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合集7篇)

时间:2023-08-06 10:45:54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第1篇

·马克思。固定资本。资本批评。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fixed capital》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一个史料哲学概念。从史料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点,它不仅是一个固定的资本作为一个物质,它还表现了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that is,,资本家剥削劳动者这种扩张关系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贡献。《fixed capital》的概念是马克思史料与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统一体。对《fixed capital》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深化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哈特、内格里等西方学者无法从史料的深层视角理解《fixed capital》,从而扭曲了《fixed capital》的深层诠释无论是对象导向还是主体导向。

马克思。固定资本。Capital Criticism。在国内学术界,一些学者开始从马克思的概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内涵,如关注商品的概念、使用价值的概念等,但国内学者没有关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固定资本。这一概念在哈维、奈格里等西方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中都,他们特别关注这一概念。这些学者之所以重视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是因为当今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认为,资本已经从工业时代转变为后工业时代,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哈维认为,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流通过程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只调查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本是过时的。哈维主要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年手稿》)和《资本论》第二卷为基础,从流通过程中的客体维度分析固定资本。奈格里以《57-58年手稿》中的主体维度分析概念为基础,试图通过这一理论路径找到主体解放的道路。奈格里认为,工人从物质劳动转变为非物质劳动,工人有机会重新占据固定资本,从而完成自我解放。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进行重新梳理,以回应西方学者提出的问题。回归马克思固定资本的原始语境,探索固定资本对工人生活政治的影响规律,深刻理解马克思固定资本的哲学意义,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的理解。

。然而,斯密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作坊的手工业时期,而李嘉图则处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早期阶段。虽然他们已经处于资本主义时期,但他们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机械工业时代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时代一代人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时代。因此,他们所使用的固定资本概念与马克思所使用的固定资本概念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在57-58年的手稿中广泛使用了固定资本的概念,然后固定资本的概念成为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一个范畴。如果只把马克思的概念看作是一个类似于劳动资料的概念,就会削弱固定资本概念的理论深度。马克思的固定资本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意蕴。为了澄清固定资本的概念,

必须首先澄清固定资本的问题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马克思之前,许多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和李嘉图,没有区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如果他们不能区分两者,就会混淆生产与交换的关系,无法发现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类似地,哈维未能澄清固定资本的问题领域,导致他曲理解了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明确固定资本的真正含义。首先,让我们看看马克思在57-58年的手稿中是如何定义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的。“作为贯穿各阶段的主体,流通与生产的流动统一,流通与生产过程的统一,资本是流动资本。资本本身在每一个这样的阶段都是有约束的,作为有着自身差异的资本,是固定资本和约束资本。作为流动资本,它把自己固定,作为固定资本,它流动。“[1]8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定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时犯了两个错误:第一,马克思仍然根据固定资本的特点来理解固定资本关于事物,他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划分仍然很模糊,第二,马克思没有区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在混合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前提下,他考察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关系。在

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资本。澄清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将固定资本放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才能从固定资本中看到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因此,只有生产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相反,其他两种形式的工业资本,即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都不存在这种对立。这不是这两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存在于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无论如何发挥资本的功能,如何顺畅地流动,只有当它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流动部分时,才能成为与固定资本相对应的营运资本。”[2]187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只存在于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于流通领域。流动资本与生产资本并存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并存有本质区别。在57-58年的手稿中,马克思似乎把固定资本放在了生产过程中,但他混淆了营运资本的领域定义。他把生产过程中的营运资本与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混为一谈。只有在这里(资本论),他明确限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生产过程。除了生产过程,还有流通过程。马克思把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称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明确界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领域及其划分非常重要方法。只有弄清这个问题,马克思才能真正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进一步指出,仅仅从生产过程来研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不够的,还需要澄清如何划分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所谓的固定在物理学中是不固定的。根据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确定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的划分。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车头和轮船可以移动,但它们也是固定资本。“另一方面,一种劳动手段也可以改变它的位置,在物体上移动,但它是不断地在生产过程中,如机车、轮船、牲畜等。一方面,固定不动不会使劳动手段获得固定资本的性质,另一方面,流动也不会使它失去这种性质。”[2]182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完成了从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来定义固定资本和营运资本之间的区别。可以看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它们本质上是资本运动的两种形式,但从历史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不同的。固定资本是特定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物,而流动资本自资本主义手工艺品作坊以来就已经存在,固定资本的出现对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后,

从历史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固定资本的出现。“事实上,只有从物质存在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才能准确地进入马克思的学术视野。”[3]固定资本的物质存在形式很容易理解。在机械工业时代,机器及其机器系统——厂房等生产资料——是固定资本的物质形式。难以理解的是固定资本的社会存在形式。固定资本有其自身的优势历史存在,是资本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

固定资本的核心形式是机器及其机器系统。注意机器及其系统非常重要。在政治经济学史上,许多政治经济学家都关注机器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例如,斯密、萨伊、李嘉图和比吉,而尤尔才是真正关注机器及其系统的人。在尤尔的影响下,马克思从机器工业的生产方式上真正理解了机器及其系统。

·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涉及机器,但只是偶尔提及,因为斯密在作坊手工艺时期编写了《国富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三版中专门增加了“论机器”一章,但李嘉图仍处于从作坊手工业向机械工业的转型期,机械批量生产的基本特征尚未充分展现。因此,他对机器的理解仍然很薄弱。当然,关注机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是一个理论上的进步。萨伊和拜比吉确实非常关注机器,但他们对机器的理解仍然是对整体的偏见。在这些政治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更多的关注是工具。是尤尔真正准确地定位了这台机器。他在《工厂哲学》这台机器在,“工厂的标志是各种工人的合作,即成年工人和未成年工人,他们熟练而勤奋地在中央权力的驱动下管理机器系统进行生产。所有的工厂,只要它们的机器不构成一个连续的系统或不是由同一台发动机驱动,都不包括在这个概念中。它们属于后一类工厂——例如染料厂、铜铸造厂等——这个词的确切含义让人想起庞大的自动机由无数机械和自我意识器官组成,这些器官和谐、连续地运动以产生相同的物体,它们由一种自我推进的力量控制。" [1]88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相比,尤尔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没有固定资本,只有工具。在资本主义手工艺品时代出现了机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机器系统。可以称之为什么固定资本是机器及其机器系统,因此固定资本只存在于机器工业时代。这里有一个理论背景:工具-机器-机器及其机器系统-固定资本。通过固定资本,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转变。这与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是一致的在尤尔和其他人的启发下,马克思真正认识到,从工艺学的角度来看,以机器和机器系统为代表的生产资料是唯一的出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本质特征。“因此,只有当劳动资料不仅被定义为形式上的固定资本,而且还发展和抛弃了自己的直接形式,使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与作为机器的劳动相对立,整个生产过程不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能,而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出,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科学性,而直接劳动被轻视为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1]93-94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没有使用机器和机器系统,而是使用固定资本?因为只有固定资本的概念才能描述机器及其系统的本质。机器及其机器系统是从物质和生产的一般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马克思之所以使用固定资本代替劳动工具或机器的概念是,固定资本的概念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景,这些概念无法呈现。

的机器和机器系统是固定资本的典型代表。为了理解固定资本的面目,我们必须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本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机器,另一个是为什么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资本家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机器?“如果我们只把机器看作是使产品便宜的一种手段,那么使用机器的界限是生产机器的劳动力成本低于机器所替代的劳动力成本。但是,对于资本来说,这一界限更窄。因为资本支付的不是所用的劳动力,而是所用劳动力的价值,对于资本来说,机器将继续使用[4]451就资本家而言,机器不是随便使用的。只有当他们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时,他们才会使用机器。那么,为什么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劳动生产力和最大的限度否定必要劳动的改善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劳动手段转变为机器系统就是这一趋势的实现。”[1]92使用机器本身的目的是改善劳动生产力和否定必要劳动。在机械工业时代,

完成了生产力从个人生产力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使用新机器不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剩余价值,而是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生产力是否与社会生产力相一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机器系统为核心的生产资料以越来越快的更新速度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这一速度正在加快,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逾越的内部矛盾。那么,资本家能选择不使用新兴固定资本吗?资本主义协会已进入机械工业阶段。资本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一个新的固定资本的出现,是因为此时的生产力不再是个人的生产力,而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如果个别资本家的生产力落后于社会生产力,他们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可见,固定资本承载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的固定资本反映了资本的未来走向,走出了一条自我约束的道路。在资本主义,固定资本增加和可变资本减少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固定资本,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和内部边界。通过对固定资本的分析,马克思清晰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什么,他的客体线索思想不断成熟。他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剩余价值的开发——资本有机构成的改善——总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内部矛盾的崩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如下:1.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条规律,在某一点上与劳动生产率本身的发展有着最强烈的对抗,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危机加以克服。2.生产的扩张或收缩不依赖于d取决于生产和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取决于拥有无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与客观劳动的比例,或者根据资本主义,取决于于利润和使用的利润与资本的比例,即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在另一个前提下,资本主义对生产的限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是在满足需求时停止,而是在生产和实现利润时停止。”[5]287-288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分析是不断成熟的,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根基置于高山社会的内在矛盾之中。在机械行业的内部矛盾下资本主义社会来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构成的矛盾。从固定资本的概念可以看出,固定资本也是一种资本。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然而,资本不是一种事物,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形式,它体现在一种事物中,并赋予它独特的社会性质。”[5]922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当资本以固定资本的形式出现时,它承载着资本家剥削工人与被剥削的关系,蕴含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虽然固定资本在现象层面上是机器等固定事物的资本,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形式,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下,固定资本实现了工人的生活政治规则。

的固定资本概念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在固定资本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固定资本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如果不深入了解固定资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资本扩散的源泉就是这些固定资本。马克思后来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深刻解释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内在机制。资本扩散的源头是可变资本,即来自工人的劳动力资本。正是因为斯密和李嘉图没有澄清这些问题,他们才无法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事实上,固定资本本身来自工人劳动的殖民化。从表面上看,固定资本就像劳动资料。这是资本家首先用钱购买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已经拥有了这些生产资料。但事实上,固定资本本身也是由工人产生的。马克思称之为死劳动。当死去的劳动力被资本家统治时,它就变成了固定资本。从本质上讲,固定资本是死劳动,是死劳动衍生出来的资本关系下的物质关系机器之所以被称为死亡劳动力,是因为机器本身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工人的劳动是已经死亡的工人的劳动。因此,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是工人的死劳动剥削了工人现有的活劳动。这是工人们最痛苦的地方。当固定资本以机器的形式呈现时,没有工人劳动成果的痕迹,因为当工人劳动成果转化为机器时,其自身的真实内容被掩盖了。因此,固定资本的概念可以揭示其真正的来源。正是因为固定资本的本质被掩盖了,工人们才看不到固定资本的真正来源。因此,当工人反抗资本家时,他们经常砸碎机器。他们隐约感觉到这些新兴机器及其机器系统正在利用它们,但他们看不到的是,即使它们打碎了机器,也无法改变固定资本统治它们的事实。相反,资本家将用更先进的机器取代旧机器,以实现对工人更为稳固的统治。

的固定资本不仅承载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具有深刻内涵的固定资本概念,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固定资本如何产生资本对工人生活政治的统治。

从历史起源的角度说,固定资本对工人生活政治的控制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完成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机器系统出现后,才能称之为固定资本。在工场手工业阶段,斯密和李嘉图使用的固定资本不是马克思使用的固定资本。严格说,这不能称为固定资本。在工场手工艺品阶段,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及其机器系统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造以及固定资本的扩张,资本尚未完全实现对工人的霸权资本的出现使资本真正完善了工人生活政治的规则。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制造》一词中看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制造”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语晚期的manufactura:manu(手)+factura(工作),意思是体力劳动。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manufacturing一词的本义是手工生产。手工生产是车间手工艺品的特点,而大型机械制造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词源的变化,可以看出作坊手工业与机械工业在生产方式上的本质区别。

不同的生产模式导致了资本对工人的不同规则。在其1861-1863年的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劳动的从属关系,即从形式从属关系转变为实质从属关系。换言之,在车间手工艺品阶段,尽管生产过程因分工而被肢解,但劳动仍然依赖于工人的技术和熟练程度,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不满意时,工人就会反抗、斗争和罢工,资本家的利益就会丧失。“因为手工业的熟练程度仍然是车间手工工业的基础,而在车间手工工业中履行职能的一般组织,没有任何不依赖工人自身的客观骨架,资本必须经常与工人的不服从作斗争。”〔4〕425因此,在作坊手工业下,资本家仍然受制于工人的技能和能力。在大型机械工业体系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已从主要地位降低到次要地位。生产过程的主体已成为机器系统,生产过程不再依赖于工人的能力。“机器使手工艺品活动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原则另一方面,工人从事某些地方生活职能的技术基础已经被消除。另一方面,这一原则对资本规则的限制也消失了。”[4]426马克思在这里的分析非常深刻。表面上看,用机器代替工人是为了突破工人不驯服造成的资本限制。根本原因是要解除对资本规则的自我限制,资本本身也要挣脱自己的枷锁。最初,工人可以用自己的技术作为资本与资本家谈判。现在工人已经失去了与资本家谈判的筹码,只能顺从资本家的统治。从这个理论层面上讲,工人不受资本家的统治,而是受资本的统治。确切地说,这是以机器系统为核心的固定资本法则。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

,固定资本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那么使用固定资本会给工人带来什么后果呢?可以说,固定资本的使用实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生活政治的更深层次的统治。“资本已经发展成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在自己生活需要的狭窄范围之外从事更多的工作。作为他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剩余劳动力的抽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远远超过了过去以直接强迫劳动为基础的所有生产体系[4]359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更深入的剥削。“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只是一个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命本能,那就是自我繁衍,创造剩余价值,并以其不变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尽可能多地吸纳剩余劳动力。资本是死劳动。就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纳活劳动才能有生命,而吸吮活劳动越来越重要,它的生命就越旺盛。”[4]269这里的固定资本就像马克思提到的吸血鬼。它是通过吸纳工人的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吸血鬼。同时,固定资本也反映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资本家离开劳动再生产吸纳剩余价值工人后,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剩余价值,不断进行生产和再生产,不断扩大再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分离再生劳动力和工作条件。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创造剥削工人的条件,使他们成为永久性的……可以看出,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再生产过程进行调查时,它不仅生产[4]665-667可以看出,固定资本对劳动力吸纳的要求正在增加,吸纳能力正在提高。简而言之,这样的吸吮过程不会停止。通过这种吸吮,资本家和工人不断再生,即资本家剥削工人。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固定资本本身反映了资本家不断剥削工人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加剧的过程。可见,对固定资本的分析不仅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客观内部矛盾的方法,也是马克思深化哲学的路径。在这次理论展览中,马克思完成了客体线索与主体线索的整合。正是对固定资本的准确分析确定了主体的权力。因为在大型机械行业,工人们已经退到固定资本一边。技术和智力被淘汰的工人如何主动承担解放的力量?马克思的理论思维从早期的主体抵抗路径走向了客体内部矛盾分析路径。当然,马克思并没有放弃主体线索,而是将主体线索与客体线索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矛盾来自于固定资本所承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客观矛盾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无论是机器还是工人都不能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因此,社会解放的路径来自于固定资本所承载的客观内部矛盾。通过对固定资本概念的深入分析,可以实现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统一。

。在社会领域,金融领域和信用体系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生产过程中开始出现以人类智力因素为主的体系。在这种社会转型机制下,以哈维、奈格里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更加关注固定资本。然而,如果我们不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固定资本进行深入分析,必然会曲解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概念。因此,拾起固定资本的概念,回应西方学者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

的社会转型机制,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关注固定资本。哈维从客体维度关注马克思的固定资本。哈维在其著作《与大卫·哈维一起阅读资本论》(第二卷)和《资本的限度》中,专门开辟了讨论固定资本的章节。奈格里在2017年出席南京大学会议时提交的会议论文中,专门讨论了固定资本——固定资本的占有:隐喻?》。为什么以哈维和奈格里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重视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他们如何理解固定资本?他们对马克思固定资本的理解意味着什么?接下来,详细讨论了这两位学者对固定资本的分析。

首先讨论了哈维对固定资本的分析。哈维对固定资本的分析集中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哈维,与许多国外学者一样,关注固定资本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章,这在固定资本研究中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创造力的免费礼物,如科学知识和‘春蚕纺纱’的劳动,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资本周期。然而,马克思只对他所谓的‘普遍知识’感兴趣,特别是技术和科学知识如何嵌入固定生产资本以实现机械自动化(在我们这个时代,通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和剥夺劳动。它以固定资本的形式影响着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认为科学知识本身是一种自由的产品。”[6]哈维的评论是在讨论马克思手稿57至58年中的固定资本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章节,该手稿被翻译成“机器论片段”外国学者。从翻译中可以看出,哈维和大多数外国学者是从事物的维度来看待固定资本的。从

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来看,哈维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一样,只将事物视为事物,缺乏社会关系的维度。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双重维度物质和社会关系。固定资本不仅是机器和工厂等有形和有形的东西,而且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资本家剥削和工人剥削之间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使用的固定资本概念指的是固定资本正是因为哈维无法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他认为马克思“似乎掉进了拜物教大学的陷阱,而拜物教大学是他极为频繁地谴责的”[7]另一方面,

,哈维的固定资本理论视野从生产过程延伸到流通过程,并批评马克思将理论领域局限于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如果我们不彻底调查货币资本和利息,我们就无法深入讨论这种固定资本的流通形式。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关于固定资本的一段中排除了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调查,而只讨论了在生产过程中关闭的固定资本。”[7]364哈维对《资本论》的分析集中在第二卷和第三卷。理论视野的转变是因为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现象。他将理论视野扩展到信用体系和金融领域,从固定资本的生产过程扩展到流通过程。

不能否认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论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但尽管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分析了流通过程,但其理论基础是第一卷,而第一卷分析了流通过程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运动机制。第二卷和第一卷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在现象层面上的展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是马克思从抽象方法论到具体方法论的逻辑过程。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第一卷的基本内容,那么在现象层面上对第二卷本质的呈现将被理解为经验。哈维从现象层面理解《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因此,哈维对循环过程的理解是经验性的。

分析固定资本折旧时,哈维称马克思的固定资本折旧为“线性价值转移”模型。事实上,他自己在线性水平上解释资本,这可以从他的水循环图中看出。哈维的水循环图显示了资本循环,这大大削弱了资本的社会和历史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显微镜和化学试剂都不能用来分析经济形式,两者都必须被抽象力所取代。”[4]8抽象力应该用来研究社会和历史过程,而不是解剖刀。事实上,哈维用手术刀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问题,但如果他在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之前不理解抽象的理论问题,他只会停留在现象层面的分析。哈维强调《资本论》三卷的完整性是非常准确的,但哈维将这三卷从线性层面划分开来。真实的事实上,《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是一条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路径,是在现象层面上对本质的逐步展示。金融等领域的矛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本质矛盾的新矛盾现象。如果我们不抓住本质矛盾,就会被这些现象所迷惑。哈维批判的理论观点是合理的,但这些问题不是本质问题。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哈维对固定资本的关注是在客体层面,而奈格里对固定资本的关注是在主体层面。

·奈格里认为,马克思当时讨论的理论视界是机械工业时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已经从物质生产转变为非物质生产,工人的劳动也从工业社会的物质劳动转变为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劳动,工人再次成为生产主体。他对固定资本的理解也在学术层面得到了提升。在会议论文《拥有固定资本:隐喻》中,他重点分析了固定资本。

·奈格里认为,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机器时代,工人的劳动已成为认知劳动。由于劳动方式由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可以重新占有固定资本。当马克思断言《资本论》中通常被理解为机器网络的固定资本已成为“人自己”时,他预言了当今资本的发展。虽然固定资本只是资本占有的劳动产品。尽管生产力和科学活动的积累称为马克思的“通用智能”被纳入资本控制的机器中。最后,虽然资本免费占用了所有这些——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时刻,活劳动运用力量扭转这种关系。[8]从这里可以看出,与哈维对物体的关注不同,奈格里对机器理论碎片的关注是“环绕太平洋”和“活劳动””他更注重主题的力量,这与他早期作品《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中的想法一致,但它已经发展起来了。在本文中,他仍然是张扬革命的主体性,但他的主体性在这里是基于他对新时代的判断。奈格里认为,马克思早就预言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这是马克思在57-58年的手稿中所讨论的,“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直接生产力,从而使社会生活过程本身的条件受到一般情报的控制和改变(general intellect)。”[1]102在这里,马克思将固定资本等同于一般智力,这是奈格里和其他人关注机器理论碎片的背景,“节省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个人充分发展的时间,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是生产的固定资本,这就是人本身。“[1)107-108这正是奈格里等意大利自治产生的革命主力军的出现路径。他们认为固定资本节省了劳动时间,因此个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马克思对当代资本发展的预测,因此他牢牢抓住了“活劳动”的倒转力量““今天,我们可以真正谈论在自治社会控制下的智能机器的整合以及工人对固定资本的重新占领。”[8]事实上,奈格里没有看到马克思讨论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即马克思《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的分量。”虽然马克思预言了我们时代资本的发展,但我们看不到奈格里所说的活劳动主体的力量资本完成了所有工人的劳动殖民,无论是物质劳动还是非物质劳动。从经验来看,工人的劳动方式确实发生了变化。一些工人出售自己的知识、智力和其他因素,即奈格里提出的非物质劳动,但这并没有改变资本统治工人的方式。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都没有改变资本统治的命运。

现在有了固定资本的新内容。除了马克思所讨论的大型机械工业下以机器系统为代表的固定资本外,在后工业时代,资本追求的是无形的固定资本,即工人的智力、知识等。奈格里所提到的非物质劳动已成为固定资本的一个新内容,这表明资本在更新和更广泛的意义上牢牢地统治着工人,完成了对工人更广泛的生活政治的统治,牢牢地掌握着自己统治下的所有劳动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固定资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承载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这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因此,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化对固定资本的理解,找出资本主义在固定资本中所体现的内在矛盾。以哈维、奈格里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面对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固定资本概念中可以延伸出来的哲学内涵无非是人类生产或创造事物的解放意义,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削弱生产过程的社会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我们无法从社会历史过程中理解固定资本,所以我们要么走现象层面上的流通过程实证分析,要么走中止主体阻力之路。如果我们清楚地把握固定资本概念的社会历史内涵,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内涵,那么,固定资本所包含的解放意义,实际上就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包含的解放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唐正东。一般智力的历史作用:马克思的解读视角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4):42-4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6]大卫·哈维。马克思与资本[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大学,2018:154-155。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第2篇

一、固定资产定义的比较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项目: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行政管理而持有的,预期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通过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1)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属性认定是有形资产;而国际准则的认定是有形项目。(2)我国的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特征明确地概括为两条;而国际会计准则只是指出了固定资产所具备特征的含意,并没有像我国那样把固定资产的特征概括归纳为两条。(3)在固定资产的特征描述方面,我国会计准则有“经营管理”、“使用寿命”和“会计年度”的专业术语;而国际会计准则所用术语是“行政管理”、“预计使用寿命”和“会计期间”。(4)关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解释,我国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而国际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主体使用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主体预期从该资产使用中获取的产量或类似计量单位的数量。

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两个准则的定义在本质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在用词上还是存在差别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充分和具体,而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明确和有条理。

二、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名称的比较

在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会计行为的准则所确定的名称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有关固定资产准则所确定的名称为《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

比较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可以看出主要的不同点是:(1)我国会计准则名称中有“企业”二字的限定。即强调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其他准则的区分;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企业”二字的限定。(2)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在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第16号。也就是说,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的会计准则较国际准则靠前。(3)就整个名称来说,我国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比较简单、概括性高;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对象化比较强,理解起来更具体一些,我国会计准则的名称就要笼统一些。

从以上比较可以体会到不同主体制定相关准则的思路。虽然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只仅仅是个形式,但具体、简单、易于理解的名称会有利于会计工作。

三、固定资产会计准则适用对象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把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界定为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不涉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和生产性生物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是:(1)适用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会计处理;(2)不适用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矿产权和诸如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资源等矿产储量,但适用于以开发或维持上列两项所描述资产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适用于正处于建造或开发过程中,准备在将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使用,但尚未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不动产,但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会计处理的主体,应采用本准则的成本模式。

比较两个准则所规范的对象,我国会计准则对适用对象的界定比较概括和笼统,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具体,有利于对准则适用对象的界定。

四、固定资产确认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而在IAS―16中,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定义指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形资产:(1)企业为了在生产或供应商品或劳务时使用,出租给其他人,或为了管理的目的而持有;(2)预期能在不只一个的期间内使用。

可以看出,IAS-16中并没有给出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年限和价值标准,只是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应超过一个经营周期或会计期间。我国对于固定资产寿命的描述则是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定义不是很严谨。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基本一致的:(1)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

(一)外购固定资产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在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范围上,我国会计准则与IAS―16基本相同。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IAS-16对延期支付超过正常赊销期限情况做出规定,即在这种情况下应以现销价格作为其成本,该项金额与总支付金额之间和差额除符合利息资本化的条件之外,均应视为赊销期内的利息费用。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IAS-16规定,自建资产成本按购置资产成本的确定方法确定或用与所售资产的生产成本一致的方法确认。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将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之后的差额,工程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或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己经完工的,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而IAS-16要求不把自建过程中浪费的材料、人工或其他资源等不正常损失计入资产的初始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的作法更利于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资源的浪费,并从更真实客观的角度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四)非货币易取得的固定资产

IAS-16规定,主体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易取得的资产,除非交换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在这一问题上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六、固定资产折旧的比较

(一)折旧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的每一重要部分都要单独计提折旧,各种组成部分的判断是以各组成部分成本相对于总成本而言是否重大为标准,而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国际准则中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单位合计法。其中,单位合计法与我国的工作量法相对应。我国准则中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或称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等四种。

(三)固定资产开始或停止折旧时间

增加或减少的固定资产应从何时开始或停止计提折旧,在国际会计准则及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系统地摊销”。

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以月初应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依据,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或者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相比之下,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更加精确,有利于实际操作。

七、固定资产处置的比较

IAS16对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特别规范了一些内容,如对从资产负债表上注销的资产增加一个条件,即“永久地退出使用并且企业已不再从清理中得到未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再如对固定资产清理盈利或损失的处理,对涉及交换、租赁固有定资产清理的处理问题。而我国只是笼统地规定:“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八、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比较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第3篇

摘 要: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研究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通过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质量。据此,有利于提升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充分应用企业资源,推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企业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有效措施 效益最大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管理,以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下,企业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以此来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性,推动企业经营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费用,充分利用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保障企业所搜集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以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有利于保障企业固定资产的完整性,避免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

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为企业提供更为准确和真实的会计信息,以此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其目标在于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水平,做好财务会计记录,使其更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编制科学的固定资产预算方案,规范固定资产采购业务流程,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做好固定资产报废工作等。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其问题主要在于:第一,企业相关领导人员并未意识到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明确企业固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以至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监督,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企业并未重视固定资产内部管理的过程,管理力度不够,不具备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以至于其在开展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的时候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整个内部控制工作有些混乱;第三,企业并未建立健全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监督体系,缺乏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以至于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效率不高。

四、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控制的重视程度

为了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效果,则应当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明确实施高效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以保障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企业为寻求发展,就必须合理使用资金,将所投入的资金有效的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因而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要转变企业领导者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态度,使其能够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并且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方式,从而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要贯彻落实企业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大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力度,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过程性管理

在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管理的过程性。在管理过程中,要全面把握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情形,以此来制定相适应的、完善的企业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在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的时候,一定要先展开有效的市场调查,做好企业预算编制,从而确保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严格按照所通过的计划书来实施投资活动,以有效地管理企业固定资产。另外,要规范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程序,以此保障所开展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将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责任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使其更投入于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的企业固定资产内部监督机制

为了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则必须设置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实施高质量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要制定完善的员工考核机制,设置奖惩制度,以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保障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主,要能够推动企业稳定而健康的发展。

结束语

企业固定资产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是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元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应当采用全新的管理方式,以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最大化。在实施高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执行,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遵循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固定资产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状况,来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从而达到预期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莉. 浅谈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 低碳世界,2014,11:200-201.

[2]刘青. 关于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及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外资,2013,07:181.

[3]徐玄才. 浅谈供水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实施[J]. 城市公用事业,2013,02:51-53+60.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第4篇

[摘 要] 将《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二者相同之处及重大差别,便于会计工作者通过比较法学习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做好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企业;政府;固定资产准则;比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05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014- 02

前 言

《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分别为我国财政部针对企业和政府固定资产制定的会计标准,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别。在此,笔者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下称“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下称“企业固定资产准则”),结合学习体会,对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谈一点粗浅之见,就教于会计同仁。

1 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相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均为固定资产准则,它们在制定依据、确认方法、计量方法等各方面有相同之处。

1.1 制定依据基本相同

《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都属于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会计准则,它们出台的依据也基本相同和目的,均为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就是说,它们出台的目的也基本都是为了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固定资产准则。

1.2 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基本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确认条件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基本都是按照《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确认条件规范的。首先要求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在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前提下,提出同时符合另外两个条件:一是,从固定资产资源预期流入会计主体确认,二是从固定资产资源计量方法上确认。符合定义,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即为固定资产。亦即,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同时符合下列两个条件,即为固定资产: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单位,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除了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在固定资产具体确认方式上有所不同,如固定资产确认时c上,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规范更为具体,分别列举了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确认时点、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点及改扩建固定资产时点等。其余确认方法上基本一致,具体有:固定资产各组成部分因为使用年限不同、折旧方法不同而选择的固定资产确认方法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确认固定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等。

1.3 初始计量方法基本相同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它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固定资产计量方法也存在上述两种计量方法。不论《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还是《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均要求“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也就是说,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规范基本一致:

(1)外购固定资产成本的初始计量方法相同。即不论是企业固定资产,还是政府固定资产,外购固定资产成本均“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2)自制固定资产成本初始计量方法相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均规范为“其成本包括该项资产至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

1.4 固定资产折旧基本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规范基本一致,分别提出固定资产折旧概念、折旧因素和折旧方法(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只规定使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1.5 固定资产处置方法基本一致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对于固定资产处置方法规范相同。具体如下:

(1)按规定报经批准出售、转让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应当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销计入当期费用,并将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税费后的差额按规定作应缴款项处理(差额为净收益时)或计入当期费用(差额为净损失时)。

(2)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应当计入当期费用。

2 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差别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差别。

2.1 定义不同

固定资产属于单位的劳动工具,必备的劳动资料。虽然企业和政府均持有固定资产,但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和政府持有的固定资产含义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概念及其内容规范不同。

(1)主体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中的固定资产主体是企业,《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中固定资产的主体是政府。

(2)政府会计主体的固定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可见,政府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从三个方面加以定义:一是政府控制,二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三是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业务活动不同,导致固定资产定义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定义为“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可见,政府固定资产比企业固定资产特点超过一部分,企业国定资产没有限制固定资产价值,只是从两个方面加以定义。

2.2 固定资产准则适用范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适用于一般制造业企业。但是有些企业固定资产不适用固定资产准则。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 号――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 号――生物资产》。

政府固定资产准则适用于一般固定资产,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自然资源资产等,适用其他相关政府会计准则,有其他政府准则加以规范。

2.3 固定资产折旧空间范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均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要求下列各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①文物和陈列品;②动植物;③图书、档案;④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但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上,二者基本一致,均规定固定资产按期计提折旧。

2.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同

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只允许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f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2.5 固定资产披露内容不同

政府会计主体要求,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还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①固定资产的分类和折旧方法;②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旧率;③各类固定资产账面余额、累计折旧额、账面价值的期初、期末数及其本期变动情况;④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理由;⑤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⑦出租、出借固定资产以及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⑧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毁损等重要资产处置的情况;⑨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变动情况。

与企业固定资产准则比较,企业固定资产准则要求披露的固定资产有关的信息政府固定资产准则都要求披露。但是,企业固定资产准则没有规范披露的内容有: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理由;已提出租、出借固定资产以及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毁损等重要资产处置的情况;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变动情况。

2.6 实施时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实施的时间不同。在我国会计实践中,财政部首先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准则,并且实施多年来,得以逐步完善。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连同《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其他三项会计准则一并于2017年1月1日实施,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得以在政府会计实践中完善。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第5篇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项目: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行政管理而持有的,预期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通过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定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

(1)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属性认定是有形资产;而国际准则的认定是有形项目。(2)我国的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的特征明确地概括为两条;而国际会计准则只是指出了固定资产所具备特征的含意,并没有像我国那样把固定资产的特征概括归纳为两条。(3)在固定资产的特征描述方面,我国会计准则有“经营管理”、“使用寿命”和“会计年度”的专业术语;而国际会计准则所用术语是“行政管理”、“预计使用寿命”和“会计期间”。(4)关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解释,我国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而国际会计准则所作的解释是主体使用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主体预期从该资产使用中获取的产量或类似计量单位的数量。

比较两个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两个准则的定义在本质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在用词上还是存在差别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充分和具体,而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比较明确和有条理。

二、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名称的比较

在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会计行为的准则所确定的名称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有关固定资产准则所确定的名称为《国际会计准则第】6号一不动产、厂场和设备》?

比较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可以看出主要的不同点是:(1)我国会计准则名称中有“企业”二字的限定。即强调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其他准则的区分;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企业”二字的限定。(2)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在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编号为第16号。也就是说,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固定资产的会计准则较国际准则靠前。(3)就整个名称来说,我国有关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比较简单、概括性高;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对象化比较强,理解起来更具体一些,我国会计准则的名称就要笼统一些。

从以上比较可以体会到不同主体制定相关准则的思路。虽然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名称只仅仅是个形式,但具体、简单、易于理解的名称会有利于会计工作。

三、固定资产会计准则适用对象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把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界定为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不涉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和生产性生物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的适用对象是:(1)适用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会计处理;(2)不适用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矿产权和诸如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资源等矿产储量,但适用于以开发或维持上列两项所描述资产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适用于正处于建造或开发过程中,准备在将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使用,但尚未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投资性房地产”定义的不动产,但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会计处理的主体,应采用本准则的成本模式。

比较两个准则所规范的对象,我国会计准则对适用对象的界定比较概括和笼统,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具体,有利于对准则适用对象的界定。

四、固定资产确认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而在IAS-16中,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定义指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形资产:(1)企业为了在生产或供应商品或劳务时使用,出租给其他人,或为了管理的目的而持有;(2)预期能在不只一个的期间内使用。

可以看出,IAS-16中并没有给出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年限和价值标准,只是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应超过一个经营周期或会计期间。我国对于固定资产寿命的描述则是超过一个会

计年度,定义不是很严谨。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基本一致的:(1)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

(一)外购固定资产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在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范围上,我国会计准则与IAS—16基本相同。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IAS-16对延期支付超过正常余销期限情况做出规定,即在这种情况下应以现销价格作为其成本,该项金额与总支付金额之间和差额除符合利息资本化的条件之外,均应视为赊销期内的利息费用。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IAS-16规定,自建资产成本按购置资产成本的确定方法确定或用与所售资产的生产成本一致的方法确认。

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将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之后的差额,工程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或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己经完工的,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而IAS—16要求不把自建过程中浪费的材料、人工或其他资源等不正常损失计入资产的初始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的作法更利于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资源的浪费,并从更真实客观的角度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曰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四)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固定资产

IAS—16规定,主体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资产,除非交换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在这一问题上巳经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六、固定资产折旧的比较

(一)折旧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的每一重要部分都要单独计提折旧,各种组成部分的判断是以各组成部分成本相对于总成本而言是否重大为标准,而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国际准则中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单位合计法。其中,单位合计法与我国的工作量法相对应。我国准则中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或称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等四种。

(三)固定资产开始或停止折旧时间

增加或减少的固定资产应从何时开始或停止计提折旧,在国际会计准则及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系统地摊销”。

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以月初应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依据,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或者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相比之下,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更加精确,有利于实际操作。

七、固定资产处置的比较

IAS16对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特别规范了一些内容,如对从资产负债表上注销的资产增加一个条件,即“永久地退出使用并且企业已不再从清理中得到未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再如对固定资产清理盈利或损失的处理,对涉及交换、租赁固有定资产清理的处理问题。而我国只是笼统地规定:“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八、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主体披露的固定资产的会计信息内容是:(1)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分类、计量基础和折旧方法;

(2)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率:(3)各类固定资产的期初和期末原价、累计折旧额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4)当期确认的折旧费用;(5)对固定资产所有权的限制及其金额和用于担保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6)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名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置费用和预计处置时间等。IAS-16要求,对固定资产信息披露的内容除了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全部内容外,还包括:(1)主体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披露当期或者与其对以后期间产生影响的会计估计变更的性质和影响:(2)如果按重估金额列示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项目的,还应披露有效重估价值相关的信息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3)采用成本模式时,如果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公允价值与资产的账面金额相差较大的话,还应披露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公允价值,并鼓励主体披露这些金额等。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第6篇

[论文摘要]对目前施工企业经济核算中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测算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对确保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施工企业经济核算中,利用企业内生产总值、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和总储蓄等企业经济总量指标推算企业内生产净值、净收入、可支配净收入和净储蓄等经济净值指标时,总要面对一个重要的指标——固定资本消耗。由于它是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的准确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各项净值指标的测算以及用输入法测算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如何准确的推算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是企业经济核算应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测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固定资本消耗,在我国通常称为“固定资产折旧”。它是指核算期内生产单位为补偿生产活动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它的内涵是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损耗和转移的价值。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理论和实际核算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难以客观准确的计算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

这是因为实际生产中引起固定资产价值下降的因素较多而且比较复杂。这些因素中,既有正常使用的磨损,也有事故灾害引起的磨损;既有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变动,也有由于价格引起的价值变动。在实际计算中不易分清各种因素对固定资产价值下降各自引起的作用大小。从固定资本消耗的本身含义讲,它应该是固定资产在生产活动中的正常磨损部分,而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则属于固定资产的损失,不能做为消耗,因为这种消耗的价值并没有转移到产品中去。

1.2难以直接利用工商企业会计中的有关核算资料

企业经济核算中的固定资本消耗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在测算上并不完全相同。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即:

年固定资产折旧额一(某项固定资产历史价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这就给直接利用工商企业会计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企业经济核算的“现期市场价格原则”,在进行企业经济核算时,若要采用会计核算资料,就必然存在一个核算口径和方法的转换问题。即必须将用实际成本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转换为按限期市场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才能满足企业经济核算的要求。

1.3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所使

用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是预先难以确定的主观预计量

这使得工商企业会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行为带有很大的主观}生和不确定性,往往本核算期内提起的固定资产折旧并不一定能真实或相对真实地反映本期生产活动中的固定资产正常消耗价值。

2对固定资产消耗价值测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为了确保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数据的真实可靠,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上问题和困难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是增加值的重要构成项目,它的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的质量。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针对不同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推算,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1)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如机械设备的技术更新),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速度就越快,2者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结合一定时期的技术进步增长率,确定一个技术经济参数——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例如本期技术进步增长率为5%,可以近似地确定本期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为5。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可以考虑根据当前时期的该项固定资产市场物价指数的降低幅度,也确定一个参数——价格下降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

)。例如本期某项固定资产的物价指数为95,降低幅度为59%,则可以近似地确定该项固定资产本期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减值率为5oa。至于事故灾害等非正常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则可以根据历史上正常年份事故灾害的发生率及其对固定资产的损害程度,估计出另一个参数——事故灾害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再令正常施工生产磨损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一定时期固定资产价值的总的下降率为()。由于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是以上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有:

根据此公式可以求出由于正常施工生产磨损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即:

在已知一定时期固定资产减值总额()的情况下,就可以求出本期固定资产由于正常生产磨损而减少的价值总量,即:

而本期固定资产由于正常生产磨损而减少的价值,就是所要测算的所谓“固定资本消耗价值”。以上的口、j8、y必须由施工企业核算部门根据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价格变化以及事故灾害情况变化的规律,结合对核算期它们可能发生的变化所做的合理预计,并根据具体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修正。

(2)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微观会计核算资料,更好地实现企业经济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的有机对接。①针对施工企业可以考虑在微观会计核算中增设“累计折旧调整”科目,专门记录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在日常的实际计提过程中,除了保留传统的“实际成本法”计提折旧外,还需要采用“现行市价法”计提折旧。其计提公式为:

现价年固定资产折旧额=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第7篇

[论文摘要]对目前施工企业经济核算中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测算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对确保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施工企业经济核算中,利用企业内生产总值、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和总储蓄等企业经济总量指标推算企业内生产净值、净收入、可支配净收入和净储蓄等经济净值指标时,总要面对一个重要的指标——固定资本消耗。由于它是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的准确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各项净值指标的测算以及用输入法测算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如何准确的推算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是企业经济核算应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测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固定资本消耗,在我国通常称为“固定资产折旧”。它是指核算期内生产单位为补偿生产活动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它的内涵是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损耗和转移的价值。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理论和实际核算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难以客观准确的计算固定资产消耗的价值

这是因为实际生产中引起固定资产价值下降的因素较多而且比较复杂。这些因素中,既有正常使用的磨损,也有事故灾害引起的磨损;既有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变动,也有由于价格引起的价值变动。在实际计算中不易分清各种因素对固定资产价值下降各自引起的作用大小。从固定资本消耗的本身含义讲,它应该是固定资产在生产活动中的正常磨损部分,而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则属于固定资产的损失,不能做为消耗,因为这种消耗的价值并没有转移到产品中去。

1.2难以直接利用工商企业会计中的有关核算资料

企业经济核算中的固定资本消耗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在测算上并不完全相同。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即:

年固定资产折旧额一(某项固定资产历史价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这就给直接利用工商企业会计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企业经济核算的“现期市场价格原则”,在进行企业经济核算时,若要采用会计核算资料,就必然存在一个核算口径和方法的转换问题。即必须将用实际成本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转换为按限期市场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资料,才能满足企业经济核算的要求。

1.3工商企业会计核算中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所使

用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是预先难以确定的主观预计量

这使得工商企业会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行为带有很大的主观}生和不确定性,往往本核算期内提起的固定资产折旧并不一定能真实或相对真实地反映本期生产活动中的固定资产正常消耗价值。

2对固定资产消耗价值测算若干问题的思考

为了确保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数据的真实可靠,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上问题和困难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固定资本消耗价值是增加值的重要构成项目,它的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增加值或企业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的质量。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针对不同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推算,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1)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如机械设备的技术更新),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速度就越快,2者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结合一定时期的技术进步增长率,确定一个技术经济参数——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例如本期技术进步增长率为5%,可以近似地确定本期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为5。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可以考虑根据当前时期的该项固定资产市场物价指数的降低幅度,也确定一个参数——价格下降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

)。例如本期某项固定资产的物价指数为95,降低幅度为59%,则可以近似地确定该项固定资产本期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减值率为5oa。至于事故灾害等非正常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则可以根据历史上正常年份事故灾害的发生率及其对固定资产的损害程度,估计出另一个参数——事故灾害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再令正常施工生产磨损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一定时期固定资产价值的总的下降率为()。由于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的价值下降,是以上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有:

根据此公式可以求出由于正常施工生产磨损引起的固定资产减值率,即:

在已知一定时期固定资产减值总额()的情况下,就可以求出本期固定资产由于正常生产磨损而减少的价值总量,即:

而本期固定资产由于正常生产磨损而减少的价值,就是所要测算的所谓“固定资本消耗价值”。以上的口、j8、y必须由施工企业核算部门根据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价格变化以及事故灾害情况变化的规律,结合对核算期它们可能发生的变化所做的合理预计,并根据具体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修正。

(2)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微观会计核算资料,更好地实现企业经济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的有机对接。①针对施工企业可以考虑在微观会计核算中增设“累计折旧调整”科目,专门记录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在日常的实际计提过程中,除了保留传统的“实际成本法”计提折旧外,还需要采用“现行市价法”计提折旧。其计提公式为:

现价年固定资产折旧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