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合集7篇)

时间:2023-06-25 16:04:14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第1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点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都明确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标,高中地理课程也不例外。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本身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学生只有具备了比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探索培养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内容是关于地球表层系统的知识,本身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和区域性,集合了人文性和自然性于一体,掌握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正是由于地理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性,也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空间性是地理课程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充分的利用地理课程的这一特点,形成地理概念,构建地理空间结构,掌握地理环境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这种地理空间思维构建的地理知识结构比机械的记忆的知识更加牢固扎实。

2、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高中地理课程也是如此。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学中也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地理课程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养成从空间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探寻解决方案,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能够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空间智能是人类个体的重要智能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必备的综合能力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的过程中,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念,养成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性格,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可行策略

1、借助地理直观教具

地理课程的特性决定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等活动中,都需要运用空间形式进行记忆、想象以及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的基础,但是在地理空间形式方面仍然比较薄弱,还需要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在地理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还有专门用于地理教学的挂图、地理景观图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有力工具,利用这些形式各样的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结构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形形的图片进行分类,创新设计,以及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这种形象直观的“地图”,从而使学生对于干巴巴的文字能够形成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多便利。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挖掘出更多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精彩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既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地理课程内容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仅凭死记硬背是很吃透和掌握的,这就需要老师发挥帮助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还原一些地理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进行《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可以把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h,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个动画,形成自己对于大气环流的直观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对照图片进行讲析,从立体到平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3、通过有效课堂提问培养学生

课堂提问是老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借助有效的课程提问,可以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论是通过直观教具,还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确实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的材料信息去思考总结发现一些规律和本质,真正养成空间思维的习惯,提高空间思维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地理事物的比较分析揭示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老师问:同学们,有谁想过要当厂长吗?假如你想建一个食品加工厂,这个厂的周围要有哪些设施呢?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联想到附近的一个食品加工厂周围有什么建筑设施等。像这种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作为现代人类一种必备的基本能力,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通过高中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地理知识的掌握、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借助直观教具,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有效的课堂提问等措施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积极的创新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有效措施,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民中,王忠志.浅析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下),2013(05).

[2] 叶元超.浅谈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

[3] 徐志梅,袁孝亭.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水平差异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第2篇

一、创新教学方法概述

我们所说的创新教学方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师与学生双向学习的教学新方法,这种教学新方法是一种主要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活化教材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把教材知识有机地引入学习者的脑海之中,达到永久性记忆的教育发展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开拓学生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挖掘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创新研究新知识的潜能。地理学科牵涉知识面广,图文并茂的学科知识特点最适宜创新教育方法的实施.高中地理知识表现为主要以图像为主,地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形象的总体概括,由此看来,创新教育教学新方法适应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并能够达到多方向发展的教育功效。

二、创新教育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一)实现课堂教学的合理分配

高中课堂教学标准时间为45分钟,合理分配这45分钟是十分关键的,这就能够为一节课安排出精彩的课堂教学,分清一节课中各个教育发展阶段是实现创新教育新模式教学的主要发展目标,这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造一个科学的发展环境,为素质教育提供可行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例如45分钟一节课,教师可以运用15分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和有机连接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后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主要要学习什么内容。20分钟叫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讨新知识,教师在这20分钟过程中起着辅导作用,一起与同学们探讨相关知识,然后运用10分钟总结当节课所知识。就这样,45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降低了课堂紧张严肃的教学氛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动力,不断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中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幽默地化解课堂严肃的气氛,活泼课堂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有效双向互动。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地球和地图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性想象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进行幽默的比喻,可以说地图是地球总体概括,也就是地球各地方分散的知识是孩子,地图是父母,这样形象的比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课外中地理知识的有机互动

课外互动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创新教育方法是不断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不断融合和感化,不断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化学习,只有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课外使学生不自觉地对地理知识的不断消化和吸收,教师在这方面应循循善诱,建立长期的课外师生、生生模式的学习兴趣互动。例如建立课外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实现课内知识的不断延伸,但不要机械地给学生加大课外作业量,应以兴趣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考文科地理学科及文综综合学科的多向化研究型人才培养

(一)学科内地理知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高中地理隶属文科综合学科,地理知识方面占据文科综合知识的三分之一,对高考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科。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和研究思维的学生,对其进行深度培养,实现地理学科内知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总结学好地理学科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学习地理知识的新思路,创造性地发现新型学习人才的培养的新途径。例如可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高考知识链接学习方法研究小组,实现学习方法的不断研究,从而给学生开拓更加可行的学习捷径,实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二)文综综合能力知识优化型人才的培养

文科综合是政史地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文综思想的培养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来引导,地理的缜密性思维,历史的时空想象性思维和政治的综合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创新教学思维连城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高能素质的知识研究型人才,实现文综综合能力知识优化型人才的不断培养。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文综高考研究小组,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高考知识的创新教育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链接和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思想,实现学生学科术语能力的不断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第3篇

从历年高考政治试题来看,主要是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1.对时事政治能力的考察。2.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察。3.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4.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5.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学生要想同时做好这几点,就需要有特别好的综合能力。但是,学生综合能力缺欠是目前高中教育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具体表现在:1.由于偏科,知识面狭窄,造成知识贫乏,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回答问题,导致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低下;2.不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回答遇到的新问题、新课题,迁移能力低下;3.消极地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不能全面的发展自己,主体参与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低下;4.被动地围绕教材和教师划定的圈子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5.不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问题,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低下;6.只会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7.不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辩证思维能力低下;8.不能主动获取知识和研究问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低下;9.阐述问题思路杂乱无章,论点不准确、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合理,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低下;10.不会审题,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比较鉴别能力、评价判断能力低下。正是由于综合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制约了政治课教学的提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那么,这样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1.我们应该认识到,综合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灵活地识记、理解和运用,那么在一般情况下都能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综合起来解决问题,并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表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这说明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是综合能力发展的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积极自觉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就逐步的发展了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形成了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影响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能力的掌握与形成,综合能力越强学科能力就表现得更充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学好学科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学科基本能力。

2.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离不开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意志品质的培养:(1)引导学生加强目的性锻炼,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艰苦环境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3)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力,树立大胆、勇敢、果断的精神。

3.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还离不开良好的思维品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能比较好地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变化,其思维活动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在思维活动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试图对各种知识进行理性概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方法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1)培养学生认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学会运用迁移规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3)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去观察、质疑,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分析、比较、分类、综合、抽象、概括以及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发展地、联系地、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

4.我们要按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主体参与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认识和能力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逐渐形成为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扼杀。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在独立性和自主性上表现为缺乏自信、自尊、独立判断、自我控制、自觉自理的品质和能力;在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表现为害怕困难、回避矛盾,缺乏社会交往、主动参与和大胆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在创造性和批判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喜欢循规蹈矩,缺乏理解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问题片面、思路闭塞。因此,必须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发展性教学,构建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5.在政治课教学中需要普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是现在学生坚持力比较弱,如果教师过多地讲解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简单,势必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则能有效的克服上述弊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将静止、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现象、原理和观点,以其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学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中去。同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操作、交流和评价活动的机会,促使、启发学生发表见解,变被动式学习活动为主动式参与活动,变教师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锐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第4篇

论文摘要: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涌 2006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教育;

[2] 秦彩军 2004 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实践与研究;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第5篇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涌2006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

[2]秦彩军2004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第6篇

论文摘要: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涌2006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

[2]秦彩军2004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较差,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目标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注重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在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历史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没有明确地指出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2.历史教学内容不科学

历史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其内容的质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部分历史教师没有深入分析课本基础知识,未能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忽视了教材中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同时,一些教师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实用性,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无法利用历史思维方法去分析、解释热点问题,阻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许多教师忽视了思维培养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仅仅布置大量的、有思维难度的习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历史教学方法不合适

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只注重讲解问题的答案,没有具体地教授答题方法,致使学生思维懈怠,产生畏难的心理。面对众多的历史现象需要深入分析,才能了解其本质,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思维深度较浅,另外,一些学生仅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没有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致使思维僵化、单一,结论片面、残缺。

4.历史教学评价不科学

虽然历史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但是,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没有充分挖掘有用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并且受高考的影响,历史考试试题题型比较固定,形式过于单一,致使学生的答题思路固定,出现教条化、公式化的现象。再加上,许多学校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依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问题的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该使用科学化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情感语言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历史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做到专题史与通史紧密结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完整性。另外,历史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历史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史料,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