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合集7篇)

时间:2023-08-06 10:45:56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第1篇

【关键词】企业 柔性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企业生产经营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企业的改革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要求其方式手段也应随之与时俱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较之刚性管理,其在顺应人性、尊重人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理解人心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之成效,已成为未来企业管理的新趋势。本文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柔性管理作一探索。

一、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理论

企业是劳动价值的生产单位,也是劳动密集型单元,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中的成员对于尊重、理解、平等、关爱等情感上的需求,较之其他社会群体更为强烈。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都能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屑于死板的规定及简单的奖惩措施,对三令五申的强制性规章除了执行外,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入“柔性管理”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有利于尊重职工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有利于人的多元要求与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激发职工的创造性,有利于引导职工参与单位的企业管理与文化建设,有利于融化消极负面,显现正能量。

(一)柔性管理理论的认识

柔性管理的概念。所谓柔性管理是以管理的柔性化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适应知识经济刚性竞争的需要。相对于 “以制度为中心” 的强制性的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更强调 “以人为中心”,是一种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和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职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在美国企业迅速发展。但是管理的落后、效率低下。以“刚性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泰勒制,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纪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刚性管理”过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是一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管理,其结果是不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率先提出的“柔性管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使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有利的竞争地位。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差别。“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为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依据和保障。“柔性管理”其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开拓优良业绩,成为企业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最明显的特征是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中心就是“以人为本”;其依据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和精神氛围。

(二)柔性管理理论在工作中的意义

一则报道引起的思考。2012年初,富士康“六连跳”风波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悲剧的发生,实在让人叹息不已,虽然来自各方面的争议颇多,但富士康的管理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据调查,一方面富士康一向以准军事化管理,严格的企业规则和高强度的工作,固然使其在竞争中树立了巨大的优势,赢得了诸多全球顶尖IT客户。这可以说是“刚性管理”达到高效的典范。另一方面富士康除了为员工提供食宿,医保社保一应俱全外,还有诸多公共设置比如健身、学习和休闲场所,有专门为员工举行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工会的“心灵之约”项目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这令深圳很多打工者对富士康非常向往。然而,这样从硬件到软件看似完善的保障,却无法防止悲剧的发生。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富士康的这些计划虽然人性化,可现实中远远没有惠及到其在深圳的40多万员工中,而很多员工的诉求似乎也并不在这些,公司的管理和员工的需求,还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他们虽然引入了柔性管理的理念,却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中。

柔性管理理论的工作实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理论,是在继承传统中的创新,在不排除刚性管理作用的同时,按照柔性管理的原则和内容,重视人的因素,运用影响人的思想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全面地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职工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推动企业各项事业蓬勃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中尝试引入柔性管理理论,担任书记时,因厂内奖金分配,有两名职工闹情绪,经厂长和我做工作后,仍然没有想通,并采取工及到食堂吃饭不付款,事务长报告我后,我认为这是他两人思想上有情绪,我说先由他吧,但记好金额。过了三天,他们自己感觉不好意思了,这时我就逐个找谈话,关心和尊重他,和他谈生活、家庭、人生,谈理想,谈尊重与被尊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两人都认了错,主动到食堂补交了欠款。对这件小事,如果我们作为领导的一味采取强制性的措施,问题是能解决的,但职工个人的内心情绪可能被隐藏了,久而久之,我们和职工就会面和神离。在这里,并非是对刚性管理的否定,而是对其的完善,是在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对管理方法和思想的升华,最终达到刚柔并济。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的问题思考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经融危机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高台跳水。我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局面。而企业承载着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推陈出新,运用柔性管理理论使职工队伍保持高度稳定和凝聚力,发挥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在动力。

一是认识还不够到位。企业作为经济工作实体,生产指标放第一位无可非议。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点多、面广、战线长是客观现实,尽管每年的工作计划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强调仍然放在突出位置,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抓考核落实。但在实践中,由于企业存在完成经济指标的压力,有的企业对待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形成“说着重要,做着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导致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轻教育,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

二是内容上缺少创新。一些基层单位将思想政治的工作教育学习局限于学习文件、听报告、写心得、谈体会等形式主义。这些情况的存在会使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深入开展。

三是方法有待改进。方法手段单一,习惯于居高临下、单调苍白的说教,教育与管理相脱节,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不相关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是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在畅通民情民意的渠道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大多数工作还是浮于面上,以应急为主,缺乏完善的、可操作性的应急机制。另一方面作为作为基层政治思想工作的执行者,缺乏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难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企业干部队伍的新变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以时俱进。近年来,企业通过招录应届大学毕业生,使大量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来到单位工作,为企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在关心自己的岗位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组织能为其实现自身价值等方面所给予的机会和创造的条件,还缺乏奉献精神和与企业共发展的认同感,存在新招人员流失较快,造成企业招聘成本较高,人才留不住等现象。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如何留住人才,发挥人才能力和潜智,在为人才创造职业生涯通道的同时,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赢。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进和创新,在转变观念、丰富内容、创新方法、完善制度中引入柔性管理,“刚柔并济”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在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理论。在思路上,变被动为主动;在内容上,由单一的思想灌输向提高人的自觉意识转变;在形式上,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要以平等坦诚的态度待人,加强和职工的沟通和交流,做到以情感人,让职工产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和舒适感;要注意把握职工的情绪,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思想政治工作进车间、入班组、上一线、到现场,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针对职工中出现的思想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引导职工做好本职工作。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进“刚性制度,柔性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完全没有规章制度约束的企业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益管理的源泉。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由过去的强制性、指令性转变为参与性、指导性,以人为本,创造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职工广泛参与并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这个原则,我们要看到观念的背后是利益,观念受物资利益的制约,利益得失是观念转变的重要动因,抓职工的观念转变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力求整合,以此来引导职工观念的改变。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第2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不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不良思潮和不良现象也日益增多。这使得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采用了刚性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排斥和抵抗心理,而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正逐步被高校所接受并推广运用。

一 柔性管理理念

1 柔性管理的本质内涵

柔性管理(Soft Management)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关于柔性管理的本质内涵,郑其绪教授在《柔性管理》一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柔性管理有着与刚性管理不同的管理风格,它不依赖于规则、奖惩,它是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基础的,产生一种潜在的非强制的方式,使组织的意识变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强调学生工作应始终围绕学生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采用灵活的学生工作方法、心理暗示以及行为指导等进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柔性管理强调了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管理。

2 柔性管理的核心理念

柔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高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充分满足学生对尊重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行挖掘。当学生尊重需求获得满足时,自信心便会得到提升,进而对自身进行更为严格的要求,竭力完成学习任务。柔性管理强调在尊重学生需要基础上,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化解刚性管理带来的一些矛盾,在高校中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的氛围。

3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对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两种管理方式,二者各有利弊。为明确柔性管理的优势,有必要对二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对比分析。刚性管理是一种强硬的、制度化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下,学校与学生之间如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制。学生会受到来自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强制性约束,思想以及行为指导上缺少灵活性;柔性管理则是强调采用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行非权力影响,使学生从心中产生共鸣,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由此可见,柔性管理更加侧重以人为本,强调应根据院校自身特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题。但是,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刚性教育,学生的确都应该遵从,所以刚性管理必须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中。因此,本文认为,“内外兼修”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原则,而不应该将刚性管理作为其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管理方式。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辅相成,两者是可以同时并存并相互促进的。刚性管理若要实现其管理目标,柔性管理的参与是重要保障,它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内化,变成对学生的一种潜在的说服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自觉地去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二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对该教育的最终目的进行考虑,而只关注到了其严肃性的本质。简而言之,本应以柔性管理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单纯的刚性管理所代替,导致该项教育本末倒置。通常,人们会对要求遵从的事物心存畏惧、被动地加以接受。因此,刚性管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的缺失与扭曲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我国全面改革开放战略实施的深入,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日趋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文化逐步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但是,一些来自西方的不良思潮也趁机混入校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思潮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的选择。大部分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或不到位,一小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情关系冷漠及道德诚信滑坡等是其主要表现。

2 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现在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具有较强的自利心理,由于某些心理问题,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差,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许多高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并配有心理咨询教师,但其性质主要定位于刚性管理模式,类似于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没有防患于未然、采取柔性管理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克服心理问题。

3 缺失坚定的理想信念

正如总书记所讲: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大学生必须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发展、进步,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现代人才。目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对物质表现出狂热的追求,很少有人关注理想信念的树立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和坚定的政治信仰,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西方文化观念影响,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表现出某种怀疑态度。

三 运用柔性管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1 立足人本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是必须要坚持的教育理念。首先,实现“人”的根本价值需求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的目标。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如心理咨询、就业和资助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社会个体的品格在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的塑造下,其判断的依据不应局限于学生在校园的表现,更多应扩展到学生进入社会后利用所学指导人生实践能力的长期和综合性的表现。

因此,个体价值应和社会价值充分统一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授人与渔”,对个人发展和品德的关系不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加以解说,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对问题加以判断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身心的协调发展,包括徳、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教育者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追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关注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满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应该关注大学生整体的教育需要,也应该重视他们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及家庭背景都不同,这就造成他们在文化素质及个性特征方面的巨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的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得以最完美、最合适的展现,而不是要消除这些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的精髓就体现在这里。

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层次性,转变以往简单依赖规范制度、“整齐划一”的刚性教育方式,在教育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不同学生个体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保证方案科学合理,采用柔性管理方式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首先要满足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3 构建柔性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有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对人进行激励不应仅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也应建立起精神激励机制。尊重并公平对待学生,让他们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是精神激励的核心内容。物质激励是传统激励方式的主要内容,这种单一的手段和方式远不能适应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

实际上,物质对很多学生来讲并不是第一需要的,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得到他人认可。因而,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价值追求,从自我实现以及精神的层面对学生进行激励。让被管理者主动接受管理者的思想是柔性管理的主要特征,柔性激励机制方式多样、变化灵活、反应迅速,它可以通过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使柔性管理所应具有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柔性管理理念是一种符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的管理思想和办法。高校必须从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认知水平,采用柔性管理理念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些突出的思想问题,帮助大学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司江伟.20 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的对比[J].科学管理研究,2003(1):80-82.

[2]申万兵.论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9(8):81-83.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第3篇

[关键词]刚柔相济 中国模式 和谐社会

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懂得了“刚柔相济”的道理。在他们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刚性和弹性,而且正因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即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这里,“刚柔相济”既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揭示,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手段,是一种方法论。“一张一弛”,既是治国理政的原则,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养性的方法。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刚柔一体的。我国古代兵器中,弓箭具有最典型的刚柔一体特性。“张”字从“弓”从“长”,由此便可大体知道张力的意思。张力的存在表明,事物的结构可以改变,但要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被破坏。正是在事物结构的有限变化中,即一张一弛运动中,事物方显示出它的功能来。拉弓射箭就是这样。

刚性是事物结构的稳定性,弹性则是事物结构的可变性。没有稳定性,一个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没有可变性,事物会失去灵活性甚至失去生机与活力。但就一个社会来讲,其刚性和弹性又是相对的。比如,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系统中比较具有刚性的东西,它基本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政治结构相对来说具有弹性,文化系统的弹性就更大一些。但即使是在文化系统中,也有刚性与弹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大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具有刚性;而佛教、道教具有补充儒家思想之不足的性质,具有弹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佛道互补”。这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努力做到刚柔相济,正确利用事物的刚性和弹性,是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应当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中国模式并积极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刚柔相济是中国模式成功之奥秘

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乃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道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模式中蕴含着刚柔相济、执两用中的哲学智慧。

中国模式形成的30年,就是其经济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并不断增强弹性的30年,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始终没有失去其刚性。这个刚性就是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始终坚持,没有动摇。在坚持刚性的同时,又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其弹性或灵活性,这就是对基本路线的内容不断进行调整。比如,我们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进一步完善,把原来的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调整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指标;把“四项基本原则”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标准由原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调整为今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刚性,又有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灵活性,具有弹性。

就中国的经济模式来说,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较好结合,是刚柔相济的典范。资本主义主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经济,但由于市场机制过于灵活,因而很难避免经济危机。传统社会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取消了市场经济,只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推动经济,但由于计划经济管得太死,很难使经济富有活力。实践证明,走两个极端都是不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超越了资本主义,又扬弃了传统社会主义;既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又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使“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

就中国的政治模式而言,也具有刚柔相济的性质。资本主义普遍实行多党制,这种制度比较灵活,但却常常影响政治稳定,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引起政治动荡。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行一党制,这在短期内比较稳定,但由于缺乏民主,最终会导致严重政治动荡甚至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则既吸取了二者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较苏联共产党的一党制更具政治弹性和政治包容度;既保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又体现了广泛的民主,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仅提供了宽松的执政环境,也积累了丰厚的政治和社会资源。

就中国的文化模式而言,它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允许和鼓励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也是相吻合的。中华文化之所以数千年来没有中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很少被动摇。同时,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共同发展,和谐共存。中国现代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只有坚持其主导地位,才能保持社会思想文化的稳定发展;同时,又要大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才能保证全社会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仍需以刚柔相济原则完善中国模式

尽管中国模式已经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性,但它仍然在发展中,有很多问题还有待探索,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展自己,更是应当努力思考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在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其中既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建设方面,很多问题还是未知数。而恰恰是在这个方面,矛盾比较突出。比如,有的地方贫富差距过大,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一句话,社会关系绷得太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构和谐的社会关系,仍然需要按照刚柔相济的原则来进行。

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尽快建立消除贫富差距的社会机制。这类机制有很多方面,包括实行高额累进税制度、征收遗产税,乃至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废除继承权等;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敢于消费,能够过一种人人享有的体面生活;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益事业,使得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总之,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大本大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必须具备刚性。

此外,还应当建立解除社会压力的长效机制。一是应当建立“释放压力”机制,加大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力度。目前正在开展的“大”就是一种很好的举措,但不能当作权宜之计,而应当建立长效机制,使得人民群众有意见能够尽量尽快表达,使得社会压力能够逐步释放。二是应当建立“分解压力”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分级管理,使得矛盾层层分解,层层解决。目前在很多问题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表面看来是对问题很重视,实际上效果不好,常常造成职责不明,或上级太紧张,下级太松解;或有的忙死,有的闲死。三是应当建立“压力预警”机制,加强对社会压力的研究,形成分析报告,提出多种可能性对策,使得各级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把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社会震荡。

同时,还必须有实现社会和谐的弹性措施。比如,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目前我们国家的财力物力还很有限,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一个过程,只能首先解决最困难群众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人民群众了解国情,理解政策,体谅政府,还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以人为本精神,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作者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

改革开放的大智慧:“刚柔相济”

“刚”、“柔”是我国古代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哲学思想。千百年来,其丰富的内涵被广泛地运用到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乃至治国方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也充分体现。

第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刚性”原则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本身,也在不断改革、不断调整、不断转型、不断完善,以不断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客观需要,比如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自我调整。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刚性”原则也是刚中有柔的。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第4篇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5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26 [本刊网址]http:∥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伴随而来的是我国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为供给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有效地完成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不断地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之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眼下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问题,很多大学毕业生在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方面都具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在个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很多毕业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够明确,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显得迷茫,个人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并且现阶段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采用柔性化管理理念,要以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满足为出发点,这样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也能够有效的保证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所谓的柔性管理,主要是指教育者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不能够盲目的采取教育策略,要以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要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而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柔性管理理念的特点概述

柔性管理理念更加强调对于教育对象内心的积极影响,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正确的教育逐步的引导教育对象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行为标准,是一种基于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个性化管理理念。其主要特点为:(1)柔性管理所针对的对象是有着不同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每个人都身处于社会之中,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以柔性管理更加强调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之间的处理,更加强调管理对象的社会属性。(2)柔性管理理念具有方法多样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较比于高中生和初中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其活动的空间更大,思想意识也更加的成熟,受约束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单一的管理方法很难满足这一独特的学生群体。(3)柔性管理的过程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同样是由于大学生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变数较大,受到社会影响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管理要具有动态性,要实时保持与学生实际心理状态相适合。并且要通过教育和管理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处于相对稳定的成长状态。(4)柔性管理理念具有塑造性,所谓塑造性是指对于学生心理的塑造,通过教育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能够将教育内容内化成自身的内心想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

二、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关系处理失当

柔性管理理念和刚性管理理念都是大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现阶段的大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被明确的进行确认。这就使得两种管理理念的界面不够清晰,管理工作的效率自然也就不够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高校内各个权力主体之间关系的处理失当,此时柔性管理就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很难发挥其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目前很多高校都是采用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但是仍然没有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明确。

(二)管理工作缺乏主体性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强调的是对于学生内心的正确引导和影响,因此该项工作对于学生的主体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于这个问题认识的不够深刻,依然沿用规章制度作为教育工作的唯一保障,这就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培养,学生也就很难产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理念。这种缺乏主体性的管理策略无法帮助学生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性理念。

(三)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管理无法有效的衔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这对于当代当学生的影响非常的显著,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所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但是在现阶段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以学生的行为管理为主要的管理理念,没有重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这种外向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很难真正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堪忧的问题,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之下,柔性管理不得不偏重于对于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而没有真正的发挥柔性管理应有的教育功效。

三、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一)有效使用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是相互依存、辩证互补的两种管理理念,虽然很多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适当的问题,但是其中都有着各自主观方面的原因,并不意味着这两种管理理念存在着本质上的矛盾。而且诸多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在大学阶段,面对相对复杂和特殊的学生群体,单纯的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只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育管理。如果单纯的使用刚性管理,则管理工作完全依靠各项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学生的各项行为,这样的管理方向略显呆板,而且也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影响学生的自由化发展,而单纯的依靠柔性管理理念,则学生会很容易走向自由散漫和无拘无束这一极端,只有在适当的制度约束和人性化的引导相互结合的作用之下,学生的各项行为以及内在的心理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规范和引导,也就是说,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正确的使用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二者缺一不可,要以刚性管理为教育管理工作创设一个纪律严明的校园环境,以柔性管理为学生创设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二)注重柔性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

柔性管理本就强调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因为柔性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内在心理的影响和引导,而这些引导和影响虽然是外在的因素,但是却最终需要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实现。所以在大学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要突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尊重并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为学生创设一民主的管理环境,要让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发挥自身的主卦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在这方面教育者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管理素质的不断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而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另外在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应该合理的控制个人的情感和情绪,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已经很高,但是毕竟学生还没有真正的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有着很大的欠缺,也使得学生对于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有所偏差,导致很多学生的行为不甚合理,甚至是非常的不合理,这个时候教育者在面对学生的这些非正常举动的时候应该表现出耐心和信心,耐心是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这一时期的错误举动,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要注重对于学生内心的影响而不是对于外在行为的惩罚。而信心则是要求教育者要对学生寄予一定的信心,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这一时期虽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但是毕竟这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走过去必然会是一片光明,另外也要对于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充满信心,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和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来拓展柔性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媒体工具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媒体工具来辅助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开设公众微博、微信等为学生构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在平台之上一些刚性管理制度,为柔性管理的开展铺垫基础,然后也可以利用信息平台与学生实现一对一的沟通互动,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柔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定期为大学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教育内容的潜在影响作用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第5篇

关键词:刚柔相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

一、现代企业中的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状况

1.刚性管理状况。刚性管理是一种集权的命令式管理,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行严密的组织管理。二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职工。三是实行高度集权的命令和指挥。刚性管理极端的企业可分为三种类型——对抗型、服从型、制度型。这些企业老总相信制度是万能的,遇到问题总是企图在这些“经典”的本本中去找答案。

2.柔性管理状况。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的理论精髓在于以人为核心,灵活柔软,应变能力强。真正从管理学理论上来分析,柔性管理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模糊性、非线性、感应性、塑造性和滞后性上。柔性管理的企业也可分为三种类型——放任型、盲目性、团队型。

二、现代企业刚性管理面临的困境

1.再多的制度和条款都是不够的,规定不完所有部门和职工的任务范围和责权利。随着企业的发展,又不断产生着无法定时、定量定向难以准确计划、预见和考核的边缘工作,这就出现了无法确定责权利的中间环节。企业中令人头痛的扯皮纠纷就往往在这些中间环节展开,而且似乎制度越硬、考核越硬,就越扯不清,有用的倒是协调。

2.企业内部有很多工作是不能用制度来管理的。8小时内工人还可以服从制度,虽然很难发挥出积极性,8小时以外加班就既用不着制度,更用不上职权,更多得力于班组长同工人的感情。有些崇拜“制度万能”的企业经理要下面职能部门给他写关于忠诚的制度,关于爱厂如家的制度,职能部门总写不好,老总很不满意。忠诚属于道德,爱厂如家含着职工的奉献,这些都属于精神,属于企业伦理,制度只能规范行为,不能规范思想,这就超越了制度层面,自然写不出来。

3.制定制度是以职工要违反这些规定为前提的,它把职工看成是接受监督的对象,因而刚性管理的最大弊病在于无法真正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

4.行为科学已经证明,即使职工完全遵守企业制度和老板的安排,自身的潜力也只能发挥20%—30%。可见企业仅仅只有刚性管理是片面的。行内人士感叹我国民营企业的症结之一就是“做不大”只有刚性管理的企业是注定“做不大”的。

三、刚柔相济的管理大势所趋

1.刚柔并济的管理思想的表现形式及实施原则。(1)坚持求实原则。企业如何寻求合适的刚柔相济综合管理模式,这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我们不宜照搬西方企业的做法。西方企业实行以柔性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有先进的、理性的管理制度作依托,企业员工在企业扮演的已不是“经济人”的角色,而是把企业当作是实现“社会人”“文化人”的载体。同时企业中员工的素质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普遍采用“刚柔相融,以柔为主”的管理方式无疑是切合实际的。对我国企业而言,由于大多数企业还未成为员工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企业员工的素质也普通较低,很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制度、必要的程序,管理缺乏量化标准,企业“人治”重于“法制”,管理不严、不善、不得法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企业采用“刚柔相融,以刚为主”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在实现刚柔管理过程中必须把握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开展管理工作,切实建立符合发展客观规律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刚柔管理体系。(2)坚持并进性原则。刚性与柔性不可偏废,要两个轮子一起转。要一手抓刚性,一手抓柔性。刚性与柔性要同步并进,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刚柔相济综合管理的内涵。作为刚性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离开刚性管理,企业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道理,柔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离开柔性管理,企业管理就是死水一潭。

2.刚柔相济的管理的实践意义。(1)刚性管理是基础、是前提。刚性管理有明确的形式,如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同公约等,向人们表明哪些行为是可以为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禁止为的。这种管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这是企业管理中必须具有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如果一个企业连这些都没有,那么,他的员工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2)柔性管理是深刻、更高级的管理。当今的企业正处于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之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来自创新力。对于企业的创新性人才而言,如果一味地使用刚性管理不仅不会起好的作用,还会因其创新欲望不能满足而“跳槽”,造成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失,影响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这就需要德治管理,即柔性管理。德治管理是更深刻、更高级的管理。德治靠教化、靠思想教化来解决问题,因而见效慢而持久。(3)刚柔并济,相辅相成是当代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刚柔并济,就是说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这两种管理方式应配合使用,不可偏废。刚性管理,是组织保持稳定有序的基础和前提,但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还离不开柔性管理的配合。刚性管理的实施,尤其是施行惩罚时,要以教化为前提,即教化在前,惩罚在后。

参考文献

[1]崔绪治 徐厚德:现代管理哲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55-66.

[2]玫琳凯·艾施:玫琳凯谈人的管理[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78-80.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第6篇

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因此对中医心身医学我们暂取狭义的概念,就是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医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论文 心身医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研究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广义概念则是对所有疾病进行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研究的科学。

1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类

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脏腑疾病,不包括癫狂等精神病。为了便于国内外交流,笔者采用中西医对照的形式加以说明。根据临床实践和国内外资料,笔者认为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为8大类较为合理。

1.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经症(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痢疾) 、肠神经症(泄泻) 、习惯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胁痛) 、慢性胆囊炎(胆胀)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经证(梅核气) 等。

1.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 、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脏神经症(胸痹) 、心因性晕厥(厥证) 等。

1.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 、神经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卒中(中风) 、癫痫(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紧张性头痛(头痛) 等。

1.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 、甲亢(瘿病) 、肥胖证(痰病) 、心因性多饮(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淋证) 、尿道综合征(淋证) 、原发性障碍(阳痿、)等。

1.7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痹证) 、全身肌肉痛(痹证) 、书写痉挛(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振颤) 等。

1.8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积聚) 、肝癌(胁痛) 、肠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认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并表现在各个器官,即由皮肤反应、骨骼肌肉反应、呼吸器官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液淋巴胃肠反应、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特殊感觉器官反应。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内因) 、邪(外因)学说与西方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食劳逸等,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实践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饮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有纯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理论基础的建立――刚柔心身论。

刚柔心身论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刚柔学说和心身合一学说认为,人可以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偏性,即两种不同的气质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心理活动对躯体内脏会产生影响, 既“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因此刚、柔二性由肝(中医认为肝主情绪) 所主。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而致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的肝旺证候,称为刚证。素体阴柔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称为柔证。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笔者近10 多年来,把中医的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种,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中医心身疾病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功能护理,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别重要,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医心身疾病的预防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应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社会方面,应建立支持系统,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援助,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治理的刚与柔第7篇

关键词:柔性管理;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27-0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模式大多采取的是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即制定统一规则并以一定的强制性为保障,让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虽然这对维护高校管理秩序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和尊严,使大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受到压抑,师生间缺少亲密感和互动感,导致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具有“自主意识强、独立意识强、民主意识强”的鲜明个性。还有的学者认为“他们敢于颠覆主流、颠覆权威、颠覆传统,颇具后现代主义精神,是一切新技术的最先享用者和推广者,他们正在或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若不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出发,仍对学生采取灌输、说教、惩罚的“刚性管理”模式,就极易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近几年来,我们也提出要在高校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在高校中,“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柔性管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柔性管理的理念被引进校园。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更加适应新形势,成为一种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柔性管理在“以人为本”教育体制下的内涵

(一)基本涵义

柔性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针对企业所提出的,是以现代企业为根据地而复兴、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概念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还比较欠缺,要想将柔性管理思想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去,就必须了解柔性管理所具有的管理的一般内涵和其独特的特征。所谓高校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指高校管理者在尊重高校被管理者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内在想法,通过采用非强制、人性化的方式,以“大学生为本”,在大学生心中形成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高校管理者的意志转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的一种新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说的简单点,柔性管理就是要辅导员老师直接进入到学生之中,和他们建立一种朋友关系,一种信任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生活的激情。

(二)组成部分

1.情感柔性。即高校教师通过情感的注入,通过走进学生中间和其建立一种情感联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和力,通过情感的过程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凝聚力,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号召力。在每一个场合,都注重对感情的投资,这样更易于处理学生工作,也易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也就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长,从而更加便捷的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切为了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

2.组织柔性。即发挥一些年级班组的管理优势,要勇于放权,由集权向放权转变,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变。对于组织柔性的管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另外还可以锻炼大部分的学生干部,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更增加了普通同学的参与性。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及时的汇报工作,老师也可以有更多机会提出指导意见。大多数的学生还是非常愿意采取这种管理模式的;

3.心理柔性。即借助心理学学科原理方法,及时激发学生学习工作的热情,并且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这里所说的心理柔性,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心理阴影和心理疾病,而是一种鼓动和激励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说,由于文化和教育水平差异,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一直是学生工作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我认识的一位书记,每学期都会给这些学生开座谈会,询问他们生活中的困难,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每次座谈之后,这些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的活动。心理柔性正是对学生心理层面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

二、解读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体制的必要性

1.柔性管理是新时代高校管理体制的需要。现代教育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大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大学生的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化战略的推进,一些非主流的、多元的社会思潮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学生个体素质、思想观念和个性特点的这些变化对传统的学生工作理念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只简单套用有关规章制度的一般原则,套用批评和表扬这些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今后潜在的矛盾。

2.柔性管理是弥补传统刚性模式缺陷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的层级分明、上施下效的纯粹刚性管理模式在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难以适应。在被看管、被监督的环境之下,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被深深压制,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受挫折。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成为人格健全、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会有个性潜能的释放和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日益被提上日程。

3.柔性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复杂情感的需要。大学生复杂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心理问题严重、心理压力大。长期以来,一切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方式方法,沟通少而强制多。这种消极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其次,自理能力差、个性意识强。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成长环境十分优越,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练,使他们对生活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没有经历过挫折,也很难经受新环境和困难的考验,表现出个人意识强、要求参与的意识强、反叛意识强。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在教学上“满堂灌”,缺乏互动,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应付,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最后,大学生思想上呈现价值观念现实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标准功利化的特点。在此情况下,如果在课堂下对学生采取说教会使学生缺乏认同感,其结果要么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管理老师的说教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里不服气,要么不理不睬,甚至产生严重的敌视心理。

大学生心灵脆弱而又复杂,传统数量堆砌式的工作方式缺少爱做支撑,师生间没有平等的沟通,缺少亲密感,学生管理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柔性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协调、激励和互补等方面,这种基于人本理念的管理方法,更能够深入人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者的理念,修正自己的行为。

三、柔性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实施

1.促进新旧管理模式互补,形成刚柔并济。在管理过程中制定和执行高校大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刚柔并济,将制度管理的刚性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这是柔性管理的特色。通过建立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细致而严厉的奖惩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遵纪守规的意识,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为柔性化管理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具备一套科学的、健全的、法制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前提下,柔性化管理才能发挥效用。缺乏刚性管理的制约,没有了规章制度作保障,必将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与无序,同时使柔性管理失去了根本的立足点和管理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单纯依靠规章制度与监督惩罚,思想政治教育也将趋于僵化,没有了生机与活力,难以获得学生们的认同。因此,将传统的刚性管理与现代柔性管理相结合,使二者形成合力,合理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刚柔并济这才是新时期高校管理的理想模式。

2.加强教育队伍建设,营造柔性管理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正确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受到学生们的拥护,获得学生们的尊重与喜爱,在不知不觉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化、影响和激励学生。自身素质过硬、学识渊博、富有责任感的老师往往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悄无声息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成为大学生真正的朋友。因此,如何构建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精的高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黑白,说服其真正接受并内化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3.加强情感认同,重视人文关怀。要想真正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激励和人文关怀,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管理和健康教育。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每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大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师生间的感情应是建立在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种心灵上的“互动”以一种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能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慰藉和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走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困惑和需求,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抗拒变为主动和接受,以实现大学生对管理者的真正接受。这样,大学生才可能朝着管理者实际要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丽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研究.教育与职业,2015,(1).

〔2〕杨龙祥.谈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

〔3〕郑素芬.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4〕姚晓辉.浅谈借鉴国外高校柔性管理经验 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技信息,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