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合集7篇)

时间:2023-07-24 16:16:11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第1篇

讲提供新闻信息的“故事”

新闻“讲故事”,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新闻报道的首要功用是提供信息,提供社会公众所需要的信息。告诉人们当地、国家和世界正在发生的事,告诉人们关于相邻的人们的故事、一项新生意、周末活动的信息……对人们了解周边的世界,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作出决定,提供参考,提供关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信息。①“讲故事”是在这个根本要求下展开,否则,缺乏新闻信息含量和信息质量的“故事”绝不是新闻。

新闻报道远不是记录我们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而是提供信息以帮助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新闻传播的本性和根本功能。不能使人们认识到事实的真相,还导致信息更不确定的所谓的新闻“故事”,还是少要为好。像“杨丽娟疯狂追星”、“茶水发炎”、“纸馅包子”之类的所谓“故事”,则是对新闻的亵渎。信息的本质是对事实不确定性的消除。新闻信息的主要特征是对新近、正在变化的现实环境不确定性的消除。满足受众的未知、欲知和需知程度是对信息含量的主要度量方法,也是新闻“故事化”的依归。

新闻报道主要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种。硬新闻一般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本身就带有故事性和戏剧性,一般可以将事实以最为直白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让受众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快的信息。硬新闻一般把事件的结果写在报道的最前面,事件的主要内容和进程写在报道的前几段中,②把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然后再叙述次重要的事实。如此类推,软新闻则主要是非事件或延缓性事件的报道,如经验报道、综合性报道等,在软新闻的写作中,需要挖掘其中的故事元素,写好故事,对新闻事实进行具象性呈现,而不能光提供观念和命令,罗列简单概念。但其故事性是为了更好地报道这些综合性的事实,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服务的。

新闻报道不仅要呈现和告知发生了什么,而且还要包括“如何”和“为什么”,挖掘信息的深度,比如对某地政府的一项改善民生的决策,我们不仅要报道决策的内容,而且要对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这项决策的优点和问题作出发掘,这样的新闻才具有信息量和信息价值,才会有吸引力。这就是在信息中挖掘故事。

新闻报道面对同一件事实,应该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和观照,从多方面的反映中追求事实的真相,而不为一维的事实框架所限定。如果一味追求故事性而忽略了对总体真实的反映,就有买椟还珠的毛病了。比如反映一个地区的某一先进经验,不要仅仅写出一些具有故事性的亮点,还需要从多方面去写好新闻报道,反映总体的事实,新闻就有故事性,就有信息厚度,才会从总体上保证新闻真实性。

新闻报道的故事性还要关注社会发展中趋向性和影响性的问题,披露一些鲜为人知或很少被人了解的事物信息,如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生存状况,对社会不公和不正常状况的监督等。但是不能迎合极端的娱乐化,把一些社会问题的视角转移到一些琐碎的小事的无限放大上去追求虚热,而丧失对时代脉搏的敏感把握,削减新闻传播信息的根本内涵。

在具象表现中讲新闻“故事”

新闻“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信息更具有传通性,追求传播的效果,使新闻的可信度和接受性更强。在保证真实、客观、全面的传播事实的前提下,新闻报道的要求是“要表现,不要陈述”,讲述完满的故事。让新闻“歌唱”,新闻写作就是要再现现场,让人身临其境,让新闻事实牵动人心。美国著名编辑尤金・罗伯茨提出,优秀的新闻报道就是要“让读者看见,让读者在乎”,“无论什么样的背景、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有一种至上的动力,那就是走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

讲故事是新闻报道的主要要求,特别是软新闻,如果把一些事件的特性完全抽象化,则社会现象的框架是一样的,新闻所要展现的是某一具体事件的独特性,必须通过现场情景和细节的再现才可以反映这种独特性和感染人的力量。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和短小的叙事框架中讲述完满的新闻故事,这就是新闻记者所需要掌握的技巧。新闻报道的故事性思维不是不宏观地观照和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在宏观的观照下,找到一个小的切入点,在面上的概括性事实中多一些侧面、多一些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照。通过点与面的结合,让面上的新闻事实动起来,把新闻写活。

讲故事的新闻写作善于化静为动,这就要找到新闻叙事的动态起点,还原和进入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现场,把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点展现出来。在关注总体真实的原则下,一定要关注和再现关键性的细节,让细节说话,从事物的变动中、纵向和横向对比中展现新闻信息,特别要在记事中看到人的活动,从人的角度、从人的活动的角度去记事,传导事实信息。

讲故事的新闻是善于对事实聚焦和透视的新闻。一方面,要善于写下完整的故事,不仅仅报道事物两面,而且要报道多个侧面、多种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保障新闻的时空结构是完整的,用有序的、条理清晰的结构方式布局报道。同时,进行焦点陈述,聚焦事件的核心环节,迅速地抓住要点,用简洁明快的笔法铺陈细节,使事实具象化。但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使讲的“故事”与总体新闻事实脱节。

在与受众“对话”中讲新闻“故事”

“新闻是我们文化的对话。”③新闻报道是信息的传播,也是信息的交流,是人类沟通和联结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讲故事”是在与受众的对话和交流中进行的,这是避免煽情化、庸俗化的“故事”误区的基本标准。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受众的青睐,“为受众服务”是新闻报道成功的条件。受众的兴趣和新闻报道引发的趣味的互相作用,是新闻传播的内在机理。新闻传播的接受和流通也建立在公众与报道者的互相信任之中,一般来说,记者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读者的潜在对话。像与朋友对话一样去构建你的“故事”框架,是新闻报道的基石。

新闻记者不仅报道信息,而且还要为公众分析、解释信息。新闻报道主要是针对公众关心、与公共生活相关的事件和事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呈现、解释和跟踪,提供信息让人们了解利害关系,使人们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促进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促进人们之间的理解、交流、互相倾听和对话,新闻记者需要将受众视为能与报道中的信息互动的人,而不仅仅是故事的消费者。在新闻关注公共事务的重大现实的基础上,新闻写作的构思和结构,必须以公众感到亲和的、能够理解和乐意接受的框架来进行,留下与受众顺畅对话的空间。

然而,不会有两个受众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就每个人来讲,新闻就是使他们感兴趣的事。人们最容易理解个人经验范围里的事,具体的东西比抽象、概念化的东西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当人们读到国家赤字1亿美元时,人们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是当人们听说国家的债务摊到每个人头上是2美元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④受众与新闻传播者的兴趣、思维也是非常不一致的,要消除与受众之间的隔阂,就要密切关注受众的切身利益。报道政治性新闻、重大决策性新闻的时候,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就是:要知道人们最关心的是直接影响他们生活的事情。⑤

新闻写作与受众的对话,需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形式上力求语言的平民化、通俗化和口语化。新闻报道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当居高临下的“教师爷”,用一些生硬的术语、专业行话来生造新闻,特别要防止公文化的叙事模式,要运用平视、平等的写作视角,用朋友般的讲述模式激起受众的共鸣,做好“翻译”,做好事件与受众、目击者与耳闻者的中介,使新闻报道是可感的、具体的,与公众亲切地交流与对话,这是新闻“故事化”的初衷。二是要克服那种极端迎合受众、愚弄受众的媚俗化倾向,把交流对话的内涵演化成耸人听闻的表演,丧失了朋友般信息交流与对话的根基。而应像朋友一样真诚地交心和沟通,提供给人们有益和有用的东西,在新闻和写作中具有人文情怀,这是新闻“故事化”的底线。

注释:

①③谢丽尔・吉布斯[美]等,姚清江等译:《新闻采写教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②卡罗尔・里奇,钟新主译:《新闻写作与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汤姆森基金会编著,黄谨等译:《新闻写作基础知识》,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⑤密苏里新闻学院编,褚高德译:《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第2篇

关键词:新闻报道 央视新闻频道 改革创新与发展

一、新闻报道c叙事理论

(一)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要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要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及时性。但客观事实本身不叫做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而形成的信息,包含着记者自己本身的意念,是记者对客观事实带有主观意念的传达。

(二)叙事学与叙事理论

说到叙事理论,首先我们要提到叙事学,“叙事学”这个概念可能不被大众所熟知。叙事学是对叙事和各种叙事风格的研究,它侧重于研究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正以一种非常的重要叙事形态,大幅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新闻与叙事一样,其核心就是事件。叙事是一个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它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新闻报道的核心即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是事件,并且也是在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的。叙事就是讲故事,因此,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故事有着许多重合的地方,这不仅证明了新闻报道内容的故事性,也可以将新闻报道解释为一种叙事。

新闻本身有着真实性的特点,因此,新闻的叙事理论更注重受众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感知新闻事实。新闻叙事理论,就是将新闻报道故事化,它既利用了叙事的技巧对新闻进行讲述、报道,以故事的叙述方式来展开新闻的细节之处,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让受众的丰富情感和理性思考更好地融合。又利用了带有故事化的创作方式,缩短观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既可以接受新闻内容,又能够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新闻叙事虽然和故事有着很多类似之处,也要遵循新闻的基本准则,不能为了新闻的故事性就随意捏造新闻事实,忽略了新闻的根本价值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新闻报道过于注重故事,失去了事实的真实性,便不叫做新闻了。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方向

讲好中国故事,既包含同一语境下的内部传播,也包含跨文化下的对外交流。而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

(一)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作为媒体,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报道的生命力也在大众化,重点、难点在大众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的一个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基层作为新闻事件的起点与由来,为记者们提供了新鲜、生动的素材。记者想要真正的了解民生,看到最真实的社会状况,反映民生问题,就必须要深入基层去采访。记者们一定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要仔细的去观察、去发现好故事。只有这样,才会讲出接地气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才会真实可信,才可以体现新闻的价值和传播的价值,体现普通人的道德水平,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力量,这才是讲好中国故事在国内范围内进行更好传播的有效方式。

对于国内的主流媒体来讲,正能量就是讲好能给予人们力量的好故事。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平凡人,他们的善良感染着我们,一直在向我们传递着人性的温暖。只要我们多观察平时的生活,这些来自于群众,来自基层的平凡人会将感动带给更多人。当我们努力营造着传播正能量的氛围时,就要注重策划,将镜头对准身边人,去挖掘我们身边的故事,用鲜活的宣传报道,多角度的报道和深入访谈,记录这些好人、好故事的成长道路和心理变化,将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人生感悟向大家反映出来,展现他们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思想内涵,通过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带给大家更多的感动和向上的力量。

(二) 怎样讲中国故事

现在的社会加速发展,激烈的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竞争上,现实政治与观念政治的竞争也相互交错,理念传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从国家软实力竞争的现实需要出发来看,“中国关键词”选择能代表中国核心概念的重要词语,以独特的中国方式使国际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观点。

同一个故事的讲述方法不同,事实与故事本身也会有不同的偏差。想在国际传播中准确的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用“中国关键词”来进行准确的表达。“中国关键词”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故事的准确性,还可以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增强国际传播的效果,这可以成为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切入点。我们既要将严谨、正式、标准的权威话语转换成鲜明、简洁、生动的故事话语,又需要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中国关键词”来增强中国故事的可读性。

话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话语权较量在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因此,想要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我们就要选择不同的文化主体,实现政治制度的相互理解,包容接纳的故事,在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下,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传播。

有了好故事之后还要有讲好故事的方法才能有效达成跨文化传播,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传播对象的文化差异、民族心理和接受习惯,也要考虑故事的表达方法和承载方式,还有选择故事的传播媒介和渠道。以普通人的角度、艺术性的方式来讲故事,利用传播对象的思维方法并借助新兴的技术手段,才是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将具有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与国际对接。让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中获得广泛的认同与认可,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创新对外传播方式。

三、央视新闻频道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

(一)选材上的创新

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备因素。用恰当的传播方式讲述恰当的内容,才能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而央视新闻频道需要考虑的问题正是怎样用心、用情来讲好中国故事,把才能够把中国故事讲的既合乎情理又引人入胜。

所以在选材上,一方面既要坚持对时代现实的关注,讲有内涵的故事,让群众能够由此而发,产生心灵上的产生共鸣。就可以把握住时代脉搏,紧扣住时代主题,彰显了中国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对真实需求的呼应,讲平凡人的故事,回到最基本的真实需求上,坚持对接大众、对接人民,要坚守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才能打造自身特质,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二)主持风格上的创新

播报新闻是一种广而告之的传播方式,注重权威性的距离感,强调公信力、权威性,尤其是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央视新闻频道的创新就是要由整体上的“播”新闻转变为“说”新闻,而说新闻是主持人与观众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引导观众去听去看,是两个人之间的小范围交流。

说新闻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极高。主持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表现力,这不是在于话说的多少,是要有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和投入。主持人想要与观众产生共鸣要通过发掘新闻的感性,而不是通过亲切的语气拉进与观众的距离。

主持人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要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个性化语言风格,塑造出有自身特色的语言风格和声音的个性化特色。在二者的基础之上,坚持自身独特的个性气质。作为一个人内在和外在的综合体现,个性气质的培养和个人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审美情趣都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公众人物,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外在形象。

四、“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策略

(一)打造“中国品牌”好故事

增强对外宣传能力是打造“中国品牌”好故事的前提,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它不仅担负着中国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塑造一个良好国际形象的任务,还有着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基本任务。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来振奋民族精神。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我们要以“中国梦”为旗帜,强调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的相通性,为我国赢得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国际视角”为主要特色,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将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世界故事结合起来,打造“中国品牌”、“中国特色”的好故事。要从之前的“中国故事,外文翻译”变成“中国故事,外文讲述”,将中国特色故事融入进全球化传播当中去,以此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多的认同。

(二) 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中国形象

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以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为基本诉求点,为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服务,这是目前“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目标。国际传播能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形象,还关系着我国国家安全与国际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想做好国际传播,就要面对严峻的挑战,要迎接重大的机遇,既有交锋与交兵、又有交流和交融。

在这个中国与世界彼此交融在一起的时代,加强对外宣传能力,打造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了解,这样的方式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央视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为例,对其在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叙事框架来进行研究。以新闻叙事理论来探讨央视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以及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并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第3篇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第4篇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愈显突出,图片的现场感、直观性使得新闻图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媒体刊登的一张张惨不忍睹的现场照片,唤起了人们对人文关怀的追求;一些媒体或记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制造虚假图片,“深圳最美90后女孩”“华南虎假照片”等引起了人们对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追求;“雨中跌倒的自行车”“饥饿的苏丹”“挟尸要价”等新闻图片唤起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议论……本文以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系列报道中新闻图片的运用为主线,借助近些年国内外灾难新闻图片所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为补充,分析在灾难中微博、微信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图片伦理,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对媒体运用新闻图片有所启发。

一、灾难新闻报道的四个阶段

2015年8月12日晚11时许,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以下简称“天津爆炸事故”),接到消息后,消防队开始展开紧急救援。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是对救援人员的挑战,同样也是对各媒体的挑战。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必须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的最新状况,同时不能使报道伤害当事人,也就是不能违背新闻伦理。

(一)预警期

“天津爆炸事故”报道的首发媒体是微博平台,据查,一位微博网友在8月12日23时26分了关于天津爆炸事故的微博[2](见图1)。微博在此次爆炸事故的预警期中充当了“先锋”。预警期图片均是由目击者直接拍摄传播,没有经过编辑的筛选。这个时期的图片传播,主要目的就是告知他人有一个重大灾难发生了。

(二)爆发期

进入爆发期后,其他媒体开始迅速做出反应,各媒体开始迅猛传播相关消息,但最大的消息来源仍然是微博和微信。但由于网民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使得微博、微信中开始散布出一些谣言,在更多的专业媒体介入之前,谣言迅速地扩散。编辑试图通过及时报道以及选择真实的现场图片来还原事实真相,尽可能清晰地呈现事实给大众,稳定人心。

(三)缓解期

越来越多的专业媒体积极取证、及时辟谣和专业报道,微博、微信的优势逐渐被传统媒体所取代,此时编辑运用图片来还原事实真相,清理各种谣言,稳定社会情绪,进行舆论引导。

(四)善后期

事故在微博和微信上的热度不再像前三个阶段那样高,报纸、电视等专业媒体在此时则会对事故的前因后果做出交代,编辑运用新闻图片的目的就是交代灾难救援以及调查结果。

由此可见,微博、微信在事故的告知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传播出大量的不实信息,在告知事故的同时也增加了事故的不确定性。专业媒体的介入对于消除事故的不确定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早介入,越有助于缩短不确定性的时间,越能发挥好舆论导向的作用。

二、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的伦理问题

(一)社交媒体新闻图片的伦理问题

1.反复渲染造成二次伤害

社交媒体门槛低,所有信息不需要筛选即可直接上传至网络。导致在灾难性事件中,一些遇难者及其家属痛苦的画面可以无所限制地在网络中流传,反复渲染容易对遇难者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2.匿名传播,图片虚假现象严重,助长谣言传播

社交媒体不仅缺乏把关人,同时其匿名性的特点,让人们在传播消息时无所顾忌,这为别有用心的人在灾难事故中传播谣言提供了机会。我国突发性灾难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往往缺乏权威可靠的信息渠道,公众以及媒体在信息缺位的情况下进行猜测,产生谣言。图片因其直观性,说明事实真相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当谣言搭配了相关图像资料,则会导致谣言以异常的速度蔓延开来。如在“天津爆炸事故”中的这个谣言:微博上有网友发出一张在天津爆炸会现场一名男子打瞌睡的图片,并配文“真是呵呵了”(见图2)。消息刚发出时引起了网民对该男子一边倒的抨击。

后经证实,这名男子叫靳博,是最早进入爆炸现场的记者之一,最早的现场照片和伤亡数据都由他发出,为了报道没来得及睡觉、吃饭,实在撑不住了因而打了个瞌睡。灾难面前,人的神经变得非常敏感,但若不弄清事实真相便加以传播并直接下定论,只会导致谣言泛滥,而模糊了真正应该关注的灾难本身和在灾难中受难的人们。

3.过度渲染灾情,造成人心恐慌,影响救灾进程

当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出现灾难相关的救援消息时,大部分人会立刻进行转发,形成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共同传播的局面,导致灾情被渲染得比实际严重,造成恐慌,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救灾进程。

4.信源引用混乱,报道失实现象严重

社交媒体中没有把关人,公众一般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核实图片的真实性,而是直接转发。在社交媒体中,满足“与爆炸事故相关+信源是‘知名人士’或者转发量很高”这两个条件,足以让绝大多数人跟着转发。而且个别人在转发图片时不加标注,甚至将图片原本的标注除去,因而我们经常能在社交媒体中看到完全一样的现场图片,图片出处却不同,造成社交媒体中新闻图片来源混乱,导致以讹传讹、张冠李戴、捕风捉影、添枝加叶等现象出现,以至于报道严重失实。

5.侵犯隐私

社交媒体中一般会有个人基本信息及日常照片,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引用他人发表在社交媒体的信息。直接引用遇难者在社交媒体的个人信息以及图片,容易造成对遇难者个人隐私的侵犯,但很少有社交媒体用户会有这种意识。《新京报》和《南方周末》这些专业媒体在报道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遇难的复旦大学学生时都犯了这个错误,使用了遇难者在社交媒体的私人信息。

(二)传统媒体新闻图片的伦理问题

传统媒体的报道需要经过编辑的把关才能刊登,因而在新闻图片伦理的问题上,与社交媒体相比相对较少。传统媒体较明显的伦理问题在于:侵扰悲痛。与社交媒体引用信源泛滥不同,传统媒体更希望也能够在灾难报道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遇难者或其家属进行采访,把握不当时会侵扰悲痛。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中,媒体对遇难者家属的集中采访就给当事人带去了痛苦(见图3)。

另外,与社交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效上出现短板,报道的不及时导致谣言四起,造成人心恐慌。同样是在MH370客机失联事件的报道中,由于长时间无法找到飞机残骸,媒体报道缺位,各种谣言疯狂传播,每一则谣言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传统媒体还受限于版面,只能提供有限的图片来报道事件,据笔者统计,《人民日报》在“天津爆炸事故”后一周中只有5张与爆炸相关的图片,这并不是因为其不关注爆炸事故(仅8月14日一天《人民日报》与爆炸相关的报道就有9篇),而是其受到版面及其他各种限制多,没有办法全面多角度地刊登爆炸事故的新闻图片。

(三)“天津爆炸事故”中反映出灾难性图片报道的进步

1.运用新技术获取新闻图片辅助新闻报道

在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普通民众用智能手机拍摄出来的现场图片帮助人们了解到了灾难情况。“天津爆炸事故”中,最先传播出来的现场图像资料就是由附近居民用智能手机拍摄的。难怪有人说,现在是“全民记者”的时代。无人机航拍照片此次登上了各主流大报,人民网、央视、财新等多家媒体都运用了无人机航拍现场,使得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爆炸事故状况。近两年来,可视化制图的报道形式受到了新媒体的青睐,传统媒体也有借助其来报道新闻的趋势。爆炸发生的第二天,《新京报》内容团队将数据、现场照片以及卫星定位等结合起来,制作了《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爆炸全景图》在其官方微信中推出,一张图表将“天津爆炸事故”的相关情况交代得一清二楚。

2.图片运用更注重救灾宣传和人文关怀

在“天津爆炸事故”的相关报道中,没有见到令人心理不适,以及会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的镜头。据笔者对爆炸事故发生后一周(8月13日-19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和《天津日报》相关图片报道作了统计,体现关爱的新闻图片比刺激性图片占比高很多(见下表)。极少数被刊登的刺激性图片,也会在镜头方面做处理,避免镜头过度接近伤者,淡化了伤痛,可见人文关怀已深入人心。

3.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信息源,准确快速报道事实

“天津爆炸事故”报道中,各媒体是借助于微博、微信中流传的现场照片来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随后各媒体开始迅速跟进报道。不仅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新闻采集的优势,同时还结合了新媒体多平台、传播迅速的特点,形成一种传统媒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信息源,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为传统媒体作补充的优良报道体系。

4.报道信息均衡,稳定社会情绪

在“天津爆炸事故”的图片报道中,包括:事故本身的报道、受灾人员情况的报道、救灾人员的报道、防灾抗灾知识的普及报道、揭露事故原因的追究报道等。报道的信息全面权衡,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大众的信息欲求。这些进步得益于近几年重大灾难报道所积累的经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由于经验缺乏,我国媒体的表现受到了诸多批评。之后发生了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马航MH370失联、东方之星沉船等灾难一直到“天津爆炸事故”。从图片报道的进步能够反映出我国灾难报道伦理意识的进步,同时也反映出了构建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伦理的重要性。

三、如何构建灾难性新闻图片伦理

构建新闻图片伦理,需要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对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要严格进行把关,对社交媒体上相关图片的传播也要进行规范。

(一)媒体

1.生命至上

在任何新闻报道中,我们都要坚守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灾难性报道中,媒体记者常常会陷入“拍或不拍”的困惑中。存在这样的困惑是非常令人难过的,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在看见他人遇难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救人”而不是“拍或不拍”。其次,应当敬畏逝去的生命,报道中不得不涉及相关细节时,可以通过角度变化或选择可替换的图片来报道。如“天津爆炸事故”报道中,《新京报》8月14日A08版刊登的消防战士遗体照片,选择了从群众敬礼的角度来拍摄(图5)。

2.最小伤害/勿扰悲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报道时应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及其家属考虑,不要做灾难的告知者。切勿为了追逐读者而刊登刺激性画面,这样的做法只会得不偿失,给当事人及其家属带来二次伤害。

3.讲究诚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诚信则是媒体的生命。灾难发生期间,人们的内心处于极度不安的状态,容易盲信和盲从,当报道是以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呈现时,人们更容易对此深信不疑。个别媒体常常就是利用灾难性报道受众的这一特点,制造虚假图片新闻,取得一时的关注度。如此发展下去,不仅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对媒体本身的公信力更是极大的伤害,是媒体的致命伤。

4.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对现场伤亡画面视若无睹,是媒体的不负责任,而多角度集中地刊登灾难现场的死伤图片,不加任何处理地“有闻必录”,不仅是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伤害,还会造成受众的恐惧心理,也是媒体缺乏责任心的表现。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中的适度原则指的是媒体在图片报道数量和图片报道程度上都要适度。在报道数量上要与其他新闻报道均衡,讲究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在报道程度上,不刻意追求感官刺激。其实,上述原则,不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普通公众,在传播图片时都应该遵守,因为现在是一个全民都能够传播图片的时代。如“天津爆炸事故”以及2015年11月13日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均发生在深夜,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媒体报道的新闻素材诸如新闻图片影像等最先都是源自社交网络。

(二)社会公众

除了在某些作为传播者要遵守上述原则之外,在一般情况下,作为受众的公众应当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媒体新闻图片伦理进行监督,对违背新闻伦理的图片报道进行谴责纠正,同时,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切勿纵容媒体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来满足自己的知晓欲,学会尊重他人隐私。

(三)相关部门

健全新闻伦理法律体系,使维护新闻图片伦理有法可依。强化相关政府部门职能,保证新闻图片伦理有法必依。高校学子更应注重自身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各高校强化新闻伦理方面的教育。

四、结论

信息时代传播便利性的环境下,新闻图片传播门槛降低,几乎人人都能够借助微博、微信传播与现场灾难相关的新闻图片。人们在享受图片传播便利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图片传播的一些基本准则,使得新闻图片伦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第5篇

在事故原因尚未调查清楚前,各种道听途说的传闻和谣言正以手机短信、电话、互联网等多种形式迅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民的心理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作为云南省重点新闻网站云南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事发1个小时后,迅速成立报道小组。赶赴事发现场,对爆炸事件进行全面如实的报道,以引导社会舆论,消除谣言和传闻给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云南网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及时跟进报道,在全国各家媒体中率先了消息,网站记者通过手机彩信平台和网络平台迅速发回文字报道、现场图片和视频,为网民提供了最为准确的信息,成为各地网民和其他媒体了解“7.21”爆炸事故的第一窗口。

发挥网站优势 关键时刻安抚民心

突发事件给了新闻媒体一个检验反应与速度的机会。对于同一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网络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远快于传统媒体。7月21日7点05分,昆明潘家湾发生第一起公交车爆炸。7点40分,云南网获知此消息后,迅速做出反应。确认该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后,成立突发事件报道小组,派出4名记者分赴事故现场和医院等地,进一步了解事态进展和人员伤亡情况。8点10分云南网在全国各家媒体中率先消息,手机短信和《春城手机报》也随后在8时25分和8时55分发送相关消息。8点30分,云南网事故现场第一组图片,此组图片立即被各大网站和其他新闻媒体所转载。同日上午8时左右,另一辆54路公交车在昌源中路交叉口时发生爆炸,云南网得知此消息后立即派出记者赶往现场进行报道。

在抢快的同时,也要抢内容的新。记者在往返事件发生地点的这段时间内,网站的报道实际上处于空白期。此时,编辑与前方记者的联络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句话也能成为新闻。期间,网站编辑一直与前方记者保持电话联系,询问现场情况,通过记者口述,及时整理出快讯到网上。这些“一句话新闻”成为网站在突发新闻上较常使用的报道方式,弥补了爆炸期间网站新闻更新的空白,也让更多市民和媒体了解事态的最新进展。

随着事态的完全明朗化,云南网及时调整报道重点,不再过多关注爆炸事件本身,而把报道重点转移到市民生活的正常化上来。事发第二天,网站记者就安全措施采访了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并且分别坐上54路公交车和k2公交车,通过记者乘车体验。以及对车上乘客的采访等一系列报道消除了市民对乘坐公交的疑虑和对社会治安的担忧。

突发事件通常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事态不明朗的情形下,容易形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心态。作为重点新闻网站,云南网的舆论引导非常关键,在爆炸事件发生的几个小时后,云南网及时《令人发指的昆明7.21公交爆炸事件》、《让昆明7.21爆炸案的凶手得到严惩》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在谴责暴行同时,告知市民不要惊慌,政府已采取相关措施应对突发事件,保证市民出行安全。此后,网站多次发表评论,谴责暴行、澄清事实。本网评论文章迅速被国内外多家著名网站引用,并放置其网站显著位置进行重点推荐,这些评论的有效引导外界媒体的报道导向,消除不实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媒体双向交互的特点,使之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能够充分反映民情、民意、民声,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最好的桥梁。在云南网的网络互动专区“金碧坊”社区,有关爆炸事故的帖子受到网民的关注和热捧。论坛与网民的良性互动,正确疏导了由爆炸引起的市民恐慌心理,不仅有效遏制谣言四起,同时也改善外界网民对云南的错误认识。

新闻网站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网站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局为重,以事实为依据,要向网民传递准确信息,及时澄清事实真相。以“7.21昆明公交车爆炸案”为例,在爆炸案发生两个多小时后,有多家网站开始报道昆明发生两起以上爆炸案,各种揣测和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此时,云南网虽然是首家报道公交车爆炸案的媒体,但是,在事故原因尚未调查清楚前,云南网并没有跟风报道,而是经过多方了解认真核实后才做出准确报道,向市民、向外界传达了事件的真实面貌。

作为重点新闻网站,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应主动出击,抢夺“话语权”,一方面第一时间权威信息,使谣言、传闻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准确、及时,全面的报道,有效树立政府新闻网站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使新闻网站成为消息来源的主渠道。

据统计,从7月21日公交车爆炸案发生后,云南网对外播发专稿(图片、视频)70多篇,分别被国内多家著名新闻、商业网站转载。在整个爆炸案的报道中,云南网的50%以上稿件被各大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采用。

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在坚持新闻宣传纪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给新闻网站优先报道权,让留言止于公开。

报网联动互动:1+1>2

昆明“7.21”公交爆炸事件的报道,在报网的联动互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它因其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影响深远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报道的频次和密度是任何单一媒介形式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完成报道任务。

虽然此前与报纸有过多次的联动互动活动,但共同参与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还是头一次。爆炸案的新闻线索的获得均得到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有关报刊的支持,这为云南网掌握第一资料,抢新闻实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报纸的特性决定记者不能进行实时播报,这使新闻在时效性上远远落后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而云南网才成立不久,无法覆盖更多的报道点,从而使网站丧失更多抢新闻的良机。此时,云南网作为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媒体阵地。强调报网之间的合作就显得格外重要。报纸记者可以为网站随时播报现场情况,“记者的一句话就是新闻”,网站以快讯形式发出,一方面使网站抢到了新闻,另一方面也使新闻具有了时效性的价值,不再变成“旧闻”。

报网之间的联动互动是双方品牌和影响力的合作共盈。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网站做前期“预热”,通过记者提供给网站的“一句话新闻”引起更多媒体和网民的关注。而随着第二天报纸的详细报道的出来,不仅对网站报道内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也让更多媒体和网民通过网站认知报纸媒体。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共同报道,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各自的品牌和影响力。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第6篇

【关键词】灾难事故 调查报道 叙事学 报道模式

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的挑战》中曾经说过:“叙事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出现,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语言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从来不曾存在过”。①叙事是我们了解、定义、剖析、建构世界的重要途径。

所谓灾难,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旧的秩序的破坏和新的秩序的重建。人们只有在对事件有了正确理解、对灾难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基础上,才能正确的对秩序进行重建。灾难事故具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大性等特点,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灾难事故原因、现状及责任追究等的调查性报道。

2009年2月9日晚,在建的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发生特大火灾,大火持续6个小时。在救援过程中消防队员张建勇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建筑物过火、过烟面积21333平方米,其中过火面积849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83万元。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其中71名事故责任人受到责任追究。直到2010年5月,央视大火案的一审判决才进行。在事故发生后,对于央视大火事故的调查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本文将以《京华时报》2010年3月15日的报道《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②和《财经》杂志2010年3月2日的封面报道《再问央视大火》③两篇调查性报道为例,从新闻叙事学的话语和结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此类报道的报道模式等。

作为常见的文体,新闻话语呈现出比较固定的范畴和程式。按照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的观点,新闻话语包括摘要和新闻故事两个范畴,其中摘要又下分为两个范畴、一个层次即标题和导语。导语是标题的扩充,新闻故事是导语的扩充。而新闻故事又可以分为情节和评论等④。

一、对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分析

一般来说,每则新闻都有标题和导语,因此,这两者就构成了新闻话语的常规范畴。每则新闻话语的标题和导语都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概括和总结。

1、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记者对新闻事件最精华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概括了新闻中最核心的新闻事实和观点,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确立报道风格。

两篇调查报道的题目分别为《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和《再问央视大火》,两个题目中“披露”和“问”成为题目的中心语,强调了对央视大火的事故原因的探究、质疑和询问。

《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中“披露”侧重的是对事故现象和案情的进展的报道,会让读者了解到报道中将会对此次事故的详情包括现状、事故原因等进行具体的解释,“首次”体现时新性,会吸引读者从报道中寻找详情到底是什么,新的进展是什么。在标题下写了具有副标题作用的三个要点,分别是“事故六大间接原因曝光、消防系统故障隐患重重、烟花清晨藏进央视工地”,和报道的结构暗合。《再问央视大火》中,“再问”带有问责色彩,同时表明了新闻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央视大火案中的种种疑问。

通过对两篇新闻报道标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灾难事故的报道的调查报道中,新闻标题的写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标题一般都以关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寻找事实的真相和问责为主题;二是,所选用的词汇也大都带有问责的色彩,倾向性严重(倾向于追究事故责任);三是,标题在一定层面上都能使读者很容易意识到报道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2、导语

导语是新闻话语摘要范畴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标题的扩充,是新闻故事通过宏观规则缩略后的话语。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经过分析,可以看到这两篇报道的导语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对事故发生时情况的概述s1;对事故现在情况的概述s2;对事故原因的概述或追问s3;以及对于事故简短的总结性的评述(大多都是一句话点评)s4。在《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文本中,导语在写作上的结构顺序是:s2+s3+s1+s4;《再问央视大火》是:s1+s2+s3+s4,在这两篇报道中,对事故现在情况的概述都被放在了导语的开头部分。

由此我们发现,灾难事故报道的导语基本上全面涵盖了事件本身和相关层面的信息。特别是对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和现状的情况交代。一方面,受众需要对事故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事故状况的描述,可以引发受众对事故原因和真相的追问,以便对文本展开论述,使报道主题和受众的追问相暗合。

二、对新闻故事的话语分析

新闻故事包括情节和评论两部分,情节又可以分为事件、反应/后果、背景,那么对新闻故事的话语分析就可以从事件、后果、背景和评论四个方面来看。

1、事件

事件是新闻的核心事实,是新闻话语的主干。通过对这两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此类灾难事故调查性报道的核心是对事故原因的调查。

《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共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35万烟花10万回扣 为热闹要放花20分钟”、“六大间接原因首曝光”、“消防系统存在故障隐患”,整篇报道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事故发生的多重原因进行问责和分析。《再问央视大火》中,分为“前言”、“上篇:公诉央视大火案”、“下篇:追查新址工程帐”三个大部分,每个部分中又有小标题。而在文章中,着重从全面的角度讲述央视大楼失火的真正原因以及背后的各种利益关系。这是这篇调查报道的独特之处。

2、后果

由新闻核心事实所引发的反应/后果通常是对新闻事实所做的补充和说明,在这两篇报道中,《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对“反应/后果”的表述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务院同意将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央视新址办主任徐威等53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保温板供货单位及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给予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等27名事故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这是作为央视大火案最终处理结果的一个交待。而《再问央视大火》的报道中,也在各个部分都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后果进行了交待,例如,“目前,大新恒太公司的现任法定代表人沙鹏已被批捕,并在首批21名责任人之列。央视新址元宵夜的烟花,即是通过该公司采购自三湘烟花制造公司。相关调查显示,徐威涉嫌从中获得约八万元现金回扣,但在已公开的调查通报里,此问题尚未涉及。”、“作为主管领导的赵化勇,在离休十个月后被降为局级”等,虽然对结果的表述较为分散,但还是对新闻事实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3、背景

在灾难事故的报道中,背景大多是以历史上或近年来所发生的该类事故作为一种链接附在文本的末尾,也有的会穿插在报道中。《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中有对央视保卫处曾经下放过的禁令作为背景材料交待,为了说明引起大火的烟花是在违禁的情况下燃放的。而《再问央视大火》的背景材料大都穿插在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之中,对事故原因补充说明。

4、评论

评论是新闻话语的独立成分,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位置一般比较灵活。评论可分为直接评论和间接评论,两篇文章中间接成分的部分较多,而直接评论的部分较少,大都采取用事实来说话。

通过对两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到,灾难事故报道的文本的写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大多数新闻在写作顺序上所采取的线性序列的结构模式,但在报道主题的写作上,对于新闻核心事实的展开论述不再是报道的核心,而是转而倾向于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探讨和问责,并以此为报道的主题和核心来布局和划分文本结构。我们也不难发现灾难事故报道存在这样的一种模式,带有调查内容的标题+对事故当时和现在的状况以及原因的概述+对事故原因的深层次的调查和分析+事故所引发的反应和后果+该类事故的背景资料+对事故的评论。

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报道模式,和媒体、受众以及社会因素是分不开的。对于媒体来说,灾难事故的调查性报道,特别是对于深度报道而言,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给受众提供的灾难事故的情况,更希望揭露灾难事故背后的东西。对于受众而言,当一个大的灾难事故发生时,受众第一时间想要了解的是事故的现状和发生时的情况,而了解这些之后,受众便会追根溯源探求事实的真相以及真相背后的原因等。对于社会而言,每一次灾难事故的发生都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事实真相的调查,可以给予人们借鉴和警示,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这也是媒体责任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①伍蠢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73

②裴晓兰,《京华时报》,2010年3月

③欧阳洪亮、罗昌平,《财经》,2010年3月

④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第7篇

关键词:新闻现场;突发新闻;采访

近年来新闻电视台逐渐加大了对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力度,先进设备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为新闻采访赢得了时间,使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获取最新的新闻消息。为了增强新闻媒体的竞争力,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客观、真实的对事件进行报道。另外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报道方式要新颖,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突发现场采访准备

(一)设备人员的准备

新闻突发现场采访准备是指在进行新闻突发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因事件的突发性与有计划的采访不同,所以对突发事件新闻进行采访时需要注意团队合作的问题,如可以把采访新闻的关键组成部门放在同一个空间内,按照其工作性质进行多种形式组合的方式,也可以设置突发事件采访小组,当遇到某一突发事件需要采访时,及时派遣采访人员,以此来完成新闻突发现场的多组工作。新闻热线是电视新闻节目获取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的时间成本。记者在接到热线电话的时候,应与新闻提供人进行沟通,从中获取突发现场的具置与事件情况。根据所提供的新闻事件分析新闻的严重程度,然后决定是否派遣记者前往采访。同时新闻记者应时刻保持待命状态,以防派遣命令下达后由于准备设施以及配套的工作人员而浪费时间耽误对突发事件的采访工作。

(二)突发事件信息收集

在进行新闻突发现场的采访中,事件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突发现场的采访前,新闻记者从新闻提供人那里获取的信息越全面,越能够获得采访的主动权。例如在进行交通事故现场采访时由于围观的群众非常多,新闻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内找到当事人,而新闻提供人往往是与事故当事人有着重要利害关系。因此,新闻记者在事前沟通中要获取当事人样貌特征以及相关资料等相关信息,保证自己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对事故当事人进行采访。相对于其他竞争媒体而言,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整个突发现场的当事人,能够避免当事人被警方所控制,难以进行采访同时避免当事人产生心理排斥感。因为在整个突发现场采访中,当事人在面对的第一个新闻记者在心里是没有排斥感的,事故陈述也会比较清晰,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采访,当事人会对采访赶到厌烦,事故陈述也会不准确、清晰。因此,第一时间找到当事人对整个突发现场采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突发事件采访难点

(一)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技巧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难以预测的,其采访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访质量不高,采访方向不明确,新闻事件的传播价值也会随之降低。为了保证新闻的权威性,新闻记者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需要进行提高。在采访中,运用采访技巧提高新闻的采访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突发事件在采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时间,记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突发现场,对突发事件做一个详细了解,保证新闻报道的速度和质量。在突发新闻采访过程中也要注意提问技巧,尽量保证提出的问题与新闻的关键相贴合。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不仅是被访者和记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是记者深入挖掘信息的一个过程,记者要抓住新闻事件的关键点,才能让新闻报道与众不同。

(二)新闻事件突发现场采访

在进行突发新闻现场采访时,要尽可能的接近一线现场,采访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事故本身,事故的解决与处理也是采访的重中之重。如对交通事故中的汽车自燃事故进行报道,若新闻记者只针对汽车自燃的过程进行采访,那么所获得新闻价值就会大大降低。若将汽车自燃过程以及施救过程进行报道摄像,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震撼力。另外,监控录像、市民DV等等相关事故摄像资料都可以为新闻记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找准采访当事人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应该根据金字塔理论进行采访,是指新闻记者所要采访的人,正如金字塔的形状,先采访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再采访相对重要的人,最后以此类推。在整个突发现场中,距离事故事实最近的人往往都是非常少的,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新闻记者要寻找的采访对象就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距离事实最近的人。以交通事故中的交通事故为例,在交通事故中,新闻记者如果只是紧紧跟随处理事故的工作人员后面,往往都会错失采访金字塔顶端人的机会,因为事故当事人相对处理事故的人比较,事故当事人更加具有采访性,一旦在采访的过程中错失了一些非常关键的镜头,就无法弥补新闻的价值。有些新闻电视台会采取摆拍以及补拍的手段,但是这样播放出来的新闻就违背了新闻所具有的真实性。在进行新闻突发现场采访的时候,新闻记者需要与时间进行赛跑,赢得第一手新闻。

三、新闻现场采访后的播报

新闻媒体不仅肩负起将新闻信息进行公布的使命,还担负着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新闻记者在进行完突发现场采访后需要注意新闻播送,那就是“什么能发什么不能发”的原则。如:对于一些犯罪现场的采访,新闻记者需保留与关犯罪分子相关的新闻信息,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处理拍摄的图片信息,确保不会泄露警方机密。

四、结束语

新闻记者在进行突发事件采访时新闻记者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从而能够在接到热线及时赶赴突发现场。到达现场进行后应首先找到事故责任人对其进行采访,通过一定的采访技巧对目击观众进行采访,还原整个突发事件的始末。采访结束后对新闻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充分考虑新闻发送后造成的影响,及时、客观、真实地报道突发事故情况。

参考文献:

[1]赵丹丹.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