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合集7篇)

时间:2023-07-18 16:28:25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1篇

一、我县旅游餐饮现状

旅游业涉及的餐饮业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有赖于旅游者的存在而生存,包括旅游饭店的餐厅、旅游定点餐馆、旅游景区内及周边的餐馆与小吃摊、旅游交通站点附近的餐馆等;另一类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当地居民,但也可为旅游者提供餐饮服务,包括各类餐馆、快餐、小吃店、咖啡馆、茶馆、酒吧、农家乐等。随着散客数量的增长,第二类餐饮业态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我县目前旅游餐饮主要布局在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风景区、玖玖花海、XX九井溪森林公园等周边区域,各类餐饮户78家。

二、我县旅游餐饮特点

1、餐饮消费就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旅游消费中仅次于购物消费,占据第二位。因此,开发美食旅游在丰富旅游活动、愉悦旅游者的同时,也就是增加旅游创收的很好途径,并且其潜在作用更就是不可忽视。

2、餐饮消费满意度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

旅游餐饮作为旅游六要素的首个要素,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旅游行程满意度的评价。旅游餐饮是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发展旅游餐饮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活动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全身心投入的运动,整个过程体力付出很大,会消耗身体很多营养物质与能量,仅仅吃饱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吃好,保证饮食的质量,旅游者才会有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顺利完成旅游活动。

3、餐饮美食旅游与旅游文化的有效结合

饮食不仅就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更就是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旅游到外地,品尝当地名菜、名点,无疑就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享受。我县饮食的多样品种、丰富内涵、背景文化以及饮食习俗等都深深的吸引着游客。如果把饮食与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我县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大大丰富旅游产品,为旅游开发与旅游经济增添新的亮点。

三、存在的不足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2篇

一、找准目标定位,牢牢把握“三大特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组织部门调研工作方向

组织部门的调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组织工作中心来开展,为推动组织工作任务的落实和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有效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调研与组织工作中心的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调研对组织工作的促进作用。

1、牢牢把握调研与完成组织工作中心任务的一致性特征,定准工作走向。组织部门的调研工作包含于组织工作之中,又作用于组织工作。这就决定了组工调研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要克服就调研抓调研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调研工作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否为组织工作中心服务、为解决组织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服务的工作理念。要善于找准调研与完成组织工作中心任务的切入点,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拟定对策措施,整体推进组织工作。要紧紧围绕组织工作中心开展调研,并把调查研究贯穿于组织工作始终,努力实现步调一致,相互促进。

2、牢牢把握调研在推进组织工作中的前瞻性特征,大胆开拓创新。调查研究担负着理清思路、提供决策依据的职责,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特点。正因为这一特点,决定了调查研究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要创新观念,转变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树立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要创新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组工调研的时效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先进和鞭笞后进;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大调研”格局。要创新细节,创新课题确定方式,增强针对性;创新调查研究程序,增强有序性;创新工作手段,增强有效性;创新课题评比办法,调动积极性。

3、牢牢把握调研在推进组织工作中的能动性特征,主动有所作为。调查研究与组织工作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组织工作的推进需要调查研究先行发展。因此,调研不能被动地听候上级安排和指示,而要主动出击,做到主动有为。要超前思考,主动研究组织工作的发展趋势,深化组织工作规律性认识。要敢为人先,主动研究组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勇于面对热点难点问题。要抓住重点,主动研究影响组织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二、改进方法手段,努力实现“三大转变”,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组织部门调研工作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调研方法、手段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既要继承以往好的经验和做法,又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1、实现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社会的复杂化使得局部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全局的真实性,削弱了典型个体的普遍性。因此,调查研究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逐步实现以单一化的典型调研为主向以多样化社会调研为主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具有全面发展的眼光,克服片面、肤浅看问题的弊病,强化系统观念。必须具有解剖社会的能力,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在占有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准确分析,务求整体把握。必须具有严谨细致的作风,力戒“三分根据、七分估计”漂浮作风,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注重定量分析,有效利用统计、情报、信息等社会化资料。

2、实现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变。组织工作现代化是建立在调研科学化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调查研究必须摆脱经验主义束缚,发挥群体智慧优势,按组织工作规律办事。要积极倡导科学思维模式,掌握和运用辩证方法,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多个角度辩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立健全科学运作体系,注重发挥集体优势,充分发挥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手段,在继承传统调研方法手段的同时,既要运用演绎归纳、分类比较等科学方法,也要采用统计分析、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增强科学性。

3、实现理论化向操作化转变。组织部门工作职能,决定了组织部门调研工作主要是一种应用研究和中试装置研究。因此,搞好调查研究必须以务虚为主转变为以务实为主。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围绕推进中心工作,把调研贯穿于落实中心任务的全过程,确定目标方向,通过调研出思路;安排实施步骤,通过调研出措施;总结工作成效,通过调研出经验。二是主攻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索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基本规律,从抓主要矛盾、关键环节入手,狠抓不放,摸清情况,研究对策。三是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结合实际,抓住贯彻政策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结合点,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同时,注意把那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路具体化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注重成果运用,坚持做好“三个结合”,进一步提高新时期组织部门调研工作质量

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和推动工作。调研成果转化工作做的如何,是衡量调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在做好结合文章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转化率,增强调查研究的实效性。

1、要与形成思路相结合。为决策出思路是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的重要形式。出好工作思路,一要超前研究,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力求做到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二要善观“气候”,根据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把准脉搏,有针对性开展调研,为决策夯实基础。三要敏于思考,学习运用辩证观点,认真总结科学分析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从中提炼综合出有分量的观点、建议。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3篇

一、充分认识搞好调研的重要性

搞好调研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回顾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历史,每一步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同志到邓小平同志、同志,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曾强调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针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党中央进行了大量周密的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充分调查研究,如果不了解情况,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就不可能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就要脱离实际,就要出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组织部门要充分认识搞好调查研究对做好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二、组织部门怎样才能搞好调研

1、要准确把握工作大局,围绕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进行调研。当前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营造良好的氛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之年。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给组织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调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项任务来展开,为开展好这项工作,探索扎实措施和有效方法。

2、调研工作,应在调查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调研的层次和水平。调查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是一项工作的两个环节。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要以调查作为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调查是先行的,研究是随后的;有时调查与研究又常常是相伴而行的,调查中离不开研究,研究中也常常少不了调查,即边调查边研究,二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办公室工作繁杂琐碎,有时因人少事多,常常出现调查了事、虎头蛇尾的情况。比如有的调研人员,将已了解到的情况和搜集到的资料搁置一旁,而又忙于应付眼前的工作去了;或者认为搜集点情况,用简报反映几条,完成任务了这不能叫合格的调查研究。认真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观摩较大或比较重要的调查研究,总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即不仅要调查了解有关事实,详尽占有材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调查到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并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是认识上的飞跃,必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把握事实的总和,把握一个过程的各个方面,从事物的发展过程去认识事物。对于调查材料中的每一事实,都不能独立的看待,要和全部事实的总体联系起来分析;也不能静止的看待,要摸清它的来龙去脉,把它放在发展过程中来考察。对于调查材料中的众多事实,不能等量齐观,不辨真假,不分主次,应该反复加以比较,逐个加以鉴别,将真实的和虚假的区别开来,将本质的与非本质的区别开来,将主要的和次要的区别开来,要自始至终坚持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在分析研究工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科学地结合起来。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数量方面的研究;定性分析,就是对事物性质方面的研究。这两者是密切相联的,不能使其分割开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是搞好分析研究的关键。因此,调研工作人员,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注重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调研的层次和水平,也才能不断推出调研精品。

3、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增强调研的服务功能。只有把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到指导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实践中去,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组织工作中心服务,为党员干部服务,调研工作才有生命力,才能促进组织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是组织部门推进新时期党的伟大工程的需要。在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和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组织部门的任务比以往更加繁重和艰巨。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工作实践中发现信息,分析运用信息,寻找正确的答案,指导组织工作的实践,为党的中心工作和组织工作中心任务服务。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是实现组织部门调研价值和作用的基本途径。转化运用工作是整个调研工作的目的,是发挥信息作用和实现信息价值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转化运用工作,采集、撰写、开发的信息也就成了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材料,调研的价值和作用就难以体现出来。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与组织部门进行决策是内在统一的。组织部门决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信息的处理和转化。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论证、目标的确定还是对实施的指导,都必然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判断、归纳、推理,然后决策,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转化运用的调研过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是各级组织部门服务基层,为干部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渠道。组工信息来源于广大党员干部,来源于党的建设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组织部门与广大党员干部的纽带。调研成果的转化也就成为了组织部门了解基层、服务基层、为党员干部排忧解难的重要渠,因此,组织部门要加大对调研成果转化工作,一是在具体工作中,要紧紧追踪组织工作热点,突出组织工作重点,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性文件或制度规定。二是将调研成果与总结推广典型相结合,迅速转化调研成果,促进组织工作上台阶的一条有效途径。要把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好方法、新鲜经验、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事迹,通过提炼、总结和深化,转化为经验,推动组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要把基层贯彻实施上级组织部门决策中发生的重要的社会动态,包括重大的思想政治动态、以及影响较大的社会突发事件的问题经过举一反三、深刻分析,及时反馈到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同时转化成领导讲话、政策规定或通过领导批示促进问题的解决。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4篇

关键词: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糖代谢;果实

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是果实中主要的糖,它的含量对果实品质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决定着果实的甜度与风味,而且是果实其它重要品质成分和风味物质如维生素、芳香物质和色素等合成的基础原料,因此,糖积累是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深入了解糖的积累和代谢机制,可为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1,2]。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果实中糖积累和代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调控果实品质提供了参考。

1 果实中糖的运输

大部分果树的光合产物以蔗糖为主要形态,通过韧皮部运输进入果实,参与果实生长发育物质的代谢与积累:叶绿体光合同化二氧化碳生成磷酸丙糖,由磷酸丙糖转运蛋白介导到叶肉细胞的胞质中,合成蔗糖后经短距离运输到韧皮部并装载入韧皮部,经筛管长距离运输后从韧皮部卸出,最后由韧皮部后运输进入果实代谢和贮藏[3,4]。这一过程非常复杂,每一步都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另有一些木本蔷薇科果树,如苹果、樱桃、桃、枇杷和梨等,叶片光合产物是以山梨醇为主要形态,通过韧皮部运输进入果实。众多研究表明:蔗糖、山梨醇、己糖等穿越质膜或液泡膜时需要各自的运输蛋白,如蔗糖运输蛋白、山梨醇运输蛋白、己糖运输蛋白等。糖运入果实的速率(或总量)并不取决于叶子的输出能力,而取决于果实自身,研究表明,果实中糖载体的跨膜运输能力是决定果实含糖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Ruan等(1997)[5]对成熟果实中己糖含量不同的2个番茄品种的研究发现,果实含糖量差异不是由叶子输出糖的速率(或总量)决定,而是由品种特有的果实中己糖运输能力所决定,高糖含量品种果实中的己糖运输载体的跨膜运输能力远高于低糖品种。陈俊伟等(2001)[6]研究表明,温州蜜柑韧皮部后运输是糖运输途径中的限速阶段,其中跨膜运输是糖进入果实细胞积累的控制点。

2 果实糖代谢的方式

果实中的糖经过了复杂的反应,最终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果实之中,形成果实的不同风味,所有这些变化都涉及到重要的代谢过程,按照果实中糖代谢的产物来分,可将其大致分为3种方式:蔗糖代谢、山梨醇代谢和己糖代谢,这3种代谢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蔗糖是韧皮部运输的主要形式,在果实内部被迅速代谢,转化成己糖、有机酸、淀粉等,使蔗糖不断地向果实积累,蔗糖的浓度在果实的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直接影响果实中糖的积累,蔗糖既可贮藏又可分解为单糖, 单糖可贮存, 也可参加三羧酸循环,不仅为果实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的能量, 而且为构建各种细胞器官提供基础原料,蔗糖代谢相关酶对果实中糖的代谢和积累有重大的影响。近些年来,人们不断地对苹果、梨、香蕉、葡萄、柑桔、甜瓜、草莓等的研究表明:与蔗糖代谢相关的酶对果实中糖的积累、运输和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

3 转化酶与糖代谢

转化酶参与蔗糖的分解,是蔗糖的分解酶在植物的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7]。早在1913 年,Michaelis 和Mentens 就对转化酶进行了研究,近些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转化酶生理特性和功能的研究。植物组织中的转化酶主要有2类:一类为酸性转化酶(AI),另一类是中性转化酶(NI)。人们发现转化酶不仅存在于光合组织中,而且还广泛存在于非光合组织中,其中酸性转化酶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2种。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分布在液泡中,不溶性酸性转化酶存在于细胞壁上,主要参与韧皮部质外体的卸载,以保持植物体内库、源之间蔗糖的浓度,从而调节糖的代谢、运转和积累。研究证明,葡萄果实发育早期蔗糖含量与转化酶活性呈负相关,在葡萄转熟之前,液泡转化酶产生的己糖主要用于代谢, 而在转熟之后,己糖主要用于积累。

转化酶参与植物的生长、器官建成、调节韧皮部糖的卸载、糖分运输及调节库组织糖的浓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转化酶的活性与果实中蔗糖的含量呈负相关,随着果实发育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甜瓜成熟过程中,在花后25~30天之前,果实中蔗糖含量很低,之后蔗糖含量迅速上升,到成熟时达到最大值,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而转化酶活性的变化恰恰相反,总体呈下降趋势。苹果、菠萝、梨、杨梅等[8]果实中也有类似现象。

4 蔗糖合成酶与糖代谢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5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科技成果转化 影响因素

1 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同样受到科技的强大冲击,特别是在国际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运动项目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的情况下,要想在激烈的国际体育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竞技体育中,加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 影响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科技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部门等多方的关系,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1体育科技体制

诺贝尔经济获奖者库兹涅茨认为:“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来源,但它只是潜在的必要条件;技术要得到高效和广泛的利用,必须做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因此,要想实现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以科技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就必须有合理的体育科技体制作为保障。科技体制是有关科技事务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机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总和。我国目前的体育科技体制依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体育科技介入体育实践的过程,要经过若干职能部门和中间环节,行政命令成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手段,科技成果转化运行的主导力量是职能部门的官员,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2科研人员

体育科研人员包括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和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他们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他们是体育科技研究、开发、创新的主体,是体育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在转化过程的首要环节就是体育科技的创造发明,只有体育科技的创造和发明,才能为以后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提供一个前提条件,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同时他们创造的体育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直接决定了体育科技成果在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想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培养一批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精通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多种运动专项技术的基本训练规律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体育科研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一流人才,这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3教练员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实践者,是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各种科技成果大都只有通过教练员才能直接作用于训练过程,产生效益;否则,即使科技成果再多再先进,如果教练员不认可也无济于事。在现代运动训练体系中,任何一个教练员只有经过科学技术的武装,才能成为运动训练系统中的健康要素。因此,教练员的创新力、教练员的科技观念、教练员的文化水平、教练员采用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队吸收、消化和应用体育科技成果的状况。我国的教练员由于大多来自运动员,他们具有丰富的运动经验,但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他们吸收现代的科学技术。 转贴于

2.4运动员

运动员文化素养的高低对领悟教练员意图及训练思维的创造力和正确的应用科研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种状况不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向运动训练活动的渗透。运动员文化素质差主观上是由于他们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正确的文化学习动机,缺乏掌握与现代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学习的意识;客观上是由于对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制制度尚不健全,特别是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选择即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建起一套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学体系。同时,主管训练工作的领导以及教练员重体育轻文化,过分强调运动训练,使本该学习的时间被占用,造成学训矛盾突出,也是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差的重要原因。

2.5体育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运动队与体育科研所之间的活动,还必须有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的体育管理部门的参与。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者和引导者。首先,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和调控者,其中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各种政策法规来调控参与此项工作有关的各方,而只有管理部门才有制定体育科技相关政策法规的权威。其次,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体育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运动队的科技需求和体育科研所的科研动向,促进运动队和体科所的结合,从而加强体育科技成果向运动实践的转化。另外,体育管理部门还应根据体育科技和竞技体育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要求,提出各种研究计划和课题指南,资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所以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领导水平的高低是体育事业发展快慢、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在应用科技成果的发展渠道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因此,任何时候、任何历史阶段,提高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能力是一个首要任务。

2.6经费投入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体育等一切活动的基础。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投入的发展规模。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可以说科技财力是体育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体战略的基本保障。正是鉴于这种情况,国家体育总局在1996年7月4日曾经发表了《关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体育科技进步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各业务主管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要保证拨出不少于其事业费的2%以及各种社会赞助费的5%-10%用于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目前,科技财力投入的不足,仍是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了我国科技基础设备比较落后,一些有价值的科研课题难以开展,一些有价值的体育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之,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必须完善体育科技成果系统的各个要素,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连生.关于我国体育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4).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6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第7篇

一、科技工作方面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五)继续深化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收费站ETC车道建设,推广货车使用电子支付卡支付通行费,加快实施204国道赣榆段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配合省厅推进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