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学(合集7篇)

时间:2023-07-21 16:50:23
农业经济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学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工业与农业这一产业结构内部开始变化,由原来的利用剪刀差牺牲农业发展换取工业发展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出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考虑,会加强相应的宏观调控,力求通过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完成以工促农这一反哺过程。我国的工业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促农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我国经过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荣的城市的同时,也造成城乡的差距拉大,农村在城乡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增速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以城带乡的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城乡由二元割裂开始走向一体化。这一质性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核心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四、结语

应对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要真正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转型期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还是要集合广大科研专家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者的智慧,并在付诸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而适应转型期新特点新变化,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2]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农业经济管理学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 管理 转型期 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42-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业经济形势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民种地不再交公粮,还有粮食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此外我国农作物种植种类也日趋多样化,经济作物和果蔬种植得到推广,农民创收途径也进一步拓展,不仅有种植收入,还有果蔬加工、运输、贩卖等收入。除此以外,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去向问题,农民不须背井离乡便能赚到额外收入。党的十召开后,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改革发展,重点难点在农村,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付出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已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结束了计划经济对农业生产的束缚,而目前国家又把农业当做立国之根本加以扶持,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工农产业结构已由量变阶段逐步过渡到质变阶段,已逐步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走出很远,而农村生产力发展依然很滞后,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具备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条件,所以现阶段要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式,把资源尽可能集中到农村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当前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农村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村人口收入。目前我国农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信息化水平不高,仍旧以家庭生产为主,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水平有限,农村劳动力不能彻底的解放出来,农民生活水平仍然低下,部分地区农民仍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认识到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根本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其它一切事业的立足点。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因此,当前我国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好农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在转型期的新变化

随着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今后将侧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深入铺开,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研究将被打破,今后将更加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性研究。而农产品包装推广、农村物流的创建发展,绿色食品的培养个种植等都将成为学科关注的主要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冲击下已逐步瓦解和破除,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这一变化,跟上发展的潮流,更好的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面对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形势,城乡生产要素的广泛流通无疑将成为学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还将受到农村现代化战略性驱动的影响。农业现代化要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前提,要注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发展理念将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研究的根本方向上的变革。而研究方向的改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和颠覆。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依旧远远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也将成为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侧重点。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长期受传统教育影响,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性不强。农业科研工作者受传统思想束缚,不愿下基层、下农田,研究成果不能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农村和农业。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深入发展,转轨以后的经济市场要求理论研究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知识,为适应这一新变化,高校应侧重于农学的实践类教学,多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为我国农学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储备人才。

此外我国农学研究也日趋多样化和综合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计算机技术、数理知识、管理知识等日渐融合进农学研究。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着力拓展在读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拥有渊博知识面,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三、新形势下,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与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必须提高我国的农学研究水平,大力培养高产优质的杂交粮食作物,加大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面对进口农作物,应持有相对慎重的态度,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应本着对全体国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进行反复的论证研究决定。

新形势下,我们应当看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巨大机遇,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利用政策优势,整合起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强大人才队伍,拓展研究方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全球农业市场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四、结语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成熟的先导,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农学技术作为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过渡期和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农学研究也迎来了又一次春天。本文论述了我国农业农村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一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颖.基础会计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8.

农业经济管理学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经济管理;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49

1 在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的新特点

1.1 农业经济走向工农化、市场化

从我国1949年建国以来到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的近30a来,我国走的前苏联的社会经济体系,即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但是经过30a的实际证明这种经济发展体系在中国行不通,于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经济体系也跟着转型,土地使用承包责任制,农民发展农业经济挣得钱进入自己的腰包,增加了农民工作的积极性。慢慢的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玉米、小麦、大豆、花生、高粱、棉花、蔬菜、水果等进入消费市场,有的农产品走工业化道路,就是工业加工成其他的商品、食物等,卖给消费者,这些方面都扩宽了农业产品出售的渠道,让农民种植的东西更好、更快的出售,这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农业经济向着城乡化一体化发展

我国的城乡经济市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结构、形体正在慢慢形成。随着国家重视乡镇的道路交通建设,很多平原地区的乡村道路也十分发达,这对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很大的好处,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融合,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那句熟话“要致富,先修路”说的非常有道理,在新的农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想扩展农业经济市场必须要保证交通的方便,因为农业品的生产、运输、工厂加工等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目前,农业经济虽然和城市经济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城市经济市场越来越离不开农业经济产品的支持。

2 r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2.1 农业经济受工农性质变化产生的变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和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和国家政府对农业扶持的政策及农业销售市场等情况息息相关。在当前我国的工业和农业产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在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和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前的农业经济基本技术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也就是说自己种的农产品自己用,或者和别人交换。但是现在的农业产品大多都是用来工业加工,加工成食品再在商场上买,这就扩大了农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了农产品市场,带来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还要很多将优质的农产品通过网络渠道出售,在不就得将来把农业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结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2 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市场的融合

近些年来,农业产品有很多向着城市经济市场流动,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把关农产品的质量,不断的提升农业经济产品的质量,为农业经济在城市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打下好的质量基础。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多,这就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运输、加工、出售等这些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的重心要放在这些因素上。

3 新的农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经济发展采用差异化管理方法

目前因为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农业经济的格局正在转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要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别管理。比如可以用于工业加工的农产品,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为广大消费者打好质量品牌,因为农产品的经济底子比较薄弱,没有钱去请明星做代言,只有在质量上让广大消费者舒心、安心、放心,才能保证加工农产品在市场上长久生存,确保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对于农业产品的管理方面要聘请一些专业的人才,保证农业产品的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不出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顺畅发展。

3.2 农业经济发展要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一些农作物的优良高产品种研发,可以让农产品大大增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有效,农业种植技术方面,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种植型人才,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技术保障。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保证农业经济长久稳定发展,而不是突变性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介绍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农业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我国要注重农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经济市场的结合,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2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管理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意见。

农业经济管理学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业经济形势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民种地不再交公粮,还有粮食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此外我国农作物种植种类也日趋多样化,经济作物和果蔬种植得到推广,农民创收途径也进一步拓展,不仅有种植收入,还有果蔬加工、运输、贩卖等收入。除此以外,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去向问题,农民不须背井离乡便能赚到额外收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改革发展,重点难点在农村,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付出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已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结束了计划经济对农业生产的束缚,而目前国家又把农业当做立国之根本加以扶持,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工农产业结构已由量变阶段逐步过渡到质变阶段,已逐步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走出很远,而农村生产力发展依然很滞后,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具备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条件,所以现阶段要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式,把资源尽可能集中到农村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当前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农村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村人口收入。目前我国农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信息化水平不高,仍旧以家庭生产为主,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水平有限,农村劳动力不能彻底的解放出来,农民生活水平仍然低下,部分地区农民仍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认识到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根本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其它一切事业的立足点。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因此,当前我国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好农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在转型期的新变化

随着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今后将侧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深入铺开,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研究将被打破,今后将更加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性研究。而农产品包装推广、农村物流的创建发展,绿色食品的培养个种植等都将成为学科关注的主要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冲击下已逐步瓦解和破除,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这一变化,跟上发展的潮流,更好的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面对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形势,城乡生产要素的广泛流通无疑将成为学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还将受到农村现代化战略性驱动的影响。农业现代化要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前提,要注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发展理念将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研究的根本方向上的变革。而研究方向的改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和颠覆。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依旧远远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也将成为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侧重点。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长期受传统教育影响,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性不强。农业科研工作者受传统思想束缚,不愿下基层、下农田,研究成果不能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农村和农业。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深入发展,转轨以后的经济市场要求理论研究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知识,为适应这一新变化,高校应侧重于农学的实践类教学,多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为我国农学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储备人才。

此外我国农学研究也日趋多样化和综合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计算机技术、数理知识、管理知识等日渐融合进农学研究。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着力拓展在读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拥有渊博知识面,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三、新形势下,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与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必须提高我国的农学研究水平,大力培养高产优质的杂交粮食作物,加大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面对进口农作物,应持有相对慎重的态度,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应本着对全体国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进行反复的论证研究决定。

新形势下,我们应当看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巨大机遇,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利用政策优势,整合起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强大人才队伍,拓展研究方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全球农业市场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农业经济管理学第5篇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结束了计划经济对农业生产的束缚,而目前国家又把农业当做立国之根本加以扶持,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工农产业结构已由量变阶段逐步过渡到质变阶段,已逐步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工业化进程已经走出很远,而农村生产力发展依然很滞后,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具备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条件,所以现阶段要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式,把资源尽可能集中到农村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当前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农村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村人口收入。目前我国农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信息化水平不高,仍旧以家庭生产为主,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水平有限,农村劳动力不能彻底的解放出来,农民生活水平仍然低下,部分地区农民仍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认识到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根本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其它一切事业的立足点。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因此,当前我国必须集中精力解决好农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在转型期的新变化

随着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今后将侧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深入铺开,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研究将被打破,今后将更加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性研究。而农产品包装推广、农村物流的创建发展,绿色食品的培养个种植等都将成为学科关注的主要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冲击下已逐步瓦解和破除,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这一变化,跟上发展的潮流,更好的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面对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形势,城乡生产要素的广泛流通无疑将成为学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还将受到农村现代化战略性驱动的影响。农业现代化要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前提,要注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发展理念将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研究的根本方向上的变革。而研究方向的改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和颠覆。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依旧远远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也将成为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侧重点。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长期受传统教育影响,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性不强。农业科研工作者受传统思想束缚,不愿下基层、下农田,研究成果不能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农村和农业。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深入发展,转轨以后的经济市场要求理论研究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知识,为适应这一新变化,高校应侧重于农学的实践类教学,多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为我国农学研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储备人才。

此外我国农学研究也日趋多样化和综合化,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计算机技术、数理知识、管理知识等日渐融合进农学研究。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着力拓展在读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拥有渊博知识面,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三、新形势下,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与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必须提高我国的农学研究水平,大力培养高产优质的杂交粮食作物,加大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面对进口农作物,应持有相对慎重的态度,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应本着对全体国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进行反复的论证研究决定。

新形势下,我们应当看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巨大机遇,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利用政策优势,整合起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强大人才队伍,拓展研究方向,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全球农业市场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四、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学第6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滞后、社会重视不够、就业难度较大等方面,建议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树立重视基础产业学科的社会氛围和注重能力培养树立良好就业观。

关键词:

农林经管;学科建设;困境对策

上世纪末各地高校扩招扩建以来,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在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向,各自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性的大学。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的海洋水产高等院校也都积极努力地发展综合学科,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渔业是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农业总产值的9%,渔业人口达2000多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渔)业现代化,就应该更加重视大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推进新农(渔)村建设,就必须解决“三农(渔)”问题,就不可忽视渔业、渔村和渔民问题,这都离不开渔业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渔)业院校的重点应该放在能够直接服务社会的应用型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拥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之中。而水产(渔)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与现有海洋水产院校的学科设置不相匹配,其发展面临着困境。

一面临困境

(一)学科发展缓慢

农林经济管理中的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历史较长,如上海海洋大学的渔业经济管理学科教育,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设有渔业经济研究室,向学生传授有关渔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1985年该校渔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招生,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唯一的本科专业;2002年随着渔业经济管理硕士点、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点和渔业经济与管理博士点的设立,成为具有全学科支撑的专业。虽然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办学的时间比较长,学科支撑有力,但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相比,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目前全国海洋及涉渔院校都开设和设立了专业,但基本培养模式雷同,形成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内容,专业办学规模比较小,力量分散,缺乏相关学科群的支撑,使得办学力量难以集中,资源配置分散,造成学科发展不尽理想,难以形成学科特色。

(二)社会重视不够

在当今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专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会计、国际贸易和物流等领域,对“农(渔)”字当头的专业,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难以摆脱社会的歧视,认为学习农业没有意义,学习渔业更没有意义,使得优秀学生不愿填写和报考该专业,学生就学率低下,专业名额极少。从上海海洋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报考生源来看,2010~2012年三年间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分别为61.1%、42.6%和51.1%,而且学生都不愿意调剂,其调剂录取率基本为零,并且在上海地区的报考生源均为第一志愿录取,其他省份的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同时,由于产业的因素,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其他专业能够扩大招生规模,而渔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难以扩容,其本科学生人数一直维持在40名左右,且入学以后要求转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较多,造成学生生源严重不足。

(三)就业难度较大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专业的局限,涉农类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力相对较强,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导致学生人文教养不足,综合能力欠缺。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和部门的偏见和误解以及就业配套机制的缺乏,使得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削弱了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意向。目前,农林(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企业、灵活就业和继续就学等方面,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下。根据《上海海洋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的统计,该校渔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为46%。以2012届毕业生为例,在34名毕业生中,继续就学(国内外)的11名,占总数的32.4%;从事与专业相关、到涉农类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仅为4人,占总数的11.8%;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的19名,占总数的55.8%。尤其在学生就业上,校院发动全系老师的力量,并通过校友介绍等途径,推动学生就业。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

涉农(渔)类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注重农(渔)业经济和经营管理应用人才培养,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增加人文社会类基础课程和产业实用技能型的实践内容。同时,应根据国家对基础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增加相关实用课程设置,并跟踪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建议意见,结合国内外专业学科发展实际,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方案,构建既具有渔业特色,又包含经济与管理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

(二)树立重视基础产业学科的社会氛围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国家政策一般以重农主义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发展,其政策导向逐步由重农主义转为重商主义。但在经历战争、经济大萧条和环境问题等危机之后,又出现了重视基础产业的大环境。推进现代农(渔)业建设,符合世界发展规律。只有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因此,需积极呼吁社会各界树立重视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思想,只有农业稳固了,国家才能稳固。而农业的稳固和发展,迫切需要依赖大批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涉农院校的大力培养,需要社会重视和支持基础产业和学科建设。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对涉农院校的偏见,加大财政投入和招收农(渔)业大学毕业生力度,为人才培养和流动提供良好环境。

(三)注重能力培养树立良好就业观

随着我国现代农(渔)业建设以及渔业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对农林(渔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期望,要求学生不仅能具备专业应有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针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农林(渔业)院校应改变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是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探索既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三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克服自身专业等方面的压力,理性对待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乐家华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瑾等.关于农业类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8):99-102.

农业经济管理学第7篇

关键词: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经济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带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针对农业管理而言,它又属于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性强的工作,基于农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业经济要求更高。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在充分融合管理学科发展的内容基础上,才能使更多科学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为农业经济更好地服务。

1以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生产

1.1促进农业生产的合理化

对此要求将经济学与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生产销售和农业市场分析来指导农业生产,进而科学研究农业产品的流通以及市场的衔接,从细节之间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同时,并能实现农业学科自身的成熟及丰富,进而达到助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

1.2彻底实现“三农”矛盾问题的正确处理

“三农”问题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首要问题,怎样结合农业、农村及农民实现此三者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建设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目前农业经济建设管理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基于此,必须以农业经济理论当作主要支点,迎合区域内农业市场生产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并予以正确处理。再者,通过加速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及运行模式的优化和发展,正确对待处理“三农”问题,彻底实现农民管理、合作经营以及股份制管理的综合实施,推动农业管理迈向多元化。

2以政策研究带动农业经济应用

2.1发挥出大规模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价值

基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怎样使农业经营发展在既定的规定下更加规范化,属于一项基础性的内容。对此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扶贫政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料,同时结合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科学性分配,促成市场运作当中的新格局,不断对农业管理中深加工、销售和物流间的指导管理进行完善,从而行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产业链,借助政策来带动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推动整体行业的发展[1]。

2.2决策支持助推农业经济发展

当前有很多附属机构都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各种决策支持,包括国务院办事处、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理研究司等,它的参与更加倾向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农民收入、扶贫开发等诸多问题的调查。

3引入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科科学进步

3.1侧重环境问题,可持续促进学科进步

基于学科建设的具体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刻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并且在农业规模的适度控制以及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当中,推进农业经济的社会转型,引导农业经济学科的管理工作不断向着更加高层次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