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当代经济(合集7篇)

时间:2023-01-31 14:23:17
当代经济

当代经济第1篇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Economic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378

国内刊号:42-1430/F

邮发代号:38-18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当代经济第2篇

主要栏目

当代论坛、企业经贸、经济生活、经济新论、经营战略、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财经论坛、理论探索、高教研究等。

 

投稿须知

1 题名和作者

文稿题名务必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

作者署名限于主要参加者,一般不超过6名;作者单位应写标准全称及所在城市(非省会城市须加省份名)和邮政编码。并注明全体作者的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个人信息。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以空格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文稿题名和作者信息应提供相应的英文。

2 摘 要

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扼要、确切地阐述文稿的创新点或主要研究结论。摘要须采用第三人称,不应出现图表、数学公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及“本文……”之类的用语;并提供相应的英文。

3 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关键词选用是否恰当,关系到该论文被检索的概率和该成果的利用率。关键词一般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稿可选3~8个关键词,分别以中、英文提供,多个关键词之间应以分号分隔。

4 基金项目

当代经济第3篇

2.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展望 厉以宁

3.初次分配公平性研究综述 郑双胜

4.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吴强

5.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重在建机制增渠道 高培勇

6.通江连汉兴孝感——孝感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湖北省委政研室、湖北省经信委、孝感市委政研室联合调

7.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林琳

8.企业物资采购风险及其管理防范 颜冬

9.稳定传统市场开发高铁客源——马鞍山森林公园积极应对"高铁"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冯瑛

10.基于农户借贷需求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 周妮笛

11.浅析土地规模经营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李鑫

12.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 邓娟

13.宁德市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罗朋朝

14.企业政治联系与企业价值利弊分析 王溢涵

15.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张胜济

16.浅析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问题与对策 曹秀芳

17.浅谈"外圆内方"在管理职能上的应用 毛睿

18.星级饭店员工高流失成因与对策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 刘洪昌

19.我国公办高校财务困境的成因及对策 张和平,方明巍,胡伟

20.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 刘元梅,繆祝良

21.基于SCP的中国电信市场有效性分析 方齐云,王斌

22.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中心——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丁永玲

23.中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对策 周红梅

24.论孚日集团的发展之路 苗锡哲,王盛花

25.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量清单快速招标模式 王素芳

26.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的渐进性转变 张璐

27.对当前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的思考 王志刚,李新潮

28.城市化与中国房地产发展 耿建明

29.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中的消费问题分析 梁新,张怀强

30.我国粮食产业营销策略探讨 夏丹,刘思强,黄向晖

31.江西商务成本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比较的视角 郑享清,项益才

32.广东地级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分析评价与政策思考 刘志标

33.在准确定位中加快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谢劼

34.宁波建设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动因、目标与对策 张启富

35.云南省姚安县粮食安全状况调查分析 王姗姗,田东林,雷磊华

36.崇明生态岛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马涛,刘平养

37.地方高校物流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陈国华,姜先华

38.浅析高校资产清查的实效与长效 周蕾

39.ERP沙盘模拟实战训练的应用分析 史君英

40.《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结构调整研究——基于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贺宁华

4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储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吕丽莉

42.大学英语视听说大班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探讨 陈茜

43.关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研究 张有才

44.我国企业融资规模歧视研究 游德升,卢梅

45.证券市场套利模型及应用研究 陈溟

46.带违约风险及转股价向下修正的可转债分析 陈稹

47.论权责发生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邓沛琦,黄菱子

48.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理与机制建设研究 范道宠

49.基于风险数据库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楼海军,王亦斌

50.西南地区土地承包经营行为的博弈思考——以西双版纳州为例 蒋岚,于晓阳,张丽

51.石河子居民储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李兆伟,刘静敏,周淑珍

52.滇西微型企业贷款的技术路径选择 崔瑛,蔡路

53.总部经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现途径 姚莉,潘凯

54.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杨林燕

1.只有调整结构才能持续发展 陶金

2.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的三个疑问 袁志刚

3.调结构与保增长并不"两难" 王建

4.论加强基层地税文化建设 何继洲

5.房地产市场调整趋势及政策建议 邓郁松

6.实施"三大战略"大力提升区域经济 王建鸣

7.以开放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黄关春

8.建好"鄂东门户"争创经济强县 余建堂

9.企业如何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童俊莉

10.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就与问题 谢宜彤

1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王进

12.社会医疗保险中"医患合谋"的道德风险问题浅析 李婧

13.我国市政债券发展问题研究 赵晓男,王宇,申世军

14.以低碳建设推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辜月

15.刍议非领导干部的任用和激励 武珺

16.矿业权交易及其市场体系研究 干飞

17.产品差异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基于友利控股折戟氨纶产业的研究 曹文静

18.绿色物流探讨 胡从旭

19.关于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思考 王颖,张辉

20.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工具选择 马荣

21.不确定环境下的财务柔性管理研究 卢宏彬

22.企业文化主要管理特质研究 王泽鹏

23.基于价值链的热力企业成本构成分析 张瞳光

24.本土中小连锁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管理探析 蔡中焕,朱慧敏

25.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的缺失及对策 韦立平

26.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经济策略 谢丹

27.服务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中国的表现 佘再玲,朱福林

28.知识产权战略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冯克法

29.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 潘月

30.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 吴晓霞,奚银华

31.比较优势、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龚辰,向平

32.苏北苏南民营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陈国华

33.吉林省乡村发展问题旅游业探析 乔俏,孙楠,杨欣欣,王龙霄

34.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政策良性互动的对策——基于广西A县的调查 朱翠林

35.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新思路 倪艳

36.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评价及对策 夏向东

37."高铁时代"湖北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 胡芬,张进

38.我国省域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卢泉,文虎

39.高职院校素能结合型服务类专业人才模式初探——以珠兰角对外贸易行业为例 罗晓斐,张晓燕

40.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

41.教代会在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郭德荣

42.论改进国际贸易课教学方法 徐振宇

43.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考 王玉波,李琼

44.对政法院校"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牛君,林军

45.《客舱设备运行》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江群

46.浅析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 郑也夫

47.利率平价理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张萌

48.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谭淑静

49.综合个入所得税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探析 邓沛琦

50.营业税应税行为附带赠送服务的税务探讨 操小龙

51.对美国次贷危机下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再分析 明洪盛

52.虚拟企业合作伙伴质量测评方法研究 宋丽丽,赵素华

53.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熊晓炼

54.现代服务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机制探讨 金荣学,何蕾

55.试论市场经济视角下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 方明

56.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创新关系研究 汪桂霞

1.构造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大基础——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魏杰

2.当前经济形势与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陈元

3.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刘迎秋,赵三英,余慧倩

4.论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中央党校省部班课题组

5.农村药品"两网"体系建设探究——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 戴志华

6.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蔡平

7.论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 高宝山,李树刚

8.以网络财务重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王秀果

9.浅议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 汪盛林

10.浅谈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刘琴

11.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农村金融制度构建 姚发明

12.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二元制度障碍与突破——以成都试验区为例 郭正模

13.外资并购的登记法律探析 李莉

14.数字图书馆的版权许可问题及对策 蒙柳

15.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 朱哲学,吴昱南

16.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吴金波,胡继连,董雪艳

17.北京市能源可持续性研究——基于生态足迹 李翔,王忠平,杜欣

18.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 李平丽

19.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吴江虹

20.浅议实践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张伟

21.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张建涛

2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式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现状与风险管理 向平

23.企业并购动因的多角度透视 杨元庆

24.SW公司产品质量持续改进的成功经验 吴炼

25.中国乘用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分析 陈敏

26.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包装发展 罗辉

27.浅谈我国农产品出口制约因素及对策 付晨玉,王晓燕,刘丁毓

28.传统农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宋放

29.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 齐艳茗

30.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公共物品视角研究 汪恭稳

31.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石化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齐艳平

32.湖北境内汉江流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 余程眩

33.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马红霞

34.国际旅游背景下的广州旅游地软实力建设研究 胡爱清

35.进一步提升乌鲁木齐都市圈整体辐射能力的对策 闫海龙

36.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以中西部地区三本院校中的农村贫困学生为例 梁晓珂,聂华林,刘晓伟

37.教研室职能与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 李惠,刘芸,林孝成,陈葵花

38.构建科学的教师绩效考评机制研究 张明丽,秦笑梅,宁静,李方

39.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徐振宇

40.试论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姚瑞马

41.大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探讨 王井强,张超群

42.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与过度投资行为 郑斐然

43.从超边际角度分析金融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与协作 轩永辉

44.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问题与对策 胡丹

45.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与管理 王晓雯,张研,昃伟

46.基于VAR模型的我国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徐凯

47.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用性研究 张萌

48.知识经济对传统就业增长理论的挑战 李强

49.基于SSM的四川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效益分析 禹迪

50.迪拜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郑良英

51.CAPM模型中β系数的非参数估计 花俊洲

2.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李盾

3.国外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陈俊南

4.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机制与思路 汤鹏飞

5.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思考与对策 穆秀英

6.大型石化项目工程保险中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 丁郡瑜

7.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莉

8.论经济增加值在国有企业考核中的应用 姚涛

9.企业集团公司集中采购模式探讨 杨军涛

10.集团公司内控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孟红

11.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崔洪军

12.浅议企业内部控制 肖伟

13.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个人视角的分析 马鹏鹏,杨建华,张文雯

14.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研究 李亚敏

15.关于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杭州市为例 张俊华

16.建立健全失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 郭跃

17.军队实施游戏化训练的思考 许子君,苑敏,傅昊

18.城市商业银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黄倩,贾作夫

19.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成效分析 吴易雄

20.我国非营利性医院财务管理目标探讨 林芳

21.对人民币升值认识的几个误区 王楷岳

22.企业杠杆收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潘彦

2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初探 周文英

24.县域家族式企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虞城县若干企业的调查研究 焦,杜彭师

25.论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周庆华,刘永安

当代经济第4篇

今天的经济学家拥有比前辈们更为广阔的舞

台。他们不仅利用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等传统传播学说的途径,并且更多的人走上了政治家们为他们提供的讲坛。议会、政府机构、咨询公司都看到经济学家活跃的身影。

早在五、六十年前,英国人凯恩斯在其学术思想被世人逐步接受时就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作为英国的代表,他参与了战后多次重要的国际经济会议。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他构建了延存至今的国际经济组织及体系。尽管凯恩斯早已作古,他的学术思想也被后人批得体无完肤,但体现他学术思想的国际经济组织及体系依然在运作。他的后来人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政治。在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一些国际金融界的风云人物或多或少均有过参政经历。克鲁格曼30岁就成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萨克斯担任了许多国家政府的经济顾问;斯蒂格里茨刚卸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又接过了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重任;费舍尔如今坐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二把交椅——IMF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格林斯潘掌握着美国经济的命脉;索罗斯虽然称不上是完全意义的经济学家,但他以教育家的身份在东欧开办的经济学府正发挥着商人不能发挥的作用。

经济学家在政治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不仅是经济学家逐渐产生的政治取向意识,更重要的原因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政治家对经济学家的热情邀请。

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决定着政治家们的命运,而对经济问题的把握,经济学家肯定优于政治家,于是政治家们就乐于让出一些权力,让出一些位置给经济学家。对经济学家来说,或许权力对他们并无太大的诱惑力,真正吸引他们的是获得政治家的认同,及提供给他们实践其经济理论的一次最佳机会。尤其是执政政治家的邀请代表着经济学家的理论被扶为正统。政治家对经济的重视,对经济学家的依赖从政府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也能清晰地看出。以美国为例,1946年成立了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直接隶属于总统,由总统任命,直接受总统领导。其主要职责是:评估、检查和鉴定政府的经济计划的政策,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向总统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起草总统向国会提交的年度经济报告。克林顿1993年当选美国总统后为振兴美国经济又新设立了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都是资深的经济事务专家或学者。与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相比,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地位更高,是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平行的机构。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克林顿对经济的重视也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一支独秀的主要原因。这也帮助克林顿维持了相对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并渡过重重难关。

政治家力邀经济学家加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与政治家相比,经济学家能够具备良好的声誉。作个简单的测试,如果一届政府都由经济学家组成,肯定能获得更高的支持率,而且会赢得“清白”的好名声。政治家们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每每在一届政府中一两个不重要职位上安插一两位经济学家背景的专业人士,以起到“净化”政府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学家的频频入阁,并没有改变以往令选民厌倦的政治氛围,反而引发了人们的怀疑:经济学家参与政治会不会依附于某些权贵而失其客观的本性?这种担心是很必要的。经济学家为某些政治势力和经济利益集团出乎寻常的摇旗呐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经济学家一被“政治化”后,那么他就不应被当作经济学家来看待了。现任美国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在1993年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时曾多次强调,在解除金融管制方面必须谨慎从事。但当其成为鲁宾的副手时则成为主张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在两者的默契合作下,美国把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张完全贯彻到其外交政策中去,打开了一个个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在鲁宾辞职后,萨默斯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新一任财政部长。

应该承认,经济学家随角色的转变而转变观点有时是不得已的,履任前雄心勃勃的计划一旦身处困难成堆的现场不得不作改变。有些改变对经济学家来说是收获,因为在经济理论的圈子里,经济学家们往往容易想当然。斯坦曾用一句十分精确的话来概括里根政府在野与执政时经济政策主张的巨大反差:“激进的保守主义革命是非执政的保守主义者的梦想,而不是执政的保守主义者的实践。”事实上,的确有一些主张新古典的经济学者满怀信心地到政府就职,最初放松管制的计划末了不仅未实现反而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管制。相比之下,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掌门人理性预期学说的创立者卢卡斯极为聪明,当记者问如果他被邀请担任政府经济顾问,他会怎么办?卢卡斯简单地回答:“我会辞职”。卢卡斯用自己的言行捍卫着他的学说,也省去了自相矛盾的麻烦。

政治与经济的结合,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结合,除了赋予经济学家参与政治的更曲折更丰富的生活外,还产生了贴有政治家标签的经济学。大危机后罗斯福实施的新政产生了罗斯福主义,之后几乎每个美国总统都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经济学。这代表了他们主政时主要经济观点及实施的经济政策。无论成功或失败,其都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的实验。有趣的是,政治强人常能拥有令人难以忘怀的经济学。例如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里根主义与撒切尔主义。布什主义的内容现在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已廖廖无几了。还有一年多就要离职的克林顿虽然谈不上是政治强人,但在他执政时美国经济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足以让克林顿主义占有一席之地。克林顿主义已经初具雏形,这就是人们热衷谈论的新经济。

经济与政治日益紧密地结合,会给经济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有许多人发觉今天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浮澡,越来越热衷于描述肤浅的表象而不是去探索问题的本质。尽管与凯恩斯时代相比,经济学论文中包涵有更多严谨的数理证明,但论证的对象却越来越偏离通货膨胀与失业这两大西方经济学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为数可观的论文把研究的重点投向了金融领域,而其中的相当比例又都在关注股市。飞涨的股市营造出形形关于繁荣经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帮助加热经济。反之,股价下跌,又涌现出加速股市崩溃的文章。这样的经济学不得不令人失望:他们是在寻找经济规律,还是无知地在干扰市场的信号。

经济学的另一发展趋势是其越来越追求的时尚性。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本无可厚非。但由于经济问题的多变及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天生存在的时滞,使得急于求成式的经济评论往往显得幼稚。因为,时尚是经常变换的,对时尚的过分追逐结果往往是被时尚所愚弄。时尚之间的转变不会给经济学研究留有足够空余的时间。想对经济时尚现象有深入的发掘,必须要能忍耐被时尚抛弃的痛苦。有些经济学者凭借他们对经济学的特殊感悟,经常对经济问题作出预测,这也是一种时尚。尽管经常能遇见经济家们的精确预测,但这些精确的预测背后是千百位经济学人所作的千万次预测。难怪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拿经济学家作的预测开玩笑。因此,大多数的预测经济家在打赌,而不是在预测。输了可责怪某一经济因素的多变,赢了就确定了自己的权威地位。

二、不同视角下的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

两年前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个转折点,对当代经济学家来说亦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正如30年代危机造就了凯恩斯这位创经济学崭新思潮的一代宗师一样,当代经济学家的观点也将接受时间的考验。

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联储及游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起的有争议的作用,作为其代言人的费舍尔、格林斯潘和索罗斯的观点往往易被人怀疑有某种利益支撑,故不易作出客观评论。本文仅对曾被认为当代凯恩斯的候选人中的克鲁格曼、萨克斯和斯蒂格里茨三位知名学者观察当今世界经济与世界金融的独特视角作一比较。(注:台湾《工商时报》1998年9月29日文“金融乱世,谁是当代凯恩斯”。)

当今西方宏观经济学界存在两大阵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除斯蒂格里茨年青时就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外,克鲁格曼和萨克斯没有轻易地选择他们在经济学领域的流派。但就他们的学术思想来看,克鲁格曼与萨克斯的观点明显是倾向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学术思想的定位不仅决定了他们的学术研究方向,甚至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

如果没有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相信克鲁格曼、萨克斯和斯蒂格里茨不会走到一起,也就不会产生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争论与分歧。众所周知,克鲁格曼与萨克斯是潜心研究国际贸易的著名学者,而斯蒂格里茨则在公共经济学领域独辟一径自立门户。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中都涉及金融,克鲁格曼与萨克斯在汇率机制方面颇有建树,而斯蒂格里茨提出的信贷配给论旗帜鲜明地反对高利率的政策。但是,他们都没有完整地审视国际金融体制,全面考察国际金融问题的经历。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无疑赋予他们一次天赐良机。在他们的研究领域中,国际金融开始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当仔细品味他们关于国际金融方面的论点时,我们能轻易地发现他们的论点暗含着原有学术研究的烙印。

在克鲁格曼、萨克斯和斯蒂格里茨迥异的研究视角之中存在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克鲁格曼关心的是与美国贸易存在巨额顺差的亚洲国家,主要是东南亚与日本。萨克斯把他经济思想的实验基地放在了转型国家中。而斯蒂格里茨则有所不同,在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前,斯蒂格里茨关心的是美国的经济问题,一度还是克林顿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在走出白宫跨入世行大门后,斯蒂格里茨的目光自然也从美国本土放远到整个世界。世界银行主要是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所以斯蒂格里茨开始把研究重心向工作重心靠拢。不同的视角,使三位经济学家作出的经济对策有所不同。克鲁格曼凭借他对亚洲经济的了解作出了亚洲宏观基础产生病变的论断;萨克斯依其在休克疗法中市场频频出现的令人始料不及的冲突作出金融恐慌的判断;斯蒂格里茨则依据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了解,告戒新兴市场国家:你们开放的步子迈得太大了,超前了。

由于他们对金融危机成因上的观点不同,人们当然不能奢求他们在金融危机对策上殊途同归。相比之下,斯蒂格里茨开的药方最可能被采用。这并不是因为斯蒂格里茨的药方怎么有效、怎么具体。恰恰相反,斯蒂格里茨的对策是很笼统的,着重在于让新兴市场国家领会其精神——改善政府对经济管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是有所为?哪些是有所不为?斯蒂格里茨并没有清楚地说明。但药方中体现的重视政府在经济中地位的思想容易被那些政府威信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打击的新兴市场国家所接受。萨克斯开的又是一剂猛药。以放任货币贬值为核心的主治药散发出的是人们熟悉的“药香”。萨克斯全然不顾患者的虚弱体质及水平,指望一幅药下去,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又能箭步如飞。尽管立刻实施的可能性较小,但萨克斯的药方还是能赢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肯定。汇率的浮动就目前看来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只不过新兴市场国家在接到药方后会自作主张地在药方上任意添加和删减。在三位医生开具的药方中最被冷落的就要数克鲁格曼了。药方正如它的主人一样两面不讨好。克鲁格曼在药方开头的病因猛批了病人“生活不检点”,自然引来众多病人群起而攻之。末了开具的“保守疗法”实施外汇管制——尽管能赢得病人的一丝好感,却会引来制药商——发达国家的反对。显然,实施外汇管制与发达国家一直以来主张的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初衷背道而驰。克鲁格曼是勇敢的,由于他不惧压力坚持不懈地对居于正统的经济理论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引来人们对问题的更广泛更深入的反思。

克鲁格曼、萨克斯、斯蒂格里茨三人具有代表性的危机观点也许都是对的,因为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对危机的表象作了真实而形象的描述;也许这些观点是错的,因为他们的分歧告诉我们谁也没有深入对危机的本质做出分析。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也不必急于做出判断,作出选择,正如《时代》周刊引用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句话:“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注:TimesWeekly,December31,1965.)而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伯特·斯坦对此话作了精确解释:“当人人都从凯恩斯的说教中汲取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时,就无人再相信它了。”因此,我们不必问自己:“我该相信谁呢?”

三、在政治中游离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为了其经济理论的实践而走近政治,但无论如何努力,经济学家也不会走进政治权力的核心。经济学家对其经济理论虽然有迫切付诸实践的愿望,然而他们是处于被挑选的地位。选择权掌握在政治家手中。既便经济学家“有幸”入阁,发挥的多是顾问的作用;而在政策实施中,经济学家带来的经济理论往往也会因政治家出于某种利益考虑而被改得面目全非。用“游离”来形容经济学家与政治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并不是很精确的。因为囿身于政治的经济学家并没有游离的那份自由。

著名经济学家中克鲁格曼是唯一一位没在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中谋得高位的人。他仅在30岁时在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过一段时间。他曾被许多人推荐作为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人选。但是他说:“我的性格决定我不适合担此职务。因为他要求你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别人的愚蠢言行能三缄其口。”据美《新闻周刊》杂志透露,克鲁格曼的直率坦言是克林顿政府不想提供其职位的原因(注:Newsweek,March4,1996,PP40~41.)。直率坦言在经济学界怎么能算一个毛病?但对政治家们来说此性格是一大忌。经济学家的性格在许多方面与政治是不相容的。经济学家如果把办事认真治学严谨的态度搬到政界,他一定会到处碰壁。但如果经济学家学会了政治家做事灵活,善于变通的本领,经济理论中还有哪一点分歧不可调和?经济学家特有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与周围政治环境的格格不入。除了极少数左右逢源的所谓经济学家外,大多数参与政治的经济学家只有短暂的政治经历。对权力的迷恋与对真理的追求成为经济学家与政治家之间一条明显的分水岭。也基于这一点,克林顿新成立了国家经济委员会。与原有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相比,前者成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核心。两机构人员的组成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组成成员都是享有一定声誉的知名经济学家,而国家经济委员会成员多是具有经济学者背景的律师。客观来看,这种机构变动和职能剥离,无论对政府还是对经济学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政府能使得经济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变得更为高效,经济学家则进一步明确了经济顾问的身份,省去了在经济与政治间做取舍的烦恼。

时间是困扰经济学家涉足政治的一个因素。担当政府的经济顾问意味着将完成政府布置的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个命题作文,无论经济学家是否擅长于此,提交一份满意的答案是颇化功夫的。毕竟经济学家进入政府的目的不是为了涉猎广泛的经济领域,掌握第一手的经济资料,而是通过政府工作的经历对其原本的经济研究提供深入真实的素材。面对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在个人研究领域与政策顾问研究间分配的现实问题,经济学家难以通过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分析得出最优解。

年青一代的经济学家似乎越来越难摆脱权力对他们的透惑。他们对自己能左右经济及尚陌生的政治充满信心,他们相信自己能比凯恩斯做得更好。但不应忘记的是凯恩斯身处特殊的的时代——从大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不应忘记的是凯恩斯曾用他的经济理论挽救了全球经济,影响了两代经济学人。反观今天的经济学人他们具有什么?曾有经济学家回答过这个问题:“时代在变,经济学在变,政治也在变。”意思是说今天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变得不再有鸿沟了。不错,我们知道经济与政治都在改变,但却不知经济与政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恰恰正是留给经济学家与政治家各自的作业。实事求是地说,在经济学与政治领域同时取得成就而又不失经济学家本性的经济学家实属凤毛麟角。或许诱惑就来源于此。

此外,经济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经济学研究都是通过论文这一纸上谈兵的形式。今天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实践。“经济学家容易接受这么一个观点:直接影响改革比写论文更重要。”(注:PaulKrugman,"HowIwork"TheAmericanEconomist1993.)面对经济学研究产生转变,经济学家变得更为矛盾。连一向认为自己不入政治流的克鲁格曼也是如此,“我宁愿写些高质量的论文而不是追求一个拥有实权的职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将拒绝一个送上门来的机会。”(注:PaulKrugman,"HowIwork"TheAmericanEconomist1993.)

与经济学家艰难地与政治结合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济学家平民化。如今的老百姓热衷谈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无论宏观还是微观。这为经济学的普及提供了千截难逢的契机。尽管就目前看,大多数老百姓关心的经济问题都是经济的表象,老百姓懂得的也仅是基本的经济理论,但已有一些经济学家用浅显的文字而不是深奥的数学模型把经济学领域争论的前沿问题介绍给大众。这种尝试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经济学家对传播媒介的利用也越来越娴熟,上述提及的表述平民化就是极好的例证。我们能经常从时事新闻类的报刊中找到一些对经济学家的专访或这些经济学家短小精悍的文章。今天经济学家出现在流行媒介的频率远大于出现在学术刊物上的频率。当经济学家出现在报刊,为政府政策击鼓助阵或向政府政策展开猛攻时,经济学家的自由性发

挥得可谓淋漓尽致。经济学家只有在这种间接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才表现得游刃有余,才真正谈得上是一种“游离”。

当代经济第5篇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Economics2009.01合并到《当代经济》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湖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378

国内刊号:42-1430/F

邮发代号:38-18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经济第6篇

英文名称:Modern Economic Scienc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2848

国内刊号:61-1400/F

邮发代号:52-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当代经济科学》杂志系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央级大型综合性经济学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在辟有多种经济研究专栏的同时,特别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色――多样性、创新性和外向性。它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积极研究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进展,及时报道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动态,努力为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为振兴西部与陕西经济,为繁荣与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

当代经济第7篇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0461

国内刊号:13-1356/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