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的意义(合集7篇)

时间:2023-06-11 09:08:59
数字教育的意义

数字教育的意义第1篇

美国著名的认知科学和学习理论专家Roger C.Schank指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回忆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所学的那些公式和课文,可能大部分都忘记了,但是,教师讲过的故事却永远不会忘记。脑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人脑的记忆镶嵌在丰富的故事背景中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讲故事是一种人类生来就具有的能力和需求,讲故事也是一门古老的教育艺术,从远古先民用燧石在岩壁上刻画,到口耳相传的人类朦胧期教育;从孔孟、三字经、史记,到今天的文学、电影,故事历来就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为什么故事能在教育史上延续千年?这是因为,故事的本质是人类经验和历史的载体,它浓缩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阅历、思想和情感,人们用故事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分享人生和价值观,追求生命和意义,所以说,故事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当历史进入到2l世纪的数字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故事(DigitalStorytelling)很自然地受到师生的欢迎,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媒体素养,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数字故事的由来与发展

数字故事是20世纪计算机进入教育教学应用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Winslow AtChley)作为数字故事的先驱者,尝试用计算机把过去的老照片配合自己的讲述制作成数字故事,受到观众的欢迎。随后,他开始帮助人们制作数字故事,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数字故事的创作,并且在旧金山成立了第一个数字媒体中心,也就是现在的数字故事中心CDS(Center for DigitalStorytelling)。2002年11月底,来自8个国家以及美国25个州的代表聚集一起,成立了数字故事协会(Digitalstorytelling Association),数字故事迅速在世界流行起来。

进入网络时代后,一批数字故事网站兴起,受到数字故事爱好者的热捧。例如,数字故事中心网站(htip://省略)是一个国际性、非赢利性的数字故事培训组织,从事数字故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为不同的人群(普通群众、学生、教师、培训人员等)提供必要的学习案例和学习资源的支持,此外,该网站的新闻栏里还公布数字化故事叙述方面的会议、专题讨论会等。

在英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多个国家,都相继建立数字故事中心的门户网站,建立社区,并搭建论坛,如英国数字故事中心网站(http://digistories.co.省略)。在亚洲数字故事网站中,还成立了“数字故事圈(Digital StorytellingCircles)”。“数字故事圈”是指一些普通的人缘于相同的爱好而形成一个固定的团体,他们相互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数字故事。这个爱好数字故事的小组,每隔一个月或一周举行聚会,彼此交流。此类聚会活动对所有数字故事爱好者开放,是数字故事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此外,还有专门面向教师的数字故事资源网站(http:///digitalstorytelling.htm),这是数字故事资源的集合,帮助教育工作者创建功能强大的数字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各种数字故事资源,包括教程、最新的案例、教师的反思等。

数字故事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如结合探究式项目的学习、语言教育、数字故事竞赛等。例如,美国阿拉斯加教育技术协会(ASTE)启动了一个数字故事项目,举行有关数字故事设计的iDidaMovei比赛。日本从2002年开始每年由大阪专区教育委员会和吹田市以及箕面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一次数字故事竞赛,竞赛的对象主要是面向高中生和大学生,数字故事的主题各异,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001年,我在广州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一个国际项目,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教育培训专家在培训班介绍并展示了澳大利亚学生设计制作的数字故事作品,当时,我就感受到了数字故事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魅力。之后,我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时,从国外文献上了解到“Digital Storytelling”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地教育中被普遍采用,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很有价值。从那以后,我的研究生在上海、苏州、无锡、海盐等地的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将数字故事的教学策略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

2007年后,教师博客逐渐在国内普及,教育叙事因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而流行。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发现可以培训一线教师用PPT将教育叙事制作成数字故事。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最早使用数字故事的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我们将“泰迪的故事”设计成PPT数字故事,在教师培训班播放,许多教师被故事感动得落泪。“泰迪的故事”取材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国际圆桌会议上,美国一个著名的“与众不同”网站(http://省略)上面的《三封来信》感人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因母亲去世而陷入困境的学生泰迪由于教师的关心而改变了命运。现在,《泰迪的故事》PPT在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中广为流传,成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典教材范例。

2010年9月,受到《泰迪的故事》的启发,上海市教育工会组织了上海优秀女教师数字故事设计比赛。同年,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咏叹夜莺》讲述了周小燕教授的故事,在教师节会场上让许多观众深受感动。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团队积极参与了上海、山东、大连、深圳、新疆、四川等地的教师数字故事培训班,并建设了数字故事网站(省略),促进了数字故事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普及。

现在,许多学校将数字故事运用到学校的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中,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故事的设计和运用

数字故事在国外的应用研究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基础学科,还是拓展性学科都用讲故事穿插其中,特别是在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方面,都用到讲故事。而数字故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更是非常平常,如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来进行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另外,以项目、竞赛、数字故事圈(Digital Storytelling Circles)以及与学科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的数字故事活动,也已经非常普及。

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树立热爱学生的信念。数字故事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设计、策划、语言、音乐、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一线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把数字故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师德教育、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数字故事制作与应用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电脑以及PPT軟件,根据自己当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故事主线,并收集和加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素材,按照讲述故事的形式制成3分钟~5分钟的PPT。制作数字故事一般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题,注意结合教学目标,同时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2.设计好故事主线,要构思好故事发展的线索,并考虑好与之相对应的图片或者视频,以及旁白和时间,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等。

3.用PPT等多媒体编辑軟件,将收集的材料按照故事讲述的顺序组合起来,注意美化图片效果,配以与内容相匹配的背景音乐。

4.在教学中试用数字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和感受中体验数字故事。

5.总结数字故事的使用情况,找出优点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数字教育的意义第2篇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一)安全教育数字化的意义

1.用数码技术,以形象的、动态的、交互的方式讲解安全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和演练的过程中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尊重生命。在培养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的互动过程中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规避和解决,并能将知识举一反三,提高生存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触摸屏、LED展示屏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教学生掌握避灾的常识和技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将使少年儿童有兴趣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以电子出版物为例,分为可以观看的动画视频和互动性的动画游戏两个部分。动画视频以演示、讲述为主。电子出版物拟设计虚拟人物形象,如生命守护小精灵、生命守护神爷爷、小朋友平平、安安等,将一些抗灾避险知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各种交通、自然灾害、溺水等事件发生的原因、学习急避险技能。在掌握一定常识后,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触摸屏参与互动性动画游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选择题中,选择一种选项后,即有相对应的动画形象显示出选择的结果:选择答案错误即会看到非常严重的后果,选择正确答案则会得到数码的精神奖励。电子出版物经过悉心策划,将丰富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动画角色设计活泼可爱,语言自然,不生硬说教。画面制作使用painter、illustrator、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与flash等交互设计软件,并配合AE软件制作效果,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形式生动,交互性强,寓教于乐,注重应用是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使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娱乐中学习到有用的紧急避险、防患于未然的知识与技能。电子出版物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避险自救”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训练应急避险技能,以有限的投入满足广大师生、家长的需要,最大可能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将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2.数字载体和呈现方式还有利于安全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跟动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安全教育已经不再囿于过去简单的形态和内容,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安全隐患类型多、形态新,数字技术构架下的安全教育平台和载体可以随时更新,突出新情况下的高发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季节和不同问题分别解决。这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范畴和概念,同时,也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有利于不同群体的少年儿童找到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3.数字化还有助于构建复合型安全教育公共平台。安全教育公共平台除了有传播安全知识的作用,还将发挥“构架少年儿童和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等功能。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需要社会的关注。其中,离异儿童、遭受暴力创伤的儿童、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艾滋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聚焦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上,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救助;网络还可以针对少年儿童问题的焦点,引发公众的反思,并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症结,消除弊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辅导,使少年儿童得到全面发展。

(二)期望

数字教育的意义第3篇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或促进教育改革,不仅是一种形式,还应该是一种信念,更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选择。现代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需要的是善于“做”而非善于“说”。因此,教育技术装备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即做到“动手又动口”。

谈及教育技术装备是否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可以蝴蝶效应进行比喻。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空引起一场风暴,教育技术装备作为一只“蝴蝶”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下面以两个案例说明教育技术装备能够推动教育改革。

案例1:印度“墙上的洞”的实验。这是获联合国嘉奖的一个项目,一个慈悲的教授收集了很多旧电脑放在贫民区的街道里,并在一段路外的墙上挖一个洞,用网络连起来,远程开机,从此不进行管理。一年后,专家组对贫民窟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获取与应用能力等多个指标进行评测,其结果比一般学生强很多。

案例2:任何一个小孩拿到一部手机,在不出一个月的时间里能玩得比大人顺手。这说明,只要有技术、平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因此从蝴蝶效应上可获得充分的信息说明技术装备能推动教育改革。

关于教育改革的方向,专家们有很多的理论,出版的专业书籍也有很多。其实,中国的教育改革很简单,只需要解决3个问题便足见成效。第一,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现在大部分的教育方式,还以教师讲为主,用其自认为比学生高明的观念和所谓的传道方式授课。改革就是要颠覆教师传统信念,变“君子动口不动手”为“动口与动手”并重。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蝴蝶效应的2个案例就是改变学习方式的生动写照。如果学习方式改变了,那么教育改革就成功了。第三,改变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如果从这三方面能真正实现改革,那么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功便指日可待。

教育技术的概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物理意义上的,二是作为教育意义上的。

(1)作为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指教育媒体,即在教育过程中携带和传递教育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工具和系统技术。具体为:①传统教育媒体包括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语言实验系统;②现代教育媒体包括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和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或移动学习终端、卫星接收、网络及网络与学习终端设备组成的系统、手机及移动学习终端、无线宽带网络、广播音乐网络系统)。

(2)作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 ,以下定义是目前较为恰当的,即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定义突出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②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这一点正是教育技术装备目的、价值所在;③教育技术的三大范畴:“创造”“使用”以及“管理”,也就是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今天我们应有创造、有创新地进行装备、使用和管理。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名词指以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为指导,通过对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实用的选择,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组合(整合),形成的能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提供服务,并能产生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即承载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和系统技术所组合成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如:实验室、教室多媒体显示系统、移动网络教室、多媒体艺术视听室、数字化录播专用教室、校园音响广播教学系统。

在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有一个定义,即以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为指导,通过对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实用的选择,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组合(整合),形成的能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提供服务,并能产生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换句话说,即选择和实施承载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和系统技术所组合成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如为学校装备数字化理科实验室、教室多媒体显示系统。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可概括为,选择科学的、实用的、适度领先的物质技术 ,并且通过恰当的、优化的、科学的形式组合 ,这就是教育技术装备。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方法,要从教育改革的“革新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方式”这三个目标出发,为教育、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动力与支撑,这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教育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和价值、职责所在。

下面通过案例阐释教育技术装备可以推动教育改革。

一、以技术为主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1.美术实验室革新美术教育

美术设计实验室,以先进的计算机及软件组合成的网络技术进行装备,这样的实验室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是用手去绘画设计,而如今被数码数字技术所替代,事实证明其速度、质量和效果远超传统教学方式。

2.高中数学实验室推动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做作业训练”。我曾在任职教研室主任时进行调研,60%的学生最害怕、讨厌数学课,因为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的特点,学生理解困难。“新课改”将数学学科内容、观念进行调整,凸显生活数学、经济数学,使数学学科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特点。近年来,全国各地打造的数学实验室,正在逐步改变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观念,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生学好数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基础。换句话说,以计算机、手持计算器、无线网络、数学软件与资源等组成“数学实验室”,以技术为主体进行实验,从本质上推动了数学教育的革新。

3.数字化地理实验室促进学习方式革新

地理学科,同样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科。“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由计算机、数字星球仪、GPS、无线网络、资源等组成,让技术成为学习的核心,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充满活力,改变传统“教师嘴巴讲、学生一动不动听”的模式。优秀教师也能从中得到发展,推动学科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改变评价模式。

4.远程互动与视频技术等推动学习与教学革命

如今,谈及教育装备问题都离不开“现代化”和“信息化”这两个词,借用一位专家的“微视频”教育方式观点进行阐释。目前,微视频教学方式风靡全球,它基于一种远程的技术和短小精悍的录播模式,这种模式在全世界远程学习模式中很受欢迎。其实,这是一种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方法,与南京东庐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类似,不同的是其利用远程与微视频技术将大师的教学与无数的人远程共享、互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方式被称为“智慧学习”,即大家熟知并推崇的“电子书包”项目。“电子书包”是一个有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项目,追求的是在课堂上能够产生远程互动、近距离互动,资源丰富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它产生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新型课堂。

这些技术引领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选择恰当的技术,使技术成为一种动力,教育装备界人士就可以推动教育改革。

二、以形式为主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其实,形式很重要,例如出席专业场合需要西装革履,强调的就是一种形式,根据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就是体现形式的价值。虽然如此,但人们往往忽略形式。下面通过案例说明形式的强大力量,即教室革命。

我曾鼓励学校将实验室变成课堂,但很多学校都不肯做、不敢做。而北京十一中学(以下简称“十一中学”)却做到了,我在十一中学看到了我理想中的教室。十一中学没有独立的实验室,普通教室就是实验室,它解决了理科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常态化的融合问题。南京一所新建学校非常豪华,实验楼内建有20多个实验室,但整座大楼却给人阴森的感觉,学校师生都不愿意去,这就是形式带来的压力。十一学校实行“走班制”改革,实现了形式的突破,使改革得以实现。学校的课堂就在实验室中,教室两侧是实验器材、实验桌椅,中间是教室课桌椅,这样的形式迫使教师在这里上实验课并办公,这就是形式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形式的改革,“走班制”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这就是形式的革命。

图书馆装备与书香校园建设同样是一种形式的革命,是形式推动的教育改革案例。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都在尝试让教室成为阅览室。教室中配有书柜、报刊阅览架、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一来,现代的在线网络阅读、收集资料的方式和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在一间普通教室里融为一体。南京市正推行“泛阅览室”书香校园模式,已成功实现上述模式。其实,中小学没必要建设超大的阅览室和豪华的藏书室,只需让学校的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特别是教室都成为阅览室的一部分就极具教育意义。

三、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案例

无论是形式革命还是技术推动,都不可截然分开或脱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南京市龙江小学智慧校园“三项工程”的展示阐述综合技术与形式推动的教育改革案例。

智慧校园“三项工程”指“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以及“科技校园”。

1.书香校园

南京书香校园的目标是“处处有图书,处处可读书”,即要做到阅览室泛学校化。通过这一方式推动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不是专门建一间藏书室或阅览室。阅览室是学校图书馆的一部分,在此环节中将阅览室和藏书室的界限打破,使二者融合,并与学生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装备和观念也需要革新。首先,阅读方式不必正襟危坐,可坐、可站、可躺,自由闲适。其次,要在校园内创造泛阅读的环境与条件,如通过校园大厅的布置,表达与支撑“大树底下好读书”的愿景。第三,在走廊、教室的公共空间、在教学楼每一层都设置藏书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柜和座椅,便于学生随处读书。这些形式革命推动学校管理理念的革命,要求学校与相关图书管理员不怕丢书,不谈书籍流通率、图书科学分类,因为这些对于中小学毫无意义。第四,增加网络阅览,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启动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可进行小组探讨研究。

2.科技校园

科技校园主要从三个方面打造,一是科学实验室的品质与内涵提升,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新仪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等内容提升实验室装备水平;二是科技实验室的特色化,即以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为目标,打造先进的、有特色的科技实验室;三是科普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科技校园内涵是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现代视频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强传统的实验仪器与数字化工具器材的应用结合,加强科普教育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科学实验室中,增加了数字星球仪器、传感器、数码显微镜等高品质的仪器,保证实验室品质达到现代化的水平。科技实验室突出特色化,学校需围绕特色发展、科技特色创建。龙江小学根据学校特色创建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农业科技实验室―“城市小农夫”。在这个实验室里学生的农业种植活动不是传统的,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进行种植实践,主要设备有温度湿度感应器 、光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各类传感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

鉴于当前的环保问题,龙江小学建立了数字化气象站,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每天观察大气变化情况。

除此以外,还建有科普文化长廊进行宣传。地面表现星象文化,将中国古文化里的星象学与现代天文学结合提升校园的特色。科技校园还包括太阳能路灯、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

3.数字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全国学校的共同命题,各地侧重、内容、资金投入各不相同。南京市数字校园内容包括:1个控制中心,2个数字教室,3个专用教室,5个基础网络,多媒体班班通与数字化应用到所有领域。

每所学校都应建立一个数字网络资源控制中心,将全校的网络容纳到这个中心统一控制。布线的规范和技术的先进,使之成为学校数字化的心脏和基础。

数字校园又强调数字化实验室建设,一个是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另一个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其外观差别不大,但内涵、功能、实现目标各不相同。

如今,信息技术实验室也就是计算机网络教室很普及,这以信息技术课程必修为前提。2010年,信息技术网络实现家庭普及化,但很多课堂教授的课程已非常落后,特别是相关教材。因此,应把计算机网络教室同其他学科整合作为重要功能进行开发。

数字教育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技术整合矩阵;有意义学习环境;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26-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05

一、技术整合矩阵概述

技术整合矩阵(TIM:Technology Integration Matrix)源于美国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利用技术提升教育”(EETT:Enhanc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Program)项目,依据此议案,在佛罗里达教育部门的资助下,美国佛罗里达教育技术中心(FCIT)的研究人员开始着手开发相关工具,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对技术进行无缝整合。2005年完成了第一代技术整合矩阵(TIM 1.0)的开发,第一代技术整合矩阵的开发宗旨是作为教师技术整合专业发展的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讨论教学中技术高效应用的策略并提供了视频案例。2007年,结合“技术整合连续性概念”和“有意义学习环境的特征”两个维度,美国佛罗里达教育技术中心(FCIT)启动了对第一代技术整合矩阵的升级(TIM2.0);到2010年,佛罗里达教育部又开发了第三代技术整合矩阵(TIM3.0)。新的技术整合矩阵增加了以下内容:(1)增加100个视频课程;(2)为四个核心课程(包括数学、科学、社会学、语言艺术学)相应的提供25个视频课程;(3)对每一个技术整合矩阵单元提供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和教学设计的详细描述;(4)关注矩阵中的任何一个水平和特征;(5)提供专业发展资源;(6)明晰评价水平和数字化工具。

技术整合矩阵实质上是一个融合了有意义学习环境特质和创新技术应用水平两个维度的教学改进及评价框架,是为课堂中复杂任务的技术整合评估而开发的,用以指导和测量教师教学中技术的有效使用。通过技术整合矩阵可以让教师掌握关于基本的技术技能和技术整合的课程,使教师形成技术素养;同时鼓励所有课程领域中使用无缝技术的使用,并促进教师技术素养的提升。这一工具自开发后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有意义学习环境:技术整合矩阵的理论基石

为适应数字时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构建,满足学生“用技术进行学习”的教学技术诉求,TIM开发者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有意义学习环境作为技术整合矩阵建构的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为中心的、重视知识与意义的自我建构,这已然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实践中的教学技术观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各种数字信息技术从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认知工具,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构件。技术整合矩阵是为优化教师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而设计的新框架,其设计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念,可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技术整合矩阵建构提供了理论养分,而乔纳森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环境(Meaning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则是技术整合矩阵形成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内容对每个孩子来说是不同的,因为没有任何两个孩子以往的人生经验是相同的。即使以相同的方式学习,但是因为学生的经验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认知与智力水平,乔纳森等建议要构建有意义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利用不同的技术来进行有意义学习,并根据建构主义原则定义了有意义学习环境的五个属性,主动性、建构性、合作性、真实性、意图性,这五个属性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了对有意义学习的完整描述。课堂中技术化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应该支撑包含这五种属性的学习综合体,这也是技术整合矩阵构建的目的所在。

“主动性”表明了学习者参与操控和观察在环境中学习的方法,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操纵环境中的变量然后观察随后学习的结果。学习者通过反复的实验来形成自己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并不是被动的吸收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探索他们学习的世界。技术丰富的课堂可以通过这种积极的活动参与促进学习,这种积极性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正面的反馈。

“建构性”是指学习者能够回顾新知识并能够以某种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新知识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当学习者在反思新的经验与原有的经验存在差距时,他们就会想办法消除这些差距。消除差距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新的学习吸收或合并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中;二是当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时就要修改或重写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学习。正是这种差异的解决和认知模式的更替导致了思想和意义更大的复杂性。

“意图性”要求学习者通过目标建立来实现的。学习者可以有意向地形成目标并追踪执行,可以通过网络、软件硬件应用程序等技术工具管理和实现学习过程。例如通过电子日历来记录学习的目标,使目标可及化。如果自我制定的计划没有形成预期的效果,学习者也可以重新地审视和修订。

“真实性”强调学习者学会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乔纳森认为,大部分课堂里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自然的、人为的,这种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者会习惯于一些与真实世界几乎没有联系的问题,并且当他们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时会变得不知所措。在真实世界的场景中学习让学生参与解决非良构的问题,因为非良构问题是复杂的,非良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真实世界的情况。

“合作性”强调的是学习者参与合作性的活动时有意义学习就有可能发生。乔纳森认为,人们在与另外一个人或者在一个社区中一起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和对世界进行意义建构时往往会遵循自己的自然的想法和倾向。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层面因素对有意义学习的促进。通过合作性的活动,学习者能够构建出知识共同体。

在乔纳森等看来,有意义学习就是学习者如何在以往或当前对世界的经验架构的基础上与新的经验联系建构意义,有意义学习发生的条件在于这些属性之间存在着强关系,即各个属性之间关系紧密。为了正确引导和评估课堂中的技术应用,技术整合矩阵强调技术在有意义学习环境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将有意义学习环境的五个属性作为技术整合矩阵构建的理论基石。

三、技术应用层次模型:技术整合矩阵的现实依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生成性,开启了对“技术应用如何影响教育实践”的纵向研究,乔纳森认为,传统观点将技术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的观念是错误的,技术不应该被视为学习者被动的传输设计者信息的工具,而应该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但技术如何整合于教学实践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这个方面,苹果公司做了前瞻性、持续性的探索。早在1985年,苹果公司发起并资助了明日苹果教室项目(ACOT:Apple Classroom of Tomorrow),该项目支持研究各种方法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的使刚技术,以此探索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该项目的直接成果便是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提出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术应用层次模型,从而为技术整合与教学的实践及评估提供了指导框架。

在ACOT项目中,研究者观察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技术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入门(Entry)、采用(Adoption)、适应(Adaptation)、灵活应用(Appropriation)和创造性应用(Invention),这个过程能够解释教师将技术整合到日常教学实践中时教师的进化过程。基于ACOT的研究,为与当前数字技术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新趋势,TIM人员保留了前3个水平,同时用融合(Infusion)和创新(Transformation)分别代替了灵活应用和创造性应用。这样,TIM中将这5个层次定义为“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技术水平连续统”,分别是:入门、采纳、适应、融合、创新。入门阶段是一个初始而尴尬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接受新的技术,认知技术的教学功效,并初步尝试教学技术的应用:在接受阶段,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技术融入课堂设计中,逐步改进教学;在适应阶段,虽然教师还是使用直接教学法,但是从学生使用计算机应用程序的视角下看,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程序的使用已经多样化,比如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等;在应用阶段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够轻松的使用技术:在创新阶段,教师形成新的技术整合模式,并将它灵活应用到跨学科课程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说,ACOT从技术使用者的角度分类整合活动,简要概括了教学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层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技术整合矩阵的框架体系

由此,技术整合矩阵以有意义学习环境为理论基石,以改进的ACOT技术水平为应用依据,整合有意义学习环境的五个属性(主动性、建构性、合作性、真实性、意图性)以及技术整合的五种应用水平(入门、采纳、适应、应用、创新),形成了具有连续统特征的数字技术与教学整合新框架。技术整合矩阵中,有意义学习环境的特征维与技术应用水平层次维构成的二维矩阵构成了25个连续统单元,每一个单元交叉集合了一个技术整合水平和一个有意义学习环境属性,形成了25个独一无二的测量标准,这些标准可以用来指导和测量教师技术使用水平。每个单元的指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与课堂中一对一网络课程资源获取相联系,另一个与课堂共享资源的获取相联系。每个单元为评价教师教学实践中技术水平的应用提供了可信的参照,有助于教师改进数字化教学,对于推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技术整合矩阵框架如图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准确描述每个连续统单元的学习活动,开发者显然借鉴了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在运用技术的教学活动中,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为技术整合矩阵的评价提供了工具性的指导。基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TIM将技术基础的对象从简单的认知过程向复杂的认知过程转变,运用技术的学习称为学习连续体,学习连续体包含了三个系列的活动:发起活动,引导学习以及最终表现。将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与应用技术的学习连续体中,使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可以贯穿连续体的整个过程。例如,在初始活动阶段,联系建立在先验知识与当前要学习知识之间,学习者必须使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的知识分类来促进学习,所有的分类都可能在连续体中指导学习。技术整合矩阵连续统如表1。

这25个连续统单元所描述的技术支持的学习活动中,使用了不同版本的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中的描述符。在认知目标分类部分,描述了学生沿着同样的过程从简单认知向复杂的认知转换(低水平的思维向高水平的思维转换),课堂从左到右变化,经历了入门到创新的变化,同时增加了复杂性。例如,在入门水平中,确定五个属性的学习环境的目标时,可能会看到在修订目标分类学中出现的关于记忆和理解分类的行为动词(即命名、对应、意识、评论、理解、描述),研究采纳水平的目标分类学中涉及的行为动词包括记忆、理解或者应用分类(即认同、比较、对比、应用、讨论)。因此,目标分类的方式中与技术整合水平有一些重叠的部分。尽管如此,整合的水平代表了一种层次性,在这种层次性中,高水平的整合要建立在之前水平的基础上,同样的道理,在向高水平的思维方式转化之前,必须掌握低水平的思维方式。因而,TIM模型实际上还提供一个技术支持的学习活动分类系统,基于在这一分类系统,教师可以不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和技术支持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数字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融合的实效。

五、应用技术整合矩阵促进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未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研究者认为,“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全面深度融合的目的就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深度融合’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课堂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要实实在在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变革与转型上。结合技术整合矩阵的内涵与框架,本文认为可以把技术整合矩阵看作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工具性框架,带动学习环境、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法与评估方法在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应用,以此改进和评估数字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应用。

1.构建数字技术工具表,形成基于数字化学习工具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是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保障

技术的介入总是首先从物质层面开始,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手段、设备扩展教师本质力量中的“物化”成分,然后才是技术规则、程序等潜移默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活动程序。在技术整合矩阵——学习环境的每个单元中,除了给出该环境、该集成水平下的具体指标外,该附带了K-12中课堂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每个案例中包括:一堂课的视频片段和该堂课中技术整合的具体情况简要,主要包括目标、过程和所用技术。因此,可以对技术整合矩阵中每个单元所用到的技术(硬件、软件)进行分析。在实践汇总,还可以结合祝智庭教授2011年中国版数字布鲁姆中的各种技术工具,以及王佑镁等人在数字布鲁姆映射下的数字能力发展路径中所提及的每种知识与技能发展所用到的各种技术工具,来完善和建构本地化的技术工具表。

基于技术整合矩阵构建技术工具表,可以让决策者通过对技术工具的比对,清楚的获知当前该地区、该校的技术整合在教学环境方面的状况,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设备、工具购置计划。或者在进行数字化校园或者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时,可以先对该数字化校园或者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技术工具表矩阵单元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然后依照定位去采购和技术工具表中相类似的设备。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技术工具表,评估该校或者该班级的技术环境,为自己的教学做好技术准备。

2.开发教师技术整合能力标准,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这是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只有技术融合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并成为他们教师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时,技术才能常规性的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地支持教学。在技术整合矩阵——教师的每个单元中,除了对教师在该环境、该技术整合水平下应该怎么做给出了具体描述外,也附带了一些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和该堂课中教师是如何将技术整合到教学过程中的简要说明。因此,通过分析每个矩阵单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结合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来形成技术整合矩阵视野下的教师技术整合能力标准。

教师技术整合能力标准的作用在于,①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技术整合操作。在技术整合矩阵中将技术整合到课程或者教学中的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入门、接受、适应、融合和创新。依照教师技术整合能力标准的相关指标,教师可以对照发现自己所处的阶段,针对目标阶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获知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②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随着Web 2.0等多样化工具越来越多出现在课堂中,“教师必须掌握不同于以往的关于技术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学习新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形成新的结合了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新的认识、探究对课程内容和资源的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将专业发展的成果反馈到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在深度融合技术的环境中有效学习。

3.养成良好的数字学习行为,培养新一代数字化学习者,这是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主体

当前的学习者都可划为“数字土著”一代,数字化已经深入融合于其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之中。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关注学生,让学习者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适合自己的方式灵活的展开学习。另一方面,技术也有助于激励学生增加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准,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字能力——为了工作、休闲和交流,自信和批判的运用信息社会技术的能力。数字能力是一个完善的能力体系,而且不同层次的数字能力都有其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因此,通过构建学生数字学习行为量表,学习者可以评判自己目前的技术使用能力、技术掌握能力以及技术对学习的促进程度。

在技术整合矩阵——学生的每个单元中,除了对学生在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中所应具有的学习行为进行描述之外,还包括了K-12课堂教学的视频片段以及该课堂教学过程的简要说明,通过这些,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中学生是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熟练地使用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因此,通过分析每个矩阵单元中的学生行为指标,结合国内外关于“数字布鲁姆”学生学习目标行为的描述以及数字能力发展路径之学生关键外显行为,可以构建技术整合视野下的学生数字化学习行为量表。

4.创新数字化教学法,革新教学评估体系,这是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保证

教学法革新是当前数字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数字化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在技术整合矩阵中,每个矩阵单元中附带的视频案例均来自美国K-12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这4门课程,这些案例中呈现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新颖的,教师可以学习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自己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今风起云涌的新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逆向设计以及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的可汗学院和TED模式等,发展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当以成体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依托时,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也会大大加快。

此外,技术整合矩阵的初始目的就是为了评估教师将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水平。因此,在以技术整合矩阵为依托来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时,评价作用是不能忽略的。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显而易见,技术整合矩阵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工具,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可以针对矩阵单元中的指标描述来确定自己的技术整合水平。同时,笔者提出的技术整合矩阵视野下的技术工具表、教师技术整合能力标准和学生技术行为量表都可以作为评价工具。这些评价工具的使用,可以发现技术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并改进,改进后的教学反过来又可以完善评价工具,这样螺旋上升的改进过程就会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数字教育的意义第5篇

1 正确引导学生认清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

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实例,先由具体的数逐渐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并要详细的说明它们的含义。比如:一斤苹果X元,如果要买7斤苹果需要付钱7X元。又如:熊艺身上的钱比周杰身上的钱多或少8元,如果假设熊艺身上的钱是X元,那么,周杰身上的钱是(X-8)或(X+8)元等等。但是,一定要给学生讲解清楚,上述实例中的字母(今后可以用Y、B、等等字母)表示某一个数,它不仅能表达普遍的一般变化规律和数量关系,且它简明扼要、简单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很大的方便。同学们必须弄清楚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

2 引导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书写格式和要求。有三方面的注意要点,下面通过举例说明:

2.1 当字母与数相乘(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用“.”来代替或者省略不写。比如:A×B可以写成A.B或AB,但是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比如:7×9不能写成7.9或79。

2.2 字母与数相乘,要将数写在字母的前面(一般情况下将“.” 省略)。例如:x×7必须写成7.x或7x。

2.3 假如式子表示某些具体量的计算,式子后面需要注明单位或名称时,应该使用的括号不能遗漏。例如:周杰身上有(X+8)元钱,不能写成X+8元钱。

3 提示学生注意字母表示数的范围

虽然字母能够表示任意的数,但是,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字母表示的数有一定的范围限制的,要不然将会失去某些实际意义。

比如:A÷B中的B不能等于0,因为在除法里分母(除数)不能等于0,否则没有意义。

又如:这次运动会中参加100米跑的有X人,这里的X只能是整数,因为人只能是整数个,不可能是小数或分数个。

4 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要教会计算算式的值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的能力,而且,还要认真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在某一已知条件下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例如:已知X=2 Y=4 Z=3时,计算X(Y+Z)的值。正确的代入计算是:X(Y+Z)=2×(4+3)=2×4+2×3=14。

总之,在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方法可能有所不一,然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知识,并能应用于社会生活。

时间内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数字教育的意义第6篇

(长春市四十五中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数字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在我国,普及数字化教学的难度大,但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 :教育发展;资源;数字化;多媒体;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99—02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牟秀梅(197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四十五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如今网络、多媒体盛行的高科技时代,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网络和计算机带来的便利随处可见。一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完善一套健康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顺应时代、面向世界、符合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举措。

一、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的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与传统人力教育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就是将广阔的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环境下运行,通过高科技手段呈现给学生们,从而达到节约人力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增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的目的。

二、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本着“开发资源、抓好试点、注重应用、滚动发展”的指导方针,时刻关注最前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和发展,并且应该避免开发别人已开发的资源,以减少资金的浪费。本着“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上”的原则,围绕教育发展的核心,将高科技手段合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体系中,致力于建设完备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这就是我们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主体思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原则,我们就要坚持信念,坚守原则,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将人力资源教育和数字化教育巧妙结合,构建复合型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数字化教育的优势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知识框架以课件形式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给学生,将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来源、运作原理、现实应用等通过网络的搜索和提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客户端”。学校也可以建设电子图书、网上阅览室,将分类明确的各类知识汇编集成“主页”,这样,学生也可以快捷方便地自主利用。在网络上,灵活生动的网络交流便于学生畅所欲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效果会比课堂讨论更好。

数字化教育的确是大势所趋, 但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教育就可以包打天下,代替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要知道,人力教育资源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如果我们的纯学历教育都采用数字化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那对我们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够纯粹依靠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更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靠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等这样一些聚集人文气息的场所的感染来共同协作完成。因此,数字化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将数字化教育的优势和好处发挥到极致。

在现今数字化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教职工的人力教育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如何完善,也不能完全取代人力教育资源。校园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对人力教育资源的极大补充,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数字化教学,因为教育不仅是传知识、授技能、解疑问,更要用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去引领学生。

校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果应用得好,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巨大的。目前,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家家几乎都有电脑,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将之当成娱乐、游戏的工具,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开发它们更多的功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多了解一些有意义的、趣味性的知识,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课上与课下的距离,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们更有学习兴趣,更有自主能力,能了解科学知识的现实应用、前沿动态、国际新闻等,让学生们知道学有所用,才会知道学习的意义,看到未来的前景。

目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学校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要想十分广泛地普及学校数字化教育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况且,筹备数字化教育资源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勇于探索,先以少量学校作为试点,了解并统计出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有了试点的经验,其他的学校再模拟仿办,就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之,推广并建设数字化教学,任重而道远,而且,数字化程度越是普及,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而如何解决财务问题亦是时下之难。所以,让社会了解数字化教学的意义也就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帮助,积少成多,汇流成河。大家共同出力,携手创造数字化教育的未来,给学生们打造另一片学习的天地。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超越昨天的自己,踏上自己人生的顶峰。让我们共同打造数字化教育的美好未来,一起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应用模式的完备体系,任花枝在花园里招展,任骏马在大地上奔腾,任雄鹰在天空中翱翔,让孩子在校园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段天虹.创新校园数字化管理模式 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进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2]杨成.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3]郭清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门户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2(5).

数字教育的意义第7篇

《新课标》附发字表应该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用字部分的参考。常用字2500字是我们小学第一到第三学段语文教材识字的参考标准。而次常用字1000字是初中第四学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我们将教材用字及各套教材用字分别与《新课标》附发字表作了对比,所有教材都缺失的汉字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小类:(1)数字的大写:叁、贰、捌、玖。在2009年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稿)中,研究者在一级字中全部补充了阿拉伯数字1-9的汉字大写。(2)化学元素名称:矾、钾、氨、铝、锌、氯、磺。(3)部分相对繁难字:煽、痊、痢、痘、畴。但还是有部分汉字我们今天还是常见和常用的,如:赡、酗、瞭、畴。这些汉字的是教材编写者的缺漏,还是这些常用字过于繁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合小学到初中的学生学习,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另外教材用字不在《新课标》附发字表的汉字数量也在856~1026之间。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分析现行主要的四套语文教材的用字与《新课标》附发字表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期待我们的教材在未来的修订的过程意识到教材用字与《新课标》附发字表存在的差距,并努力使教材用字向《新课标》附发字表靠近,使教材用字更加优化,更加规范化。

《新课标》附发字表前2500个汉字有4个汉字不见于教材总用字,各套教材也都有不同的汉字缺漏。不同教材的缺漏数在17~20个之间:人教版(20个):肪、辅、钙、氨、醇、氮、钾、届、刊、硫、瘤、铝、氯、钠、岐、婶、帅、猩、匈、瞩。苏教版(17个):鳄、肪、辐、钙、氨、豹、氮、钾、磷、瘤、铝、氯、钠、岐、辖、匈、仲。北师大版(18个):淀、鳄、阀、辐、蝠、钙、氨、凹、蝙、蔡、硅、钾、铝、氯、肾、抒、碳、渣。语文版(18个):鳄、纲、巩、氨、醇、氮、硅、钾、硫、瘤、垄、铝、氯、钠、岐、砂、肾、抒。《新课标》附发字表不见于教材总用字4个汉字为:氨、钾、铝、氯。从四套教材在前2500个汉字的缺漏方面来看,有些汉字在日常生活还是很常见的,如脂(肪)、(刊)物、大(婶)、(饺)子、大(纲)、(抒)情。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缺漏的汉字还是一些化学元素:如钙、氨、氮、氯、磷、碳等。这些汉字的缺漏是不应该的。我们认为在新一轮的教材编写中可予以人工干预,补充这些汉字。总之,从教材用字情况和《新课标》附发字表比较来看,发现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出入,这些研究和比较分析表明我们的语文教材汉字的编写以前还是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字表,在汉字的字种、字量、字序上有较大的差异,现在有了《新课标》附发字表,这样就为新一轮语文教材编写与优化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附发字表存在的不足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