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合集7篇)

时间:2023-07-30 10:10:20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1篇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平台

[作者简介]周远兴(1990-),男,汉族,籍贯:河南,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31(2017)01-0058-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手机等各类信息载体的广泛应用,我国也彻底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而目前使用自媒体平台的群体大多都比较年轻,高校大学生群体居多。因此,这就造成了自媒体对于高校大学生教育和生活的影响非常显著,思政教育也不例外。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在自媒体时代没有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无法适应自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改变,造成了现阶段思政教育工作总体成效不高。因此,必须要针对自媒体的特征和自媒体对思政教育的双方面影响,深入分析其给思政工作带来的困惑,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自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自媒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媒体,每一个社会公民或者组织机构都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进行联系,并在互联网环境中传播相应的知识和其他信息。目前自媒体在国内外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主要的形式就是各类自媒体平台,比如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以及国内的新浪微博、微信等。综合来看,这些自媒体平台都有着很多其他传媒方式所不具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参与平台的群体更加大众化。自媒体平台能够将每一个人想要表达的想法都放置在网络环境中,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公民本身的力量,并且自媒体平台本身的门槛非常低,其应用性也非常广泛。其次,自媒体时代下民众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体现出了非常强的交互性。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的信息流通变为了双向流通,并且信息受众在互联网环境中有了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以往被动的接受信息。最后,自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也体现了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即信息传播快捷,信息内容开放等。

二、自媒体时代给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自媒体时代给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接受现代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畅通,这也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不断的提升自我,减轻了思政教育的压力。第二,自媒体时代让高校思政教育变得更加有针对性。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为了应对自媒体时代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在高校内建立了各类自媒体平台。利用这些自媒体平台,辅导员就能够跟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变得更有针对性。第三,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自媒体平台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使得教育的成效性大大提升。

其次,自媒体时代也给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自媒体较大程度的削弱了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思政教育的进行都是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但自媒体时代下,这种教学方式的成效变得越来越低。甚至一些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接触过多负面社会信息,开始对思政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抵制。第二,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变得更加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自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数量都有了质的提升,但相应的监管能力却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很多不良信息直接传递到大学生群体中,使得思政教育变得非常困难。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偏失,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困惑

(一)辅导员自身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自媒体,还有很多辅导员到现在仍然不明白自媒体对学生思想和意识形成的影响,使得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教育上。灌输教育本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在当今自媒体时代已经表现出了较强的不适应。特别是很多大学生追求个性解放,灌输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具有较强的束缚感,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相应的教育效果就很难体现出来。

(二)对于自媒体的利用不深入

正如前文所说,很多高校辅导员对于自媒体的认识有很大的不足。因此,目前就鲜有辅导员会大力开发并深入应用自媒体平台。虽然有一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自媒体,并建立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但是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对于这些自媒体平台的管理还有较大欠缺。到了辅导员这一级,很多辅导员就不再重视自媒体平台,只是将自媒体平台当作班级公告,处理班级事务的一种工具。这种做法严重制约了自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也不利于规范自媒体中的繁杂信息,不能解决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影响等各类问题。

(三)高校学生自媒体素养不高

媒介素养主要是人们对于媒体的各类信息的评判能力和本身制作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是自媒体时代参与互联网所有群体的必备素质,是正确有效利用自媒体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的自媒体素养非常低,无法分清互联网中的各类繁杂信息。事实上,国外很多国家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把媒介素养作为教育任务之一。而我国的传媒行业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是相对应的媒体教育却有很大的缺失。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并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四)学生网络舆论缺乏有效管理

网络舆论管理主要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人们针对社会时间而表达出来的态度。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网络舆论主要存在于校园网络平台、各大论坛以及微博微信平台中。这些网络舆论能够直接反应大学生心中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但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针对学生网络舆论的管理都非常匮乏,基本上处于无序管理状态。这种现状使得辅导员难以掌握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思想动态,不利于思政教育和舆论引导。特别是自媒体本身就使得大学生接触了更多的外界信息,如果不对其舆论加以引导,就会对思政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

四、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辅导员自身的教育理念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在阐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的变化主要还是因为社会存在的变动。因此,辅导员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明确自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影响,从而摒弃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把学生真正当成教育的主体。一方面,辅导员在自媒体时代下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正确处理交流中遇到的冲突,利用自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来改善以往思政教育中的灌输教育。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下辅导员要想提高思政教育的高效性,就应该加强自身的媒介修养,了解自媒体对于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从而将自媒体更加充分的应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二)积极创设思想教育的自媒体平台

目前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社会交往和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平台就是微博、微信和其他客户端。因此,辅导员的思政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自媒体平台。首先,辅导员可以结合这些自媒体平台建立相应的“自媒体课堂”,比如中北大学的“中北就业”等。通过这些“课堂”,辅导员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筛选过的优质信息,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其次,辅导员还可以直接通过自媒体平台跟学生建立联系,并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辅导员可以针对大学生常见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网络环境进一步的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产生持续作用力。

(三)提高学生的自媒体素养

辅导员应该认识到自媒体素养的重要作用,并与学校沟通专门开设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鉴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媒介素养的课堂,因此高校应该一步步的分层次开放这类课堂。在前期的时候,辅导员应该在明确媒介素养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接受媒介素养相关知识,学会怎样去辨别网络上繁杂的信息。在中期的时候,辅导员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使用自媒体平台的能力,并且结合自媒体和思政教育双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校园内构建自媒体文化,将校园文化培养成自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后期的时候,高校就可以针对自媒体发展现状以及大学生对于自媒体的使用效果,开设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利用完善的教学体系来持续提高学生使用自媒体的能力,不仅能够正确分辨网络上的各类信息,还能够自己制作出优质的信息。

(四)增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管理

首先,辅导员可以在高校内部建立校园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用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力量,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网络舆论。辅导员应该通过“意见领袖”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各类事件的看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工作。其次,辅导员还应该多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一些正面的思政知识和信息,最大程度的缓解大学生由于不同文化冲击而产生的价值观取向问题,并在后续的思政教育中进行专项教育。

自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冲击非常显著,如果高校辅导员不能正视这种冲击并且及时的改善思政教育的策略,那么思政教育的效果将会大大降低。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校园事件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辅导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该明确自媒体的特征以及对于大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影响,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并将自媒体平台充分应用在思政教育中,从而保证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能够跟时代的发展所契合。

[参考文献]

[1]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213-217.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2篇

>> 对《新闻记者》新闻打假的感想和建议 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困惑和反思 新时代下地理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和反思 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浅谈初中新任物理教师的困惑和反思 对哈特承认规则的反思辨析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历史教育困惑的反思 关于“严打假新闻 宽容错新闻”的思考 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 素食者的困惑 外企在华打假的策略和经验 解析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对“辟谷”的困惑 市场中知假买假者的打假优势 从王海打假试析消费者的界定 一位药品打假者的维权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本人认为“假”无非是“虚假”的简称,因此“假新闻”与“虚假新闻”的内涵完全一致

④从约定俗成的语言内涵看,“假”无非是“虚假”的简称,“失实”的内涵应包括完全捏造的“造假”――引者注

⑤参见唐远清:《任何时候都应追寻新闻的真实――对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3篇

这一切源于村妇陈美丽的一个“惊人之举”:在丈夫王云林因救火去世的第二天(4月15日),即张贴告示,替亡夫偿还生前的债务。

9月3日,《江南都市报》最早报道了此事,可这已是在事情发生的近五个月之后。此后,各路媒体蜂拥而至。媒体的突然关注,令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困惑不已。

陈美丽的困惑之一:欠债还钱,父债子还,夫债妻还,自古以来,天经地义,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陈美丽的困惑之二:丈夫王云林因自发扑救山林火灾而献身,却没有任何说法,最初甚至连丧葬费都无人肯出。有记者告诉陈美丽,现在网络上流传着她的事迹,她被誉为“当代中国最美丽的村妇”。陈美丽却突然激动地表示,这不公平,自己的丈夫王云林才应该是英雄!

陈美丽的困惑之三:为什么媒体喋喋不休地只关注她还债这件事,而对亡夫王云林的“救火事迹”,却无人问津,甚至只字不提?

陈美丽的困惑之四:有记者关切地问:“据说很多债务连凭据都没有,你就不怕别人浑水摸鱼乘机讹诈你吗?”陈美丽惊愕地瞪大了眼睛:“都到这个地步了,谁还会糊弄我?一定是我老公欠了,不然别人怎么会无缘无故跑到我家来要债。”

没什么文化的陈美丽,当然不会罗列出这样的诘问,这是我在看了《凤凰卫视》对陈美丽的最新采访后,替她总结出来的几点困惑。我注意到,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村妇陈美丽的表情自始至终都很平淡,甚至有些茫然。这是陈美丽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

身为媒体人,我自然也明白,什么样的事件才有新闻价值,什么样的新闻才会有看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个老掉牙的经典诠释,至今依然管用。妻子贴告示替亡夫还债,现在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难得一见的,出乎意料的,甚至是傻冒。不要说人死债烂,只要看看法院里有多少有待执行的“老赖”,就知道这个社会的诚信度,有多缺失,有多可怕了。而一贫如洗的陈美丽却惊世骇俗地贴出告示要替亡夫还债,这就是“人咬狗”,这就是新闻眼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与陈美丽的困惑,似乎是一对矛盾。一个视诚信为天经地义的农村妇女,一个没什么文化几乎没走出过大山的农村妇女,一个还没有被现代社会诚信严重缺失所污染的农村妇女,她自然无法理解媒体的选择。

往往被关注的,正是严重缺失的。陈美丽替亡夫还债这件事,自然令人尊重,也让人感动,但是,其越被重视,越被褒奖,越被拔高,越被炒作,说明这个社会的整个诚信系统危机越重。其实,陈美丽的婆婆,早年丧夫后,就已经为了偿还丈夫欠下的三千元债务,而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养了十一头猪,才将全部债务还清。这件事情,同样被她们视为天经地义,不值一提。类似的事情,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司空见惯,并不稀奇。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4篇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记者;职业身份

一、传统意义上记者的职业身份

1、记者的职业身份定位发展历程

记者的职业身份定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初的记者收入较低,也没有社会地位。到了20世纪初期,新闻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各类专业新闻机构不断地开建,高等学府开设专业课程,新闻行业才开始建立专业的职业准则,记者也开始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职能。此后记者的职业定位在一系列活动影响之下,愈发清晰完善。一方面新闻行业培养出了不少“明星记者”,他们的成功给所有普通记者树立了榜样,也让其他记者在他们身上学到了更专业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新闻行业也提倡开展公共新闻运动,不断扩大新闻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赋予了记者更多的职业职能。[1]

2、记者的职业职能定位

权利职能,新闻机构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记者拥有话语权和一定的公权力。新闻记者的话语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发言权,新闻记者与其他人一样,拥有自由发言的权利。[2]另一层体现在记者的话语权有特定的意义,记者需要真实地反映上层社会发生的事件与言论,同时也需要关注下层的人民群众,帮助下层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相当于连接与维系上下层社会的媒介。记者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也有自己的具体工作,记者最主要的工作是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具体流程为有计划地搜集新闻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整理,通过多种渠道信息并促进消息的传播。

二、互联网时代记者职业定位的困惑

1、互联网时代新闻环境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新闻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纸媒,微博、微信、各类网络论坛都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从而降低了信息的门槛。[3]同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产生新闻,一条新闻产生之后的短时间之内,会相继产生大量与新闻信息有关的信息,身处现场的人民群众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新闻信息,新闻的及时性极大提高。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留存性也得到了增强,很多过时的信息也能够被再次传播,重新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

2、记者职业定位的困惑

(1)对记者的社会地位下降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一方面能够协助政府宣传政策、传播文化价值、开启民智,另一方面也能够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权力的使用,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记者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属于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记者对于新闻信息缺乏控制能力,记者不再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来源,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极大地削弱了记者的社会地位。[4]社会地位的变化,使记者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困惑。

(2)对记者的工作任务改变产生困惑。在工作任务方面,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目的明确,采集信息、编辑处理信息、传播信息三者都是工作重点。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人人都能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记者收集信息的能力被相对弱化,而事件的编辑处理成为了记者最重要的工作,记者需要针对事件做出更加专业深入的分析,从而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新闻信息。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的互动性极大增强,记者的工作流程中有多了一个环节,即运营所属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工作范围较之以前变得更广。工作内容的变化使记者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困惑。

(3)对记者个人与新闻组织之间的矛盾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往往依附于所在的新闻机构,因此要受到所在的新闻机构管理规则的限制。[5]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记者个人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增长的专业能力与新闻机构的管理规则之间逐渐有了矛盾,从而令不少记者选择独立。美国的一位记者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新闻策划稿,因为涉及一些其他问题而被新闻机构取消,他对此心怀不甘,于是将新闻在了自己的博客中,谁知这篇独立的新闻稿居然获得了巨大的访问量,超过之前该记者在新闻机构下所发的任何新闻访问量,由此该记者便开始了自由记者之路。如今像该记者一样的自媒体工作者层出不穷,人价值的实现与新闻机构的矛盾也让记者产生了职业身份困惑。

(4)对记者的中立态度变化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占据主导权,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读者的新闻喜好。而互联网时代,记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反转。读者的喜好由读者自己决定,可以去自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信息,而记者则需要故意去迎合读者的喜好[6]。在此过程中,新闻信息的权威性正在日益下降,有些记者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阅读量,甚至故意制造虚假不良信息,没有良好的监督意识,传播无意义的新闻信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也随之下降。

三、对于重新找回记者职业身份定位的一点建议

记者之所以出现对职业身份感到困惑,原因在于互联网使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多数记者选择迎合新环境,导致被环境变化所主导,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重新找回记者的职业定位,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身份的各项职能,明白记者身份具备的权力,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认真传递民声,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其次,记者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自信,新闻信息始终是内容输出的形式,记者都受过专业的训练,要对自己有信心,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作更加优质的内容。同时记者也不能忘记学习新媒体运营的专业知识,紧跟时代潮流,让自己的工作与时俱进。

四、小结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体系。但是互联网的诞生对新闻传播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发生了多项改变,传统的记者职业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导致记者产生了职业身份定位的困惑。但是记者不能就此迷失,一方面坚守传统媒体时代的职业职能并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努力学习新时代的先进技术,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媒环境,从而对记者职业形成全新的、更加全面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石朕.“互联网+”时代记者如何找准定位[J].青年记者,2016(14)52.

[2] 金军,陈峻俊.互联网时代记者的角色功能[J].新闻前哨,2013(06)66+72.

[3] 杨敏.浅析互联网时代对新闻编辑记者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6(18)246.

[4] 杨雄信.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D].广西大学,2013.

[5] 唐金龙.新媒体时代,记者要拥抱互联网[J].青年记者,2015(33)48.

[6] 达仓.新媒体语境下记者职业角色定位与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6(02)152.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68-01

近年来,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疾走上了传播舞台,且正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新颖快速的传播手段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所喜好。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也遇到了相应的困难和因为新媒体诞生而出现的短期的新闻写作的困惑。

一、新闻执业者的困惑

首先是思维的困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不断出现的形形的事物,传统的思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挑战和困惑。面对受众,传播者有时出现了在传播内容、传播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困惑,写什么、怎么写,成为新闻从业者面临的难题。大到国内外政治事件,小到街坊邻居的琐碎杂事,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稍有不甚就会错过好的新闻,一个小小的线索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地震般的效应。

另一方面,反应在价值观上的困惑。今天的中国社会,社会发展持续深入,外来文化的不断接触,国人的价值观近年来也不断发生着多样化的剧变。一是新旧观念齐头并进,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因为城市人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之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传统的价值观与新的价值观在同一时代下,同时出现,使得我们的社会纵向上新旧观念交替出现,横向上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无论是本民族的还是异域的都相继出现,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思维和判断,有时让人无所适从。二是城市时尚文明的出现。随着改革的深入时代的进步和城市人口的聚焦,尤其是新的经济格局的出现,城市中也出现了以时尚为代表的新的文明的样式,无论是在建筑风格、饮食偏好、服饰着装、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以城市为代表的新潮格局,这种格局的产生也为我们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困惑,究竟人们喜欢什么?偏好什么?这都是传播者们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传统的纸媒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原本认为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新闻机构和强大的新闻写作力量的纸媒,现在却身如火烤,因为多年来的新闻传播已经使这些从业人员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方法和作业模式,受传统传播方式的限制,目前看来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方法能够改变现状。而近几年来,除网站新闻外,一些新的如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也都迅速崛起。网络平台也已经成为人们接受新闻和议论事件的重要平台。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传播局面,传统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它面前也措手不及,应对不暇,短期内尚无更好的方法去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面对新媒体的出现和其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媒体和传统的从业人员短期内无法找到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始终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手段。有些纸媒,已经倒闭破产或面临倒闭边缘。

二、应对的措施

针对这种状况,传统新闻从业者不仅应在意识上去面对挑战带给我们的困惑和恐惧,更应意识到这种挑战与恐惧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机遇。

第一,及时更新观念。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固守于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时代,作为新闻传播的从业人员更应具备这样的意识。如果不能够从观念上及时革除旧思维旧传统所带来的弊端则不能有效地把握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观与方法,也就无力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职责,所以应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加强对自身思想的改造,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条必经的途径。具备正确的观念、清醒的思维是传播者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传播者应当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面对今天这样的无论在价值观、思维模式、表现方法、受众结构等前所未有的复杂与混乱局面,经历过剧变的传统媒体也许更容易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在众多线索中找到受众最感兴趣的,最应该在社会上提倡的新闻,也最容易分辨出哪些是虚假新闻,这些都是传统有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具备的不可多得的能力和新闻修养。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6篇

困惑之一:如何解决多媒体展示与黑板板书的优势互补关系。笔者经常去听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教师几乎都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经常步入误区,他们太依赖于多媒体,于是就把自己认为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都搬了上去,而在黑板上却几乎没有板书。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在讲授《湖心亭赏雪》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然后就是字词句,还有通篇的疏通文意,更有许多相关的图片、结构图一堂课下来,学生随着老师的指挥棒看了近半个钟的多媒体内容,而黑板上仅仅留下湖心亭赏雪五个字。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用多媒体取代黑板的做法相当普遍。笔者认为,一手好字不仅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是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示例和榜样。而如果用多媒体取代黑板,就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

困惑之二:如何解决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的问题。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课常常采用这种模式:教师把要解决的问题搬上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最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培养。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说,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流露的产物,而语文课堂教学其实也是师生通过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而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则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质上就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同时,很多教师为了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和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就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使得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根本谈不上与文本的交流了。

困惑之三:如何解决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体现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在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时,由于课件是预先做好的,所以,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堂课:那是上《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教师已经事先做好了课件,把普遍认同的几种观点都想到了,准备在学生回答以后直接打出,有个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教师的意料,此刻,多媒体的预先设置反而成了多余和累赘。可见,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由于教师只能一步一步按照课件的固定程序进行演示,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演示程序,就导致教师总喜欢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这样,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完全由多媒体的程序控制,学生和教师的思维与讲解都被多媒体控制了,整个课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就受到了限制,学生独到的见解,智慧火花的碰撞也无法在课堂上展示。长期如此,学生就不积极思考,或者不愿意发表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看法,而是期待教师的答案早点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禁锢了。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探讨解答是非常灵活与开放的,如果多媒体设置的课堂框架限制了这种学习方式,那就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困惑之四:如何解决不加选择胡乱借鉴的问题。据了解,目前能真正独立地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而新课标又倡导我们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且,业务部门还把是否借助多媒体手段作为一堂公开课、优质课的重要条件。在这种导向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就随时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而由于时间及条件还有自身水平的限制,往往无法自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高质量的课件,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起了借鉴的主意。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借鉴别人的东西,对提升自己的水平应该是很有帮助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亲手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而一味地盲目引进,其结果只能是造成搬来的课件显得机械、僵化、缺乏自己的教学个性,无法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质量。

面对困惑,我们必须认真去探索和研究,找出应对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要针对问题认真反思、总结,最终就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就能在走出困惑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首先,要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恰当地运用,要用在疑难处,用在不可言传处,用在激发灵感处,不要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第二,多媒体是服务于教学的,它不是板书的简单替代品,展示的内容要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使之与黑板板书的优势互补,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第7篇

《广州文艺》在困难境地中迎来了她改版的第一期。之前,我曾问鲍十先生,我们改版的方向应该是什么?一向寡言少语的鲍十沉思良久,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希望她更纯粹些!”我深知,自从确定改版后,他已经为此苦苦思索了近一年。于是我们便酝酿出了这样三句话,生命原色。文学本色。艺术真色。这三点,也许并不理性也不严谨,或者缺少更为缜密的思考,但它确确实实表达了我们全体同仁的一种感性认识和希望看到的新版《广州文艺》的样子。

《广州文艺》的改版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原部长陈建华和新任的王晓玲部长对我们的改版非常重视,不但提出《广州文艺》要向高端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众所周知,这几年制约文学刊物发展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市场问题,所以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是我们改版的先决条件。另外,常务副部长在经费的批复过程当中,多次召集《广州文艺》骨干人员开会,研究改版方案和计划,宣传部的领导决心很大,指示我们向国内一流刊物看齐,向国内一流作家约稿,努力办成南国文学期刊中的一流品牌,全国都市文学期刊中的一流品牌,打造成一张与广州市经济实力和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雅和精美的文化名片。这就是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指导思想。

《广州文艺》的改版也得到了广东省和广州市文学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广东省、广州市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包括省作协、市作协的朋友们在这里都有很重要的作品发表,为我们增强了改版的底气。文学界朋友们不懈的努力使我们非常感动。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既是广州市文学界的朋友们展示作品的,也是让我们广州市的文学组织或者说是文学成果加以展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