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意义(合集7篇)

时间:2023-07-31 16:42:08
市场经济意义

市场经济意义第1篇

【关键词】经济法;市场经济;作用;意义

一、经济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义: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属于国内法的体系,但他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我国经济法的产生背景

我国的经济法与国外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法产生的背景不尽相同,我国经济法在最初产生之时,其思维出发点在于企业,在于把企业从高度行政管制下松绑出来,在于为企业争取到作为平等经济主体所应有的权利等。所谓把经济管理自还给企业,以便使企业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往来,利改税等上交利润制度的改革,以及理论上开始承认企业作为私有主体应当享有自己的权益,应当具有属于自己的利润等等,无一不体现放权让利给企业的思想。因未能摆脱旧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同时也由于我国关于改革思想的摇摆于“以市场为导向”与“坚持计划经济”之间的不断摸索前进:“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十二大为标志)——“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十三大为标志)、“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治理整顿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十四大为标志)。与此同时,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重心亦逐渐发生了变化。以1993年为标志,开始由原来的企业“支点”转向国家干预。当然,在这之前的各种经济法学论点并没有否认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因素,因为经济法其本身不可能摆脱国家干预,只不过是究竟应把国家干预作为构筑整个经济法学大厦的基础,还是只作为经济法学研究的手段之一,意义不同罢了。

三、经济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一)保护、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合法权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任务和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稳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事业都可以放手依靠集体来办。《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有关法规,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比国有企业更大的自,并且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定,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外,宪法还规定要保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经济法也将之具体化。

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是促进我国以公有制为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我国一系列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改善了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法律环境,推动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

(二)经济法是保障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工具。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但是,对市场经济要进行调控、管理,防止出现无政府状态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也不能过于僵化,防止走向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但不可避免存在着缺陷及市场失灵,因而,国家要在国民经济总体方面加强协调,对国民经济实行协调,实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法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表现有三:一是有助于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不仅肯定已经取得的成就,保护现实生活中合理的事物,而且可以作出纲领性的规定,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经济法律、法规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作出明确规定,就是把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规范化、法律化。这是运用法律的形式,预先地、有计划地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引导到符合经济规律的轨道上来,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利于实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二是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经济法律、法规中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作出规定,使这些措施规范化、法律化,有助于国家机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严格地遵守和执行这些措施。同时,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上述规范性文件具有强制性,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排除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阻力,落实需要采取的措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三是有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法律手段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有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稳步发展。通过经济立法可以把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起来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宏观调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法律、法规中肯定下来。同时规定,对破坏这些新制度的任何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情节轻重,依法追究责任。这就赋予了上述新制度以高度的权威和必要的稳定性,使其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否则,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不可能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顺利建立和不断完善。

(四)维护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良好的经济秩序,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但是,不能一讲加快经济发展,就一哄而上,大起大落,而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薛克鹏.经济法的定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市场经济意义第2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最大的区别是二者所依赖以建立的基本制度,与此相联系,二者对公有制的理解以及要实现的最终目标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1.社会制度基础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引入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探讨如何减少资本主义带来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实现公平、民主、自由的发展目标,它实际上是当代资本主义左翼提出的一股社会主义思潮,或者说仅仅是对未来社会理想的一种设想和未来蓝图的描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改良方案,不可能被真正的实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正如科尔奈所说,初始条件对实际在历史上出现的任何形式都有强烈的影响。

2.公有制地位的理解不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虽然强调公有制,但是很少抽象地谈论公有制问题,尤其是对国家所有制,主张用“社会所有制”取代传统的公有制,而社会所有制的真正主体很难界定。在当代各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大多数情况下都将所有权问题“虚化”处理,基本上所有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型都主张将一定的企业利润或者资本利润按社会分红等形式由一定的组织平均分配给全体公民的方案,这个组织不是真正的公有制组织,实际上市场社会主义只是将公有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手段,如果其他所有制形式更有利于实现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终极目标,其他所有制也会被坚持。罗默就公开表示公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实现社会主义者需要的东西所不可少的。他认为由国家直接控制企业这种形式无益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来,在垄断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是最危险的。社会主义者批判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是要解决这一矛盾,才出现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所以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正如邓小平所说,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一定不能丢。只不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公有制的内涵也出现新的变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不同市场经济本来就离不开宏观调控,新自由主义导致的经济危机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政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仍然是必要的,一定程度上还是挽救“市场失灵”后果的手段。所以,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离不开国家干预。用以保证国家福利和收入分配公平。米勒也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离不开国家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作用的发挥,比如,国家制定生产参数,使经济服从于平等自由的目标。所以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比较,是更加强调了政府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和地位都比较重要,有的时候甚至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主体参与市场活动。政府一方面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收入等政策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另一方面作为国有企业的人,负有管理国有企业、提供公共用品的职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功能将逐渐回归到重要产业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将资源配置的功能还给市场,减少政府的“越位”现象,纠正政府的“缺位”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市场资本主义是在逐渐弱化政府的作用。

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带有某种空想色彩,并非西方主流的经济思想,在基本制度、对待公有制的地位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一理论毕竟表达了与社会主义同样的诉求——实现公平、自由、平等的社会目标,再加上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友善,在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种种制度设计中,也明确显示出希望把公有制、按劳分配、市场经济效率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结合起来的愿望。再加上,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来源于对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因而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种种矛盾和弊端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在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的构建中也是“对症下药”的,这些都提示我们借鉴和吸收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是有必要和有可能的。中国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建立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面临的困惑、矛盾、问题不断升级,需要我们对市场经济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除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制度创新,更迅速和有效的方法是借鉴市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否定的批判力、制度设计的智慧。

1.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启发我们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方法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制经济能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关键的问题是克服传统公有制僵化的体制和模式,寻找更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要围绕产权制度的构造、要素市场的形成以及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探索,这为我们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大多数主张保留公有产权,多种多样的公有产权的制度设计,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很有启发意义。比如在经理管理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以银行为中心的族群企业相互控股与监督”这一具体设计,就曾经对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控股与监督产生过影响。在扬克的“实用的社会主义模式”中,他提出设立“公有制管理局”,对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制度的建立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罗默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解决公有制企业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委托——关系,这一理论对解决公有制企业的激励和监督问题有借鉴意义。

2.在企业管理中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工人阶级的创造性作用和主人翁精神经济民主和利润分享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两大特征。经济民主,又称参与制经济,是指给予每个劳动者在经济生活中同等发表意见的权利,比如说企业内部一人一票制的民主决策权,这不仅可以消除劳动异化还能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和价值目标,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所谓利润分享是指企业所有者把净收益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与工人分享。如扬克的“实用社会主义模式”中,公有产权的净收益大部分回归社会,剩余索取权被授予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全体劳动者,这是全社会范围内的分享。利润分享的一个好处是使劳动报酬由刚性变成富有弹性,工资不再是固定不变而是与企业净利润挂钩,利润高,劳动者的收入就高;企业利润下降,劳动者收益会随之降低。这种工人的利益与企业效益的联动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同样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和劳动生产力,甚至还能防止“阶层固化”现象的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经济决策和政治民主都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不高,一部分原因是产权不清和委托问题造成的激励不足,另外,经济不够民主也会造成效率低下。因而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合作制经济、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企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形式。

3.在分配中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设计越来越多地体现了青睐公平的思想,这一点市场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同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公平是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双重目标。为了实现公平,他们主张在分配制度上以劳动作为收入的依据。但是,要注意的是市场社会主义主张的平等,并不是结果的平等,而是机会的平等。我们不能一味地借鉴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追求平等的目标,还要注意到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的基础产生的这样一个事实,他追求社会主义公平的价值目标,没有问题。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效益问题。在资本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更多地兼顾公平可能就会损失效益,所以,要将效益放在首位,尤其是初次分配中重视效益,再次分配中重视公平,否则,就会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这不仅会伤害公平,更无益于效率的提高。

市场经济意义第3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市场社会;道德困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2103

1引言

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的概念,其最为本质的含义即是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只能完全由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引导。经过商品经济长时间的充分发展,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完成了华丽变身与升级,蜕变为它的高级形态,即如今经济舞台上具有无限生产力的“市场经济”。同时,因“市场经济”具有与生俱来的,如:各商品所有者之间在自由平等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等价交换;经济主体由股份制企业代替独资或合伙企业,克服企业资本的狭隘性;一切生产要素与产品都通过市场进行分配,形成万千企业与个人对稀缺性社会资源广泛而激烈的竞争等等诸多“优秀品质”,使得它一踏入人类社会,就被穿戴着凤冠霞帔,以示尊崇。市场经济给这个蔚蓝的曾经寂静的美丽星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与人类发展的跃进。

然而,就在我们面对喜人的各种经济指标报告而洋洋得意之时,又是否会发出“这是以能源和环境换来的GDP”的感叹;是否会发现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社会矛盾在不知不觉中潜藏酝酿的危险;是否会感觉自己的心境不再容易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如往日的踏实简单。为什么在解决温饱,有着如此之多物质品类的今天,却时常让我们的选择无所适从、困顿茫然?又为什么商品的质量危机,企业的信用危机以人及与人之间交往的信任危机频频被推向媒体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是时候让我们适当地放慢前行的脚步,回望曾经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叩问尘封多年还未泯灭的良知。我们的“市场经济”不仅要追求资金的快速运转,资本的大规模集聚,物质财富的竭力创造,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具有“道德”支撑的“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市场”在经济领域里的地位在短时间内的确无法撼动,但“市场”不要一时“好奇”而进入了“社会”这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市场”的思维逻辑只适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而对于和谐的社会建设往往不那么有效。它会使人们产生“拜金主义”成为金钱的奴隶,一切仅以金钱的多少来考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忽视了“良心”、“社会责任”以及“道德”这维系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因素。正如法国前总理若斯潘的观点: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不能渗透和支配全部的社会生活,否则那将是经济的“灾难”,人类社会的“灾难”。

2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及价值观的冲击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承认市场经济的地位以来,实践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确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使生产力出现了指数级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调动。因此,面对着市场经济诸多的“丰功伟绩”,社会普遍笼罩在崇拜甚至是盲目迷恋“市场”的氛围中。认为“市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伟大的发现,如万能的救世主一般神圣。当前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市场”的调节操纵下得到解决,取得令人满意的和谐与完善。“市场”也就在这备受宠爱与赞扬的环境中“成长”,市场规则与逻辑渐渐突破了经济领域,不断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延伸,就连传统道德与价值观念也被牵涉其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言:“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生产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所有商业都是罪恶的”。在公元前5世纪,一位希腊哲人曾经用“黄金,蛀虫和铁锈都无法侵蚀,但人类的灵魂,却被这至高无上的财富所侵蚀”来描述供商业文明发展的交换媒介——黄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而商业与商人无疑也被列为了社会的最底层,不被世人所看好。类似的诸多历史记载不胜枚举。引人深思的是,它们为什么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商业或者说是经济的发展与人类道德对立起来?似乎最开始,人类在逐利诱惑与道德坚守方面都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并从中寻求平衡,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历史性问题。

如今,这种“义”与“利”之争的矛盾愈显突出和重要,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及价值观带来的冲击不言自明。我们知道,原有的计划经济是在国家指令的支配下有计划的运行,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更加关注的是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往往不受重视。然而,市场经济承认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此,市场经济一开始在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就受到了经济参与者的普遍认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开始盛行,并逐步走向了抛弃集体主义的另一个极端。更多的人们在“利己”与“利他”中,完全选择“利己”,将一切建立在满足自己贪婪欲望的基础上。这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提供滋生的温床。当人类完全被财富、欲望冲昏头脑之时,将会是市场繁荣以一场虚假繁荣谢幕“悔之晚矣”之期。

3道德水平与本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笔者认为道德之于本国经济发展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本身一样重要。道德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看似无法与数以千百万亿计的财富相匹敌,却时常能为一国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反的结果。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

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与人均GDP美元数据具有正的相关关系。鉴于世界范围内现今还没有较为系统合理的考核一国道德水平的指标体系,我们暂且以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作为一国道德素质的衡量标准。因为,人均教育支出高的国家,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国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相应会有所提高。依据以上逻辑分析,道德水准高的国家,其经济规模和经济状况也相对较高。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又会进一步增加人均教育的投入,这将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循环。所以,道德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应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时刻关心的另一重要指标。

4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背后由于道德缺失引发的危机

行文至此,有必要再次提及上文的“义”与“利”的概念。简而言之,“义”即是所谓的“牺牲自身利益而利他”;“利”就是指“与人性之善相对立的,不惜牺牲他人利益而利己”。自古以来,“义”与“利”的权衡与争论就没有止息。的确,我们不应走向其中任何一个极端。但因人类源于动物界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些许遗留的“兽性”更容易使我们向“利”的一面倾斜。

我国孔子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苏格兰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言之切切: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不可伤害他人,而要帮助他人。日本的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在其《论语与算盘》一书中,也曾提出:算盘要靠《论语》来拨动,致富只有在道德的约束下,才能一直致富的具有长远眼光的观点。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代代学者都在为“道德”争取地位而“奔走呼告”。不得不承认,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发展的年代,道德滑坡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大。接下来,笔者将选取备受关注的几个社会事件,更加详细地探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背后由于“市场职能”定位的模糊导致道德缺失进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危机。

4.1产品质量危机

2008年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由“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中国毒奶粉问题的后续相关报道至今仍未停止。令我们痛心的是,如上海熊猫、陕西金桥甚至具有广泛认同的内蒙古伊利、蒙牛等知名品牌也进入了乳制品行业的“黑名单”。一时之间,百姓哗然。我们惊异于每日走上餐桌的牛奶质量,如此堪忧;每日哺育可爱婴幼儿的奶粉竟是“生命杀手”。

细细想来,企业之所以会在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或其他对人体有害得成分,不就是以期用最小的成本,最大化的提高产量和利润吗?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并不违背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但是,这种做法必将受到来自社会各方利益群体的质疑和批判,因为这严重违反了“道德”。这一系列事件,不仅造成国内消费者对国内奶制品产品质量的不信任,整个产业因此蒙羞;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损坏。企业本想采用所谓“低成本、高收益”的“投机”之法,却最终无法逃过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其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作为市场参与者一员的他们,也不得不“自食其果、承担损失”。这就是人人利他而实现自利,人人利己而导致自亏的现实例证。

产品质量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奶制品行业,企业的“无德”,已成为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因此,当前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严格的道德培养和道德考量。如若没有足够的警惕与重视,最终必将殃及的是我们自身的利益。

4.2责任危机

医疗,是我们日常生活时而要接触并关系切身利益的又一件大事。一直以来,素有“白衣天使”的医护工作者都是备受世人崇敬的群体。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医护工作者用大爱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们与死神赛跑和抗争,留下了许多感动着天地的美丽故事。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医患关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医生要求患者理解,患者无奈地抱怨着医生。各种医疗过失、医疗事故频频现于报端;因医院“乱收费”而出现的“可笑的”检测项目和化验单更是成为茶余饭后百姓们的谈资;同时,随着陕西省富平县妇幼保健院医生贩卖婴儿案细节的公诸于世,不得不将医德再次推到公众和媒体的聚光灯下,成为被拷问的对象。生命是神圣的,生命的权利是不容许冠以商业的噱头而随意买卖和交换的。某种程度上,医生操纵着人们的生命时长,也许一时的疏忽大意,就将断送一个继续享受每天日出日落惬意的可能;就会将一个家庭、多位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所以,医生这份职业是高尚的,就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与之相应。不应以市场逻辑来思考“救死扶伤”,“市场”之手也不应继续蔓延,“金钱律令”在这里不可以恣意妄为。

4.3信用危机

当前,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被普遍认为是对此前不加批判地崇拜市场的做法所作出的一个道德裁定。曾经叱咤风云的金融财团的几近崩盘以及对大量紧急援助的需求,都毫无疑问地引发了人们对市场的重新思考。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贪婪的欲望仍旧无法得到完全满足,人们每天也都在随着资产数量的变化而或悲或喜。同时,大量的金融工具得以创造,原本是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殊不知,实则是我们为自己挖个坑设了套,最终还不是沦落为其羸弱的附庸。

历史告诉我们,信用是经济得以维系的基础,货币有了社会的公信力才可以成为交换的媒介;金融工具有了信用的支撑才会有双方的买卖;人们只有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下才能进行良性竞争,实现双赢。没有道德做后盾的经济不可能实现持续的繁荣;没有道德裹挟的躯体,无异于行尸走肉,必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5多种方式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设,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1新时期重建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观”

一个想要在竞争中胜出的个人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一个想要持久发展的企业必须把道德建设放在企业文化的高度进行培育与管理。“失信则衰、守信则兴”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通行。只有讲道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只有恪守道德,才能立足于社会。“义利兼顾,义在首位”应当是新时期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观,也应成为经济领域新的“金科玉律”而烂熟于心。

5.2政府职能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政府也逐渐从充当计划经济的直接管理者转向间接管理者。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设中,政府也应改变原先对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方面具体干预的过度管理模式,而变为有的放矢、小而精的宏观管理。道德建设,无疑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见效慢的过程。政府要采用多种渠道,多方法、多角度权衡市场主体的相关利益,在首先树立自身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上,起到对整个社会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弘扬正能量,营造和谐愉悦的社会氛围。

5.3完善市场法制建设,建立道德征信体系

法治和德治总是相伴而生如影相随。我们需要法律强制性来保证相关措施的实施执行,也需要出于道德的内部反省。一方面,我们应加快完善市场法制建设,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犯罪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应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步探索出道德征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为公民建立诚信档案。记录每一位公民参与公共生活时的点滴行为。遵纪守法的“良民”,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而对那些已然挑战道德和法律权威的“害民”,施加必要的惩处,让其在社会中“寸步难行”。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市场经济日益严峻的道德困境,我们不能自怨自艾,更不能因此放弃市场经济。我们应对转型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审视,明确定位“市场”职能和其应该发挥功用的领域。杜绝“金钱可以评价一切”的价值理念,使道德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我们要的是健康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而绝不是一个充满功利的市场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冰,陈纲.试析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4).

[2]王文霞.从问题奶粉事件分析市场经济下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制经纬,2010,(03).

[3]韩贞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和谐的市场经济[J].商场现代化,2008,(10)(下).

[4]韩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缺失及其路径选择[J].前沿,2013,(5).

市场经济意义第4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伦理意蕴 道德精神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这就内在的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含有一般与市场经济匹配的伦理道德内涵,还应该容纳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应的伦理道德精神。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主要功利体现

重新倡导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功利伦理在我国目前有其客观必然性和时代紧迫感。首先,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虽然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这也决定了我国目前仍需要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旧的国际政治格局仍然存在,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强权政治等仍然威胁世界的和平安全,中国只有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再次,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告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要想永远摆脱被动挨打局面、避免重辙历史的厄运,需要继续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是我国繁荣昌盛期,也是矛盾凸显关键期。贫富差距扩大、严重、就业形式严峻等等无不需要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缓解当前矛盾以免激化。而作为一种目前验证了的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它通过刺激经济主体对 “利”的追求,激发人创造财富的潜能,无疑可以极大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功利伦理为主导,但社会主义的功利伦理为主导。它有别于资本主义功利伦理。资本主义功利伦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扭曲的致富欲,它以金钱关系为唯一的社会纽带,以金钱衍生为唯一的交往目的,对它的一味尊崇必然会导致人性的平面化和精神家园的丧失。而社会主义的功利伦理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利伦理从来就内在地孕育着奉献精神。功利伦理是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奉献精神则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就要求功利伦理以奉献精神为道义保障,功利伦理和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得到有机的结合。

要强调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伦理需要奉献精神的道义支持有其客观必要性。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价值对市场经济的功利伦理作出价值导向和保障的话,那么社会就很可能会出现生产力和人为精神相悖的情况,即社会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了而人类道德价值却倒退了,这会导致正如霍布斯所描绘的人与“狼”共舞的可怕社会,使我国现有的成果功亏一篑。社会主义制度就内在限制了这种可怕的局面。按照制度伦理学奠基者康忙斯在其《制度经济学》书中的解释,“制度实际上就是集体行动对个体行动的控制、解放和扩张”,“具有这一控制、解放和扩张功能的社会制度不仅包括‘显性制度’,如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也包括那些‘隐性制度’,如社会风俗礼仪和道德伦理等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内在要求提倡奉献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为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精神动因、价值规范和定位的机制”。所以,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的“应当”的道德内涵和属性,它与市场经济的功利伦理相互辉映。

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伦理要求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目标体现。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容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说“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属性。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经济人”的内在的利益追求,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地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但它不意味着社会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也不能保证大家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只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的手段或资源有效分配的场所,它不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模式,更不具备消除两极分化的道德功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义务,它也无能为力承担此道德责任。“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至少有自己的道德含义”,那么社会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就应该也具备其特有的道德基础或道德含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属性,这种道德属性必然会蕴涵在社会主义的各个部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生活等)。而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决定了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其道德基础或道德含义。所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伦理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的道德属性所决定的,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拥有“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的同时还具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当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矛盾的凸显和激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这是没道理的,也是不应该的。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曾深刻地总结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需要。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社会各种社会体制的完善,再加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鉴,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开拓。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出现一些挫折也在所难免,但我们绝对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念。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必然升华结果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精神在我国自古就有之,儒家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总之,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伦理精神境界。恩格斯曾在《自然辨证法》中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自然界……”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运行,生态危机也爆发了,好像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必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市场经济需要利用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原料,但这不能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就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元凶。正如某些学者宣称的:环境危机其实是社会文化道德价值危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本身来说,它对环境不存在价值判断,也不必然地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市场经济只有与特定的社会文化道德价值相结合时才牵涉到对自然环境价进行值判断、取舍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惟利是图、金钱崇拜、忘恩负义一直都是其主要的伦理思潮,当市场经济与这样的伦理思潮相结合时只能表现为一种片面功利价值取向,其实质是一种以“利”为唯一的道德价值标准下的自私掠夺的道德倾向,它把自然当作“非道德客体”,其运行和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生态危机。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待自然环境的道德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履行其资源配置义务的同时还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的产生开始并不是市场经济原始性本身所具有的,只有在社会主义下才能产生。一种社会制度本身也蕴涵着一种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浸润在它的“寄身体”(包括人文精神、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并且成为其“寄身体”里原始性、原创性的东西,一旦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自动、自主地彰显出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首先是一个和谐社会,不和谐的社会肯定不是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伦理属性,这也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所以,在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始性伦理意蕴孕育着和谐道德精神,也自发涵养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道德义务感,并且迫使人类自主地行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功能,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道义上的保障和支撑,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绝对命令”。

综观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其人与自然和谐伦理意蕴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还不具备为其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蕴涵的彰显提供客观上的条件的能力。其次,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仍然是我国目前工作的重心,这也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的主要指导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功利原则。最后,由于当前社会流行一些错误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人类中心主义、种族等级观等不良的伦理思想,也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伦理道德意蕴的彰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的生产力的提高、国民生态道德观的加强和人们精神追求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必将升华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崇高的道德境界。可喜的是,朝阳产业――生态产业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意蕴彰显的先声。

【参考文献】

[1] 唐凯麟: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诺兰等:伦理学与现代生活[M].华夏出版社,2002.

[3] 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 向玉乔:经济.生态.道德[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市场经济意义第5篇

关键词:公有制;市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性

(一)存在条件具有兼容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一旦建立,商品关系就要消亡,人们之间等量劳动互换关系将替代商品等价交换关系,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有计划的分配将取代市场自发的资源配置方式”。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进行了实践,于1919年1月11日正式开始实行余粮征集制:按照这一制度,首先由政府机关规定农民消费所需的粮食、种子和饲料量,然后由国家按固定价格强行向农民征购全部余粮,并没收富农的粮食,完全禁止私人粮食买卖,实行粮食垄断贸易,后来对其他农产品也采取了这一做法。结果导致重挫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力的提高,破坏了工农联盟。此后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对苏联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概括,得出了社会主义下商品交换还不能被消亡的结论,因为社会主义下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决定了劳动者和企业者间存在经济利益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必须要发展商品经济,经济利益的差别是经济关系的本质。而发达商品经济必然是市场经济,所以可以说公有制内部就存在着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根源,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师内生于公有制的。

(二)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具有兼容性。市场经济既不是经济制度,也不是社会形态,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式,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以经济调节为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反映出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时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说市场经济只适用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在那种社会制度条件下,都具有相通的市场共性运行规则等。正是由于市场经济自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能够与不同的社会性质经济相结合,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性。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存在着统一性的同时也存在矛盾。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要求每个人的财产权平等,有平等的劳动权力,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反对垄断占有财产收入,反对劳动力商品化,因为每个人都是所有者所以公有制下不存在失业。而市场经济下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财产权不平等,劳动权力不平等,所有权不平等,保护垄断占有财产收入,因为资本归个人所有,所以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进行交换、会出现失业等情况。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虽然存在着不可根除的矛盾,但是这些矛盾都可以缓解。我们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承认这些矛盾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根基牢固,模式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通过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公有制去适应市场经济

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公有制,应该使公有制去适应市场经济。首先,要转变对公有制经济的传统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公有制经济,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根本谈不上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味追求“一大二公”,把公有制等同于国有制,排斥或限制市场关系,也不能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既包括全民所有制,又包括集体所有制,还包括个人及所有合作所有制,以及具有公有性质的社团所有制。只有实现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才有利于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其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关键是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产权制度的改革,真正使国有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部门。再次,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适应市场经济。政府主要经济职能应转向制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和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在保持公有制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实现的。一旦改变了公有制的基本性质,那便步入了私有化的歧途。一种观点认为,搞市场经济必须私有化,这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东欧等国家取消公有制,实行私有制的市场经济改革,即“休克疗法”,已经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社会动乱和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从各方面因素考虑,中国搞私有化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三、公有制只有与市场经济结合,才能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意义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伦理;伦理道德

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决定的经济形式。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普遍性;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体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我国目前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外,它还有自己的特点:公有制是占主导地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直接反映了社会生产中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伦理道德

特定的伦理道德只是某个时代基于特定民族精神的一种有关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规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伦理道德。不同民族伦理道德可能某种程度上不尽相同,并且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特定的伦理道德只能对应于特定的民族来解释,这有一种内在的民族的独特的个体性的自在价值。柏拉图主义倾向者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绝对理念,是一种存在于宇宙中的客观的一种绝对的善,一种人类行为,无论哪个时代哪个民族必须遵守的唯一的善的标准,方式是比较唯一的。伦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哲学和政治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儒家伦理在中国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重视探讨道德的本源。孔子一方面强调“天命”是道德的本源,另一方面也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也承认后天学习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虽然孟子也谈到“天命”,但他认为道德的起源主要是人性本善,试图从人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找到道德的本质和起源。荀子拒绝“天命”的作用,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并将道德视为人性邪恶的结果。人们认为,礼义道德是“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并将道德与人们的物质需求联系起来。后来,中庸将命运理论与孟和荀的抽象人性进行了融合,并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汉代以后,儒家继承人对道德本质和起源的讨论基本围绕着这些命题。重义轻利。儒家思想一直把“利益”视为个人的自身利益,与义相对立,强调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孟子更是只谈仁义,不谈利益。即使认为义与利是“人之两有”的荀子,也是强调义,认为“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强调正义才能使双方都受益,如果他们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失去双方。儒家主张“孔曰成仁”和“孟曰取义”,倡导奋斗精神和道德奉献精神。孔子仁爱的伦理体系包括孝道,忠诚和信仰等道德。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以使人们理解羞耻,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孟轲提出由“不忍人之心”,发而为“不忍人之政”,“认为把人心中的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就能实行仁政”。[1]在他看来,道德是政治和法律的基础和基础。

三、伦理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

(一)伦理道德在中西方市场经济中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石,儒家伦理经过时代的演化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经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乏以儒学为范例的古代经济人的形象,其中以徽商为代表,以“贾而好儒”为主张,以“业儒入仕”为最终理想,以儒学的处世之道为其经营从商之道,体现出不为世俗、蝇头小利所困扰的价值追求。荀子提出“先义后利”为儒家经济活动的核心精神价值,在经济活动中,儒家对道德的基本要求都得以体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中“道”为精髓之所在,其道也就是“义”,“义”在精神层次比“诚”更具有道德要求,要想经济活动有效运转,对“义”的追求就是商业经济活动中运转的关键所在。义与诚相辅相成,使平等互利充分体现在经济商业活动中,经济人在进行经济活动中,都互相承担起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儒家伦理在推动经济文明进步发展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体现出了儒家伦理在现实时代经济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2]比较抽象地说,经济学是产生于人类对欲望的无限追求以及对稀缺性物品的选择所产生的学说,是以稀缺性和资产概念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伦理学是以善、正义、义务等人性道德概念为基础的研究,其实这两大学科是同源相通的。在现代经济《国富论》创立之前,经济中的伦理道德思考在一些西方哲学家以及神学家的著作中已经开始萌芽了。亚当斯密作为一名伦理学集大成者,他率先从哲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两个方向开始探究经济学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在他看来,六种自然动机产生的自爱、对自由的追求、正义感、劳动习惯以及交换倾向所推动的。[3]社会机制各方面的调试使利益相关系的双方在面对利益冲突时不至于出现明显的对立,从而在产生追求自身利益行为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二)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从关系来看,伦理道德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伦理道德即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又使得使公众在心态上得以平衡。当政府将市场经济发展定为快速发展目标时,就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以及社会团体的理解,使参与市场经济的每一个人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以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无论任何一个社会集体选择的经济制度,都需要伦理道德对其进行支撑,以理论作为基础,对当时的市场经济情况进行调试以及说明。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理论基础对其市场经济的支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建设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4]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是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内部要求,也就是说市场经济需要道德伦理为其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证明,这是以理性道德引导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也就意味着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放弃,同时我们也就要以科学的伦理道德思想理论作为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基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需要与其相符的机制进行调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际内容来看基本依靠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就是政府进行辅助调节。在这种调节机制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机制也能起到调节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习惯或道义调节,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伦理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是以伦理道德作为发力点来给予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支撑,即习惯来自于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的基础是群体道义,而这种道义又为习惯的存在提供合理性。诺斯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之后指出,即使是在最成熟的经济体中我们也能看到经济个体在其体系中运动时,多数情况是按照体系内部的不成文的习惯在走,而不是已经规定好的文字章程。就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还有许多地方和层面是市场和政府调节覆盖不到的。比如说目前处于国民经济发展边缘地带的广大乡村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仍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仍然未有充足长效的发展,因此政府的控制力不是那么强健,这些地方的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原本就已经存在且极为根深蒂固的伦理关系来进行调节。不仅如此,即便是城市里面的经济活动也存在着大量伦理调节的空间,比如亲属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些个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经济交易关系,自然也就不受市场和政府调节的影响。再者纯粹的市场经济会导致贫富差距极化,这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可以借助道德的力量对人们的收入进行调节。

四、市场经济需要伦理道德的引导是自然趋势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规则的参与。一方面信用和契约是根植于市场经济深层运行的“基础性材料”,缺乏这些伦理规范的约束市场经济将会野蛮生长,各种病态的竞争方式会极大增加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降低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正如诺斯所说:“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5]另一方面,过度的资本逐利性会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和危险的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从而危及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根基。综合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在进一步补充现代市场经济得以顺畅运行的缺因时,必须辅之以与之相匹配的道德约束框架。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在注重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提升的同时,也要培养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是满足我们精神需要的重要途径选择。市场经济如果处于绝对的自由状态,那将导致丛林法则盛行,强者将攫取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使弱者无立锥之地,这样的马太效应不仅让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由原则最终走向自身的对立面———垄断,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巨大的贫富裂痕也会撕裂社会的整体性,造成深层次的群体冲突从而危及社会稳定,损害市场经济长远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应该包含道德内涵,这种道德内涵应该是带有社会的整体属性,它是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去考虑经济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成果应该是创造性的,是有益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指标。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不是二元的而是一体两面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市场经济规则能够影响道德规范的形成,而道德规范可以引导经济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形成是具有多方面作用的,它的运行规则可以有效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新的行为规范必然产生新的道德内涵,也需要新的道德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之相匹配。“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鲜明阐释,也能从中看出与传统经济形式相匹配的道德取向。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从经济层面去解决那些制约发展的机制性问题,更应当注重从智力基础方面给予经济发展以更充足的创新动力。创新离不开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只有实现精神和物质双重层面的联合互动,才能从最根本上实现市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经常为了实现参与主体本身利益最大化而扭曲正常的经济规则,甚至在局部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因此合乎竞争规则的竞争行为使得商家要有经济道德上的底线意识,而不能仅仅只追寻自身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地挑战自身商品的实用性,提高自身商业道德水平,主动抵制市场中原生性的虚假行为和道德欺骗,共同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经济道德环境,从而推动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

市场经济意义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信用意识 法制体系

一、信用意识淡薄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大家对于“三角债”这个词恐怕都不陌生,关于逃债与反逃债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此外社会上的造假之风也有日益兴盛之趋势,假烟、假酒、假钞、假药、假名牌、假商标,几乎行行业业都有假。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什么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股不守信用、无视法律的歪风正在弥漫,国民的信用意识处在滑坡的危险状态;它与中华民族的诚实、守信的文明传统违背,无序或混乱的信用关系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带来严重的恶果。因此,治理信用意识的滑坡问题,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世界经济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社会信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信用消费、信用贷款更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部分人社会信用意识的淡漠,导致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污染了社会风气,导致了经济关系的混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严重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导致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社会出现信用意识滑坡局面的呢?

(一)计划经济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种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社会信用只有单一的银行信用,不允许商业信用的存在,企业不考虑如何规范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行为和信用关系,只需重视对上级机关负责。这种模式养成了企业和国民不考虑社会信用关系的状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他们的利益活动并不完全一致,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的约束,经济秩序无法维持,生产就无法进行,就像篮球赛不能没有规则一样。没有信用这条规则的约束,市场将会一片混乱,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又是规范的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是我国优良传统与法制相结合的必须。

(二)执法力度上的欠缺

由于不守信现象不断漫延,人们呼唤法律、寄希望于加强法律治理。近几年,国家在立法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有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可是,拖欠之风、造假之风、逃债之风却不见收敛。在各地的讨债大军中,甲乙双方诉诸法律,案件胜诉执行却难;法院强制执行时,收效甚低,企业官司打赢了,却见不到钱。债务人转移财产拒不还款却没有受到制裁,助长了部分人不守信意识的形成。

三、关于市场经济下树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信用关系的深化和有秩序的健康发展,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而国民信用意识的增强则是维系良好的信用秩序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政府诚信是关键

信用文化无论是作为生产关系的反映还是社会关系的范畴,它都是受着上层建筑的调节、引导和规范。因此,打造诚信文化,建立诚信政府是关键。现在的人们相信盖有政府公章的文件,愿意到国有商场买商品,并把余钱存入银行,这表明人民群众依然保持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一旦这种纯朴的信任感被打破,底线崩溃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构建诚信文化也只会是一纸空谈。政府应当带头树立诚信理念,一个地方诚信水平高低,集中反映和代表着这一区域社会文明和进步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进步状况。政府和各级组织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勤政、廉政和优政。;要建立一系列文明诚信服务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体制,改变“进门难、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为树立诚信意识发挥表率作用。

(二)完善信用管理体制

1、完善信用体系

建立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全国企业信用管理,实现全球互联管理模式。详细记录个人、企业与他人发生的各种关系能准确地反映个人和企业资信。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企业信用记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资信调查、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资产调查、市场调查、资信评价等建立多种社会关系的信用记录,在网络上公开坡露,使市场交易各方在选择交易对象时能及时了解对方信用状况,信用良好的企业就能赢得较大地市场份额,信用不良企业就会丧失交易机会。

让失信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处感到不方便,让守信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处感到快捷、顺利、方便。让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真正自觉地抑恶扬善、追求诚实信用的经营理念。

2、多方面联合行动,打一场围剿无信行为的歼灭战

打击不信行为仅靠舆论和法律还是不够的,要处处给不信行为亮起红灯。如果企业或个人信用体系破产,不论是找工作、买房子、买机票、火车票、贷款都会受到限制,不良信用记录将跟随失信者终生,要使无信之徒骗不到社会投资,骗不到原材物料,使无信之徒的假冒伪劣产品无法生产、无法销售出去。要全民大讲信用、个人不上当受骗,并且敢于同不信行为做斗争,社会信用意识定会大大改善。

3、加强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