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河道整治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4-03 09:55:59
河道整治论文

河道整治论文第1篇

塔里木河干流位于盆地腹地,从肖夹克至台特马湖全长1321km,属平原型河流。由于塔里木河上、中、下游的地理环境不同,其河性和生态环境现状有很大的差异。上游河段(肖夹克~英巴扎)长495km,河道比较顺直,河漫滩发育,河势多变,汛期洪水漫溢;中游河段(英巴扎~恰拉)长398km,河道弯曲,河势相对稳定,泥沙淤积,洪水漫溢,无效耗水严重;下游河段(恰拉~台特马湖)长428km,河道比较稳定,但由于下游河道长期干涸,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一、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主要问题

1.干流河道水资源无效损耗

塔里木河干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沿程递减,从阿拉尔站的45.82亿m3依次递减至新其满、英巴扎、恰拉站的37.62亿、28.76亿和6.78亿m3,水量损耗非常大。

洪水漫溢是水资源无效损耗的主要形式。洪水期7~9月份是水量损失最重要的时段,上、中游河段7~9月份占全年损失水量的74.50%,其中上游7~9月份损失百分数为65.88%,中游为81.14%。对1981~1995年来水和耗水分析表明,洪水漫溢、河道渗漏、引水等分别占耗水量的43.5%、25.5%和18.2%,表明洪水漫溢是河道水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而不规整的地形加剧了洪水漫溢。据1991年和2000年河道断面资料,可以估计出干流河道的过流能力,进一步说明洪水漫溢是水量耗水的关键。

引水分流的粗放管理加重了水资源的浪费。目前,河道引水分流主要包括引水口和跑水口两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分水口称为引水口,私扒乱引和水流冲决等形成的分水口称为跑水口。由于塔里木河干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引水用水处于无控制状态,上、中游私扒乱引现象十分普遍。新疆水文局和设计院近期实地调查发现,塔里木河干流有大小分水口约308个,其中较大的分水口就有138个,这些分水口具有很大的过水能力,而且90%以上的分水口都处于无控制状态,长期跑水。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而且与洪水漫溢的共同影响下,会造成干流两岸,特别是中游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

2.干流河道的泥沙淤积及河势摆动问题

塔里木河属内陆河,来水泥沙一是随洪水漫溢和跑水进入河道两岸,二是淤积在河道内。泥沙淤积会造成河槽输水输沙能力的降低,反过来又加重河道淤积。比如,河道上游中、下河段和中游上、中河段,泥沙淤积较多,河道输水输沙能力降低,洪水漫滩的机会增加,无效耗水量增加,中游下段河道的阻水反过来会加重河道泥沙淤积。目前,由于河道淤积严重,中下游河道过水能力已难以满足河道下游的需水要求。

塔里木河上游上、中河段(阿拉尔~曲毛格金)属游荡型和过渡型河段,河势变化频繁,摆动幅度较大,流路不稳定,取水工程常常会出现脱流现象,取水难度增大。上游下段和中下游河段属弯曲型河道(曲毛格金以下河段),河势相对稳定,但岸边泥沙属沙壤土,易冲刷后退,造成河势畸形发展,弯道顶点常常会出现上提下挫的现象,凹岸取水受到威胁,也有可能出现脱流问题。

3.下游河道长期干涸,生态环境恶化

上游来水量的减少及河道漫溢、引跑水量的增加,导致进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度减少。干流地表径流的减少,造成干流区许多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河道中游区的地下水位,20世纪90年代比六七十年代下降约0.5~1.5m,大量湿地消失。下游大西海子以下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更为明显,五六十年代英苏至阿尔干地下水埋深约为3~5m,1973年为6~7m,1989年为8.0~10.4m,1997年则为9.44~12.65m,近期该地区的地下水埋深都远大于植被死亡地下水埋深5~6m,导致植被及胡杨林大量枯萎死亡,沙漠化快速发展。以阿尔干典型区为例,从1959年到1996年,阿尔干地区沙漠化的总面积由1371.22km2增加到1494.29km2,极度沙漠化所占比例由1959年的30.20%增至1996年的35.23%。塔里木河的尾闾湖泊台特马湖近百年来湖面最大范围约150km2,但湖泊干涸以后沙漠化不断发展加剧,至1997年,在罗布庄附近已形成高4~5m的半流动沙垅群,罗布庄桥面桥下积沙,沙丘包围着桥体并掩埋了218国道,河道踪迹荡然无存。因此,如此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使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作用和战略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二、河道整治的思路

为了改善干流下游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加向下游的输水量是关键。结合塔里木河干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上中游挖潜要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进行治理是必要的。

为了减少水量的无效浪费,改善土壤耕种条件,应封堵不必要的引水跑水口,进行引水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管理水平。

洪水期,塔里木河干流水位高,两岸地形不规整造成洪水大量漫溢,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洪水漫溢占总水量损失的43.5%,是河道整治的主要问题。为了减少洪水漫溢带来的无效损耗,增加向下游输水量,有必要在干流两岸地形较低的河段建设适当标准的堤防工程,阻止洪水无效漫溢。

改变目前河道淤积现状的途径主要是减少来沙量和增加河道输沙能力,由于短期内大幅度减少来沙量是不现实的,河道减淤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干流河道,特别是中游河段的输沙能力。从干流河道单宽输沙率表达式可知,通过增加河道过流量Q和缩窄河道水面宽度B,可以提高河道输沙能力。前者可以通过封堵跑水口、拦截漫溢洪水等来实现,即所谓堤防整治工程,后者可以通过调整堤防宽度来完成。

为了改善塔里木河上游河道的河性,稳定塔里木河中下游河势和提高引水的效率,结合河道的具体特点,修建一定的控导工程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段缺乏整治工程,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河势多变,过流能力不足,大量洪水漫溢和严重的私扒乱引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耗散,而且也引起了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中上游的洪水漫溢和引水无度造成下游河道断流范围和时间增加,地下水位降低,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大面积的植被、胡杨林枯萎死亡。因此,为了改善干流河道现存的水资源无效损耗和管理粗放,河道淤积和河势多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干流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社会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塔里木河干流综合治理的任务是:通过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比如输水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及疏浚、归并修建引水闸等),变无序引水为计划用水,提高河道输水能力,一般年份防止洪水无序漫溢,减少水资源无效耗损,增加进入下游河道的水量,合理配置水资源,为干流中下游生态提供水资源保障。

三、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治理对策

1.塔里木河干流治理对策河道输水整治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每年进入下游的水量不少于3.5亿m3。河道输水整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上中游的开源节流工程,二是输水配套工程。

从开源节流方面而言,控制上中游引跑水和洪水漫溢水量是增加向下游河道输水的主要途径。通过封堵私扒乱引跑水口及修建引水控制闸可以有效地控制干流两岸引水,减少无效损耗;在河道两岸较低的河段修建输水堤防将有效地控制洪水的漫溢,减少滩地洪水漫溢水量。因此,河道开源节流工程主要包括控制封堵分水口和输水堤防整治。控制封堵分水口的对策主要是封堵跑水口,归并现有引水口,修建引水闸;输水堤防方案根据输水标准,在部分河段上修建输水堤防、布设引水控制闸及生态闸。显然,前者实际上是后者必须实施的措施之一,两项对策在塔里木河治理中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采用。

无论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还是输水堤防整治方案,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水流能否稳定地输送到下游,即干流河势稳定性和中下游局部河段的输水能力问题。首先,新其满河段及其以上河道为游荡性和过渡性河道,河势多变;而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为弯曲性河道,其河岸易于冲刷,侧向变幅较大;对于一些汊道河段,汊道河势及分流比也不稳定,河势及分流比的不稳定对河道输水及引水问题都是不利的。因此,进行一些输水配套控制工程(比如河道控制分水枢纽,整治控导工程等)是必要的。其次,乌斯满河口以下河段的过流能力仅为30~200m3/s,有的断面已经淤堵。比如在霍尔加以下断面、渭干塔里木河和老塔里木河的一些断面,其过流能力都比较小,难以满足水量下泄的要求;下游河道的过流能力更小,特别是库尔干以下河道,由于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河道受到风沙沉积,过流能力很小,有的河道踪迹荡然无存。因此,结合河道设计流量,对上述河道断面进行疏浚和堤防整治,以提高中下游河道的输水能力,减缓中上游的漫溢程度。

2.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整治对策的分析

(1)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

控制封堵分水口主要是封堵中上游私扒乱引的跑水口,归并和控制引水口。实施该方案后,可以增加进入下游的水量。该方案的主要优点:一是作为干流河道综合治理的前期工程,与堤防工程相比,封堵私扒乱引跑水口或控制引水可以节省堤防工程量,减少工程的投资;二是封堵私扒乱引跑水口和控制引水,可以初步解决干流上中游引水无度的问题,减少洪水漫溢,增加下游的输水量,缓解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三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的实施,洪水仍处于漫溢状态,能较好的保护两岸的天然生态环境。

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的主要问题:一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仍没有完全解决洪水漫溢而造成水资源无益耗损问题,没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二是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没能解决河道上、中游河势多变、泥沙淤积等问题。

(2)输水堤防工程整治方案

输水堤防工程结合河势变化的特点、地形条件等因素,在封堵私扒乱引跑水口和控制引水的基础上,结合河道整治标准,对坑洼漫溢跑水或过流能力小的河段修筑堤防,防止洪水漫溢,提高河道过流能力。

与控制封堵分水口方案相比,输水堤防工程能更有效地控制洪水漫溢,更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对河势稳定也是有利的,同时还能兼顾上述方案第二个优点。输水堤防工程的主要缺点是工程量大,以及堤防工程占地和施工对两岸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或破坏。而且该方案仍有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比如堤防工程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冲淤及河性的影响,工程泥沙问题,以及上中游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因此,从塔里木河的长期整治和整体规划而言,塔里木河干流输水整治方案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首先封堵私扒乱引的跑水口和兴建引水控制闸,使干流引水无度状态和部分洪水漫溢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将上中游无效损耗水量输送至下游;其次结合两岸地形情况,对两岸地形较低,特别是跑水严重的河段进行堤防整治,使一般洪水漫溢得到控制,充分利用水资源。

3.堤防整治与整治标准

沙雅二牧场以下河道,特别是沙雅二牧场至新其满、乌斯满至阿其克河口、下游一些河段的河槽深度相对较小,变化于0.5~3.0m,且局部河段两岸地形低于河床,说明这些地方的引水口长期处于跑水状态,相应的河道过流能力不能满足输水要求。对于这类河段,首先要封堵跑水口、修建引水闸、有计划地进行引水控制;其次根据一定的洪水标准,建设堤防工程,防止洪水漫溢,提高过流能力,即局部堤防工程。另外,对一些阻水断面进行必要的疏浚,以达到有利于输水的目的。

在堤防整治过程中,是局部修建堤防,还是全线修建堤防是令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堤防修建标准实际上和选用的洪水标准有直接的关系,当洪水标准较高时(比如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对应的洪水流量较大,堤防修建的标准高,有可能上、中、下游全河段或大部分河道皆需要修建;当选用洪水标准较低时,堤防修建的标准较低,堤线短,不需要全线修建堤防;若堤防设计流量采用平滩流量时,两岸不用修建堤防也能满足要求,此时仅控制引水、封堵跑水口就可以满足要求。由于塔里木河治理的特殊性,河道治理标准与其他河道有很大的差异。对塔里木河而言,生态环境是治理的主要问题,防洪则属于次要问题。塔里木河两岸生态需水特点是通过2~3年一次的漫溢洪水,来满足两岸生态用水要求。因此,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治理和堤防工程设计的洪水标准不需过高,堤防洪水标准以满足向下游的输水量为准。

参考文献:

河道整治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类型、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设计标准。

一、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二、类型

2.1按河道自然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①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②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如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典型的裁弯取直治理的河道有:蜿蜒河(36.3kni)、七星河(140.5km)等。③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2.2按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分为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

①库区河段整治规划主要是研究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整治。水库回水变动区具有天然河道和水库的两重特性。汛期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发生累积性泥沙淤积,使原河床边界对水流的控制作用减弱,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方向发展,航道、港口码头和取水口的条件将有所改善;某些港口码头和取水口可能因泥沙淤积而受到影响。规划中可以采取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工程措施。②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⑧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研究针对建坝引起的下游河道变化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由于建坝后水沙条件的改变,坝下游河道一般发生冲刷,水位下降,河势也有变化,这些对下游河段的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港口码头建设都可能带来影响。规划中要对上述变化作出预测,并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2.3按整治程序,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整治工程量大,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河道,特别是大江大河,整治工程只能分阶段实施。河势控制规划是通过分析河段的演变过程,研究促成和稳定有利河势的工程措施。通常采用护岸工程,辅以其他措施。局部河段整治规划是在有利河势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研究对局部河段进一步整治的方案,以满足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以及港口码头建设的要求。

2.4按各部门的要求,分为航道整治规划、桥渡河段整治规划、取水口河段整治规划、堤防护岸工程规划等。这些以某一部门要求为主的河道整治规划,也需兼顾其他部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三、基本原则

主要是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重点,兼顾一般,以达到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具体分析本河段的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总结本河段已往整治的经验教训,提出适合本河段的整治工程措施。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规划中需包括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实施。

四、主要内容

4.1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还要尽量就可能引起的变化作出定量估计。这项工作一般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4.2河道两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城镇、工农业生产、堤防、航运等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的了解与分析。

4.3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4.4河道整治任务与整治措施的确定根据各方面提出的要求,结合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整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4.5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分析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论证防洪经济效益;Sk整治后增加的航道和港口水深、改善航运水流条件、增加单位功率的拖载量、缩短船舶运输周期、提高航行安全保证率等方面,论证航运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分析对取水、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效益。

4.6规划实施程序的安排治河工程是动态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应在分析治河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作出轮廓安排,以减少整治难度,节约投资。

五、设计标准

5.1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5.2整治线。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称河道整治线。平原河道整治线分洪水河槽整治线、中水河槽整治线和枯水河槽整治线,其中对河势起控制作用的是中水河槽整治线。洪水河槽整治线即两岸堤防的平面轮廓线。堤线与主河槽岸线之间需根据宣泄设计洪水和防止堤岸冲刷的需要留足滩地宽度。

河道整治论文第3篇

摘要:对口丁坝整治游荡性河道

引言

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花园口站百年一遇洪水为15700m3/s。即使发生1958年型22300m3/s的洪水,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也会小于10000m3/s[1。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不仅削减了洪峰,同时也使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在运用初期3~5年内水库将下泄清水[2[3,高村以上河段将产生大量冲刷,河道的泄洪能力将逐渐增大。在以后的相机排沙运用期,平、枯水年水库仍将蓄水拦沙运用,只有在中游产生大洪水时才有排沙机会。因此小水挟沙过多对下游河槽造成严重淤积新问题在这一时期基本上不会出现。洪峰流量的减小和水沙搭配条件的变化,为游荡性河道整治创造了新的条件,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需要游荡性河道整治配合,从而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功能,进一步把高村以上河段治理好。

游荡性河槽的整治宽度受多方面控制,即泄洪输沙的需求和控导河势的要求。其中输沙的需求和控导河势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过宽虽然利于排洪,但输沙和控导河势的能力较差,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泄洪、排沙和控导河势不同需求,确定合理的整治宽度。

一、不同历史时期对游荡性河槽整治宽度的建议

早在1922年美国水利工程师费礼门[4认为黄河下游堤距过宽是治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他根据京杭运河和黄河汇口石洼、位山、姜沟三处洪水期,洪峰流量8000~10000m3/s,最大含沙量9%~10%,实测河道断面自行刷深的情况,提出整治河宽为1/3英里(约为538m)的设想。

1946年在严恺院士主持下制定了黄河下游治理初步规划[5,下游河道整治宽度定为500m,其主要理由是,黄河山东河道虽然比降小,河宽小,但水深大。认为比降1的窄河段的过洪宽度,在比降2的游荡性河道足够用,建议采用对口丁坝为主的工程办法缩窄游荡性河段,并作了全下游河道整治规划图。

葛罗同、萨丹奇、雷巴特[4对上述治理黄河下游河道初步报告中提出的整治河宽500m表示赞同,认为河宽500m,深5m,尽可能取直的河道具有能输送含沙量达20%河水的能力。

50年代后期[6,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下游防洪新问题基本解决,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兴利,是在下游梯级开发修建拦河枢纽控制纵向的冲刷和整治河道,以利于引水航运。设计流量为6000m3/s,位山以上河道的整治槽宽定为600m,位山以下定为400~450m。由于三门峡水库改建和下游拦河枢纽破坝,河道整治工程未能实现。

1966年张瑞瑾先生提出把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成“宽滩窄槽”的设想,并具体的论述这个方针的合理性、实用性。利用窄槽输水输沙,利用宽滩滞洪滞沙,久而久之形成高滩深槽。

以上建议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无法实现,现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为实施这些建议提供了可能。

二、对现行河道整治宽度的评价及窄深河槽过洪能力

1.现行设计整治槽宽数值偏大

现行黄河下游河道整治规划[8,系根据洪水期主槽平均单宽流量为10m3/s-m,泄量22000m3/s确定的,过洪宽度为2.5~3km

若采用实测平均值,则计算出的B也为实测平均值,在游荡性河段,同一流量的水面宽变化很大,反映河床的不稳定。由于游荡性河道的比降陡,河槽极不稳定,不同来水来沙条件塑造了不同的水面宽,且经常处于变化中,如高含沙洪水塑造的河宽窄,低含沙洪水形成的河宽大,随着水沙条件的变化,河槽宽度经常变化。其二,由于河槽极为宽浅,水深在断面上分布极不均匀,漫滩后水面宽会迅速增加。因此形成游荡性河段,流量和水面宽关系散乱是必然的,不作具体分析采用平均值,确定的整治河宽不尽合理。游荡性河道整治的目的是缩窄河宽、规顺河势,故其宽度应小于自然条件形成的平均水面宽,应是主槽宽度。东坝头以上1200m,东坝头至高村1000m明显偏大。

2.窄深河槽具有极大的过洪能力

从公式可知,Q和R高次方有关,在B、n、J不变的情况下,水深增大对河道的过洪能力影响最大。

表1给出艾山站、泺口站1958年、1976年、1982年实测窄槽的过流能力表明,艾山站在1958年7月21日、22日,在河宽476m、468m,平均水深8.9m和10.6m的条件下,分别宣泄12300m3/s和12500m3/s洪水;泺口水文站在1958年7月22日、23日主槽宽295m,平均水深10.6m和13.1m的条件下,通过的洪峰流分别为10100m3/s和11100m3/s。

3.游荡性河道的洪水主要通过主槽排泄

同样由可知,在河宽、水深,n值相同的条件下,比降由1增加到2,河槽的过流能力增加40%;若泄量控制不变,则水深可减少23%。但由于比降陡的游荡性河道,同流量水面宽远大于窄河道,因此窄深河槽的过洪能力常不引人注重。在宽达几公里的水面中主流带的宽度常只有几百米。表2给出花园口站1958年,主槽宽600m、1000m过流量可达到10000m3/s以上,最大达15022m3/s。占过流总量的70~90%,甚至达到98%。

江恩惠等对游荡性河道主槽进行具体探究,认为目前所用河宽偏大[9。文献[9给出的流量和水面宽的关系图1表明,平均水面宽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宽,但水面宽的下限值,随着流量的增大几乎不变,均为500~600m。这表明主槽的宽度不随流量变化。

从图2给出的单宽流量沿河宽的变化情况可知,主槽的单宽流量可达20m3/s-m以上,滩地虽很宽但过流能力很小,单宽流量一般不足1m3/s-m。水流在宽浅河道上总是在一定宽度的主槽内集中输送(详见图3)。尤其是高含沙洪水通过后,滩地大量淤积,主槽强烈冲刷,塑造出的窄深河槽同样具有极强的输水能力,表3为花园口站实测主槽的过流能力[10,表明,在1977年经过7月和8月两场高含沙洪水塑造,在8月8日花园口站实测的主槽宽467、483m,相应水深为5.4、5.3m,平均流速3.85、3.73m/s。过流量达到8980m3/s和9540m3/s,由此可见,主槽的过流能力很大。只要能保持较大的水深,泄洪要求的河宽并不是很大。

4.窄深河槽泄洪机理

从图4给出的花园口、泺口两站洪水期,水沙过程和河床平均河底高程和最低点高程的变化可知,黄河窄深河槽在洪水期的输水能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在涨水过程中主河槽不断冲刷,最大洪峰稍后河床高程到达最低,水深达最大。1958年花园口站水位流量关系(见图5-1)表明,流量从5000m3/s涨到15000m3/s,水位只升1m,而平均水深却由1.99m增加到4.82m,增长2.81m(详见表2),水深增长的幅度远大于水位的增幅。由于,泄量和水深的1.67次成正比,因此使得河槽的泄流能力迅速增大。洪峰前后5000m3/s水位下降2m(见图5-1),主槽河底高程下降近3m(见图5-3)。

从图5-2和表1可知,洛口水文站的流量和河床高程的变化,随着洪峰流量的增大,平均和最低点高程不断降低,最大洪峰后达到最低。流量从5000m3/s增长10000m3/s,水位升高2.95m,但平均水深由6.70m增加到13.1m,增加了6.4m,也远大于水位的升高值。最大水深由8.9m增至18.1m,增加了9.2m。水深增大幅度远大于水位升幅。水深迅速增加是河槽过流能力增大的主要原因。

三、利用对口丁坝整治游荡性河道

目前黄河下游整治是采用单岸修建工程的弯曲性河道整治方案,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水沙条件将发生很大变化,河道整治也将面临新的新问题。在目前已建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在某些河段采用对口丁坝方案整治,效果可能更好[11[12[13。其依据就在于该方法在利用窄深河槽满足泄洪输沙要求的情况下,还能更充分有效地控导河势,这是其它方案所难以做到的。

在无小浪底水库的条件下,由于小水挟沙过多,河槽严重淤积,游荡性河段若按几百米进行整治。主槽将迅速淤高,形成槽高滩低的不利局面,如目前的二级悬河。河道无法长期稳定。但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初期下泄清水河床发生冲刷,水库若是造峰冲刷下游河道,塌滩会更严重。根据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1964年10月下泄清水期高村以上断面实测资料分析,游荡性河道在主槽不断的摆动中下切,造成滩地的塌滩、河道展宽。目前只在单岸修建工程,主流仍有一定的摆动范围,有些工程常不能适应,尤其是中水整治、小水运行,矛盾突出,河势会有较大变化,滩地坍塌不可避免。采用对口丁坝双岸同时控制,无论大中小水主槽都能限制在较窄范围,河势会更稳定,可防止塌滩,使冲刷向纵深方面发展。在相机排沙运用期,平水、枯水年下泄清水和初期一样,河槽也会发生冲刷,不会淤积抬高。水库排沙期的流量均大于3000m3/s,整治后的河槽不应产生淤积,甚至还应发生些冲刷,对于漫滩洪水造成滩地淤积,则有利于高滩深槽的形成。

四、卡口槽宽为600、800、1000m时对洪水位的影响

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洪峰上涨的过程中河床不断冲深,在最大洪峰流量出现时间稍后河床高程达到最低,河槽的过洪能力达到最大。河宽的缩窄会影响过流范围引起水位抬高,但主流的集中则使河槽冲刷加剧,两者综合功能,引起洪水位抬升。根据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资料,600、1000m河宽水位,泄量变化规律(详见图6),推求河宽整治成600、800、1000m时,流量由5000m3/s涨到10000、15000m3/s时的水位壅高值,并和1999年防洪预告值进行了比较[15。

从表4给出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河槽整治宽度减小,流量由5000m3/s升至10000,15000m3/s的水位壅高值DH,在相同流量变幅的情况下,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整治河宽由1000m减少至600m,DH值仅增0.1~0.2m左右。由5000m3/s涨至10000m3/s,和由5000m3/s涨至15000m3/s相比,DH值只相差0.5m至0.6m。由此可见河槽整治宽度在600~1000m变化时,对水位升高的影响并不突出。

由表4给出的DH值还表明,河槽缩窄后对洪水位的影响和天然情况下相比,在流量由5000m3/s涨至10000m3/s时,各级整治槽宽的DH值和1999年相应流量变幅的预告值的河段平均仅差0.2~0.3m。相应流量由5000m3/s涨至15000m3/s时,整治和不整治的水位壅高值DH仅差0.3~0.4m。由此可见,河槽整治宽度缩窄到600~1000m时,对洪水位影响有限,不会对防洪造成重大影响。

五、有关对口丁坝的布置形式

据阿姆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经验[13,和我们对黄河游荡性河道按微弯布置整治工程的分析,采用对口丁坝进一步整治河槽可能更有效。有关整治工程的高度,从有利于排洪考虑,以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超高标准为依据,修建对口丁坝后对泄洪影响不大,河道保持天然河道泄洪特性,工程的兴建只起护滩功能,随着河槽的冲刷,槽深的增加,河槽的过洪能力增加,深槽会自然形成。从施工防守方便上考虑,筑坝基较为有利。

若两岸对口丁坝口门较宽,水流不经常靠坝头,抢险只能以陆上为主,为了使河道在洪水期仍能漫滩,滞洪滞沙,丁坝间不修联坝,坝间的交通只用道路联结,路面可和当地二滩高出0.5m,若为防止大洪水河势出现较大摆动,工程的高程可按10000m3/s洪水位齐平设计,若考虑百年一遇洪水,应按15000m3/s洪水位齐平设计坝顶高程。当平滩流量为5000m3/s时,堤高为1.3~1.4m。随着平滩流量的增大,同样的设防标准,堤高会逐渐减小。从以上分析可知,河槽缩窄后对排洪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应根据不同河段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布置形式,以满足防洪生产等方面的要求。有关河槽的整治宽度在顺直河段可以按600~800m设计,从有利于泄洪考虑,对弯曲段可按800~1000m槽宽整治河道。有关对口丁坝的间距,根据阿姆河实践经验,为800~2150m,合1.3~3.6倍的卡口宽度。

阿姆河年径流量190~770亿m3,年沙量2.46亿t,Qmax=8000~9000m3/s,洪水期S=16~20kg/m3,4~8月洪水期沙量2.12亿t,常见洪水流量3000~4000m3/s,枯水流量为400~900m3/s,河道比降为0.00016~0.00026,最大流速3~4m/s,河槽在3~5km范围内摆动。按照土雅姆水利枢纽下游200km河段整治规划,需要填筑255道横堤,总长度250km,河道整治宽度600m,对口丁坝间距800~2150m,规划的255道横堤中在1986年报道中已建成130道,总长度达105km,在30道横堤上完成了抛石。120km的河段已部分地得到了整治,整治工程修建后,在大洪水期间仍可漫滩。详见图7。

应根据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势可能的变化情况,紧密结合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因地制宜的确定对口丁坝工程的间距和护岸的长度。

六有关选择试验河段的建议

河道整治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河道整治 施工 技巧 探讨 【论文摘要】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伴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的运用,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浅论黄河河道整治的技巧及对策。 一、河道整治工程险情概述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它对控制河道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何种类型的坝、垛、护岸等,归根到底都要满足稳定河势、疏导水流、利于防洪的需要。据统计,自2002年至200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共有191处险工、控导工程1491段坝垛出险2813次,抢险累计用石49.85万m3,耗资6212万元。工程布局及工程防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更加有效地规划治理流路,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由中国WWW.LWLM.COM收集整理。 二、出险原因分析 导致河道整治工程出险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沙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中常洪水持续时间加长,工程遭受洪水侵蚀的时间增多,工程失稳,这是工程频繁出险的主要根源;二是河势靠溜发生相应变化,上提下挫,左右摆动,造成工程和滩岸坍塌生险;三是坝岸基础薄弱,多数河道整治工程存在根石深度浅、坡度陡、断面不足等问题,达不到根石坡度1:1.5的标准要求,尽管每年都进行根石加固,但每年又有根石走失现象,导致险情不断发生;四是新修坝岸未经洪水考验,达不到稳定要求。“98”长江大水后,国家加大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新修坝岸筑坝时根槽开挖浅,冲刷坑深度不足等因素,洪水期间坝岸基础被水流迅速冲失,导致一坝或多坝连续多次出大险。 三、施工方法 (一)水上作业的施工方法 水上作业也就是旱工作业,就是在黄河河道滩地上施工,传统意义上的旱工作业除了工程主体的土方填筑之外,考虑到工程的稳定,往往要在滩面上用机械开挖一个坑槽并对坑槽进行处理且沉埋防冲体或裹护体。多选用散石沉排、铅丝笼沉排、柳石枕沉排等。 1、散石沉排实质上就是在坑槽内填抛块石加强工程的基础强度和深度。挖槽的宽度根据冲刷坑的深度及受水流冲刷的部位的强弱来决定。由于是散石施工,单个块石重量的不足使作业强度不是太高,散石沉排可以随着工程前冲刷坑的深度变化而成为坦石裹护坝体土胎并同时起到防止淘刷的作用,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多有运用。 2、铅丝笼沉排则是将块石装入铅丝编织的网内并形成较大体积的抗冲体,减少了洪水时对单个石块的冲刷走失现象,其具体施工序为:先用泥浆泵开槽(或用大型机械挖槽),然后清理坑槽,开始铺设土工织物(其中有纺布在上,无纺布居下),土工织物上铺放一定厚度的柳秸料垫层,运输石料到基坑内,开始装笼做为压载体,铅丝笼沉排体施工完毕后,再在其上部覆压土体即可。柳石枕沉排坝主要以做水下的护根结构,它所用的主要材料有柳料、麻绳、铅丝、木桩、石料等。这种沉排体易闭气,保土防冲性能比较好,当其处于坝(岸)前受溜位置时,能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起到缓冲落淤,防止淘刷的作用。它的施工工序同样是先进行基坑的开挖,并修整清理坑底和边坡,而后就要捆扎柳石枕,铺设第二层枕时应摆放在两枕之间位置以保证闭气严密及完整性,枕体上抛护散石,裹护体施工,最后修整边坡即可。 近年来,河道整治工程中开始应用土工织物沉排,土工织物是由合成纤维制成,具有抗拉耐腐、渗透性强、抗冲反虑、强度高、柔性好等特点,应用它可以削减水流对工程的冲击力,同时也可以防止水位骤升急降而形成的险情。土区织物沉排典型的有铰链式模袋砼沉排、抽沙充填长管袋沉排、褥垫式沉排等,这种结构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机织土工布作模袋,内充具有一定流动度的砼或砂浆(沙),通过灌注压力作用有效保护工程基础,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铰链式模袋砼沉排预先在模袋内埋设有高强绳索来将各个块体联接为整体,而长管袋(包括褥垫)则是将土工反虑布局部缝合加工成模袋,它们都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柔韧性,既适宜于旱工作业,也可以在水流速度不大的河面上施工。 (二)水下施工方法 河道工程的施工,经常遇到水中进占问题,传统意义上多采用黄河埽工的河工技术,即在水深流急情况下用柳石搂厢占体,底坯打家活桩以防止滑动,抛压散石并辅以抛护柳石枕闭气挑流。由于多为

河道整治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河道整治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河道整治论文第7篇

桑干河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由上游源子河、恢河在朔城区马邑汇合后为桑干河,流经朔城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在怀仁县古家坡附近进入大同市,经河北省汇入永定河。朔州市界以上流域面积8618km2,省界以上流域面积为17744km2,河道长度为241km,其中朔州段长为124km。在朔城区东榆林村建有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为6500万m3,水库大坝控制流域面积3430km2。本段河道主要支流有两条即黄水河与浑河,分别于应县西朱庄、怀仁县新桥附近汇入桑干河。并在干流东榆林水库下游罗庄、黄水河入汇口下游西朱庄附近分别设有两个水文测站。本文仅对东榆林水库下游至怀仁县新桥(浑河入口)段进行初步分析,全长81.3km。

本流域地处内陆高原,属北温带较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寒冷温差大,降雨量少,雨期集中,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降雨量为300—500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50—430mm之间。

桑干河朔州段河道,具有平原型河道特征,两岸平坦开阔,河床宽浅。河道两岸均有一级阶地分布,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2m,在安荣桥上游一带阶地高出河床3—8m,河宽约200—1500m,坡降约为0.6‰左右。河床组成物质主要是沙壤土,泥沙平均粒径0.2—0.7mm,中小水流河势变化迅速,走弯严重,主流摆动频繁。各河段河道特征见表1。干流沿线均为第四系冲积地层。

桑干河河道特征统计表(朔州段)表1

河段

距离(km)

平均坡降(‰)

主槽宽度B(m)

主槽深度H(m)

河宽(m)

河相关系√B/H

坝下—安荣桥

12

0.59

200

安荣桥—西小河

16

0.62

97

1.4

350

7.03

西小河—西朱庄桥

24

0.61

120

1.2

400

9.13

西朱庄桥—新桥

19

0.86

150

1.4

420

8.75

2水文特征分析

2.1历史洪水

桑干河洪涝灾害比较频繁,从明朝开始就有不少史料记载。据马邑县志记载:“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秋七月,马邑大雨四十日,坏城屋芦舍千余。”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桑干河上游发生了一次长历时的降雨过程,致使河道出现范围很广的特大洪水,给我省北部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洪水灾害。

从海委审定的《永定河流域规划报告》看,400年来,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洪水为桑干河我省境内调查的首位洪水,据马邑县志记载,“六月桑干河道,四关一村为水淹,溺死男女老幼共三十七口”,尉家小堡该年调查值为5140m3/s。

本世纪的1922年、1949年、1952年、1959年、1963年、1967年均出现过较大的洪水,形成沿河两岸一定范围的洪涝灾害。

2.2水文特征及对河道影响

桑干河流域地处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大部分降雨集中于汛期,属于暴雨型径流过程,非汛期的河道径流主要为神头泉水(流量为4.5——6.5m3/s)及降雨补给,输沙量则基本集中于汛期洪水。由于河道洪枯相差十分悬殊,平原河道呈复式河槽形态。

根据罗庄及西朱庄水文站的多年统计资料表明,桑干河上游的水沙系列在近四十年内的变化很大,主要表现从七十年代以后径流量,输沙量大幅度减小,含沙量下降,详见表2,河道洪水发生频率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1)六、七十年代在桑干河流域的上游干、支流兴建了一系列的中、小型水库和河道引水工程,随着工农业用水的逐渐增加,水库等水利设施对径流量的调蓄和拦截量也随之增加,以致在枯水期经常出现河道断流。拦蓄洪水的同时也拦蓄了大量的泥沙。(2)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流域的枯水年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以西朱庄站为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年平均径流量分别是六十年代的27%和14%。

桑干河上游两站分年代(10年)水沙统计表表2

年代

66—69

70—79

80—89

90—97

多年平均

径流量(亿m3/年)

罗庄站

3.584

2.387

1.605

1.367

2.037

西朱庄

3.954

1.734

1.086

0.544

1.512

输沙量(万吨/年)

罗庄站

2204

522

260

262

585

西朱庄

1892

301

214

151

435

由于河道径流量、含沙量减少,漫滩洪水出现的机率下降,导致河槽缩窄,平滩流量降低。河槽淘刷深约1.0—1.5m,呈现“V”字型枯水河槽。由于中、枯水所占比例相对增加,部分河段的曲率增大,致使洪水传播历时延长。

2.3水文分析

罗庄站采用1896年及1949年两次调查洪水,西朱庄站采用1896年及1922年两次调查洪水,加上两站全部实测洪水系列(还原后)分别进行各站洪峰频率计算,采用P-Ⅲ型分布适线,双权函数法计算统计参数。计算结果见表3。

桑干河洪峰流量特征值表表3单位:m3/s

站名

分析时段(年)

统计参数

洪峰均值

极值年洪峰流量

各频率洪峰流量

Cv

Cs/Cv

最大

最小

极值年

1%

2%

5%

10%

20%

洪峰

出现年份

洪峰

出现年份

罗庄

1952-1997

1.0

2

394

1270

1952

19.6

1986

65

1816

1541

1182

906

634

西朱庄

1958-1997

1.5

2

405

2000

1967

7.15

1986

280

2867

2321

1680

919

660

2.4各河段设计洪峰流量

东榆林水库至怀仁县新桥浑河入汇口共有两条较大支流汇入桑干河,即流域面积在2000km2以上的黄水河和浑河。黄水河入汇口距西朱庄水文站上游1.0km处,其影响可由西朱庄站的洪水系列反应。这样根据主要支流入汇情况将本河段的洪水计算分为二段即东榆林水库至西朱庄段,西朱庄至新桥段,这两段河道设计洪峰流量可由两水文站洪水资料系列分析而得。详见表4。

各河段设计洪峰流量成果表表4

分析河段

对应水文站

设计洪峰流量

备注

2%

5%

10%

东榆林水库—西朱庄段

罗庄站

1541

1182

906

黄水河入口

西朱庄—新桥段

西朱庄站

2321

1680

919

浑河入口

3河道特征分析

桑干河在东榆林水库至山阴县安荣村段的12km内两岸阶地较高;安荣村至怀仁新桥段长约69km为平原游荡型河流,河道形态及基本特征具有游荡性特征。

(1)河槽宽浅,河势散乱多变

本段河道属于平原游荡型河流,河道比降约0.8‰,河道宽阔,平均宽度400—700m,主槽宽浅,宽约100—200m,深约1.0m。河床主要由沙壤土组成,稳定性较差,在一般小流量尤其是中水流量下变化较大,河势变化十分散乱。河段内堤防工程基本上没有。

(2)主河段河床淤积严重

在河道的滩地里,两岸群众自60年代起就种植防护林带,主要有杨树、酸刺柳等,使主槽宽度缩窄,仅100—200m,因此当发生较大洪水时,洪水漫滩后,流速减缓,泥沙落淤,造成河滩内淤积严重。根据罗庄和西朱庄水文站实测资料,在近30年的时间里,河床平均淤高约1.0m,年平均淤积速度约3.0cm。尤其是薛家营水库引水段,由于在河道筑坝取水,主河槽淤积已满,形成了局部的悬河。

4存在问题及规划原则

4.1存在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本段河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河道摆动范围大,河势多变,河槽迁徙不定,危及两岸村庄及沿河耕地的安全;二是防洪标准低,由于本段河道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规划和堤防建设,个别地段修建的防护工程也因年久失修而破坏十分严重。目前的防洪标准不足五年一遇。

4.2治理目标

为沿河两岸村镇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防洪保障,为合理开发滩涂,治理盐碱下湿地创造必要的条件;

将本河段的防洪能力由现在不足五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理顺并基本控制洪、中水河势。

4.3规划原则

河道现状为基础,根据本河段的治理目标,河床演变特点,因势利导,统筹规划,着眼长远;

充分利用天然节点和经多年加固的护岸、控导工程及堤防工程,稳定河势,节约投资;

保证主要引水工程的引水条件和主要建筑物的防洪安全;

提高河道防洪标准与控制河势相结合。

5规划治理思路

5.1稳定河势,理顺流路

桑干河朔州段洪水含沙量较高,河床质为易淘涮的沙壤土,形成了散乱多变,河槽频繁摆动,河床淤积抬高的游荡性河势。因此,为了确保防洪,应当在两岸建立防洪堤防。但桑干河的流路特点仍具有一般河流的流路规律,即“小水坐弯,大水趋直”,在沿途查勘中,更多更严重的情况是在中小流量下的坐湾,因此,对于本段河流,其治理不仅要防御稀遇的较大洪水,也要防止中小水流量造成的险情,要稳定河势,保证流路通畅。

5.2宽河固堤,为泥沙淤积留下较大的位置

桑干河河道在来沙较大的情况下,泥沙的淤积不可避免。根据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治理的措施,“宽河固堤”是治理游荡型河流较正确的方针,即维持较宽的堤距,以较大的河道面积来调节洪水和储存泥沙,以确保堤防的安全。滩地过流能力虽然不大,但其削峰和槽蓄的作用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