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7-30 10:10:39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第1篇

关键词:农户小额贷款;发展状况;风险防控措施

一、农业银行ZB分行基本情况

ZB分行服务地区为ZB市,其为地级市,全市辖1个经济开发区、5个区、3个县。截至2014年12月末,ZB市农行下辖1个市行营业部、6个区域行、3个县域行,共设有115个营业机构,在职员工1887人,以覆盖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科技优势,服务于遍布全市的城镇及乡村。农业银行ZB分行2014年各项存款余额为5383393万元,其中农业存款117184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721300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70617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9%;农户小额信贷余额55271万元,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不良贷款按期限分类余额10068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百分点。2014年末,存贷比例为69.13%。

二、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现状

该行2014年末信贷资产中,除一般法人贷款外,其他均为涉农贷款,在涉农贷款中,农户小额贷款占有绝对比重,该项业务也是该行农户金融的主要业务品种。为方便分析,取2011―2014年的农户小额贷款数据,见表1。

从以上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开展情况分析,该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信贷总量上,该行自2011―2014年,农户小额贷款总量占全部贷款总量比例不大,从2011年的5.64%下降到2014年的1.49%,占比逐年降低;农户小额贷款在农业贷款各信贷品种中占绝对优势,2014年占比为78.27%。说明该行在“三农”信贷领域,农户小额贷款产品已成为该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主要产品。

其二,在贷款增速上,该行自2011―2014年,贷款增速较为稳定,但是农户小额贷款增速成下降态势,说明农户小额贷款不是该行贷款增速的主要力量,显示在信贷业务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业务品种集中度高。

其三,在贷款方式上,由于信用贷款条件比较高,因此该行农户小额贷款中,此种方式贷款数额相对较少,绝大部分部为担保贷款。担保方式贷款包括保证担保方式和抵质押担保方式,其中保证担保方式又包括法人客户、专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然人、多户联保等保证担保。

三、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与其他农户贷款区别分析

如表2所示,农户小额贷款在贷款利率、贷款准入标准、结办效率等方面都较其他类型农户贷款具有相对优势,是农业银行ZB分行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产品,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2014年12月数据)。但是这些相对优势也给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准入低、存量基数大意味着高违约率、高不良贷款率,所以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较其他农户贷款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将从其贷款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甄别和防控。

四、基于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运作流程的风险防控措施

基于贷款运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1、贷款准入调查环节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一方面是贷前调查风险。由于ZB分行客户经理缺乏,存在双人签字(实际只有一人实地调查)或单人多签(一人调查,本人签字后冒签他人,形成形式上的双人调查)形式的单人调查现象;有些贷款调查虽然实行双人,但未实地调查,或实地调查不尽职,对借款人的人品、经营情况、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等真实情况没有客观掌握,存在“走马观花”调查。另一方面是评级风险。信用等级评定是衡量借款人能否达到贷款准入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评级过程中未按照规定的标准调查,存在以个人感觉评分,没有核实后评分定级,农户评级流于形式,放松了准入要求。

措施:ZB分行应严格贷款调查责任,分层级确定相关责任,对于3万元以下由网点进行调查,其主任负责调查责任;对于贷款需求3万元(不含)至5万元(含)的农户,贷前调查由相关支行客户部门与网点联合调查,共担调查责任;坚决落实“双人、实地、面对面”制度,对于暂时客户经理缺乏网点,相关支行可以成立“流动小额贷款调查客户经理小组”,解决客户经理不足问题。

2、贷款审查、审批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因为农户小额贷款笔数多,业务量大,加之完成计划的压力,该行审查岗位相关人员存在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资料完整性、前后资料反映情况的逻辑性以及相关当事人签字的合理性审查不细,少数贷款要素不齐却通过了审查、审批,存在审查审批把关不严、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形成操作风险。

措施:ZB分行可安排专人审查、审批农户小额贷款,对经营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专项考核,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岗到人,以确保农户小额贷款在审查、审批环节堵住风险。

3、贷后管理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在客户经理不足的情况下,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管理风险更加突出。由于农户的流动性比较大,一些农户贷款后到别去做生意或外出打工,贷后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客户经理由于轮岗,少数轮岗后业务出现了“新官不理旧账”现象,不利于农户小额贷款管理。从近年来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情况看,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为贷后管理风险。

措施:一是落实首次跟踪检查。贷款发放后15天内,由风险经理(不能由调查人核实,防止道德风险)打电话对借款人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包括借款金额、利率、担保方式和生产经营情况等。二是扩大信贷系统提醒功能。对贷款农户开通短信通,通过信贷系统定期对贷款农户提示贷款收息、到期还款等信息,节省人力资源。三是借助外力管理。借助“公司十农户”模式中的担保公司、“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中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委会、服务点、信息员等中介组织和人员进行管理,扩大贷后管理范围。

五、结论

在大力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对于扩展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都有着重大意义。在发展ZB市农户小额贷款进程中,农业银行ZB分行应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相关流程,更好的把握各种风险,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最终为更好地面向“三农”,服务“县域”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庚睿:农村信用社农户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模型[J].中国商贸,2014(2).

[2] 杜晓山、刘文璞: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 何广文:解决农业贷款投入与风险矛盾的途径[J].经济师,2011(8).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第2篇

ZB分行服务地区为ZB市,其为地级市,全市辖1个经济开发区、5个区、3个县。截至2014年12月末,ZB市农行下辖1个市行营业部、6个区域行、3个县域行,共设有115个营业机构,在职员工1887人,以覆盖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科技优势,服务于遍布全市的城镇及乡村。农业银行ZB分行2014年各项存款余额为5383393万元,其中农业存款117184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721300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70617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9%;农户小额信贷余额55271万元,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不良贷款按期限分类余额10068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百分点。2014年末,存贷比例为69.13%。

二、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现状

该行2014年末信贷资产中,除一般法人贷款外,其他均为涉农贷款,在涉农贷款中,农户小额贷款占有绝对比重,该项业务也是该行农户金融的主要业务品种。为方便分析,取2011―2014年的农户小额贷款数据,见表1。

从以上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开展情况分析,该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在信贷总量上,该行自2011―2014年,农户小额贷款总量占全部贷款总量比例不大,从2011年的5.64%下降到2014年的1.49%,占比逐年降低;农户小额贷款在农业贷款各信贷品种中占绝对优势,2014年占比为78.27%。说明该行在“三农”信贷领域,农户小额贷款产品已成为该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主要产品。

其二,在贷款增速上,该行自2011―2014年,贷款增速较为稳定,但是农户小额贷款增速成下降态势,说明农户小额贷款不是该行贷款增速的主要力量,显示在信贷业务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业务品种集中度高。

其三,在贷款方式上,由于信用贷款条件比较高,因此该行农户小额贷款中,此种方式贷款数额相对较少,绝大部分部为担保贷款。担保方式贷款包括保证担保方式和抵质押担保方式,其中保证担保方式又包括法人客户、专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然人、多户联保等保证担保。

三、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与其他农户贷款区别分析

如表2所示,农户小额贷款在贷款利率、贷款准入标准、结办效率等方面都较其他类型农户贷款具有相对优势,是农业银行ZB分行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产品,占农业贷款余额的78.27%(2014年12月数据)。但是这些相对优势也给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准入低、存量基数大意味着高违约率、高不良贷款率,所以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控较其他农户贷款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将从其贷款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甄别和防控。

四、基于农业银行ZB分行农户小额贷款运作流程的风险防控措施

基于贷款运作流程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1、贷款准入调查环节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一方面是贷前调查风险。由于ZB分行客户经理缺乏,存在双人签字(实际只有一人实地调查)或单人多签(一人调查,本人签字后冒签他人,形成形式上的双人调查)形式的单人调查现象;有些贷款调查虽然实行双人,但未实地调查,或实地调查不尽职,对借款人的人品、经营情况、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等真实情况没有客观掌握,存在“走马观花”调查。另一方面是评级风险。信用等级评定是衡量借款人能否达到贷款准入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评级过程中未按照规定的标准调查,存在以个人感觉评分,没有核实后评分定级,农户评级流于形式,放松了准入要求。

措施:ZB分行应严格贷款调查责任,分层级确定相关责任,对于3万元以下由网点进行调查,其主任负责调查责任;对于贷款需求3万元(不含)至5万元(含)的农户,贷前调查由相关支行客户部门与网点联合调查,共担调查责任;坚决落实“双人、实地、面对面”制度,对于暂时客户经理缺乏网点,相关支行可以成立“流动小额贷款调查客户经理小组”,解决客户经理不足问题。

2、贷款审查、审批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因为农户小额贷款笔数多,业务量大,加之完成计划的压力,该行审查岗位相关人员存在对农户小额贷款的资料完整性、前后资料反映情况的逻辑性以及相关当事人签字的合理性审查不细,少数贷款要素不齐却通过了审查、审批,存在审查审批把关不严、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形成操作风险。

措施:ZB分行可安排专人审查、审批农户小额贷款,对经营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专项考核,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岗到人,以确保农户小额贷款在审查、审批环节堵住风险。

3、贷后管理风险点及措施

风险点:在客户经理不足的情况下,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管理风险更加突出。由于农户的流动性比较大,一些农户贷款后到别去做生意或外出打工,贷后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客户经理由于轮岗,少数轮岗后业务出现了“新官不理旧账”现象,不利于农户小额贷款管理。从近年来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情况看,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为贷后管理风险。

措施:一是落实首次跟踪检查。贷款发放后15天内,由风险经理(不能由调查人核实,防止道德风险)打电话对借款人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包括借款金额、利率、担保方式和生产经营情况等。二是扩大信贷系统提醒功能。对贷款农户开通短信通,通过信贷系统定期对贷款农户提示贷款收息、到期还款等信息,节省人力资源。三是借助外力管理。借助“公司十农户”模式中的担保公司、“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中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委会、服务点、信息员等中介组织和人员进行管理,扩大贷后管理范围。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第3篇

关键词:银行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2

1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

1.1银行业发展的收入情况

201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聚变,传统银行业务受到了猛烈冲击: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将调整为中高速增长。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7%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很明显的看出,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以往有很大下降,其以前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失去了以往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作用,其收入的锐减还会导致各种负面性作用,银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以往的银行“水涨船高”的便利条件已经成为过去式。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之后的发展之路必然遇到层层阻力,面对今后的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的竞争,银行业盈利水平将更加受到打压。今后的银行业发展之路必然如履薄冰。

1.2银行业人员素质情况

我国的许多服务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方面服务能力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对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却很低的矛盾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突出的代表性。究其原因,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主要制约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不良贷款已占全部贷款的26.62%,已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表现在人力资源和人才素质方面,人员质量结构存在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首先,目前我国银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下,低素质员工难以流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体制造成的,人员结构过死,流动性较低。而且,现行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很多发展型,能力型人才首先就被拒之门外,而有些没有能力的“关系户”或者理论水平较高却不注重实际水平的“学术派”却充斥在银行业阻碍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银行业中经过银行重点培养的人才在面临现在银行业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多都选择去证券业,保险业发展。

总的来说,目前的银行业面临着低素质的人才难以流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的问题,在目前银行“新常态”的情况下银行业缺少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情况下,其发展趋势堪忧。

1.3银行业的盈利模式构成情况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贷款垫款利息收入,其在总利息收入中占71.16%;其次是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其部分占比18.19%;再次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此部分占比5.79%;最后是同业拆借利息收入,此部分占比仅为3.18%。

总的分析,在我国银行业中传统的借贷业务占银行业总利息收入的很大部分,换句话说我国银行业比较依赖传统业务,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金融创新的程度比较高,而且具有发达混业经营。而我国还着重在借贷业务中的利息差,在当今多种理财产品的出现,互联网理财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必然大受打击,为保持利润而提高的贷款利率也不利于国家其他企业稳步发展。

2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新常态

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银行业来说,“旧常态”的银行业代表着各种守旧,弊端。而“新常态”代表着高效率,高成就,新的经营和运营模式,克服旧模式上的种种弊端,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银行业营运结构简单,盈利渠道单一依靠借贷业务,在放贷业务中贷款多流向粗放型发企业,创新性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很难筹到融资,而且银行本身的业务渠道简单,技术性、创新性能力不足,这都是“旧常态”的体现。以往的银行业在“旧常态”状态下的改革更多的内部的优化,整改。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大潮流下,银行业的整改必然会在体制上加以整顿,着重加强创新性,技术性,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常态”下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2.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指标,利率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开放利率管制,最终形成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对货币的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制和机制,使利率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限额,商业银行可以自主的根据市场水平调节利率。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革新趋势下,市场利率化无疑是改革的又一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多年前,西方国家很早就开放了利率市场化,而其中很多国家如日本就曾爆发过金融危机,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因为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夭折。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放同业拆借,之后又陆续开放国债市场利率都为之后的市场利率化打下基础。作为金融改革的关键一环,市场利率化有其必要性意义,能更好的结合市场,加强与实体企业的联系,并且自主利率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当然其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银行的整体压力提高,自主的汇率拟定在当前商业银行技术性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能多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又不损害银行自身盈利,对市场做出精准的判断,总体而言是很难的。二是面临更大的风险,在浮动的利率中,市场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如今银行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风险的危害性可能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民经济的风险可见一斑。三是竞争的加剧,在如今民营银行的开放,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之间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相互提高利率吸引存款,这对于一些本身经营状况不好的银行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利率市场化是当前银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3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013年余额宝,P2P等多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揭示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银行业相对于保守,传统的生存环境无疑是一次新的冲击。

首先,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打击,余额宝等网络金融工具的方便性,高收益,无手续等特点吸引了大批70,80,90后新兴社会消费人群将手中闲散资金放入互联网金融中,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借贷业务因为存款的减少受到打击。其次,是银行业中的金融理财项目受到打击,众所周知,银行业的金融理财项目准入门槛就在5万以上,收益率在5%―7%左右,而且还存在风险因素,而网上金融理财平台很多是没有经济限额的,收益率有时还要高于7%,虽然部分小平台存在安全患,但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整体还是呈现着繁荣态势,这无疑在商业银行的基金理财方面是一次冲击。最后,银行的传统的中间业务受到打击,当今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已经开展水电费、话费充值,,火车票购买,汇率换算、基金代销为主的中间业务,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大时代,当前很多大银行都开发了自己的银行APP,也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对顺应了时展,促进了技术的变革。

3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前景分析

3.1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

显而易见,银行业目前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的大环境下,银行业未来只有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更好的应对挑战。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以往银行收入模式单一,多数依靠存贷差作为银行主要的利润收入,而贷款流向大多为粗放型制造业、产能型行业。在对创新型行业和小微企业的放贷中收入也相对较小,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粗放型行业的扩张放缓,目前我国的创新性行业发展势头不明显,而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业的存贷业务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靠单一存贷差维持生存的银行业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的投入,在中间业务市场上做专做精,打造银行盈利新模式。其次,是加强银行客户服务新模式,开设更多服务型新业务,最大程度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利用目前银行业中分支行点密集分布的特点,努力在业务范围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最后,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业务,在我国对国际化业务中银行业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而且国际化是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要求,所以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趋势必然围绕着国际化展开,在国际机构网点的建设革新,对国际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创新,还有在企业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上都是重要的转型革新方面。

3.2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

在面对当前利率市场化以及民营银行的开发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前途是不明晰的,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想真正面对挑战,打破壁垒。创新银行金融理财业务将会是银行未来改革的大趋势。

首先,我们说新型银行理财业务必然是面向客户,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在往常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着手续繁琐,门槛较高等缺乏人性化的情况,这在今后的银行理财业务中必须要加以改正,做到真真切切以客户为主,以达到互利共赢。其次,在理财阶段银行更多的是体现的是通过存款利率,基金,债券等金融手段来达到财产增值保值,而随着现代社会理财理念的变化,有部分人群追求的是传承,避险。参考西方的遗产管理和私人保险箱财产代管业务,在中国如今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在遗产管理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和盈利空间。最后,我们说银行传统的理财业务中以有明显收益率的期次型理财产品为主,其产品往往时间周期长,回报率一般。而在利率市场化的今天,以开放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特点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和预期收入,虽然存在着风险的因素,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3.3拥抱“互联网+”的新模式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第4篇

一、结算业务服务范畴的演变

传统的银行结算方式包括现金和“三票一卡”,即汇票、本票、支票和银行卡。后期,又出现了电子汇兑、网上支付等结算方式。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传统的结算模式基础上,大力进行产品整合和业务创新,有效拓展结算业务内容和结算服务范围。

(一)支付结算网络渠道多样化

随着技术进步及客户对结算业务效率要求的提高,企业网上银行、银企互联、在线ERP等支付结算渠道发展迅速,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网点柜台结算,对营业网点的结算量分流比例逐年增加。另外,企业自助服务进程加快,很多银行都推出对公自助设备,满足企业账户信息查询、转账等结算需求。

(二)现金管理服务逐渐普及

现金管理是银行帮助客户更高效地使用和管理银行账户资金的一项综合金融服务,银行将收付款管理、账户管理、信息和咨询服务、投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按客户需求打包,从而使客户的资金流动更合理、财务监控更易实现,提高资金的流动率和使用效率。现金管理业务顺应了对公客户加强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要求,成为银行稳定和争取优质企业客户的战略产品。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外资跨国公司不断在我国落户、“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逐渐增多以及国内大型企业对现金管理理念的接受和认同,都使得现金管理业务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视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三)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竞争

随着电子商务和行业网络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类新型支付服务产品和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催生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快捷便利的支付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帮助行业客户构建全面的线上、线下电子支付渠道和完善的资金清算平台,提高整个行业的资金流转效率。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进入非现金支付清算服务领域,促进和深化了支付结算市场的快速发展。

(四)基础金融资产服务起步

企业的发展壮大伴随着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及对银行服务的精细化要求:一方面,银行服务需要渗透到企业资金预算、配置和使用环节,实现银行服务与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机制建设以及资源整合相融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涉及控制资金成本、提高闲置资金收益率、降低资金风险性等财务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有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好的投资渠道,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银行的结算业务逐步向高效率、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商业银行需以结算业务为基础,整合银行内部及外部的相关服务与产品,为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组合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五)全球结算服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国内企业集团公司数量激增,规模不断扩大,跨国业务比重大幅提高,企业集团集约化的资产服务诉求日益显现。与此同时,“走出去”企业境内外运营与金融服务的相互融合日益紧密,对资金结算的要求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正为此积极发展境外业务能力,紧跟企业国际化步伐,丰富全球化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结算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一)以活期存款看结算业务的市场格局

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建设基本完善,客户资金在银行间转账十分便捷。在投资理财手段日益丰富的当下,活期存款余额是反映银行结算服务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公开数据的分析展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近年结算服务吸收的公司活期存款市场份额格局比较稳定,四大行占据主导地位,增幅逐年下降,股份制银行波动较大。

(二)银行结算业务的客户规模稳定增长

客户规模包括了结算账户数、客户数、现金管理客户数。银行结算账户是客户除现金外开展货币收支业务的唯一载体,结算账户的数量是反映银行结算服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客户数既反映了银行各类业务的发展水平、潜力,也是银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现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定和争取大客户的有效手段,现金管理客户是高价值客户中与银行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的部分,其规模是结算服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公开数量比较显示,单位客户的结算服务主要由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大银行是保障经济稳定、支持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客户发展,客户规模均保持稳定增长,紧密型高价值的现金管理客户规模的增长率更为显著。

(三)银行国内、国际结算业务均衡发展

客户在银行办理结算业务的比重,反映出客户对银行包括结算服务水平、能力和价格等质量指标的认可程度。由于各家银行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本文采用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进行比较。

公开数据显示,工行、中行依然分别在境内、跨境结算业务领域保持优势,但这些优势都在相对缩小,各银行都采取了境内外结算业务发展并重的方针,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迅速,商业银行的境内及跨境结算服务能力正趋于平衡。

(四)电子化、自助化是银行结算渠道建设重点

渠道是结算业务发展的载体。公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网点渠道数量相对稳定,银行自助机具、网上银行渠道的迅猛发展,电子和自助服务是各银行当前乃至未来拓展的主要方向。

三、商业银行结算业务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当今中国,政策开放、鼓励创新、信息化发达、全球化程度高、客户资产管理能力与意识不断提升,不论是市场化改革政策,还是互联网结算的发展都为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挑战

1. 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客户对银行的结算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电子化、综合化等特点,资金归集、跨行收付、跨境结算、优惠套餐、通存通兑、自助服务、账户管理、投资理财、风险控制等需求层出不穷,企业的需求更多的是全方位的金融资产管控需求。银行同企业之间从简单交易对手向长期合作伙伴转变,单纯的贷款、结算等服务满足不了客户的综合性需求,标准化的产品、简单的产品组合不能契合客户的商务模式,银行结算服务面临个性化、专业化、灵活性的更高要求和挑战。

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无论在业务运营模式、业务整体规模,还是业务发展范围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广泛地参与各类支付服务,以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银行现有资源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并且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活跃的、颇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的基础支付功能、传统中间业务领域、潜在客户和存贷款、系统安全运行和未来创新发展构成威胁和挑战。

(二)机遇

1. “大数据”为银行带来的机遇。首先,“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了解相比过去有本质不同。“大数据”不但让我们能把握客户现在的状况,也可以完整地了解其过去,并与同行业中的企业比较,得出准确结果。其次,可多渠道与客户开展互动,全面评估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为改进服务提供了最大便利。第三,“大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竞争结果。

2.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一是拓展了银行业务范围。2009年开始,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实现直接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品种,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及新服务种类和新项目研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促进国际结算量增长。人民币的国际化方便了国内企业在境外的经营,方便了境内外客户的交易结算,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联动业务和大幅增加国际结算量,为其生存和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3.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导致利差收窄,使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遭受冲击,但长期来看,通过市场化的利率配置资金,能够突破金融抑制,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改善投资质量。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业竞争程度,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收入结构得以改变,进而盈利能力也将得以完善。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将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从高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向低经济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转型,这无疑会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尤其是结算业务带来难得的机遇。

四、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一)信息化银行时代长尾理论的实践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的网银用户急剧增加,网银交易量井喷式增长,网上银行以及新兴起的手机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上网变得越来越廉价和普及,中小客户的比重在快速提高。银行能够以更低廉成本向潜在客户推广产品或者向现有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便捷地实现中小客户的规模效应。

新的环境下,银行可以按网络客户的结算交易特点进行细分,根据同类客户的行为特征打造最适合的金融产品,使客户的消费者剩余和银行收益都达到最大化。在长尾理论越来越流行的网络时代,网上银行业务领域可以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类别的客户,及时、动态地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二)大数据将引领新的营销模式

大数据正催生新的营销手段。随着客户需求的差异性逐渐增加,如何在以规模取胜的传统营销理念基础上,精准定位不同客户的消费行为,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商业银行营销活动的重心。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成熟,定量管理成为提高营销水平的必要手段。数据挖掘在精准营销的应用主要涉及客户行为细分、交叉销售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构建精准营销体系。

大数据还可以支持更有效的客户流失预警及挽留。据有关数据分析,企业争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大约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7倍。商业银行如何保有自己的客户,如何展开客户挽留行动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结算数据的挖掘分析,建立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分析客户流失倾向,以便于在客户流失之前进行预警,并给出量化指标以衡量该客户流失的可能性。通过模型,银行业务人员可根据每个客户流失可能性大小进行客户排序,找出流失倾向较高的客户群体,结合这些客户对应的分群特征,采取相应的客户挽留策略,以进行更加精细的客户保有措施,提高客户挽留的成功率。

(三)打造银行互联网金融结算业务核心竞争力

面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丰富电子支付产品,加快手机支付、电话支付、在线分期付款等产品的创新实践,提升客户体验。二是将现有标准化的支付产品向两端进行功能延伸,为垂直行业提供个性化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三是拓展与电子商务市场的合作,直接介入电子交易支付链,为其提供账户管理、支付、资金结算、资金监管、信用担保等服务,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业务优势互补,提高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四是发挥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传统优势,创新 “结算+融资”新产品,为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应链金融服务。五是可以充分利用央行最新推出的“第二代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通过“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为客户提供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归集的一站式网上支付管理新平台。

(四)优化对公结算业务流程,提升结算服务质量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第5篇

关键词:南京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 调研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6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分为三大类: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有关的部分中间业务;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能为南京银行增加营业收入与利润,规避资本管制,可降低南京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运营成本,有效地防范和转移风险,实现银行的多样化服务,以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南京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为银行增加信贷资金的来源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南京银行开展及重视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南京银行成立于1996年2月8日,是一家由国有股份、中资法人股份、外资股份及众多个人股份共同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银行目前注册资本为29.69亿元,下辖8家分行,80余家营业网点,拥有员工约3000人。2010年,南京银行被中国《金融时报》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评为“年度最佳中小银行”。至2011年,南京银行拥有价值2.1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2011年,根据英国杂志《银行家》显示,南京银行在全球1000家银行中排名第273位。南京银行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买卖外汇,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办理票据业务,办理国内结算,从事同业拆借和提供信用证服务等。(图1)

根据南京银行2012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南京银行2011年实现净利润32.12亿元,同比增长38.97%;2012年实现净利润40.13亿元,同比增长24.94%。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南京银行总收入中,贷款占46.75%,资金业务占33.77%,手续费仅占5.32%。在南京银行的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是主要来源。同样的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最大的风险温床。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相比,中间业务的收入主要由各种银行业务的手续费和服务费构成,中间业务的收益率非常可观,而且风险很低,一方面,银行不需要支付存款利息,另一方面,银行也不需要承担贷款无法收回的巨大风险。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未来南京银行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根据南京银行2012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9.25亿元,较上年增加1.95亿元,增幅26.71%,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15%,较上年增幅0.37%。其中顾问咨询费实现收入1.82亿元,同比下降12.73%;业务实现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39.46%;结算业务实现收入1.90亿元,同比增长72.98%。2012年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构成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报告期内,共发行“金梅花”、“珠联璧合”和“创富”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30期1329款,发行量累计1384.96亿元,同比增长107.08亿元。与上年相比,2012年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增加,占营业收入比重增加,表明南京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图2)

以上简要的描述了南京银行近几年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硬实力和发展现状,下面来看看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在软实力方面的贡献及发展意义。

广为人知的是,领土扩张往往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经之路,银行也同样如此。苏沪一带的发达城市给南京银行的发展以有力支撑,自建行以来,南京银行在省内外迅速开拓疆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为了满足广大客户对中间业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南京银行必须对中间业务进行发展和创新,对信用中介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南京银行的这种举措使得人们的理财观念加以提高,从而使得大众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南京银行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和增加其资产的流动性,有效地大幅降低了经营风险,使得资本负债结构得到改善以及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能够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同比增长较快,并且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中间业务比重小

南京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10.15%。据统计2000年,美国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中间业务所占比达到70%以上,德国银行收入的60%以上来自中间业务,香港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22%。由此可见,南京银行在中间业务在投入上与外资银行有很大差距。

(二)中间业务品种单一

在品种方面,2012年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由业务、结算业务和顾问咨询业务三种业务构成,品种较为单一,经营范围相对狭窄。

根据2012年年度报告显示,中间业务净收入9.25亿元,其中业务实现收入3.67亿元。由此可见,2012年南京银行中间业务以业务为主,占中间业务净收入的39.68%,大部分聚集在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等简单但缺少专业技术成分的程序方面,业务长期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范围限制较多。

在创新方面,虽然南京银行在中间业务品种创新开拓方面已有了不错的成绩,比如黄金交易业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金梅花-汇得利”业务,但是相比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中间业务产品,其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南京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城市中小型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品种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中间业务收费不合理

中间业务收费不合理是一种在报告数据中不容易体现的现象,但却是一种在实际经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中间业务被许多商业银行视为一种吸纳客户的竞争手段,形成了一种随意收费、少收费以及不收费的恶性竞争现象,养成了广大客户无法接受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观念。南京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收费没有统一标准,而且收费过低,导致在实际经营中中间业务的成本大于收益,特别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费标准长期未调整,严重偏离市场成本,从而致使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南京银行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严重挫伤了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三、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

目前在市场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诸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快速健康发展。这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制约

外部环境对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策制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政策依据不足,定价政策不完善。到目前为止,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定,对中间业务的收费缺乏统一明确的约束。另一方面,分业经营政策使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中间业务,如信托和租赁业务。

(二)内部自身缺陷

1、中间业务发展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南京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把中间业务作为“副业”,没有能够有效地运用中间业务创造效益、分散风险和改善资本负债结构等一系列的作用。在实践中,银行从业人员对中间业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银行对中间业务缺乏统一规定,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导致银行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会,员工对待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不高,金融品种开发较为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的长期发展。这就是南京银行中间业务比重小的原因之一。

2、科技和人才制约

一是中间业务服务的科技含量不高。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水平高,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市场推销能力和支付系统在银行卡方面取得了庞大的服务费收入;相比之下,南京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学技术含量较低,具体表现在缺乏科学、健全的核算体系,缺乏快捷、高效的结算、支付系统、通讯网络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较差。南京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科技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

二是高素质管理、营销人员极度缺乏。中间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业务,需要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经调查,目前南京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参加培训的机会也少,工作经验不足。南京银行现有的职工队伍素质与中间业务发展的需求相差较大,制约了以技术含量高为特点的中间业务的发展。

3、中间业务营销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中间业务品种不少,但大家了解的中间业务却寥寥无几,这就说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营销力度远远不够。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商业银行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的总体安排。显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中间业务营销战略实施的必要性。我国商业银行正在从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之中,但整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持有陈旧的营销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解决策略及建议

与西方发达国家同业相比,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距,同时这也说明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品种还是规模都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在固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南京银行应该尽快转变经营观念,从思想、战略、目标及方式上寻找有效策略,从而实现中间业务的大发展,使得南京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加快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步伐。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企业经营意识

南京银行应当从战略角度来看待中间业务,正确地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支柱性业务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企业形象,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等作用,以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而不是将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的一种商业手段。以人为本实现经营观念的转变,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积极开拓银行业务

积极介入企业并购重组,为企业提供财务、金融顾问服务和相应的贷款;基金托管、基金管理;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将证券投资咨询、外汇买卖、投资组合设计与存款、融资、结算相结合,为个人提供“一揽子”服务,全面拓展零售银行业务。我国商业银行要研究创新本土化的中间业务新产品,扩大中间业务经营范围,丰富品种,以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对企业的融资活动、财务运作提供长期、全面、系统、专业的策划和建议,即财务顾问业务等方法。

(三)加大中间业务的科技投入

积极开发手机银行软件等高科技产品,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为广大客户提供多形式、多渠道、高效便捷的电子化服务,不仅降低银行的服务成本,而且使银行业务更加快速、准确和便捷,从而加快银行从手工操作迈向现代化的进程。

(四)注重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由于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泛,如金融、财政、法律、税收等方面,需要大批熟悉金融市场业务,了解市场法则,善于洞察客户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南京银行可以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合适的人从事中间业务,并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专项培训;实施业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中间业务的激励机制,并辅之以较高的物质待遇,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南京银行在人力资源上不断优化配置等。此外南京银行还需要积极引进熟悉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学的专门人才、市场营销、电子网络专家等复合型人才。

(五)重视中间业务的营销

了解客户需求, 加强市场调查,不断开发新品种,积极引进金融超市,引进“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改变传统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方式,使客户在一个门市便可以办理所有个人金融业务,并能够得到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从而增加公众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和了解,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南京银行自己的客户群体。增强银行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客户评价体系和客户举报渠道,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健全包括功能、流程、关系在内的“三维”营销体系,使中间业务安全、快捷和便利。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渠道进行广告宣传推销;上门推销,外勤人员直接上门推销并适时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服务项目;营业推广,现场演示。通过广告、公关、促销等手段,塑造中间业务产品的良好形象,使产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使客户产生拥有该产品的美好憧憬。一方面通过宣传使金融产品家喻户晓,另一方面通过宣传使客户了解各种服务品种的功能和特征。

采用中间业务分销渠道策略,银行借助分销渠道将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而且克服因地区不同所形成的时间、地点、供应量等的差异,实现方式主要有ATM(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家庭银行和POS消费点终端四种分销渠道。

(六)坚持中间业务合理收费

银行收费的目的是促使客户选择一家银行,把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银行渴望同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培养其忠诚度。银行收取手续费是互利互惠的,银行会用增加的收入来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加个性的服务,从而形成银行与客户双赢的良性互动。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的调研分析,看清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清楚地认识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发现其内在存在的问题,并力求为与南京银行类似的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促使其规范、快速、有序地发展。发展中间业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提高银行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接受央行的监督管理,改善政策法规,以及宏观的经济环境都与中间业务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2011

[2]黎红梅.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3

[3]林广义.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D].华中理工大学,2001

[4]王安先.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5]杨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07

[6]杨蕾.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讨[D].安徽大学,2003

[7]胡庆康.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其发展探讨[D].复旦大学,2003

[8]刘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D].西南财经大学,2001

[9]冯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天津大学,2006

[10]王欣涛.浅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解决措施[N].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第6篇

【关键词】消费金融 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发展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金融日益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居民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消费金融服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日益倚重的一类优质业务。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我国居民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国内消费结构面临再一次升级,私人购车、旅游、出口留学等消费需求大幅上升。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化的加快,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是必然趋势。当前,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环境。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升级会为消费金融服务带来具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面临难得的市场发展机遇。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消费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银行业消费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

以理财产品为例,据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20270款,同比增长105%,呈现井喷性增长。但各家银行间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受到政策、配套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均滞后于市场需求,产品创新落能力不足,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的业务发展方针,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把握在支付方式变革浪潮中的发展良机

1.支付服务渠道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种支付工具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性,支付服务渠道日趋多元化。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我国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银行卡渗透率突破30%,卡基支付已经覆盖了整个消费支付领域,在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支付变革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缴费终端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方兴未艾。特别是手机移动支付,是将进一步引发支付革命的工具创新。随着移动通讯功能的扩展和大量的支付行为者已与手机绑定,移动支付客观上已具备了大规模扩张的条件,届时,随时、随地、随身的电子钱包将成为现实。而商业银行若能把握住这一有利契机,将会带来支付市场的新一轮变革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对银行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2.电子支付平台发展迅速。电子商务的出现也让电子支付平台迅速成长,用户数量不断扩大,交易额急剧攀升。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第三方支付产业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广覆盖的优势迎来了发展良机。目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依托自身C2C购物网站交易额的不断攀升以及背后集团公司的强大资源和实力支持,在商户和用户的开拓方面进展都很快。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包括信用卡还款、充值付款、公共事业缴费等多种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对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银行在支付领域中一直处强势地位,支付公司在业务上离不开银行,但随着网上商城的火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渐成买家和卖家的日常工具,银行的网上支付功能逐步弱化。2012年6月,建设银行率先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成为商业银行进军电商平台的标志。此后,各大银行纷纷跟进,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做电商平台,对于夺回更为广阔的支付市场,提高用户粘性,获取源头数据,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需加大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创新管理技术手段,运用电子化、自动化的方式,降低消费金融服务成本。同时,银行业需要大力培养专业型消费金融服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注重服务姿态到注重产品和流程,再到现在所推崇的以客户为中心。而以客户为中心,并非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顾客奉为上帝,而是要为客户提供尊严的、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驱动产品创新、流程设计和差异化服务设计。因此,要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则需要加强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风险控制,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银行业发展尤为重要。我国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商业银行资质量受到严峻考验。商业银行应注重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优化流程设计,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当前,银行卡的安全性备受社会关注,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卡更新换代,推广和普及金融IC卡,从源头上提高银行卡安全性。同进,要不断完善网络支付体系,提高网络支付安全,全方位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红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消费经济.2011(6).

[2],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

[3]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4]张学江,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

[5]朱小黄.消费金融恰逢其时[N]金融时报.2012-3-1(2).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第7篇

城市商业银行是

二、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细分不够,没有形成较为鲜明的市场定位。一些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还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体,对潜在的客户也缺少研究.致使目前许多业务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2.业务创新带盲目性, 金融 产品存在趋同现象。由于对市场缺乏 科学 的预测、详细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业务创新具有盲目市场跟进色彩,新产品有的不能很好满足客户需求,有的由于无规模不能带来效益,造成业务创新产品缺乏生命力。

3.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特色服务不突出。虽然目前各家市场商业银行广泛强调提高服务质量。但是服务的概念比较陕隘,有的只限于改进窗口服务、厅堂服务等,经营理念还比较落后,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不能贯彻到产品、管理、服务、人员等各个方面。

4.信息技术落后,制约了产品开发和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商业银行有效实施经营管理策略的保障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实力不强、技术基础薄弱等原因,对科技投入不够,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讲显得落后。

5.银行之间合作不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加强。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每年举行的一次 论坛 ,主要目的还是沟通和交流,对彼此间的业务合作探索不够,主要业务合作还只限于异地结算等方面,其他一些业务领域基本上还没有涉及。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 发展 策略

1.加强内控机制改革。城市商业银行应吸收中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来强化自身的内部管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形成对经营者的产权约束,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 现代 企业 制度,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地引进人才,加大业务创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