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概率(合集7篇)

时间:2023-08-08 16:45:55
统计学的概率

统计学的概率第1篇

【关键词】 等可能性;机会;概率;随机;变量数学

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景中,根据大量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如购、降雨概率、买卖股票的收益、统计部门大量的数据统计及决策等. 概率与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部分中小学生会对概率统计产生某些错误概念,概率概念高度抽象,随机现象很难把握,尤其是概率说理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它有时会与因果的、逻辑的、确定性的思维形成冲突. 如,在教“三角形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时,只需作图,并稍作推理,学生就能接受这一事实,但若教“抛掷一枚匀称的骰子,掷得一点的概率为”时,教师却不能在数次或几十次实验后,保证学生能观察到这一事实. 而且要让学生接受,要用大数次观察的频率作为一次试验概率的估计值这一观点更非易事,这正是造成概率概念难教难学的原因之一.

李俊博士对中小学概率统计的研究为我们制定教学策略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深刻的启示:

分析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比如,每名学生的数学现实与生活经验不同,不同文化的影响,题目中的数据和背景,等等,但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常量数学所形成的片面地、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不适应于随机变量数学的学习. 为此,相应的概率概念的教学策略应是:

第一,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学会辩证思维.

概率与统计和微积分等变量数学进入中小学,彻底打破了以往常量数学长期独占天下的格局,片面地、孤立静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必须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会概率思维的同时学会辩证思维,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比如,“比例数”是静态概念,“概率”是动态概念,古典概率计算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观. 例如,“静态”地看,一颗骰子奇数点所占的比例数为■;“动态”地讲,任意掷一次出现奇点的概率为■. 不难看出,在“静态”向“随机”转化时,“比例数”相应于“概率”. 然而,概率思维与比例推导却是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

第二,以具体直观教学活动把握随机性理解抽象概念,培养学生的随机性数学意识.

数学思维活动建立在直接感知具体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生动的直观和活泼的想象,概率概念教学应通过真实的活动、真实的数据和直观模拟,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要创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检查、修改和更正他们对概率的信念和常发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分析和发现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采取探究式的学习策略学习概率概念知识,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到机会可以被量化,大量重复试验会使频率趋于稳定,接受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逐步引入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关于随机性数学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改进教学方式. 我们应注重确定性数学与不确定数学的联系,统计与概率的联系,概率统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实践,使教学的视野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2)转变思维方式. 概率可以用频率近似代替,但频率是变数,而概率是定值,这里有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小概率事件虽然有发生的可能性,但概率太小,我们就认为是不可能事件,这又体现了可能与不可能的辩证关系. 当然,思维方式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此过程中,应首先学会学会“返璞归真”,即当所学的新知识在原认知结构中没有恰当的知识与之同化时,就必须以原始的初级的思维方式重建认知结构,以形成顺应. 其次是学会“合理利用”,即当思维回到原始状态时,认知结构中一些看似已没有价值的经验却是可供利用的最好的工具,因为它已塑造了个人的数学修养,而数学修养是从“原始”走向“文明”的催化剂. (3)改进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逐渐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不断地丰富“模式库”,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创建模式的能力.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创建模式来解决新问题,就能在丰富模式库的同时,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培养模型意识和应用能力.

见于有些错误的发生常与题目中的数据和背景有关,因此,概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替代物来模拟同一个概率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怎样由现实随机问题抽象出概率模型,并能举例说明某一概率模型的若干现实原型.

总 结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各种错误概念,科学地设计实例实验,就等于为学生搭起了脚手架,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才可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更好地实施教学实现2001版《标准》中的要求,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突出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2)统计教学应通过案例来进行;

(3)注重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4)重视对概率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淡化繁杂的计算;

(5)注重对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的理解;

统计学的概率第2篇

大学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专业教育,即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或从事专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教育虽然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靠专业来支撑.任何一个专业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有明确分工的课程来完成.这一系列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每一门课程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它们由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的章节,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于是大学的课堂教学就与中小学有了本质的不同.大学教师不论采用什么模式,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必须坚持一条准则,那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的讲一些条条框框,学生背一些概念、公式、做几道习题,那就根本达不到对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灵活的运用知识.而这基本上是当前大学概率统计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是了解每门课程内在的知识结构,而是能深刻领会课程所揭示的基本原理,逻辑联系和理论依据;不仅要学好每一门课程,而且能把各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和重组,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不仅能掌握教科书知识,而且能够以此为基础和线索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并且具有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每一章结束或课程结束的习题课上,教师要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抓住这一机会,组织学生画概念图,通过画概念图使学生既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又能培养学生系统化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大学概率统计教学根本任务的完成.所谓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分支和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以此形象的说明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4].例如,利用概率统计概念图可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两个数学分支的研究对象、研究条件、研究内容和思想方法的不同(见图1).学生很长一段时期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对具有因果关系的确定性的把握,而对揭示偶然世界规律的随机变量了解的总是很肤浅.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概念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概率统计中这一最重要的概念.对于随机变量概念图中的每一个概念还可以画出它的微观概念图,比如“离散型”概念为主题的微观概念图,如图3所示.习题课上往往是教师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学生给与完善(见图4).(参考答案是:①随机变量序列的算术平均收敛于其期望的算术平均;②是特例;③是特例;④n重贝努力试验;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会更加系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完善认知结构.在概率统计习题课中经常让学生自己画概念图或自己完善概念图,可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率统计习题课的任务不仅是要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的价值之一是应用价值,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我们在习题课上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习题.如在学习古典概率时,我们选择了抓阄获取一张电影票与顺序无关的实际问题,进而推广到其它抽奖活动与顺序的无关性;学习数学期望和方差时,我们引入了投资风险问题及体育中奖问题;在学习正态分布时,让学生做设计公交车门的高度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贝叶斯公式时,我们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某同学在超市买了一杯酸奶,饮用后出现中毒症状,送医院经抢救脱险,花费医疗费1万元.该同学要求超市赔偿医疗费用,而超市要追究三个厂家的责任.已知超市从三个厂家进货的比例分别为50%,30%,20%,各厂家的次品率分别为2%,4%,5%,由于杯盖上的商标撕掉了,无法辨认是哪个厂家生产的.如果超市想让三个厂家共同支付医疗费用,问三个厂家各支付多少医疗费用才比较合理?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抽象概念,而且提高了运用概率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数理统计时,可以出一些实际的小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统计某门课的期末成绩,看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求出获得优秀、良好等级的概率,进而评价考试的合理性;利用拟合检验考察系别对英语过级率的影响;学习回归分析时让学生记录年级学生的身高及其父母的身高,分析父母身高对子女身高的影响,并预测未来子女的身高,等等.通过这些改革,学生们的概率统计成绩得到明显提高.所学到的知识不仅更加系统,而且会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社会,极大的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作者:丛玉华、殷烁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

统计学的概率第3篇

一 中学概率与统计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针对以往的数学教程的不完善教育部实施了教学改革,其中对课程标准最明显的变动是增加了"概率与数理统计"这一内容,这在课程领域是一个突破.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课程,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生产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即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在初中阶段概率与数理统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从第一学段安排有关内容主要因为现代社会需求每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这样能要从小培养随机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随机现象中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往往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应该从小就把随机的思想渗透到数学课程中去,这样不仅给以后的数学学习带来方便,而且能使学生所学的数学更加贴近现实,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现象的产生.

三 新课标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

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发展并解决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统计量等来展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同样要使学生对随机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与频率的关系。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丰富学生对于概率意义的理解,形成随机观念。

⒈第一学段通过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如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平均数),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也就是简单的统计推断)。本学段的学生更多地关注事物的新奇性和趣味性,他们的数学学习是否有效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他们一般只能从感性的程度理解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因此,这一学段的学习侧重于初步的感受与体会,力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⒉第二学段通过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环境中熟悉的素材,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处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统计图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决策和预测,并能对某些简单问题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判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

⒊第三学段通过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从事统计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是进行决策的有利手段,并初步接触抽样、随机抽样等内容,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如极差、方差、频数分布),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对于这学段统计内容学习要注重理解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即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特别是在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解决问题。

⒋本学段统计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抽样。这部分内容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和随机抽样的重要性;经历抽样的过程,并根据样本的平均数、方差等计算估计总体的特征,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例如:调查本班的同学,调查在操场上打球的学生,在校门口随便找一些同学,每年级男生女生按比例各抽几个人,按各班名册随便点几个人等等。

初中阶段的概率与统计内容的学习重点是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的学习、理解与应用。对概念、公式、法则重在理解和应用,即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别是在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相关的概念、术语或公式。

高中阶段的概率与统计内容主要是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学习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较为系统的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统计思想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学生将结合具体的实例,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模拟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其中本模块学习的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变量的相关性三部分内容贯穿于中学阶段的始终。

⒈随机抽样是高中数学课程统计学习目标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简单的随机抽样是抽样中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领悟其基本思想.简单的随机抽样是使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都有相等的概率被抽取到样本中去的一种抽样方法。

⒉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

另外,要学生明确样本的信息与总体的信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总体的部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总体的有关特征,但不完全确定。也就是说,按照同一个规则进行抽样,每次抽样所获得的信息都不能保证完全一样的,是一个变化的量,这是抽样的随机性所决定的。

高中阶段的概率与统计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据处理过程中进行初步评价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有助于学习方法与提高学习能力。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初步评价意识,这将有助于学生对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理解。另外,数据处理的过程存在着统计思想与统计方法的差异,这样可能导致统计分析的结果的差别,学生的 初步评价意识有助于改善统计分析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评价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统计的过程、统计的分析方法,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

高中数学新教材以较多的篇幅充实了概率统筹内容,旨在介绍一些新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内容,同时使教材内容更加体现数学应用意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在现实世界中大量事件的不确定性,同时能用概率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与决策。

总之,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应重视问题的实际背景和意义,强调制定决策的过程以及统计与概率在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在此基础上的合作交流,重视模拟和实验,不要把这部分内容处理成纯计算的内容,也不能灌输给学生过多的专业术语.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制定,《新课程与初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54-77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制定,《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65-80

[3]谢安,《浅谈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央财经大学,2005

统计学的概率第4篇

历史发生原理认为个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与人类的数学认识过程具有相似性.概率统计教学可以从概率统计的发展史中寻求指导,从而借鉴历史经验,优化教学设计,加速学生对概率知识和理论的接受过程.概率是一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其处理方式遵循这样的主线:概率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频率的稳定值—古典概率—几何概率—公理化定义.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度量,这一直观概念已被普遍认可.但这只是概率的功能性解释,并不是它的数学定义.概率的解释与定义是在争议中发展的.客观概率学派认为任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其客观属性;相反,主观学派则认为概率是人的主观判断.客观概率学派以拉普拉斯在1812年出版的《概率的分析理论》中所提出的概率古典定义为代表,即事件的概率等于有利事件的结果数与所有可能的结果数之比.然而,这种定义讨论的范畴有明显的局限性,只适用于随机试验所有可能结果为有限等可能的情形;而且,对于同一事件,从不同的等可能性角度考虑可算出不同的概率,从而会产生悖论.此外,对于概率的概念又有频率学派、贝叶斯学派、信念学派的不同认识和观点.其中频率学派的观点是大多数现行教材所接受的,即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稳定于概率又需要在概率的意义下来刻画.历史上著名的贝特朗悖论使人们对“何为概率”的困惑放大到了极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当时所有研究成果就不能整合,概率理论成了不体系,也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给出概率的严格定义,将概率论公理化,并在此基础上推演概率的理论体系.公理化是19世纪末以来数学的各个分支中广泛流传的一股潮流——将一些假定作为无需证明的公理,其它结论则由公理演绎推出.在这种背景下,1933年俄国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测度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概率的公理化定义被广泛地接受使概率论成为严谨的数学分支,对近几十年来概率论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并熟悉概率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对概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在教学时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概念,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概率统计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性认识,优化知识接受的衔接过程,体会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的严谨性、辩证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发展其创新意识,培养其睿智和实事求是的人格.

2还原知识的历史进程,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

现代数学教材普遍都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很少按照数学问题的研究进程进行著作.这样的安排在逻辑结构上是科学的、严谨的,但却忽略了数学问题研究的历史痕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地还原知识的历史进程,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一种连续型分布,它属于概率论的研究领域,但也是解决统计学问题的基石,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对正态分布的学习,通常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或分布函数,将其称为正态分布.但这会让学生感觉接受生硬,理解抽象,记忆困难.理论背景上,正态分布产生于棣莫弗的p0.5的二项分布极限研究,后来拉普拉斯对p0.5的情况做了更多的分析,并把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推广到了任意p的情况.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形式被推导出来,由此产生了正态密度函数,相应的结果称为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经拉普拉斯等学者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独立变量和的中心极限定理的一般形式最终完成.此后研究发现,一系列的重要统计量在样本量n时,其极限分布都具有正态形式.数学家进而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或者统计量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说这是概率统计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数理统计教材中一般是先认识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则在此之后学习.在学习正态分布的定义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明显正态性现象的数据,而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给出频率直方图,并解释这种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现象是普遍的,也是常态的.对概率论中常见分布的知识背景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讲授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承上启下的相互关系.借助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的进程史实,可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并提高应用的灵活性.

3注重统计思想,引导灵活应用

统计学的概率第5篇

统计的出发点是收集数据,然后再科学的分析数据和整理数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了如下定义:“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这就是说,统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艺术,要求从数据中挖掘出新的信息,而不是死记硬套现有的公式和定理。为了突出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展现给学生一系列的实际数据,比如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某年级外语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对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意识到统计是从数据出发的,先有数据,然后才有公式和定理。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弄清楚这些数据的分布规律和性质是统计的基本任务。(2)强调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是统计中的重要问题,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抽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作抽样试验,比如从同一种型号的汽车中随机抽取5辆,测量每公里的耗油量;观察吞某类药物的病人的反应情况;调查部分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等等。(3)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分析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取数据中关于总体的信息。通过构造各种不同的统计量,对所研究的总体进行推断,达到从部分认识全体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数据的结构、统计量的分布作动画演示,比如数据频率直方图、经验分布函数曲线、样本均值分布直方图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分析数据的兴趣。

二、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概率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方法别具一格,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代统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既能加深对于概率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比如统计学生中同生日的人数,随着统计人数的增加,至少有两人同生日这一事件的频率会接近于1,然后将这一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统计吸烟与非吸烟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检验吸烟与患肺癌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观测一天中某人手机的呼唤次数,然后与泊松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统计某年级的外语考试成绩,根据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等等。(2)结合实例突出统计中的基本方法,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进行统计推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估计湖中鱼的条数,使学生了解矩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检验自动包装机工作是否正常,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步骤。(3)结合实例系统介绍统计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和广泛性,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三、从统计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

统计学的概率第6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古典概型;等可能;排列组合

随着概率统计知识越来越受重视,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概率统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自主处理概率统计教学中存在的古典概型问题,并且提出更好的概率统计教学的策略与方案。

一、古典概型问题

古典概型是高中数学(必修3)中的内容。在古典概型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性的偏差。比如说:先后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结果,问:“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命题错误,听其原因是先后掷两枚硬币,还有一种结果是“一反一正”,总共有四种结果。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寻找基本事件的时候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是以顺序来做区别。认真思考一下,当我们同时掷两枚硬币时,出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四种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不能以顺序来做区分。其实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基本事件是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如果作为一个基本事件空间,那么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结果是正确的。如果这个题目做一个修改:先后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等可能的结果。那么这个命题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这三种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出现“两个正面”概率为,出现“两个反面”的概率为,但是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为,明显不是等可能的。出现基本事件空间与古典概型的定义混淆性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古典概型的定义和基本事件空间的理解不透彻。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为基本事件,它的特点是任何两个基本事件互斥,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基本事件又称为样本点,基本事件的全体称作样本空间,通常用字母Ω表示。在判断是否为古典概型时,则要注意其基本事件必须是有限个,并且要求每个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

有的学生对于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也存在着理解性偏差,比如说:学生在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时,会将基本事件空间混淆,用不在同一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含的基本事件数进行计算。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来理解一下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公式:事件A的概率P(A)=,其中n是基本事件总数,m是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例.我从1,2,3,…,10这10个数字中随机取出一个数,求取到的这个数为偶数的概率。

解1.设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所以随机抽取一个数的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那么出现的基本事件空间是1,2,…,10,即总数n=10,又因为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则满足要求的基本事件有m=5个,分别是2,4,6,8,10。故P(A)===。

解2.把随机抽取一个数的所有等可能性结果取为: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事件B为取到这个数为奇数。则此时m=1,n=2,故P(A)==。

通过这两种解法我们可以知道对同一个古典概型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基本事件空间,只要满足古典概型的特点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二、排列组合问题

为什么要提到排列组合?要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我们很多时候要通过排列组合来计算它的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因此我们必须来讨论如何理解排列组合问题,首先我们讨论如何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可以看出两个数学道理,其一:从不影响点入手;其二:看事件是否完成。

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这两个数学道理:

我们知道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如果分别有3个地点A、B、C,我要从A地到C达地,则必须先经过B地,此时,A地到B地有两条路线,B地到C地有三条路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A地到B地的路线是不会影响B地到C地的路线,这就是说当我们在选择判断使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时,可以依据前后不会影响的点入手。

例.有4封信,扔到3个邮筒中有多种方法?

依据从不影响点入手来考虑这个例题,当我从信来考虑时,我的这一封信扔到哪个邮筒是不会影响到我的下一封信扔到哪个邮筒。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当我从邮筒来考虑时,我的这一个邮筒放了几封信是会影响到我的下一个邮筒放了几封信的。那么此时,我们要解决这个题目,应该从不影响的点入手会更加容易。

通过不影响的数学道理,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入手点,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看该事件是否完成。

例如,现在分别有3个地点A、B、C,一个人要从A地到达B地,再到达C地,此时,A地到B地有两条路线,B地到C地有三条路线。当这个人从A地到达B地时,可以知道这个事件还没有完成,因此,通过这个例子能够得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本质区别,以事件的完成与否去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果这事件完成,则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将所有完成事件的次数加起来;

如果这事件并未完成,则选择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将每一步的次数乘起来。

依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接着解决例题中的问题,通过不影响点入手,我们已经知道,此题需要从信的角度去考虑,总共有4封信,第一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一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二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二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三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三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四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只有到最后一封信扔到邮筒这个事件才算完成,那么此时我们选择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将每一封信的所有可能性乘起来,即3×3×3×3=81。

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作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用符号Am

n表示排列的个数时,有

Am

n=n(n-1)(n-2)…(n-m+1)=

根据排列的定义,一个排列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因此,两个排列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及其排列顺序完全相同。

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的元素,不论次序地构成一组,称为一个组合。我们用符号Cm

n表示所有不同的组合个数,称Cm

n为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组合数。

组合数公式:Cm

n=,0≤m≤n

抽取元素时不考虑顺序,像这样的问题称为组合问题。

排列与组合的相同点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元素,元素无重复。不同点是组合与顺序无关,排列与顺序有关。两个组合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组合的元素完全相同。

总之,了解并处理学生在学习古典概型中出现的误区,帮助学生理清基本事件不一定是要等可能的,同时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时,前提必须在同一个基本事件空间中。对于理解排列组合问题,通过两个方面从不影响点入手及看事件是否完成来判断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依据求同求异的思想,排列与组合都有组合的思想,排列中是先组合后全排列,从而得出解排列组合题的三个步骤:分类,先计算数目多的或有条件限制的,先考虑如何取再考虑如何排。

参考文献:

[1]王亮.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06).

统计学的概率第7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教学改革;统计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52-02 一、引言

在人类迈进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当面对着海量的数据和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迅速有效地从中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统计建模是以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R语言等)为工具,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批量数据进行探索分析,然后根据经济理论建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求解等一系列过程达到充分揭示数据背后的因素、诠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目的。可以说,统计建模将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经济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它能带动以数据分析为导向的统计思维,能为社会的经济管理提供更好的思路和对策。因此,将统计建模引入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之中,对于促进概率论和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统计素养及应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将统计建模引入教学过程的必要性

1.能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统计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强大动力。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停留在抽象、枯燥的概念讲述和定理、公式的推导,如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认为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其根本原因是课程学习仅仅是和教室的情景相关联,应付考试成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动机。统计建模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综合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概率统计这门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现实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调查、研究,然后引导学生上升为概念、性质和理论,最后通过统计建模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思想和学习统计知识,学生必然会在探索、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学的魅力和创新思维的乐趣。

2.能加深学生对统计思想的理解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历史上说,较早期数理统计方法的研究是密切结合种种实际问题进行的。例如,1710年阿布兹诺特考察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否均等的问题,其所用方法包含了近代假设检验理论的若干思想。再如概率史上有名的分赌本问题:A、B二人,各下注赌金a元,每局个人获胜概率都是1/2,约定:谁先胜S局,即赢得全部赌金2a元,现进行到A胜S1局、B胜S2局(S1和S2都小于S)时因故停止,问此时赌金应如何分配给A和B才算公平?通过这个在当时来说较复杂问题的探索,对数学期望及其与概率的关系,有了启示。有的解法,特别是巴斯噶的解法,使用或隐含了若干直到现在还广为使用的计算概率的工具,如组合法、递推公式、条件概率和全概率公式等。可以说,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概率计算从初期简单计数步入较为精细的阶段。这些以及概率统计史上的其他例子说明:概率统计方法的研究只有与实际问题结合才会有活力。统计思想不是凭空创造的,往往来自于实际问题。可以说,统计思想和实际应用是相辅相成的,统计思想来源于实际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起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实际应用我们又能加深对统计思想的理解与体会。因此,概率统计的教学要把统计思想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如何让现代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思想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这需要教师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找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增强学生利用概率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实用为原则,对一些定理公式的讲解应少做推导,多讲其背景、思想及应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提高统计建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1.注重学生运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统计推断与统计分析等知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介绍原理、方法及讲解课本例题。在教学实践中,描述统计这部分的内容我做如下处理:先让学生自学和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然后通过案例的形式讲述数据的分组、数据的展现形式和数据的特征及度量。对推断统计的内容,我以案例导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的原理、方法和适用范围,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在学期末,我会布置一个大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建立统计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加强统计软件教学,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现代社会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没有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对统计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SAS和R语言这两种软件有难度并且耗时多。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选用Minitab软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Minitab也是国际上流行的一个统计软件包,其特点是简单易懂,学习起来非常方便。与SAS、SPSS统计软件相比,Minitab要小得多,但其功能并不弱。Minitab提供了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多种功能,包括:基础和高级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分析、模拟和分布、试验设计、质量控制、可靠性分析、多变量分析和绘制高质量三维图形等。另外,Minitab还具有许多统计软件不具备的功能——矩阵运算。所以充分利用该统计软件,将会极大地提高统计课的质量与效益。我一般在学期第一次课就把这款软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先摸索和操作一周。一周后,我再利用2个课时介绍和讲解该软件的功能和基本操作。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学习该软件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了相关统计知识。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学习SPSS统计软件。相对来讲,SPSS统计软件更专业一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一般先讲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然后通过课堂演示,讲解软件中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及详细的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上机操作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统计软件我们将统计理论知识的教学、现代化计算和分析工具的应用、实际案例的解决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师的现场讲解和示范,学生练习及现场答疑解难,教学效果相当好。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3+1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的课时数与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数之比为3:1。在上机实验之前,先布置好作业,部分作业的内容是开放的。我把一个教学班级一般分为7~8组,每组6~7名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作业。上机操作完成以后,各小组要陈述并展示所做的工作。

四、结语

现实世界中,哪里有不确定性,哪里就有统计。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统计分析能力。因此,教师要大胆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引导创新,注重实践。把统计建模与概率统计教学结合起来是一种良好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只要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加强建模意识的培养,就能让学生深刻理会概率统计的思想并感受到概率统计的乐趣。同时,也能使学生自觉地应用概率统计知识、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工程数学学报,2005,(8):2-7.

[2]葛玉丽,徐少贤,邵曙光.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86-88.

[3]凌旭东,陈香.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35):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