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合集7篇)

时间:2024-03-13 16:14:5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与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81―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相互影响及促进关系。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是指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传统的高校教育由于注重学科性和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知识及其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的合理结合。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窘况,因此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是文科中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多方向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为中学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为科研院所输送研究人才,还要为企事业单位培养行政管理、公关文秘等人才。这些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不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激增的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摆在我们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求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加强人文修养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尺度,以“读”、“写”、“说”为表征,强化应用性课程。

一、以加强人文修养为根本,坚守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汉语言文学在高校教育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加强学生人文修养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逻辑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提高人文修养,夯实专业基础,这些基础课程是实行专业拓展,开发新知识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课程在该学科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有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探索新知识。

二、以社会需求为尺度,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难题。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是残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要想能够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不仅要靠我们的智慧和运气,更要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照应,按照社会需求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增加实践课程环节,让毕业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熟悉本专业的技能掌握要求,在专业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体制,帮助学生制订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一年级是就业指导的萌芽期,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职业规划的思想,引入就业的相关理念和基本常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二年级为储备期,就业教育可进行第二步的深化,帮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制订并完善四年的总体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打好基础。大三是就业意向的分化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意向选择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别指导。大四,是考研与就业的分流阶段,对于考研的学生重点放在对其进行学科的纵深教育上,对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是学习就业相关知识及参加社会技能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学有所成。

三、以“读”、“写”、“说”为表征,强化应用性课程,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现代“读”、“写”、“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要对专业技能课程进行系统的设置与强化。在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对于应用性课程的设置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围绕“读”、“写”、“说”这三个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对于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对于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我们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来保证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写作能力是最能表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优势的素质之一,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讲授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应该注重适当安排写作实践训练环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学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限制,教学过程中写作训练的部分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是空喊口号,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视和提高。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必须调整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已有课程为基础,增加一些写作类的实践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写作实践训练,力求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其中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是重要的基本素质,因此,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各院校广泛开展,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08).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08(1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基本特点 专业应用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学科专业,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其专业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一直是高校中招生人数较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优势专业之一,也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专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人文社科专业,其专业应用性在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远远小于工科专业,这也成为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专业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专业发展历史悠久,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的雏形是众所周知的中文学专业,这也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之时就得到完善发展的专业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建校初期就开设了中文学专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专业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所规定的数量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汉语言文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不仅是最稳定的专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底蕴和魅力的专业之一。

2.具有培养专业性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功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相关部门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既能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也能培养品格、提升审美品位。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使我们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担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3.专业实践内容较少,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

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提升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这一般都是以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的形式开展,相应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内容也就相对较少。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任何专业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种潮流,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且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因受其自身专业特点的限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在择业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这显然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的期望值是相悖的,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科建设,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因此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使其核心内容能够得以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尽量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重叠,要能够明确地展示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教师应该做到不拘一格,不将学习限定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尝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例如,对于某些高校来说,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作为主干,以文秘、新闻作为分支,采用大三分流的教学模式,前两年打好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第三年分出文秘、新闻两个方向,全方位造就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古话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如果不教他如何运用就等于徒劳无获。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也非常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不够深,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学会应用。例如,在专业实习阶段,不仅要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精心设计实习的具体活动,优化配置指导教师,也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友好联系,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一方面为学科专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做好了充分准备,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不仅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的阅读、写作之中,更要用专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开发教育;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施,主要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发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具有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相关业务能力的发展。但是开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笔者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展开一系列分析,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良策,希望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自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开发教育快速发展中,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学生展开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需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封闭教育模式需逐渐向开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开发教育指的是以教学、学习具有关联的元素为基础,融合探索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改变,需重视自身引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笔者认为教师需重视身份的转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与学生混成一片,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教学相辅新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自身引导、管理等作用,辅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文科类专业为核心,受专业特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第一,课程设置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增加了网络、媒体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立足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优势,为该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就业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中的不同企业,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与要求。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需重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故而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优化,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专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言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专业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一些选修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广告设计等。需强调的是课程课时不宜过多,但是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唯有如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或者结合自身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三是实践课,主要涉及见习、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如此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发教育中,虽弱化教师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教师作用完全丧失,反而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求。第一,教师需重视教育领域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等的培训,唯有如此,教师才具有胜任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开发教育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第二,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等的具体使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夯实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开发教育;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施,主要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发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具有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相关业务能力的发展。但是开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笔者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展开一系列分析,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良策,希望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自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开发教育快速发展中,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学生展开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需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封闭教育模式需逐渐向开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开发教育指的是以教学、学习具有关联的元素为基础,融合探索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改变,需重视自身引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笔者认为教师需重视身份的转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与学生混成一片,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教学相辅新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自身引导、管理等作用,辅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文科类专业为核心,受专业特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第一,课程设置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增加了网络、媒体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立足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优势,为该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就业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中的不同企业,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与要求。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需重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故而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优化,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专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言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专业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一些选修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广告设计等。需强调的是课程课时不宜过多,但是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唯有如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或者结合自身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三是实践课,主要涉及见习、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如此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发教育中,虽弱化教师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教师作用完全丧失,反而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求。第一,教师需重视教育领域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等的培训,唯有如此,教师才具有胜任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开发教育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第二,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等的具体使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夯实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第5篇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招收外国军事留学人员,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军事院校将有限的资源大多投入到军事类课程之中,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由于缺乏入学门槛和准入机制,大部分军事院校多年来一直采用“教员边授课,译员边翻译”的方式授课,学员学习汉语缺乏积极性,造成军事汉语教学彻底边缘化。直到1996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开始招收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汉语作为一门专业进入外军留学人员的培养体系之中。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军事外交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社交活动日趋频繁。与此同时,外军来华留学人员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外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持续增加,他们对汉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学习汉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部分国家的军官还可以将其作为一门技能为日后职业发展添加砝码。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使用汉语为外军留学生授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对外军留学生而言,仅仅学习普通汉语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实用性很强的军事汉语。军事汉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汉语,它产生并存在于以汉语为手段的军事活动及与军事有关的社交活动中。军事汉语作为学员学习军事专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凸显。然而,军事汉语教什么?军事汉语怎么教?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从教材来看,正式出版的军事汉语教材寥寥无几;从数目来看,以“军事汉语”为主题的论文少于百篇。所以,军事汉语研究工作亟待加强,以提升军事汉语教研水平,培养高水平军事汉语人才,满足国防军队建设的需要。

二、ESP理论与军事汉语研究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各国语言学家对其进行大规模、成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外语教学理念,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外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相比,ESP有四个特点:课程设置必须满足特定学习者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必须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或活动有关;教学重点应该是尽力使词汇、句法、篇章结构以及语义都满足于特定场合的语言运用;必须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鲜明的对照[1]。ESP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巧与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等五个发展阶段,其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2]。

ESP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也可区分为通用汉语教学和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受到国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启发,试图在汉语教学中开办经贸汉语、理工汉语、中医汉语等不同领域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李泉(2011)进一步把专门用途汉语区分为专业汉语和业务汉语两大类,前者指一般所说的专业汉语,如理科专业汉语、工科专业汉语、中西医专业汉语、文史哲专业汉语、政经法专业汉语等;后者是指与跨文化语言生活、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业务汉语”,如涉外和在外的外交汉语、外贸汉语、媒体汉语、军事汉语、旅游汉语、工程汉语、公司汉语、航空汉语、酒店汉语、办公室汉语,特别是需求广泛的商务汉语、经贸汉语等等[3]。军事汉语正是这种用于某种专业领域,在特定范围内和特定环境中使用的汉语。

与其他专门用途汉语相比,军事汉语由于其特殊性,目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ESP理论,面向外军留学生的军事汉语研究应为:(1)研究对象是外军留学人员在军事活动相关领域实际所使用的汉语;(2)研究?热菔蔷?事领域所使用的汉语在各个层面的特点;(3)研究宗旨是为外训工作的总体培养目标服务,即为制定军事汉语教学大纲、编写军事汉语教材、研制军事汉语考试大纲提供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军队汉语教育的先行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始终将军事汉语教学放在突出位置,从一年级下学期到四年级,均设置了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军事汉语课程。如为一年级开设的《初级军事汉语》、为二年级开设的《中级军事阅读》、为三年级开设的《中国军队概况》以及为四年级开设的《兵器知识》《孙子兵法》等。各门课程都编写有相应的教材,经过多年试用,部分教材已经出版,其余也在陆续出版中。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一支能够教授军事汉语课程的师资队伍。目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正与国家汉办及HSK考试中心积极联系,着手开发军事HSK考试。该考试旨在服务于需要评估有关人员军事汉语水平的各类机构及个人,一经推出,将标志着军事汉语的教学与研究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将会把军事汉语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三、军事汉语的概念及内容

什么是军事汉语?目前,国内学者未给出确切的定义。军事汉语包括哪些内容,学者对其外延也莫衷一是。除了专业的军事新闻报道、军事文学读物、军事教材资料、军事术语词典、军事学术刊物、军事公文、军事翻译著作等有关军事题材的文献资料外,军事汉语还应包括哪些内容?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军事汉语的教学与研究。

随着世界各国对军事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如“‘全谱’作战”“网络中心战”“三街区作战”等新名词的不断涌现,人们对“军事”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军事汉语,笼统而言,就是与军事有关的汉语。参照其他专业汉语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内涵上,将军事汉语定义为特殊用途汉语的一种,是专门用于军事场合的特定工作与交际语言。其特点是,作为一门工作语言,和军事活动相辅相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是一种军事专业用语与交际汉语紧密结合的专用汉语。

对于军事汉语的外延,我们认为,“军事汉语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军事交际活动语言,也应该教军事人员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因为在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大学商务汉语考试研发办公室制定的《商务汉语考试大纲》中提到,“商务汉语考试考查应试者在商务活动及其与商务有关的生活社交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明确指出“商务”的范围包括了“商务活动及其与商务有关的生活社交活动”[4]。故而,我们认为军事汉语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军事工作。以外军来华留学人员为例:他们的日常交谈中有关军事内容的话题,如各国军事情况介绍,这属于与军事有关的日常生活汉语;他们在参观开放部队、观摩演习、军事代表团互访等社交活动中说的汉语,属于军事社交汉语;他们的从属专业军事研究,用汉语撰写的军事论文,翻译的军事著作,属于军事工作汉语。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军事汉语”的外延可表述为:在军事工作、与军事有关的社交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汉语。

对于军事汉语的内容,从字面上理解,它应该包括“语言”和“军事”两部分。简言之,军事汉语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在学到地道汉语的同时,也能学到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大量的与军事表达有关的词语及语法结构。军事汉语应强调汉语在军事背景下的实际运用。据部分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长期学习过的留学生反映,虽然经过若干年的学习,日常生活中汉语使用没有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军事类的问题,往往会让人感到手足无措。这反映出在军事汉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仍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

另外,我们认为军事汉语在包括“语言”和“军事”两部分的基础上,还要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载体,军事汉语渗透着中国文化要素和文化知识。虽然军事汉语是以汉语作为技能训练手段,以军事知识作为讲授内容的专业汉语教学,但军事汉语教学必须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反映中国的军事思想,传播中国“爱好和平”“化干戈为玉帛”,但“誓死保家卫国”“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军事文化,这不仅是军事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外训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军事汉语是“语言”“军事(或专业)”和“文化”三者的综合体。军事汉语的交际技能应该是以语言为载体,结合军事专业知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交际能力。正如刘丽瑛所言,“学习者的职业性需求决定了专业内容的选择;教育性需求决定了语言内容的选择;跨文化需求则决定了文化内容的选择。”[5]

我们之所以将军事汉语看作“军事”“汉语”和“文化”三者的统一体,是因为根据钱敏汝的观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在语法的微观结构层面上形成的障碍属于基础性障碍……专业认知方面的障碍是第一性障碍,社会性的变数如性别、年龄、地位等方面引起的是第二性障碍,也许还有其他因素会引进第三或n性障碍,而因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则是最高层障碍。”[6]语法引起的基础性障碍对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程度的影响力最强;但对交际过程中交际对方心理的影响力则是文化引起的最高层障碍最强。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在军事工作以及与军事有关的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不发生任何交流障碍,军事?h语必须同时囊括语言、专业(这里的专业指军事工作及相关社交活动中涉及到的军事类专业知识)和文化。

四、军事汉语的特点

关于军事汉语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是从专业领域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军事汉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尤其体现在大量的专业词汇上,但在语法等方面与普通汉语的界限不明显。即便是专业的军事汉语词汇,也是符合汉语语素构词规律的,可以对其进行类推。但是与其他汉语相比,由于军事汉语受众的特殊性,其抽象程度更高,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较远,故而专业性更强。因此,军事汉语教学的难度更大,规律也更难以把握,需要更多的研究论证。

其次是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军事汉语具有较强的交际性,尤其在军事外交活动中,需要选择准确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运用一定的言语策略进行得体的交际。因此,在进行军事汉语教学时应十分注重其实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军事汉语教学有两个支柱为:一是专业性军事词汇,二是合理运用汉语在军事活动中进行有效而成功的交际。

最后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军事汉语具有直接、简明、准确的语言特色,同时具有庄重、得体的语体风格。与其他专业汉语相比,军事汉语是一种正式语体,其特点是比较直白,要求严谨准确,趣味性较弱,准确、清晰、简明是其基本要求。军事汉语的语体风格特点是庄重、得体,与外交语言的风格类似。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 期 三 个 发 展 阶 段:初 期 阶 段 (2000 秋 -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 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 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 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 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 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 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 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 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学习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 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学分银行落实奠定了基础。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00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习时代,本专业率先进行新媒介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了适应国开即将教学计划变更为教学规则,将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化,实现真正的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模式设计,避免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影响,特别是改变 “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 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本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座谈讨论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践验证法、专家指导法、实际验证法。聘请了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具体内容。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包括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调查。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得到预期结果。经过多年的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一直徘徊在专业管理和课程资源建设的层面,未能够达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新媒体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水平。本项研究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色”研究,将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回归到强调专业学科特点上来,使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由教学研究提升为学科与教学相融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全省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才干,也才能够使广大学员得到高水平的专业学习收获。这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和最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俊洪.网络时代的中国远程教育:问题与出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2(3):8-12.

[2]徐海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3]钟志贤,黄林凯,范艳敏,宋灵青.远程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访远程教育专家 MichaelG.Moore[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4]杨开城.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5]杨婷婷.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5).

[6]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7]李松坡.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8).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第7篇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

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2000秋-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统一教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

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学习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学分银行落实奠定了基础。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00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习时代,本专业率先进行新媒介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了适应国开即将教学计划变更为教学规则,将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化,实现真正的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模式设计,避免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影响,特别是改变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