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5-28 09:31:20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第1篇

关键字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8.5

本文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题《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Z11060S。

国内对高职大学生家庭经济因素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专门研究虽然较少,但已有研究都显示了家庭经济因素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谢虹等[1]对高中生的调查发现,与心理健康因子总分相关最高的四个家庭环境因素为知识性、亲密度、道德观、娱乐性;针对单亲学生、贫困家庭学生等的研究[2][3][4]也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拟调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家庭环境现状,分析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850份,剔除无效问卷42份,得到有效问卷2808份。其中男生1508人,女生1300人,平均年龄19.5岁。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5]是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量表有90道测题,分九个大类问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SCL-90采用1-5分评分制,分越高表示越严重。

家庭环境量表FES-CV[6]由美国心理学家R.Moss与B.Moss于1981年编制,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态下的家庭状况,评价家庭干预下的家庭环境变化,并可比较家庭环境和家庭生活的其它方面内容。该量表有90个是非题,用于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

1.3研究过程

集体施测,主试是课题组成员,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们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家庭环境各因子均显著相关。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均存在显著相关,与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如果学生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密、互帮互助、情感表达真挚直接、乐于参加社会、文化和娱乐活动、有正确的道德宗教观、家庭事务有组织、家庭成员间矛盾少,学生就可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表达情感、遇到问题愿意寻求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降低。相反,如果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缺乏关爱和交流、情感表达晦涩、家庭矛盾纠纷繁多、家庭成员远离娱乐和社交活动、低道德宗教观、家庭活动缺乏计划组织性,学生容易形成消极敏感、猜疑、冲动、孤僻、冷漠等个性。

3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关注高职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在心理普查中发现的特殊家庭学生(单亲家庭、留守家庭、贫困家庭等),通过心理咨询、专题讲座等帮助他们尽早地适应大学生活,培养高职院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悅纳自我,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学会自主管理和适应社会,这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完成。除心理健康宣传阵地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思政、人文教育课堂,利用校园网、宣传栏、校刊、广播等途径加强宣传.

发挥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的身份优势,作用于其家庭,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带给他的优势和问题,学会感恩父母和家人,学习为家庭承担责任,感受由于自身的成长带来的家庭变化,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减少对出生家庭的抱怨,形成积极的应对机制,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2009(12):95-119.

[2]刘丽,刘立娜.单亲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2011,21(2):81-83.

[3]王玲.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完整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的态度和评价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43-45.

[4]刘秀芬,杨炳丽,张丽娜.家庭环境对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5):461-463.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第2篇

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复杂多样的社会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由此使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了复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网上大量的不良信息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较弱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有的是各专业的授课教师兼任,有的是辅导员等兼任,大多数属于半路出家,对心理学知识并不精通;学生因自尊心原因有心理问题也大多羞于向教师咨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较为冷清。相关教师消极对待这份工作,高校也很少聘请专业人士做此项专职工作,对心理咨询健康工作人员缺乏培训,这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咨询的学生少,对教师的专业性需求相对较弱,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近无有。

(二)学校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和学校普遍认为教育还是以教学为中心,抓教学质量、抓毕业就业、抓科研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不全面;认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应对状态,不出现明显的问题不主动去做。

(三)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问题

许多学生把心理咨询当成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认为只有在心理出现严重问题时才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在去做心理健康咨询时经常受到其他学生异样的看待,致使大学生尽量避开心理健康咨询,在心理出现问题、情绪波动较大时,主要通过自己以及朋友进行解决,但朋友与自己都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时间相对较长。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情感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较为向往,暗恋或者谈恋爱的情况经常发生。但由于年轻,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其恋爱观往往存在相应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有35%学生谈恋爱是由于心里空虚、消磨时间以及为了解决生理需求。很多学生认为时间与现实会打败爱情,因此存在“只在乎拥有不在乎长久”的恋爱观念。

(二)学习因素

大学课程数量相对较多,对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想要提高学习质量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升入大学前通常受到教师与家长的监督,对时间没有多少自主控制权,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不能较好地对学习与休息时间进行合理规划。相关调查显示,约35%的学生经常上网打游戏,影响了学习。在毕业期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缺乏自信,于是采取躲避行为,沉浸在网络中,其中对各种信息识别性较弱,收到各种色情、暴力信息侵蚀,致使其心理出现相应问题。

(三)就业因素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各种政策与制度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仍旧存在,让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具有较大的精神压力。即将走向社会的畏惧、期待、选择,与同窗好友的分别、情侣的各奔东西、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等等因素同时作用下,一些学生会出现焦虑、迷茫、失望等心理状态,在对其处理缺乏科学性时,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措施

(一)借助校园文化完善学生心理状态

大学是由大学生这一群体组成的,大学的整体文化取向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高校可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引导下,学生可养成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素质,面对问题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因此,各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制定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高校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其一,高校应对具有较强心理疏导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培养,并让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其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快速提升。其三,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结合高校实际需求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调查和预防,同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力度,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

(三)不同年级使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用科学的方法,因为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致使其出现相应的思乡情感。同时许多学生离家距离相对较远,各省份学生聚集在一起,生活习惯等不同,在对新的生活环境适应的同时,也应对人文环境进行适应。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通常为学习与情感问题,在青春期,学生都希望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同时又想提高学习质量,两者之间如不能兼顾就会出现矛盾。步入大四后,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提高,在做毕业论文时还要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过于忙碌的生活使其心理压力相对较强。所以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问题使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如教师可支持大一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校活动与社团,在参与各种集体活动期间使其快速适应高校生活。在对大二与大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可定期组织相应的心理辅导会与讲座等,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爱情观。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学校应利用自身资源提高来校应聘企业数量,拓宽应聘渠道,降低学生就业压力,使其有较多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各高校结合我国相关部门公布的各种规章制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充分融合。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可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的相关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与普及程度较为薄弱,大多数父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高,同时,也不知道怎样根据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与教育,加上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家长对其较为溺爱,致使其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缺乏科学性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与思维方式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协同家庭共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和纠正学生各种因缺乏科学性的家庭教育所形成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第3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217-02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而时下,大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是“郁闷”、“无奈”、“空虚”等,更有甚者因想不开而自杀。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现。《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接受生活、乐于工作;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等 [2]。当然,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在把握标准的情况下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三是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早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有了粗浅的认识。《黄帝内经》一书中写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即是说,一个人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便容易导致身体上的损坏,出现“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恐伤肾、惊伤胆”的消极结果 [3]。可见,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就反映出心理健康的思想,揭示出心理活动与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有较健全的意志,有较稳定的情绪,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人格完整统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状有较客观的认识,适应良好。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第一,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吃穿住行与高中时代、家庭生活截然不同,使生活秩序紊乱,因而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第二,由于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对专业的兴趣的浓厚、等级证书的考试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业受挫、丧失自信,进而产生焦虑、烦躁、自卑、精神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不良心理反应,因而造成心理上的疾病。第三,由于学生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和主观努力不同,导致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相悖。而在与人交往中,有些同学只喜欢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交往,或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标准,常以自己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常常带着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以至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有些学生因为不善言辞、性格不合群,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第四,由于昔日“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而产生失落感。再者,随着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但心理的不成熟及所接受性教育的贫乏,使大学生在与异往时经常产生情感困扰,少部分同学可能精神崩溃引发极端走上绝路。第五,由于就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压力大,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这些都会使得面对人生转折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消极行为,甚至引起认知偏差,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从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杭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至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据相关资料表明:从整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在三成左右,而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一成左右 [1]。心理不健康严重地导致学生身心的不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己任,这个教育宗旨本身是以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为基础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人才心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在其诸因素中,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心理成分。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力水平,而个体道德水平的形成或高低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总是以一定的非智力因素为心理基础。构成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只有经过“内化”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才得以形成或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或非智力因素又影响着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无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无法适应社会,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会导致人格病态,进而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破坏社会道德等。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或智能活动是离不开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或制约的。积极的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并取得理想成就的最初条件,表现为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心理倾向;它能诱发、启动、定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智力的发展程度和水平。而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动机不仅在个体的兴趣和意志间起着转换功能,还直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制约着学习效果。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早在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明确断定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能的极小部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4]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高校而言,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中过窄的专业教育弊端,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谐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现代人文精神为特征。而“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教育模式以及长期以来对学生心理素质重要性的不足认识和实践,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差,风险意识、生存意识淡漠,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不够以及心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性和不稳定性等方面。这显然不适应于以学生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而更重要的是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

总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全面落实党的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宋彩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郑彝伦.论景岳虚损观[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2,(2).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alu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Enhancement

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YU Wen-qiong

(Changjiang Normal College, Chongqing 408100, China)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第4篇

刘利民在讲话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刘利民强调,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成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地各校要认真地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

刘利民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保障、心理辅导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他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也要根据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新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要求各地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以及初中、高中五个阶段,分别规定了具体教育内容。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指导纲要还要求,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福建省、福建省厦门市、湖北省武汉市、山西省晋中市、重庆市沙坪坝区、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山东省济南市第九中学等8个单位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第5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研究(课题编号:2008A 02)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为了摸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向前迈进,于2008年12月启动的一项基础性调查工作,并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就该课题进行研究(教基司函[2008]91号),调查时间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为期一年。此次调查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内蒙、安徽、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的50个区县进行,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班主任卷各发放300份,教研员卷发放50份,合计发放950份问卷,有效回收818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6.11%。

调查主要有五方面发现:第一,半数的被调查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但相当一部分指导机构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区县教研员总体学历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仍需提高。第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有所增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始受到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但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第三,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六成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但只有三成的学校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课时。第四,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正常运转。第五,七成被调查区县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和心理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但各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频次和范围有显著差异。

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一、建议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二、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规划。三、建议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研制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和教学研究。四、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规范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五、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纳入教育专项督导,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评估。

课题论证专家,教育部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主编陈海东对本次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感到欣慰,他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对于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认为本次课题研究设计合理,调查样本量大并有较好的代表性,统计方法运用得当,数据可靠,研究报告系统全面,国内外文献翔实,文字通俗流畅,图表清晰,讨论分析事实求是,建议中肯并具有可行性,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认为本次调查非常有意义,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数据丰富,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午晴教授对本次调查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调查研究目的明确,调查范围广泛,调查研究过程科学规范,达到了调查目的,基于调查结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陈午晴教授进一步指出如果研究对象中加入学生和家长,调查的结果会更加丰富全面。

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于长学处长认真听取了各方发言后,对本次调查表示满意,并表示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并作为德育处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他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接受委托任务以后,一直非常投入,时间并不太长,但拿出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工作十分认真,而且非常负责。调查工作卓有成效,调查报告卓有成效,调查结果富有参考价值。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第6篇

【关键词】中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 实施现状 教育教学 对策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到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目前赤峰市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我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麻烦,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随机抽查赤峰市4个市辖区、2个县及7个旗共287所中学体育教师共计328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近5年我国相关的学术著作、论文等资料为研究提供资料支持。

1.3 访谈法

就相关学术研究和课改实践请教有关教师及专家,以获得此次研究的支持。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物质保障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场地设施、体育器材与设备的投入。近年来各个学校也都有意识的加大了体育器材消费上面的投入,这从根本上消除了从前学生上体育课"一球难求"的紧张局面,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依旧存在,如: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多是刮风天气。然而能为中学生建造体育综合训练馆的学校却很少,能让学生在体育馆内上体育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体育课学生人数较多,体育教师队伍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赤峰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质量。

2.2 体育管理制度的重建分析

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都具有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的办学理念,但是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却并不乐观。学生的主体作用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肯定但是在评价方法上依旧相对单一,建议广大教师能做到灵活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3 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观念

经调查显示,多数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也能经常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还会不断的在思考和总结中完善自己的体育课堂。

学生的学习观念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对体育课堂内容学习的重视程度。

3.结论与建议

赤峰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状况整体良好,但依旧有部分学校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加大重视程度,以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赤峰市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51-161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第7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85-03

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版”)颁布实施,教师在贯彻落实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存在过于自主的现象;有的教师在现代学习方式的引入上,依然存在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错误理解现象;有的教师在评价方式上,依然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片面化现象;有的教师在目标设置上,依然存在具体化程度和准确性不高现象;有的教师在落实课程基本理念上,依然存在理解不深不透现象等[1]。出现以上问题主要与课堂定位不准,教学要求、教学方向、教学内容不明,实施方法不当等有关,原因是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未能充分认识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形式、特性及要求。这些问题若长期存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为此,本研究提出几点有效解决以上存在问题,促进新课标落实的策略。

1 从“课程性质”明定位

体育课程性质是什么?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了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2]的课程。可以看出,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在新课标实验版中也同样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3]的课程定位。由此,不具有身体练习特征的课就可以被认为是违背“课程性质”的课程。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将体育课程的特性概括为“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等4个方面。明确了这些,一线教师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首先符合课程性质,即“身体练习”。否则,就很容易上出不像体育课的课,如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下象棋。显然,这是不具有“身体练习”特征的课,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其次,体育课程的4大特性,在教学中还要得到体现,如要体现“基础性”,就要强调“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的教育;体现“实践性”,就要充分考虑并突显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现“健身性”,就要考虑“适宜负荷的练习”,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综合性”,就不可忽视“渗透德育教育”,以及注意“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重价值”。以上特性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性质”的认识、重视和把握程度。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够认真把握“课程性质”,明确其定位,方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4]。

2 从“课程理念”明要求

新课标修订版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首先明确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该理念重点要求一线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标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健康第一”,因为,有了这种正确思想的引导,才能在安排课堂各项活动中考虑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二是提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成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以及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等的前提和保障。三是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这是一条有别于新课标实验版的新的理念,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5]。四是进一步强调“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体育课堂存在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不关注差异是不正确的,但是,以往很多课堂上不关注个体差异的现象较为普遍,如目标缺少分层,课堂教学忽略特殊学生的学习等[4]。体育课堂上需要一线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及时调整,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

3 从“课程目标”明方向

学习目标在新课标中包括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课程目标指出了课程教学应朝向何方,其中分为5个方面,首要目标是“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这一目标,无论是体育教学大纲、新课标实验版,还是新课标修订版,都被作为最为关键的课程目标。二是“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是“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四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五是“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6]后4个方面的目标内容尽管与首要目标相比未表现出那么突出,显得那么重要,但是,也都不容忽视。

另外,由于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因此,总目标又根据其重要程度被拆分到各方面之中,如课程首要目标出现在“运动技能的目标”之中。这些目标,实际上是让一线教师明确课程教学不能偏离方向,至于具体到各水平段、各学年、各学期,甚至单元和课时目标的把握,需要依据实施建议中对目标提出的设置建议。

4 从“课程内容”明范围

新课标修订版在课程内容上表述较为明确,分别针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列举了一些建议内容,而且,各水平段大致在难易梯度上有一定的区分。例如就“运动技能”而言,“水平一”为达成“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目标要求,建议“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水平二”建议“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单、双脚连续向高和向远跳跃,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动作”[2]。一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中明确教学内容范围,而且按照不同水平段的内容建议,基本上可以实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从易到难的活动方式和基本运动的能力。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教什么的时候,充分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内容范围和难度十分必要。

5 从“实施建议”明方法

新课标修订版中的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其中教学建议涉及到教学内容如何定,教学方法如何选,教学目标如何设。体育教师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建议呢?

首先,就“教学建议”而言,从目标设置到内容选择,再到方法选用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明确的操作方法。比如,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不但提出了要“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而且,还要求“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还要重视“目标难度适宜”。这些具体的建议,可以让一线教师对目标更有把握,尤其是在如何细化上,可以按照建议中提出的“条件”、“行为”、“标准”3要素来衡量。只要这3个要素在一项目标中同时存在,就可以基本断定该目标较具体、便操作、可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去的目标过于笼统的现象。又如,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中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和“重视健康教育”。这就相当于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内容选择依据,不至于再出现“想教啥教啥”的错误观念。

其次,就“评价建议”而言,新课标倡导的是“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为此,在实施评价的时候,需要首先明确评价目标,然后,再合理选择评价内容,还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并要求能够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对评价的结果也要合理的运用。这些具体的建议,使得一线教师能够逐渐规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还列举了小组评价和学生个体评价记录表,可以适当的参考,并灵活把握所担任教学班级学生的评价方式。

总之,认真把握“实施建议”,就能够明确掌握各方面的操作方法,便于一线教师达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完成《课标》中提出的具体任务。

参考文献:

[1] 蔡志强.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突破策略[J]. 体育学刊,2013,20(5):76-7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毛振明.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