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合集7篇)

时间:2023-07-07 16:11:05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第1篇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骨质疏松;颈椎前路;防治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085

临床报道表明, 多数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常合并严重脊髓创伤, 存在着较大的高位截瘫风险[1], 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加钢板固定的方法, 但是对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 其较容易出现植骨融合松动的情况, 对手术治疗效果造成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术中防治措施, 选取本院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及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36例, 其中男28例, 女8例, 年龄59~78岁, 平均年龄(71.21±9.35)岁, 均经X线片检查显示伴有不同程度骨小梁稀疏且表面粗糙。交通事故伤21例, 坠落伤9例, 重物砸伤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5~20 h, 平均时间(13.24±2.28)h。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脱水、抗炎、补充能量等处理, 对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患者进行颅骨牵引, 并于X线监控下进行牵拉复位,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给予及时的手术治疗, 病情较重情况下1周后择期治疗, 不能进行颅骨牵引的情况下, 应及时安排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于肩下垫枕后将颈后伸, 采用5%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将相应节段椎体视为中心, 后行左胸锁乳突肌内侧斜向切口, 切开皮肤并分离皮下组织后, 行钝性分离, 并切开椎前筋膜, 后在分离、牵开侧颈长肌后, 充分暴露椎体及椎间盘;采用C型臂X线机进行定位后, 于颅骨牵引下行减压及复位处理, 并行椎体次全切。采用切除椎体制成骨粒填充钛网, 并植入相应椎间, 对骨质疏松患者则采用异体骨进行填充, 前方采用钛板进行内固定, 确保螺钉固定牢靠。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及术后骨性愈合情况,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1. 4 神经功能判定标准[2] 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脊髓损害分级标准:A级:完全性损伤, 且患者骶段S4~5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B级:不完全性损伤, 主要是指患者神经平面以下, 包括骶段S4~5存在感觉功能, 但无任何运动功能;C级:不完全性损伤, 患者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 且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

E级: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表现正常。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 1 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 3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术后随访12个月, 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经X线片检查显示, 钛网、钛板固定牢靠, 未出现松动、沉降或脱落情况, 相应椎间均骨性愈合。

2. 2 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本次所选取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及钛板复合固定治疗, 术后早期患者可坐起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产生[3], 对患者早期功能恢复锻炼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4]。且随访结果显示患者骨性愈合情况良好, 为确保患者椎间融合效果, 本次手术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预见性处理措施, 内容如下:①术中各项减压操作合理:减少了对骨质疏松患者上下椎体两端终板造成的过度损坏, 促进了椎间的融合;②植骨充分:对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异体骨植入, 对促进患者骨愈合具有重要意义;③钛网制作:术中选取合适钛网尺寸并于钛网两端加附了垫圈, 从而有效避免了钛网植入后下沉情况的发生;④钛板固定: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了具备锁定机制的钛板, 在确保螺丝同钢板连接稳固性的同时减少了螺钉松动的发生, 并在骨质疏松处植入骨条, 确保了手术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36例患者均成功手术, 随访表明患者骨性愈合情况良好, 且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分级优于治疗前(P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 李华强, 蒋忠仆, 等. 闭合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19):1648-1650.

[2] 满毅, 徐广辉 , 张咏 , 等. 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1(5):71-74.

[3] 曹海云.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的术中防治.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7):97-98.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第2篇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300例社区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其中男130例,女170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1.8±4.4)岁;体重40~64kg,平均体重(45.9±6.6)kg;病程30~335d,平均病程(177.3±4.9)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B组患者对发现疾病、认识疾病、防治疾病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进行宣传教育[3],A组患者对发现疾病、认识疾病、防治疾病采用健康管理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消除引起骨折的非骨骼因素。改善着装,使行动方便;日常活动注意安全,避免摔倒;配备良好的照明设备,营造良好的居室环境;高龄老人外出要有人照顾;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以免摔倒受伤;调整药物,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2)预防骨质疏松症。应注意锻炼身体,改善骨代谢,保障良好的骨结构;注意营养均衡,获得足够的钙剂,保证骨量。(3)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再次骨折情况的发生。多食奶制品、蔬菜、虾皮、豆类等含钙食品;充足的日照和适量运动,如体操、慢跑、散步等;采用双膦酸盐、钙制剂、中药、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雌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4]。(4)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健康问题讲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社区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具体防治措施实施情况(每天坚持实施防治措施为良好,每3d实施防治措施1次为一般,每5d实施防治措施1次为差)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A组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总了解率93.3%显著高于B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具体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

A组患者具体防治措施良好、一般总实施率为96.7%均显著高于B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质疏松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以骨强度下降、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骨微结构破坏、容易导致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有:遗传因素,低峰值骨密度的子女是骨质疏松易患人群,应早加以预防;营养因素,长期的蛋白质营养缺乏可导致骨基质蛋白质合成不足、钙剂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体重与骨密度成显著正相关,低体重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烟、酒及咖啡因的过多摄入均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它能够通过加速凋亡破坏新骨,导致骨量丢失和骨折风险增加;疾病因素,雌激素减少是骨质疏松重要发病因素,慢性肝肾功能不全、胃大部切除、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骨质疏松;运动量少,应适量运动,可以获得较高的峰值骨量,减少老年时期或延缓绝经后的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的健康管理包括维持骨骼的正常发育和生长,保证达到合理的峰值骨量,减少因其他继发因素和年龄增长所致骨量丢失,保证骨骼结构的完整,预防骨折[5]。对已患骨质疏松症者应积极进行促进骨生成的药物治疗,抑制骨吸收,加强防碰、防摔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从补钙、早期活动、心理、营养、体疗、理疗、止痛等方面加强骨质内固定,遏制骨丢失,促进骨生长,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综合治疗[6]。本研究显示,A组患者采用健康管理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后,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总了解率、具体防治措施良好及一般总实施率均显著高于B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及预防;方法:回顾我病区收治的2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对其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通过运动、饮食、药物指导落实预防措施;结论:科学的预防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很重要,增加防治意识,积极预防骨折,对于已发生骨折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护理;预防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较严重的临床并发症。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严重时非暴力或轻微外伤即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折后活动受限及长时间卧床,既加重了全身骨质疏松的程度,更易产生其他并发症,影响疾病的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病区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2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61-93岁,平均年龄77岁,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13例,平均住院11天。均行X线拍片及骨密度检查确诊,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1]。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老年病人卧床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加上生活环境的改变,担心疾病能否治愈等,易产生焦虑、情绪不稳定、消极、孤独感等不良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护士应多关心病人,安慰病人,做好其生活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令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专科护理: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卧硬板床,取绝对平卧位,腰背部可予腰托带固定,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卧床期间进行四肢及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肌力,避免因缺乏运动造成骨量减少,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

2.3 常见并发症护理

2.3.1 预防呼吸系统感染:老年病人肺功能减退,长期卧床易并发坠积性肺炎[2],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护士应指导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每日拍背数次,可配合使用雾化吸入,促进排痰。

2.3.2 预防压疮:老年病人对皮肤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皮肤容易受损,易发生压疮。避免局部长时间组织受压是预防压疮的重点。每日检查病人皮肤,协助病人定时翻身,保护骨隆突处,支持身体空隙处。协助病人更换床单时避免拖拉推动作,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碎屑,避免局部皮肤潮湿,使用便器时防止擦伤。

2.3.3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排尿,预防尿结石及尿路感染的发生。对于留置导尿管病人每日1-2次予消毒液擦拭会及尿道口,每周更换集尿袋两次,观察尿液情况,如有沉淀、结晶时,做膀胱冲洗,每周检查尿常规一次。

2.3.4 预防深静脉血栓:卧床病人每日对可活动的关节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ROM)[3],穿弹力袜,使用SCD压力泵行双下肢气压治疗,每日两次,每次30min。

3 预防措施

3.1 运动指导: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骨量,减少骨丢失,增加骨骼强度,同时还可以锻炼肌力和身体平衡感,加强身体协调性,从而降低跌倒的发生。每天应进行0.5—1h的锻炼:如站立、步行、体操、打太极拳、慢跑等中低强度的运动,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很有益处。

3.2 饮食指导:老年人要多食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海带、虾皮、芝麻、坚果等。适量食用含优质蛋白的瘦肉、鱼肉、蛋类等。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戒除高盐、高糖、高脂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忌烟酒。

3.3 药物指导:我国老年人每日钙的推荐摄入量为1000mg,在通过饮食摄入的基础上,每日应补充钙剂500-600mg。鼓励老年人适量户外运动,通过晒太阳,令紫外线作用于皮肤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4]。

4 讨论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骨质疏松导致全身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使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科学的预防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很重要,应增加防治意识,积极预防骨折。对于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01):20-22.

[2] 邱晶.坠积性肺炎的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09,8:713-714.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第4篇

一、面对骨质疏松要知道些什么

(1)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2)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和年青时期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3)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益。

(4)无论男性或女性,吸烟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5)不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应当控制:啤酒570ml、白酒60ml、葡萄酒240ml或开胃酒120ml以内。

(6)步行或跑步等能提高骨强度。

(7)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充足的光照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8)负重运动可以让身体获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强度。

(9)预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

(10)高危人群应当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骨质疏松检测,早诊断。

(11)相对不治疗而言,骨质疏松症从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和早治疗均会大大受益。

二、发生骨质疏松的病因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响。先天因素指种族、性别、年龄及家族史;后天因素包括药物、疾病、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年老、女性绝经、男性减退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有以下因素者属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老龄;女性绝经后;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量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日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三、骨质疏松症怎样预防、治疗

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尤其是中老年人。婴幼儿和年青时期的生活方式都与日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所以也不能疏忽。

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医学上称之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

老年后积极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坚持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

(1)均衡饮食:增加饮食中钙及适量蛋白质的摄入,低盐饮食。钙质的摄入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嗜烟、酗酒、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高磷饮料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危险。

(2)适量运动:人体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肌肉的活动会不停地刺激骨组织,使骨骼更强壮。运动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反应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这样骨质疏松症就不容易发生。

(3)增加日光照射:中国人饮食中所含维生素D非常有限,大量的维生素D依赖皮肤接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合成。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需要20分钟日照。需要指出的是:防晒霜、遮阳伞也会使女性骨质疏松几率加大。平时户外光照不足的情况,出门又要涂上厚厚的防晒霜或者使用遮阳伞,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4)骨质疏松症,从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比不治疗好。及早得到正规检查,规范用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缓解骨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其防治策略包括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两部分。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第5篇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护理干预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指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骨成分减少,骨质变薄,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的退行性疾病[1]。近年来,亚洲国家其骨折发生率在不断增 长[2]。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由骨质疏松而导致的股骨颈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危害性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们对本院骨科112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防止骨质疏松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2例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69例,年龄60~93岁,平均(76±8)岁。

1.2方法 将本组发生骨折的直接因素分为:室内滑倒、运动中跌倒、登高跌倒(包括上下楼梯和上下公共汽车等)、无诱因(全身酸痛、驼背等,经检查有骨折)所有患者通过X线骨密度检测显示所有均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且排除继发性骨肿瘤、骨炎症性病变、软骨病及暴力所致的骨折[3]。

2结果

2.1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 跌倒是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本组研究中患者室内跌倒45例占40.2%,运动跌倒32例占28.6%,登高跌倒28例占25%,无诱因7例占6.3%。

2.2性别与骨折 本组研究中女性患者69例占61.6%,男性患者43例占38.4%。

2.3不同部位与骨折发生的情况 本组研究中发生骨折的部位为股骨颈骨折的62例,占55.4%,椎体骨折的41例占36.6%,桡骨骨折的9例占8%。

3护理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预防重于治疗,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以减少骨折的发生。

3.1心理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处于机体下降阶段,而骨质疏松症又伴有多种症状如腰背疼痛或骨关节疼痛,有些患者还可出现低钙性手足抽搐等,重者则全身疼痛,这些现象均会使老年人感到烦躁、恐惧等,因此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建立自信是很关键的任务,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战胜疾病最好的武器。

3.2饮食护理 老年人应从每日的膳食中摄取丰富的钙,不应

3.3适当的运动 运动的缺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减少,接受阳光照射的机会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下降,亦不利于钙质的吸收。若老年人活动能力无障碍,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朱欢丽[5]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加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和股骨上端的骨量,同时能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预防跌倒和骨折有积极作用。

3.4药物干预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临床常用药物有口服钙剂、降钙素、维生素D3等。钙和维生素D3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药物,绝经期的女性合理补充雌激素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3.5安全防护指导 针对骨折的诱发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减少骨折的发生。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室内跌倒是发生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因此对老年人安全防护措施应该给予指导,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等。针对这些人群应该告诫指导患者一些安全防护措施,用物摆放有序,室内灯光应该明亮,卫生间设扶手,选择合脚的鞋子,转身的动作宜慢,对行动不便,下肢肌力下降的老年人应使用助行器,必要时有家属搀扶。

3.6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曾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过程,现在认为是可以防治的,通过多种形式、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6]。对不了解骨质疏松症状的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症知识宣传,如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戒除不良嗜好及不良生活习惯,充分做好医患沟通,以达到早发现和治疗以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4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高的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属于骨脆性骨折增加导致的骨折,也称脆性骨折,它通常在轻度的外力作用下发生,本组病例中股骨颈骨折占的比例大,可能与老年人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功能降低有关,其次股骨颈是躯干重力作用的一个受力支撑点,容易受外力作用发生骨折。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的原因,与女性绝经、雌激素下降有关,随着月经停止时间的增加,其骨量、骨钙也随之减少,因此大部分女性步入老年期的时候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现象,而一旦受到外界作用就会发生骨折。通过本次研究可发现大多数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都发生在室内活动,因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适当运动、药物干预和多层次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它能使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治疗模式由以往的"被动治疗"转换为"主动康复过程",不但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疾病复发率.在倡导健康促进、三级预防的今天,本科对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也应从老年的早期,甚至从青壮年入手,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坚持适当的负重运动,减少骨量的丢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定期体检,特别是60岁以后最好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出现骨质疏松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骨折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沈霖.骨质疏松症[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233-290.

[2]王丽娇,宋萍,肖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50-2252.

[3]张鑫,刘波,刘辉.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医正骨,2012,24(3):33-35.

[4]李燕燕,韩继红.中医食疗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症状和骨密度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490-492.

[5]朱欢丽,刘晓晴,夏秦.运动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和骨代谢影响的研究[J].中医妇幼保健,2007,22(9):125-1252.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第6篇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低骨量和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与人类生活方式、环境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即可达到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减轻致残率、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等目的。故而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骨质疏松症分布广泛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跃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

1.2骨质疏松的危害严重且隐蔽

骨质疏松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多以骨折就诊。其发病过程缓慢、渐进,比较隐蔽,不易被人们所觉察。其严重危害是导致全身骨折,不仅经济损失过大,对健康威胁最大。我国是老龄化国家决定了骨质疏松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1.3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与遗传、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除遗传外,其他因素均为可控,通过合理调整,不但有利于生命前期最佳骨峰值的获得,而且有利于生命后期尽可能减少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预防是目前唯一经济有效的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的手段。

1.4骨质疏松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能加速其发生发展,患者的保健知识越多,采纳的健康生活方式越多。因此,提高患者骨质疏松保健知识,有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2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2.1一级预防-无病防病1)首先要获得理想的骨峰值。足量的钙和合理的营养,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学烹调,提高钙利用率,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咖啡,减少钙的排出。预防骨质疏松,提倡多喝牛奶,多选高钙、高VitD食物。同时适量的光照,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2)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加强骨骼和肌肉的锻炼。同时要避免骨骼受外力打击,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3)要减少骨量的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尽早识别并加以纠正。

2.2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尽早建议他们到医院诊断病情,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

2.3三级预防-综合防治以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和视力,提高其平衡和反应能力,防止骨折。如发生骨折,应由专科医师进行治疗康复。老年人应对其加强安全防护指导,注意不要参加剧烈活动,防止骨折。加强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3 社区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第7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健康教育;预防护理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我国发病人数已逾1亿,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位“国际骨质疏松日”。我国目前已将骨质疏松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一起列为“十一五”期间三大重点攻关的老年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是指一种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此时骨矿物质与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2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I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者都属于退行性的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分为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的功能包括支持、保护、运动、造血和参与钙、磷的代谢。骨的代谢活动受到神经、内分泌、饮食习惯及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骨组织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骨生成与骨吸收保持动态平衡。如果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骨吸收增多,就会出现骨质疏松。对骨代谢影响较大的内分泌因素有:

1 甲状旁腺激素,使骨细胞溶骨作用加强,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使血钙升高。

2 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减缓骨吸收。

3 生长激素,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加速骨形成。

4 雌激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激活骨形成因子,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增强降钙素分泌。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高发病种,典型的症状是疼痛、身高缩短、驼背、胸廓变形导致呼吸困难,而最大的危害是极易导致骨折。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 中国专家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以下两部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选用:

1.1 标准差法:①BMD(髋骨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个标准差之内为正常;②BMD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2个标准差之内为骨量减少;③BMD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标准差以上为骨质疏松症,若同时伴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部位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1.2 百分率法:①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1%~12%为基本正常;②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13%~24%为骨量减少;③患者BMD比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减少25%以上为骨质疏松症,若同时伴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部位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

2 骨质疏松患者的三级预防措施

2.1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

2.1.1 首先要获得理想的骨峰值必须摄取足量的钙和合理的营养,因为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学烹调可以有效提高钙利用率,避免进食高盐及高动物蛋白饮食,同时要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咖啡、可口可乐,减少尿钙和粪钙的排出。

2.1.2 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游泳、跑、跳、体操等,以加强骨骼和肌肉的锻炼。

2.1.3 要减少骨量的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尽早识别并加以纠正。

2.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应尽早进行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

2.3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

以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和反应力,提高其平衡和反应能力,防止骨折。老年人不要参加剧烈活动,不要举重物,避免在黑暗中及太光滑或有障碍的地面行走,穿舒适而耐磨的鞋,尤其天寒地冻,更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外伤,防止骨折。加强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3 预防和护理指导

3.1 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宣传骨质疏松症的一般知识和治疗预防要点,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及日常饮食调养,使患者对该病有系统的了解。取得患者的合作,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3.2 合理膳食:为了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首先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合理膳食搭配。对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强调补充足够的钙,特别是饮食钙尤为重要。保证每日摄入钙的标准量在1000~1200mg以上。防止夜间骨质丢失,可嘱患者睡前饮牛奶,为防止便秘,酌情增加水果、蜂蜜等的摄入。指导患者选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低脂或无脂牛奶、酸奶、深绿色蔬菜豆类和豆制品、虾皮等。服用钙片时应避免同时食菠菜,因菠菜会与钙形成复合物而影响吸收。

3.3 功能锻炼: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是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措施,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顺其自然,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一般采取简便易行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散步、慢跑、或健身操等户外活动。鼓励患者多晒太阳,以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

3.4 合理用药: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激素替代疗法、钙剂、维生素D及衍生物、中药治疗等。在各种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以防不良反应发生及药物中毒,并且不论使用何种药物都必须补充钙剂。补钙坚持1年以上,才有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女性20~50岁需1000毫克/日,50~60岁(绝经后)需1000~1500毫克/日,>65岁需1500毫克/日,男性20~50岁需1000毫克/日,>65岁需1500毫克/日。补钙过多还可引起高血钙,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故服药1个月后应检测血钙浓度,以后3~4个月定期测一次。补充钙制剂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和磷元素。钙磷比为1:1~3:2。适量补充维生素K,它有助于骨钙的沉积。

3.5 自我防护:骨质疏松患者骨骼松脆,易发生骨折,所以必须防治滑倒、摔倒。避免在雨雪天气外出,外出有人陪伴,挽扶。浴室地面有防滑设施,并有足够的照明,跨越台阶应小心,乘坐汽车要扶稳,下蹲时腰背要挺直,避免提重物,上下楼梯扶扶手,借助手杖。

4 预防OP健康教育内容

4.1 预防OP的整体策略包括:年轻时建立骨质,增强骨库;成年和老年期间保持或减少骨质流失,特别是女性更年期后;老年人特别注意饮食,增强体力,防止跌倒;保护骨质不是一时兴致,需要一生的坚持。

4.2 预防OP要有完整的计划

4.3 均衡饮食,保持适当体重多吃钙质食物,如奶类(1ml牛奶=1mg钙)、豆类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肝脏等。有利于补充钙质和骨质的贮存。

4.4 经常运动,保持良好姿势适当的负重运动给骨骼应力刺激,刺激骨生长,防止骨质流失,而且适宜的运动能加强肌肉能力和反应力,减少跌倒的机会。运动要安全、有效,多做户外行走、慢跳、伸展运动,避免做弯腰、抬物等动作。

4.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过度喝酒及吸烟对骨骼有害,引起骨质的流失。因此必须戒酒、戒烟。

4.6 家居安全,预防跌倒老年患者运动及感觉功能退化,反应慢,应多适宜运动增强反应和平衡力。清除房间里及周边的环境障碍,保证行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