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独立思考的精神(合集7篇)

时间:2023-06-15 17:17:51
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精神第1篇

媒体不应为社会“高考焦虑”火上浇油

媒体的理性在社会理性思维中起着重要导向作用。一个没有独立思考精神,被情绪左右的媒体,不是一个成熟、负责任的媒体。反思这个事件,可以说是高考功利性的极致表现,是社会高考心态的畸变,是对人性的无情挑战,是对传统道德的破坏。

对芜湖沈飞高考事件,报道者所执的价值取向是,亲人的生死应该(至少是可以)给高考让路。社会失去了冷静,媒体本应及时纠偏,但也屈从了“高考压倒一切”的取向,与社会情绪同波共流,扮演了一个凑热闹、火上浇油的角色。面对这样的报道,社会情绪会更加激动,也会产生更大的痛苦和疑惑:亲情为高考让路了,我们的人伦还留下什么?

在《一个被隐瞒13天的噩耗》中我们看到,沈飞是“一名优秀的考生”(文章小标题),要以他的前途为重,所以要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文章小标题)。试问,如果他不是“一名优秀的考生”,是不是就可以告诉他真相?人性被“前途”的砝码挤压,一取一舍何其功利,让人心寒。“一种无声的默契”(文章小标题),有教育者、有媒体、有执法部门、有亲属,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小社会导演策划的这场人性悲剧,让整个社会畸形的高考心态暴露无遗。

媒体的报道价值取向不应追求社会情绪效应

媒体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要做到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新闻工作,要有超过普通民众的理性。一方面要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依据主流价值观指导、修正、提升新闻价值观的取向,努力占据理论高度,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质量。

当前,道德重建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媒体有着重要的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要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可是,在对芜湖沈飞高考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的价值取向走偏了。

高考压倒一切,俨然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原则,“一番诚恳的道歉”(文章小标题)透着残酷,它又怎能遮掩有着“默契”的隐瞒者对亲情对孝道的冷漠,对人伦对道德的无情麻木?谁给了他们制造所谓“善意谎言”的权利呢?沈飞在应考和尽孝之间的选择权又有谁想要尊重呢?一辈子的内疚和考上大学孰轻孰重?……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让孝道压倒一切,但也不能让高考压倒一切!

这些问号,本应该是媒体确定报道主题的着眼点,然而“高考至上”让整个社会疯狂,媒体也顺从了这个取向,本该痛批的却成了欣赏,本应诟病的却成了赞美,于是人性悲剧演变成了凄美的故事,美得变态,美得残忍。

这种报道价值的取向,只能刺激社会情绪,而不能引导社会更理性;只能呈现一场群体性的情绪宣泄,而不能形成一场对高考制度的深刻反思。就像海面刮过一阵飓风,事件的核心价值被淹没在了非理性的巨浪之下。

不仅是芜湖沈飞高考事件的报道,报道价值偏离方向是近年媒体存在的严重问题。如严肃新闻题材的娱乐化取向,受贿案被炒成了桃色绯闻;过度以道德阐释取向,人与人之间的普通关爱被拔高到“道德与正义”的高度,动不动就“感动社会”,冠之以“最美”的道德美名,导致道德的庸俗化。这种倾向最终导致舆论无权威,新闻没有核心价值,媒体陷入了追求社会情绪效应的泥潭。

媒体应让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成为自身的优势

媒体是社会的观察家,是生活的思考者,是思想的领航员,要担当起舆论权威和主流价值引导的重任。而这需要建立在媒体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之上。《小窗幽记》说得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这也可作为对媒体独立思考精神的独到阐释。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见机构,对待复杂事件,要独立思考,要有独立的见识,众口一词时要这样,众说纷纭时也要这样,不随俗,不媚俗,这正是媒体“花繁柳密处拨得开”的独立见识;是非面前有清醒有冷静,能主导社会舆情,立场坚定不摇摆,正本清源不模糊,批评丑恶不噤声,遇到热点不迟钝,伸张正义不犹豫,这正是媒体“风狂雨急时立得定”的社会责任。

媒体要把独立思考作为舆论责任和基本素质来抓,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思考力、敏锐洞察力和良好判断力。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锤炼本领,提高境界,形成自我,确立权威,引领意见。

1.独立思考,做读者信任的意见领袖,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应具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本领和境界

要永远处在社会发展的前沿,站得高、望得远、看得准,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要入木三分,质疑要一针见血,发言要一锤定音,给社会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没有独立的思考,新闻机构只是一个放大的“传声筒”。对信息的价值没有分析,没有甄别,没有判断,没有观点,就不能保证给读者提供真实、健康、有益的信息“营养”和行动指导。

2.独立思考,反映舆情,更要引导舆情,改变“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的无我状态

在对事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独立观点,尤其是能提出对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不做“顺风草”,不嚼“甘蔗渣”,不唯书,不唯上,人云亦云时有独到见解,众说纷纭时能提出正确的主张。这才是媒体的“大将风度”。

3.独立思考,做好社会舆情的“稳压器”,是媒体的政治素养,要发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权威引导作用

要有政治上的成熟和勇敢,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弘扬正气大张旗鼓,批评错误旗帜鲜明,在社会舆论中树立权威地位,主导主流价值,传递正向能量。要有政治上的清醒和敏锐,从政治的高度看问题,从全局、从规律看问题,用政治家般的洞察力,挖掘现象背后的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要强调社会责任感,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不能为了媒体利益(市场价值和商业利益),为了媒体生存(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只求一时轰动,或媚俗,或吸引眼球炒作热点。

独立思考的精神第2篇

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事在人为,人贵精神。其实,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名营销人在其职业化道路上,更可贵的在于拥有一种独立思考之精神,养成一种善于独立思考的锐气和惯性。

但时下有些营销人往往不去独立思考,不去开动脑筋。究其原因,一是头重脚轻知识浅,思想又懒腹中空,不去想、当然也不会独立思考;二是总认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重大问题总是上级经理说了算,只要顺从听话,只要奉命行事,就用不着开动脑筋了;三是胆小怕打棍子或者干脆说是怕丢乌纱帽,没了薪水,因而就不愿独立思考问题;四是习惯地认为思考和不思考一样,甚至想四平八稳的,是不倒翁,有个性的,有楞有角的,有创造性地思考的,反而惹一身臊,于是就发出疑问“独立思考有什么用呢?!”

然而,从大处着眼,一个营销团队,如果人人都存在这样的思想意识,都有这样的思想包袱,都不愿“肯动脑筋”,或者说都不敢“肯想问题”,其结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不利于整个营销团队的成长和发展。从领导者言,以一人的大脑之辛劳,令所有团队员工的思想都放假,这是极其错误的,甚至是强盗的行径,长此以往,培养的营销人——不客气地说——只是一群思想的懒汉和精神的奴才。从被领导者言,一切都唯上,一切都唯本本,不敢勇于思考,不敢勇于探索,不敢勇于创新,长此下去,就永远只是思想的侏儒,行为的矮子,就永远长不大,就永远成不了市场海洋里的闯将和赢家,职业化自己,恐怕只是一个美妙的海市蜃楼、虚无的井中之月。

毫无疑义,这样的营销团队,从上到下做市场、做销售就只知道用手、用脚去做,做完了分销陈列,产品上架,端头买赠,就以为完成了所有的销售工作,不出货、不上量就只能怨天恨地了,拿“时也、运也、命也”来搪塞。这种现象和现状,倒令我想起了鲁迅先生与故乡闰土一段经典旁白:“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思想是一种营销需要。商场如情场,妙用思想营销,才能勾引天下男男女女之心。所以说,有着独立思考特性的营销人,更注重的是以一种思想、以一种观念去销售产品,也就是说用脑、用心去卖产品,而不仅仅是用手、用脚去卖产品,把货摆在“水果店里出卖”就算万事大吉了。

再进一步说, 一个营销人不开动脑筋,不独立思考,对任何一个公司的营销团队的建设,对其品牌的中长期的发展极端不利,市场也不会阔步前进,企业营销的生机就有可能停止。正如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先生所说的那样: “不动脑子,不研究问题,这样就很难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之所以帅才奇缺,之所以经营管理型人才很少的深层次矛盾就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一个公司的营销团队要永葆青春,职业营销人一茬一茬地涌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下去,但依然保持非常强的竞争力,历经百年而不衰,最根本的是要倡导独立思考之精神,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几十年、几百年,以此为内核,代代传承,形成企业大营销文化中独有的思想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长存,企业的营销系统各个部门的发展方向、销售策略、市场规划等等,就不会盲目地随某个“一把手”的升、退、调、离而改变。同时,营销团队的每个营销人也就不会轻易地做“风吹两边倒”的墙上芦苇,说话做事看上级经理的来头、看其眼色、看其风向。

惟其如此,原玛氏公司的高级经理俞雷先生所忧心忡忡的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目睹的怪现象——

“你的老板喜不喜欢你,就看你皮鞋擦的好不好。于是关心老板的生活起居要比关心自己的业绩更为重要,关心老板的喜恶要比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更为重要。”

“这种秀已经越来越让营销团队失去市场的敏锐嗅觉,低职位的营销人员因为不能决定什么,所以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也并不急于改变什么——因为改变本身意味着职业的风险。高职位的营销人员根本就看不到什么现实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市场拜访的路线都已经被事先安排好了,他们被低级别的营销人员前呼后拥,犹如在牢笼。”

——才能得以根绝,企业的思想营销文化才能步入健康的高速公路之上。而且,长此以往,那种营销团队里的“政客型的营销人”才能逐步地失去市场,直至销声匿迹,那种“思想型的营销人”通过艰苦的历炼,也才能完成身份的嬗变,达到雨后春笋般的欣欣向荣。

当然,营销人独立思考不是自行其是、另搞一套。思想要自由,决策要一统,工作方法要创新。独立思考,固然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

国务院前任总理朱镕基的人生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愿天下5000万营销人始终激情如一,都能学会并善于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大营销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同时,愿天下大大小小的营销“一把手”更要有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给独立思考的健将、闯将以信任、以支持、以帮助、以爱护,要以坦荡荡的君子胸怀,不报复他、不排挤他、不挖苦嘲讽他,也不抓小辫子、不给小鞋穿。诚如此,中国的营销事业就大有前途,傲然屹立于世界营销的大森林之中,披荆斩棘,勇往而无不胜!

独立思考精神是任何一个职业营销人永远战胜自己的思想法宝。

独立思考的精神第3篇

曾有一名北京大学的教授做过调查,问过各行各业的不少人“回顾中学时代学过的数学,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以平面几何为代表的数学课教会人思考,教会人判断是非,讲清道理,培养合理的质疑精神,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让人受用一辈子。

是的,这种素质的养成,是中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却给予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整合在一起,变成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整体,清晰的思维是将来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换言之学生从书本上学的数学知识多会还给老师,可心理的逻辑永不改变位置————那些中学学到的思维方法与人生观点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学会思考,数学之所以成为贯穿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课,正因为它肩负着理性文明启蒙的使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不说远的,前一段日本福岛地震核辐射引起的全国各地抢购食盐的风波,暴露出那种唯上的、从众的思维定式今天仍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在当今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显得更为重要吗?因为在数学单纯的环境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的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相信逻辑的力量。这种自信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用数学培养孩子明辨是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可以说,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

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莫衷一是。“课改”,“教改”大潮一浪又一浪纷至沓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每间数学教学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颠覆着,作为教学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们,呕心沥血,惟恐课上的不生动,形式不新颖,内容渗透的不到位,目标体现的不具体。欣喜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表达和说理能力方面有了进步。但是也体现出了不少弊端,教材过低的估计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稍一问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个循环,而练习和考试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力,往往是九年级的中考题就编进七年级,这里刚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马上就让学生在正方形里找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些老师曾笑侃“刚学会走路,就要飞了”,于是学生明显在逻辑思路的推导和独立思考方面裹足不前。

同时教学与考试的脱节带来了更繁忙的工作,老师忙着返工补充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也忙着钻研难度更大的练习,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许多课堂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境引入课题,但是数学化加工程度不够,学生感知不深,教师在引导进行学生思维训练时,只停留在情境的生活层面,不敢过多过细数学化深加工,怕与新课改要求相违背,因为教材设计没有相关的训练,顾虑重重,以致“水到渠不成”,学生只重视“是什么”,忽视“为什么”,在解决问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比较多,一到独立解决综合能力题时力不从心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无可奈何吗?应该不是的。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学中可以

1、从审题开始、抽取本质。

我们不可否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也不可否认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情境中,而是应该沟通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来自于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进行抽象、概括,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全面审视,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包括图画)进行观察、比较,综合、分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把情境中的非本质因素和本质因素进行剥离,抽取出本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审题,逐步淡化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景因素、时间因素、个性因素等对要解决问题的影响,使学生把收集、筛选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再用最简洁的言语表达出主要信息及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现情境向算理的转化。

2、抓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集约化、符号化的思想;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策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止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抽取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思考能力。

3、抓表达说理,训练思路。

无论是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还是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都不可缺少思路的教学、说理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就要知道学生是怎么用言语表达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开始。促进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抓手。

4、增思维含量,提高品质。

独立思考的精神第4篇

一个没能进入大学门的金融理论工作者,

一个退休不蜕变的执著老人。

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境界。

平凡的工作岗位

宽阔的学习平台

秦池江17岁从湖南银行学校毕业,响应支持边疆、参与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号召,随着200多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东北,在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工作了32年。一开始,他被分配在计划科当统计员,一干就是10年。

统计工作时间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旬报,要求把全省的汇总表在旬后4天报到总行。在当时邮电通讯落后的条件下,加班加点,半夜守着电话是常事。统计工作平时忙于“记数字、打算盘、汇报表,但数字背后有着鲜活的故事,要求统计员及时识别,一点也不能马虎,没有业务知识功底,没有负责的工作态度,就容易出差错。”“我觉得统计是一个很好的岗位,因为全行的业务都和我有关系。”秦池江把统计工作视为学习业务、文化和政策的最好平台,他对会计制度、信贷管理、货币流通和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等知识,都有浓厚的兴趣,边学习、边理解、边验证。正是这10年的磨炼,养成了秦池江守时、严谨、细致、思考的习惯,在平淡的工作中沐浴着紧张和快乐,也成为他一生受益的无形财富。

坚持实事求是

从小处看大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秦池江经常参与政府中心工作,几乎每年的春耕、夏锄、秋收和征购粮都要参加,也有很多机会参与各种社会经济调查。黑龙江全省不少大工业、大农场、小手工业、大大小小的商业企业,他都去过。“作经济调查,不能只是主观考虑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只是单纯的业务观点,或者仅仅是按行政命令做事,要结合实际情况,独立思考,求真务实。”说到感受最深的一次调查,秦池江禁不住声音哽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随同一位副省长到农村搞征购粮调查。当年农业歉收,国家征购粮任务完不成。在一个县的调研中,农民实话实说,“社员春天口粮太紧了,小麦打场以后,给每户救急分了吃了一点”,我们算账,平均每户分吃了50斤粮食。情况清楚了就起草调查报告,提出了要如数扣回的措施。因为“瞒产私分”是犯大错的事呀!那位副省长听了我们的汇报,说:“国家向农民要余粮,农民还吃不饱肚子,这两头都要考虑呀!你们的调查,如实反映是对的,但要从农民口粮中扣回来就不要那么写了。今年扣回来明年还是不够吃怎么办?”这件事在秦池江的印象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说,我们搞经济调查,深不下去就摸不到实情;调查以后,说实话,提出可行的对策也要多动脑筋。“我们做经济工作,要对国家负责,也要对人民负责。我们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要考虑人民生活现况,考虑社会的安定,考虑国家今后的发展。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不能凭个人喜好,不能先入为主。”

多看书多想问题

坚持独立思考

秦池江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新的平台。当时人民银行省级分行成立金融研究所,领导决定让他到研究所当副所长,从那时起,他时有公开发表的文章。他对金融政策和银行业务总爱琢磨,琢磨完了也常发表点“奇谈怪论”。比如,当时不能说我们国家有通货膨胀,只能说现金发行偏多;不能说有信用膨胀,只能说银行贷款过多。那时的经济书刊很少,在有机会认真细读《资本论》,初步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后,秦池江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实际分析。后来,他又参加过人民银行总行干部培训学院的培训和IMF在中国举办的学习班,秦池江思路更宽了,研究的内容也更广了,也接受了不少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

“直到现在,我也不习惯于按人家的旨意,按社会的风向写文章,除非我不写,我要写,一定是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有条件就多参加一些学术讨论会议,多看一些书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增长间接的知识和新的社会信息,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才动手写出一点文字。我写东西不是为了稿费、得个奖,我写东西要有自己基本的信仰,要有自己的语言。”

养成超前思维

敢于承担责任

在秦池江担任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期间,正是我国金融改革开展比较关键的时期,按照总行领导提出的“课题带队伍”的精神,他组织各地金融研究所开展学术讨论和课题研究。他说:“搞课题研究,不是对现行政策的宣讲和流行理论的导读,而是要有宏观性、针对性和思辨性,要多一点百家争鸣,有时还要冒一点风险。”曾经有一个课题报告,因同主流观点有冲突,引起了有关方面的责难。面对现实,他在研究思路和学术观点上并没有畏惧和退却,但在如何对待研究人员的成果和责任方面,他却主动去承担后果。

曾经同秦池江共事多年的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李民说:“也许我没法去评述秦所长的学术成就,但在开展海峡两岸的金融学术交流方面,他能担当、敢坚持。”1993年,当时政治环境所限,两岸的金融交流还处于萌芽时期。秦池江敏锐地看到了两岸政治经济发展,两岸金融交往不可避免的趋势,在中国社科院于厦门组织的两岸产业结构学术研讨会上,他与台湾学者周添城教授建立联系,商谈了两岸开展金融学术交流的设想。通过周教授的沟通,中国金融学会与成立不久的台北金融研究发展基金会建立了联系,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第一届海峡两岸金融研讨会于1994年得以在台北举办,俞天一、曾康霖、江其务、唐旭、王喜义等都参加了这次聚会。从那以后,两岸金融研讨会已经举办了近20届,为后来两岸金融界的相互了解和业务合作,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为两岸金融合作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

矢志于公众利益

无动于个人得失

秦池江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坚持恪尽职守、淡化个人名利;为了公众利益敢于直言,面对个人利益决不伸手。2002年,他被人民银行总行聘到参事室工作。对这份“义务”工作,秦池江不改初衷,深入调研向总行领导反映真实情况,仗义执言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当时我国的城市信用社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整顿清理之中,并确定城市信用社限期退出市场。城市信用社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是基层金融工作要思考和求解的一个大问题。秦池江和参事室的工作人员一起到浙江、江苏、安徽进行实地考察,与第一线业务人员、信用社管理人员、中小企业客户和地方政府官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掌握了许多实际情况和数据,了解了社会各方的想法和意见,最终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报告,向总行领导提出建议:对于服务方向明确,经营管理有方的城市信用社不能撤并,而应该予以保护,促进发展。后来总行领导调整了政策,使一批城市信用社逃过了生死大关。

秦池江曾在黑龙江选区当选为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任职的10年中,他珍重和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始终关注民生,勇于参政议政。他在10年中每年都要提出多项议案和建议,对政务工作发表过不同的意见。例如,他提出了“关于制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的议案,“关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投入保障体系的建议”,“关于建立农民工和谐工程的建议”,“关于制订社区投资法”,“关于制订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关于制订农业融资法”、“关于修改《票据法》“等议案,有的一次未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就多次提出。

独立思考的精神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小学生 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 情景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94-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语文教学向多样化转变。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具有更新型的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方面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课堂实施新型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1]。本文就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展开讨论。

1 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也不例外[2]。小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进入积极的、最活跃的语文思维状态,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也会得到弘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语文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情景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激情导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的导入可以多样化,不同的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是所选方式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师可以设置相应课文题目的悬念,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课文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例如,教师要上《孟母教子》一课时,就可以首先给同学们设置一个好的情景。教师可以这样说“想必同学们都有自己崇拜的伟人吧,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他们小的时候就很刻苦努力的读书了呢?要是他们小时候生长在不好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母亲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同时也怀有一定的好奇心,能很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1.2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设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会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兴趣。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反而会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带来负面效应。其实,发展个性要以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为前提,要让每一位学生轻松的上课,在课堂上放松压力,完全融入课堂的活跃气氛中,完全融入课文主人公的境遇中。这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学习《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想象出开天辟地的姿势,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思考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学定教。而以学定教不仅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2.1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使得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爱好来学习不同的课文或同一课文的不同部分,这样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思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部分来学习,也可以选择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学,可以选择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来学等等。这完全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特点,而且学生在课文中学习到的新知识或由此而发现的新问题,都是自主学习的收获。总之,通过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他们的思维发展了,有了新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2.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的学生肯定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基于这一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不断的进取。如在《海上日出》一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做学习结果汇报。这样,在汇报时,有的学生就会满怀激情地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有的则选择当中的词句的细细品味,有的则结合自己看日出的经历进行对比。教师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最好的张扬,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精神的很有效途径。

3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有效教学路径,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精神第6篇

一、要加强对自学的指导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地接受书本中的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而更多知识的获得,主要还要靠学生自己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学生手边的教科书,在做作业时翻一翻书本外,平时就很少加以利用,教师也不要求学生认真地去阅读。对于一些应用题,教师往往先给学生作了解释,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去审题分析,“应用题”无形中变成了“形式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当然也无法逐步培养起来。

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在课堂教学中读读议议,对于教材中某些内容,先指定学生在课内或者课外进行预习,在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先复习,再练习。

自学要取得成效,既要考虑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也要有适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例如,社会上出现各式各样的习题集很多,每本习题集都附有详细解答,有些学生把它买来阅读,思想上认为多看到一点,以后在考试时,就可以应付自如。其实,题目是无穷无尽的,即使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去背,也不能解决问题。这种偏向,必须及时纠正,要教育学生自学也要抓根本,抓基础,知识面广一些,思想开阔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能把精力完全耗费在看习题集的现成解法上。至于有些学生,不是刻苦专研,独立思考,只是走马看花地去阅读参考书、自学读物,自以为懂了,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这样往往会得不尝试;因此应教育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要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要真正地把知识学到手,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实际中去,必须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这种能力也是需要通过教学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

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只是局限在解答习题上。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学生已经了解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已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的能力,就只需把问题提出,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分析,找出矛盾(消元后得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由此找寻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然后再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各种典型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例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例题在课本中已经有了解答,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看看它的解法,或者把这个解法在课堂上提出来照着讲是起不了作用的,应该着重于分析解题的思路。当学习例题的解法时,应该要求学生先不去看课本中现成的解答,自己想一想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解答,再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所想的对不对。由此总结出解题的规律。一个数学习题往往有多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考虑几种解法,并进行比较,这对巩固学过的知识技能,综合地、灵活地利用学过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要注意,一题多解,目的要明确,不要盲目追求解法数量,以免浪费时间。

三、要注意三“严”一“化”

学好数学,要求做到说理严谨、思考严密、表达严格,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要训练学生逐步达到。

数学,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无论是运算、推理、论证,都要有根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追本溯源。学生往往只记某一结论而不重视由来,解题中应该说理的作为“显然”来对待,这样一方面不够严谨,同时也易产生错误。

论证一个数学命题或解答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求我们能够进行周密的思考。例如在论证“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一命题时,就要对圆心在角的内部、外部或者在角的一边上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否则就不严密,但初学者常常忽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懂得这是为什么,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不仅要求答案正确,而且应该要求表达合理。条理清楚,能够正确应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学生在这方面问题很多,应该引起重视,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向学生指出仅仅停留在会做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合理表达,条理清楚。对于运算题必须指出哪些步骤可略而不写,哪些步骤必须加以叙述,而不能只写一个最后结果。

培养表达能力,不仅要注意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让学生习惯于运用数学语言。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支支吾吾,讲不清楚,更不习惯于运用他们已掌握的数学语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这样的联系。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应该有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使学生把厚厚几本书的内容,提炼成薄薄几页书的要领;同时还要把它“化”开来,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发现书本中没有讲到的规律。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把所有东西都编导课本中去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把最基本的那些知识、方法学到手,并能善于独立思考,化得开去,就可以掌握书本上没有讲过的知识。

上面所述的这三“严”一“化”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也完全有可能做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逐步培养起来,学习数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独立思考的精神第7篇

高中历史学习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主题问题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结论个性化的特点,目前一般采用“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基本模式。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标就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

高中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因此,贯彻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由静态向动态、由保守向创新的转变,用发展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高中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门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所以历史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既然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因此历史知识的“程序性标准”之核心即在于“如何将史料化做历史证据的正当运用”——对史料证据的运用有所认识,在于以历史的教与学,强调学习历史“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认为应将“运用史料为证据”之概念与能力,引入于教学之中。他们强调,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

当前历史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仍习惯于或热衷于把搬运课本知识当做根本或唯一的任务,教师教得死,学生学不活,把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处理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件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基础型向基础应用型的转变。基于此种观点,从历史知识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新历史学科理念,乃以史料的运用为其历史教学法主张的起点,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乃成为新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理念的重点之一。所谓认识史料的运用,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也要掌握理解历史证据时牵涉到的各种概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