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习语言的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06-15 17:11:28
学习语言的问题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现象、自主学习、中心影响因素、对策

许多高校创建了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广大师生积极地进行尝试、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看电影、听音乐、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良现象,部分学生对学习中心的意见较大。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在多所高校中都存在。本文将分析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并从端正认识、人员及策略的培训、资源更新、管理等几方面探讨解决方法。

一、现象

今年6月,《武汉商报》曾以《为达规定学习时间,大学生机房扎堆“挂机”》为题,报道了武汉某大学的自主学习中心出现的奇怪现象。学生为了达到每学期上机自学25小时的规定,在学期末,突击到自主学习中心“挂机”,但并未学习。一个人登录几个帐号,看电影、玩游戏,或是上网后关掉显示器。自主学习的意义完全被扭曲了。自主学习中心本应该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待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及合适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但部分学生的表现似乎和建立学习中心的初衷有很大差距。

本人随机选取了湖北工业大学08级的1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在高校的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出现的问题有:

1、自觉性差,看电影、听音乐。开学初、临近期末,到学习中心的学生较多,而在平时,学生很少光顾学习中心。因为开学初,学生对中心新装的资源很感兴趣,他们查阅各类信息资源,达到了自主学习的部分预期效果。但也不排除许多学生是到中心来观看免费电影、听音乐。问卷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承认在自主学习课上看过电影。多数学生听不懂英语对话,他们会盯着中文字幕,关注故事情节,而没有达到练习英语听力的目的。而在期末,许多学生来中心是为了抄袭书上练习题的答案(教学光盘附有答案),为考试做准备。

2、资料不全,更新不快。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要求也很高。他们希望能够上网查阅最新的资料。中心建成之初,学生们是可以上网的。但许多学生缺乏自我监管能力,无法自觉地克制自己,而花费大量时间去聊天、玩游戏。而这种坏现象具有示范效应,使真正想学习的学生也经不住诱惑,而不能安心学习。为了规范学习气氛,最后管理人员决定断掉了网线,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选择范围,资源相对来说少了很多。

3、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学生们是满怀希望与兴趣而来。但当他们面临如此庞大的资源,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选择与操作,因此,任课老师一般会给学生布置上课任务,同时也会监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只需1/4节课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缺乏方向性,学生总是频繁地点开各类资源,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而没有深入地学习与运用,导致收效不大,兴趣也降下来。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足

2007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际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实际上,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老师的安排,特别是大学新生,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性的思考、决策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这意味着,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老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提醒、监督学生的学习。

2、能力不够

部分学生主观上强烈要求自主学习,但缺乏相关能力。有的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不够,有的学生不知如何管理学习,缺乏学习策略。本校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对听力训练不多,缺乏相应的做题技巧,当他们面对学习中心浩瀚的听力资源时,内心焦虑恐慌,自信心下降。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资源更新不快

学生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老师与管理人员沟通不够,不能及时更新补充学习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

三、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师生必须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端正认识

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takechangeofone’sownlearning)."(HenriHolect),他认为自主学习能力表现在:1)确立学习目标;2)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选择方法和技巧;4)监控学习过程;5)评估学习结果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师生必须在课前对课程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目标,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资源,而不是去看电影、听音乐。有了目标,才能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

同时,师生必须清楚各自的角色分工。在自主学习中心,应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协资者和资源提供者。一个自主型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思维和智慧的空间,教师担任的不再仅仅是知识输出者或“语言专家”的角色,不能再现“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

教师应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学生应该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负责。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动力,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2、人员培训

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学会基本操作,并学会控制学习时间与进度,同时确立评价标准,合理衡量学习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鼓励学生对自主学习及时反省与记录,作出合理的评估,并恰当地调整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尽到最大程度地自主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需求,并认真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根据学习情况,让学生一起参与选择教材,开发语言课程。

3、策略培训

针对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各类学习策略,如: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文化等各方面。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4、资源更新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学习基础、方式、水平、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们应准备好各个层次的资源,既应该有很基本的知识,为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作复习之用,也应该有较新的先进的资料,以满足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与需求,只有不断更新资源,才能吸引学生,这样管理才会容易,供需矛盾才减少。近期,我校增设的八个卫星电视频道,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兴趣十足,满怀新奇地迎接挑战。这些资料对一般学生有点难度,但却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他们学习兴趣大增,主动地多次地反复视听,收到了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同时,教师针对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应加强监控,督促他们的学习,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多指导,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并能充分利用学习中心的设备、资源,以提高学习效果。

本校的自主学习中心,经过不断建设,资源己日渐丰富,既有相关的课本资料,也有各类考试资料,近期又增设了各类录播材料,如专家讲座、授课竞赛等,我们期待更多的师生共同创建好的合作资料。

5、管理跟进

因为到自主中心学习的学生较多,有时会出现一些设备上的技术问题,这需要管理人员及时指导与帮助。同时,师生们希望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空气清新,温度适中,安静有序的环境更有助于学习。另外,一个各高校都面临的难题是:网线是否该链接?学生上网可以查到更广泛的资料,但又该如何杜绝学生上网聊天、看电影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的监管有时也无法阻止学生。而学生即使心里明白要自主学习,但网瘾来了,却无法克制,这一难题期待更先进的管理方式来解决。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迁移

语言是人类具有的表达思维和讲话的能力,是人类的交际手段。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千差万别,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须掌握交流的载体,即语言。英语和汉语处于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语言差异性表现在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上。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密切,英语成为各国沟通往来的首要语言选择。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母语的干扰。根深蒂固的汉语模式总是给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结构、语法和篇章结构时带来迷惑,以至于产生问题或错误。

母语的正负迁移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环境和情感因素等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中也不乏母语的影响。母语交际能力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正负迁移现象。美国语言学家Lado认为,语言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但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一般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迥然相异,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汉语也存在着部分有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现象或规律。但对于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来说,其差异性远大于共性。因此,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大过正迁移,是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一)语音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对比英汉元音、辅音音位表,两种语言包含不同的音。英语音位中,单元音几乎成对出现,并分为长、短音,如/i:/,/i/;/u:/,/u/。这种区别致使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发音时容易出现部分到位或完全不到位,长、短元音有时混淆,长元音发的过短,不饱满,短元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也往往不到位,不饱满,典型的就是I[ai]读成[e],kind读成[kend]。

英语中还有8对清浊成对的辅音(如/p/,/b/;/t/,/d/;/k/,/g/;/s/,/z/);但在汉语中,除了4个浊辅音声母(m,n,l,r),其余的都是清音。这使得学习者容易忽视清与浊的区别,出现清辅音浊化。而且汉语中没有[θ]和[?奁]的咬舌音,这使得学习者通常发音不标准。

其次,英汉音位组合方式不同。音标组合的辅音连缀读音问题是英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所谓辅音连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同时集中在一起的情况,如scream/skri:m/,contexts/knteksts/等;而在汉语中,一般辅音后面紧跟着元音。因此,初学者对辅音群常感到困难。

在汉语中,音节末尾只出现/n/或/?耷/两个辅音,而英语除了/h/,/w/,/j/从不出现在词尾外,其他的辅音都可以出现在词尾,所以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在词尾加上一个元音,如/kwik/读成/kwik?藜/,/luk/读成/luk?藜/。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的语调在表明说话者的态度或口气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靠语调辨义;而汉语的句调受字调的限制,所以语调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变动。因此,中国学生讲英语时往往对重音、次重音、声调、降调掌握不准,说起英语往往语调平平,升降起伏不大。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口语交际障碍。

(二)文字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人类所有的语种都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而文字的产生克服了口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汉字以形写意,直接去描物状景,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并不是单纯为记录口语而设计,相反,它抛开口语。如果说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那么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实际上,“寻象观意”是古代人造字的原理,也是汉字习得和认知的规律。

英语是由字母组成的音素文字,它直接赋予文字表音功能。音素文字其义直接与音相联,形只是用来表音。进一步分析,英语由26个字母构成,而这26个字母“不仅使形和声分离或抽象出来,而且使一切语义和字母的声音分割,除了毫无语义的字母和毫无语义的声音的联系之外,什么也没有了。”抽象作为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成就了西方文字的一大特点。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在没有掌握英语本身内在规律的时候,英语学习者在记忆英语单词时会存在一定困难。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表明: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因此,要舍弃原有的语言区,建立一个全新的语言区,开发和完善这一区域必定需要一个过程。

(三)词语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的词。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都能引起词汇空缺现象。例如:在英语中at the eleventh hour表示“在最后时刻”、“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源自《圣经·新约》的典故;Watergate指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制造的“水门事件”,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二者都不能以字面意义理解,生硬地翻译成相对应的汉语。

其次,词义联想和文化寓意的不同导致语义不同。中国奉为至尊的龙(dragon)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这从英国撒克逊人的伟大史诗《贝奥武夫》中主人公Beowulf大战喷火巨龙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又如,雪莱笔下的西风(west wind)是指温暖的春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这在英国谚语中有反映: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 ”(风从西边来,气候最宜人。)此外,一些跟颜色相关的词,汉英翻译也不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商标名“白象”翻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结果导致了产品滞销而损失惨重。

再次,汉英的词语还存在意义不等值的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和英语中的“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也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范围要小得多。此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

汉英词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存在不对应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知所云和没有字斟句酌的情况下就按字面意思随意选词,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词不达意、表达生涩等问题,在阅读或交流时也容易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四)句子结构与语法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在句子结构上,英语的句子线形扩展性强,因此句子长度往往大于汉语的句子,而且英语的句子在扩展时除了并列式外,更多的是层级环扣式,一层包着另一层,呈现句尾开放,句首收缩的状态。汉语则与之相反,汉语的句子线性扩展可能性小,因此句子相对较短,但重视句子内在思维的连贯,有句首开放而句尾收缩的趋势。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喜欢用英语简单句来表达,虽然降低了犯错误的可能性,但却使文章显得松散,不紧凑;而且学生习惯套用中文的句子顺序来表达英文句子,无法正确地分析和运用英语的复杂长句。

其次,从句法上来说,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比如,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而英语的修饰性状语可以根据强调的部位或上下文的需求调整位置,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或句尾。汉语的定语无论多长一般都在中心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单个的形容词、名词、分词或数词等作定语时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有些单个的形容词或分词以及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则放在中心词后面。英语的定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原因之一是定语的位置不固定,原因之二是定语的性质、成分复杂,原因之三是定语从句严格区分关系代词。

另外,汉语是一种文字系统形态稳定、自足的语言,不具备屈折形态,特别是动词,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不必恪守动词形式的各种规范,如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等,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而英语是有形态的语言,词法特征比较明显。英语在语法上明确区别出数、时态、体、语态和语气,并用屈折词缀在名词和动词上做标记。此外,英语中的派生词缀可以用来粘附在独立的单词前后,以改变单词意义或词性。这样的差异给英语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数和时态的变化更是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五)篇章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因而在写文章时往往会把思想发散出去后再收拢回来,落在原来的起点上。这就使其话题或语篇结构呈圆式,或呈聚集式。人们说话习惯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逐步达到高潮。

西方人倾向于把人类活动当作一个“主动发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篇章段落中强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同时,段落语句、语义必须按照一定的连接手段、固定的顺序和思想逻辑清晰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线流动的实体。下面的表格可以大致表示出英汉篇章结构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写文章时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问题解决型,他们写故事时得心应手,但写英语说明文却常常带上隐伏型特点,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因而写出的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主题不明确、层次不分明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Coupland,Nikolas,Giles,Howard,& Wiemann,John M.“Mis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atic talk.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1.

[2]Samovar,Larry A.,Porter,Richard E. & Stefani,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0.

[3]Yule,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语言学习策略

对于教授一门语言的教师来说,与其说其在教授一门语言,更不如说其在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即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搭建有意义的、多样化的交流渠道,还要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让语言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压力,在常规的英语教学中加以语言学习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逐渐成为人类在工作、学习和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用良好的语言策略学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注意三方面的理论基础。

1.情感过滤影响语言学习。所谓情感过滤,是指焦虑、自信和动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推动或者抑制学习的效果。有关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缺乏自信和动机不足,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只有这些负面影响较低或者适量的情况下,语言的学习才会比较轻松地被接受。这就给教师以教学的启示,要尽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语言学习策略中,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要求教师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减轻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语言学习者取得更好的效果。

2.语言自动化理论。从认知方面来看,良好的语言学习策略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在认知方面的自动化因素,所谓自动化,就是指语言流利程度的部分组成因素。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语言的自动化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其实不然,交际教学法认为,如果能够将语言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交际的方式获得,那么同样可以达到语言的自动化。良好的语言学习策略应当能够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自动化能力。

3.谚语俗语提高学习质量。除了语言的自动化能力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语言因素也是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许多英文歌曲的歌词、电影的台词包含着不少非正式用语和俗语,这些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研究发现,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英文歌曲和电影是学生获得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英文歌曲和电影提高听力水平,还可以有效增加语言的储备量,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和语言学习策略

学习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让学习者主动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化教学。

1.语言智能学习策略。语言智能指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英语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语言智能,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抓住中心思想和重点,训练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在口语课中,可以采用即兴演讲、文字游戏等方式,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文章的小组讨论,对学生读写的智力进行培养。

2.逻辑数理能力学习策略。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演绎和归纳,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测和逻辑思考的改变,根据已有的情节资料,推测故事的发展;根据熟悉的文章线索,猜测不熟悉的词义。另外,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英文字谜游戏和推理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能力。

3.视觉空间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可以采用流程图、矩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文章的脉络,利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得教学内容更简单化和视觉化。

4.肢体运动学习策略。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于视觉和听觉的训练,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不显著,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戏剧表演等活动,将知识游戏化、戏剧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5.音乐智能学习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优势,选择适当的英文歌曲,对于其中的句型、语法等进行分析,音乐在教学中的适当运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能够放松学生的神经,将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6.交流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方式,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强化英语学习的效果。

7.自我认识学习策略。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课堂上要注意赞美词的运用,积极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树立学生对英语的自信。同时,教师应当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争取不断完善自我,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结语

语言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良好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培养了较好的语感,提高了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使学生树立了自信,主动参与英语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希望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和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董娟,程月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动手能力

C语言因为其功能强大、使用灵活、可移植性好,几乎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大学生计算机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大多是在第一学年开设,低年级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薄弱等问题。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是C语言教学面临的主要课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每学年有近40个本科班级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2],涉及理工文管法几十个不同的专业。笔者在学校教改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探索。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笔者分别在教学初期、中期和课程末期三个阶段,从多个不同侧面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低年级大学生在C语言学习中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兴趣低、动手难”等问题,而教学中也普遍有“知识点课上理解困难、上机实践质量无法保证、缺乏有效手段来持续提高动手能力”等问题。

1.1基础薄弱且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没学习或接触过程序设计语言相关基础,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只是会使用办公软件。学生学习目的为“想成为编程高手”的比率仅占11%,以考试和修学分为目的比率高达45%,如图1、2所示。

1.2计算机利用率低,动手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现阶段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比例高达60%,23%的同学宿舍内拥有计算机,此数字说明,现阶段大学生拥有非常好的上机实践环境,而从计算机的利用率情况看,“聊天、玩游戏、浏览新闻”的比例达63%,“查资料”比例有23%,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计算机的利用主要是偏向“娱乐”和“获取信息”,而忽视了最主要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能方面的提高。高比例的计算机普及率,不仅没有成为推动大学生学习C语言的有利因素,反而制约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和提高,如图3、4所示。

上机实践在C程序设计中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教学课时和上机实践的课时分别是32和56,因此大学生上机效果直接反映了大学生对C语言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效果。图5是教学中期对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调查结果。

能独立编写上机程序的仅有23%,38%的同学只能部分编写程序来完成上机作业,而20%左右的同学处于“不会动手”的状态,如图6所示。

1.3初期语法知识点掌握效果差

通常经过2~3周左右的教学,能完成了C语言的基本语法的讲授。为了了解大学生掌握情况,我们将语法知识点较粗的划分10个方面,在教学中期对大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按照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基本语法整体掌握情况不理想,其中主要难点集中在“3种程序设计结构”的语法上,分别有近50%以上的同学认为很难掌握,理解的同学仅有5%左右。学生归结难以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原因是“太抽象”、“名词太多”、“内容太多太快”、“很复杂”等。

1.4后续学习与提高缺乏途径

作为大学生接触和系统学习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经过正常的学习和训练,在综合设计之后,很多同学对C语言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愿望(如图6所示)。而目前针对大学的后续学习和提高,还缺乏有效的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帮助,仅依赖于学生自身的个人能动性,是现在高校C程序设计课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2主要解决策略

通过在不同阶段对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2.1激发学习兴趣

强烈的兴趣爱好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尤其重要[3]。为此在教学中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如:在初级阶段采取“炫耀式”,中间阶段采取“鼓励式”,后期采用“成就式”。所谓“炫耀式”是利用教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现场编译一些趣味性的小程序,如:打字练习程序、水仙花数等,这种“炫耀”能使大学生产生羡慕情绪,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在中期大学生掌握一定语法后,在上机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会产生畏难甚至退缩的情绪,为了鼓励大学生跨越这个阶段,采取“鼓励”方式。即布置部分“抄袭”教材代码实例的作业,然后尝试修改来实现某些简单功能。这样使大学生增强继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后半阶段,则采取组建团队形式进行综合设计,每4~6人为一个小组,协作实现一个大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实用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借此提升大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跨越,为今后的自学和提高树立信心。

2.2对重点难点的语法知识点全面渗透

根据主体认知学规律,对于新知识点的学习,大学生即使投入较多的时间,也无法获取较好的效果。因此,针对学生初期对C语言基本语法理解难的问题,我们采取的策略是:不奢求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法知识点,而是在教学整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并上机实践环节有针对性的尝试和应用。

2.3多措施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

在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过程中,需要解决2大问题。1)程序设计能力;2)程序调试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但都是一个逐步实践和提高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方法。

2.3.1重点培养,以点带面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左右的大学生曾经在中学阶段接触过计算机语言,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之间内在的相似性,使这部分同学在一开始就具备了“先发”优势。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上机实践环节,对这部分同学采取了区别对待,如:成立课外兴趣小组、额外布置上机任务、引导问题解决的过程、严格检查上机实验成果等。经过一段时间的重点培养,这批同学,在程序设计和程序调试方面都较一般同学优秀。一方面为同班同学树立了一个现实的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他同学的日常学习和上机供一些帮助,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多层次的学习体系。

2.3.2多措施强化上机实践环节

在实践中,将大学生上机实践行为分为了3个阶段。1)环境熟悉期。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C语言的编译和运行环境,并具备初步的程序调试能力;2)语法训练期。主要是通过简单程序设计,从实践中掌握语法现象;3)提高期。主要锻炼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能进行初步的算法设计和实现。大学生C语言能力是否逐步提高,关键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强化上机实践的效果。教改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纪律环节。严格上机时间和管理,建立人与机器的固定对应的关系,随时记录学生考勤情况,并与上机成绩挂钩;

2) 上机指导环节。由于每次C语言上机人数都在3~4个学生班,连续4个课时上机实践,仅仅依靠任课老师无法完成上机辅导任务。在聘任优秀研究生为上机辅导教师同时,为了监控和提高辅导质量,要求研究生辅导过程中填写“上机辅导记录表”记录学生的典型问题及解决过程。

3) 检查与考核环节。每次上机前都详细规定了详细的实践任务和检查内容,为了防治学生之间互相拷贝,检查时不仅仅是看程序运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的程序设计细节的理解。根据程序运行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将上机成绩划分为A、B、C、D四等。

4) 综合设计环节。在团队综合设计期间,实行组长负责制,要求组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团队须进行不少于3次的主题讨论,记录讨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提交相应的文档。最终检查时,组长进行整体系统设计介绍和演示,各组员讲解自己所完成的功能,并回答相应的问题,以小组成员中成绩最差的作为最终团队的成绩,借以激励团队之间合作和共同提高。

3部分结果对比

在本轮课程建设过程中,第一批选择了其中10个班进行教改实验,随机选择了4个教改班和4个非教改班,分别从知识点的掌握、动手能力以及最终考试成绩三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如图7、8所示。

从上述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教学的推进,大学生对C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编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在不同的节点上,教改班级大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动手能力都优于一般班级,到学期末时,二者之差比例近20%。

从考试平均分和90分以上人数比例数据显示,教改班平均分明显高于非教改班约5分左右;而教改班高分人数占所有90分以上的60%。两项数据充分说明,教改采取的相关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图9、10所示。

4结语

C程序设计是学习计算机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各专业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提高大学生提高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针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积累了一些实际可操作的经验。但关于大学生结课后的再学习和提高问题,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途径给予支持,这也是今后课程建设中需要关注和重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方红萍,陈和平. 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5):8-10.

[2]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11.

[3] 李宏.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 信息与电脑,2009(9):83.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n C Programming Language Learning

ZHANG Fan, ZHOU Fa-guo, WANG Zhen-wu, LI Jia-j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5篇

论文摘要:英语作为当今国际交流信息、文化、沟通、传递的主要语种,其本身就具备复杂性与多变性。僵化现象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普遍存在的通病,它不仅仅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中,甚至在大学的课堂上也屡见不鲜。所以,应当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改善这种学习僵化的通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阐述了英语语言学习的僵化现象及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为解决僵化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

大学是学生们向往的美好象牙塔,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在这里学到非常有用的知识与交际能力,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英语作为世界主要的交流沟通语种,一直都是作为大学的基础课存在的,但是由于英语语言在学习的时候常常出现学习的僵化现象而使得教师与家长尤为的关注。

一、英语语言学习中僵化现象的内涵

英语语言学习的僵化现象是指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之后,学习停滞不前,似乎进入了瓶颈。无论学生与老师怎么做,英语学习就是改善不了这种原地踏步的状态。其实,僵化现象是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现象,它是一个令老师头疼、令学生害怕、令学生父母担心的学习性问题。

二、英语语言学习产生僵化现象的原因

1.语言认知行为因素。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其实都是人类对于一种文化方面的新认知。一门语言文化的衡量标准不是要看对于这门语言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对这门语言运用熟练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还是以“应试背诵”为主,这些学习英语的学生,每天都在不停的背诵单词、短语;每天都坐在座位上不停、无休止的做题,而不是在生活中去运用英语,这种枯燥又没有任何关联的学习是不会有良好的进步的,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会使你的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幅度就很难再取得进步。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误区,许多学生在背诵单词时都从A开始背诵,没有任何的语境,没有任何的关联,使得这种学习的方法不见得就会取得成效,最后的结果必将是学生的意志被无情的单词海所泯灭。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就是现在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认知偏颇,导致僵化现象的产生。

2.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孔子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兴趣对于学习一件事是多么的重要。近年来,许多教育的研究者都表示,学习者情感的好坏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因素,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反之,消极的学习情感则会在本质上给学习带来不利因素。所以,一种积极学习英语心态是学好英语的一种重要因素。一个好动机是学好知识的良好保障,如果学习者本身就对学习这门学科感兴趣,就会发自内心的去努力学习,这种情况下的学习的效率比消极的学习效率高了1倍。据目前调查得知,现今的大学生之所以学习英语,都是为了应付教育的四六级考试,根本不是出自本身对英语的爱好,这种消极的情感因素是产生英语学习僵化的另一个原因。

3.语言学习方法因素。要想做好每件事情,其实都要找到最适当的方法去处理这件事情。适当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事半功倍;反之,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势必会导致反效果。所以,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一个道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的效果的。对于刚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他们一下子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茫然与无助导致了学习成效的下降,这也是产生僵化现象的因素之一。

4.学习的环境因素。据调查显示,好的校园环境与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会造就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在中国,本来英语就不是社会交际的主流语言,本身就不存在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就导致在语言环境的差异,所以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大学这种大班的英语教学,课堂上老师总是一个人在讲解,学生们说、读的过程少的可伶,许多的同学甚至一学期都不会被老师点到回答问题;在课下,学生又没有一个可以供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也是导致英语语言学习产生僵化现象的因素之一。

三、预防与缓解僵化现象的相关措施

1.改变认知观念,积累语言知识。如果学生想要学好英语,首先就要先克服语言心理僵化的心态。不要在平日里,去努力记忆大量的单词与短语,不要再抱有只要死记就能学好英语的心态。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多多的阅读英语的刊物、杂志与报纸;教师可以放映有意义的英语电影,让学生改变自己的认知观念,积累语言知识。

2.学生要排除情感的干扰元素。首先,学生要改变自己对英语学习的态度,要了解英语的历史进程,努力克服自己在母语上的优越感,培养英语的文化感知力,逐渐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积累英语的文化知识与良好习惯,要多与别人进行交流,多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与背景;其次,要排除焦虑因素,在学校的学习中,难免会有学习的好坏之分,这种好与坏势必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的现象,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努力安抚学生这种不良情趣,努力告诫学生这只是暂时性的落后,并不是英语学习的目的所在,教师应该努力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同龄人中找到不足,学习其优点;最后,教师要加强学生有效动机,要让他们在学习英语中感到乐趣,感到开心,对于英语学习提高的学生,要多加赞扬,让他们彻底爱上英语。

3.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以及正确传授学生的方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不断的进行摸索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有效途径。

4.努力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学校与教师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要让课堂“活”起来,只有构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给学生塑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的僵化现象是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只有让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多方面配合才能塑造出完美的学习环境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爱上学英语,从根本上解决僵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秀梅, 陶嘉玮. 与新生谈大学英语学习方法[J]. 中国林业教育,2005,(01)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 指针 空指针 C语言

中图分类号:TP312.1-4 文献标识码:A

指针的引入增强了C语言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同时由于指针的用法过于灵活也使得初学者经常感到难以驾驭,甚至经常出现理解错误和应用错误。笔者认为初学C语言指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理解定义指针基类型的必要性

指针变量是存放地址的,但在定义指针变量时必须指明其基类型。例如:对指针变量p的定义(char * p;)这里的char即是指针变量p的基类型,也就是说定义p为指向字符型数据的指针类型。

在定义指针时指明其基类型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C语言中允许定义通用指针类型(*void类型),但这种通用类型应被理解为指向空类型的数据或不能指向确定类型的数据,而不应被理解成可以指向任何类型的数据。在具体使用通用类型的指针时一般要通过显式强制类型转换将其转换成一个有确定类型的指针。例如,在C语言中通常利用malloc函数(该函数的原型为:void* malloc(unsigned int size);)来实现内存的动态分配。该函数的返回值就是一个通用型指针,该指针不指向任何特定数据类型的数据,它只是返回malloc函数所分配的内存空间的第一个字节的地址。在真正利用这段内存空间存储数据时,一般还要通过显式强制类型转换将其转换成一个有确定类型的指针,例如:p=(int*)malloc(100*sizeof(int)),这样就在内存中开辟出了能存放100个整型数字的空间,而基类型为整型的指针p指向这段内存空间的第一个字节。

C语言初学者普遍存在一个疑惑,那就是既然指针变量中存放的是内存地址,为什么还要设定类型,内存地址只不过是一个数字难道还有类型之分吗?必须为指针变量设定类型的原因有二。(1)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在内存中占据的存储空间的大小不同,比如一个整型数需要占用4个字节而一个字符只需占用1个字节。如果不指定指针的类型,通过指针引用该指针所指向的变量时,就无从知道应该取从该指针所指向的内存地址开始的几个字节的数据;(2)在指针进行加减运算时,如果不指定指针的类型,就无法判断指针具体应该加减的数值。例如int * p;p++;这里指针p的值加1,实际上意味着指针p中存储的地址值要加4,因为一个整型数在内存中要占据4个字节的存储空间。这里如果不指定指针p的类型,就无法判断指针p中存储的地址值具体应该加减的数值。

2正确理解空指针

空指针不指向任何对象。应特别注意空指针并不是指*void类型(通用指针类型)的指针。把一个指针定义为空指针通常采用给其赋值为NULL的方式(例如int * p;p=NULL;)。在使用malloc函数动态分配内存时,如果返回值是NULL则意味着该函数执行失败,原因一般是由于内存空间不足,无法分配malloc函数所要求数量的内存空间(例如:int * p;p=(int*)malloc(1000000000000*sizeof(int));)。

NULL的本质即为常数0,在C语言编译器的头文件stdio.h或stddef.h中把NULL以宏的形式定义为常数0,也就是说int*p;p=NULL;与int*p;p=0;是等效的。

在C语言中对一个值为NULL的指针变量进行间接访问操作是非法的。例如,运行如下程序由于对值为NULL的指针变量进行了间接访问,将会导致程序终止。

#include

void main()

{int*p; p=NULL; printf("%d",*p);}

3注意指针变量赋值的类型匹配原则

对任何类型的变量赋值都应遵循类型匹配的原则,给指针变量进行赋值时赋值运算符两边的类型往往不容易准确辨识,所以更容易犯赋值类型不匹配的错误,故而在对指针变量进行赋值时应认真检查赋值运算符左右两侧类型是否匹配。例如int*p,a[10];p=&a;中a作为数组名本身就代表数组首元素的地址即&a[0],在a前由加了一个去地址符&就导致表达式p=&a;赋值运算符左右两侧类型不匹配。

另外需要注意虽然指针变量是存放地址值的,但不可以将具体的数字赋值给指针变量,例如int*p,p=0x1234cdef;在编译时会给出“cannot convert from 'const int' to 'int *'”的错误提示。但有一个例外,可以将0赋值给指针变量,例如int*p, p=0;,这里是将p定义为空指针,以上语句相当于int*p, p=NULL;。

参考文献

学习语言的问题第7篇

一、小学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要求

1、语文学习的识字要求

识字量上。小学第一学期识字量大增,从原来老教材一学期要求认179个字到新教材一学期要求掌握两会(会认、会读)字400个,四会(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字100个,在认字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拼音教学上,原来老教材两个月集中的拼音教学调整为5周完成教学任务,并将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两者相融合,大大缩短了拼音学习的时间。据小学教师反映,四声教学掌握难度很大,对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也很大。

2、语文学习的听说要求

新课程教材中,文章的选择较老教材有了很大改变,每篇文章都让人感觉非常“唯美”。大量优美词句的运用是文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和丰富。同时,新教材要求学生能从故事中听出词语,能运用新词完整地讲述,能连贯地进行口语交际。

3、语文学习的时间要求

小学语文学习有固定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系统。每天有不少于2节语文课的时间,每节课40分钟,每天还有家庭作业。学习进度的压缩,使得每课时学习容量增加,大量的集体学习时间取代了学生的游戏玩乐时间。

4、语文学习方法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向老师、向同伴提问,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心理的运用以及真正体现“语言的学习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理念。

5、语文学习习惯要求

写字姿势、笔顺问题、认真作业、专心听讲等应有的习惯需要继续得到培养巩固外,新课程更注重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学生一学年有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对于没有任何阅读任务的学前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现状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从目标的表述上来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从专门的语言活动安排来看,以大班《建构式课程》下册为例。共8个主题177个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侧重语言领域的内容只有33个。占19%,而这些“侧重语言领域”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更多地指向为主题目标服务,而对语言学习中的字、词、句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及认读等都未作目标上的要求。大班幼儿的语言学习指导更多地注重:“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但对“如何说”“怎样说得好听”等都没有作具体的规定。

由此可见,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没有规定“听、说、写、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任务,而是侧重于对幼儿语言学习中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这种价值取向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但幼儿进入小学后面临的却是大量不熟悉的拼音、汉字、作业批改符号等,再加上新的作息时间、陌生的课堂常规、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规则,使得幼儿难以适应这一系列新的变化。

为此,我们以小学课程改革为大背景,面对新要求,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1)开展“日记接力赛”活动

我们让幼儿按学号依次将班级日记本带回家,口述一天中“最有趣的事”“印象最深的事”“最好玩的事”,请家长帮助记录。第二天在全班孩子面前进行朗读。对于写得好的日记予以表扬。

(2)进行“阅读评价”

我们引导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评价。请幼儿说说这样或那样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然后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当场讲给同伴听。也可请家长帮助记录。

(3)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反映幼儿生活的、有精美图画的且能调动幼儿阅读兴趣的图书,使幼儿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找找认识的字”“找找我想认识的字”等方法,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

2、使幼儿能读、乐听、会学

(1)开展美文欣赏活动

我们选择适合幼儿需求的美文,每天利用餐前、餐后等环节进行阅读,让幼儿欣赏,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班级内创设了“好词好句角”,引导幼儿将从文中找出的好词好句张贴在“好词好句角”中;我还让幼儿在阅读中给想要提问的或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培养幼儿做记号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能力

我们重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如每周二的晨谈为“10分钟新闻报道”活动,要求幼儿平时注意听“新闻”,把听到的“新闻”以“新闻联播”的形式说给大家听,并对当天的“新闻”进行评价;又如每周三的晨谈活动为“一句话接龙游戏”,要求幼儿每人每次说上一句话,但不能重复前面自己或别人说过的内容,比一比谁说得又快又好。

(3)进行用词造句活动

学到好的词句以后,我们引导幼儿用之说句话或一段话,以巩固理解。如《种子》中“……交给土地妈妈收藏去了……”的“收藏”,幼儿无法感受“收藏”温馨、亲切的象征意义。我们便给幼儿创设了“生日”的语境,让幼儿结合语境进行组词造句,如有的幼儿说:“生日那天,阿姨给我寄了一张漂亮的卡片,我把它收藏在心爱的宝盒里。”

3、各学科领域巧妙融合

(1)数学与语言的融合

从幼儿的认识特点出发,学习的前期阶段应从操作开始的感知为主,但若停留于感性体验,是难以建构知识概念的。因此应增加语言的调节作用,使感性认识逐渐清晰和深化。如在“认识长方形”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说一说:“像长方形的东西有什么?”“你在哪里看到过长方形?”等,并鼓励幼儿畅想:“能用长方形来做什么?”这既能调动幼儿的思维,又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艺术与语言的融合

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对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在欣赏《摇篮曲》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畅所欲言:“为什么要写摇篮曲?”展开“印象的批评”:而后对幼儿的看法一一分析归纳:你觉得这首曲子是怎样的?它使你想起了什么?你觉得什么时候听这首曲子比较好,为什么?引领幼儿进行“分析的批评”;最后,我们引导幼儿进行小结,推动幼儿对《摇篮曲》做“综合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