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合集7篇)

时间:2023-08-06 10:45:33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第1篇

事实上,培养学生语感最好的时间不是高校阶段,而是在中、小学阶段。高校期间被迫提出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因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语感非常差,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多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过分关注考试,教学中注重讲解字词、语法知识,将文章诠释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另一个原因是目前中学生手中的“课外书”主要为考试辅导书,他们很难有机会去浏览真正的课外出版物,无法开拓视野、丰富情感、培养情趣。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大学人文教育中再提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出于各种原因,目前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危机四伏,效果甚微。

1、人文教育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地位

大学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但是目前诸多高校已经违背初衷,在人才培养上急功近利。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管理者过分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忽视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以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为例。《大学语文》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作用很大,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良好语感,提升其表达能力。该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分31个单元,精讲课文96篇,泛读课文664篇,每周3个课时,每个学期共计45课时左右,除去节假日实际上课只有三十多个课时,任课教师要在如此之少的时间内完成31个专题的讲解,并梳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根本是天方夜谭。而与附近几所高校比较而言,该校还是相对较为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众多高校或者根本不开设某些人文课程,或者即使开设,也没有足够必要的课时,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人文课程教师上课应付、学生对付的情形。任课教师觉得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化人物,学生对人文课程更不重视。

2、人文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古板,难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感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式教育还是偏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相关知识的传授为中心,某些教学专家评判教学效果好坏时,上课学生是否安静听话成为评优的主要指标,“示范课”评比更是以教师讲授为重,教学互动较少。因此,即使教师授课经验丰富、思路清晰、语音标准,道理深入浅出,但效果仍然不甚如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仅是观念的输送,学生不需要思考,更不需要主动发言,从而丧失了许多提升语感的机会。专业课问题对错可能十分明显,但人文课程的相关问题通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因此改变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发言,充分表达其观点,实现思想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感,否则光靠教师传授,学生的语感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3、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难以体会语感的作用

人文教育对学生语感提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学生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尽管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感培养提出了要求,但事实上我国中等教育中成绩考核始终位于首位。为应对学校考试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大多集中精力去获取那些具有实际有形价值的、能即时发挥作用的“硬件”,比如各种证书、专业技能培训等;而对于短时间难以发挥效用的人文课程,基本上就是应付了事,大都抱着凑学分的学习态度。大学人文教育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学生就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适合自身的抉择。所以目前高校校园“老实人吃亏”的观点盛行,同学之间攀比现象层出不穷,享乐主义遍地开花,整个校园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将更加难以静心学习人文课程,语感提升也无从提起。

二、高校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对策建议

语感的培养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它很难用具体的文字予以描述,也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胃口”,培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只有人文教育真正得到重视,学生语感的提升才能实现。

1、高校管理者要摆正人文教育的位置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直接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心态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应改变现在人文教育的弱势地位,通过营造浓郁的大学人文氛围、合理增设人文课程等方面,提升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人文氛围的营造上,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静、动两个方面予以实现。静的方面表现为巧妙构建校园环境。如在学院矗立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或名人塑像或是建立自己的学院历史展览馆,每批新生入校,都带领新生到学院历史展览馆参观,给新生介绍学院的历史,增强新生入校荣誉感;在学院教室、走廊等地方,多张贴一些名人事迹、格言等。动的方面,学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并给予学生们足够的支持。学生们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或者活力会产生一种隐性的人文气息,让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某篇新闻报道曾这样描述,高校在迎新时,新生进入高校看见的不仅是班主任,还有一路五花八门的社团为招人而打着的“活广告”,如武术社团的成员穿着少林服装表演、书法社团的成员挥毫泼墨吸引新生等。走进这样充满人文氛围的高校,自然能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针对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人文选修课程。目前人们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选修的人文课程大多是大学为同学们凑学分而胡乱开设的“玩”的课程,只有专业课才是“正经”课程。但若放眼国外,就会发现很多名校选修课才是形成其特色的重头戏。这些名校最受欢迎的课程往往不是专业课,而是部分选修课,其选修课比重基本位于60%以上。与其相比,我国国内大学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据了解,我国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选修课所占比重一般也就是34%左右,一般大学选修课所占比重多为24%左右,这个比例中可能还包括一些限制性选修课(或称准必修课),其实际比例可能更低。例如,某高校基础课部开设的选修课程仅包括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湖湘文化专题、西方文学作品赏析、中西文化比较、大学生艺术修养,音乐欣赏,摄影、书法技巧与欣赏九门课程,选修课开设数量少,科目也较为单一。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同,人文教学是打开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提高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所以适当减少学科专业课程,增加人文选修课程,扩大学生选择面,应成为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的发展思路。高校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不尽如人意,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以湖南省部分高校为例,很多高校开设的选修课并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都是找外聘教师上大课。一般来说,外聘教师教学责任感相对较低,教学态度也不太认真,因此即使学生对某些选修课兴趣浓厚,但受任课教师的影响,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选修课到课率越来越低,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学生不是机器,高校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做事的前提应是学会如何做人,而其必要条件就是要有称职的、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辅导。为此,高校在多开设人文选修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多培养称职的人文课程教师,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领略人类文化的深奥与博大,得到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喜悦。人文课程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领悟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浓厚的语感,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2、掌握语感培养思路,依据语感获取方式,创新人文课程教学方法

语感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学时机和方法的把握。培养语感,使学生具备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应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传统“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提升语感效果甚微,人文课程是欣赏的课程,其教学本身也应该是“人文”的。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中发展语感。感受同生活的直接经验息息相关,若离开了生活经验,那么语言与现实就失去了联系,也就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提出了图式理论,对于探讨语感培养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鲁墨哈特认为,“图式理论基本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运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9]根据图式理论,图式在人们语感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味着:一是人们头脑中本来具有的图式数量越多,其再生成新图式的能力就越强,并且形成更有用、更高级的图式难度就越小;二是人们头脑中图式数量越多、图式的质量越高,那么其直觉思维就越敏锐,运用图式的能力就越强,即能够在相应的言语环境中快速的把相关有用的图式调动出来,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人们头脑中数量多、质量高的图式运用的次数越多,人们形成无意识支配自己思路和气势的能力就越快,即良好语感自然形成的时间也就越短。在了解语感培养思路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语感自然习得和学习获得这两种方式对语感培养方法进行创新。自然习得的主要方式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概念由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即内隐学习时认知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10]。内隐学习是不需要付出意识努力、不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学习获得的主要方式是外显学习,即主体需要付出一定的意识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才可以完成的学习。内隐学习是语感培养的主要方式。人文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内隐学习的氛围,同时配合外显学习,培养语感。创造内隐学习氛围,就是让语感教学少一些束缚和尴尬,多一些自由和舒畅。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第2篇

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就依据所学知识及亲身的教学经验,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进行语言思维训练,通过“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思想开拓,思维敏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考,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善于口头表达则是思维敏捷的重要表现。但是现代的学生由于平时只注意书面语言的训练,不重“说”的训练。故而,学生只会“埋头苦干”,久而久之,一说话就紧张,面红耳赤。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说话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故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重要。因而作为以语言教学为主的语文课必须在学生的语言思维上进行有系统地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二、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的设疑是很重要的一环。通过“设问”,可以让学生把那已有的感知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凭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为什么”,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思路广阔,而且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地探讨,从而达到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的功效。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用于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简单一点的问题有时也可起到训练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当然,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激励学生大胆发问,于无疑处质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认识的差异,学生只是将自己的看法与教材作比较;或以教材的观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使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三、创设思维情境,推动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发散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新思维予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四、通过比较,激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路,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发挥创新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内心演算有着“希望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是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适时、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为释疑而主动去探究,启迪创新思维。

六、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第3篇

原先以为会与往常的培训一样,理论会多一些。没想到这次周老师教授的讲座听下来,竟然如此地真实和可操作,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一步地了解和认识。

讲座先是引用了温儒敏老师解读教材的观点,概括下来主要有几点:一是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要多使用任务驱动促学生主动,要注重进行整合式教学,要创造真实情境;二是教案的设计方式要改一改,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三是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最好还要能够重新研究和参照课标,要关注“如何体现”,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接下来周教授就按照17年《高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具体展示了她在华师附中上课的情况,主要展现的是第一单元的上课情况。她强调高中语文任务群设计宗旨: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并将这一点落实到实处。17年《高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主题:由学习资源+素养导向提炼;

2、整合:对学习内容要进行整体安排、群文学习;

3、情境:与生活联系,情景主管产生问题;

4、任务:解决问题的方案;

5、活动: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6、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以第一单元为例,大体梳理一下周老师上课的思路:

主题方面,确立了“青春的价值”的主题,分析了第一单元的单元类别和特点。有诗歌题材,也有小说题材;有现代诗,也有外国诗;有教读部分,也有自读部分。确立了单元教学目标。

整合方面:先在上课前教授了思维导图的新知识,让学生学会整合资料的工具。还有表格。

情境方面:教读课的情境任务活动和单元综合任务的设计举例,让情境真实发生。本单元是举办一个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三首诗歌比较研讨会。

任务方面:按照单元学习任务,分成八个小组的研讨会,每组负责一个小的学习研讨任务,

活动方面:自学了SQ3R阅读学习策略,提供相关论文支持学生探究,提供大致的整合思路的表格。

评价方面:老师点拨、学生评价,还有课外梳理和总结整个单元学习,实现单元学习效果的评价化。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培训;方法;亮点

语文是我国各个教育教学阶段必须要教授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语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作为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应重视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强培训语文教师,以便确保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提高。

1.注重对教师品德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文相关知识的传授,也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文学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品德素养会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为避免因语文教师自身品德不过关,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树立,在语文教师培训过程中,应重视对语文教师品德的培养,以此规范语文教师的行为,促进语文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以便为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培养树立榜样。

品德是对一个人自身素养、涵养的体现,主要通过人的行为进行具体展现,属于一种自然感召力。为培训出德才兼备的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师进行实际培训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对教师学识的丰富,也应重视对教师人格的培养,引导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高,增强自身的内心修养,以使语文教师能够具备师德。德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参考依据,一个人德行的优劣直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心修养。相比于德行低劣的人,人们更愿意接受德行高尚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高尚德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在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应重视对语文教师品德的培养,据此培训处德才兼备的语文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树立榜样,以便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语文教师的自身德行会对学生造成感召,而高尚德行能够起到积极意义,但低劣德行会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师培训过程中,为更好地培养语文教师的品德,促使语文教师能够养成高尚德行,应加大对师德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以便确保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得到提升,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丰富的学识去感召学生,以便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确保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2.注重教学方法技巧的传授

素质教育背景下,知识的传授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目标,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因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时间影响,部分语文教师虽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能力却相对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在对语文教师的学识进行丰富的基础上,也应向语文教师传授更高效的教学技巧,并对语文教师的信息采集、处理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以便为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向语文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和技巧,应对教师培训理念进行转变,充分把握不同语文教师在能力或素质上的短板,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不同语文教师进行培训,以便确保语文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应遵循讲务实、重实效等培训原则,利用适宜的培训方法,加强对语文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训,以便确保语文教师培训水平能够得到提升。此外,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有哟涡浴⑾低承浴T谂嘌倒程中,教研员可鼓励语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积极提问,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引导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以便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的本质,据此找到更好地解决措施。同时,为保障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教研员应对教师培训主题进行明确,并制定全面、适宜的培训计划,而培训结构也应对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对语文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以便确保在经过培训后,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实现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

在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中,为了培育出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应向接受培训的语文教师传授世界各国的现代教育理论,并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比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分析两者的优势和缺陷,对教育界最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传授,引导语文教师树立符合自身教学习惯及现代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以便为语文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对最新的教育思想成果进行记录,从适应范围、人群等多个方面对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培养语文教师记录教育日记、归纳教案、教后反思等良好教学习惯,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主动思考和创新,以便确保语文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培养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满足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为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且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在丰富语文教师学识的同时,应采用适宜的培训方法,从德行、技巧、能力等多方面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以便确保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范维胜.语文教师培训要接地气[J].语文建设,2014(8)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培训 学科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33-01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目标是从人口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如何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从提高教育质量做起,而教师队伍的整合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本文针对语文教师的培训问题做了阐述和探讨,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1 语文教师培训的一些问题

(1)对教师的培训缺乏针对性,一些教育结构设置了对语文老师的培训课,但是培训缺乏实际性和可行性,没有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来设置培训内容。或者说培训的内容对语文课堂起不到帮助作用,培训者也没有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出发,所以培训的效果不佳。

(2)培训机构不健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没有专业的人士来对老师进行培训,或者进行培训的人缺乏一定的素质,所以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也很单一。这样的培训难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3)培训流于形式和表面,一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教育局的号召,虽然对老师进行了培训,但是只是出于敷衍,所以培训也流于形式和表面。仅仅只是举行了一些简单的讲座,对语文课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4)没有触及到学科根本,所以培训也没有实效性。语文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效率,而一些培训却没有遵循语文学科和语文教材的实际,甚至和课堂内容没有沾上边。所以,培训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2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培训实效

(1)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好培训准备,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申请一个账号,方便他们在培训之前登陆平台,浏览需要培训的一些课程,并且了解这些课程的目的、内容,做好培训的准备工作,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随时查看培训的动态及信息。

(2)培训过程中对教师进行辅导,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的反馈。培训时要给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和作业,督促他们按要求进行课程学习,并且每周完成作业的时候要评选出优秀作业,实行学分制,教师在达到一定的学分之后才能算完成培训,对培训的教师起到监督和辅导的作用。

(3)鼓励受训教师交流教学方法,接受培训的老师自主选择培训项目,每15个人组成一组,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小组交流后,再在培训会上进行交流,并且让大家共同来讨论。最后大家都认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培训教师在实际课程中进行展示。

(4)培训课程的设置多样化,培训课程的内容可以不单单只有教材的内容,也要有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学、教师发展学等等,将这些课程与教材内容综合起来,既拓展了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又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从而让教师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

(5)精心设计培训方案,根据受训教师的需求、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来设计方案,在培训导师中进行方案设计的讨论,广泛征求教育界领导的意见,让大家来审核培训的方案。设计方案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

(6)培训要触及到学科本身,不能空泛而不切实际,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如果触及不到教材,那么培训也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以,语文老师的培训应该首先要尊重语文学科的规律,补充老师在语言、文学、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培训导师中要有文化界的专家,为的是帮助老师们提高文化素养、开阔视野。

(7)告诉老师语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和文字为基础的学科,带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培训导师要告诉老师,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为应付考试,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情商。

3 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

(1)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要把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培训导师要让教师把自己平时的工作实际和经验教训结合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吸收新的知识。并且对知识和经验形成新的理解,解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不能急于求成,一些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太过于看重结果,希望在短期的培训中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会影响教师的培训,所以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多注重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强求在短期内一定要达到一个效果。

(3)注重培训内容的实际操作性,培训的课程不能够只是空泛无物的。培训导师应该鼓励教师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并且讲解一些教师授课的实例,帮助教师们累积经验。

(4)培训导师和受训教师不能有隔阂,在培训的过程之中,培训导师要给予受训教师额外的帮助,要和他们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并且对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做出真诚、真实的反应,鼓励和赞许他们的每一个进步。

4 培训教师如何积极的参与其中

(1)态度很重要,它决定了培训的效果,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对培训导师提出的问题真诚的回答,避免类似于“是、否”的简单回答,用积极的态度主动的参与培训,效果就会高于被动式的参与。

(2)听课时要大胆的质疑,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教育者和被教育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特征,所以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学。教师在听课培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质疑和问题,这些质疑都证明教师已经积极的思考过了。教育不能墨守陈规,只有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才能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3)听课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把培训导师讲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联想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更深入的思考究竟该怎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 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一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并且侧重于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化学科,所以培训过程中,培训导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帮助老师补充知识,拓宽视野。这样才能够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避免他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生拉硬拽。

参考文献

[1]胡国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冷思考”与“软着陆”――以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8):63-66.

[2]卢彦梅.教师培训促进教育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7):15.

[3]陈冬郁.学历培训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J].基础教育参考,2013(1):67-68.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培训;有效途径

收稿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潘冠海(1957―),男,广西玉林人,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继续教育研究。

语文新课程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材、新教法。毫无疑问,这些“新”对语文教师的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他们必须尽快接受有意义的培训,适应新的教材,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获得专业发展。

一、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概念及其范围的厘定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主要包括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本文中论述的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主要是指非学历教育。即指为新任语文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新任教师培训、为语文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教师岗位培训以及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语文教师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和对现有骨干教师按更高标准进行的骨干教师培训。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现实审视

全国各地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在国家教育部统一思想指导下,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或机构实际,通过密切合作,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些培训,结合语文课程独特的个性,仔细审视已经开展的培训,不难发现经过培训后,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和“语文课究竟怎么上”这样的基本问题依然是一头“雾水”。一以言之,产生这样的结果恐怕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目标的错位

培训目标是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刚刚初步展开,许多教师对其目标认识不够,参加培训态度消极,只是认为培训与评职晋级挂钩而必须参加;或者认为出去接受培训就是比别的教师“强”的表现,因此不少语文教师培训成了“公费旅游”。语文教师们作为受训人,诸如“接受怎样的培训”和“使自己达到怎样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并不具有自我意识的清晰。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国家目标是有明确规定的,只是具体培训目标因地区差异由各地具体制定,这些特征使一些地方的语文教师培训目标产生了模糊,缺乏明确的标准,操作起来就更含糊了。

一方面是针对究竟是以政治素质培训为主还是以业务培训为主和究竟是以理念和理论学习为主还是以教学技能为主等问题时,培训者和受训教师都感到茫然,培训者有力不从心的困惑,受训者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选择受训对象的目标定位偏失。表现在选择培训对象上,目前的培训,大多选择省事高效的不分层次的全员培训。在操作上往往是简单的会堂式的讲座。另一种情况是派出的培训,在选择培训对象时,通常情况是学校派出教学出色和工作能力强的语文教师参加。然而,实际上,越是教学工作成绩平平的语文教师越是需要接受培训,以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效率,才能在语文的天空中带领学生放飞梦想。

(二)“师本”观念的缺失

语文新课程把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认为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要形成与“以学生为本”相对应的语文教师培训理念。综观目前已经开展的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师本”观念还很难得到实现。

一是受训者与培训者的紧张关系。在一些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是高高在上,是权威和真理的象征,而受训教师则是被动接受。特别是在语文课程改革自上而下的推动实施影响下,故而培训者往往被预设为“上级命令的传输者”、“先进语文教学理论的拥有者”①等。这是一种灌输与管制的紧张关系。显然是与培养语文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能力背道而驰的。

二是不明确语文教师究竟需要什么,由于受训的语文教师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学校,再加上各个语文教师个人的差异,可能有部分缺乏教学理念,也可能有部分缺乏人文素养,更有可能部分缺乏基本的教学技能,对“语文教师究竟需要什么”这一前提问题的不明确就是没有把教师当作鲜活的个体的表现。

三是对作为重要培训资源的语文教师本身的忽略。来参加培训的中学语文教师,本应该是带着问题而来,培训的目的在于诊断和加强“保健”,“师本观念”的缺失就等于把教师当作客观的无意识的受训者,其本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就被忽略了。这是一种被忽略的非常有意义的培训资源。

(三)培训方法和形式不当

培训方法和形式不当,主要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仍采用大规模集中的专家讲座形式,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等虽有着明显时代色彩,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方,教师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即使有各种名目的参与互动,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一人独舞的场面还是占据主要位置。由于受训者的角色意识不明确,最后的结局仍然是冷清枯燥,或不知不觉又回到讲座的形式,专家也只好在不明不白的自言自语中结束培训。久而久之,语文教师培训工作也就习惯于在轰轰烈烈中开始,在昏昏然中渡过,在毫无实效中结束。像语文这种人文性学科,光靠这样肤浅而空泛的培训,怎么能让语文教师产生触动呢。这种培训方法和形式的不当制约了语文教师培训的时效性和生动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身处于当今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无论什么样的语文教师,也无论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学校和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总感觉到身处在过渡的阶段,原有的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信心正在消失,而新的出路究竟在哪又似乎还不清楚,所以出现“无以为家”感觉。培训就是要帮助语文教师们消除在培训路上和语文教育路上的疏离感,寻找到真实的回归。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复归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目标

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目标是一个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目标体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有国家培训目标、地方培训目标等;还有远期培训目标、中期培训目标和近期培训目标。因此,在明确培训目标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国家培训目标重在指导。当今中国社会正在急剧转型。社会的经济、文化等都在不断的变化。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它引领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向前推进。适应社会需求是教育的根本。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社会需要我们培训一批怎么样的语文教师,这是需要在培训中明确的。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一定要以国家目标为指导。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再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培训。

其次,地方目标要凸显语文教育和教师的自身需求。地方性的语文教师培训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语文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桥梁。上承接国家培训目标,下对应本地区实情的培训目标,语文教师的个人需要也是培训者要关注的,促进语文教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教育之路也是培训的重要目标。

(二)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

语文新课程充分地体现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也要有相应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在培训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让受训教师在实在的受训过程中感受到什么是人文关怀。时刻应该牢记培训语文教师不仅要培训教学技能,更要从精神上塑造他们,使之有先进的理念,有渊博的知识,具有终极人文关怀,具有澎湃的激情。回去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变成有活力有激情的共享资源,并以之呈现给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培训过多地强调依托书本学理论、讲知识、练技术,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枯燥空洞的培训缺少一种心灵的融通和精神交流。显然就缺乏从教师内在心灵去唤醒、激励、感召他们的契机。语文教育是心灵接触最微妙最多的地方。特别需要教师们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比如精神修养、心性修养。正如有人指出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不仅要担负语文教学组织者的重任,而且要充当人文精神弘扬者的角色。”②培训就是要营造一种灵魂和神韵交流的情境。光靠从外面灌输进去的效果是极其有限。因此,在语文教师的培训中就需要从精神上先为他们打好底子,然后进行适当的教学技能培训。而对语文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的培训是首要的,语文教育是需要激情和活力的,让教师们产生融入生命以及由此产生内在反思才是一种震撼灵魂的培训。

(三)突出“师本”观念,按需设训

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主体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凸显“师本”的培训就是要把语文教师看作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氛围。不再把他们看作被动接受培训的对象,而是有思想有意识能反思的参与力量。在行动上提倡:

首先尊重语文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特别是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挖掘那种“不曾意识到的却实际发挥着指导作用的教师个人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往往被一系列的科学所遮蔽。”③培训者可以试图引导语文教师发现这种知识的价值,从而引导他们对自身的行为保持批判反思的态度,并使他们形成一种理论上的自觉。

其次在培训中与之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形成一种民主氛围,因为民主合作的氛围有利于“为教师们提高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促使语文教师形成共识,学会接受培训者倡导的理念或做法,并在实践中尝试。”④和谐的关系能让培训者和受训者在一个轻松的场域中,“向非我开放自我,最主要的是将我的故事向对方开放,接受大家是怎样已经、处处生活在故事中的事实,让构成我们的一切表现出来并得到分享。”⑤在培训中受训教师有双重职责,一是通过培训治愈自身与语文世界的隔离感;二是以便有能力去引导别人“回家”,被引导者既包括学校的同行,更包括学生。

再次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师自身的培训资源。语文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最理解学校生活,与学生的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经验是丰富的,资料来源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在本次语文新课程推行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培训中努力挖掘这种宝贵的资源就越显得重要。

因此,在凸显“师本”观念的培训中,培训还应树立服务意识,摸清语文教师的真实情况,明确他们究竟需要什么,采用访谈、观察、问卷等形式,弄清语文教师们的真实需求,按需分层次设置培训内容。也可以因人而异进行接对跟踪指导。甚至还可以在每次培训前,提前向语文教师们公开培训内容、主题,以供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

(四)采用案例分析,以点带面

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意义的理解,必须置于语文新课程的背景下来重新梳理。语文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在理解中和谐对话,关注人,尊重人,促进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实效,是对培训意义的最终检验,也是对培训意义的最强有力的回答。也许培训的外部环境对于培训者和受训者都无法绝对控制,但对于培训的形式和方法却是可以适当调控的,因为它是一个可控变量。因此,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寻找提高实效性的途径是可行而必要的。其中在培训中采用案例分析是一种好的方法,也是提高培训实效的一剂良药。案例分析就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分析,引导受训者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理解和寻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途径。案例分析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培训既能“沉”下去和教学的实际结合,又可以“升”上来,有理论的引领。例如:针对语文教师对课堂对话教学的迷惑,在培训中可以找一则教学案例,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通过找来的案例,以点带面,使语文教师获得对该问题的理解。然后在对具体的案例分析讨论后,就要让他们明白:“对话教学不是刻意追求所谓的诸如一问一答的“对话”,而是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发自内心地领悟课文的神韵,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讲出来,或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逐层深入地展开,师生之间的情感逐渐走向水融,生生之间的感受也在一点一点地相互开放,师生都从与课文的对话中受到了美的熏陶。”⑥只有这样,通过具体的例子,通过讨论分析,让教师主动参与,促进理解和反省,才能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对话教学的精髓,进而找到以后在教学中有效地、和谐地对话途径。

综上所述,在对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审视和找寻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培训工作所面临的阻力和挑战,但对复归培训目标的思考、对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的探寻、对“师本”观念重新凸显以及对案例分析的采用等,都有益于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路上的隔离感,寻找到有意义的培训,引领广大语文教师们寻找到真实的回归,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书育人。

注释:

①刘建新,孙祯祥.对师本学习与学习型群体协同发展的策略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6,3(8).

②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459).

③齐学红.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46).

④钱明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229).

⑤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204).

⑥陈旭远.推进新课程――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17).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高中语文教学培训第7篇

关键词: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 ;国际汉语教师培训 ;培训目标与实践; 5C标准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东盟一体化的逐步实现,泰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汉语走向更高层次、更广泛的大众群体。为从根本上解决泰国汉语师资短缺问题,泰国政府2005年制定了《发展汉语教学战略规划》,并于2008年9月同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联合启动“中泰合作培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项目”。由此,孕育而生的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项目成为解决泰国师资缺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问题的重要方式。

基于此,本文考察了现行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状况以及《国际汉语能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教学大纲》)三大标准对该培训项目的指导作用;讨论了新形势下培训工作呈现的新问题,并提出在5C标准指导下培训工作的新思路。

二、现行泰国汉语本土教师培训模式

五年来,中国政府在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力于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以及因地制宜的培训方案。

1、 专题讲座式培训

此类培训是以国家汉办组织专家、学者“走出去”,到泰国国内就汉语语法、词汇、汉字教学的某个专题进行讲座,培训时间控制在3天以内。主要以加强汉语语法、词汇用法、汉字教法等汉语知识为培训核心。教学强调短期见成效,体现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还有以提高汉语口语和展示中华文化才艺等方面的授课。

2、 教材、教法推介型的培训

介绍新教材、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及新教学课件的运用。此类型培训旨在使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了解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发展情况,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优秀的国际汉语教材,增强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教材使用能力和汉语教学水平。

3、 “请进来”汉语强化培训

“中泰合作培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项目”启动以来,每年100名左右泰国高校毕业生受益,他们享受由中国国家汉办提供奖学金赴华强化学习一年,归国后直接充实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承担培训项目的高校结合国家汉办为泰国编写的汉语教材,安排以提高语言技能和教学水平为主的课程,实现一年内HSK水平至少上升两级的目标①。受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与中方教师探讨汉语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推进泰国汉语教学的发展。

同时,为期两周的海外华文教师培训也让诸多的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受益。不同课型的教学法、中国历史和民俗文化以及教学观摩和文化体验、等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参训教师们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认知,还有机会亲力亲为中国的汉语教学活动,为汉语教师们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良好的体验平台。

4、 专科、本科学历培训

在对泰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模式中,学历培训较非学历培训,避免了时间短、不系统等教学缺憾,以其系统性、全面性,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汉语能力的教学特点得到参训教师的认可。强调培养专业化汉语人才的痕迹一一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中:1)教学目标明确:为泰国中小学提供优秀汉语教师队伍。2)培训的主干课程设置了汉语本体知识及其语言教学理论、教学法。3)评价指标由各培训机构自行评定培训工作的成效。HSK过级率是评价指标之一。

为了解培训目标、评价机制与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一致?与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是否一致?本研究对完成专科、本科学历培训以及参加过两周汉语培训项目的80名泰国本土汉语教师②(目前已回到泰国从事汉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90%的教师在“培训重点”一项,都选择了汉语语法知识。在同一份问卷中,又涉及了参训教师返校后,教学单位对其工作成绩的评价由何而定?80份问卷中72份的选项为:学生对教师的打分和学生HSK的过级率。同时,研究还针对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提问参训教师“你的学生最想学什么?”。80份问卷中的60份选择了“如何与中国人交流”。反映出教学对象当前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从上述数据看出,培训目标、教学评价与教师能力之间关系是一致的,但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汉语学习需要还存在一定偏差。

三、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的指导思想

2007-2008年国家汉办先后出台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12年重新修订)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三大标准,为全球汉语教学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它对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工作产生的引领作用不言而喻。

尤其是《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它对全面阐述了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了依据。《标准》涉及五个模块,十项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观念范畴、基本原则、基本能力等都提出了要求。它应该被看做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教师标准”、“汉语教学专家”、“综合型教师标准”,而不是“入门型”、“合格型”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③,其主导思想是以培养专业化语言能力为核心。

显然,《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目标与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目标也存在一些距离。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为泰国从事汉语教学的单位提供合格的交际型汉语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匮乏的现状。

相比之下,新《标准》(2012版)大幅度减少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重点强调了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③项基本能力④。对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元文化意识;中外文化主要异同的比较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等能力做了详细描述。这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教师们不仅要掌握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还要有全局意识、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

显然,这是对中国本国公民成为优秀国际汉语教师的衡量标准,如果照搬拿来指导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能完全融合的地方。第一,学科与专业性的焊接点。除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等两三门课程外,本土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几乎等同于中文专业的课程。第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的焊接点。大多学历培训课程着重提高教师的语法、词汇、汉字等基础知识的容量,轻视一些培养汉语教师教学能力所需的必备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课程)。培训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很少,不能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来深化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验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第三,课程设计与参训教师职业发展的焊接点。汉语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对汉语教师今后职业发展的关注不够,表现在缺乏在职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的延续性。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与教师的个人成长不能同步。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缺乏长效机制,没有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第四、新旧评价指标的焊接点。虽然,培训目标指出,要培养交际型的汉语教师,但对培训教师的能力评价主要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教师对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被看重,教师的跨文化语言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四、新形势下的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

随着泰国“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汉语教学走进社区,走进更多的中小学、幼儿园。学习汉语的目标和汉语教育市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完成简单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中泰两国各个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加之教学对象的汉语学习目标,即未来的职业走向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师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应倾向于提高交际中的汉语能力。

因此,动态发展的汉语教育市场对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汉语人才?在积累了一定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各培训机构应当思考的问题。

尽管目前泰国教育部还未制定出全国性、针对某一语言的教师标准,但从泰国教育部出台的外语(汉语)教学大纲中对外国语(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汉语教学的目标就是教会简单易懂的中文并为今后的汉语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了解汉语的思维表达方式。由于汉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有很大区别,因此学生不仅仅只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把语言作为一项工具去学习别的东西,在与别人交流沟通中,能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生可以据此原则流利合体正确的使用语言。为了更好的使用语言技术,学习者更应具有尽多使用语言的机会,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外。教学设置是为了和实际的学习目标一致,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以需要增加许多活动,既要有语言技巧的活动,要有训练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培养的活动,使学习者终身学习收益。”,我们可以窥出这样一个期望值:汉语教学是要让汉语学习者成为运用型的学习者。

基于上述考虑,新形式下的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的工作目标是为泰国教育机构提供交际型的复合型汉语教师,而不是培养汉语言学专家型的教师。

五、5C标准对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的启示

《全美中小学中文教师资格标准大纲》中提出的5C标准强调了culture文化理解体验能力、connection触类旁通联系能力、comparison语言文化比较能力、communication在多元文化社区中学以致用能力和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核心的5C标准,指出外语(汉语)教学不是培养语言学专家,而是培养具有实际沟通能力的外语(汉语)人才。这一核心思想更符合新形势下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实际,它与三大标准互为补充,对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的培训对象一直存在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常常出现不同汉语水平的本土汉语教师同在一个班级接受培训的情况。那么,通过分达标等级对培训对象开展不同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本土汉语培训的理想状态。5C标准从实际交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外语运用的三种模式:语言沟通交际模式(The Interpersonal Mode)、理解诠释交际模式(The interpretive Mode)、表达演示交际模式(The Presentational Mode)。这三种外语运用模式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应达到的三级目标和实施的三种基本教学模式。

1、能进行意思表达与沟通的一级目标

对于初级水平的培训对象,培训工作希望他们能通过教学中的积极讨论、协商,通过观察交流对象的反映,确定如何在交际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并随时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解释,从而达到意思表达与沟通的一级目标。这一目标也恰恰反映了本土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够察言观色,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汉语理解的反映作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及教学进度等,让教学设计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汉语学习。

2、能进行意思和文化内涵诠释的二级目标

对于没有语言交流障碍,有一定语言知识积累的中级水平培训对象,培训工作应培养他们能够读出书面资料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能对书面资料进行意思和文化内涵的诠释能力。对教学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会应培养目标的改变而不同。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学活动可以依据大量的报刊阅读资料设计小组讨论。教师主要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解惑者,教学对象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能进行自我消化和再演示的三级目标

对于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的高级培训对象,表达演示交际模式主要培养在交际双方没有意思沟通的情况下,通过写报告、做演讲等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强调自我展示,运用汉语再发挥的能力。对于这样层次的培训,可以组织汉语演讲、撰写小论文或发表评论等教学形式,为具备高级汉语水平的参训教师提供一个更加宽泛的展示平台。

应该说,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其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树立科学、发展的教学理念,建立动态的评价指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培训工作永远焕发活力。

[注释]

①中国新闻网,2010-9-16

②教师来自泰国尖竹汶府、帕府、达府、楣榄府、曼谷、清迈等地。国内受训地点为云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云南玉溪师范学院。

③参见李泉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

④参见邵滨 邵辉 新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比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3)。

[参考文献]

[1]王建勤 汉语国际推广的语言标准建设与竞争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1)

[2]李 泉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

[3]姬建国 跨文化教学意识与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4]冯忠芳 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发展的历时考察与标准研究,2011年优秀博士论文

[5]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北京: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2

[7]国际汉语能力标准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