研究目的;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三)研究起止日期;

(四)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名称、缩写名、代号、批号、稳定性、含量、浓度、纯度、组分及其它特性;

(五)实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动物合格证号及签发单位、接收日期和饲养条件;

(六)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给药途径、剂量、方法、频率和给药期限;

(七)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剂量设计依据;

(八)影响研究可靠性和造成研究工作偏离实验方案的异常情况;

(九)各种指标检测方法和频率;

(十)专题负责人与所有参加工作的人员姓名和承担的工作内容;

(十一)分析数据所采用的统计方法;

(十二)实验结果和结论;

(十三)原始资料和标本的保存地点。

第三十五条总结报告经机构负责人签字后,需要修改或补充时,有关人员应详细说明修改或补充的内容、理由和日期,经专题负责人认可,并经质量保证部门负责人审查和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七章资料档案

第三十六条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题负责人应将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和总结报告的原件、与实验有关的各种书面文件、质量保证部门的检查报告等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整理交资料档案室,并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编号归档。

第三十七条研究项目被取消或中止时,专题负责人应书面说明取消或中止原因,并将上述实验资料整理归档。

第三十八条资料档案室应有专人负责,按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三十九条实验方案、标本、原始资料、文字记录、总结报告以及其它资料的保存期,应在药物上市后至少五年。

第四十条质量容易变化的标本,如组织器官、电镜标本、血液涂片等的保存期,应以能够进行质量评价为时限。

第八章监督检查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第6篇

软件质量重于泰山

软件质量重于泰山,软件质量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现在和未来软件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类型的多样性,产品功能的先进性,更多的体现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软件应用的领域不断深入,设计的复杂程度逐步增加,开发的周期不断缩短,质量的要求水涨船高,软件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用户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软件企业把提高软件质量作为增强竞争力的策略。提高软件质量要素在哪里?可以通过采用软件设计技术,加强软件过程管理,实施软件测试等方法。从提高软件质量的显著程度、投资回报率和可实施性等方面比较,实施有效的软件测试,提高软件测试的效率,是保证软件质量的显著方法。

软件测试是通过技术、流程、工具、人员以及管理手段,检测软件文档、软件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查找和报告软件缺陷、错误以及隐患的专业技术。通过跟踪缺陷、错误及隐患的修正过程,确保软件产品、中间产品和文档符合软件工程过程需求和用户的最终需求。

软件测试创新之道

软件测试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软件测试的方法、技术和标准都还在探索阶段。国内软件行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大型软件产品经验,开发过程不够规范,这决定了国内软件质量和测试行业,必须根据国内行业现状,确定软件质量目标和测试策略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国外成熟软件企业的测试方法。

观念创新

提高软件质量的决定因素不是软件测试技术,而是对软件质量和测试的思想观念。只有把提高软件质量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国内软件行业对软件质量重视程度不足,对于软件测试的作用认识不够,造成项目因质量问题造成进度推迟甚至失败。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被动现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从管理思想、资源支持等方面为软件质量和测试部门提供全力支持。软件项目经理必须坚持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并行处理并且互相协调。软件开发人员重视和配合软件测试人员。

观念创新不要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通过软件质量和测试的有效流程进行推动,通过过程改进进行提高。通过有效组织管理,形成“以重视软件质量为荣,以轻视软件质量为耻”的工作氛围。

流程创新

测试流程决定软件质量。软件测试如同软件开发一样,需要经过收集测试需求、确定测试策略、设计测试、执行测试、分析测试等流程。软件测试不是软件开发的最后阶段,而是贯穿于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

软件测试流程既不是僵化的生搬硬套,也不是随机的增添取舍。软件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和项目开发团队需要根据公司技术、资源现状,针对项目的特点和客户需求,从保证软件质量、项目进度和测试成本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并且不断改进流程管理。对于项目周期长、应用领域广、对质量要求高的软件,必须制定和遵守严格的测试流程。

测试流程创新的目标是在公司内部制定和执行完善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优化项目生产方式,跟踪和度量生产过程和产品,使得生产过程和各阶段产品处于可控制和可度量状态,保证产品符合客户的功能和进度需求。

技术创新

软件测试是一项软件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而不是简单的把软件测试认为随便找个人运行几次软件,就可以发现全部的软件问题。前文已经提到,软件测试需求和测试设计是决定软件测试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测试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在测试需求和设计设计的创新。

在软件测试技术创新方面,要避免陷入过度追求自动化测试技术的误区。自动化测试确实可以在某些方面显著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但是自动化测试只适合测试软件的某些方面的质量,80%左右的软件缺陷是靠测试人员手工测试发现的。

对于某些特别需要自动化测试的软件特性,需要加强开发软件测试工具,而不是全部依赖市场上的现有测试工具。这是因为商业工具功能繁多,价格昂贵,培训和学习周期很长,选择不当就会造成巨大浪费。

管理创新

软件测试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软件质量、进度、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有效的测试管理需要企业管理层、软件开发团队、质量保证与测试团队通力合作,采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手段,组建高效团队,制定完善的测试流程,做好测试设计,有效执行测试,加强过程跟踪,从而顺利完成质量保证和测试任务。

测试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软件质量和测试的团队建设,软件质量和测试是技术密集型活动,团队的知识结构、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保证测试流程、测试技术充分实施的基础。质量和测试团队建设的重点是设置和培养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有效交流,形成良好的评估和促进机制。

测试管理创新的另一个重点是测试管理平台建设。包括构建测试项目管理的集成系统,实现公司产品和项目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和顺序控制,使项目数据透明化,技术知识有效传承,项目质量和进度数据化、图形化。可以根据公司的现状,购买软件测试管理的商业工具,也可以内部开发软件测试管理工具。

软件测试技术路线图

如果把软件测试之道成为测试战略,要发挥测试战略的现实意义,需要把测试战略转化为测试战术。测试的“道”与“术”的无缝集成,才能显著地、持续地、逐步地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实施软件测试的战术是一系列过程的组合,涉及测试团队建设、流程设计、测试平台、测试管理等多个方面。

测试团队建设

测试团队可以是测试部,也可以是测试组。公司规模决定了测试团队的大小和组织形式。测试团队建设需要执行两个原则:第一,测试团队必须独立于开发团队,而不是附属于开发团队,实现测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第二,测试团队必须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即发现和报告软件缺陷,推动和确认缺陷修正,协助软件开发的过程改进,提高软件整体质量。

软件测试团队根据规模可以设置多个职位,每个职位具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例如,测试部门经理、测试项目经理、测试组长、测试架构师、高级测试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对于刚刚成立的测试团队,可以一个人兼任多个职位,完成多项测试任务。测试人员的总数应该与开发人员相适应,最好在1:1到1:2之间。

流程设计

测试流程设计必须与软件设计流程相对应,基本测试流程包括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测试评价、测试总结等。

根据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规格说明进行测试需求分析,测试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需要测试的对象、特征、范围和方法,从而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策略。

测试计划设计是为了有效配置测试过程、人员和工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按照项目计划进度,组织有效的测试。测试计划设计的输出结果是测试计划文档,它是指导软件测试活动的纲领性文档。

测试用例设计是指导具体测试内容和方法的关键内容,如果需要执行自动化测试,还需要依靠测试用例设计生成对应的测试脚本。测试用例设计的输出结果是不同类型的测试用例,这些测试用例必须以标准、一致的形式设计、评审、存储、更新。

测试执行是报告软件缺陷的阶段,根据软件计划的进度,分配测试内容,构建测试环境,依靠测试用例运行测试程序和程序文档。测试执行的输出结果是缺陷报告、测试进度报告等。

测试评价是度量软件测试执行效率和有效性的过程。测试评价的输入是测试用例的执行情况,软件缺陷的报告数据。测试评价的输出包括测试用例的有效性分析,软件缺陷的类型和有效性分析等,测试进度和有效性分析等。

测试总结包括测试过程每天或者每周的过程总结,也包括测试项目结束后的测试项目总结。测试总结的输出是测试总结报告,总体评价软件质量,指出测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进程,总计测试的有效经验。

测试平台设计

测试平台设计包括测试技术平台设计和测试管理平台设计。测试技术平台包括设计测试环境,设计或设置测试工具等。测试管理平台设计包括测试文档系统设计、测试版本配置管理、缺陷数据库设计、测试进度和质量分析系统设计。

测试技术平台设计需要根据测试计划的测试内容和测试环境要求,组织软件、硬件、数据库和网络等,这经常是一项较为耗时的工作,同时它影响着测试的正确性,必须尽快在测试开始阶段完成,最好采用有效的方法把搭建的测试环境进行备份保存,以便今后可以快速恢复,重复利用。

测试管理平台设计,影响测试管理的复杂度,好的测试管理平台可以使测试管理人员,方便地跟踪、查询、分析测试进度,评估测试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价测试的总体质量。对于测试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方便的寻找测试对象和测试文档,报告和输出测试结果,共享测试数据,提高测试效率。

测试管理

测试管理关注人员、过程、产品三要素的互动与变化,测试管理包含项目计划和组织结构管理,测试阶段管理,时间、资源和质量管理,文档管理和团队管理等。测试部门经理、测试项目经理和测试组长是测试管理的主要执行者,需要与测试团队成员、开发人员、公司管理人员密切配合。

为了加强测试管理,需要确保测试数据信息流通畅,使测试团队、开发团队、质量保证团队之间有效交流。测试管理的其他内容包括团队成员参与各种培训,客观积极的绩效评估,识别项目测试风险,实现人尽其才,信息共享,进度可控,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品质经理试用期总结第7篇

关键词:PCR类检测试剂;产品技术要求;质量控制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CR Detection Reagents, product technology requirement and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requirements such as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IVD registration,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about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raw materials quality、process water and testing methods in manufacture process of PCR detection reagents,so as to to provide certain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its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in manufacture process and product registration.

Key words:PCR detection reagents;Produc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Quality control

PCR类检测试剂是指运用PCR检测技术,在体外对人体血液等样本中提取的DNA或RNA进行检测分析的产品。目前PCR类检测试剂常基于原位杂交法、荧光定量PCR法、反向点杂交法等技术在体外实现病原体的检测、特定疾病诊断及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等临床用途。PCR类检测试剂目前按照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管理,自新版《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于2014年6月1日实施以后,法规对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中提出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技术要求具体内容等的要求。本文则基于体外诊断试剂的产品技术要求,总结与分析PCR类检测试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1 生产工艺及操作环境控制

PCR类检测试剂一般由PCR反应液、核酸提取液、酶液等部分组成,常配带阴性、阳性参考物或对照品。基于探针杂交法的试剂还包括固相载体(如尼龙膜、NC膜、微孔板等)。该类试剂的生产工艺因结合技术不同而有差异性,但大致可以总结为:配液、分装、中间品检测、成品包装及成品检测,探针杂交法前期会涉及探针的构建、质粒抽提、纯化等,每一工艺环节应按照经验证符合要求的参数进行控制,需与已经核定的产品技术要求中附录的工艺研究保持一致。如配液需注意PH值、浓度、澄明度、无固体不溶物等,分装则对装量差、均一性等进行控制。

基于新法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体外诊断试剂》的要求,该类试剂的配制、分装应在十万级洁净车间内完成。而阴、阳性对照品等涉及血源性或质粒的抽提、纯化、稀释、配制及分装过程应当在至少万级洁净环境下进行,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并符合防护规定。为避免扩增过程产生的气溶胶造成交叉污染,生产与检验区应在各自独立的建筑中或空间中进行。另外,结合产品本身质量要求应当对环境进行特殊控制,如涉及荧光杂交法中探针上的荧光基团见强光容易发生淬火,故在涉及探针杂交、杂交后洗涤等处理过程需在避光环境下操作。

试剂反应体系的易污染性决定了实验室检测区域应严格划分和合理分布走向。进入各个工作区域的人员及物品必须严格遵循单一从上游操作区到下游区的原则,即只能从样本处理区、目的基因提取区、扩增区至产物分析区,但若采用的检测设备能实现扩增分析自动化全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最后两区域。PCR类检测试剂的实验区具体可参照《临床扩增分析实验室设置》的要求进行设置。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规定佩带手套及穿工作服,避免裸手操作造成核酸污染。移液抢等配制器具应定期用10%次氯酸钠消毒或经高压灭菌处理,操作台应开启紫外线照射消毒等。

2原材料控制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中提出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技术要求中应当以附录形式明确主要原材料。因此,企业在PCR类检测试剂研发试制过程就应明确原材料的来源、质量级别、安全性特性及检测方法等信息,并按实际原材料及反应体系的研究情况输出技术要求。原材料的控制分两种情况:①原材料外购时,企业应制定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程序,要求供方提供原材料的质量标准及出厂检测报告,必要时企业需对关键原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验证或功能性实验,保留相应验证及检测报告。外购参考品、标准品时还需供应商提供溯源情况。对供方的管理可参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5年第1号)。②原材料为企业自备时,需严格按照验证后稳定的工艺进行控制,符合质量要求才能放行转入生产环节。

PCR类检测试剂主要原材料包括dNTP、引物、探针、酶系、缓冲液、阳离子等。根据具体原材料的特性不同应分别制定质量标准。如dNTP、引物、探针等需满足色谱纯级别、分子量达到规定值,引物、探针需明确其核酸序列。生产企业内部应以自测或供应商提供的HLPC分析图谱、分子量报告等作为原料验证性资料。目前引物一般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其设计过程应考虑避免形成二聚体、发夹结构及错配等导致非特异性扩增条带。上述原材料的保存应无DNase(脱氧核糖核酸酶)及RNase(核糖核酸酶)污染,并应在-20℃低温下保存避免高温分解以影响PCR反应过程。酶系则需具备相应酶活性及效价,并需经过自行验证,应在-20℃低温下保存。其他普通试剂(如缓冲液、阳离子溶液)需满足分析纯级别,室温保存。所有原材料应按照状态、用途及存储要求分类管理及存放,标明品名、生产日期(配制日期)及失效日期,防止混用误用。

3工艺用水管理

工艺用水在试剂反应体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可以归纳两种用途,一是作为试剂组成部分参与配制工作,二是作为介质参与环境控制、容器具及衣物的清洗。若工艺用水作为试剂反应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应在技术要求中以原料形式明确工艺用水质量级别及要求。

工艺用水的质量标准应结合产品特性及工艺要求制定。PCR类检测试剂的检测容易受细菌、核酸、离子及有机物污染干扰,故在试剂配制生产及检测过程使用经过严格控制离子浓度、酶污染、避免核酸污染及低有机物的高纯水。比如试剂缓冲液等配制用水、分装与移液器具的末道清洗应用符合分子生物学使用标准的去离子水或灭菌超纯水,避免带入污染。而涉及RNA的试验用水需无RNase、DNase和Proteinase污染的水,可使用DEPC(焦碳酸二乙酯)来处理(即DEPC加入去离子水中溶解而得,配成浓度为0.1%,最后经高温高压除去DEPC)。企业应根据产品特性、试剂反应体系、选用的制水设备和相应检测技术制定工艺用水标准、用量、种类、存放环境及期限,相关参数可通过试制、监测等过程进行验证。作为参与十万级洁净度要求的环境控制及洁净服清洗的工艺用水则应符合纯化水的要求,该水质检测要求应参照中国药典中纯化水的质量要求。体外诊断试剂工艺用水质量指标可参照标准《YY/T 1244-2014体外诊断试剂用纯化水》的要求。由于PCR类检测试剂的特殊性,企业应在参照行业标准及药典基础上制定符合本产品质量要求的工艺用水控制文件。

纯化水的制备目前多采用二级反渗透制水系统,超纯水则通常以纯化水为原水,再进一步过滤制备而得。水制备系统要经过一定的周期验证及确认,并在日常生产过程按照经验证过的质量要求及规程进行水质监测。企业产品工艺用水的管理建议参照《医疗器械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总局通告2016年14号)。

4质量控制与保证

4.1 性能检测 性能指标及其相应的检验方法作为技术要求最核心的部分,应对制定的指标内容进行严格验证及确保与法规、相关标准的符合性。该试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可通过半成品或成品来检测内部参考品或国家参考品的方式来评价性能指标的符合性。若企业采用内部参考品,则应明确参考品的选择(可以是质粒、临床样本、假病毒等)、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及其定值过程等。内部参考品如制成冻干粉的,建议符合生物制品中的质量要求,如水分含量

性能检测项目通常包括: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检测限等。

4.1.1 线性范围 按照相关产品行标要求,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绝对值一般要求大于0.98。一般选取接近线性范围上限的高值样本按照一定比例稀释为多个浓度进行检测,最好涵盖上下限值。

4.1.2准确度 评价产品的准确度需要在分析性能评估阶段中通过方法学的对比、回收试验、偏差分析等进行研究。对于定性产品,应对阴阳性参考品进行检测,符合率应为100%;对于定量产品,对国家标准品或参考品进行检测,绝对偏差或回收率应符合相关行标要求值。

4.1.3批内精密度 检测批内精密度应使用同一批试剂对底中高浓度值的重复性参考品进行重复检测,其变异系数应符合行标规定。对于定性产品而言,应对阀值循环数Ct值的变异系数进行评估,定量产品则为检测重复性参考品的浓度值的变异系数。

4.1.4批间精密度 检测批间精密度应使用不同批次试剂对底中高浓度值的重复性参考品进行重复检测,其变异系数应符合行标规定。

4.1.5特异性 分析产品的特异性在性能评估中需考虑内源性干扰物质、样本的添加剂及容易发生交叉反应物质的影响。特异性参考品通常选用与被测物类似、感染部位相同,表型类似等易产生交叉反应的物质的阴性参考品组成。检测的结果应满足阴性100%的符合率。

4.1.6 检测限 一般使用国际参考品/国家参考品或企业参考品进行一定倍数梯度稀释,对同一浓度应进行多次检测,将具有95%阳性检出率的水平作为检测限,最终应对声称的检测限附近值进行多次验证。

4.2排除干扰体系 该试剂质控过程还应考虑干扰体系的存在,往往需要采用质控品进行平行试验来进行质量控制。为防止试剂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假阴性,部分产品带有内标组分,内标组分通常选择质粒菌或假病毒,更好在使用过程对样本核酸提取、扩增等步骤的假阴性过程进行监控。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企业需不断进行内部的质控,质控品可分为阳性质控及阴性质控。阳性质控可以排除因抑制因子、靶核酸降解等因素造成假阴性结果,故除了阳性质控品应与待测样本的靶核酸性质(同为DNA或RNA)一致外,还应考虑基质效应,使用与患者标本相同的主反应混合液。而阴性质控品用以对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实验操作人为误差等造成的假阳性结果的质控。此外,为降低污染一般在扩增过程加入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原料用dUTP代替dTTP,可以降低交叉污染的PCR产物。

为提高结果的准确性,选用血液样本时应排除规定值外的干扰物质(如高浓度胆红素、血脂等)和影响提取核酸效率的物质,该规定值应为经过抗干扰性评估得出的结果。

4.3稳定性试验和留样 评价产品的有效性及监测产品质量情况,还应对产品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和留样观察。稳定性项目一般包括有效期稳定性、实际存储条件下的开瓶稳定性、试剂冻融次数稳定性及产品运输稳定性研究等,其中效期稳定性研究应至少对三批试剂进行试验并保留结果。

产品留样应根据产品特性和保存期限建立留样观察制度,制定留样复验项目周期及设置专门的留样室。留样数量应满足产品技术要求中全项目检测的用量。一般留样观察可分为一季度、半年或一年的观察记录,周期较短内可仅对外观、产品状态、澄明度(如液体)、包装标签完整性等进行记录,一年内至少应对不同批次产品进行全性能复验并记录,必要时对检测记录进行趋势分析从而评价产品质量稳定性。

5结论

基于产品技术要求和产品特性,PCR类检测试剂的质量保证应而不局限于上述几个环节得到控制。为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性,注册申请人应从产品风险角度及工艺特性,不断探究质量控制环节和完善生产过程质量的标准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Z].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5号令,2014.

[2]王廷华.PCR理论与技术[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34.

[3]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体外诊断试剂[Z].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103号令,2015.

[4]郭准,毛省侠.体外诊断试剂工艺用水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方法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2):5-6.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YY/T1244-2014,体外诊断试剂用纯化水[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