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合集7篇)

时间:2023-06-16 16:27:11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第1篇

关键词: 省属普通高校 研究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 问题 解决思路

一、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主要任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1]方法论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论的突破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深化。然而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部分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不足。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跟社会科学理论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社会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规范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社会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研究素养,为将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省属普通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所在院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吉林省部分省属高校有关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老师所掌握的资源(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和其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上多进行规范分析,而缺乏实证的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中体现出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成熟,或者重理论而轻方法。

同时,在部分省属普通院校,对研究方法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与部分同行交流,以及在授课和接受一些研究生关于论文中方法方面问题的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面临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偏重于依赖专家或导师意见,难以在符合专业方向的论域里发展出感兴趣又有能力操作完成的论题,不会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能激发读者兴趣并且有价值、潜力的选题,等等。有些学位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论域和论题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把研究的论域具体化为论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许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但是通过方法方面的引导,可以改善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再比如,有的研究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学位论文应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不少论文在这个方面比较混乱。[2]一些学生只在导论中提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而在后面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等章节均没有涉及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显然是为了提出研究建设而提出研究假设。还有学生在论文文献回顾中,根本就没有涉及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有关其他研究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论文在提出研究假设时很突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中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不理解统计软件给出结果的含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其今后的研究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一方面与这些院校的生源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现象比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缺乏应有的方法方面的指导有关。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和方法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或指导。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1.促进研究生选题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也许不是研究方法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授课的初期,应该在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后,在进行讲授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之前,用适当课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好的选题,某些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会鉴别他人的选题,督促学生阅读其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刊物和作者的文献。

2.着力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

科学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选题的确定、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表述、论文的结构等。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要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是对研究程序的理解问题,如研究问题或假设与文献回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深化问题,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教学中应采用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包括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与鉴别、课堂与调研作业)进行教学,在经验层面探寻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欠缺,澄清存在的问题,找到优势。从研究选题的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统计假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结论讨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案例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对于统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为学生应用、解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奠定基础。

3.明确研究生与本科生方法课的差异

研究生阶段的方法课与本科生阶段的方法课,除了在深度、课时方面存在不同之外,在教学的方法与侧重点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方法教学还主要是传授有关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实际研究的能力。把知识过渡到实际的研究与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要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总结、归纳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科学类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的异同,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一定强度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亲历”,激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投入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去,自发地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包括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主要研究方式的应用、问卷的设计、访谈技巧等,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课外督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综上所述,加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与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考虑到省属普通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研究生研究过程中不会研究或研究不够规范的问题,协助学生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入手,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证特点的研究问题,并深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之规范地开展研究,提高研究层次,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2-24.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第2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1]方法论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论的突破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深化。然而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部分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不足。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跟社会科学理论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社会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规范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社会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研究素养,为将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省属普通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所在院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吉林省部分省属高校有关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老师所掌握的资源(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和其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上多进行规范分析,而缺乏实证的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中体现出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成熟,或者重理论而轻方法。

同时,在部分省属普通院校,对研究方法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与部分同行交流,以及在授课和接受一些研究生关于论文中方法方面问题的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面临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偏重于依赖专家或导师意见,难以在符合专业方向的论域里发展出感兴趣又有能力操作完成的论题,不会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能激发读者兴趣并且有价值、潜力的选题,等等。有些学位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论域和论题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把研究的论域具体化为论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许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但是通过方法方面的引导,可以改善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再比如,有的研究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学位论文应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不少论文在这个方面比较混乱。[2]一些学生只在导论中提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而在后面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等章节均没有涉及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显然是为了提出研究建设而提出研究假设。还有学生在论文文献回顾中,根本就没有涉及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有关其他研究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论文在提出研究假设时很突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中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不理解统计软件给出结果的含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其今后的研究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一方面与这些院校的生源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现象比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缺乏应有的方法方面的指导有关。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和方法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或指导。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1.促进研究生选题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也许不是研究方法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授课的初期,应该在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后,在进行讲授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之前,用适当课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好的选题,某些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会鉴别他人的选题,督促学生阅读其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刊物和作者的文献。

2.着力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

科学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选题的确定、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表述、论文的结构等。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要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是对研究程序的理解问题,如研究问题或假设与文献回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深化问题,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教学中应采用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包括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与鉴别、课堂与调研作业)进行教学,在经验层面探寻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欠缺,澄清存在的问题,找到优势。从研究选题的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统计假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结论讨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案例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对于统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为学生应用、解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奠定基础。

3.明确研究生与本科生方法课的差异

研究生阶段的方法课与本科生阶段的方法课,除了在深度、课时方面存在不同之外,在教学的方法与侧重点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方法教学还主要是传授有关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实际研究的能力。把知识过渡到实际的研究与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要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总结、归纳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科学类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的异同,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一定强度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亲历”,激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投入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去,自发地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包括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主要研究方式的应用、问卷的设计、访谈技巧等,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课外督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综上所述,加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与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考虑到省属普通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研究生研究过程中不会研究或研究不够规范的问题,协助学生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入手,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证特点的研究问题,并深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之规范地开展研究,提高研究层次,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2-24.

[2]李兴华.要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几个问题谈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7):41-42.

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课题研究成果。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第3篇

摘要:为了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的历年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指南(体育学)的相关信息为基础,采用主题词频数统计和相似度统计法对1999~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立项项目、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指南立项率为90.0%,导向率为80.0%,课题指南与立项的相似度为77.1%,课题指南主题词折线图与立项项目主题词折线图和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折线图极为相似。结果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术界对体育社会学科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与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思路基本一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12-09

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与该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密切相关。体育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级别最高的科研基金项目,代表了国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层次和水平。它的设立不但可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而且可从宏观上为科研人员研究选题提供导向和引领作用。自1997年“体育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以来,有关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情况已有不少学者从立项的数量、主持人所属单位与地域、立项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做过系统分析,但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未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的1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和立项项目为依据,对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一是探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以下简称为课题指南)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二是从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中寻求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重点、热点以及渊源流变;三是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期刊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轨迹、现状和发展态势;四是通过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分析以及学术界对体育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分析提出课题指南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更加合理的体育社会学发展规划和课题指南提供参考。

1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分析

1.1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在某一时期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为依据,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规划要点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提出。课题指南条目的设项首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向有关部门广泛征集研究课题,并委托各学科规划评审组提出建议,然后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汇总整理,报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由此看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代表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的最新方向,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选题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旨在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课题指南一贯坚持“口径宽厚”的原则,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据统计,1999~2009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共设研究条目160项。根据课题条目内容的相同或相似,我们将这160项条目归纳为17个研究主题(见表1),并根据每个主题研究的内容分别提取一个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并未列出每项课题的主题词,本研究只是作者根据研究需要按照自定的标准去提取。由于受可操作性的限制,这种提取只能说是一种大致粗略的提取)。通过统计主题词在160项研究条目中出现的频次,判断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社会学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情况下,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表明社科基金对某研究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该主题词所对应的研究主题可能就是一个研究热点。由表1可以看出,1999~2009年11年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理论、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焦点,也就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

1.2课题指南研究项目的类别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类别分为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3大类。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申报年度内单独,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指南在前一年年底。

1)重大招标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档次最高的课题项目,主要支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自2005年设立以来,与体育学有关的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有2项:一是2006年设立的“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重大问题研究”,二是2008年设立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由此看来,与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研究的课题无疑成为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研究方向。

2)重点项目课题:重点项目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每个研究主题下附简短的提示,供申报者设计课题和论证时参考。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2001~2003年均有重点课题,其研究主题包括: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北京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众体育发展研究、中国体育简明通史等。从指南中的重点研究主题可以看出,2001~2003年北京奥运会、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体育史研究处于学科研究的重要位置。

3)年度项目课题:年度项目占社科基金项目的绝大部分,设定了学科本年度的重点研究范围,指导本年度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的申报。1999~2008年体育学共设年度研究主题条目150项,占总研究主题条目的93.75%。

1.3课题指南条目内容导向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所提供的研究条目多倾向宏观层面,立足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高度,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课题指南的指向上看,大多都是研究阐释党和国家在体育学科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体育产业与市场化问题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这些都是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体育发展宏观政策紧密结合的必然。 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重大问题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优选支持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导向作用;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国人多年来的梦想,从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到成功举办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部署密不可分,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问题研究(申办、效益分析、奥运理念、社会心理、组织管理、基本经验等)予以了极大的支持,研究主题条目达15项之多,占整个条目总数的9.38%;在1999~2009年整个体育学社科基金指南研究主题条目中,有关体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的条目也占有较大比例,充分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导向指引。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课题指南反映了这些热点问题并予以及时导引;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阳光体育、国际体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等应用研究主题在近年的课题指南中也频繁出现,充分显示了课题指南对应用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1.4课题指南导向的动态与趋势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段性,在不同的时段内其研究方向、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年度指南条目的主题指向分析(见表2),可以折射出某一周期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导向特点、基本轨迹及发展趋势。

由表2可以看出,课题指南中有些研究主题条目多年持续出现,而有些条目则出现明显阶段性变化。例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始终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和主攻方向。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几乎每年均有此条目,且所占比重在近年来有增大的趋势。从21世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到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问题,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问题,体育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问题,中国体育社团改革问题、体育区域发展问题,都市体育、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发展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问题等,都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体育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些条目的设立,在研究方向和范围上对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也是自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一级学科设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的课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提高健康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与此相匹配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构建方法与步骤,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健身器材的合理配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课题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并将持续一定时期,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指南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策性导向作用。表2显示,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问题研究的条目具有明显的时段性。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在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中首次出现了“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条目。从2002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7年中,“奥运会”成了课题指南中最抢眼的关键词,与“北京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主题条目达17项之多,其中含有2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充分显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解答重大现实问题的导向特征。但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体育重大工作部署重点的转移,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条目会逐步淡出。体育理论在体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们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的知识基础,也是实现体育跨越式发展和应用研究创新的“基石”。从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对自身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也非常重视。1999~2009年课题指南在体育学基本原理,体育的地位、价值、功能变化、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研究方面均有设项,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紧密跟踪中外体育科学前沿,“注重基础研究”的导向作用。体育管理一直也是课题指南中的热点条目,其主题词在课题指南中的频繁、持续出现,其研究内容也逐渐走向实用,说明其在体育社会学科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问题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及体育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对体育新政策的制定和现有政策的修改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此条目在1999~2009年课题指南中不断出现,说明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方向。竞技体育承担了为国争光,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国际声望的重任。自2001年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每年均有相关条目,表明了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的态度。体育法学、体育史条目是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关注的热点,而近5年来这些主题已从指南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前沿研究,如体育文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中外体育比较等。至于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等一些本该热门的课题却似乎在课题指南中出现频次较少,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与国家社科基金单列教育学科有关,因为每年教育学单列学科都设有学校体育与卫生二级学科,其中包含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内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条目自2005年始每年均有出现,一方面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对学校体育关注度在提高,另一方面预示着学校体育、学生体质问题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课题指南中还有一些主题词,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西部开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特定政策的出台不无关系,这一方面印证了体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执政党的某些路线、方针、政策要在体育学领域得以贯彻执行,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也证实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政治导向作用。

2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分析

2.1立项项目的研究类别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25项(见表3),其中重大招标项目4项,占0.94%;重点项目19项,占4.47%;一般项目282项,占66.35%;青年项目87项,占20.47%;自筹经费项目2项,占0.47%;西部项目31项;占7.30%。从表3的数据来看,近年来立项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最近5年明显增长,占立项总数的63.76%,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学科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症结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和突破,要有高质量的理论支持。

2.2立项项目的研究内容

1)重大项目课题立项内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项,分别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2006年);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备战、参赛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06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2008年)和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的战略研究(2008年)。从立项内容分析均与2008北京奥运会密切相关,且与2006年和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内容相对应。

2)重点项目立项内容。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设立19个重点项目,其立项主题内容包括与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体育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2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1项、体育史1项;体育法规1项、民族传统体育1项、体育文化1项。重点项目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有效地解决当前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例如,2002年立项的课题“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4年立项课题“关于构建新世纪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等,为国家有关部门解决体育发展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3)非重点立项项目内容。非重点立项包括一般项目282项、青年项目87项、自筹经费项目2项、西部项目31项。其立项主题内容涉及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6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23项、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研究5项、与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32项、与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包括体育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53项、与竞技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5项、与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20项、与体育法学(包括体育法规、体育道德)相关问题的研究13项、与体育史相关问题的研究8项、与国际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项、与民族传统体育问题相关的研究21项、与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12项、与体育文化相关的研究24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研究5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6项、与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问题相关的研究16项。

2.3立项项目研究内容的动态

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立各类项目425项,按年度立项研究主题词频数分析,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研究主题在不同年度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从各研究主题立项的比例及年度立项数目(见表4)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理论与发展、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一直占据着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主导地位,每年都有课题立项,且在大多数年份有多个项目被立项,反映出这些研究领域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问题的研究立项集中在2003~2007年,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强调问题意识,突出对重大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能力以及应对重大战略工程的前瞻性。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体育发展的“基石”,虽然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每年几乎可以看到,但立项数量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于体育学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体育发展具有奠基意义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及事关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和政策问题的研究立项更少。体育法学、体育史、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对象,虽然立项总量不大,但在大多年份均有立项。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学校体育近年来立项数量呈稳步增加态势,有望进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流。体育与媒体(传播)关系问题研究立项出现在2005~2007年,与北京承办奥运会有关,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相关内容的立项也会淡出。国际体育问题研究虽有立项,但数目很少,符合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内”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有不少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体育产权、体育旅游、休闲体育、都市体育、体育公平问题、体育地理、体育信息、体育保险、体育环境等,这既与国家社科基金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的导向有关,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然。

3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的比较分析

3.1课题指南立项率

课题指南立项率是指在课题指南中被立项项目的比重,可用于表示课题指南的导向程度。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确立课题指南条目160条,立项项目基本与课题指南条目相一致的项目达144项(扣除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立项率为90.00%(见表5)。从表5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立项率除1999~2000年间偏低外,2001年后均超出80%,其中2004、2005、2007年达到100%,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较高的导向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部分年份课题指南或课题指南中的部分条目的导向性还不尽人意,如1999年课题指南7项研究主题中就有体育运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体育法律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当代国际体育研究3项没有得到立项,1999、2000年课题指南均设当代国际体育研究条目,但连续2年未得到立项,2005年与体育理论研究相关条目4项中有3项没有得到立项。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申报者的标书质量和研究者的水平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研究难度较大、研究面太窄、政治性或政策性太强有关。

3.2课题指南导向率

课题指南导向率是指在所有立项的项目中被课题指南指引项目的比重。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425项,其中基本按课题指南设立的有340项(包含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导向率为80%(见表5)。按年度分析,除2005年低于70%外,其他年份均超过70%,其中2001、2002、2003、2004、2008、2009年均达到或超过80%。

课题指南导向率一方面显示了学术界对课题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说明立项项目与课题指南匹配程度。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要求,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范围、方向和重点,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拟定题目。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要求按题申报,不能改变题义,题目的文字表述可自行确定。国家社科基金一般不受理自选课题。按理说,国家社科基金每年的申报数量与立项数量之比(课题申报立项率)不到10%,“十几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课题申报立项率极低的情况下,课题指南导向率应该是很高的。但1999~2009年11年间均未突破90%,分析原因我们认为除了课题指南立项率偏低的原因外,可能与有些申报者提出了体育学科领域内相当超前和相当前沿的自选题目, 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与肯定,给予立项有关。

3.3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是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两者相一致的比例,主要反映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之间的依存关系。本研究根据韩兆洲等提出的计算方法,对1999~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确立的主题条目160项,立项项目425项,其中两者相一致的有144项,两者的相似度为0.77,其中2001、2003、2004、2008年相似度较高,均达到0.8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学科,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引导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选题方面具有极强导向性。

4 立项项目后续应用导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导向作用以立项为前提,以项目研究而展开,以业绩与成果来体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中标项目的研究选题大多来自经专家反复论证后的课题指南,在立项时经过了严格筛选,是“命题作文”中优中选优的佼佼者。这既可在源头上保证研究者能够更准确把握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使国家对体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又可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水平学者群体中,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中期检查、经费管理对保证项目按照课题的研究指向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白。有研究者曾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检索发现,仅1999~2006年8年间,就有75篇国家社科基金在国内学界公认的体育学科最具权威的刊物《体育科学》上。这些论文不但站在学科前沿,展示了我国体育学研究领域内的新成果、新动向、新趋势,而且高屋建瓴,常作为期刊的导读论文和首篇论文,且刊登之后不断被转引,对体育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乒乓长盛考”等6项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收入,“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完善体育法配套立法研究”等项成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还有不少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有的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的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转载介绍,有的开创了体育新学科、新领域,如中国体育通史、体育伦理学、奥运经济学、体育地理学、民族体育学等等,有力地推动了世纪之交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社会科学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建设以及中青年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5 课题指南“以点带面”的导向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在保证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基金支持引导研究者在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科重大问题研究的投入。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导向的指引下,分别设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资助,还有不少自由研究者通过追踪研究热点步入到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领域,这既是国家社科基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社科基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结果。本研究以课题指南中所涉及到的主题词为检索词,对维普资讯数据库1999~2008年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进行检索,按前述标准对主题词进行归类(见表6),并与课题指南、立项项目主题词一起画出折线图进行比较(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1999~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主题词与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频数折线有惊人的相似。这一方面可以从中折射出这一时期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在“以点带面”方面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说明国家社科基金与这一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学术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历程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理论思辨与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探讨了党和国家政策导向重要形式之一的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的导向作用,得出下列结论:

1)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整体立项率、课题指南导向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课题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方面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2)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不少研究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并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方面以及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学科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第4篇

关键词: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5-0012-09

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与该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密切相关。体育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级别最高的科研基金项目,代表了国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层次和水平。它的设立不但可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而且可从宏观上为科研人员研究选题提供导向和引领作用。自1997年“体育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以来,有关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情况已有不少学者从立项的数量、主持人所属单位与地域、立项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做过系统分析,但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未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的1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和立项项目为依据,对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一是探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以下简称为课题指南)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二是从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中寻求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重点、热点以及渊源流变;三是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期刊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轨迹、现状和发展态势;四是通过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分析以及学术界对体育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分析提出课题指南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更加合理的体育社会学发展规划和课题指南提供参考。

1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分析

1.1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在某一时期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为依据,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规划要点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提出。课题指南条目的设项首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向有关部门广泛征集研究课题,并委托各学科规划评审组提出建议,然后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汇总整理,报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由此看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代表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的最新方向,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选题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旨在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课题指南一贯坚持“口径宽厚”的原则,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据统计,1999~2009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共设研究条目160项。根据课题条目内容的相同或相似,我们将这160项条目归纳为17个研究主题(见表1),并根据每个主题研究的内容分别提取一个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并未列出每项课题的主题词,本研究只是作者根据研究需要按照自定的标准去提取。由于受可操作性的限制,这种提取只能说是一种大致粗略的提取)。通过统计主题词在160项研究条目中出现的频次,判断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社会学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情况下,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表明社科基金对某研究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该主题词所对应的研究主题可能就是一个研究热点。由表1可以看出,1999~2009年11年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理论、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焦点,也就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

1.2课题指南研究项目的类别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类别分为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3大类。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申报年度内单独,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指南在前一年年底。

1)重大招标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档次最高的课题项目,主要支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自2005年设立以来,与体育学有关的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有2项:一是2006年设立的“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重大问题研究”,二是2008年设立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由此看来,与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研究的课题无疑成为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研究方向。

2)重点项目课题:重点项目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每个研究主题下附简短的提示,供申报者设计课题和论证时参考。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2001~2003年均有重点课题,其研究主题包括: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北京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众体育发展研究、中国体育简明通史等。从指南中的重点研究主题可以看出,2001~2003年北京奥运会、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体育史研究处于学科研究的重要位置。

3)年度项目课题:年度项目占社科基金项目的绝大部分,设定了学科本年度的重点研究范围,指导本年度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的申报。1999~2008年体育学共设年度研究主题条目150项,占总研究主题条目的93.75%。

1.3课题指南条目内容导向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所提供的研究条目多倾向宏观层面,立足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高度,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课题指南的指向上看,大多都是研究阐释党和国家在体育学科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体育产业与市场化问题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这些都是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体育发展宏观政策紧密结合的必然。

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重大问题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优选支持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导向作用;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国人多年来的梦想,从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到成功举办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部署密不可分,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问题研究(申办、效益分析、奥运理念、社会心理、组织管理、基本经验等)予以了极大的支持,研究主题条目达15项之多,占整个条目总数的9.38%;在1999~2009年整个体育学社科基金指南研究主题条目中,有关体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的条目也占有较大比例,充分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导向指引。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课题指南反映了这些热点问题并予以及时导引;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阳光体育、国际体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等应用研究主题在近年的课题指南中也频繁出现,充分显示了课题指南对应用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1.4课题指南导向的动态与趋势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段性,在不同的时段内其研究方向、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年度指南条目的主题指向分析(见表2),可以折射出某一周期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导向特点、基本轨迹及发展趋势。

由表2可以看出,课题指南中有些研究主题条目多年持续出现,而有些条目则出现明显阶段性变化。例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始终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和主攻方向。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几乎每年均有此条目,且所占比重在近年来有增大的趋势。从21世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到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问题,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问题,体育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问题,中国体育社团改革问题、体育区域发展问题,都市体育、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发展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问题等,都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体育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些条目的设立,在研究方向和范围上对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也是自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一级学科设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的课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提高健康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与此相匹配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构建方法与步骤,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健身器材的合理配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课题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并将持续一定时期,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指南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策性导向作用。表2显示,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问题研究的条目具有明显的时段性。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在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中首次出现了“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条目。从2002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7年中,“奥运会”成了课题指南中最抢眼的关键词,与“北京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主题条目达17项之多,其中含有2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充分显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解答重大现实问题的导向特征。但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体育重大工作部署重点的转移,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条目会逐步淡出。体育理论在体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们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的知识基础,也是实现体育跨越式发展和应用研究创新的“基石”。从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对自身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也非常重视。1999~2009年课题指南在体育学基本原理,体育的地位、价值、功能变化、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研究方面均有设项,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紧密跟踪中外体育科学前沿,“注重基础研究”的导向作用。体育管理一直也是课题指南中的热点条目,其主题词在课题指南中的频繁、持续出现,其研究内容也逐渐走向实用,说明其在体育社会学科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问题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及体育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对体育新政策的制定和现有政策的修改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此条目在1999~2009年课题指南中不断出现,说明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方向。竞技体育承担了为国争光,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国际声望的重任。自2001年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每年均有相关条目,表明了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的态度。体育法学、体育史条目是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关注的热点,而近5年来这些主题已从指南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前沿研究,如体育文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中外体育比较等。至于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等一些本该热门的课题却似乎在课题指南中出现频次较少,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与国家社科基金单列教育学科有关,因为每年教育学单列学科都设有学校体育与卫生二级学科,其中包含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内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条目自2005年始每年均有出现,一方面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对学校体育关注度在提高,另一方面预示着学校体育、学生体质问题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课题指南中还有一些主题词,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西部开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特定政策的出台不无关系,这一方面印证了体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执政党的某些路线、方针、政策要在体育学领域得以贯彻执行,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也证实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政治导向作用。

2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分析

2.1立项项目的研究类别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25项(见表3),其中重大招标项目4项,占0.94%;重点项目19项,占4.47%;一般项目282项,占66.35%;青年项目87项,占20.47%;自筹经费项目2项,占0.47%;西部项目31项;占7.30%。从表3的数据来看,近年来立项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最近5年明显增长,占立项总数的63.76%,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学科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症结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和突破,要有高质量的理论支持。

2.2立项项目的研究内容

1)重大项目课题立项内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项,分别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2006年);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备战、参赛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06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2008年)和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的战略研究(2008年)。从立项内容分析均与2008北京奥运会密切相关,且与2006年和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内容相对应。

2)重点项目立项内容。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设立19个重点项目,其立项主题内容包括与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体育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2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1项、体育史1项;体育法规1项、民族传统体育1项、体育文化1项。重点项目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有效地解决当前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例如,2002年立项的课题“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4年立项课题“关于构建新世纪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等,为国家有关部门解决体育发展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3)非重点立项项目内容。非重点立项包括一般项目282项、青年项目87项、自筹经费项目2项、西部项目31项。其立项主题内容涉及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6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23项、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研究5项、与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32项、与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包括体育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53项、与竞技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5项、与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20项、与体育法学(包括体育法规、体育道德)相关问题的研究13项、与体育史相关问题的研究8项、与国际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项、与民族传统体育问题相关的研究21项、与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12项、与体育文化相关的研究24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研究5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6项、与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问题相关的研究16项。

2.3立项项目研究内容的动态

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立各类项目425项,按年度立项研究主题词频数分析,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研究主题在不同年度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从各研究主题立项的比例及年度立项数目(见表4)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理论与发展、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一直占据着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主导地位,每年都有课题立项,且在大多数年份有多个项目被立项,反映出这些研究领域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问题的研究立项集中在2003~2007年,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强调问题意识,突出对重大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能力以及应对重大战略工程的前瞻性。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体育发展的“基石”,虽然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每年几乎可以看到,但立项数量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于体育学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体育发展具有奠基意义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及事关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和政策问题的研究立项更少。体育法学、体育史、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对象,虽然立项总量不大,但在大多年份均有立项。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学校体育近年来立项数量呈稳步增加态势,有望进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流。体育与媒体(传播)关系问题研究立项出现在2005~2007年,与北京承办奥运会有关,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相关内容的立项也会淡出。国际体育问题研究虽有立项,但数目很少,符合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内”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有不少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体育产权、体育旅游、休闲体育、都市体育、体育公平问题、体育地理、体育信息、体育保险、体育环境等,这既与国家社科基金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的导向有关,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然。

3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的比较分析

3.1课题指南立项率

课题指南立项率是指在课题指南中被立项项目的比重,可用于表示课题指南的导向程度。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确立课题指南条目160条,立项项目基本与课题指南条目相一致的项目达144项(扣除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立项率为90.00%(见表5)。从表5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立项率除1999~2000年间偏低外,2001年后均超出80%,其中2004、2005、2007年达到100%,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较高的导向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部分年份课题指南或课题指南中的部分条目的导向性还不尽人意,如1999年课题指南7项研究主题中就有体育运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体育法律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当代国际体育研究3项没有得到立项,1999、2000年课题指南均设当代国际体育研究条目,但连续2年未得到立项,2005年与体育理论研究相关条目4项中有3项没有得到立项。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申报者的标书质量和研究者的水平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研究难度较大、研究面太窄、政治性或政策性太强有关。

3.2课题指南导向率

课题指南导向率是指在所有立项的项目中被课题指南指引项目的比重。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425项,其中基本按课题指南设立的有340项(包含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导向率为80%(见表5)。按年度分析,除2005年低于70%外,其他年份均超过70%,其中2001、2002、2003、2004、2008、2009年均达到或超过80%。

课题指南导向率一方面显示了学术界对课题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说明立项项目与课题指南匹配程度。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要求,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范围、方向和重点,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拟定题目。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要求按题申报,不能改变题义,题目的文字表述可自行确定。国家社科基金一般不受理自选课题。按理说,国家社科基金每年的申报数量与立项数量之比(课题申报立项率)不到10%,“十几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课题申报立项率极低的情况下,课题指南导向率应该是很高的。但1999~2009年11年间均未突破90%,分析原因我们认为除了课题指南立项率偏低的原因外,可能与有些申报者提出了体育学科领域内相当超前和相当前沿的自选题目,

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与肯定,给予立项有关。

3.3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是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两者相一致的比例,主要反映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之间的依存关系。本研究根据韩兆洲等提出的计算方法,对1999~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确立的主题条目160项,立项项目425项,其中两者相一致的有144项,两者的相似度为0.77,其中2001、2003、2004、2008年相似度较高,均达到0.8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学科,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引导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选题方面具有极强导向性。

4 立项项目后续应用导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导向作用以立项为前提,以项目研究而展开,以业绩与成果来体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中标项目的研究选题大多来自经专家反复论证后的课题指南,在立项时经过了严格筛选,是“命题作文”中优中选优的佼佼者。这既可在源头上保证研究者能够更准确把握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使国家对体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又可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水平学者群体中,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中期检查、经费管理对保证项目按照课题的研究指向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白。有研究者曾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检索发现,仅1999~2006年8年间,就有75篇国家社科基金在国内学界公认的体育学科最具权威的刊物《体育科学》上。这些论文不但站在学科前沿,展示了我国体育学研究领域内的新成果、新动向、新趋势,而且高屋建瓴,常作为期刊的导读论文和首篇论文,且刊登之后不断被转引,对体育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乒乓长盛考”等6项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收入,“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完善体育法配套立法研究”等项成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还有不少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有的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的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转载介绍,有的开创了体育新学科、新领域,如中国体育通史、体育伦理学、奥运经济学、体育地理学、民族体育学等等,有力地推动了世纪之交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社会科学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建设以及中青年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5 课题指南“以点带面”的导向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在保证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基金支持引导研究者在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科重大问题研究的投入。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导向的指引下,分别设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资助,还有不少自由研究者通过追踪研究热点步入到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领域,这既是国家社科基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社科基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结果。本研究以课题指南中所涉及到的主题词为检索词,对维普资讯数据库1999~2008年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进行检索,按前述标准对主题词进行归类(见表6),并与课题指南、立项项目主题词一起画出折线图进行比较(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1999~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主题词与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频数折线有惊人的相似。这一方面可以从中折射出这一时期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在“以点带面”方面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说明国家社科基金与这一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学术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历程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理论思辨与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探讨了党和国家政策导向重要形式之一的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的导向作用,得出下列结论:

1)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整体立项率、课题指南导向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课题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方面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2)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不少研究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并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方面以及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学科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第5篇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11年1月19日起组织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促进教育科研向更高质量迈进,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二、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要着眼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国“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点,以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中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时注重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科学预见性,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深刻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关注学理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形成精品力作;应用研究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开发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

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申报青年课题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岁(1972年3月31日之后出生)。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实行招标制度,申请人要求具备主持省部级相关教育科研课题的经历和良好信誉。申请人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课题申请•评审书》中所涉及的课题组参加者或推荐人须征得本人同意和亲笔签名方为有效,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四、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承担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在以往的课题过程管理中认真负责,信用良好。凡课题按时完成率高且优秀率高的单位增额申报,按时完成率不高且合格率不高的单位限额申报,按时完成率低于60%且不合格率偏高以及管理不到位的单位不得申报。

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涉及13个学科,课题申请人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招标课题申请人填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2011年版),届时等候通知到京参加现场答辩,不参加答辩视为放弃;其他课题申请人通过网络申报,填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录入系统》(2011年版,以下简称网络版)。申请人根据所报课题的性质依照《课题申请•评审书》(网络版)列出的学科分类代码填写相应学科,跨学科课题应根据主要研究内容按照“尽量靠近”原则,选定为主的学科进行申报。中小学和幼儿园系列课题申报基础教育学科,单列单评。

六、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请人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请的资助额度,并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资助标准为20-25万元、一般课题资助标准为12-15万元,青年基金课题资助标准为10-12万元;教育部重点课题平均为3万元、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平均为2万元。申报招标课题和一般课题互不交叉,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教育部级课题互不贯通,申请人只能从中选一。实际资助经费额度参照同级别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以最终评审结果为准。

七、《课题指南》中列示的招标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一般课题申请人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反映国家需要和国际趋势的前瞻性、创新性课题,不支持以编译著作、编写教材、编写丛书、编写工具书为直接目的课题研究。申请人要在《课题申请•评审书》封面上标明所申报课题属于《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或自选课题。在涉及西部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课题申请人。

八、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将实行限额申报,限额指标另行下达到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内司局、直属单位,坚持标准,保障底线,鼓励先进。各地要参考教育科研生产力布局情况及历年申报情况,以及立项率、优秀率、不合格率、违规率等因素,科学合理分配指标,努力提高申报质量和层次。

九、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要求在1-3年完成,最迟在5年内完成。决策性研究应在1年内完成,其他类型研究课题适当延长。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课题延期或调整人员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课题研究成果须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创新,有所建树,着力形成代表作。不同课题研究成果数量、形式和质量分别要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最终成果要求出版专著,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部课题成果形式可选择著作或论文;所有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均包括研究报告。不同课题成果具体要求参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等。

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为减少重复,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在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他项目或其他国家科研项目,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作为负责人以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他项目或其他国家科研项目。得到政府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其他部委办以及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的课题负责人不得再次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支持已有两个以上其他来源的在研项目的研究者再次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述各类课题的结题均以结题证书注明的时间为准,并须提供结题证书复印件。

十一、申请人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3年申报资格,如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和通报批评,并追究申请人所在单位的管理责任。

十二、从2011年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申报课题全部实行同行专家网络初评和专家会议集中复评。初评采用活页匿名方式,活页论证字数不超过4000字,复评重点考察前期相关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

十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承担单位要履行承诺,保证信誉。获准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期间要遵守各项规定,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实行结题鉴定制度,鉴定等级予以公示。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记录者,课题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除涉及政治、国际关系、宗教、种族、民族、性别等敏感问题外,计划发表出版的成果必须以课题资助名义先发表出版后鉴定,违反规定视为自行终止相关资助协议。成果鉴定为优秀或社会影响良好的课题负责人,在申报新课题时享受优先政策。

十四、本年度招标课题通过课题投标、资格审查、会议评标的程序进行;其他课题通过课题申报、资格审查、网络初评、学科组会议复评的程序进行。课题评审坚持公平公正,凡申报课题的学科规划组专家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评审结果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

十五、课题申报单位、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部直属高等学校和部级教育科研机构要加强对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人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十六、课题申报实行三级申报制度,申请人按照所在单位隶属关系,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由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分别报送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部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再由上述机构统一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不得收取任何申报评审费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和基层单位申报。

十七、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2011年度课题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均可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网址:onsgep.moe.省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单列学科栏目(网址:npopss-cn.省略)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网址:省略ier.省略)下载。申请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招标课题的申请人可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录入系统进行填报,通过各自的管理系统按程序报送所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直属高校科研处(社科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部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将汇总后的电子版审核后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管理系统上传至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报送纸质材料《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6份(原件1份,复印件5份)。课题申请书要求统一用计算机填写、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逐级报送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要确保电子申报数据和纸质申报数据的一致性,基本信息不得遗漏。

十八、本年度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11年1月19日起至3月31日止。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部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务必认真负责,做好本系统课题申报数据录入、打印报表和申请书汇总报送等工作,确保数据录入准确和报送材料完整,列出本系统课题申请书清单和各学科分类申报数量汇总统计表。于2011年3月31日前将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汇总后统一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办公室咨询电话:010―62003305,62003307;邮政编码:100088;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十九、本通知及所附《课题指南》将同时在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专门网站上,并在《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申报公告,请有关部门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至各所属有关单位,供教育科学工作者选题申报时参考。国防军事教育课题申报评审工作由全军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另行组织。

教育科学作为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组织实施《课题指南》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发挥专家咨询作用问计、问政的体现,努力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给予充分重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基层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申报质量,签署明确意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认真对待,积极申报,以高质量的研究工作繁荣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供有力支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全国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

二零一一年一月十八日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和团结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国家需要和群众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证据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 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经验、理论、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 成果转化,使教育研究为人所信、所思、所悟、所用。

……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等。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第6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1997年一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资助立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学作为新兴的单列学科日益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青睐;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学资助项目数量与资助经费逐年递增;每年申报数量不断增加,申报内容遍及体育学科整个领域,申报单位遍布地域范围逐步扩大;每年立项课题研究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围绕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体育学立项研究为加速我国体育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为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胜利召开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有力保障。

一、关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类研究项目,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和水平,对于推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层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努力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力争多出一流成果和优秀人才,对于加强本地区、本单位的社科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更好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9%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科研成果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997年首次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科类,并资助了一批有关课题的研究项目,之后每年均有立项课题,这无疑对提高我国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全面分析历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科立项的具体情况,发现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的一些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作者对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进行了深人统计分析与研究,以其为繁荣体育科学研究,促进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发展提供参考。

国家社科基金的设立,是为了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心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国家社科基金工作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十分独特的重要作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能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正是通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仅有一类项目,即年度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项目),现在已扩大为五类项目,增设了重大招标项目、特别委托项目、西部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其中重大招标项目主要资助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特别委托项目主要以委托的方式资助党和政府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西部项目则是为了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方针,繁荣发展西部哲学社会科学,稳定西部哲学社会科学的队伍,重点资助民族、宗教、区域经济发展、濒危文化抢救、边疆稳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课题;后期资助项目是资助已完成了80%以上的优秀成果,资助其尚未完成部分的科研及出版。包含有马列社科、党史党建、哲学、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问题研究、宗教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图书·情报与文献、体育学21个一级学科。其中经济学科由于范围太大,将其分割为经济理论和应用经济学两类独立的学科,另将教育学科、艺术学科和军事学科设为单列学科。

二、历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体育学项目情况

(一)年度立项数量分析

1996年7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体育学被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的一级学科。体育学作为26个学科之一,从当年起,开始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范畴。自1997年开始至2008年的12年间,体育学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2500余万元,立项392项。作为最年轻的学科,短短的12年间立项发展速度之快,足见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体育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以来,体育学立项数量总体趋势呈现增长,由1997年的20项增加到2008年的65项;在所有立项中一般项目数量最大,12年间一共立项270项,占整个立项数目的68.9%,青年项目立项69项,重点项目17项,自筹项目2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党和国家政府日益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育学有4项作为国家重大社科基金招标项目。自从2004年设立西部项目以来,体育学已经获得30项资助,足见体育学研究在服务西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社科研究项目,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映了体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依据图1可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在过去12年间共立项392项,平均每年立项32.7项。从变化曲线走势可以看出,十多年间立项数目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并不是呈现直线状态,表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形。观察该变化曲线规律得出,1997年一2008年的12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目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仔细观察发现这三个时期分别以4年为一个单位。第1个时期为起伏期,1997—2000年的4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数目63项,平均每年立项15.75项,低于整个年平均立项数,这4年里立项数出现直线下滑状态,由1997年的20项下滑到1999年的10项,幸好在2000年上升到19项,但仍然低于1997年的20项,说明在体育学刚被设立成国家社科基金的初期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与其他社会科学齐头并进的态势。第2个时期是平稳发展期,从2001年一2004年间,这期间立项数目处于平稳状态,由2001年的31项变为2004年的34项,这期间出现一次低谷,2003年立项数只有29项。第3个时期是直线上升期,由2005年的44项升到2008年65项,期间获得3项重大招标项目,27项西部项目的资助,可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体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宝贵遗产。

(二)立项课题研究内容分析

1992年,体育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成为58个一级学科之一。1997年,体育学科被单独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范围,这一决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卢元镇先生主编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一书,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分为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有几门具体的学科领域。根据每年立项项目的名称进行具体学科领域的分类,从题目的问题反映对所资助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这也是很多学科常用的一种划分方法。在进行分类统计时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划归于体育人类学研究的范畴。依据表2可见,在1997—2008年之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体育学立项课题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体育管理学与体育社会学两个学科,其中体育管理学共立项95项,位居首位,占整个立项数的24.2 %;体育社会学共立项92项,位列次席,占整个立项数的23.5 %。这充分说明这两个学科在体育发展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立项数位列三到五位的分别是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和学校体育学,这三门共立项110项,占整个立项数的28.1 %,说明体育的经济效益、体育哲学与体育教育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依据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在整个立项课题中体育人文学科共立项103项,占整个立项数的26.3 % ;体育社会学科立项289项,占整个立项数的73.7 %,这充分说明国家社科基金更加青睐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社会发展环境侧重所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人与扩大化,体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如体育旅游、体育传播、体育新闻等等,交叉学科研究的逐步深人为体育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更加丰富了体育学研究的内容,提升了体育学科的社会影响与学科地位。

(三)项目所属单位与地区分布

1.项目地区分布

在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地区分布情况中(见表3),北京、广东、上海位列前三位,共获得立项课题141项,占整个立项数的36.0 %;其次是湖北、四川、辽宁和湖南。迄今为止海南还没有获得项目资助,西部地区获得资助得予以西部项目的设立促进了地区之间科学研究的平衡,更大地为西部地区建设服务。从整个获得资助的地区分布来看,每年获得资助的省份区域平衡,逐渐扩大,在项目立项的地区分布上更加区域均等化和平衡化,促进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地区均等化发展。

2.项目所属单位分布

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立项都是以体育院校、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和体育机关为核心研究机构。从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系分布来看(见表4),体育院校位居首位,共获得立项课题163项,占整个立项数的41.6%,这与我国体育院校研究队伍的整体素质、研究资源及水平都占较大优势密切相关。综合性院校位居第2,立项数是104,占整个立项数的26.5 %;师范院校获得立项87项,体育机关获得立项32项。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机关的立项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随着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力度的逐年增加,体育院校保持平稳发展,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立项比例在大幅度上升。

(四)结题成果形式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的研究成果形式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和电脑软件等。从1997—2008年的12年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的结题成果形式主要以研究报告、论文(集)和专著三种形式(见图2)。研究报告是结题采用率最高的形式,共有282项,占整个成果形式的47.6%采用论文(集)形式的有169项,占整个成果形式的28.5%采用专著形式的有141项。可见研究报告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广泛采用的结题成果形式,表明研究报告能够及时、快捷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能够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集)是科研工作过程中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成果形式汇集而成,这种成果形式形象而有逻辑层次,能够准确表达科研工作所取得的各个阶段成果,能够推进科研工作的进程,为圆满完成研究任务提供指引;而专著则在研究理论深度和研究全面性方面要求较高,一般适用于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这对研究者科研水平和理论积蓄以及研究的深人与全面性是一个科学有力的呈现。

(五)研究时间分析

课题研究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课题成果转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建设服务的时间。通过对12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时间的统计显示,96.5%的立项课题所计划完成时间确定在立项年之后的1—2年。仔细观察科研发现,研究时间的长短与研究内容、结题成果形式有直接关系,一般采用研究报告结题的课题研究时间为1年;采用研究报告和论文(集)相结合的形式研究时间为2年;以专著和研究报告结题的研究时间大于2年。然而,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以2000年立项的19项课题为例,在对其立项3年(2003年10月)后的结项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至少有58%的课题没有按期完成,多数延长了1.5一2年。2005年10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体育学最新结项的10项课题,统计分析可知,这10项课题平均拖期23.3个月,足以反映出课题结项拖期的严重程度

三、结语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训练 研究课题

1.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训练被普遍认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当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趋于一致,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通过课题,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工作作风。

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在大学里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并能够获取持续发展的机会,搭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坚实桥梁,走出一条学生、家长、高校、社会都欢迎和支持的“四赢”之路。

2.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问题分析

本科教育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现象。如何确定科研训练课题,对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影响极大。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形式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丰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研分析发现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以下问题。

2.1项目覆盖范围不广

科研训练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覆盖比例仍然较小。

2.2项目形式较单一

目前,科研选题大部分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学科间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且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科专业或基础研究,从内涵上讲,科研训练计划应该扩展到理、工、文、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提倡学科交叉。如果学生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就会不利于多思维分散型的培养,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发展潜力的人才。

2.3项目的开放性不够

3.课题来源及特点分析

课题的选择应注重学科交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接轨;尊重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能力提高,等等。课题来源广泛,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可以有以下途径。

3.1教师科研课题

教师科研课题为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深度和科研价值的课题,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学生参与进来,可拓宽知识面,夯实基本功。

借鉴“导师制”形式,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指导学生参加设计,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加,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及就业、深造等方面给予切实直接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大学生对科研的强烈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对新知识的敏感、进取精神、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使教师在指导科研的过程中,获得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学相长。

3.2学生兴趣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潜力。兴趣课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研究中发现商机,发现新的就业机会。如仿生设计、飞行器设计等。

不同课题组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沙龙的方式举办交流活动,每次围绕一个技术主题,交流心得,对活跃学术氛围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3.3社会课题

开展面向社会需要的科研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和社会实习机会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坚持以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开发新产品为主体,以科研为重点,可得到社会的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目的性更强。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现象,比如能源短缺问题、交通问题、环保问题、教育问题等、社会老龄化、设计人性化等方面,从专业和非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社会背景认识科技问题,学生能加深对科技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理解,激发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

社会课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专业研究课程课题

结合课程所做的研究课题,课题涉及范围较小,针对性强,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5企业课题研究

企业课题研究项目实用性强,注重基本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性强,专业性强。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作为顾问,根据其技术特点,针对不同项目,现场指导,对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课题研究可以实现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大幅提高就业成功率。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4.结语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但有助于其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是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锻炼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选题、申报立项、科研调查、文件检索、科研实验、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与方法;并在科研实践中增强情感,磨炼意志,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全面提高素质奠定基础。大学生科研活动有利于营造一个开放、进取的校园学术氛围,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科研训练过程,围绕科研课题,形成科研团队,以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9).

[2]刘献君.论教学服务型大学[J].教育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