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06-21 09:14:47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第1篇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督促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本文旨在探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关症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某市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各50名学生、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各50名学生共350人进行团体测试,获得有效答卷305份,有效率为87.14%。

2.研究方法

采用目前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广泛运用的SCL-90量表为测查工具,然后将所得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内容,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的自觉症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90个项目共含10个因子,每一因子代表某一类情况,通过因子得分可了解受检者的症状分布特征及其病情的具体演变过程。各因子如下: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忧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他项目)。它们反映了受检者睡眠及饮食情况。为更详细地反映受检者的情况,我们将F10(其他项目)分别归为F11(睡眠)和F12(饮食)两个因子。

三、结果

在各因子上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在总人数中的百分比,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在学生中症状出现最多的为F12(饮食)、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人数均占总人数的40%以上;其次为F6(敌对)、F8(偏执)、F9(精神病性)、F4(忧郁),人数均在30%以上;再次为F11(睡眠)、F5(焦虑),人数均在25%以上;症状出现较少的为F1(躯体化)、F7(恐怖),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下。

为进一步考察呈现阳性症状的具体表现,将90个项目每一单项的阳性出现率(即2分的项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学生中的阳性项目有28项,按所属项目多少排列分别为:F2(强迫症状)有7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5%;F4(忧郁)有6项,占阳性项目数的21.43%;F3(人际关系敏感)有5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7.86%;F8(偏执)有3项,占阳性项目数的10.71%;F5(焦虑)、F6(敌对)、F9(精神病性)各有2项,各占阳性项目数的7.14%;F12(饮食)有1项,占阳性项目数的3.57%。

四、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强迫症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社会问题反映在家庭和学生身上,比较突出的是就业问题。一方面,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就业—幸福”的路径达到目的,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过急,使孩子造成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竞争激烈,有些教师采用的方法欠当或教育水平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倦怠心理随之产生。

2.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比较孤独,在学校除了上课,集体活动较少,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比较淡薄、互相关心不够。一些学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较少,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不够,更没有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鉴于小学、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社会阅历少,加上经常看一些电视、武打片,打打斗斗,家庭、学校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闹不休;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或是缺乏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很容易产生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

3.青春期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多元,有主流文化,也有不少非主流文化,学生家庭生活改善,有的营养过剩,学生生长发育快,青春期提前到来,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没有及时跟上,没有及时正确引导。非主流文化负面的影响更不可忽视,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追求个性化、现代化,好奇的年龄特点加上个性化的追求,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生活又没能完全一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4.中、小学生的个人行为

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比较快,处于人格发展较快阶段,与社会接触较多,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引导,个人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没能及时引导,容易引发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乃至初中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加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中、小学生或者不现实地追求,或者不分是非地模仿,以此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容易偏激。

5.学校教育改革滞后

我们的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教材比较单一,教育方法也不能因生施教,学生个性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发展。多年来教育改革步子很小,最突出的要算“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一直指向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教育不能完全根据人的成长特点和遵循教育规律,加上学校教育中没有很好安排或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因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没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没能因材施教。

五、建议

1.提高认识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健全制度

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对障碍性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和治疗。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教育,如学校生活学习中的心理教育,课堂上渗透心理教育,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心理教育,利用多媒体进行的网络心理教育,像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那样建立“网上心灵之家”,等等。

3.丰富实践活动

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生活,使其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

4.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第2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7

高中阶段被公认为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中学学习将告一段落,继而开启大学学习生涯。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迎来自己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并且面对的学习压力也是最重的。正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业要求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压力的缓解等。应对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疏解,就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朋友、老师的共同努力,但与疏解心理问题相比,防患于未然,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一)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对该课程不重视

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在初中都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到了高中,由于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的增加,很多学校因此取消了该课程。而部分学校虽然依然保留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即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育都是有害的。心理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提前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才能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或影响到他人。

(二)缺乏心理学专业教师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缺乏专业老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正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而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学校让其他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纳入到班会中,虽然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但无法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老师捕捉学生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出应对措施,如果缺乏专业的老师,兼职老师不懂得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能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部分教学压力大的老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室来缓解压力。而就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一个老师对应几十名学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的办法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其中包括硬件上的配备,诸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还要包括结合多方的力量,包括家长、同学等进行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引起重视

对于部分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要引起重视,我国几乎每年的高考季都会发生考生跳楼自杀或是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部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对于这类现象,学校应该进行严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能疏解学生心中的郁结,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其中,招收专业的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感兴趣的老师或有天赋的老师,要进行专业培训,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可以选取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让老师到高校深造,学习相关知识,另外是请心理学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老师参加讲座并认真学习。相比之下,第一个办法虽然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但老师深造之后,专业性程度更高;第二个办法比较简单实用,但只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的力量

应对当前我国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的问题,主要解决措施有两个:一是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业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老师。这一个办法比较被动,主要是等学生上门咨询,但对于部分比较害羞、不愿和老师接触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二是结合多方力量,包括同学、家长、社会的力量进行心理疏导。很多老师会忽略同学的力量,但事实上,如果一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最先知道的应该是和他最为要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要出面,但是要私底下教这位同学该如何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学生对自己的同学没有过多的戒备心,如果专业的老师教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其效果比老师直接参与或家长的直接参与要好得多。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方面也应积极参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第3篇

关键词:城郊 中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教育对策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我校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许多学生因生活条件、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家庭教育、学校和个人因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我校课题组于2010年6月向省教科所申报立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就如何针对城郊中学生这一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研究。

一、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为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做全面系统的了解,我校课题组对本校部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

1.虚荣妒忌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这种心态在学习好的同学中表现尤为明显。

2.猜疑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自信等。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自己;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

3.对立心理:老师和同学、家长和子女处于敌对状态,表现在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信,做事瞻前顾后,担心会失败;总是认为老师、家长和同学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自卑孤僻心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阶段农村贫富差距增大,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5.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等现象、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6.贪图享受心理: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7.盲目从众心理: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部分留守学生缺乏家长的引导、监督,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总认为“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烟,我也敢”等。

二、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表明,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经研究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市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在城郊结合部“半城半乡”特殊的地域里,绝大部分农民经济效益优先,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虽然也“望子成龙”,但打骂教育还是占很大比例。另外,由于离城较近,一些网吧、电子游戏机室、黄色录像厅的存在也造成了文化环境的恶化,以致于影响了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城郊结合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现在,很多农村家庭表现为“四多四无”: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缘教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教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教导;四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多,家长对孩子无力教导。这样,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是生活在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里,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无论现在教育如何改革,分数还是学生的命根、老师的名根、家长的福根、学校的荣根。因此,求高分是当代学生的主流,它使孩子们长期处在紧张气氛中,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4.学生自身认识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城郊结合部中学生上学早,年龄偏小,对自身的认识水平低,应对能力差,知识面狭窄,因而他们对父母离异、考试失败、被老师批评等挫折时常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中学生心理意志不成熟,一点小事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城郊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不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随之变化;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共同携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下面是我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对策: 转贴于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是不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的,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开辟多种途径,通过活动让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信心,培养意志力,增加耐挫力,学会交往。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4.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

5.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的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第4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14-04

【摘 要】目的 了解德阳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一条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校共育新模式。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CR)量表对德阳市四所学校小四至高二年级共212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学习焦虑问题较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6个分量表调查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较男生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恐怖倾向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结论 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相关卫生、教育部门的重视。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干预。加强卫生部门的社会职责,建立“医校共育”新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解决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型手段和可行之举。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MHT―CR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and to Explore A Model Which Hospitals and Schools

Together Participated inMental Health Service at DeYang

LIU Feng-ling

DeYang Mental Health Center,DeYang 618000,Sichuan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Deyang, and to investigate a new mode whichhospitals and schools together participated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Methods A total of 2120 students from four schools in Deyang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Test (MHT-CR). Results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status showed many problems in Deyang, especially in the learning anxiet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untryside and city students in 6 factors. The female students had more problems in the learning anxiety, self-reproach tendency, irritability tendency and terror tendency than that of male. Conclusion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was not good, to which the health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must pay attention. Direc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istrict and sex. to enhance the responsibility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 and to set up a mode which hospitals and schools together participated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ay be a new and feasible pathway to solve the teenagers students'Mental Health problems.

【Key Words】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MHT―CR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平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所能保持的安宁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中小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有资料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0%。青少年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则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重则会助长犯罪[1-3]。

为了解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一条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医校共育新模式,实践卫生惠民为民的工作思路。2007年,市卫生局、市健康教育所牵头,组织市疾控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有关专家成立了“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医校共育模式研究”课题小组,对我市部分中小学生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德阳市五中、逸夫学校、孝泉中学、孟家小学四所学校小四至高二年级共2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合格问卷2032张,有效回收率为95.85%。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CR)”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进行调查[4-5]。每项得分低于7分为正常,高于8分判定为需要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计划,进行必要的心理铺导。调查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情况 由表1可见德阳市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学习焦虑方面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严重,检出率高达46.8%,居测试项之首。

2.2 不同地域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各个分量表调查项目上普遍存有差异。农村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恐怖倾向方面相对城市学生存在更多问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城市学生在冲动倾向上较农村学生问题更为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孤独倾向上城市学校的学生较农村学校的学生问题更多,而自责倾向上农村学校的学生较城市学校的学生问题更多,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可见针对不同地域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应该有所侧重,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不同性别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 不同性别的学生其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及恐怖倾向情绪存有差异性,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在这些情绪方面产生问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具体而言,我们认为目前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3.1 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关注不够,教育方法不当。一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拔苗助长,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二是溺爱子女,使孩子经不起挫折,缺乏责任心、自信心和爱心。三是忙于工作,孩子常处在孤独之中,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心理。四是家庭中父母不和、离婚,让孩子产生焦虑、自闭、活力丧失、失望悲观、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6]。

从我们配套制作的家庭调查表结果也显示,虽然大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观念也正在从一味地注重成绩转变为健康、品德并重,但由于自身工作和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教育观念还只是停留在的表面上,真正做到与孩子交心谈心,互相沟通的还是少数。

3.2 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由于社会、家长、学生及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往往是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这种频繁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纯、反应速度降低、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负向反应。同时,一些教师对学生,特别是成绩不好又常犯纪律的“问题生”,习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伤害,导致了学生难以对老师产生较深的信任感。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在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只有22%的学生愿意寻求老师帮助,而大部学生表示不愿意或持怀疑态度[7]。

3.3 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目前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与社会提供的道德背景产生巨大的冲突。两者拼杀的恶果,就是青少年出现道德观念模糊,价值取向偏颇,人格扭曲和信任信仰双重危机。如通过电视、音像、黄色书籍等渠道接触到的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产物要影响其心理问题。其次,通过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的不健康因素也容易影响学生心理。第三,同学之间打架,酗酒,厌学等情绪的相互影响。

4 “医校共育”模式探讨

加强卫生部门的社会职责,建立“医校共育”新型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是解决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型手段和可行之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组建“医校共育”试点工作小组 试点工作小组成员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各职能部门(如宣传、团市委、文明办、财政、卫生、教育、广电等)业务负责人以及专业心理服务机构专家组成。政府主要负责从政策制订、工作经费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工作小组负责模式探索阶段的组织、协调、策划和监管等整体工作,而卫生、教育部门则应当是整个工作的主要责任单位和具体实施主体。

4.2 成立“德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专业队伍。国外一些案例已经给了我们启示,美国1992年成立的儿童心理健康中心(child mental health services,CMHS)有数据表明,参与了相关心理健康辅导计划的未成年人其学业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旷课率极大降低[8]。因此,卫生部门在系统内选拔心理健康专业精英,成立”快乐心理咨询中心”是必行之举,中心负责“医校共育”活动的具体实施。人员可以从各医疗机构具有相应心理健康服务资质的专业人员中选派,同时考虑从其它心理专业机构中聘请(这方面,政府要有意识加强对现有社会心理研究人员的利用和管理)。另一方面,为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配套制定出培训全市心理咨询师的具体方案,按照“分层次培训、分类别培训”的原则,选派卫生系统人员参加相应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取得专业资质,尽快建立一批正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4.3 确立试点学校 在市区内选择一所学校,作为“医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试点单位。学校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学生的代表性以及硬件设施完善程度。

4.4 具体活动

4.4.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 “医校共育”模式要顺利实施,除了组织、政策、经费及专业上的保障外,还必须征得服务主体――即学校和学生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受中国传统的文化影响,人们很难主动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容易把心理问题误认为就是精神疾病。而中小学生就更为敏感了,一般不愿找心理老师,也不愿进行心理咨询,害怕被同学们笑话。因此,卫生部门要指导”快乐心理咨询中心”协助校方在校园内制作专题宣传栏、宣传大量心理、生理知识,在校园内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内涵,正视心理问题的存在,并有意识地自我调整。

4.4.2 建立“快乐心理咨询室”(或他名) 作为”快乐心理咨询中心”的派出机构――“快乐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应独立于老师办公点,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有家的感觉,可以摆放沙发、茶几等部分家具和心理健康读物、玩具等心理辅导辅助工具。人员方面最好一个学校最好固定两名,由服务中心指派。因为据资料反映,当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000时,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违纪问题和学习障碍。开展咨询服务时要坚持保密、接纳、平等、真诚、不伤自尊,不泄隐私等基本原则。

4.4.3 提供心理健康教案或读本 目前,国家课程计划中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学科,也没有明确安排课时,更没有相关的教材,要让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化、规范化,首先要保证有适用的教材。所以,“快乐心理咨询中心”应在教育、宣传、文化及心理专业机构的指导下,选用或编写一套适合我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同时,教育部门应合理设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日常课程安排,同其他课程一样一并纳入学生考试内容。

4.4.4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定期开设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青少学生“心理”、“生理”专题的咨询讲座,是卫生部门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途径,“快乐心理咨询中心”要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出现的各类心理、生理问题,安排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咨询讲座。如为中考、高考考生举办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

4.4.5 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和活动 除了正规的教学安排和定期的咨询外,“快乐心理咨询中心”要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配合下,开展心理健康参与式活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重点对不良心理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制定出专项训练和辅导方案,有计划地实施。如,设计有关学校适应、自我困扰、人际关系失调等系列情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主动改变态度和认知观念,从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4.6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站 目前我国上网总人数为2.1亿,其中未成年人占总数的19.1%[9],但是适合未成年人教育和阅读的网上信息资源十分短缺。我们认为,建立一个符合青少年学生兴趣取向的心理健康网站,把他们从不良网站中解救出来,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条可选之路。网站建立由”快乐心理咨询中心”承担并提供技术内容的更新,卫生、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负责监管。日常维护交由学生负责,进一步争取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高网站的校园化和亲切程度,提升知晓率和覆盖面。

4.4.7 开展家长联谊活动 以家长优良的品格、行为影响孩子,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10]。”快乐心理咨询中心”每两个月组织家长开展一次联谊活动,也可利用学校的家长会时间,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在活动中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异环境,同时,对存在有明显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家长建立随访制,携手制定学生的心理服务方案,多方面实施干预指导。

4.4.8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快乐心理咨询中心”要负责对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评价,尊重个性和群体差异,适时调查服务的有效性,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选择出最有效的干预途径。评价结果要及时与校方和教育部门沟通,形成“校园心理健康”的互动和互助,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5 结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除了传统的加强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工作外,卫生部门作为心理健康、咨询保健服务的主要阵地,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医校共育”新型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是解决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型手段。“少年智则国家智,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切实开展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帮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让他们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坚强、自信、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接受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D].2002.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 席美云. 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7-98.

[6] 崔明,方文轩.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7(1):28-29.

[7] 马佳,孙晓勉,何珊如,等.深圳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3):151.

[8] 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第5篇

1.调查对象

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其中每学段城区、农村各1所,共计6所学校参加调查。本调查发放问卷886份,有效问卷847份,有效回收率95.6%。其中男生409份,女生438份。

2.调查材料及方法

调查材料: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CR)》作为测查材料。该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年龄段的青少年,它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立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区教研室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后作为各单位的主试开展工作。

3.测查时间

2010年11月1日―30日。此时段学生已到校两个多月,无重大考试,相对而言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自然状态。

4.统计标准

《MHT―CR》量表用八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项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得分<8为正常焦虑,得分≥8为异常焦虑。八项因素标准分之和为学生的焦虑总分,焦虑总分的临界点为64分。

正常焦虑生: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正常焦虑生。

异常焦虑生:至少一个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者为异常焦虑生。总分超过64分者为严重异常焦虑生。

5.统计手段

EXCEL及人工。

二、调查结果

1.具有各类过度焦虑学生的检出率

测查结果显示:全区共检测847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468人,占总人数的55.3%(见表一);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1.7%(见表二)。

表一: 《MHT―CR》量表焦虑分统计表

表二: 《MHT―CR》量表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统计表

其中:

两所小学共检测299人,在八个分量表中,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93人,占总人数的64.5%;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8人,占2.7%。数据显示小学生异常焦虑生的比例明显高出全区平均值9.2%,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数也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

初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65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28人,占总人数的48.3%;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人,有1人,占0.4%。

高中两所学校共检测283人,分数达到或超过8分的人数为147人,占总人数的51.9%;总分超过64分,即异常焦虑非常严重的有5人,占1.8%。

2.男女生心理焦虑水平的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中各因素过度焦虑的人数,在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女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明显比男生异常焦虑人数的比例高(见表三)。同时,并非每个因素都显示出性别差异,只在某些因素上显示出显著差异:男生在冲动倾向方面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在学习焦虑、自责、恐怖、过敏倾向、孤独倾向等因素上比例明显高于男生,高中阶段尤为突出。(见表三)

3.各因素异常检出率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等四个因素,显示出学生在学习考试、自信心、情绪控制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困扰。(见表二)

三、讨论与分析

1.学习焦虑问题突出,检出率达48.1%

从焦虑的内容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男生还是女生,学习焦虑都比较明显和突出,检出率高达48.1%,城区明显高于农村,令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检出率达58.2%,高出全区平均值的10.1%。访谈和调查发现,学生们对考试普遍怀有恐惧心理,过度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究其原因大约如下:

一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进多年,但子女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甚至是亲子沟通的唯一内容。成绩好时家长大都褒奖有加,成绩不好时则着急、训斥和责骂。无疑,这些态度和行为会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

二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各科老师为了提高学科的成绩,加大作业负担,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引发学习焦虑。另外,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时不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对抗教师,直接表现为对教师的回避和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丧失。

三是新生对环境的适应困难。各个学段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方法、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学业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需要新生及时调整积极适应。新生出现短期的适应困难,产生学习焦虑是正常的、自然的,但是许多学校为了出成绩,常常无视相关教育法规和规律,缩减学生休息时间,延长在校学习时间,频繁考试以考代练,公开排名,这些对新生往往产生很大压力,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反应。

2.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二位是过敏倾向,检出率为13.6%

过敏倾向表现为过于敏感,感受性太强,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行动易受到损害。造成学生过敏倾向较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理上的原因。过敏倾向严重的人,一般都有所谓的神经质体质,它是天生的,通常在幼儿期就表现出了体质上的特点。如其消化系统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容易有腹痛、腹泻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这种孩子大多被看作体质虚弱儿。

二是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父母关注的对象较为单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思想和行动受到父母太多的限制和控制,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父母大多以消极的方法应对,如各种惩罚,持续否定等,孩子得到太多负面评价,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养成了谨小慎微、刻板戒备的性格特点。

三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当学生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学习成绩不理想、遭遇挫折等问题时,教育者常常无暇静心思考,采取妥当的应对策略,而是方法简单,从经验和主观出发。

四是中学生过敏比率较高还与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有关。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我,会更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由于其阅历、生活经验、社会化程度的限制,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比较片面。

3.异常焦虑人数占第三位是身体症状,检出率为13.1%

身体症状一般是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如学生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心跳、胸闷、头痛、出冷汗、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呕吐、小便失控,对声音和光线过敏等。这些类似疾病的症状的出现,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子女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或者苛刻的责备后,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便把这种情绪压抑下去,而我们的身体会把这些压抑的情绪记忆下来,以后当有类似情境出现时内心又会感到痛苦,于是便以各种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过分关注分数名次,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高期望,极易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情绪过分紧张。当学生无法通过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时,躯体便会以各种症状来转移、掩盖。一般而言,体弱与过敏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4.异常焦虑人数占第四位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的检出率11.7%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自责倾向都比较明显,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过度自责的学生往往很自卑,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常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才能、智商等不如别人,并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归因为自己的责任。过度自责容易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会接受大量的负面信息,久之会感到自卑、沮丧、无奈和无能,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学生的过度自责是根据自己过去的错误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根据环境的比较意识,特别是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这种童年经验往往与教育因素有关,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听话,学习优秀。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发展不成熟,缺乏知识经验,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出现差错和失误,有的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失误的原因不加分析,一味简单地指责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批评、责怪。而家长也常常认可和倾向于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即使学生没有错误,也要维护老师的威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能力和行为负面的反馈过多,而缺乏尊重、信任、鼓励和表扬的正向反馈。长期如此,最终导致学生自我评价的过度消极,自我怀疑,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第6篇

>> 当今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应对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与调适对策研究 试论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管理对策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从职业倦怠看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高职教师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对策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维护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分析 浅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2-05-21(1)

5 柯进.政策约束能否缓解高招生源荒[N].中国教育报,2012-07-21(2)

6 徐娟.“生源荒”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改革[N].光明日报,2012-08-21(2)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李志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李志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