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合集7篇)

时间:2023-05-30 14:44:31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1篇

一、皖西红色文化对于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价值

皖西特指安徽省六安市,是红军的摇篮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皖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优良革命传统及其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安徽省广大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加速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安徽文化软实力的宝贵文化资源。皖西红色文化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别是与皖西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相结合,包含着一系列的革命期刊文献、文物遗址、规章制度以及凝结于其中的革命精神等。形成于皖西苏区的皖西红色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内容丰富。皖西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物”“事”“魂”四个方面,红色人物繁多,仅开国将军就达108位(安徽全省130位);红色文物丰富,如楹联、标语、宣传画、像章等文化载体丰富;红色事件较多,红色故事、传说广为流传;皖西红色文化之“魂”即为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深刻。第二,具有连续性。皖西苏区所在的大別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唯一一处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坚持斗争的地方,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第三,革命旧址分布广泛。皖西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达549处,其中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22个,市级8个,县级34个[2]。数量和种类之多、等级之高,位居安徽省前列,分布在皖西各地。既有重要革命机构旧址、会议会址,也有党史事件旧址、英雄人物活动遗址、革命先烈故居、陵墓和纪念设施等。第四,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皖西地区在革命年代所产生的歌曲、歌谣、曲艺、诗歌、画报等文化艺术作品较多,充分体现了皖西红色精神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反映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2018年3月至6月, 为深入分析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现状, 课题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线下随机访谈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一项专题调查, 其中网络问卷调查不限制地区, 线下访谈采集选取皖南、合肥和皖北地区的4所大中专院校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650人参与。高中生占0.91%、本科生占92.3%、研究生占6.79%,男性占61.6%、女性占38.4%,理工类专业占65.8%、文科艺术类占34.2%,皖西地区青少年占27.5%、安徽其他地区青少年占70.1%、省外青少年占2.4%。

(二)调查内容

1.青少年对皖西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对象对较为突出的15处皖西红色文化遗址(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许继慎故居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苏家埠战役总指挥部旧址、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红25军军政机构旧址、红28军军部及重建旧址、斑竹园朱家祠、立夏节起义旧址、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鄂豫皖苏维埃政权旧址群、霍山烈士陵园、西镇暴动纪念馆、诸佛庵兵变旧址、舒传贤故居)基本上全了解的占13.3%,了解部分的占80.39%,一点不了解的占6.31%。其中,了解或部分了解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72.6%,了解或部分了解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93.6%。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皖西文化较为熟悉,但是女生和外省学生对皖西红色文化明显了解较少。而对于是否知晓“皖西红色文化革命遗址遗迹数量、等级位居安徽省各市之首”这一问题上,只有5%的调查者表示知晓,且全部是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其余95%的调查者表示不知晓。

2.青少年参加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情况。青少年是各种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满意度是研学旅行开展效果的直观反映。调查发现,参加过研学旅行活动的青少年仅占4.91%,大多数学校并未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这一方面与安徽皖西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重视不够、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不积极有关。在参加过研学旅行活动的青少年中,只有32.3%的青少年参加过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研学活动,其余67.7%的青少年从未接触过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参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非常有意义,这说明新时代的青少年能够意识到加强红色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3.青少年宣传皖西红色文化的行为愿意。值得欣喜的是,有96.3%的学生表示应该通过课堂学习皖西红色文化并愿意宣传,87.2%的青少年表示实地体验后愿意对皖西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仅有5%的学生不愿意了解、也不愿意宣传皖西红色文化。对于是否愿意通过书籍、网络、影像等资源学习皖西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品质,99.1%的青少年表示非常想,不想学习的仅占0.9%。在是否愿意通过个人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去宣传和展示皖西红色文化这一问题上,30.9%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宣传,3.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宣传,65.6%的人表示没实地体验过、可能说不清楚。遗憾的是,72.8%的青少年沒有参与过学校或班级对皖西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75.6%的青少年表示,学校很少通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皖西红色文化。

(三)结果分析

首先,无论是哪个阶段的青少年,都有意学习宣传皖西红色文化,对皖西红色文化普遍认同并且有实地体验的愿望。其次,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较少注重红色文化元素,往往以自然风光观赏、农耕田园体验为主,普遍存在着重游轻学、规划随意、组织实施“去学生化”等问题[3]13。最后,虽然国家正积极致力于开发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当地政府在宣传上还拘泥于传统模式,大多只见于报纸新闻报道,而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没有积极宣传,在开发模式上也只限于旅游企业自发参与、零散组织的模式上,政府、学校、企业没有真正形成联动,极大地限制了皖西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的历史和精神作用的发挥。

三、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研学旅行,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尝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研学体验教育活动。然而,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204个青少年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安徽省的3处入选地都不在皖西地区,第一批“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也不在皖西地区。皖西地区现有省级研学旅行基地5个,与皖西红色文化资源有关的仅有金寨红军广场景区、独山革命旧址群、“两园一院”研学旅行基地(红军纪念园、金寨革命烈士陵园和安徽金寨干部学院)3处。当前利用皖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基地和营地建设仍然不足,难以将其独特优势充分发挥。

皖西红色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感染力强,其中的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革命事件、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首红色歌谣都鲜活的再现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无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我们就地取材采用不同方式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方式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因此,针对皖西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红色文化宣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课题组建议:

(一)综合运用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加大皖西红色文化推介力度

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4]。各级各类学校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比重,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完全融入到革命年代,用心去体会那个时期所形成的各种民族精神[5]31。旅游、教育、宣传、共青团等多部门应联合开展皖西红色文化和研学旅行产品的宣传活动。可以在研学旅行活动中邀请一些皖西名人、专家、学者和红军后代讲述皖西革命历程和代表人物,要求青少年通过 PPT、视频、调查报告、漫画、诗歌等方式进行汇报展示,分享感受,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网络投票等方式,鼓励青少年学生报名参选“皖西红色文化推广大使”,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国庆”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主题皖西红色文化征文、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和研学旅行产品的熟悉度和影响力。可以面向青少年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努力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到文艺创作、娱乐休闲、网络服务、影视出版等行业之中,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喜闻乐见的皖西红色文化宣传产品。同时,要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自媒体进行广泛报道,扩大皖西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润物无声地浸透到青少年的QQ空间、朋友圈和日常生活中。

(二)设计互动参与项目,增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感体验

只有契合青少年成长需求、体验愿望的差异性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和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才能掀起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热潮。因此,皖西地区各级政府要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构建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项目,既要有对革命遗址、遗迹和人物故居的参观体验,还要有各种能亲身参与历史感受历史的教育活动项目;要重视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特别是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红色研学教育基地、营地要不断发展壮大,持续优化体验模式和体验设计,使之成为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例如:井冈山大学连续多年组织师生赴十多个县市存在的红色艺术资源进行考察采风,编创音乐情景剧《十送红军》《长征》《井冈山,我们来了》3个节目,凭借这些学生能够设计参与,充满情感、直觉、灵性体验的实践教育活动项目,让其在轻松互动的娱乐中得到教育,体会到理想信念价值、爱国主义价值、艰苦奋斗价值、集体主义价值[6]。皖西地区六安籍的108位将军都有着不同的传奇经历和感人故事,可以让青少年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选取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人物故事,以更为丰富的视听特效来展示,借助高科技的动态影像技术对当年的革命活动进行情景再现,使其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

(三)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助推皖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皖西地区来说,只有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才能切实提高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红色精神的传播。因此,皖西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整合,形成助推皖西紅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要对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的整体,在兼顾红色主题的同时,将其与皖西地区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等资源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全国青少年喜爱的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创建成多元、个性、独特的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各地各类学校、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也要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增强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的美誉度,逐步弱化传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娱乐性,凸显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性,最终形成政、企、校联合共建、共同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皖西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项目为载体,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提升为目标、以研学旅行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 环保 科学素质 培养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boys and girls’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ing Yiming

【Abstract】Young boys and girls are the future of a nation. Whether the quality of theirs is high or not will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of a nation.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is one big problem of the future world. In this article, that writer want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nowledg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form, hoping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young boys and girls’ science quality at present, to launch the educational activity for cultivating thei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to improve their science quality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offer the society th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earth environment.

【Keywords】Young boy and gir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cience qualityCultivation

地球变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地球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拯救环境,拯救人类。”这是世界正逐步形成的共识。

我国在九十年代,主席提出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由过去倡导的“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和谐,区域之间和谐,政府和群众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的文明社会。《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规定,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是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要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决策,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行动。2006年3月《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向社会公布。提高群众的科学素质要从娃娃抓起,改革应试教育模式,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当前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如何开展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课题,它综合了多门自然学科知识,又与生活实践有紧密的联系。虽然学校没有设置专门课程,但因其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应将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如何开展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提高科学素质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十九世纪的西方教育家怀特海的教育理论对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他提出后现代教育必须:①超越僵化,正确理解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②克服二元对立观点,世界上许多看似矛盾的方面中包含统一和相互转化;③注重过程教育的两个维度;④把握教育的艺术性。

国内的环保教育在小学阶段是结合社会常识进行,内容由教育部统一颁布。初中包含在自然课程里,结合物理、化学、生物课知识学习自然界循环规律,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普通高中随着每年高考的侧重点,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科学知识,各种环境问题都有较为统一的结论。但实际培养的还是应试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近年的新课程改革中,高中阶段增加劳动技能课程就有培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在学生中开展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活动。上海一所中学的科研小组就发现利用无土栽培美人蕉可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氮的含量,净化水质。

我们的研究旨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使教育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育方法研究以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为指导,按后现代教育的原则实施:

①超越僵化,正确理解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生态科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相关因素众多,关联因子相互制约,影响关系复杂,影响作用长期而又深远,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只能在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②克服二元对立观点,世界上许多看似矛盾的方面中包含统一和相互转化。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已历经数万年,各种生物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必须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③注重过程教育的两个维度。除了课堂之外,通过实际动手,在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使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④把握教育的艺术性。充分发掘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和谐美,使知识的学习与艺术美的享受相结合,充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关系,使教育成为学习和感受自然之美的过程。

1.问题的提出与资料收集。环境保护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科普型课题,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书籍、杂志中都有大量的报道。同时又由于复杂性,导致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观点的不统一。本次课题的研究本着从基本的科学原理出发,提出与中学生知识水平相吻合的环保问题,制定与日常行为习惯相关的环保行动原则。

基本的科学原理:

①用物质不灭定理分析地球的资源循环规律;

②用能量守恒定理分析节能措施;

③用遗传进化论说明生物发展进化的规律;

④用医学中的生物免疫系统功能分析正确的人类健康科学。

六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

①节约地球资源,减少浪费;

②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③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④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

⑤维护人类良好遗传基因;

⑥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2.调查与研究。收集阅读上述材料进行整理,作为生态环保科普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编制一份《青少年生态环保素质调查问卷》,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职业中学入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在随机状态下进行,以求真实反映初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发卷500份,回收500份,答卷除少数选择题未作选择,均为有效。

通过对试题答卷统计,除了“节约资源”和“保持健康”两部分问题平均正确率为59.8%和68.4%外,其它部分的平均正确率只有32%-45%。说明当前中小学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在爱心培养、身体素质锻炼、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亟待加强。

3.编制科普资料开展生态环保知识教育。根据调查情况及最新科技动态,我们编制了一份《生态环保知识科普知识》资料,分八章,共两万字。分诸论、六个相关问题、小习惯改变大世界等。六个问题的论述,按问题的提出、原因、解决的方案,案例介绍等内容,力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与职业中学的阅读水平相适应。

科普资料以免费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并作为语文、社会等课程的参考内容,同时作为“生态环保活动月”开主题班会、出黑板报、写科普环保作文的资料。活动月中对黑板报、科普环保作文分别进行评选,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奖励。

4.行为习惯培养。科学素质的提高,要与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于2006年3月6日开始,在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生态环保,从我做起”的行为实践活动。第一周以“保护环境,拒绝一次性用品,反对过度包装”为主题。主要具体行为规范为:食堂用餐,不用一次性筷子及一次性茶杯,不用塑料袋包装食品。小店购物选择有利于回收的包装物品,如:矿泉水、易拉罐等,不买用复合材料包装的软饮料。第一周活动的结果,食堂减少了5千多双一次性筷子的消耗,少用了3千多个塑料杯,早餐改用餐具后少用了4千多个塑料袋。结果是学校外运的垃圾明显减少。

第二周开展以“节约资源,开展循环利用”为主题的活动。具体行动有:收集废塑料、废纸,筹集资金为山区贫困孩子捐文具用品、旧图书、旧衣物。全校18个班通过收集塑料瓶、废纸等,共筹集资金321元。捐旧图书1200多本、旧衣物320多件。活动的最大收获是在拾捡塑料瓶、废纸时不再感到羞涩,对废物得到再利用有一种完美的体验,树立奉献爱心、帮困济贫观念。有一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平时生活大手大脚,常以奢侈浪费为荣的学生,在活动周捡废纸、捐书、捐衣物后体验到另一种荣誉,感受到自己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在周记中深有感情地写下:捐出书和衣物后,房间里有空间了,心里充实了,仿佛看到捐出的物品给其他人带来快乐,觉得自己变伟大了。

第三周以“认识自我,爱护生命”为主题。开展测体重,量身高,测肺活量,数心率,自我评价身体健康与心情愉快程度。结合自我认识活动,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具体行为有:吃饱早饭,不吃零食;吃多种蔬菜杂粮,不偏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保证每天1个小时的运动,避免长时间静坐读书、看电视。活动的结果是使每个学生都提高了对自己身体发育状况的认识,明白了健康是生活的第一要素,是未来的前提条件。活动周,食堂就餐率明显提高,减少了一些学生用零食代替正餐的不良习惯。

通过活动周,强化了科普教育的效果,明确了日常行为的准则。

研究的结论报告

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对生态环保的基本概念有良好认识,对具体问题的判断有较大差距。

所以我们认为,当前需要对学生加强生态环保意识教育,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从认识上提高对节约资源的重视。为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鼓励人们开展正常的消费,只有不断扩大消费市场,才能保证经济得到发展。

因此,节约资源的教育,不是一味强调减少消费,而是提倡合理的、有更多文化内涵的、高雅的消费。纠正一次性浪费的、攀比性、破坏环境的消费,例如,过度包装的月饼。提倡健康消费,如旅游、健身、教育、文体、文化娱乐等方面。

②认识什么是绿色环保能源。面对日益严重的石油危机,国家不断出台新的能源政策。提高对绿色能源的认识,就能自觉响应国家号召,开展节约能源活动。例如,鼓励小排量汽车,解禁电动车上路;上调空调温度,利用太阳能,节约用电等。

③培养正确的尊重生命观念。爱护小动物,可以培养人的爱心。但溺爱也会给小动物带来致命伤害。保护野生动物,不是单纯建立自然保护区。关爱野生动物也不是一味收养、救援弱小动物。不过多干扰动物环境是根本的原则。弱小动物的死亡,是自然界对不良个体的选择性淘汰,狼吃羊也是生态平衡的需要。作为有中等知识水平的学生应该了解一些自然界严酷的现实规则。拒绝消费野生动物的产品,不食用野生动物,是保护行动的具体表现。

④调查反映出,学生对自身健康有良好的认识,平均得分达68.4,但现实是学生的体育活动还是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也有所下降。因此,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将提高身体素质放到保持人类良好遗传基因的高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⑤学生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但对污染的产生与对生活的影响知之甚少,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缺乏自觉的行动。

空气污染,其实是最严重的污染,对人类未来的生存构成最大的威胁。但由于是向大气中排放,对当地影响不大而不为人们所重视。

废水污染是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污染,其中的生活污水是直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过量使用洗衣粉、洗涤液、大量倾倒剩饭剩菜是造成生活污水增加的原因。所以,减少生活中的水污染是每个人的责任。

总之,加强对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编写环保科普资料,灌输正确的环保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周对环保行为进行强化训练,在实践中巩固环保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平养.“不完全市场中废电池管理方法初探”.《环境保护》杂志.2005.4

2 李莎、李芬.“对我国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课程,教材,教法》杂志.2005.4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校 社区 创业基地 保障机制 共建措施

一、社区的定义及淮安社区发展的基本状况

“社区”这个词是个外来语。英语是“community”,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社”、“区”一直作为地方基本行政单元被使用。早至《周礼》就有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元史》记载:“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在西方,“社区”一词为伴侣或共同关系之意。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J Toimes)提出来并运用于社会学。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组成,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不是自己有目的的选择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从滕尼斯1881年提出社区概念到现在100多年来,“社区”一词的含义多达140多种。希腊语中,社区是指友谊或团契(伙伴关系)。美国人把Gemeinschaft翻译为英语的公社,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最先提出“社区”这个概念,并极力倡导中国本土的社区工作。

社会学家之所以对社区做出不同的界说,主要是因为他们论述的角度不同。显然“社区”一词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和使用,但大多数社会学家都认为:社区有特定地域、一定数量的人口、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措施、有一套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社区成员具有认同意识和归属感。可见,社区有大有小,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街道,一所学校。本研究所说的“社区”特指与城区中职校相关的社区管辖范围内的人口、地域、管理机构。

以淮安市为[1]例,在市区94个社区中共有区(县)级社区服务中心5个、街道(镇)级服务中心15个、劳动保障服务所14个、社区服务站230个、社区警务室132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152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118个,社区职业中介机构235个;社区活动中心157个(其中,社区老年活动室129个)、社区图书室132个、社区居民学校132个;注册物管企业106家,托管面积1240万平方米。此外,还有便民服务网点4331个,民办、个体兴办的敬老院31个,幼儿园34个。132个社区全部配置了电脑,开通了社区服务网,建立了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纵向联网。

但从整体而言,淮安社区服务无“品牌”、“蛋糕”小、总量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近几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的经费投入,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专职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和新建或购买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但仍不能适应当前社区发展的需要。市区94个社区居中,有4个社区无办公活动用房,15个社区靠租房办公,5个社区用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下。原规定市、区两级财政对社区建房、购房各补贴10万元,因社区用房面积由原来200平方米以上调整到300平方米以上,社区的支出成本在加大,原补助标准偏低。

(二)社区开展服务的合力不够。

由于财政实力的限制,淮安市政府尚无足够财力提供出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需要,或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一些政府部门,往往考虑部门利益较多,没有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移”的原则。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承担着辖区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职能,街道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完成有关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也由法律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逐步演变为“准政府”组织,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社区居委会交代任务,并相应地提出一些检查、考核、验收、评比要求,再加上现在从上到下的各项工作进社区,使街道、社区干部们整天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精力开展社区服务。

(三)社区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社会救助的特困群体人数越来越少,对这部分人需要政府继续提供福利。而对广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来说,则应根据所提供服务的档次、项目、实行不同的经营方式,建立标准有别的价格体系,使社区服务按市场规律良性运行。只有这样,社区才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实现社区的全面繁荣,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淮安市社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经济总量小,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社区与中职学校共建创业教育基地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提升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功能。

中职学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承担着特定的职责,由此产生相应的功能,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代中职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社会服务作为中职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主要是指在发挥教学和科学研究两个职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智力等各方面优势,根据社会需要,直接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各个子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社区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

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社区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搞好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信息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能够被社区利用,就会大大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可以将社区资源和中职学校资源相互整合,资源互换模式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前提下,交换资源、各取所需。社区资源是离学生最近的、最便于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使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最佳环境。而中职学校有着丰富的具有一定专业技巧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为社区所利用。在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社区要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便利,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又会有利于社区的构建,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创业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和创造技巧的培训,强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照创业活动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将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与社区发展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创业尝试,磨炼创业意志。如财会专业学生负责社区小商店,形象设计专业设立理发店,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设维修部等。通过社区与中职学校共建创业教育基地,学生可从中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

(四)优化整合资源,社区与中等职业学校优势互补。

目前,淮安中职学校设置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的还寥寥无几,校内由于场地和资金的限制真正运作成功的创业基地并不多见。而企业的工学结合实习仅仅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根本不可能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学生无法得到创业实践训练,创业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中职学校与社区共建创业基地,优化整合资源,鼓励学生根据专业或特长,在社区创建适合社区居民生活所需的小型创业基地,各取所需。一方面,满足了社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达到优势互补。

三、社区与中职校共建创业教育基地的构建与保障机制

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内创业教育基地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而社区却急需相关的专业人士解决他们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难题,所以解决社区与中职学校共建创业基地刻不容缓。

(一)组织保障。

由于社区与中职学校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不同,仅靠它们自身或者各自的主管部门协调双方的利益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实现。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政府牵头成立指导委员会,成立专门的合作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位有:搭建合作平台,权威信息,制定育人标准,共享社会资源,寻找合作伙伴;同时,指导委员会通过有关政策与法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评价监督机制,规范合作行为,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并通过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二)资金支持。

在社区与中职校共建创业基地的过程中,资金始终是保障基地成功运行关键的一环。可以采取地方财政出一点、向银行贷一点、共建社区支援一点、学校筹集一点、吸引企业投资一点的办法,推进社区与中职校共建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银行应降低学生创业贷款的门槛,如降低抵押额度,建立适应中职生创业的信用担保体系;而一些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学生的创业计划进行评估,对具有操作性且收益回报预期较高的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从而缓解中职生创业的经济压力,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为两者共建创业教育基地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障。

(三)技术服务。

很多中职生对创业有热情、有想法,但没有实战经验,甚至很多中职生只是脑海里冒出个念头就想去创业,对于如何创业具体的程序却一无所知。对此,中职校应联合创业指导中心,对有创业意愿的中职学生进行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使学生对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与认识,从而能运用正确的方法与步骤创办自己的企业。

(四)政策支撑。

要共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基地,给中职学校的学生提供真实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炼创业意志和积累创业经验。由于创业教育以实践培训为主,而实践培训主要在实际生活当中进行,社区具有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实验实习场地和设施等资源。所以,社区应给予中职学校学生一定的创业优惠政策。如设置一定区域作为共建创业基地的场所,给予减免租金的政策;发动宣传报道,吸引社区更多的居民了解创业基地,在学生创办的企业里消费;提供服务职称,对于运行创业基地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社区可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解决等,从而提供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校培训的学生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社区的全面发展。

(五)专业培养。

虽然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创业活动,但基于目前淮安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现有途径,这也不失为部分学生能得到创业方面锻炼的一个机会。学校在政策上予以鼓励,社区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投入到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中。当然,这种小商品经营活动最好是结合本专业,经营场所在社区。时间上,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

四、社区与中职学校共建创业基地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社区实践基地。

根据中职学校与社区共建创业基地的指导原则,鼓励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与市场联系紧密、营利性的社区服务项目与中职学校对接,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做大做强,形成社区服务产业,具体方式如下:

1.便民利民服务

针对社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便民利民服务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可以以此作为创业的重要方式。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逐步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例如洗染、美发、美容、摄影、维修、配镜、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鼓励中职学校学生在社区设点,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收废旧物品上门的“四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2.社区家政服务

鼓励中职学校学生在社区,发展家庭烹饪、保洁、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依托中职学校的技术指导,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构建社区家政服务公司,依托各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淮安市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

3.社区文化法律服务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而社区发展中居民的文化需求也在日益提升。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应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同时,建立如KTV、房等相关的社区娱乐场所供社区居民丰富文化生活。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发挥中职学校的人才优势,做好所在社区的服务工作,重点进行科技传播、文化宣传、法律援助,帮助社区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中职学校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同时,向社区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通报中职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正在进行的主要工作。争取社区的配合支持,共同做好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利用学校优势,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创业辅导。

可以利用中职学校稳定的教学资源,面向社区中的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党团员,复退军人,残疾人,刑释解教、戒毒康复、社区矫正等特殊群体,提供创业就业的全程服务。除了定期举行创业培训班外,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可以进行分类培训计划:对有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组织参加GYB和SYB培训,并对其进行创业辅导,培养其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综合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社区常住人员中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主要通过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方式进行培训,确保其达到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年龄较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员,主要通过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培训、企业委托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等方式提高其劳动技能,具备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岗位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

(四)加强中职学校与社区各界的广泛联系。

做到中职学校与社区经常沟通交流,将各自的重大事项、将要开展的重要活动及时相互通报,使双方相互了解、互相支持彼此的工作。主动向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件,及时反映共建的新成就、新风貌。中职学校应积极所在地社区的支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主动配合公安部门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驻地网吧、娱乐场所的管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区就像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培养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缺少任何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有缺陷。要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探索三者联动共建的途径与方式,健全网络,形成制度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杨凡.权责分明,共建美好社区[J].城市开发,2012(19).

[2]王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侯钧生,陈钟林.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发展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顾东辉.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阅读推广;图书馆

1引言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全媒体时代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全媒体时代深刻地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现实,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数字化、轻微化和碎片化。

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的常态性工作,在推广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书香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媒体时代大众获取信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对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全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的阅读行为也在逐步发生改变,针对青少年的阅读推广、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2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阅读特点分析

一个人在13~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他今后将很难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阅读特点,是图书馆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基础。

2.1 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

据调查,青少年的课外阅读目的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类:一是为了开拓知识视野,积累文化知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二是契合个人兴趣爱好或辅助学业的有选择性的专向阅读;三是以放松娱乐、猎奇为目的的休闲阅读。而从各地图书馆以及书店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青少年在阅读内容选择上还是倾向于选择科幻、恐怖、悬疑、推理以及畅销网络青春爱情类作品,在这一类作品受到热捧的阅读潮流下,相对严肃的经典文学、哲学和历史类等作品则备受冷落。有专家分析,比起经典名著,如今的青少年更加钟爱娱乐化的幽默搞怪、成长中的暧昧早恋,还有恐怖的暴力悬疑内容,这样的课外书内容具备快、浅、刺激的特点,很好地抓住了他们猎奇的眼球,也迎合了他们对快餐文化的喜好。

2.2 阅读时间和阅读来源

青少年正处在初高中的学习阶段,升学考试的压力、繁重的功课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加上各种休闲娱乐的需求,课外阅读的时间已经被挤压得所剩无几。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2013年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3.5%,较2012年的96.5%下降了3个百分点,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8.26本;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79.1%,较2012年的80.5%下降了1.4个百分点,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8.97本。从人均阅读量可见我国青少年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是比较少的。除了课内阅读,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到图书馆借阅,二是自己购买书刊以及同学间互相借阅,三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上网浏览或下载阅读资料。

2.3 影响青少年阅读的因素

青少年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阅读内容的选择等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阅读氛围的熏陶、学校老师对阅读能力的训练和阅读内容选择的指导、中学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等针对青少年开展的阅读推广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青少年的成长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在现在的“00”后青少年当中,电脑、电视、手机、iPad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更习惯于手机和网络等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而当今网络文学中的玄幻、穿越、游戏等题材,也似乎更加符合这一代青少年的阅读口味[1]。

3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阅读推广形式

国际图联儿童和青少年图书馆部在《面向青少年的图书馆服务指南》中,将青少年定义为儿童和成人之间年龄的一个群体,他们正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型,这一时期是通过阅读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2]。青少年是最容易被影响和塑造的群体,图书馆应该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凭借自身特有的资源和环境帮助青少年完成智力、情感及社会交往的转变。

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中学图书馆作为校内阅读推广的主要力量,承担着为学生提供阅读服务的重任,在掌握青少年阅读特点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为培养善于阅读的青少年发挥积极作用。

3.1 常规阅读推广形式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基础,丰富的馆藏资源、优美的阅读环境、充足的开馆时间,是吸引读者到馆阅读的前提。立足于资源建设,围绕读者服务开展阅读推广,常规的推广形式有以下几种。

3.1.1 新生入馆培训。针对新生的图书馆宣传和入馆培训,是让学生了解图书馆资源的良好时机,通过入馆培训,加深学生对图书馆的了解,宣传图书馆资源,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激发入馆阅读的兴趣。

3.1.2 图书推荐与阅读宣传。设置新书推荐、好书推荐、主题阅读等专区,向读者宣传新书、好书。定期更新新书通告与借阅排行榜,通过显眼位置的宣传,让入馆读者能及时接收图书馆的推广信息,激发阅读的欲望,引导阅读品味。由于学生到馆时间有限,图书馆应该加强全校范围内的阅读宣传和推广,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图书馆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推广图书馆资源。加强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将好书推送到学生身边,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方便学生阅读利用。

3.1.3 各种读书活动。为了更加深入开展阅读推广,图书馆围绕“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周等契机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文化节活动,包括读书征文、专题讲座与科普展览、图书捐赠与漂流、阅读之星评比等。读书活动不仅丰富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形式,更提高了学生读者的参与度,扩大阅读推广的覆盖面,增强阅读推广效果。

3.2 创新阅读推广形式

全媒体时代阅读渠道的多样化,对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担当的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3]。除了传统的阅读推广形式,图书馆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契合全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追求新鲜的心理需求,丰富和创新阅读推广的形式,实现多渠道交叉宣传,强化阅读推广效应。

3.2.1 网络阅读推广。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互联网的影响,图书馆应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开拓阅读推广新门户,包括图书馆网站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兴媒介的应用。突破图书馆读者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图书馆资源、最新动态、活动宣传与图书推荐等信息直接推送到读者手上,让读者享受无处不在的图书馆服务,使推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覆盖面更广,符合青少年通过网络接收新资讯的习惯。

3.2.2 搭建读书交流平台。传统的读书社团、读书沙龙、阅读指导等读书交流活动经常受到时间和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各种社交网站和即时通信工具十分发达的时代,图书馆应积极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可通过组建QQ群、微博微信交流群、豆瓣小组等,实现图书馆员与读者间的实时交流,提供咨询服务与指导,鼓励读者间分享读书心得、交流讨论读书见解等。通过线下的活动以及线上的交流相结合,倡导阅读与分享,从而实现推广阅读的目的。

3.2.3 新颖读书活动。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是活动要常办常新,否则就失去了吸引力。近年来兴起的真人图书项目,是一种非常新颖的阅读形式,通过与“真人书”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人生故事等,这种读书形式以其直观、亲密、真切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图书馆可尝试与其他机构合作或面向社会招募“真人书”, 将真人图书项目引入校园,与青少年亲密接触,既能以其新奇的读书形式吸引眼球,又能满足青少年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以及人生百态的好奇心。

4青少年阅读推广发展策略

青少年群体是阅读推广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背景下青少年的学业压力非常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图书馆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图书馆的推广形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创新性[4]。针对这一现实以及全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阅读特点,中学图书馆作为青少年阅读推广的主要平台,应该以阅读推广为图书馆工作的永恒主题,不断创新推广形式,“以学生为本”将阅读推广延伸到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拓宽阅读存在的空间,把现代青少年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5]。

4.1 推广活动品牌化与创新性

针对青少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推广内容的质量,迎合青少年阅读兴趣的同时要加以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推广活动要注重持续性与创新性,长期坚持才能形成品牌,注重创新才能保持吸引力。如珠海市第三中学的官方微博,自开通之时即申请了官方认证,并持续更新至今,不间断好书推荐、最新公告、馆内活动宣传、关注热点资讯等,利用微博平台开展微征文、微书摘、微书评等创新读书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粉丝规模和影响力,成为珠海市第三中学图书馆的一个重要阅读推广品牌。随着微信的兴起,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悦读”品牌的活动宣传、周末读诗特辑、好书美文推荐等。其微信推广形式既追随了时下使用微信的潮流,内容更新应时应景,推广信息的到达率和阅读率都非常高。以上两个阅读推广品牌在学生读者和同行中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们的创建与运营经验都非常值得借鉴与推广。

4.2 发挥读书社团义工团队的推广作用

创建读书社团和义工团队,是缓解图书馆开展服务与推广活动人手不足的有效方法。动员读书社团和义工团队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宣传和组织,吸收采纳学生的新鲜创意,让推广活动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阅读主体变为阅读推广人,这一变化,满足了青少年群体阅读、表达、交流、传播的需求[4],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同学中的推广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效应,架起图书馆与学生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4.3 多方协作开展阅读推广

在校园中,图书馆是开展阅读推广的主力,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组织的协作,拓展阅读推广平台。例如与书商协作在校园内举办书展,让学生直接参与图书采购,选他们真正爱读的书。在青少年的课内学习中,语文课是最好的阅读推广和阅读指导课,图书馆可与语文科组共同开展阅读指导课、读书征文、汉字书写、经典诵读等活动。珠海市第三中学每年举办的“古韵今声”经典古诗文诵读,就是一个推广经典阅读的重要平台。还可与公益团体合作,在校内举办志愿活动、专题讲座等,或尝试开展“真人图书馆”项目等。多方协作开展阅读推广,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

4.4 强化馆员业务能力

图书馆员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主导者。全媒体时代下需要复合型的阅读推广人才,馆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推广意识和互动意识,更要掌握多种媒介知识,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推广和服务,有效吸引读者,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图书馆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参加专业培训,更新服务理念,提高专业素养,重视各馆间的学习交流与阅读推广合作,通过借鉴和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更好地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

5展望

阅读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图书馆、家长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6]。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素质,不能忽略青少年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主动了解和切实把握他们的阅读特点,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推广策略,构建全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推广机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7]。只有培养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推动整个社会阅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世强.青少年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3(9):116.

[2] 潘兵,张丽,李燕博.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研究[M].北京:国际图书馆出版社,2011.

[3] 张淼,韩宇.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基于网站的内容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7):74―78.

[4] 徐晓霞,金德政,张 岚.品牌化与创新: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着力点――苏州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享[J].新世纪图书馆,2014(1):19―28.

[5] 吴锦冲.香港青少年阅读研究与阅读推广分析及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6):104―107.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5篇

(一)摸排调研

进一步了解了汉沽青少年思想现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合理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二)推进“面对面”活动深入开展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工作站、联络站工作职能,以法制教育为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交流谈心活动,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声,代言诉求,不断丰富青少年社会法制教育工作内容。

(三)组建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站)

聘请法律工作者为青少年社区法制教育顾问,定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服务行动,随时处理生活中的法律纠纷,答疑解难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二、加强宣传,拓宽法律知识传播途径

(一)法制安全教育培训

完成针对汉沽法制副校长、法制宣讲员、学校团支书、少先队辅导员、社区法制辅导员、重点青少年帮扶人等相关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

(二)法律知识宣传

结合法制宣传日、国际禁毒日等节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采用展牌、视频、广播、咨询等传统方式与QQ群、微博、短信等新媒体相结合进行法制宣传和答疑解惑。利用共青团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引导重点青少年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利用各校“校讯通”平台,开设“大手拉小手”法制安全知识短信课堂,通过向家长发送法律常识、案例分析短信息,再由家长传授给孩子,营造“大手拉小手、全家学法律”的良好学法氛围。

(三)法律知识巡讲

面向汉沽辖区内各学校、各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传播法律知识,传授自护技能,提升维权意识,并通过宣传达到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授课者可以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也可以是经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学校、社区法制辅导员,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人。

三、加强体验,发挥实践基地职能作用

(一)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依托法院汉沽审判区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案述法”情景再现、少年法庭模拟、法官讲法、青少年模拟陪审员设立、情景剧展演等体验式法制教育活动。

(二)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依托公安局、司法局看守所、少管所和110接警中心等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带领青少年参观走访、现场说法,警示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展防灾减灾自护体验教育活动。依托消防支队、武警支队开展模拟演练、图片课堂、安全自救和教授青少年简单防身术等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自护自救本领。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6篇

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青少年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们最长待的地方就是家里,那么自然其家庭教育也就会更多地影响到他们。所以,应该要重视起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主要的因素就是社会性他、以及生理性的因素,其中社会性因素中包含的有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正处于的社会环境;而生理性因素当中包含的则是遗传、性别以及年龄方面的一些因素。

家庭教育是以后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孩子们有着启蒙作用,这些在他以后的成长道路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成长起来,他是不可能不经过家庭教育而成长起来的。都说父母是孩子们最早的老师,此话不假,孩子们处于青少年的这样一个阶段,他们的各方面都还没有完全的成熟起来,他们很多的言谈举止都是来自于父母平时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直接而且持久的。因为这是他们认知最开始的阶段,所以认定的一些东西就会很难改变。

二、家庭教育现状以及方式

这几年,西方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只有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种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素质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国近些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是非常地迅速,家庭结构也不在像以前那样了,现在社会中,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出现的越来越多,不同的家庭架构那么其家庭教育方式肯定也是会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下面的几种教育方式:

1.溺爱型

这种家庭教育大多数是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之前国家一直实施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对孩子宠爱至极,甚至可以说是已经达到溺爱的程度了,孩子们提出来的要求是一定要去完成的,对他们是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大多都会带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是自理能力比较差,不懂得关心爱护他人、蛮横自私等等问题,但父母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对他们溺爱,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会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各个方面都会有着很多的负面作用。

2.专制型

父母会运用这种教育方式很多是因为受到自己父母以前的影响,因为他们的父母以前就是因这种专制型的教育来对他们的,所以他们也在用着这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这种教育方式与上面提到的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在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中孩子是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而专制型则是恰恰相反,父母才是家庭的主导者,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代表的就是一种权威,父母说出来的话就是标准,孩子们必须要去依据这样的标准去无条件的服从,不可以发出任何质疑,父母也不会去遵循孩子们的意见,如果孩子们不听从父母的意愿那么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处罚,如挨打罚站等,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不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甚至会让孩子养成自卑、孤僻、懦弱这些不好的性格,让他们在家庭里也感觉不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3.放任型

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出现在那些父母平时工作都比较忙,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的家庭,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一概不从过问,孩子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陌生,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在自己的平时生活学习方面,没有父母们的监督与引导,父母们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榜样作用,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问候,亲情意识逐渐淡薄,这样孩子们很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诱惑,让自己走上一条歪路。

4.民主型

这种教育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共同去商量解决,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孩子们可以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在这样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大多数是自信、性格开朗的,这些性格都会促进孩子们今后可以更好地发展。

但是,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中国目前的家庭当中只占到整个的百分百之三十左右,更多家庭选取的是前面三种教育方式。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案子出现不少,这就提醒众多父母需要去注重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

三、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

1.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机制

目前的学校中大多数都还是在推崇应试教育,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试教育已经开始不适应社会上的需求了,各大学校应该要严格执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对学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国家要重视孩子们的基础教育,提倡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都开始进行普及教育,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服务,不能让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产生过多的忧虑。

2.家長转变观念

现在的家长们的文化水平都不低,但是攀比以及从众这些不好的心理在他们身上依然表现的很明显,很多家长的眼里只有那些所谓的名校,拼了命似的将自己的孩子往里面送,仿佛孩子没有进入名校就是敌人一等,从而根本不关注对于孩子的情商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开始进行转型,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开始出现急于求成的现象,开始不断的给青少年们施加压力,这些都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律是不相符的,他们承受了很多与这个年龄不相符的压力,那么自然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3.家长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要想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仅仅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而是要将其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家长应该要去加强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及时地了解青少年的需求,而且老师们和家长们都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可以健康地发展。

四、结语

青少年阶段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其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家长们应该要发挥出自己作为榜样的作用,正确地引导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观念,这些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完善青少年人格的。但是,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所以家长们应该要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品性,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让他们以后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媛.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甘肃高师学报,2016,(02):75-78. 

[2]车国燕.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6,(01):130. 

[3]黄颖.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6):146. 

[4]李培培.青少年家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干预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刘芳,李艳明,卢奕安.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106-107.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第7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生 科学素质 科学能力

2006年国务院下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为了提高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课程里的一门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占15个学分。在2008~200年度我校在高中一年级开设这门必修课,真正进入学生的课表,并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课程目标。

笔者有幸成为我校第一个专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和评价阶段,每一阶段都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现就我校开展该课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成果介绍如下。

一、指导学生如何选题――问题情境阶段

该课程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选题。选题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学生课题实施的过程、最后活动成果的质量和课程的目标是否能达到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生选题阶段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让学生知道课题的基本类型,为选题做好准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社会调查型,即是学生对某种现象或是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创造发明型,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认真进行科学发明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最高层次;知识探究性,指学生就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的方位,获得学习体验,最后形成学习报告,这是研究性学习中的较低层次。第二,学生明确选题的原则,主要有自主性,选题一定要自主自愿,以自己的兴趣和较为擅长的方面为出发点,所选的课题还要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完成课题的成功性就有了保障;同时学生的选题一定要考虑可行性,包括课题进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基础、时间和精力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不能只考虑兴趣,如果学生的选题太难或条件无法满足,这样的课题只能停留在选的基础上,而根本就谈不上继续往下发展,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就是考虑课题开展过程中学生都学到了什么,不要一味的追求创新性、科学性和严密性,课题只是载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获得某种学习方法,掌握某种学习技能,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等等方面。第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课题开展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所以要解决好小组协作问题。

在课堂上笔者主要采取两大类不同的选题实践,第一大类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即笔者先在班内介绍和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这门新课程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不确定范围自由的选题,然后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相应课题。选题内容包括课题的题目、选题的原因、选题的意义或实用价值、创新点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等5个不同的方面。然后给每个学生到讲台说课题的机会,下面的同学充当评委给其提出问题和建议,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修正和丰富学生的想法,有利于课题的立项。这种方式我选择高一年级的一半班级进行实践,效果很好,发现有些学生的想法确实很独特,最后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商议评选出部分优秀的课题进行实施阶段。例如,高一(1)班的刘超逸是全班第一个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发言的同学,题目是《方便大型重物运上楼梯的装置》,当看到同学和老师一起快速转动大脑为他提供建议、议论层出不穷的时候,他有种自豪的感觉!于是这样的动力指引着他在今后的课堂中认真思考,积极动脑,很多想法一个个出炉了,算是个高产“发明家”。

第二大类,笔者首先在班级内营造一种问题情境,确定研究大的方向,学生自己提出和选择相应子课题。比如“关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从现在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在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晚上写作业的时间越来越晚以及一些实例等。让学生分析原因。学生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他们有来自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压力。他们被4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来气,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了解更多学生的眼里以及怎么解决或缓解压力等问题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最后在这个班里成立“关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和解决”课题组。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那些方面进行研究,班里学生讨论的非常激烈,最后定下7个子课题分别是:对在校的初、高中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网上、图书馆查找如何缓解学生的压力;请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到学校作相关内容的报告;请校内心理辅导教师成立“调节学生压力办公室”长期给学生咨询;征文活动;寻找校内部分同学介绍亲身体验给其他同学以帮助:可以在校广播时间定期给学生讲故事以缓解其压力。确定子课题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组,选好组长之后就可以进行实施阶段了。

第一轮选题结束后,全校高一年级12个班的选题结果涉及到调查报告50多项,最后立项进行研究的有39项;涉及到小发明和小制作120多项,最后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最后留下来进行立项研究的有98项,其中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63项,需要寻找相关科技辅导员的项目35项。在这一阶段由于笔者事先给学生

大量的例子,包括以前学生获奖的项目・、以前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料、在外听专家讲座的例子、从专利之家网站下载的大量作品图片等,这些资料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选出质量高的课题。

二、课题实施阶段

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研究过程,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开展研究、通过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要研究的问题等等。这样学生选好课题后就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且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小制作和小发明。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较强,根据自己的设想先是画出原理图。并不断的修正。然后根据设计的需要寻找材料,此处我们提倡废物利用,不主张学生花钱购买材料。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体现创新。(4)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在具体指导学生课题时,由于课题数量比较多,难易程度又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调查报告一类的课题,我的出发点就是学生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占95%以上的工作,即是在选好课题、清楚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的情况下,由小组成员自己商量起草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在课堂上由该小组派出代表给全班同学分析问卷,让班内所有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以及优缺点,集思广益,最后我再提出参考意见,小组成员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内容修改,直至最后定稿。根据学生自己的要求印制问卷数量,一般在500~2000之间不等,之后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发问卷、收问卷和统计数据等基本工作。最后,根据课堂上所讲的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相关内容,小组成员商量如何分配任务,最终提交成文的调查报告。根据学生撰写的情况,笔者对学生的作品提出相应修改意见,让其逐一进行修改,直至大家最后都满意为止。写好调查报告后还要把它转化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

小制作和小发明这一类课题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笔者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小制作,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的。例如。3班姚怡颖同学制作的“防哈气的口罩”,4班李品一同学“家用防臭型方便垃圾桶”,5班曹友霖同学“DIY墙上自定义挂袋”,12班蒲禅姝同学“盲人倒水器”,7班葛奉天同学“简易单词杯”,7班梁秋实同学“遥控自动窗帘”等等。另一大类就是有一定难度,涉及到物理和劳技等学科内容,据此情况。笔者找到相应学科的科技辅导员。让他们认领自己领域且感兴趣的课题,以便协助学生完成课题。例如,10班冯晨同学“鱼的自动喂食器”,1班刘超逸同学“方便大型重物运上楼梯的装置”,2班武嘉臻“感应式洗手液瓶”,9班武磊同学“环保手动充电的小风扇”等等,还有很多课题目前正在进行中。对于学生已经做好的作品我们要给其充分课堂展示的机会,使其具有成就感。

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以及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善于申辩。

四、综合评价阶段

对活动的评价,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步。所以,在评价阶段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

1 过程评价

建立小组的活动手册,学生把每一活动后的感受、收获、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创新的想法等都记录在册,用照片和录像做好过程记录,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即兴评价。

2 定量评价

成果评价,学生最后的宣传册,材料、倡议书、漫画等等。

3 总体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