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设工程管理内涵范文

时间:2023-07-05 16:13:02
建设工程管理内涵

第1篇

1坝下涵管出险原因

结合多年防汛检查和涵管出险情况分析,涵管险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不善,老化失修

现有涵管绝大部分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运行时间长。在大气和水流冲刷的长期作用下,管身砼存在蜂窝麻面,剥蚀露筋,砼强度降低;钢闸门和启闭设施氧化锈蚀;或调度运行操作不规范造成管内不良的明满交替流态,使管壁受破坏等现象。 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及时检查发现和保养维修,致使工程带病带险运行。

1.2 设计施工不合规范

小型水库工程兴建受当时建设环境条件的影响,加之受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限制,致使涵管设计施工没有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给大坝安全留下隐患。

一是涵管的结构形式多样化,并且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有直接在市场上购买预制管,强度达不到要求,有的采用石灰砂浆砌砖的涵管,甚至有少部分采用木(竹)管。

二是涵管进口四周没有设置截水设施,库水沿涵管外壁渗流,久而久之,形成涵管四周空洞,造成坝体跌窝。

三是管身没有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或接头未处理好,产生挤压而破裂,放水时内水外渗,关闸时,坝体水倒渗入涵管,长期运行,形成空洞,当空洞扩大至一定程度,导致坝体塌陷。

四是有的水库扩建大坝加高,对老坝体中的涵管不进行加固处理,仅向外接长。 由于大坝加高后土压力和水压力增加,造成涵管破裂。

1.3 加固处理尚不彻底

近年来,除了列入国家规划中的小(一)型以上水库以外,每年从各级财政和其他部门的有关渠道都会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其中就有坝下涵管的加固内容。 但由于加固资金有限,不少工程为节省工程量,减少投资,对涵管基础处理不彻底,甚至基础为软土地基也不处理,运行多年后,地基产生不均匀深陷,造成涵管断裂。

特别是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到,施工质量没能控制,反而造成新的险情。如我区某水库为小型水库,集雨面积3.8 km2,总库容160 万 m3。2009年里该水库大坝坝下放水涵管断裂漏水,坝顶上游侧发生大跌窝,涵管出口夹带泥土流出,经全力抢险才得以保住大坝安全。据了解,2010年投入十几万元,仅对斜管和消力箱进行了翻修,由于资金限制没有对涵管加固。 断裂的位置恰恰是在新老平管连接处附近。 经原因分析,由于设计不周密,施工质量没控制,造成新的隐患点。 例如,新老砼接缝没处理好、拆除前部砼时振动引起老涵管的破坏,基础没处理好等。

2防范措施

2.1 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选择加固方案

目前,我市坝下涵管加固改建的措施主要有封堵原坝下涵管新建隧洞、破坝拆除老涵管原址重建、对老涵管补强灌浆内衬钢管加固等。 封堵原坝下涵管新建放水隧洞,可以有效使涵管避开大坝,但隧洞开挖断面尺寸一般都要在 1.2 m×1.8m 以上,工程量大,投资多;破坝拆除老涵管原址重建,施工相对简单,但需对坝体进行大开挖,更要注意新老坝体接合处及新涵管与坝体的截渗处理;对老涵管补强灌浆、内衬钢管加固,投资相对较少,但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质量不易检测,钢管防锈工作量大,难度大。

对坝下涵管加固,国内还有一些较先进的方法。 例如:虹吸式输水涵管,工程建设期短,工程造价较低。 但由于受虹吸管真空度的限制,而且大管径大流量虹吸管制造真空难度大,一般只适用于坝高 12 m 以下,放水流量小于0.5 m3/s 的水库 ;小管径顶管法 ,适用高坝小型水库,施工期短,工程质量较好,对坝体不产生干扰,可降低工程费用,但只适用管径小于 500 mm 的涵管,并且要特别注意顶管与大坝截渗问题。

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工程的资金、工期、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选择坝下涵管的除险加固方案,为全面消除坝下涵管隐患提供设计保证。

2.2 做好涵管的细部构造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笔者近年来参与了本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感受到不少设计人员对涵管细部构造的设计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一些重要部位的设计。一方面由于涵管管线较长,其铺设的地基常通过岩石、风化岩石、砂卵石、自然土、回填土、硬土、软土等交替地段。另一方面由于涵管原有地基资料的缺乏,前期地质勘探工作深度不够。设计人员不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往往只是按常规设计,对地基处理和涵管沉陷缝等细部构造的设计考虑不周全,从而造成涵管裂逢,断裂漏水,甚至产生接触渗漏引发重大险情。

老涵管的封堵主要处理方法有进口段开挖回填法、人工竖井开挖回填法、套井机械造孔回填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设计人员均要重视涵管与坝体防渗的连接处理。 还有诸如涵管进口四周止水环、分缝止水等等设计的不当,均会给涵管的安全运行带来隐忧。

当前许多施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淡薄。 在坝下涵管施工中,经常出现基础处理不彻底,止水环、分缝止水未装好等质量问题,而坝下涵管系隐蔽工程,问题不易暴露,一旦发现不仅处理难度大,投资多,且直接威胁大坝的安全。

因此,不断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涵管设计的重视程度,加强工程施工的现场监理和质量监督,控制施工质量,是消除坝下放水涵管险情隐患的重要措施。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财务管理; 创新

一、内涵建设时期财务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职院内涵建设,是指学校在基础硬件设施得以改进的情况下,实施管理与教学改革,在“软实力”上下功夫,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形成品牌,使人才培养质量、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得以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其内涵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特而精”,其实质是“质”的飞跃。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优化的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更需要高标准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各方面管理的支撑,随着高职教育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如何有效地对高职院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的管理,成为内涵建设发展的关键,而财务管理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联系性、集中的表现性、强制的监督性,能够规划和控制内涵建设资金,提高内涵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为了促进高职院内涵建设的发展,必须深入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

二、高职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比较落后的思维定式,与内涵建设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财务管理理念相对陈旧

首先是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滞后于内涵建设的发展,决策层重视资金的筹集和执行的结果,轻视资金的使用和理财的过程。职工参与财务管理的氛围不浓,多数人置身事外。其次是财务人才低谷现象不适应内涵建设的发展,在高职院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引进和管理人员分流时,未能兼顾财务管理队伍的培养和更新。最后是理财思路与新时期的经济规律不相适应,高职院的非盈利性,造成了学院缺乏成本意识、缺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观念。

(二)财务运行机制相对落后

首先是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简单,远不能适应内涵建设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到位,会计环节监督不力,内审监督机制弱势。机构设置简单造成了财务人员短缺,会计环节的牵制力度大大降低;审计人员专业不精、方法陈旧、时间滞后,监督力度大打折扣。最后,预算约束机制不明显,预算方案缺少前瞻性,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预算执行缺少严肃性。

(三)财务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高职院对改革财务管理方式的关注度不够,以下三个方面的弱势尤为突出。一是财务预测方法相对失衡,科学定量预测的方法运用不足,更多的是采用定性预测的方法。二是财务分析方法相对简单,纵向分析多,横向分析少,综合分析也缺乏深度和广度。三是财务管理手段相对滞后,财务管理软件运用不够充分,与其他管理软件融合度差,网络财务管理资源运用有限。

(四)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随着经济业务的变化,特别是内涵建设的发展,高职院的财务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一是财务制度还没有完全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内涵建设阶段许多新的经济业务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二是财务制度还没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会计环节,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三是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也没有形成大致相同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

(五)财务管理内容亟待拓展

高职院对预算和收支的管理仍停留在简单核算阶段;负债管理中财务风险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还未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各种资产的管理还缺少价值利用的概念;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还比较狭窄,对学院经济决策的影响力还不显著。

三、创新财务管理,促进高职院内涵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要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必须以服务学院内涵建设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增强财务服务能力,成为内涵建设发展的助推器。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管好用好高职院内涵建设经费,首先要求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树立以促进内涵建设提升为核心,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重点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1.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首先决策层要有敏锐的理财意识。高职院在内涵建设阶段,决策层更要思维超前,高度关注宏观的环境,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具体环境的特点,制定出能够支撑起学院内涵发展规划的近、中、长期财务发展规划。同时要提高法律和会计责任意识,对不断变化的财务情况作出实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要树立“阳光财务”的意识。“阳光财务”是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和内涵建设经费透明度的必然要求,“阳光财务”的关键是财务信息公开。在预算的制定上,职工要有参与权,积极采纳内涵建设项目负责人和专家的建议;在财务制度的执行上职工要有监督权;对财务执行结果,相关各方要有知情权。通过实施“阳光财务”,能够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增强合作各方对学院发展的信心,切实提高理财的效果。

2.选优配强财务管理队伍

内涵建设时期,高职院财务管理队伍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内涵,一要高标准选用财务负责人。对财务负责人的任用,应始终坚持思想品德要硬、任职资格要严,业务水平要精、管理能力要强的标准。二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知识、职业道德、会计业务知识的培训,更要注重财务人员对高职院校新的发展阶段管理业务知识的更新,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自律,忠于职守,不断增强适应学院内涵建设环境的理财能力。

3.引入“成本”与“效益”的理念

在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经济效益,应大力提倡“成本”与“效益”的理念,探索“成本”与“效益”的管理模式,以精细的“成本”管理来减少办学的无效成本和不必要的损失;以科学的“效益”管理去选择创收途径和增加办学收入。

(二)改革财务运行机制

随着近年来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把握建设要求,强化建设责任,当此之时,一套适合高职院的新的财务运行机制,可以对学院的内涵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方面财务机制的创新。

1.增强机构管理能力

机构的设置应以高质量地完成财务工作任务为前提。首先应与内涵建设经济业务的变化相吻合,适应内涵建设中多领域的科研课题、多品种的专业建设等较复杂的经费核算要求。其次要考虑电算化会计岗位变化的要求。最后要向财务管理前置化的方向迈进。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预测性要在财务管理的机构上有所体现。

2.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要构成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应按照高标准的管理模式设置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流程,达到有效的过程控制和监督的目的。同时,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扩大审计参与学院重大经济决策的层面;加强内审机构的预警防范机制,逐步介入源头和过程审计,改变内审监督的游离现象。

3.建立预算约束机制

高职院应组建预算委员会,预算方案、标准定额、预算执行考核方式的制定,要充分征询委员的意见。经费预算和预算调整都要委员会通过,以增强透明度。始终要把内涵建设经费预算作为重点预算项目,单独填报,加大对教学实践、专业建设、实训场所建设、教育改革、科学研究、教学实验相关设备以及图书设备等内涵建设方面经费的投入,保证拨款比重。同时,应引入绩效预算的概念,利用“预算”这一财务管理的主线,有效压制不断膨胀的公用经费支出需求,逐步提高用于内涵建设发展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等经费支出需求。

4.推进经费管理动力机制

随着高职院内涵建设的发展,一方面财政对学院内涵经费的投入将大幅度提高,同时,高职院校也将会以高新产业研究、科技服务的新姿态,主动参与地方新一轮的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经费管理亟待建立动力机制。针对财政以内涵建设项目形式拨款的经费,财务要改变以往一管到底的单方面理财行为,把项目经费管理的权力交给相关部门和团队去管理,实行内涵建设经费项目责任制,财务管理的中心转移到经费使用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应出台更加积极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增强学院社会服务创收能力,加大筹措内涵建设经费来源的深度和广度,奖励包干经费结余。

(三)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在高职院内涵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财务管理的预测、分析、手段等方式也必须适应变革,走创新之路。

1.财务预测方法要科学化

财务预测充分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事先性,现代财务预测正从单项预测走向多项预测,从表态预测走向动态预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财务的收入节点、支出趋势,也促使财务预测方法要适应多样化的预测需求。因此,应更多地建立数学预测模型,融入各种比率分析等科学的预测方法,逻辑化地推断出定量的结果,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测算出最能符合内涵建设经济活动要求的方案,为学院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财务分析模式要特色化

财务分析应与高职院的经济活动紧密结合,首先要在财务指标中增加能够全面反映内涵建设主要要素的指标,使经费透明化,以达到重点保证内涵建设经费支出的途径、进度和比重的目的。其次应在财务基础指标分析中增加资产和负债类的指标,尽可能完整地反映高职院的主要财务指标。再次要深入开展财务状况分析,把资产负债和偿债能力也作为指标分析的一个方面,使财务分析能体现现实的需求;最后要全面运用综合分析方法,以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以比较法和比率法作出的分析数据为支撑,运用综合分析法,构建具有各高职院自身特色的财务分析模式。

3.财务管理手段要高效化

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畴,也为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高职院财务管理,应抓住内涵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手段。首先应充分运用财务内部局域网和财务管理软件,使内涵建设项目核算精细化。其次,应通过网上银行,使交易实现及时化。再次,应融入“校园一卡通”,使校园消费核算、学生费用上缴、书本费结算简易化。最后,应在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校园内外相关资源共享,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远程化。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在高职院内涵建设中,制度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应针对其办学特色,构建能够适应财务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以保障和促进内涵建设的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财务管理方向的制度,从宏观上来设计和高度浓缩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对学院其他会计制度起到框架和指导作用。其次应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内部牵制等约束管理行为的制度,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建立账务处理程序等制度,以规范财务工作过程。针对预决算、货币资金等关键环节,应建立环节监督制度。最后,针对某些特殊和具体的会计业务,还要依据财政政策,及时制定具体的财务执行制度。

(五)拓展财务管理内容

在现有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依据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

1.开展绩效预算管理

内涵建设注重管理绩效的全面提升,落实在财务管理上首先就是经费预算的绩效问题,高职院应打破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重视预算效益和效果,以正常经费预算绩效为基础,以内涵建设项目经费绩效为重点,逐步探索实施绩效预算。实施绩效预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跟踪,并积极开展绩效评价,以保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经费支出的实际效果。

2.重视资源配置管理

高职院在实施资产和货币资金管理时,有必要考虑资源配置问题,一方面要合理配置资金、管理资产,用闲置资金生息,使闲置资产生租,让无形资产的概念逐渐走入财务管理的视野;另一方面,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要把内涵建设的资源配置放在首位,明晰内涵建设项目的具体性质、项目费用,利用全院各方资源,按照内涵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逐项配置软硬件资源,使资源配置向内涵建设支出逐年递增的方向发展。

3.实施财务风险管理

在内涵建设经费占比愈来愈重的情况下,财务管理应增加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内容,坚持谨慎的会计原则,特别要重视对高职院规模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支付的利息和偿债能力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地开展。

4.提升财务报告的作用

高职院内涵建设时期,学院经济决策,需要获取财务与非财务、定量与定性、历史与预测、整体与部分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因此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使决策者能对学院的财务状况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并据此作出利于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正确决策。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只有尽快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切实改革财务运行机制,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拓展财务管理内容,遵循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进行探索,以科学的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拓展出全新的理论视野,加大改革的力度,才能顺应建设“特色高职、精品高职”的要求,才能满足高职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彬彬.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 刘荣.浅谈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J].经济师,2009(3).

第3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内涵建设; 财务管理; 创新

一、高校内涵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规模发展与学生就业、师资配备、培养质量的矛盾比较突出等。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一五”以来,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指出,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进入“十二五”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学校由外延式建设向内涵式建设的战略转移、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大高校谋求发展的奋斗目标,通过加强内涵建设,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推动高等学校长远发展。

二、高校内涵建设的内容与任务

(一)大学精神——内涵建设的精髓

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层次、品位、特质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内涵建设的精髓。高校要提升办学水平,增进核心竞争力,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资源集聚的层面上,而要更进一步地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大学精神这一“软实力”。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大学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在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倡导师生“学之以恒,行之以德”。

(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的根本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高校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实施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通过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学科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学校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内涵建设的核心。高校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各学科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对学科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行科学分类,并提出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使各学科在不同的发展平台上快速发展、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与特色,通过交融、渗透、支撑、互补,使不同学科产生碰撞和共振,推进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建设的关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高校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学校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科技创新——内涵建设的重点

高校内涵建设要突出科研与教学互动,要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以本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为基础,坚持自主创新,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六)办学条件——内涵建设的保障

高校内涵建设,离不开外在办学条件的支撑和保障。办学条件要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但要分清主次。软件建设要始终保持在第一位,硬件建设以满足发展需要为限。办学条件改善的重点,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图书馆、实验中心等基础设施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佳效益。

三、高校内涵建设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一)对财务负责人的要求

学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须适应并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在高校日益重视内涵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财务部门的领导,首先,要转变财务职能观念,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重视并强化事前预测、过程监督、事后分析等管理职能,为学校领导决策当好参谋,维护学校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其次,要树立成本效益理念,按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关系,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加大内涵建设经费投入比例,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益,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合理降低教育成本的途径,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再次,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随着高校体制的不断变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无处不在。因此,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防范、应对风险的能力,是新时期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对财会队伍建设的要求

科学的财务管理离不开专业的财会队伍,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财会队伍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基础。第一,财会人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形势和内涵建设的需要,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第二,财会人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熟悉财经法规和会计改革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会计、管理等业务知识。与此同时,在工作中要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并注重财务分析和工作总结,以查找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会计控制中的漏洞,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第三,财会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财会人员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加强内涵建设经费的核算与控制。

四、适应高校内涵建设的财务管理创新措施

(一)多方位筹集内涵建设资金

1.加大预算经费投入

高校预算经费是内涵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教财[2010]107号)明确规定,高校新增财力应主要用于内涵建设,确保内涵建设经费逐年增加,内涵建设支出比例逐年提高。“十二五”期末,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内涵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不得低于25%和20%。因此,高校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必须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加大对师资队伍、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内涵建设经费比例不低于规定标准,以满足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同时,学校二级学院也应建立一定的经费配套投入机制,按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配套用于学院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实验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推动自身内涵建设发展。

2.积极争取专项资金

积极争取与内涵建设内容相对应的各类专项资金,是有效筹集内涵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当前高校专项建设项目种类繁多,如:“青蓝工程”、“质量工程”、“跨世纪人才工程”、“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等。科研项目也不胜枚举,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等。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统筹用于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及实验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等。

3.广泛吸收社会捐赠

随着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成立,利用基金会筹集资金统筹用于学校事业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筹资办学的一条重要渠道。基金会通过设立捐资项目,鼓励捐资人重点投入学校内涵建设发展项目,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包括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助基础研究、教学研究和著作出版,资助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合作,资助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创新等。通过广泛吸收社会捐资,弥补高校内涵建设经费的不足,加快内涵建设的步伐。

(二)加强内涵建设经费管理

1.加强会计核算控制

高校须将内涵建设经费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内涵建设经费使用的会计监督,严格按照项目预算(合同)明确的开支范围和比例使用经费,坚持勤俭节约,确保专款专用,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内涵建设经费使用效益。

2.强化预算过程管理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在重视预算编制科学性、完整性的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涵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到相关部门,以便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加强控制,保证项目实施按照计划进行,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刚性。

3.优化财务制度建设

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重点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学校内涵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财会人员在加强会计监督和财务控制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做到客观、公正、透明,以维护财会人员的良好形象,促进内涵建设顺利开展。

4.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以及无现金报账模式的逐步推广,高校会计核算的手段日益先进和高效,而财务管理手段目前却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层面,已不能适应当前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学校教学、科研、财务、人事等信息资源共享,对于缩短信息传递时间,提高信息统计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预测、决策、分析等支持系统,实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主观意识控制和人为操纵;通过程序的多维化设计,提高财务分析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总之,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将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效率。财务管理手段创新本身就是学校内涵建设成功的具体表现。

(三)强化内涵建设绩效考评

实行绩效考核与评价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目标管理与经费过程管理有机融合。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绩效考评,探索并建立评价结果运行机制,把绩效优劣与经费预算安排挂钩。高校在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须做好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自我评价,认真研究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采取改进措施,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学校在安排年度预算或拟定招生计划时,可将内涵建设预算指标、招生规模与学院的绩效考评结果挂钩,对考核优秀的学院,给予适当奖励或在新增项目上予以倾斜。

(四)完善内涵建设财务监管体系

高校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管体系,由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监审工作小组,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加强内涵建设经费使用的会计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确保经费使用合法、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对仪器设备、教学器材、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集中采购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内涵建设支出、招标采购等环节实行信息公开,接受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财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为重,紧密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实现学校由外延式建设向内涵式发展战略转移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陆琦,崔雪芹,郭荣.领跑合并高校的内涵建设[N]. 科学时报,2009-08-18(B1).

第4篇

关键词: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随着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公路桥梁工程的实际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综合我国公路桥梁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我们也能清楚地发现我国公路桥梁的施工技术中还存在一系列的缺陷。本研究将从公路桥涵的施工技术的具体内容和划分的不同的种类入手对我国公路桥涵施工技术中的不足进行详细地探讨,结合我国公路桥涵的质量管理现状总结出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为我国公路桥涵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我国公路桥梁的实际工程质量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1 公路桥涵的施工技术

1.1 施工技术的含义

公路桥涵工程的工作是公路工程的整体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因为公路桥涵工程的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路建设工作的实际质量,而且公路桥涵建设工作的质量也切实影响着公路实际投入应用后行驶车辆的安全性以及公路的实际使用寿命。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地讨论,从而更有效地保障我国公路建设工作的实际施工质量。我国公路桥涵的施工技术具体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即公路桥涵路面铺装的施工技术和公路桥涵墩台建设工作的施工技术。

公路桥涵的路面铺装工作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指通过均匀搅拌沥青、水泥等原材料,合理配比混凝土的具体成分以及在碾压机的辅助下来完成路面的铺装以及压平。结合公路桥涵的路面铺装工作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其中涉及的施工技术包括了混凝土的搅拌技术以及钢筋安装、捆绑技术,这两项施工技术的专业程度并不高,但在实际施工中对公路桥涵的工程的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以及常常会由于工作人员的不重视或未严格执行施工要求导致其实际工作多存在较多的不足。

而公路桥涵墩台建设工作实际上是公路桥涵工程中桥台和桥墩建设工作的总称。桥台一般处于公路桥涵工程的连接处,有一定的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桥墩是处于两桥台之间的建筑物,对整个公路桥涵的支架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桥台、桥墩对于公路桥涵的实际质量起到较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桥台、桥墩建设工作的实际施工技术也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尤其是桥台、桥墩建设工作中涉及到的基底处理技术,要求精准地计算施工地点地土质的承重力和对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

1.2 施工技术的种类

公路桥涵的施工技术主要可以分为路面铺装和墩台建设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这两方面的实际工作,我国的公路桥涵的施工技术大抵可以分为基底处理、钢筋工程、两类。基地处理技术是指结合相关的设计图纸对公路桥涵工程的基地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公路桥涵后期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公路桥梁工程的实际质量。

1.3 施工技术的缺陷

综合我国公路桥涵的实际施工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目前我国公路桥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公路桥涵的路面铺展的工作情况和实际施工技术分析来看,我国公路桥涵铺展的路面相对不够牢固,常出现与桥顶面混凝土连接部分剥离的现象,同时人工抹平的铺装面平整度和路面强度均较低,在我国公路桥涵的实际应用时多出现路面开裂的情况,钢筋网安装的位置和后期的处理工作也存在一定不足。

2 公路桥涵的质量控制

2.1 提高质量控制管理水平

为充分改善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实际施工技术和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我们需要结合我国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其根本原因采取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更有效地保证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

2.2 增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实际质量,在实际施工时选取不合乎工程建设工作标准的原材料,高水平的施工技术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对公路桥涵工程建设工作的质量的提升作用,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公路桥涵工程工作的实际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施工技术的熟练和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合理的监管制度对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原材料实现科学的管理。

2.3 桥梁基础的质量管理

结合相关讨论的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文献以及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我国公路桥涵工程中存在的较多的施工技术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桥梁基础建设工作的质量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公路桥涵工程中的桥梁基础建设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质量管理,从而更有效地保证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实际质量。

3 结语

我国交通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公路桥涵的施工技术和实际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桥涵的施工质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公路建设工作的进展和实际的工程质量,而且对于实际应用时行驶车辆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我国基础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我国经济发展工作的世纪进程,还是为了更有效的保障我国人民的实际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都应该重视起公路桥涵的施工技术的提高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公路桥涵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采取科W、合理的解决措施,高效完成公路桥涵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为我国公路桥涵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5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内涵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

一、内涵的意义

高职人文内涵建设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工作,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等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

何为内涵?根据百科辞典的解释,内涵(Intension或connotation)是指一个符号、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特征,多半是用定义的方式表达。内涵不是浮于表面的浅显的东西,它需要挖掘,需要深入才可以看到。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

职业教育中学生工作内涵建设中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反映职业性和高等性共存的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一种培养人(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的活动。也就是说,高职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围绕人展开的,然后才有作为体系的属性。

二、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基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温床

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困难之处在于学生的力量,一个学校是否有内涵,首先体现的就是学生给予别人的感觉是否具备“内涵”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则来源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养成,而养成离不开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这么理解,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是高职人文内涵建设的营养温床。有人将其比喻为一个大染缸,这是文化对学生素质正反作用的十分鲜明的理解。

高职校园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院的基础建设,从人文气息的角度看,某些新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仍然需要改进。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需要精心设计,只要设计得好,那么一尊塑像、一副壁画甚至一个路牌都有一定的内涵,一定的影响力,一定的故事,从而影响学生的内涵。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历史底蕴,一个学校的人都认可的精神寄托,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为人方法。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

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的行为风格和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心理行为倾向。行为文化尤其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内涵,因为它是外在的。一个学生的行为,也许可以只代表自己,但是对于社会而言,他代表所在的学校。

(二)制度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保证

制度,从古到今一直存在,没有制度,难成事业。同样,没有制度,就谈不上内涵的持续性发展。内涵的持续性发展,在于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永久性。

建立高职学院制度就是要脱离“人治”,避免妄为、任为、乱为,而是要围绕学生管理,遵守管理的规律,深入研究并制定处一整套可以有效执行的制度,并切实执行。合理整合执行者、决策者、监督者之间的关系,让不同的群体按照同一个目标努力、工作、奋斗,让学院里面所有的相关体都步入规范、高效、有序的运行道路,而不是相互内斗,严重消耗学院内部资源,处于混乱状态。

怎样建立有执行力、有效的制度?这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要符合法律规定,坚持以利益体为本,彰显公平公正,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还要从低层次梳理脉络。首先要强化服务功能。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她的功能主要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因此,学院的制度的建议应该以培育管理型人才、创新发展为导向。坚持要制度约束一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一要强调服务意识,真正为学院办学,提升学院规格,沉淀学院内涵构建制度体系,让不同的利益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二要优化权利,实现权利法制化。权利法制化就是要健全执行权、决策权、监督权,使之相辅相成。使权利合理划分,从而让管理工作更和谐,而不是权利集中在某一些人手里,导致人治状态。三要依国家法律制定制度,体现民主意志。制度的建立在合法的情况下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和学院的发展趋势。学生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作为学院办学的主力,还包括专业教师,他们伸张各项权力的主要依据就是学院的各项制度。

学生工作有内涵地发展,把管理当做是一种内涵式的艺术,就是靠有效的制度,有执行力的制度,有约束力的制度。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制度都是一些空而大的条条框框,只有框架,没有内涵,就失去执行力,失去可持续发展力。这样,一个学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人文气息,很容易被无制度、无约束的无意识行为彻底破坏,也就是我们说的缺乏内涵。

(三)班主任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力量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她的宿舍数与人数,而在于她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的传承,一所高效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法国一位资深教育家曾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清华大学一位老校长曾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学生工作角度,班主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因素,这里所指的高水平人才不是说学术有多么厉害,而是为人,而是是不是具备了高素质。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管理人才即班主任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没有班主任,也许一所学校可以称之为学校,但她绝对不是一所优质有前景有内涵的学校;没有高素质的班主任(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管理质量,没有高水平的管理质量,一所学校的内涵就缺乏力量,哪怕这所学校的学术再厉害,她的设施再高级,她也缺乏一样东西――灵魂。高职院校能否办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学生能否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些都依赖于学院的管理型老师――班主任。管理水平高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班主任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学生素质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间接决定一所学院内涵的深度。只有具有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才可能从事高水平的学生引导、管理工作,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前进,提升社会内涵。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结构都不是很合理,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学院必须把班主任(学生管理)这块作为学院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为班主任心无旁骛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做好制度保障。要变革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办法,突出管理育人业绩评价,建立强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完善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机制,大力表彰在一线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班主任,引导这个团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注重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多数青年班主任都是没有太多社会阅历,换句话说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没有太多管理经验,但是他们是学校未来的希望,要鼓励富有经验的管理型人才合理引领年轻班主任。要鼓励班主任往职业化发展,成为班主任领域或者辅导员领域的大师,大师代表一所学校的水平和内涵,也是一所大学对外给别人的内涵所在。

(四)办学特色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发展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高职院校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本质的一个特点,如果与其他院校没有太大差异,就不能形成特色,就没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个性特点不是自己认可的,应该是广大社会人员对该特色的一种认可,且这种认可应该是其他院校在短时间内不能或者难以企及的程度,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各方面的一个综合,包括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办学特色的指引。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大多数显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很少提及学生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能影响到学生的各类风气,比如学风、行为作风、校风等,这些风气的综合,沉淀会慢慢形成一种文化,这样的文化慢慢积累就会成为一种有韵味的内涵。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院校对国家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实际贡献,以及对社会提供的合格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受过一定的教育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底蕴,文化素质的底蕴来自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离开这一衡量标准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一所高校或者职业院校,不管师资多么强大,不管科研多么厉害,缺乏最底层的内涵建设,尤其是学生管理的内涵的提升建设,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才,而培养出来的精英可能就没有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三、结语

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职业院校的竞争会上升到内涵竞争的层面,而在当今人才培养方案等都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内涵式竞争将会慢慢转向素质型人文内涵的竞争。素质人文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学科建设,还要依靠学生管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素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依据学院的办学特色,慢慢形成以办学特色为指引的学生管理内涵,从而提升学院的整体内涵,并使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处于稳定地位。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就是说提高学生管理内涵是一个长时间的浩大工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涉及学院的方方面面,有教学、有师资、有学生、有管理、有发展,是校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学生管理的内涵建设一定要有大的框架、大的思想、大的手笔、大的推动、大的发展,师生,尤其是学生能从中实现大的提升和超越。总而言之,学生管理的内涵建设(提升)关系到学院的方方面面,它是学院底层的最后一道防线,没有优秀的学生管理内涵,就很难扩大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不管学院是否具备优秀的师资,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会不健全。

参考文献:

[1]黄达人等.高职的前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3]钱涛.以文化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1).

[4]魏文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第6篇

【关键词】涵洞;管理;措施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he culvert project

Wang Bin

(Lianyungang City, Hebei Province Tongyu extend water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Hai statesJiangsu222000)

【Abstract】Culvert management measures, 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culvert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 transformation culverts, to build a culvert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lver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network to promote the manage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ulvert content.

【Key words】Culverts;Management;Measures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馀与石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 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应结合涵洞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 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电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 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 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单位就通过连云港水利网等信息网络,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 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在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掌握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涵洞管理可请相关人员针对各地区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相关涵洞管理软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的先进技术,将涵洞管理水情预警信息、监控信息等传输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统计变成动态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并大量节省了人力资源。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涵洞管理信息与数据实行多级实时动态与管理,可以及时对防洪、灌溉、除涝等水利工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发生时使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措施也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从而把洪水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6. 结语

涵洞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员除尝试上述几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涵洞管理知识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实现涵洞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孟玫,施法中,石维新,等.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设计的自动化过程[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53~54.

[2]何颖. 装配式涵洞在灌排渠系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3(6):4.

第7篇

关键词:桥涵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桥涵工程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桥涵工程不仅关系着道路的安全畅通,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笔者在国道等道路的修建和改建的实践中,深切的感受到桥涵工程建设的重要性。笔者在具体的实践中,针对桥涵工程施工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总结。认为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应当积极主动的采取一些措施,各级施工单位要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和施工的各项环节控制,确保桥涵工程的质量水平。

1 桥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在桥涵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桥涵工程的项目部和具体的施工单位管理的难度;由于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并不全都是专业型人才,管理存在不对口的现象,在很大情况下会出现管理不规范、不标准的现象,管理比较混乱,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工程施工。

1.2 监管方面存在不足

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是因为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很难对工程施工实施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有效贯彻落实责任监管制度,责任监管不明确,造成有些工程项目没有监管好;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缺乏专业的监管人才,尤其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造成对施工中的材料和成品的检验缺乏专业性,安全监测的力度不够。

1.3 施工技术方面的原因

1.3.1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钢筋外漏和空心板厚度部分不足的情况,以及部分箱体内钢筋外漏的现象,模板由于没有达到规定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模板无法承载荷重量的现象。

1.3.2 在桥台作业时,由于桥台墩台部位的垫石位置和高度没有准确控制,造成支座顶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对后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1.3.3 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对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控制不严,预制空心板混凝土浇筑的次序出现颠倒,直接导致了底、腹板之间出现施工裂缝,造成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较差,影响了施工的质量。

2 桥涵工程施工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

2.1 桥涵工程中对于原材料的选用和质量的控制

在桥涵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桥涵工程建设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桥涵工程中原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加强桥涵工程质量控制,就是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要做好桥涵工程质量控制,就要把好原材料关。施工前进行原材料的选择,必须在混凝土活性性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控制好石、砂的比例,水泥应当尽量选择细度较小、可靠度较高的水泥。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添加剂或者是粉煤灰,同时要减少砂、水泥的比例,确保混凝土具有更好的密实性和抗裂性。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干缩,同时要降低水和灰的比例。

2.2 桥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为了确保桥涵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在技术方面:施工人员必须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符合相关的要求,尺寸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要注意混凝土的色泽和气孔,增强对混凝土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水平,最大限度的避免裂缝现象发生;在管理方面:施工单位的管理者以及监察者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支架的验收工作,最大程度的确保支架的安全性,提高其稳定性,确保支架不存在沉降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必须保证在浇筑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漏浆情况。

2.3 建立明确的技术责任制度

施工方应当熟悉和了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规定,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现场的物资条件以及技术条件,在确保工程质量,规定工期内完成工程任务的基础上,施工方还应当尽可能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程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施工方还应当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和教育,对他们的尽职尽责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2.4 加强对桥涵工程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

在桥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制度,必须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认真遵守质量管理规定,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发挥他们对工程建设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工程建设验收工作的监督的积极性。通过实现全员监督,最大程度的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使工程质量达到和符合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标准。在质量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为主的思想,控制各种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同时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心态,预防桥涵工程建设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

桥涵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做好验收工作。验收者要具备很强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验收程序对工程建设的成品进行验收,对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好验收工作,并要整理好,作好记录。同时要认真准备好工程竣工的各项资料,并且要严格检查,确保无误。

3 结束语

在桥涵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在管理与质量的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桥涵工程建设的效果。笔者认为,施工单位应当对桥涵工程施工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积极主动的采取一些措施,各级施工单位要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和施工的各项环节控制,确保桥涵工程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谢远虎.桥涵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2(85).

[2]赵宇宏.桥涵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79).

[3]魏玉勤,杨新伟.桥涵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J].经营管理,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