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8-12 07:31:22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第1篇

(一)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和学习情况调查

由于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课题组还特意对小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国培项目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成员对现任100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您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吗?A.不知道B.知道,但没有研读C.知道,并认真研读过有91人选择答案B,只有6人选择答案C。

(2)动词、形容词能够作主语吗?A.不能B.能C.能,但词性变为名词有76人选择答案C,14人选择答案B。

(3)请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给“我们到张家界游玩,那里瑰丽而神奇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音。在做这个题目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均询问了课题组成员《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只有16人的答案完全正确。

(1)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关注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

(2)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经常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及时更新;

(3)题主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能够规范使用拼音规则。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代汉语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培训,提高语言素养。同时,课题组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情况的调查,学生反映:一是现代汉语学习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难学;二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用性不强;三是现代汉语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二)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现代汉语教材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现代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10所高校均没有专用教材,使用的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

(三)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任课教师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了现代汉语教师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一类是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兼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这类教师大多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但比例不大;二类是非语言学专业教师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比例较大。高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尽管现代汉语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还较为薄弱,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造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不够重视现代汉语课程

大多数高校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把现代汉语课程列入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进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依然是教育学、教材教法等,课时分配和师资力量优先保证这些核心课程,而现代汉语基本上边缘化了。甚至有管理者认为,现代汉语是我们汉族人的母语,学生能说能写,开不开设关系不很大。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现代汉语课程资源配置较弱,如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是2个学分;只要是学中文的老师,都能教现代汉语。学分少,师资力量配置弱,必然会削弱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现代汉语作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和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是拼音、识字、辨析词语、写作等,用到最多的知识依然是现代汉语里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要知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先要有一桶水啊,试想想,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弄不懂主谓宾等,怎么能够来教学生写汉字、压缩或扩展句子呢?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将之纳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并积极做好相关评价工作,致力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不够重视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小学一般淡化现代汉语知识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练习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尽管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较为明确,但由于现代汉语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教学中不好操作,所以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人文性熏陶,基本上淡化语言教学,或者说,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教用来解决问题的语言文字知识,譬如,“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在数学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缺少主语的病句,中小学教师可能联系句子谈一谈主语的特征等内容,但一般不会详细地讲解句法成分系统,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理论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教师觉得教语言知识比较麻烦,中小学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很重视,更不会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来钻研语言理论知识了。这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系统学习了语文,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现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学生一般不能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来分析语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新生的问卷调查中,需要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来。也就是说,中小学淡化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教学,只是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学生缺乏语言理论的指导,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进入大学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虽然觉得现代汉语知识很重要,但因为现代汉语是母语,学生能读能写,凭经验和语感能发现和解决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问题,觉得完全能够应付小学语文教学,所以没有必要再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理论了,加之现代汉语理论比较抽象、枯燥,学校对现代汉语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大。

(三)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给现代汉语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材相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要求上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是两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教学目标、课时分配以及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一样,如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一般是5-8个学分,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2个学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人才,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等,培养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不一样。如果两者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相同,就可能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必然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传授按照全、满、深、透的标准实施;教学手段通常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授课,那些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很难进入课堂。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年代,思想非常活跃,求新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呆板、枯燥的课堂肯定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如果学生事先没有了解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重要性,就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语言学理论知识了。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

三、解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学好现代汉语,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理论对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建设

一是高校可将现代汉语课程列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资源配置中向之倾斜。二是适当提高现代汉语在课程体系中学分比例,可提高到3-4个学分,确保现代汉语课程有较为充足的课时。三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增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即组织学生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课,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知识来进行教学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四是鼓励现代汉语教师进行教改教研工作,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敬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水平。所以现代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现代汉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说任教现代汉语的教师最好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是做好现代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汉语教师到小学课堂跟班听课,参加小学语文教改教研活动,参加相关语言培训班的学习等,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对接。再次,鼓励现代汉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例子引进到课堂中来,建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而高中汉语文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很多方面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建立新教学理念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因此,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要有的放矢,主体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养成求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导读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始终突出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能力点的训练设计要有点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导要有举一反三之效,以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优化,找准教学重点和切入点,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在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上,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即布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让学生力所能及;检查的方法也要具体,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学。像泛泛的布置”回去以后做好课外阅读”这样目标不明显,毫无考虑学生完成能力.无从考察完成情况。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效果会非常差。

四、要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释放和鼓励,学习欲望得到增强和体现。除了师生互动,学生间也应互动。比如某一学生提出疑问或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不急于表态,而让更多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参与评判,得出结论。学生间的这种互动热情越高,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要知道,这是比单纯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素质的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间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多元评价激励机制的设置不仅要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思想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要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想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就要采取定性与定量、鉴定与发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这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全面、充分了解对方信息,能推进教育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教育理想。

六、注重汉语文知识的背诵

背诵就是记忆,不背诵就无法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汉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汉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文基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进行背诵,或利用每节汉语文课前的三分种进行背诵,还可利用节假日进行背诵。学生在背诵的时候要遵循记忆规律,掌握、理解记忆法。学生在背诵时可以先理文意,再去背诵,这样的背诵不仅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记。学生还可以采用各个击破法来进行背诵,即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这样,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学生就有“成就感”了,这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得多。

七、要坚持练笔,培育写作

作文是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最怕的问题。有的学生一见到作文题目,就觉得无话可写,脑子里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干脆一提起笔来不加思索就乱写一通,结果是文不对题,分数当然是不会高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作文训练。第一先要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则日记,日记的内容非常自由,学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实在是没有可写的可以到书本中或课外书中找一优美的语段抄下来,这样学生会没有顾虑,也没有任何负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第二,让学生坚持每周练笔二至三次,重视实践,不拘形式,讲求实效。刀要常磨才锋利,曲要常唱才上口,笔也要常练才能运用自如。

八、课后布置,作业适当

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后,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布置点作业,这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布置的课堂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围绕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突出训练,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二是有基础方面的题目,也有思维训练的拓展型的题目,以便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三是题目宜精不宜多,以便能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四是照顾到学生不同层次的汉语文水平,难易适度。至于一堂课结束后的课外作业,仍以下一节课所学内容的预习为重点,实行”课前预习一上课一再进行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决不搞繁杂的题海战术.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从事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第3篇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情感焦虑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大对学生的鼓励力度,放慢教学速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减少挫败感,避免产生情感焦虑现象。

二、中介语理论

最早由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现普遍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是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过渡阶段的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会产生很多错误且很难消除,这叫“化石化现象”。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母语的负迁移;//外语学习策略的错误使用;3、教师在目的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材料处理不当;4、汉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简化等现象。“化石化现象”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的汉语学习中有所突显。例如在语音方面,极少有学生会避免化石化现象,达到和母语者相同的水平。结合对中介语理论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加强自己的中介语水平,注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1、重视和加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布置相应的口语练习作业,同时要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防止化石化的现象。2、开展朗读训练。由于大声朗读可以加强对课本原文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跟读原声磁带,或者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再或者让学生分组朗读之后调换角色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增加听写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词汇量来量身设计,用地道纯正的听写材料,在课堂中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积累并尝试使用目的语,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维和化石化现象。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前可以进行分组听写练习,然后让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同学进行纠错。

三、课堂互动理论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游戏文化 超游戏文化 小学生汉语学习 活动理论

一、引言

游戏作为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儿童语言教学。维果茨基及其学派所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游戏理论、活动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等为游戏和游戏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维果茨基采用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认知的发展,认为人类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王光荣,2004)。在游戏研究方面,维果茨基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强调游戏是幼儿同化的最佳方式(吕晓、龙薇,2006)。而活动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也为游戏和语言游戏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一代活动理论重点强调中介概念,活动系统由主体、对象和中介工具组成;第二代活动理论除了主体、客体、中介工具等核心要素之外,还包括共同体、规则、分工等调节要素;第三代活动理论又加入了网络的元素,主张建立活动系统网络。(于璐,2011)

根据上述理论,游戏中的学习不仅包括玩游戏过程中的学习,还包括玩游戏之后的另一维度中的学习,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游戏文化。Dongwan Ryu(2013)调查研究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在游戏中学习英语的全过程,指出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不仅在于学习者参与到游戏中,而且还在于游戏后的互动交流;并将“游戏文化”分为“玩游戏的过程”和“超游戏文化”两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部分,指出游戏参与者并不是单独地通过玩游戏或超游戏文化来学习语言的,而是通过综合的游戏文化来学习语言的。所以,玩游戏过程和超游戏文化中的语言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游戏文化,进而使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中提升语言水平。

由此可见,超游戏文化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相关研究仍然仅仅停留在玩游戏的过程和课堂游戏层面,鲜有人关注到超游戏文化和课后游戏。目前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生汉语教学中,游戏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那么,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上,小学生是如何通过游戏进行汉语学习的呢?超游戏文化在小学生汉语学习中有什么表现和作用呢?

据此,本文以澳大利亚大南方文法学校(Great Southern Grammar School)为例,调查了小学生的汉语游戏学习情况,并结合活动理论和游戏文化的已有研究作了分析,尤其强调了超游戏文化的作用和发展前景,以期能够丰富小学生游戏教学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大南方文法学校位于澳大利亚西澳洲最南部的奥尔巴尼(Albany)地区,是一所“K-12”(从幼儿园至12年级)一贯制全日制私立学校,分为学前部、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共800余名学生。该校于2015年初在小学部(1-6年级)全部开设汉语课程。小学部共180余名学生,从一至六年级共10个班。所有学生第一语言都是英语,汉语课是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课或外语课。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汉语课运用了大量的游戏活动来带领他们学习汉语并感受汉语文化,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所学校的游戏教学和学习情况对于调查小学生汉语游戏教学具有代表性。

二、课堂游戏过程中的汉语学习

(一)汉语课堂游戏

课堂游戏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包括一个特定的任务或目标、一套规则、游戏者之间的竞争,以及游戏者之间沟通所用的语言(韩鑫兴,2009)。从广义上说,语言课堂游戏指二语课堂教学中一切有组织的语言活动;从狭义上说,语言课堂游戏指在二语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活动;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二语教学效果。(曾健,2006)

在澳大利亚大南方文法学校的小学生汉语课堂教学中,游戏活动出现在每一节汉语课中。例如,利用“抛绣球”“N-1”“传递信息笔”“猜词与抢答”等游戏来强化练习所学词语;利用“萝卜蹲”游戏来操练家人称谓;利用“模仿动物”游戏来学习动物词语;利用儿歌《两只老虎》及其动作和手势来学习汉语数量词短语和其他句子;利用“筷子夹乒乓球”“画脸谱”“叠龙舟”等文化游戏活动来学习文化知识等。游戏应用于汉语教学的各个主题、内容和环节,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

我们以“汉语课上,你最喜欢什么”为题,通过口头提问和访谈法(主要针对1~2年级小学生)以及问卷调查法,针对该校小学部1~6年级全体181名学生进行了汉语课堂游戏活动的态度调查,其中1~2年级(6~8岁)44人,3~4年级(8~10岁)48人,5~6年级(10~12岁)89人,均为有效反馈。答案选项为:A.“所有事情”,B.“课堂游戏活动类”,C.“与语言本身相关”,D.“与教师相关”。调查结果如表1。

表1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汉语课内容中“课堂游戏活动类”的数量占到了决定性的地位,分别是78%、87%和92%。此外,学生在课堂游戏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内在动机”,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自主性不断增强,对游戏的“内容性”“文化性”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由此可知,课堂游戏活动对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二)活动理论与课堂游戏过程中的汉语学习

根据活动理论,结合Dongwan Ryu(2013)对游戏过程中的语言学习的分析,小学生在汉语课堂游戏活动中的学习,属于“玩游戏过程”中的语言学习。小学生(主体)在汉语课堂中,通过一系列课堂游戏活动(协调工具)来学习汉语(客体),即参与到了有结构的、以特定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汉语学习活动中。

课堂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种简单的情境,学生可以参与到游戏的角色对话中,从而学习到汉语语言及文化知识。但是,玩游戏过程中的汉语学习具有较高的限制性。学生只是参与到“游戏者―游戏”的活动中进行汉语学习,而不是“游戏者―游戏者”的活动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玩游戏来学习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玩游戏的过程也缺少真实的互动,游戏的内容、时间、规则、目的等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这就激发了他们参与到课后的“超游戏文化”的汉语学习活动中,进行更多真实的练习、分享、合作和实践。

三、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

(一)超游戏文化

超游戏文化是一种受到课堂游戏的激发,学生自发形成的游戏延伸的环境和活动。游戏在课堂之外得到了延续和升华,并获得了新生命,从老师安排的“游戏中”的活动升级为“超游戏文化”。在超游戏文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与其他同学、朋友或家人一起练习、交流、讨论、思考和实践等。

课堂游戏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对游戏内容和性质的更高要求,所以学生在游戏之外或课后就会自发形成超游戏文化。这种超游戏文化是课堂游戏活动的延续和升华,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练习、思考和实践,是汉语课堂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和提升,对学生的汉语学习也起到了更加积极有效的帮助。

鉴于此,我们也对该校小学部3~6年级(8~12岁)全体137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小学生汉语学习超游戏文化的调查。调查的问题是:在课后或回家后,你有没有将你在汉语课上的游戏内容和经历告诉其他同学、朋友或家人,跟他们一起对此进行讨论、练习,或者教他们汉语游戏内容,或者去查询更多资料?如果有,有什么表现?

调查的方法包括:1.问卷调查法:采用开放式问题的问卷。2.观察法:观察他们课后的汉语学习活动,如分角色练习、小组讨论、练习歌曲等;并通过和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聊天,了解他们课后的汉语学习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在137名学生中,有109名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并给出了具体表现,占到80%。其表现为:

第一,表达汉语游戏经历并讲述汉语内容。如:向家人讲述汉语游戏、活动、歌曲、故事等汉语课内容;跟家人讲“孙悟空的故事”等。

第二,跟他人一起进行小组式的讨论和练习。如: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看十二生肖、脸谱等相关图片并进行讨论;和同学一起练习中文歌曲;和同学一起分角色练习汉语对话,如“买东西”主题对话等。

第三,以汉语游戏规则为依据,教他人学习汉语内容。如:教家人唱汉语歌曲;教家人或朋友说汉语词语和句子;教他们学中国功夫等。

第四,主动思考、探索和应用。如:查找十二生肖的来源并查找自己与家人的属相;思考并搜索“孙悟空的故事”;主动地用汉语跟中国人交流等。

结果表明,受到课堂游戏的激发,绝大部分小学生在课后能自发地与其他同学、朋友或家人一起,分享课堂游戏经历,进行讨论、练习,还会指导他人学习汉语,进而形成了汉语学习超游戏文化,在这种环境中操练和提升汉语。这种超游戏文化,突破了课堂游戏活动的限制,学生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分享、讨论,可以更加积极地互动、练习、思考和应用。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活动,形式灵活、自由,满足了学生对游戏内容和性质的更高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因此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更有帮助。

(二)活动理论与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

根据活动理论,结合Dongwan Ryu(2013)对超游戏文化中语言学习的分析,小学生在课后已经参与到了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活动中。小学生(主体)受到课堂游戏的激发,在课后也自发地与他人一起,对汉语课堂内容进行讨论、练习或思考(协调工具),进而参与到课后的汉语学习活动中(客体),来操练汉语并提高汉语学习水平(结果)。

此外,活动理论还包括规则、社区和劳动分工。这里的“规则”,是课堂游戏规则和汉语规则的类推。这里的“社区”,是小学生课后自发形成的小组合作空间,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个人与他人一起生活和学习的“个人学习环境”(于璐,2011;杨莉娟,2000)。在这种类似于“社区”的小组合作空间和学习环境中,学生与其他同学、朋友或家人一起,分享课堂经历,进行讨论、练习,学生也会指导他们学习汉语或做汉语游戏,进而参与到“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活动。这里的“劳动分工”,表现于“行动者”(学生)和“指导者”(教师)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学生处于“行动者”的身份,与他人一起分享游戏经历、讨论和练习。另一方面,学生还作为“指导者”的身份指导他人学习汉语。这是相互转换、相互促进的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游戏是超游戏文化的先导和基础,超游戏文化是课堂游戏活动的延续和升华,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练习、思考和实践,是汉语课堂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和提升。学生参与到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活动中去分享、练习、互动、讨论思考、应用,进而使他们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到下一次课堂游戏活动中去,他们对汉语课堂游戏活动的要求和期待也会继续提高。所以,在汉语学习中,玩游戏的过程和超游戏文化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这两个方面不断融合,构成了汉语学习的游戏文化,进而使得学生们在这种游戏化的汉语情境中学习汉语并提升汉语水平。

此外,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我们认为超游戏文化中的汉语学习更加真实、主动,更符合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和“活动”内涵,也更有利于汉语学习。所以在小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安排汉语课堂游戏活动;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汉语的超游戏文化环境,引导、帮助学生参与到汉语学习超游戏文化中;课堂游戏活动的设计要结合超游戏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参与到汉语学习中,让他们更加真实积极地进行互动、讨论和练习。最后要结合汉语教学规律,提升游戏的交际性、情境性和文化性,形成适合各阶段学生汉语学习的游戏文化。

我们知道,海外汉语学习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的,缺乏能够让学生练习、巩固课堂所学汉语知识的真实环境,而且小学的汉语课堂教学时数较短,很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我们认为,小学生汉语学习的“超游戏文化”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不足,值得在海外汉语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推广,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Dongwan Ryu.Play to learn,Learn to play: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Gaming Culture [J].Recall,2013,(2).

[2]韩鑫兴.试论游戏教学法在小学初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吕晓,龙薇.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6,

(6).

[4]王光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西北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杨莉娟.活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0,

(4).

[6]于璐.活动理论与当代教育[J].学理论,2011,(11).

[7]曾健.游戏在二语习得和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第5篇

Abstract: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es shows that use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in English class is popular. Most students agreed with the use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in English class, and they think that the proper use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save learning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y, the proper use of Chinese-assisted teaching can promot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ase students' anxiety.

关键词: 汉语辅助;英语教学;社会文化理论

Key words: Chinese aid; English teaching;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37-02

0引言

汉语辅助教学是指在英语课教学中部分运用汉语进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英语教学中汉语辅助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教学界及语言学界争论的问题,其作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仍无定论。但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辅助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多数师生对此持肯定态度。

我国学习者在掌握英语之前,所藉以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主要工具是汉语。汉语作为代表存在事物的符号系统或信号系统,在大脑里是根深蒂固的。由汉语形成的概念最明确,由汉语形成的判断和推理模式也最易于接受。因此将汉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利用汉语与英语的对比,不仅可以提高教学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而且还可以不断总结、归纳、内化语言规则,进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实施汉语辅助教学,需要对汉语辅助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能够为我们探究汉语辅助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

维果茨基的理论也被称作维果茨基文化心理学或文化――历史心理学,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则被通称为社会文化理论。它不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层面或文化层面的理论,而是一种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1]。该理论认识到社会关系和文化制品在组织人类特有的思维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提供了一个不孤立社会环境而可以系统研究认知的框架。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中介(mediation)、控制(regul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临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搭手架(scaffolding)、私语(private speech)/内语(inner speech)、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以及心理发展研究方法(genetic method)等,这些概念相互联系。

社会文化理论考虑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英语学习的新窗口。本文将围绕大学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教学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有:①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使用汉语辅助?②学生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持何种态度?③学生如何看待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的地位、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参加本研究的受试对象共300人,都是延安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其中文科学生150人,理科学生1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调查开始前,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情况,设计了20个单项选择题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使用情况、学生对英语课堂使用汉语辅助的态度与期望及评价。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五级评分,1=很不赞成、2=不赞成、3=无所谓、4=赞成、5=比较赞成。然后将问卷发放给选取的文、理科学生各150名,回收有效问卷文科148份,理科140份,有效率分别为99%和94%。

1.2.2 数理统计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受试人员对汉语辅助使用情况的反馈和所持态度,对汉语辅助的作用、地位的看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的情况调查

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1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情况比较普遍,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要较少。教师在汉语辅助的使用上文科班要少于理科班;文科和理科学生在课堂上都较少使用汉语,可能的情况是大学英语的课堂环境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师生间及学生间的相互合作都较少,使用英语口语的机会较少的原因。

2.2 学生对使用汉语辅助的态度

表2的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持赞同态度,赞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平均值文科为3.44,理科为3.28。在是否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的平均值,分别为文科3.56,理科3.55。说明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并不赞同和喜欢自己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尽量使用英语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述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在难以完整表述的时候,用动作、手势、表情配合一连串英语句子,能够培养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在教室讲解难的单词、练习、串讲课文和语法的时候,学生期望教师能够适当的运用汉语辅助。在这些关键的时候运用汉语辅助,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某些结构和规则的特点,能够借助汉语辅助使学生掌握英语中的某些概念。

2.3 学生对英语课堂上汉语辅助使用作用的看法

表3的结果表明,英语课堂上利用汉语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提高英语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节省学习时间。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使学生学习的时候更放松,有助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3讨论

3.1 发挥汉语辅助作用,促进英语教学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通过中介来实现,语言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英语学习也是一个中介参与的过程。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在临近发展区进一步的发展是通过专家和新手间的协商完成的。二语习得研究一个广泛认同的结论是,中间语的发展必须经过一系列的阶段,不能跨越。实验表明,对临近发展区敏感的、通过协商的中介比不考虑临近发展区随机提供的帮助更有效果[2]。因此,利用社会文化理论的中介概念可以研究搭手架的效果,如何提供搭手架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搭手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而汉语辅助教学就是搭手架。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一定的策略,使用好汉语辅助这个搭手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3.2 使用汉语辅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赞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使用汉语辅助。使用汉语辅助可以使学生能表达想表达的思想,使用汉语辅助可以更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使用汉语辅助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有助于缓解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焦虑。

母语是在英语学习中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3]。母语是学习者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语言知识,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达到最高水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共同点,让学生运用其掌握的相关汉语知识,来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焦虑越小,学习得效果越好,焦虑越大,学习得效果越差。在英语教学中,完全摆脱母语,采用全英语教学,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当教师语言或教材超过学习者现有水平和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外语课堂焦虑。Nation曾指出,不使用母语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负担,会对外语学习者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使学习者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用母语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知识来帮助新的语言的学习。教师适当利用母语来阐述学习者理解不透、吸收不了的外语信息,可以缓解学习者的焦虑感,同时也能使其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大胆地去尝试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从而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

3.3 汉语辅助的使用应注意适度把握尽管汉语辅助在英语教学上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汉语辅助的运用并不能取代其它形式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并适度把握,并要注意采取适当的策略使之与其它教学手段进行整合,以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并非所有超出学生认知的概念、词语都要用母语解释。有的词语在上下文的理解中起关键作用,用母语道破,可起迎刃而解的作用。母语的提示仅起疏导作用,在教学中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紧张感,让他们的推测能力发挥作用。汉语辅助的目的是把学生从疑团中拉出,再回到目的语中去,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母语解释中去了解目的语词语的深层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汉两种语言没有绝对的对等,用来解释的译语绝不等于原文,还有些意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4结论

本次调查探讨了汉语辅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结果发现:大学英语课上使用汉语辅助的现象比较普遍,调查对象普遍对使用汉语辅助持肯定的态度;认为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节省学习时间。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辅助,教师应从整体的活动安排和具体的细节处理两方面人手,适当以汉语辅助做中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建构搭手架,帮助学生成功通过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牛瑞英.《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7.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第6篇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刮起了一阵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风潮。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但相对于翻转课堂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将之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针对该问题,本文从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在分析现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提出翻转课堂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适用性并论证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该研究对于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包括来华留学生以及全球孔子学院的学生等。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基础阶段多采取听、说、读、写配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语法为主(每周8节),听、说、读为辅(每周各4节);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生词讲解、语法解析、课文精讲、练习巩固等四大步骤。由此可知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角,尤其是语法等核心课程更加突出教师的主体身份;其他辅助课程由于课型特征较易做到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主”,比如口语课的当堂对话操练等。然而由于这些练习形式都偏向于跟随教材设定机械执行,只是从形式上淡化了教师的讲解部分,未能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的下降也导致了留学生旷课、迟到、课堂走神等现象的频频发生。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两方面着手:教师应精讲精练,合理布局;学生应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这一变革。

三、翻转课堂与微课

(一)翻转课堂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帮助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按时上课的学生,开始使用软件录制Powerpoint的操作过程和教师解说的声音,并将之上传到网络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后逐步将课前观看视频与课上作业探讨结合的模式推广到全班学生。

因此,所谓翻转课堂指的就是“翻转”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环节。知识传授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堂时间则由教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内化,由此带来师生角色、教学形式等的改变。

(二)微课概念

由翻转课堂概念可知,教学视频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又由于该教学视频起到的知识传授功能与课堂上的知识内化阶段紧密关联,它不同于以往人们熟知的公开课视频,它更强调一个知识点简明而准确的阐释。

翻转课堂中承担特殊作用的教学视频与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课程形态“微课(Micro-lecture)”具有共同特征。因此,本文探讨的正是基于该微课理念的翻转课堂模式。

所谓微课就是教师用3到10分钟时间将一个知识点借由视频形式向学习者进行简洁而准确传达的现代教学手段,这一教学形式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有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随手可得地观看学习。

四、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是否适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

1.翻转课堂的学科适用性

针对如何运用好翻转课堂,翟雪松根据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指出物理学导论、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在翻转课堂中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此类课程主要涉及专业基础性内容,入门相对简单,在学习方法上重理解和记忆,学习者完全可以通过前期微课视频等的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框架;同时这类课程具备的延展性特点又要求协作共同完成。而协作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之一。由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办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收视强、效果佳的教学视频基本上集中在数学、化学、语言等基础课程,由此可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用优势。

2.基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特点

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356.499名来华留学生;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已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其中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处于基础阶段。

各个类型的学生学习方向、重点各有差异,但语言培训是第一堂必修课程,尤其是商务汉语来华本科生,语言基础决定了其后期商务知识提升的有效度;对于长短期汉语言来华进修生而言,基础阶段汉语的习得效率也影响到他们是否将汉语纳入终身学习计划,并影响其是否在中国研读学历课程。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基础阶段教学有效度的提升对于我国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

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多与高校合作,而孔子学院的办学也建立在中外高校合作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让人误将其视作高等教育。实则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高等教育其他学科,更偏向于中小学教育,准确地说是中小学语言教育。之所以多见于高校,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孔子学院学员和来华留学生的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

而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重点是课堂上汉语语言点的精讲解析和操练运用,语言点分条目式可拆分性的教学特殊性与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极具契合度。将微课形式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中,用微课将汉语语言点进行分割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汉语语言点脉络的清晰梳理和呈现,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微课“碎片化”、“短时性”等固有特征。

因此,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上述特点不仅有利于微课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与翻转课堂适用于基础学科的特征不谋而合。

(二)小班教学特点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各个类型的课程基本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形式,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该特点是翻转课堂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实施的最有利条件之一。小班教学有利于以最合理的小组数目和组员人数为基础的分组合作学习的充分实施,由此全方面开展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协作学习活动。

五、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

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意义的建构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主动完成,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搜集并分析资料、探索并发现问题、提出并验证假设、思考并研究联系。

该理论在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亦强调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和学习伙伴的协作力量。翻转课堂安排学生课前自学微课内容,同时要求其完成相应测试题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等环节正是基于该理论的意义建构主张;翻转课堂中的课前小组学习和课上分组讨论环节体现了该理论的协作学习原则;而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起到合理布局、适时指导等帮助作用,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进步。

(二)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最早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于198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容量是有限的,一次性信息存储量为5到9条,一次性信息处理量为2到3条。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点教学具备可拆分的特征,有利于教师依照认知负荷理论,在设计微课视频时开展最合理的信息量布局,并控制视频时长。同时该理论指出在学习者意义建构过程中,存在信息呈现方式等外部认知负荷的干扰,因此教学设计者应直接准确地展现知识点,减少形式对于内容的干扰,提高微课的有效性。

六、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认知负荷等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明确翻转课堂与微课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析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高校环境中基础教育”的特殊性,指出了翻转课堂在该领域的极强实用性,由此为未来翻转课堂在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基金:2013年度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微课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量化评估体系”[项目编号:2013-k4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翟雪松,林莉兰.翻转课堂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04-10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3]司国东,赵玉,宋鸿陟.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移动阅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6):51-55.

[4]白迪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3):95-96.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6]张桂芬.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12):107-108.

[7]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8]余亮,黄荣怀,杨俊锋.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28-35.

[9]嵇康.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方式[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6):95-96.

汉语课堂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和谐 对外汉语 课堂教学 构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和综合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作为中华文化结晶和表现的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前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加快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将汉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世界各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伟大事业,它温暖并照亮了所有向往中国、渴盼掌握汉语的留学生的心灵,也让每一位华夏子孙在这个世界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有力促进汉语传播、不断扩大汉文化影响,切实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是我们的应尽之责。

而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汉语言教育、汉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因此要想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和谐内涵

“和谐”原属于美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它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和谐”也可以被引入到教育学领域之中,教师应志在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细化到具体专业,身为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教师,应着力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该课堂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课堂气氛和谐。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其教学气氛一定是积极的、温馨的,是活而有序、动而不乱的,教师的讲授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积极、高效。对外汉语的教学特点应是教师主动、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方式灵活多动,教师和学生皆各尽其才,各显其能。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与发展、展现和谐与魅力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二)人际关系和谐。课堂上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人与人行为的和谐和心理的和谐。在课堂行为上,师生、生生平等、合作,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引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教师教学的帮促者,二者互相帮助,共同促进教学活动的圆满、高质、高效完成,留学生之间也是互相配合、优势互补,有利于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得。心理和谐是一种直接诉诸教师、学生心灵和理智的境界。课堂上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谐是指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上相悦相融,认知上协调默契的心理交往状态和深层课堂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多元文化共处和谐。对外汉语的教学课堂是由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母语思维、文化心理、生活背景及个体经验的留学生组成的。由于教师、留学生所属国籍和所处文化区域的不同,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课堂上,有多种文化并存的现象。一个和谐的对外汉语课堂必须承认文化多元,尊重文化多元,并且整合文化多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既多元,又统一。多元文化并存的课堂,会使整个课堂空间在无形中括大。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使他们丰富着彼此的见闻,扩展着各自的文化思维和生活视野,使有形的课堂空间在无形中得到拓展和延伸,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利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增强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面对多元、异质的文化,需要师生均具有一种宽容、兼容的心态,没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度,就不会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自我、提高自我的契机,课堂也很难和谐,于人于己都无裨益。

二、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过程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是关键,这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执教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构建和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基点:用心。要营造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提高。有足够的亲和力,知识渊博,教学幽默,品德高尚,严而有理的老师,在留学生当中是很受欢迎的。所以,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心钻研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技巧,广泛涉猎语言学、文学之外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知识结构,继续培养和增强自我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待人接物的亲和力,持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和执教魅力。

(二)构建和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重要途径:知心。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实施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不能只沉浸于三尺讲台上的表演,要转变角色,从控制者、表演者转变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者和情感上的知心好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打消学生的种种思想顾虑,清除学生前进途中的障碍,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生活和学习,这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和谐课堂的建立,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三)构建和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关键素质:有耐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来说,耐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素养,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必备“武器”之一。

由于汉语表达水平有限,留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或者课下跟教师的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有的时候,肢体语言、英语、词典全用上,还是不能表达清楚,这时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的耐心,耐心地等待,耐心地引导,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有的时候,除了语言因素之外,还有文化的问题,民族情感、民族心理问题,这时候也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掩饰自己课后的疲惫,耐心给予帮助、指导。

(四)构建和谐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有效保障:有恒心。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非一日之功,需要任课教师持之以恒。应始终如一地保持备课的热忱,上课的激情,师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交相融,应不断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每一次上课都有崭新的教学风貌,无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或客观的教学环境如何改变,都应一成不变地把自己最美的微笑、最多的鼓励、最强的信任、最饱满的信心、最别样的乐观、最自然的风趣带进每一个课堂,带给每一个学生,带给自己执教的每一个45分钟。

三、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构建方法

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有何意义呢?

(一)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可以使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圆满完成,教学目的顺利实现。在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趣味盎然,人际关系融洽、文化融合自然,这容易激发留学生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对汉语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语学习中来,才会乐于掌握知识、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学习效果良好,教学目的容易达到,留学生们可以轻松愉快地掌握目的语――汉语。

(二)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可以促进留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留学生既轻松愉快地学习到了汉语,又可具有灵活的思维、开阔的胸襟、正确的人生态度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是一个温馨、活泼、极具包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留学生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互动活动,与老师和其他留学生总是密切合作、彼此配合,这有利于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身学习潜力,并培养了他们与别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些对留学生而言将受益终身。

(三)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和社会价值。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要求的教师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他们能够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并且与其他成员协同努力,共同进步,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优势,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学习。因此,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有利于解放教师,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

(四)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便于对留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要想切实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走进留学生、了解留学生、关爱留学生是首要之务,而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教学反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关的信息,如留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况等等,另外,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还可以将留学生关注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去,减少留学生因逃课而滋生事端的不安全因素。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既对教师有益,又对留学生有益,还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有长足影响,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汉语有用,但汉语难学,这是全球汉语初学者的共同感受。如何让汉语学习轻松起来,如何让各国想学汉语的朋友们学好汉语,是目前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大批的仁人志士投入到这个领域,肩负起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所有的对外汉语教师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安,要英著.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8.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