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合集7篇)

时间:2023-07-18 16:27:55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第1篇

1基本构成单元和特点

1.1基本构成单元

立体种养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作物和真菌等)和(或)养殖动物在空间上合理组合,实现生产与布局的空间集聚和结构整合效应,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由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等基本单元构成的,是一种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

1.2特点

立体种养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集约性。通过集约利用土地,实现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的综合效益;二是高效性。通过挖掘土地、光热、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性。该模式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土地和水体的持续生产能力;四是安全性,立体种养模式注重产品和环境的安全,主要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使经济与环境协调融合。

2辽宁省的发展现状和立体种养发展模式

2.1发展现状

目前辽宁省农业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收入增加。2010年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57.3亿元,较上年增长21.3%,人均GDP达到42355元,较上年增长20.5%。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低碳农业的能力。2010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63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8%,下降到10%以下。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4.8亿元,较上年增长26.0%,城镇人口比重为62.15%。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辽宁已经具备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已经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实现现代低碳农业的新阶段。

2.2发展模式

近年来辽宁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如首创了一种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四位一体”模式,即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据统计,一个600㎡的“四位一体”,可年产沼气300m3,提供沼肥16m3,出栏生猪10多头,生产蔬菜500多㎏,增加农民收入5000元以上。辽宁省各市在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实践:如盘锦市建立了太平农场、鼎翔公司、西安生态养殖场、石山种畜场四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其中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产和利用水生植物为核心,牧渔农相结合,实行四级净化,五步利用,资源多层次开发,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模式,成为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的全球500佳之一。阜新市以双汇、大江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和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立体发展链条,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葫芦岛市大力开展能源生态建设,连山、建昌、兴城、绥中四个县(市)区44个乡、96个村,共推广“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户用沼气池8400户,推广高效节能组装炕连灶5万铺,推广太阳能采暖房6460㎡,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连山区奶牛养殖场建起了一个100m3的中型沼气池养殖小区,绥中县还建成一个可供150户农家用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北票市通过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即每户有一个太阳能房,800㎡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侧建造1个10m3的沼气池,池上建1个20㎡的养猪舍及1㎡的厕所),形成太阳能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养猪和沼气“四位一体”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改过去零星养殖为规模养殖,改过去自然发酵为沼气发酵,改善温室内二氧化碳的供应。通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善猪舍环境,蔬菜的部分副产品用作猪饲料,不能作饲料的根茎叶可作为沼气原料,以减少植物残体上病虫侵染源,进而降低温室内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用量,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种养结合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发展战略

3.1提高认识,深化对以立体种养方式发展低碳农业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科学认识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追求区域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优化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实现社会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必须坚持五点原则:第一,统一性原则。发挥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统一和综合功能,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第二,集合性原则。以科技为先导,综合利用多学科成果的集成技术,进行设计规划和开发。第三,相关性原则。协调农、林、牧、渔的发展关系,促进从单一产品结构向综合产品开发转化,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第四,层次性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允许地区层次、产业层次差别的存在。第五,有序性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开发与治理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3.2扩大规模,以县为单元发展立体种养低碳农业将农业由户、村的层次向县的层次发展。县政府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具有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政府群体,能定出本地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立体种养农业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因此,以县为单元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加强培训,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广播电视、进村宣讲、发放科普资料、科技特派专家个别辅导示范等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民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采取有效措施深入群众,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经营权,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第2篇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rateg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conception, based on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a three-dimension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areas.

?P键词: 生态;立体农业;创新模式;乌蒙山

Key words: ecology;three-dimensional agriculture;innovation mode;Wumeng mountain

中图分类号:F3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280-04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逐渐减小,气候变化剧烈,旱涝灾害频发,粮食生产压力加大。诸多不利情况迫使各国不得不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滇东乌蒙山地区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威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给乌蒙山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得农民不得不耗尽土地去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而不是紧靠坝子产出的粮食维持生计。居于此先辈们已经发明了山体分段种植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但这种分段种植大多属粗放型,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混乱,甚至部分地区不遵循规律乱开发,不仅没有获得经济收益,还导致了生态恶化。但是滇东乌蒙山基带低,山体海拔高,垂直变化明显,可借鉴千烟洲发展模式,将鱼塘-台田模式、基塘农业模式和国外作物套种模式灵活变通在乌蒙山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结合观光农业综合开发,来弥补滇东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

1 乌蒙山地理位置研究区概况

乌蒙山区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总面积为11km2,城镇化率仅为26%。其中云南的15个县,是集老革命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连片特困地区。该片区是地理上的高原,经济上的低谷。由于地形崎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发展工业,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总面积39.4 km2,水热资源充足,其山地面积约33.1万km2,占总面的84%,坝子仅占6%,而全省人口的60%分布在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深系山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云南省的西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4601公里。目前已开通的部级口岸有11个,省级口岸9个和边境通道近百条,这些口岸是中国沟通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同时云南省也是国家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发展区。

2 乌蒙山区农业发展概况

2.1 现有农业用地类型

乌蒙山区海拔约2000m,山间多盆地和深切谷地,具有坝区、半山半坝区和山区三种地貌类型。现有的发展状况大体如下:

坝区:耕地条件较好,有水稻、蚕豆、烤烟、油料、林果业等作物。

半山半坝区:种植玉米、土豆、经济树木、药材等。

山区:种植青稞、荞籽和燕麦,开展畜牧业活动。

泛观云南省地理状况,类似于乌蒙山区的立体农业发展有滇东高原、横断山区和金沙江中游三个地域分异部分,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但现有的这种分段种植大多属于粗放型,布局混乱。由于不遵循规律乱开发、人口剧增等导致了生态恶化,加之乌蒙山地区气候多变,旱灾、虫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威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给乌蒙山地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 农业发展资源

2.2.1 农业自然资源

该区属温带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气候的垂直分异显著,从谷底到山顶的立体气候类型,为多种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土地?Y源面积广阔,其中林地和草地用地资源丰富,有利于林业和草食性畜牧业的发展;土地垂直分异明显,有利于立体农业模式的应用。总体而言,土地利用潜力大。

境内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南盘江、北盘江是珠江上游重要河流[1]。补给水源充足,所以该地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利用率不高,造成了水资源的相对贫乏。

2.2.2 农业社会资源

云南省全面推进公路建设,基本形成了“四出境、七出省”的大通道格局。 2016年,高铁联通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网络基本形成,将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为云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国家相应的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设过程中,可借鉴其他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的经验,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规模发展。

云南是个农业大省,人口的行业结构高度集中在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3 云南省发展农业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当前,云南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阶段,农业的物质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六大功能逐步凸显,基础地位更加突出。

然而,云南省农业小、散、弱、差、基础设施脆弱、粗放式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中的最薄弱环节、仍然是最需要扶持和加快发展的产业。

所以,发展山区立体生态农业对于云南这样一个生态资源丰富但又相对脆弱的山区省份来说,既有自身优势又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和巨大挑战。

3 乌蒙山区立体农业发展方向

云南省乌蒙山区多山,海拔差异较大,形成了较大的山体垂直差异,在立体农业的发展中要从多方面发展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观光休闲农业。

3.1 种植业

3.1.1 高原特色蔬菜

云南乌蒙山区高原蔬菜众多,依托独特的立体气候优势建有多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在平坝、河谷阶地雨量适中,光、热、水资源充足的地区发展高原特色蔬菜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扩大发展高原特色蔬菜发展的同时运用现有的种植技术,改变其环境的热量、水分等,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生态、绿色、安全的蔬菜新品种,并进行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建成越来越多高品质的无公害及绿色食品基地。

3.1.2 粮食作物

云南省乌蒙山区的马铃薯、玉米、水稻是解决农民们温饱问题的主要作物,水稻是云南省口粮消费的主体,其喜高温、高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相对不严,在云南乌蒙山区的低热河谷以及一些山间坝子地区可种植。

玉米和马铃薯是云南省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兼用作物[2],玉米是喜温短日照的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土质疏松、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内都可以种植玉米[3]。马铃薯在云南省总种植面积 48.58万km2,总产量950.8万t。性喜冷凉,是喜低温的作物,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在不适宜水稻种植甚至不适宜玉米生长的土壤贫瘠、缺乏灌溉的丘陵和高寒冷凉山区可种植马铃薯,并且可获得较高产量。

3.1.3 特色水果

云南省乌蒙山区的许多特色果品,气产量大、品质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如石榴、苹果、梨等。

撒渔苹果、盐水石榴、宝珠梨的主产区都位于乌蒙山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优良的品质。盐水石榴栽培区海拔为1000~1800m地带,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以及土壤pH值接近中性,为种植石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宝珠梨栽培区位于1700~2200m之间,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 ,自然条件良好。云南省乌蒙山区,大部分山区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属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在海拔为1000~2000m,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或者可采取物理措施改变山区的自然条件,进行特色水果的种植。此外引进先进栽培技术,例如水果套袋、病虫害防治、防腐等技术提高品质。

3.1.4 经济林

近年来,特色经济林成为云南省快速发展的产业之一,全省林业总产值达450亿元,其中经济林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48%[4]。云南山区面积大,气候条件优越,木本油料种植历史悠久,为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核桃喜光,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强,适应多种土壤生长,喜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喜水、肥,喜阳,同时对水肥要求不严,在乌蒙山区可在大部分土地栽种。花椒树是集经济与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植物,具有结果早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在海拔600~4000m,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壤土肥沃的山区可栽植花椒。板栗是云南省主要经济林木和发展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支柱产品之一。板栗耐瘠薄,适应性强,抗旱耐寒,经营管理好,单株年产高达100~150kg。在海拔1200~2400m的山麓山腰坡地,年平均温度20.5~20.6℃,年降雨量500~1200mm,年日照1800小时以上的地方,可大量发展。

3.1.5 云药

云南的中草药材品种资源居全国之首,达6559种,占全国总数的58%,目前云南省规模种植的药材品种30余种,并建成了药材许多基地。乌蒙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 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为中草药材的发展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乌蒙山区药用植物达3184种,其中2778种为野生种, 真正原产地药用植物高达2530种。云南山多,在无法进行粮食作业的山区可进行药材的种植,同时加大相关科技的投入,建设云药品牌。

3.2 养殖业

云南省乌蒙山区的养殖业投入力度较小,大多为小家小户的养殖,其发展空间大。可加大投入力度,在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区半山区建设演那个与基地,可结合当地条件建设稻田养鱼工程。可建设形成牛羊养殖的核心区域,改变肉牛大多是耕地的工具的现状。建成优质肉牛肉羊供应基地。猪的养殖条件限制小,在大部分山区都可以提供猪的饲料,因此在云南的大部分山区可进行养猪业带动其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可附带进行鸡、鸭等禽类的养殖,进一步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可进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猪―沼―电―果(菜、粮),做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3 加工业

近年来,农产品的供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当今,农产品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云南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转化增值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5];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3.4 观光休闲农业

云南省乌蒙山山区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也是云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农业是解决当地贫困问题的关键[6]。在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城市生活空间的日益狭小、环境质量趋于恶化境况下、产生了回归自然、体验农业文明和田园风光、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要求[7]。

乌蒙山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个性的人文传统造就了许多稀有的旅游资源。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在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中,综合乌蒙山区特色农业的特点,在适当区域规划旅游线路,在各段打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农业基地。一特色农业基地与云南特色文化融合形成特色的休闲农业庄园,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 发展前景与意义

4.1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具有地理、气候、物种和政策四大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云南属低纬高原,地貌立体,山地、丘陵覆盖面积广,山区适合发展立体农业,农业发展潜力巨大[8]。二是气候优势。光热充足、雨热同期,?m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三是物种优势。云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适应强,对于发展农业生态环保极为有利。四是政策优势。云南边境线长,国家口岸众多,拥有面向“三亚”和肩挑“两洋”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省份[9]。

4.2 云南山区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机遇

当前云南应紧紧抓住产业转移和资本向西部流动的时代趋势,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构建生态农业产业投入稳固增长机制,为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条件[10]。此外,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依托云南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借力“桥头堡”建设,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山区立体生态农业,采用积极有效的经营机制,实现时间、空间、物种、层次的最佳配置。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第3篇

关键词:多元化;经济规律;农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2-1

1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比较

美国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发展成为技术推广,建立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制度,进行宏观控制和协调,使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迅速兴起;日本通过学习欧美的农业改良运动,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发展成为综合化服务,实现农业改良普及模式,重视民间团体,导致农业发生变革和逐步现代化。

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建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可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类: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推广模式;第二类:以大学为基础的推广模式;第三类:商品专业化的推广模式;第四类:是非政府性质的;第五类:私人推广模式;第六类:其他形式的推广组织,并通过立法来确立农业技术推广。

国外典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包括美国三位一体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即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合作推广体系的基础;德国综合咨询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咨询站工作范围向全体类型推广咨询机构;澳大利亚的分级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依据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独立性较强;加拿大的经济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立足于本区域主导产品的服务需要;日本农业公务员与农协并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技术员直接向农业生产者讲课,直接上门服务,推广是政府和农民团体并举的双轨制,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另一个系统是农协;新西兰的咨询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指牧业技术推广;以色列的多元咨询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实行中央和地区二级;泰国的培训与访问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把农民组织成农民小组来提高推广效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共同的特点就是各国政府都把农业推广当作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兴办农业推广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政府财政支持是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以“人”为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理念,科研、推广、教育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重视农民的需求,有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集团化推广对象,农业推广商业化势头加强,农业推广领域向综合性、全方位发展。

2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是目前推广主体主导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科教单位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在于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研究和应用推广相脱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承担着非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的必要性在于它是我国农村经营特点的需求,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是我国农民特点的需求,是农业技术的特点决定的,其模式构建的原则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的作用,避免从部门利益和地方财政利益出发。制度设计要体现共性和地区特殊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主要围绕其运营目标,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具体模式的构建包括:必须是市场化运作产业化为主导,政府推广组织是宏观推广主体,项目带动型推广模式,企业参与型推广模式,基地主导型推广模式,培训主导型推广模式,培育农协型推广模式,农民参与型推广模式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宏观调控农业技术推广,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技术创新,以企业投资经营为主体,结合地方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社会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为农村和农协培养一批能人,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

3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实施的政策

明确农技推广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制度供给。保证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好运作;加强农业创新技术供给,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农业技术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促进技术成果交易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农民带来显著的效益。

加强财政供给,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重点要建立高效的风险投资体系,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技术,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农业技术成果。

建立农业绿色信息渠道,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健全全国农产品供求,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上搞好服务,完善农业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教的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过程。

通过网络技术将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到全国各地,用政策激励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明确新阶段不同农技推广主体的性质,处处以农民为本,时时为农民着想,有必要建立新的投资机制。农业生产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需要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可以采取以项目为主的推广模式,以技术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农业专家大院的混合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帮助各村制订发展规划、开展科技培训,进行跟踪式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合同关系,解决农户与市场、农业生产与科技的联接问题,完善农业部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让农业技术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 姚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改革路在何方,中国作物学会年会集,作物杂志,2004,6.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第4篇

1.1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森林作为各种野生生物的产地和栖息地,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是森林发挥其生态和经济功能的基础。发展立体林业的主要目的是在不破坏林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种植、养殖和旅游开发,增加林农收入,实现林业生态体系与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以及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2利用林下空间资源,缓解土地紧缺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粮食、人口和环境问题。我国有3.07…亿hm2林业用地,林地资源丰富,其中集体林地1.8…亿hm2,是耕地的1.5倍。发展立体林业,建立立体、循环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多种多样的绿色产品,提高林地利用率,有利于缓解我国土地紧缺问题。

1.3满足社会需求,拉动就业

1.3.1满足市场对绿色农林产品的需求立体林业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互利关系的基础上,可提供环保、自然、无污染的绿色农林产品。…

1.3.2直接创造各种城乡就业机会…立体林业以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可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3.3间接增加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立体林业以科技作为支撑,以综合管理作为保障,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医药食品、工商、旅游等相关部门,所需专业技术达几十种,还需要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从而间接增加了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整体区域人口的充分就业。…

1.4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绿色增长

1.4.1林权证的发放激发了农民依靠山林致富的热情…林权证的发放使农民成为集体林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主体,真正拥有了可支配的生产资料和不断增值的家庭财产。

1.4.2“近期获利、长期获林”才能持久保护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林木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只有科学发展立体林业,走“靠山养山,兴林富民”的林业扶贫开发之路,才能使林地尽快产生效益,实现林农尽早脱贫致富,加快林区经济发展。…

1.4.3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绿色增长…以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合作组织、加大户、加农户的方式,…实现林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就全县总体情况来看,前半县发展较快,后半县发展较差,立体林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一些地方发展思路还不清晰、规模小、经营差,缺乏统筹规划。

2.2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地方盲目种植,没有因地制宜,农户对技术掌握不够,投资成本高,不会管理,收效甚微。

2.3发展规模小

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导致立体林业散、乱发展,无规模或规模太小。

2.4模式单一

立体林业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气等自然资源,建立以林业为主体,林(果)、农、牧各业有机结合的多成分、多层次、多序列、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发展模式有很多,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有:

2.4.1林-禽种养类型…在郁闭的林下饲养土鸡、肉鹅、鸭,自然放养、圈养和棚养均可。养土鸡、养鸭饲料粗放充足,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如在郁闭的林下养土鸡,每667…m2可养500只,每年可养3茬,出栏1…500只。土鸡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效益非常可观。

2.4.2林-蜂模式…山上蜜源植物丰富,可充分利用核桃树、枣树、桃树、梨树、板栗树、山楂树、槐树等蜜源植物进行养蜂。山上养蜂提高了果树和花卉的授粉率,减少了畸形果,提高了果树质量和产量,形成了良性循环。

2.4.3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食用菌,主要以林-蘑菇模式为主。在郁闭的林荫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非常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

2.4.4林-药模式…可间作的药材品种主要有芍药、桔梗、毫菊、天麻、板蓝根、茯苓、薄荷、山药、金银花等。

2.4.5复合种植模式…在以上配置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立体组合模式,如林-经-粮、林-药-粮等。生态经济沟以山区小流域为单元,利用山体垂直分布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配置适宜的种植层次,选择不同的树种和间作品种,做到以林为主,林、果、农、牧结合。小生物经济圈以户为单位,营造具有一定规模、乔灌结合的林带,形成闭合防护林圈。圈内建设畦田式农田,打井,种植粮、草、果、菜;圈外植树造林、封沙育林,实现农、林、牧齐发展。林(果)-农-牧套、间种。在同一林地上套种或间种农作物和牧草,做到林(果)、农、牧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全面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立体林业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立体林业发展的成效,全面推广成功的立体林业发展模式,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激发农民发展立体林业的热情。

3.2政策引导,技术支持政府部门在倡导发展立体林业时,应注重调研,掌握本地立体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动向,了解林农意愿,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及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3.3搞好规划,提高管理立体林业发展模式多样,既可采取某种单一模式,也可根据地承载力和市场需求将多种模式相结合,进行林下立体种养。力争集农、林、牧、副、渔、游于一体;力争多目标、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相结合;力争建立综合性立体循环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以利于产业间的经济互补、物质能量的多重互用和系统潜在生态优势的发挥。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参与式林业发展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品牌效应。

3.4扶持典型,全面推进立体林业是由农民自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盲目性,做好典型示范至关重要,让农户看见成效。

3.5保障服务,推动有力要及时成立技术指导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每个乡镇要抽调一定的人力,及时解决农民发展立体林业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发放技术指导手册,使农民全面掌握立体林业发展政策和技术要点。

3.6设立专项资金,加速发展政府应出台立体林业发展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对立体林业发展较好的要重点扶持,对发展产品要做好售后服务与市场信息指导。

3.7强化责任,严格奖惩把发展立体林业列为乡镇年度重点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办法,每个乡镇要明确制定出立体林业发展方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及行动措施,实行定期检查、年终考核,促进立体林业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4结语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第5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探索;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农业需求,农业生产必须加快科技化和现代化的脚步,开拓一个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现代农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建立农产品品牌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多个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一、转变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从传统的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发展情况,进行试点经营,在取得一定成果和经验之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1.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入股股份。根据农户入社和退社的各项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作为股份进行农村土地合作社的组建,根据相应的要求和规则进行股份的折算,使传统的合作社变为现代化的股份合作社。按照股份制的要求进行理事会的选举。再由理事会承担生产经营的责任,监理会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合作社的现代化经营。

2.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专业的工作人员会对农业生产的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要确保选种、种植等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要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聘请经营管理人员后要与其进行合同的签订,确保人才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效用,也为农业经营提供保障。农民加入合作社之后不直接参与农业劳动和农业生产,只参与土地经营的规划和决策。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由专门的机构培训专业的生产人员,从而实现机械化生产,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记性种子的选择和购买,确保农业生产的质量,实现机械耕种、机械防治、机械收割和管理的四项统一。

3.建立利益联结机构。股份合作社主要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每年的作物收入按照比例进行粉红,90%的收入进行股份粉红,其余收入作为共有基金、风险费用等必要经费进行分配。聘请专业的经理对成本进行控制,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的境界效益。为经理提供丰厚的待遇和奖励,通过利益联结的方式来调动经理和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

4.规范运行土地合作社。新的运行模式和组织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创新,为农业进步提供支持。为了确保组织机构的合理运行,明确运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合作社可以建设联合会,联合会可以设立不同的合作分会,由合作分会进行人才的选举,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实现营销、投资、培训、推广等业务的促进和推行,进而确保土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农业服务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二服务体系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推进标准化、专业化、农业科技、农业金融等服务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丰富的物资和技术支持,更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标准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打造品牌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加大农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农产品品牌的确立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力度,提升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最终创建一个具有特色的农业品牌。农业产品要满足国家有机食品的标准,严格进行产品质量的把控,加大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有机农业基地,扩大农产品的种类,建立专门的配送中心,促进各个企业、农户、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实现产品的连锁经营,最终扩大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所占份额,提升农产品的N量和经济效益。

2.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要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生产技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现代农业的进步。为此,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的讲解和推广。建立专业的科研组织,不仅要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研究,还要对粮油科技、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项目进行研究和开发,搭建一个各个项目、人才和技术交流沟通的平台,实现企业、农户、合作社之间的互惠互利。积极聘请专家顾问,自主研发新技术,积极进行新品种的试种,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进步,通过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来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从而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3.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根据现代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各种农业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如,机械服务平台、劳务服务平台等等。现如今,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区都实行服务超市的建立,通过服务超市来提供人才、机具和技术。它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内容。一方面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是机械服务。在咨询服务方面,服务超市可以为合作社进行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的推广、应用或转化;在机械服务方面,服务超市可以为合作社提供各种机械化的服务内容,如栽种、耕种、收割、运输、加工等等。才外,也有会提供一定的劳务服务。主要包括技术培训,素质提升年等等。通过建立专业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构,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改善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产品的营销,实现农业生产的整体进步。

4.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要为农业生产和经营创建良好的投资和融资平台,进而为农业生产建立坚实的经济基础。首先,搭建投资、融资和担保平台,建立相关的负责企业。通过投资公司和融资企业的协助来实现农村农业信贷,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担保;其次,探索新的融资和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农业信贷的发展,通过信贷手段来扩大生产规模;最后,建立风险互助基金,通过基金项目来丰富风险赔付手段,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由此可见,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动力和保障。

三、创新发展模式

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才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来实现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突飞猛进。为此,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完善的经营制度。其次,推进农业现代化。最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促进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应用,加大新技术的推广,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服务机构,使现代农业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卢碧芸,熊健.皖南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探索――以绩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14).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第6篇

【摘 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培养新型农民,使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环节。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新农村的建设速度和质量。本文分析了国外农民教育的主要模式及特点,总结其成功经验,提出值得我国农民教育发展的经验借鉴,构造一种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农民教育模式。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教育模式;经验;启示

国外比较成功且相对较为典型的农民教育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以德国和法国等为代表的西欧模式、以日本和韩国等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北美模式。这三种农民教育模式分属于不同的大陆,拥有其各自特有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这三种农民教育模式均对农民投入了相应的教育资金,同时均有比较完善和成熟的体系,在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体上可以代表当前世界农民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从世界范围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和借鉴国外农民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西欧农民教育模式

1.1 基本概况

西欧,位于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和北海,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些地理特点决定了其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西欧农民教育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在适应其农业发展特点的情况下,以家庭农场为其主要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在政府、科研单位、学校及农业培训网等农民教育主体的相互结合下,对农民进行教育指导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1]。

1.2 基本特点

在自我探索发展过程中,西欧农民教育模式不仅有与世界其它先进农民教育模式相同的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首先,西欧国家农民教育将职业证书制度与农民考核相结合,并为其颁发农业职业证书。如英国给熟练的农业工人颁发国家农业证书,给到农场当熟练工人或到农场外其它农业部门工作的人员颁发普通国家证书,给农场主颁发高级国家农业证书[2]。

其次,主体多元化。西欧农民教育模式将政府、科研单位、学校及农业培训网为主要的农民教育主体,这决定了培训教育的多样性以及考核的多元化,能够保证更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乃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2 东亚农民教育模式

2.1 基本概况

东亚,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属于较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人口较多且人均耕地面积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其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生产经营。以政府为主导,且在不同层次培训主体的引导下,东亚的农民教育模式在国家的立法保障下,对农民进行的多目标、多层次和多方向的农民教育模式[1]。

2.2 基本特点

东亚农民教育模式的构建主要是由其人多地少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这导致了其培训方式以及内容的多样性,以适应对不同教育层次的农民。如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农民最为关心的农业实用技术,并向其提供最新的经营信息,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培训教育,大范围的推广国家农民教育[3]。

3 北美农民教育模式

3.1 基本概况

北美位于西半球的北部,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北美洲中部是平原,有利于农作物的大量生长,如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且其地广人稀的特点也有利于其地区内形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管理。北美农民教育模式在农业院校的主导下,将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机械化耕作作为主要特点来适应其人口、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北美农民教育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三者结合的农业科教体系来提高农民的整体质量[4]。

3.2 基本特点

当前,北美农民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了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于一体的模式。首先,其具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民教育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农民教育经验。其次,其具有较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所采用的网络远程培训可以使农民较大程度的自己控制参加培训的时间,更好的满足农民个人需求,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再次,在美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于一体的统一管理的格局。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推广站在很大范围内传播了农业知识,拓宽了农民教育的方式,加快了农民教育的步伐。

4 国外主要农民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

4.1 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发展

从当前各国家农民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农业经济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如何,农业的战略性地位均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农民教育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坚持农民教育以稳固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共同的农业发展目标。作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具有较少的农业人口且农业GDP所占比重也很少,但是其却强调农业教育在农业发展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

4.2 构建农民教育体系

教育机构是农民教育的主要组成之一,实现教育的主体多元化是促进农民教育快速发展的途径。各个国家都巳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结构形态,主要表现为:第一,国家建立了农业院校,例如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本国建立了相对的不同层次的农业职业院校;第二,各级地方建立了农业职业和技术培训中心,包括学校和各种培训机构,如发达国家在各地方设立了培训机构,旨在满足地方的“行业需求”,来巩固农民教育的市场化发展;第三,由企业与民间相结合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的建立,如德国的农民教育模式“双元制”。它将农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教育机构的多元化;第四,各个行业培训协会的建立,如德国的农民教育。在农业院校的统一负责下,各农业团队及农业协会相互配合开展工作;第五,与高校和科研部门相结合的农业远程培训网络的建立,如英国。农业培训网络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主要力量,再以高校及其科研部门相辅助。

4.3 完善教育立法体制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法律给予农民教育支持,如英国颁布的《农业培训局法》,有力的加强了英国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持续的修改和补充[5];日本颁布《青年学级振兴法》,规定由村镇组织青年农民,政府资助并对其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使农民教育逐步正规化、制度化[6]。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元制”[7]。

4.4 践行教育奖励机制

很多国家已经采用了考核和奖励相结合政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完善的奖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发农民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农业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农民教育的普及化。如在西欧,各国主要采用鼓励机制,结合农民考核和奖励即职业证书的颁发,以调动农民参与培训教育的积极性。在英国,政府大力资助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并且是唯一一项可以得到政府资助的培训活动。

4.5 注重实效的农民科学教育理念

各国农民培训机构更多的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村经济结构开设课程。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如韩国的“四H”教育,其目标是使农民具有聪明的头脑(Head)、健康的心理(Heart)、健康的身体(Health)和较强的动手能力(Hand)。国外农民教育都很重视实践,重视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育方针,如德国的农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在校上课的时间为13周,其余时间到具有资格的农场学习。

5 对我国农民教育模式的启示

5.1 加强农民教育立法

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培养农村人才,加强农民教育逐渐被重视。由政府所主导的农民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加强农民教育立法,健全法律法规,将有效保障政府政策在各地方的实施。总的来说,我国尚未开启农民教育的立法程序,导致在工作中存在管理混乱、责任认定模糊、权利与义务概念不清以及经费来源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农民教育法,解决教育机构、资金来源、主客体间的权利及义务认定等相关问题。当农民教育工作遇到问题时,确保有相关的部门统一协调及部署。

5.2 构建农民教育机构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并没有自己专门的农民教育机构,而是在国家教育机构和农业相关部门的共同监督下工作。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两主体在政策制度方面的冲突,导致责任推卸等现象发生。我国应以各国教育主体多元化模式为鉴来改善目前的情况,有效促进教育资金、教育内容以实现相关主体多元化,最终满足各层次农民的需求。

5.3 建构农民教育体系

从农民教育体系来说,应该从整体上予以构建和完善,主要包括农民教育主体、客体、相关保障体系等。我国当前没有自己的农民教育机构,农民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尤其是不完善的农业推广部门,不利于农民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以北美模式下发达国家为鉴,尤其是美国农、科、教三位一体的体系,为农民教育提供全面的服务。

5.4 发展农民教育形式

中国农民基数大且分布散,农民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中东西部的农民的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西部农民仍然没有摆脱文盲的现状。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民分类逐渐增多,这就需要我国针对其不同的教育程度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多层次教育形式,培养各类农民人才。

6 结语

三种国外农民教育模式均建立在其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都有其共同的发展趋势以及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用来促进我国农民教育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和普及化。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式经验同时,中国农民教育模式还应该遵循本国国情,突出我国农民教育自身的特点。从理念、平台、机制等结构性因素入手持续构造以及创新属于本国农民发展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正洲,王鹏,余斌.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及特点[J].世界农业,2005(6):51-54.

[2]杨艳平.英国农业教育的状况、特点及启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113.

[3]王克,张峭.国外农民培训的模式及经验启示[D].农业展望,2009,5(2):32-35.

[4]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不[J].职业教育研究,2008(2):157-159.

[5]梁艳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与启示[N].高等函授学报,2010,25(7):10.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第7篇

政府明确职责,整合各方资源

政府应承担制度设计和规范责任,颁布相关法律或法规,界定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及组织机构、运作方式等实施细则和提供财政支持的职责,并确保政策的“动态一致性”。

推进农业保险是一项造福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政府应切实做好农业保险体系的顶层设计,承担起农业保险的政策制定、保险监管、财政监管及行政监管等职责,合理构建农业保险的监管机制,发挥好“护航舰队”的旗舰职能;要不断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提高各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要加强农业灾害防范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保险技术的研究与引进力度,建立农业保险人才培养体系,并采取各种措施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作用。

创新农业保险发展理念和模式

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农业保险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模式的选择只有“次优解”,没有“最优解”,必须根据国情来取舍。

首先,我国农业保险的模式应建立以一种模式为主体、多种模式为补充、兼顾地区差异的“渐近+层次”的立体模式,即由政府强制为主向市场化渐进发展,在同一时期允许各地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主体模式,对基础险种和附加险种允许采取不同的模式,强制投保农作物一切险或养殖业保险的同时支持商业机构和合作机构开展农业保险,同时设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直接参与部分险种的营运。

其次,宏观上区域梯级发展,坚持区域发展为主线,发达地方、试点较为成功的地区以政府诱导为主、政府强制为辅,商业和互助可以多些;欠发达地方、试点较勉强的以政府强制为主、政府诱导为辅,确保参保率、保障程度和保险范围。

最后,结合各省区的产业结构、农业发展实际、政府财力和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将先进省区的农业保险工作由试点转入全面推进,将农业保险发展的原则由“低费率、低保障、广覆盖”调整为“低费率、适度保障或全保障、全覆盖”,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面向农民、农业和涉农企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找准政府、市场、农民的契合点,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步伐。

完善农业保险的市场体系和商业模式

农业保险发展应贯彻全国性和区域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形成全国性的相对统一的制度框架,又要鼓励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性的农业保险政策、选择区域性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和开展差异化的农业保险经营方面发挥作用。

以混合的三级农业保险体系为建设的总体方向:第一层,政策性农业保险;第二层,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和商业农业保险相结合;第三层,商业农业保险。前两个层级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农业保险的双重政策功能,第三个层级实行完全商业化运作,政府除了创建和维护保险生态环境外,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

在农业保险领域应试行产险、寿险和健康险混业经营。应建立基础互助保险、中层公司保险和政府巨灾保障兜底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建立互助保险初保、保险公司分保和政府自身提供巨灾保障及政府再保险机构再保系统连接的“三级火箭”推进机制,以发挥农业保险制度的保障作用,大幅提高农业保险能力和资金运用效率。

引进和建立保险公估等中介机构体系,推进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多样化,完善农业保险的市场体系。发起设立和引进部分优质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国外商业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市场引入有限竞争;建立农业信贷、保险等与农业补贴挂钩的农村征信体系和违约信息共享与惩戒机制,改善农业保险生态环境。

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和灾害补偿机制

农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高度关联性,必须着手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再保险体系。

笔者设想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筹措渠道有:(1)在基金成立之初,由中央、省市区两级政府一次性拨入一定金额作为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的最低准备。(2)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支农资金、救灾基金和农业补贴资金作为农业保险专项基金。(3)由农业龙头企业出资补贴。(4)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在税前从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风险基金。(5)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交纳所得税等税费地方留存部分提取一定比例,充实农业保险风险基金。通过逐年累积下来的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在普通年份不动用,实行单独立账、独立核算、专户专储、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另一方面,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分保和再保险体系建设与产品推广,通过市场化机制分散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风险,有效减轻政府农业巨灾风险的财政负担。

创新和完善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

农业保险应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六项机制”为主体的零售业务经营模式,建立独立于其它业务的农业保险专营机构或垂直的专业业务条线。

首先,经营主体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真正视农业保险为取得发展优势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蓝海”,稳步推进转型,实现业务重心“下海”,初期必须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并对风险损失设立一定的容忍度;组织架构上,必须改造现有科层式组织架构,实行组织机构扁平化、业务操作流程化和保险产品标准化,以应对客户“小、散、急、频”的需求特征。

其次,在风险管理上,要以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为重点,借鉴住房按揭贷款、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和小微企业信贷的管控模式开展业务,采取国库“单一账户”和银行贷款“受托支付”的思路防范非农民虚假投保和骗取财政补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