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河道整治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6-01 15:44:22
河道整治建议

河道整治建议第1篇

【关键字】:城市;河道整治;整治方案;

[ Abstract ]: taking Lan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Lanzhou section of channel regulation scheme and release flood water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scheme can not only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ase flood waters and did not cause the water level, velocity of flow and riverbed topography greatly change.

[ Key words ]: City; river regulation; regulation scheme;

一、河道概况

黄河兰州段位于兰州带状盆地,呈东西走向,西起西柳沟,东至桑园峡,全长44.84km。全河段河槽宽窄相间,河宽变化较大,窄处仅120m,宽处可达600~700m(含江心洲)。河床基本上由砂卵石组成,且多卵石边滩及江心洲。主泓在一定范围内摆动,河段洪枯水位变幅不大。洪水期河岸时有冲刷,水面比降0.9~1.3‰。河段枯水流量540m3/s,造床流量3000m3/s,百年一遇流量6500m3/s,1981年实测的最大流量5600m3/s。河床糙率为0.032,河岸糙率为0.030~0.35,滩地糙率为0.045,中水情况下综合糙率为0.035。

本河段历年演变特征是:年内具有涨水期淤积,退汛期冲刷的特征。随着年际和年内流量分配的不同,浅滩河段河床有着相应的变化。年际间具有枯水年淤积,丰水年冲刷的特征。由此可见本河段水流输沙能力强,其河床形态、输沙条件具有山区河流的属性。

二、整治线及整治方案

2.1 整治线确定的一般原则

进行河道整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河道整治宽度及整治堤线的合理布置。相应于设计的洪、中、枯水流量,就有三种整治线,而中、枯水整治线较重要,尤以中水整治线最为重要。中水整治线的位置,应根据整治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因势利导的原则,从河道演变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来确定。由于洪水漫滩时滩地水浅流缓,河道的轮廓对河道演变和水流形态影响不大,仅在设计堤防时,根据具体河段及水工建筑物的要求,对堤线与中水河槽岸边的相关位置作一些考虑即可。

2.2 用河相关系法确定整治线宽度

对本河段的自然演变规律分析得知河段冲淤基本平衡。为此采用阿尔图宁计算稳定河宽的公式计算。根据相对稳定的弯曲型河段统计所得河宽系数ξ的平均值为1.2,求得造床流量下河宽为248~260m,;取ξ为1.0~1.1,求得河宽为218~240m。故河宽240 m可作为中水整治方案。

2.3 优良河段类比法

在市区河段上选取了几个控制断面进行论证。黄河铁桥建于1909年,桥址断面河宽230m,七里河桥建于1958年,桥址断面河宽270m,其下游1.2km(k23+600)处河宽仅200 m,此几处河段均经受了1964年5660m3/s及1981年5600m3/s洪水的考验。盐城黄河大桥建于1979年,桥址处河宽305m,1981年的洪水顺利宣泄。由此认为,河宽300m可作为设计洪水最小堤间距的参考值。

三、物理模型

3.1 动床试验模型设计

根据黄河兰州段冲积河流属性,河床质以卵石成分为主,河床变形主要是卵石推移质所引起的。故根据水流重力相似、水流阻力相似、水流挟沙相似、河床冲淤变形相似、泥沙起动和扬动相似及河型相似等条件,并利用黄河动床河工模型设计的研究成果进行推移质动床模型设计。

3.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2.1 天然状态

从河道横断面形态可知,当河宽B≤240时,河道断面单一,断面呈“U”型或不对称的“U”型。当河宽B>240m时,河槽形态已开始从单式向复式断面过渡。河宽超过300m的河段,随着河宽的增加,出现了边滩,或在河道中形成沙脊,断面形态呈“W”型,河道中出现河心滩。这说明河宽为300m时处于河中成滩的临界状态。

造床流量下垂线最大平均流速Vm、垂线最大水深hm与河宽的关系不明显,河宽大于240m时均会出现数值相近的值Vm=3.0~3.7m/s,hm=7.0~8.5m。但其断面平均流速随河宽的加大而减小,断面平均水深随河宽的增大略有减小的趋势,但变化不明显。

在兰州防洪标准百年一遇流量6500m3/s时,河宽在220m至600m范围内,Vm一般在3.8~4.5m/s内波动。流速V随河宽B的增大呈递减的变化趋势。垂线最大水深hm、断面平均水深h与河宽B的变化关系比较紊乱。可见河宽240m可作为中水整治方案的依据,河宽300m可作为设计洪水最小堤间距的参考值。在此基础上,对300m及350m整治线方案进行了研究。

3.2.2 整治方案及结果分析

350m整治方案:将天然河道宽度控制在350m,切除断面一侧边滩或滞流区,分汊河段则堵塞支汊,小于350m的河段仍保持原状进行试验。300m整治方案:切除河道中边滩或滞流区,对河道做一定压缩,使其河宽为300m,弯道附近减小至280m~300m,小于300m的河段仍保持原状。

从天然状态与整治方案水位变化看:适当压缩河道中的边滩或滞流区,并未引起水位较大幅度的增高。对于300m整治方案,流量为3000m3/s时,水位变幅为-0.13m~0.38m;流量为6500m3/s时,变幅为-0.13m~0.58m。对于350m整治方案,流量为3000m3/s时,水位变幅为-0.21m~0.28m;流量为6500m3/s时,变幅为-0.27m~0.48m。整治方案与天然状态相比水位变幅不大。300m及350m整治方案,并未引起水位较大幅度的增加,相反由于河流的自我调节作用使得断面地形趋于平坦,流速分布趋于均匀。

从水流要素看:整治方案较天然状态水深、流速最大变幅在12%以内,这样的变幅在该河段不会引起较大的河床变化,且因整治线较平顺,流速分布趋于均匀。

从河床地形看:整治后断面变窄,但断面地形起伏变化减小且趋于平坦,河槽趋向单一断面,河床纵向的冲淤变化也不大。

四、结论及建议

1.通过对黄河兰州段河道地形、河相关系、造床流量、设防流量及河中成滩条件的分析,得出了中水整治河宽为240m,防洪整治河宽为300m。

2.实施河宽300m方案,适当压缩河道中边滩或滞留区,并未引起水位及流速大幅度的增长。相反河流通过自动调节,断面地形趋于平坦,且向单一断面演变。改善了水流条件,流速分布趋于均匀。

3.整治方案的实施,使河道渠化目标得以实现,岸线平顺、固定。断面平均流速的提高,减少了污染物沉积数量,同时可确保行洪畅通。靠岸流速增大,为三条南河道取水提供了合理的渠首位置及水流条件,为工农业及人畜用水和南北两山绿化提供了方便和充足的水源,加快了再造秀美山河的步伐。并对滨河路的规划、通航及开发城建用地提供了设计参数。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4.考虑到上游水库的兴建,在来水方面表现为洪峰减小,枯水流量增大;在来沙方面主要是下泄沙量减小,泥沙的组成变细。故河道渠化可采用30m+240m+30m或60m+240m形式的复式断面,流量较小时在单式断面中流动,流量较大时在复式断面内流动。这样可在两边种植草坪,修建带状绿化公园,以美化市容,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5.亦可采用分段整治方案。兰练以上河段目前可不做整治,因为此河段河宽基本在300m左右。只是在水厂附近河宽约500m,此处为50年代修建的兰州市水厂取水口,至今运行良好。兰练至七里河桥段,河道长约15km,宽度在300m~600m之间,应进行全面整治。七里河桥至鸟岛前(k22+440~k24+300)河道宽度为220m~330m,在鸟岛处为330m,在为保护候鸟,建议此段河道以天然河宽为准,不做压缩整治。

参考文献:

[1] 张书农,华国祥。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出版社,1988.

河道整治建议第2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护坡结构改造建议

1我国传统河道护坡结构形式

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比较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因此河道的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其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这样的河道护坡结构,虽然保证了河道的坚固,但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都有影响。就拿上海市来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河道先后遭到了严重污染,虽然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河道的整治工作,并且河道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河道护坡植被种植形式较为简单,影响了河道生态效果与河道景观。由此看来,研究和改造传统河道护坡结构,提高城市河道护坡的美化工作势在必行。

2、传统河道护坡结构的影响

传统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形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形成的,它在一定的时期,对约束水的行为,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作出了较大成绩,为广大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但是,传统河道护坡对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人类生存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

2.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河道护坡,大多用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隔绝了生物和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使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严重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致使河道天然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加上城市河道水流不顺,水体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换,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常常会出现污水涌挤河道的现象,给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2.2.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中修筑人工材料防汛墙不仅代价昂贵,而且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样做的结果是对天然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继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远离了生活在其附近的现代人,人们也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绝佳场所,城市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2.3. 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现代都市的河道断面整齐划一、走向笔直,虽然有整洁美,也富有现代都市的气息,但是它违背了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需要,人们往往通过高深的河道护坡才能看到河道内的景观,影响居民观景视线,降低了河道美化城市的功效。

3、城市河道护坡结构整治的思考和建议

现代城市河道护坡结构的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改变护坡结构的用料,而且还要创新护坡设计施工的方法,以及河道护坡的植被保护,从而使河道整治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宜人居。

3.1 采用新型材料。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尝试着引进新型材料和新技术,作为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例如引进水力喷草技术、土工材料绿化网、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土壤固化剂等材料和技术,加强河道护坡的整治,会具有良好的效果。

3.2 种植发达根系固土植物进行护坡。在城市河道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护坡固土,这样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起到景观造景的作用。固土植物可以选择的主要有沙棘林、刺槐林、墨穗醋栗、黄檀、胡枝子、池杉、龙须草、金银花、紫穗槐、油松、黄花、常青藤、蔓草等。

3.3 运用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一是运用铁丝网与碎石做为复合种植基种植护坡植物。用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装碎石、肥料及种植土,放入河中,在其上面种植护坡植物,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抗冲刷能力强、整体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避免了预制的混凝土块体护坡的整体性差和现浇混凝土护坡与模袋混凝土护坡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差的弱点,同时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即使进行全断面护砌,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二是运用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草籽等组成。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在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粘接,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该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主要是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

3.4 采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护坡改造。植被型生态混凝土 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层土铺设有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在城市河道护坡或护岸结构中可以利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体做成砌体结构挡土墙,或直接作用为护坡结构。

3.5 预制板护岸槽护坡。在护岸的上下坎基间,嵌入预制混凝土板槽,板槽的大小可根据结构强度以及种植要求而定,一处坡岸可用同规格的混凝土板槽外也可大小间用,便于不同要求的种植需要。预制板护岸槽护坡的优点是结构较为牢固,种植表面较为平整,植物除可种植草皮地被外,乔灌木也能种植。

3.6网袋式覆土护岸种植。在预制或现浇的混凝土护坡板上拉网覆土种植,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河岸,因底板制作与填土的方法很多,所以也适用较陡的岸坡。在国外的一些河岸也常常采用种植袋,即用高强度、耐腐蚀的高分子材料网固定在斜坡上,然后播种,待种子萌芽后植被便覆满斜坡,效果极佳。

3.7风景岸堤种植。岸堤种植是常用的绿带种植形式,因驳岸多作垂直硬体处理,故种植范围大体在堤上,地形平坦,种植带宽度可视河边宽度、深度确定。对大部分河道而言应因地制宜,河岸两侧以栽植多排乔木为主,并附以固土地被,岸缘植以藤、蔓类植物为宜。

4. 结论

城市河道整治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城市河道护坡结构的创新和改造既是提高河道防洪、航运等基本功效的主要手段,也是美化绿化城市环境,打造和谐宜人生存环境的重要方法。为此,在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要采用新型的材料、高新技术进行河道护坡结构的改造,运用新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河道护坡植草护土,从而使河道更加亲切、自然、美观。

参 考 文 献

[1] 代全厚 张力. 《嫩江大堤植物根系固土护堤功能研究》.《中国水土保持》.1998(12).

[2] 朗咸白 江胜德 《草种――水土保持的先锋》.中国水土保持》.1999(6)..

[3] 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2).

[4] 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邵利萍.《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中国水利》.2006(20).

[5] 李永兴、刘水芹等.《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水土保持研究》2001(4).

〔6〕沈欢等. 《上海市效区河道整治中种固土护坡草的效果》.《浙江农业科学》2009(4).

河道整治建议第3篇

关键词 农村河道 综合整治 建议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内农村河道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掌握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命脉,与美好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亦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农村河道、管护好农村河道、美化好农村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广德县农村河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农村河道现状

广德县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基本形成具有蓄水、排洪、引水、灌溉等综合功能,同时兼有水生态、水环境功能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农村河道长期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加上近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导致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不仅削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广大农民的生活健康。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山溪性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大部分河段防洪标准达不到设计标准,还有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防洪能力偏低,遇到较强洪水就可能造成大的洪水灾害。

1.2.2水土流失严重

县内地貌大多为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面坡度大,坡面径流系数大。由于过去的疏林以垦代抚、顺坡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人为经济活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原本较好的生态基础遭到破坏,极大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2.3河道萎缩形势严峻

由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现象严重,加之早期的无序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倾倒垃圾、违章建设等侵占河道现象,同时由于多年来未实施清淤整治,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大为降低,对沿河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4水环境污染加剧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建设,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加大。部分乡村截污不彻底,尤其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在农业生产中,各种氮磷肥的施用,很大一部分通过地面径流也进入了河道;沿岸居民生活以及家禽养殖,排放物无组织乱堆放现象也比较突出,这也严重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河道的污染,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2.5水生态系统脆弱

水环境污染加之保护力度不够,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类过度开发侵占河滩地,剥夺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1.3成因分析

1.3.1无系统规划,群众意识淡薄

广德县经济发展建设中对农村水系的系统性衔接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水系规划,导致农村水系较为紊乱。另外,河道在广大群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就是引、排水,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无需管理得那么严格,保持得那么整洁。当地居民对靠家前屋后的河道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

1.3.2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河道治理一直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农村河道治理的环节较为薄弱。在治理手段上还是以防洪保安为主,对水环境改善等综合治理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有效的对污水进行截排和净化,不能很好的对河道进行疏通和清淤等。经费问题成为农村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

1.3.3管护缺乏

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管理水平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齐全,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的布设未能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污染源。

2广德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2.1提高防洪标准

农村河道长期淤积,行洪断面明显缩窄,使洪水危害性增强,更容易淘刷岸坡导致崩岸等灾害发生。因此,对农村河道实施综合整治,是提高防洪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交通、城镇建设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有河道的行洪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因此,对县内河段的整治,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美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2.3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步伐,扩大河道有效行洪能力和灌溉能力,提高区内的农田灌溉保证率,增加旱涝保收面积,避免或降低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3对策与建议

3.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着眼于改善农村水环境,综合考虑治理河段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以防洪要求较高的河段为重点,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筹布局,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

3.2沟通水系、截污治污

应当定期对农村河道进行疏浚,使河道无水变有水,死水变活水,河道水质提高,充分发挥河道排洪排涝的能力。完善村庄居民集中区的污水集中处理装置,及时将垃圾运至合适的位置进行处理,鼓励使用低度、无残留物的农药等综合措施对水环境进行保护,提高河网水系的自净能力。

3.3稳滩固岸、合理整治

护坡护岸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尽量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美观性、多样性,考虑沿河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和需要,结合河道水景观建设需求,在居民聚集区部分河段设置下河台阶及防护栏杆;生产区河道的护坡护岸主要体现生态性、自然性。

3.4生态景观、人水和谐

对于流经村庄段且两岸岸坡较宽的河段,考虑设置亲水平台,给村民提供临河活动的漫步空间,促进人水和谐;在场地较为开阔、两岸多为浅滩的河段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修复河流水体;结合河道河势,于生活区下游布置小型跌水以抬蓄水位,营造山区河道的水环境;迎流顶冲岸段设置挡墙硬护砌,并于墙顶种植藤蔓植物,以改善周边环境。

3.5建管齐抓、全民参与

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多种形式,加大对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教育广大群众倡导文明生活风尚,进一步增强爱护河道的主人翁观念、公民道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可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筹集一定的维护资金,增强村民的成本意识。还可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乡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使保持河道清洁畅通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河道整治建议第4篇

一、任务完成情况

从完成工作量方面看,当时计划疏浚一级河道2条段,长61.91公里;二级河道6条段,长41.75公里;三级河道125条段,长352.98公里;四级河道1111条段,长922.65公里。总动土量2608.7万方。截止20*水利年度结束,实际完成一、二级河道16条段,长128.48公里,超额完成23.9%;三级河道139条段,长393.*公里,超额完成11.35%;四级河道1804条段,长1769.81公里,超额完成91.8%。总动土量达2930.02万方,超额完成12.3%。

从工程标准方面看,议案中设计的工程标准为:一、二、三级河道3.0m以上河坡不动,下坡按原设计标准疏浚。四级河道的深度圩田地区一般不小于2米,其他地区一般不小于2.5米。清除水面恶性水生植物,做到底清、面洁、岸净。市政府及职能部门及时调整思路,在20*年后,自加压力,提高标准,与环境打造融为一体,增加“线畅、坡绿”的要求,具备条件的河坡做到整形出新,并且全部绿化到位。20*年,为切实改变河道脏、乱、差的状况,延长疏浚周期,美化人居环境,组织开展了以清除水生恶性植物、清除河坡垃圾和建立长效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两清一建”工作,共清除恶性植物1386.4万平方米,清除河坡垃圾8.5万立方米。建立健全了管护制度,落实管护经费和管护主体,并落实了管护人员1012名。

从整治的效果看,河道整治的效益已开始显现。20*年6月,全市降雨量仅为45毫米,为30年来同期平均值176.6毫米的四分之一,旱情特别严重,而经过疏浚的河道能正常灌溉。20*年水稻栽插期间正逢干旱少雨,而我市水稻能正常载插;在7月上中旬旱涝急转的情况下,能及时排涝。真正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保障了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河道整治工作也得到上级的认可和表彰,20*年度我市荣获南通市农村水利建设一等奖,20*年度我市被江苏省财政厅、水利厅评为河道整治工作先进(县)市。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外地参观人员的高度赞赏。

总体上看,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按照市政府议案和人大决议的要求,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克服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提前、超额、超标准完成了目标任务。通过河道整治不仅疏浚了河道,而且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整治河道,规划先行。在全面分析各级河道淤积现状的基础上,市政府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河道整治三年攻坚方案》,并对三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同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划。在20*年工作的基础上,市政府从重点解决水源不足问题和避免今后国家实施连申线高等级航道重复投资的角度考虑,及时决定暂缓焦港河整治工程;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市政府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及时调整了四级河整治项目,把镇区及13个现代化示范村水环境建设及一般村庄内淤塞及污染特别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河道首先付诸实施。在落实工程项目时,将河道整治与农村“三清”工程、“六清六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现代化示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促进了农村环境的全面提升。

(二)加强领导,强势推进。

为使全市广大干群达成共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人大关于整治河道的决议上来,为河道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市镇两级均成立了河道整治领导组,为河道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水务局将业务骨干分成五个组,分别由副局长带队逐镇、逐村督查指导,协助各镇协调关系,安排计划,帮助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对全市河道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推进力度空前。为使河道整治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市政府每年均召开多次现场推进会,有力地推动了河道整治工作的开展。三是宣传发动广泛。市政府充分利用会议、电视、广播、报纸、标语等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强烈的舆论氛围,市河道整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还不定期印发《河道整治简报》,及时通报全市河道整治进展情况,交流经验做法。

(三)多措并举,确保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确保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市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整治质量,切实加强质量管理。从五个方面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强化质量意识,明确质量标准。通过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将质量意识进行压力传递,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明确工程要求,明确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施工方法。职能部门以加强技术培训为抓手,从水利系统抽调技术骨干,对施工单位进行培训和指导。三是不断优化施工方法。针对不同土质、不同机械,因地制宜,完善施工方法。因打坝戽水的方法对质量容易控制,20*年明确规定,无特殊原因一律使用此施工方法。四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过程监控。在施工前,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对需要整治的河道进行全面勘测,摸清淤积情况;在施工过程中,要求监理部门进行阶段性检测,加强过程控制,保证工程质量。五是严把竣工验收关口,组织水务、监察、财政、测量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联合进行整体验收。这五个方面的工作环环紧扣、相辅相成,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思路,攻坚克难。

河道整治规模大、覆盖面广,面临着新问题、新矛盾、新困难。市、镇两级政府迎难而上,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资金筹集是河道整治工作中的第一难事,为打破这一瓶颈,根据“划分事权,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原则,市镇两级政府加大筹资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采取了“五个一点”的办法。一是向上争一点。20*年,我市累计争取到省市补助资金1280万元,其中我市获得的南通市级补助约为全南通市其他各县、市的总和;20*年争取省市补助资金约1880万元;20*年争取省市补助资金约1630万元。三年累计争取4790万元。二是财政挤一点,20*、20*、20*年度市财政预算内分别安排800万、1200万和1500万元用于河道整治。三是“一事一议”筹一点,市政府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各地“‘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用于河道整治的投入不得少于60%”。四是市场运作争一点,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是我市工作创新的亮点,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将河道整治与三清工程、通达工程、园区建设、土地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农民建房等有机结合起来,降低工程成本,实现弃土有偿使用,一土多用,有效缓解和破解了资金筹集难题。如雪岸镇连续三年河道整治未向农民集资筹劳,20*年整治三级河四条,动土13万方,复垦土地78亩,增加复垦经费17.8万元,宅地、工业园区用土收入约5万元;20*年完成三级河两条,动土14.1万方,土地复垦费及以土换资计21.5万元。五是加强管理省一点,通过科学组织招投标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降低工程造价。

2.切实做好群众工作。虽然河道整治工作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实际工作中,一些河道由于过去规划不合理及控制不严格,农民住房距河口线较近,少数群众担心河道疏浚影响宅基安全,阻工现象时有发生。镇村干部,不辞辛劳,苦口婆心地做群众工作,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3.努力注重技术创新。一级河如海运河整治是全市最大最难的工程,既是如城自来水厂取水口,又是六级航道。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采用不打坝、不断水、不断航的水下清淤方式,而大型河道水下清淤在我市尚属首次,为解决好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市水务部门以创新攻难关,以创新保质量,组织力量攻坚克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检测方法。当年如海河疏浚工程顺利通过南通市级验收。20*年通过用挖掘机施工的方法整治河道,既清淤、又固坡,受到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五)严格责任,强化管理。

为确保河道整治任务的圆满完成,市政府除了要求各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外,还与各镇政府签订了河道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了《*市河道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市委、市政府根据考核结果,按得分高低对前六名的镇(区)进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且排名为后三名的镇(区)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河道整治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必须严格规章制度,规范项目管理,用好每一笔资金。市政府及水务部门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和资料归档制等六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运用规范了项目的建设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建立了河道整治财政专户,做到专款专用,工程实施中,严格按开支标准支出费用并及时报账,工程结束后结算送审。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管理为河道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六)建管并举,完善机制。

河道整治后的管理工作一直是我市的薄弱环节,也是延长河道使用寿命、发挥整体效益面临的新课题。市政府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把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列入考核责任制。一是明确了管护责任主体,全市一、二、三级河道统一由水利站管护,四级河道(包括家沟家塘)由所在村管护。二是落实好管护保洁人员,根据工作量大小合理确定管护人数,一、二级河道5-8公里落实一名管护人员,三、四级河道3-6公里落实一名管护人员。三是落实管护经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各级河道管护经费。一、二级河道全部委托给所在镇(区)水利站管理,市级给予每年每公里800元的定额补助;三级河道市、镇两级财政按每年每公里管护费1000元的标准各半负担;四级河道由所属村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支付,不少的镇也明确了镇财政以奖代补的政策。四是建立农村河道管护制度。五是建立了镇每半月自查、市每月巡查的考评机制。各镇也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新时期河道管理的新机制,涌现了一批好的典型。石庄镇将各级河道、防渗渠道、通达工程等农村公共设施一并落实管护措施;东陈镇的山河村在高标准整治河道后,将河道管护工作分段落实到户,村委会定期检查。雪岸镇水利站在桥头河边垃圾容易集中的地方拟投资兴建10座垃圾房,已建3座垃圾房,配备了100个垃圾箱,为维护河道清洁提供硬件支撑。

三、存在不足

(一)不平衡性较大。

一是工程进度存在不平衡性。快的镇已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慢的镇未能达到序时进度;快的村在三、四级河整治结束的基础上开始着手整治家沟家塘,慢的村四级河整治还有一半以上的工作量,家沟家塘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二是工程质量存在不平衡性。已整治的河道标准质量参差不齐,总体而言,市办工程好于镇办工程,镇办工程好于村办工程。而镇与镇、村与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开发区和*港区一些河水面恶性水生植物还未能全面清除,整治标准不高。

(二)部分边界河道存在“肠梗阻”现象。

市与市(县)的界河,如与海安交界的桥坝头河、与泰兴交界的如泰界河、与通州交界的勇新界河等由于缺少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整治。一些镇与镇之间的界河如丁堰与东陈交界的老凌河、如城与东陈交界的东八里港、郭园与石庄交界的竖郭石河等河段,由于受少数干群认识程度不等,沿河居民多、协调难度大,受益不均衡引起的积极性不一,相关镇、村财力不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没有整治到位,使得与之相连河道的排灌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河道整治的综合效益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三)部分河道整治质量不高,配套滞后,主干河道部分地段河坡坍塌严重。

我市三级河道多为居住河,基于历史原因,一些河道部分河段无法整治到位。河道整治工作起初注重的是恢复排灌功能,重点是水下部分清淤,对水线以上的河坡并无明确的整治要求,导致大部分整治过的河道工程形象不佳。政府议案中提出“要有计划采取加大涵洞孔径、降低涵管埋设高程和拆坝(涵)建桥等措施清除坝头坝埂。搞好建筑物的配套”。各镇(开发区)、村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清除坝头坝埂和配套建筑物的工作未能有效组织实施。有些三、四级河五、六十米就一座土坝,严重影响排涝防洪;据初步测算,一个五万人规模的镇,要将三、四级河的建筑物基本配套到位,投入约在500万元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配套建筑物的新建或改造,导致的后果是大大加快河道淤积的进度,缩短河道的使用寿命,削弱河道整治的效果。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曾作出《关于加强骨干河道河床保护的决议》,市十三届人大并进行过专题视察,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沿河经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骨干河道河床保护工作等建议意见,但有些建议意见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二级河道国有河堤未能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周边群众垦坡种植,难以护坡到位,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部分地段河坡受船行波的长期冲刷,导致主干道部分地段河坡坍塌严重。

(四)资金筹措难度大。

资金筹措难依然是市、镇、村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市河道整治资金主要来源于四方面:上级补助、本级财政补贴、“一事一议”和市场化运作,除上级补助资金可望基本落实外,其余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缺口,至20*年底,“三年攻坚”已全面完成,但市级财政仍留有652.72万元的资金缺口。市政府规定各镇要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三级河道疏浚工程及对四级河工程的“以奖代补”,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镇未能将此项支出列入财政预算,一些镇即使列入了预算,也由于财政拮据难以落实到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河道整治资金的重要来源,市政府要求各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用于三、四级河工程的资金不得少于60%,但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保证,因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使用项目较多,村公共服务中心、通达工程、农民集中居住、村级债务的化解等等绝大部分需要从中加以解决;市场化运作是河道整治经费的重要补充,但由于各地条件不同,有的镇、村弃土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不能实现以土换资。

尽管三年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和超额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但资金支付的缺口仍然存在,部分工程资金是由施工单位垫支的,特别是村办的四级河道,这个现象尤为突出。因此,一些经济薄弱的镇、村将会形成新的债务,并极有可能影响下一轮河道整治工作的开展。

(五)依法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我市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一是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深度不够,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爱河护河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执法体制有待完善,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我市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现有执法队员9名,各镇水利站配一名执法队员,以片为单位设立执法中队,由市水政监察大队派一人兼职做中队长。在实际工作中,各镇受一人不好执法的制约,要执法须两镇以上联动,而各镇水利站实行属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缺乏统筹协调的手段,镇与镇联合执法缺乏可操作性,而依靠市水政监察大队对全市的违法违规实行管理则显得势单力薄。三是水行政执法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最为突出的是河道上的违章建筑,长期得不到拆除。

四、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市政府在进行下一轮河道整治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实现工作重心的“四个转变”:由重点整治向全面整治转变,由重功能恢复向功能恢复与环境打造并重转变,由重疏竣轻配套向疏竣与配套并重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并提出如下提议:

(一)抓重点、促平衡,完善功能,提高质量。

首先,按照既定目标,对尚未完成三年整治计划的磨头等镇,要加大推进力度,督促其在年度内加快整治进度,全面完成任务。*经济开发区、*港区及各镇镇区要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搞好新一轮整治。其次,对边界界河要加大协调力度,尤其是镇与镇之间的界河要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确保不留整治死角,不留盲区。再次,要按照议案要求,清除坝头坝埂,并将此项工作与农村危桥改造、道路建设等工程有机结合。要高度重视配套建筑物的完善。水利部门要做好配套建筑物的普查、登记、造册、设计、测算、建档等工作,要将配套建筑物的修建完善工作列入下一轮的河道整治计划并加以考核,并在市级财政预算中给予一定的资金考虑。与此同时,要高度关注如城城区主要水系畅通问题。

(二)加强长效管理,巩固放大河道整治成果。

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要根据河道整治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加强针对性宣传。结合我市的实际,针对目前执法力量薄弱的现状,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上做文章,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执法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新时期适合*市情的办法,对历史遗留的河道违章建筑问题,市、镇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并杜绝新的违章建筑。

治理是基础,管理是保障。要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护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责任落实到人,强化考核,保证河道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加大对长效管理机制执行的督查考核力度,通过管理,巩固整治成果,延长河道使用寿命。

认真总结袁桥、常青、磨头等镇国有河堤林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加快全市一、二级河道的国有河堤确权定界和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全面植树栽草护坡,杜绝垦坡种植,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力求经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三)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快推进河道整治工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要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将水利建设基金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要拿出更多的份额用于水利建设。要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市、镇两级河道整治经费的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部分现阶段应大部分用于当地的河道整治。同时要结合通达工程、土地整理等,做到弃土多用,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捐助,达到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目的。

(四)与时俱进,认真修编河道整治规划和水系规划。

河道整治建议第5篇

百姓愿望 还我“江南水乡”

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温州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三区一市管辖。

温瑞塘河水系,与温州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这条塘河孕育了温州独特的塘河文化,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温州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家住塘河源头岷岗村的退休教师徐老伯回忆起儿时的塘河,眼里泛起泪光:“曾经沿阶而下,温瑞塘河河水清澈见底,水草、小鱼悠然自得,纱布做个小网兜,就可以在河里捞起小虾米喂金鱼。母亲用河水洗衣、淘米,父亲在河里游泳、摸鱼。”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温州经济的迅猛发展,水体污染、河床淤积等问题使塘河水环境逐步恶化。据温州市环保局的数据,2000年温瑞塘河水质满足IV类水要求的河段长度仅占15.0%,V类及劣于V类河段占85.0%,许多河段水体发黑、发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水体污染越来越突出。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与河道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以及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等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一位住在杨府山下的村民说:“天一热,水就发黑发臭,味道十分难闻,一整天,我们连窗户都不敢开。鱼虾也死绝了。被污染后的塘河水,连洗马桶都嫌脏。”

温瑞塘河日趋严峻的水环境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沿河百姓要求治理温瑞塘河的呼声十分强烈。从1998年开始,市政府把治理温瑞塘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提出“大力治水疏河,再现江南水乡风采”,实现“河水变清、河道变宽、河岸变美、河床变深”的目标。

温州市历届人大常委会一直关注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工作,市九届人大常委会曾作出《关于加快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决定》。2008年2月,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瞿韶军等31名省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要求对温州温瑞塘河水系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进行立法的议案,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尽快为温州人民的“母亲河”进行立法保护。

“看着‘母亲河’被严重污染,我心如刀绞,抢救‘母亲河’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瞿韶军说,“谁排放,谁出钱!治理污染严重的温瑞塘河,既要用经济制裁手段,也要通过立法手段。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三区一市管辖,所以必须通过立法来理顺行政关系。”

目前,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正牵头进行塘河立法的前期准备工作。

忧心忡忡 百名代表视察塘河整治

作为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温州市委、市政府2008年“五个一”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温瑞塘河整治是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从2008年2月开始,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听汇报、实地考察、征求代表意见等方式,听取社会各界对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4月2日,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前夕,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温的五级人大代表100余人,就温瑞塘河水系污染整治工作开展会前视察。在集中听取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汇报后,代表们分4组赴鹿城、龙湾、瓯海、瑞安等地,实地视察重点区域水污染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笑华等人大代表乘船经瓯海梧田、瑞安塘下等塘河流域,至瑞安东门码头。代表们伴水而行、认真察看。浓浓的黑烟在河岸上空弥漫,河埠头变成垃圾场;塘河两岸,两三米就有一个排污管犹如炮眼一样,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在整日流淌……此时此刻,代表们仿佛能听到“母亲河”的阵阵哭泣。所到之处,眼见违章建筑随意侵占河道、水环境又黑又臭等污染状况,代表们不禁拧紧了眉头。行至部分滨河景观段,杨柳依依、桃花吐艳的水乡美景,又让大家在盎然春意中感受到了河道景观建设的初步成效,代表们的脸上微露笑意。视察中,代表们纷纷开出了“护河”药方。

省人大代表周德文感慨地说,全市人民对温瑞塘河的治理一直很关注,这几年历届政府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尽如人意,老百姓还有更多的期望。他认为,依法治河,是温瑞塘河治理的一大利器。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水利、环保、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以法治促管理。

他说:“我觉得目前治理的效果之所以打折扣,就是因为市民和温瑞塘河周边企业治污意识不强,治理到今天还是有很多单位把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到河里。应该增加保护温瑞塘河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市人大代表麻贤生说,政府有关部门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真抓实干的精神,把责任落实到位、到点、到人。瑞安市莘塍镇人大代表张茂盛说:“塘河两边的违章建筑、厂房还是大量存在,要让塘河水真正清澈起来,我们必须做到标本兼治。违章的该查要查,只有大家都重视了,塘河的环境才能根本改变。”

作出决议 塘河初现新姿

2008年4月28日,温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议案》。议案提出,要依照市委“科学治河、依法治河、全面治河”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力促温瑞塘河保护地方立法。

5月,温州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主席团经过审查,一致同意将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议案》列入大会议程。

经过认真审议,代表们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温瑞塘河综合整治的决议》。决议强调,温瑞塘河沿线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依法治河、科学治河、全民治河”的要求,全面推进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努力把温瑞塘河建设成为“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生态之河、人文之河、宜居之河。

市人大的决议推进了温瑞塘河整治的进程。2008年,温瑞塘河整治将实施156个项目,总投资8.7亿元,截至10月底,塘河沿线已实施工作目标任务99个,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自全力开展垃圾清理和清脏拆违行动以来,全市已清运塘河沿线垃圾约87.7万吨,清理河道障碍物7万余立方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约72万平方米,塘河沿岸垃圾清理和集中消纳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完成。

目前,塘河沿线的整治工程中,黑臭河道治理完成投资1808万元,屿田河、上庄河、石坦河、三廊桥河、江前河水质改善工程、蝉河示范工程、九山外河、山根河、蒲州横河、勤奋河水质改善工程正在实施。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工程完成投资3.26亿元,其中东片污水管网建成主干管10公里、截污管142公里;三湿地南仙路建成污水干管535米、沉井8座。

在加快塘河治理工程建设的同时,各地加强涉河项目审批管理。鹿城区严格把关,拒绝批准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免产生新污染源;龙湾区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并对辖区135条道路实行市场化保洁,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来到市区江滨街道的黄浃河,发现原先成片的违章棚屋不见了,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也无影无踪了。如今的黄浃河两岸的边边角角都种上了花草树木,长出新芽的杨柳随风摇曳,俨然成了一处处小花园。

“种上这些植物,都弄成绿化带了,谁会忍心扔垃圾呢。”家住市区儿路的老陈说,原先这条家门口的河道里到处漂浮着塑料袋、破衣服等垃圾,河岸两边违章棚屋东一处、西一处,还到处堆放着建筑垃圾。现在他一有空就会约上老朋友到河边坐坐。

同样,市区划龙桥河边上的鱼鳞浃半岛,原先也到处是违章棚屋,垃圾满地,如今违章建筑拆除,垃圾清理后,也种上了榕树、杨柳、夹竹桃等,已呈现郁郁葱葱的景象。

河道整治建议第6篇

2007岁末的一天,冬日的阳光穿透薄薄的晨雾,洒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沿着运河岸边,走来了一队人马,他们不是为了晨练,也不是来欣赏运河风景,他们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组,在对运河综合整治工程进行视察,实地“验收”运河综合整治效果。

从2000年开始,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运河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至今已经整整持续了8个年头。持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对改善运河水质、美化运河景观、提升运河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箭在弦上:运河综合整治提上日程

京杭大运河,一个与万里长城比肩的人间奇迹。曾经的京杭大运河,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奠定了古代杭州的优势地位。

但是,进入近代特别是现代以来,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工业化的推进,运河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解放后,运河虽几经整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京杭大运河曾经担负了漕运、民运功能,但随着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异军突起,运河航运功能明显下降,客运业务大大滑坡。据统计,杭州市运河客运量占总客运量的比重由1979年的7%下降至1998年的0.11%。

在工业化前,杭州城市规模不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都相对较小,入河污水总体没有超过运河的自净能力。但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运河两岸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运河两岸市区人口急剧增加,加之缺少排污设施,大量生产、生活废水以及生活垃圾直接排入运河,造成运河水体常年发黑发臭。截至1998年,杭州市区工业污水直排运河的比例高达67%,运河水质均为劣V类,是杭州市区污染最严重、水质最差的河道之一,成了杭州的“龙须沟”、天然的排污场。曾经有段时间,从苏州坐船到杭州,一度流传着“闻到臭,到杭州”的说法。

“回想上世纪50年代时,运河里到处是鱼虾,河水也很清。但现在,走在河边,看到眼前又黑又臭的河水,让人很难相信这就是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杭州市人大代表吴兆申对此感慨万千。

自古以来,运河两岸曾留下众多的清代民居、民间传说、名人古迹。但是几经变迁,能够代表运河文化和历史的遗迹已所剩无几。近40千米的运河(杭州段)曾有桥梁27座,但仅存拱宸桥和广济桥,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湖墅八景”、运河上的武林门和艮山门两座古城门也已消失。随着水运市场主宰地位的丧失、运河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历史文化遗存的消失,运河的商贸功能日趋萧条,旅游休闲功能也不复存在。

针对运河污染日益加重和功能退化的状况,2000年1月20日,在杭州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吴兆申等11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第一号议案――要求加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沿岸整治。此后几天,要求加强大运河综合整治的议案达9件之多。

据吴兆申代表介绍,酝酿这一议案最初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动机也比较单纯,仅仅是出于根治运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但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限制,始终未能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杭州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纪之交的时点,把运河综合整治提上日程已然迫在眉睫。

吴兆申代表建议,根据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和两岸环境整治规划的要求,按照截(污水截流)、治(城市集中治理与重点污染源内部治理相结合)、引(引入净水)、疏(底泥疏浚)、美(两岸绿化美化建设景点)、保(保护文物)、管(制定法规加强管理)的七字治理方针,尽早把运河杭州段治理好。

代表们的议案引起了会议的高度关注。主席团决定将议案列入会议议程,交全体代表讨论,会议做出了《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决议要求市政府加大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的执行力度,加快运河综合整治,采用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保护、造景等综合措施,对运河进行分段综合治理,同时明确了治理运河的近期和长远目标。

跟踪问效:传好监督接力棒

2000年末,决议出台已近一年,其执行情况如何,牵动着市人大常委会的心。

12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对决议落实情况进行视察,实地察看了祥符立交3―1号泵站建设、义桥至武林门客运码头的运河水质情况。代表们看到,视察段运河基本上消除了黑臭现象,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着综合规划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对此,代表们纷纷提出建议――

“市政府要认真编制好运河综合整治分段实施计划,同时搞好运河沿岸的规划”;

“要十分重视纳污和配水工程”;

“要从财力上加大投入,确保综合整治资金的落实”。

…………

随着运河整治工作的推进,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越来越感到,运河整治不仅是简单的水质改善,而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质改善、景观美化、功能恢复等诸多方面。

2001年11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可珍、张明光率视察组乘船实地察看了运河水质及两岸绿化、拆迁整治和七格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提出了一些颇具前瞻性的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可珍带头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制订好运河整治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做好交通、环保、旅游文化、基础设施等规划和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

“可以考虑把运河整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调动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张明光副主任也对具体的运作机制提出大胆设想。

这次视察,是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的最后一次视察,也是市九届人大常委会运河整治监督工作的完美“收官”,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对于运河整治工作在认识上的突破,理念上的升华。

接下去,面临人大常委会的新老交接,决议如何跟踪落实?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如何继续?

2002年4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走马上任。

“运河整治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决议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督促决议落实决不能因人大换届而中断,要把督促决议落实的接力棒一年一年传下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键表达了这样的上任感言。

2002年10月29日,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组织视察决议落实情况,提出了“制订并完善运河整治规划;加强领导,注重长效管理;把水的治理和景点建设融合起来,充分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底蕴”等建议。

2003年11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实地察看了运河水质、两岸驳坎、沿岸绿化等情况,提出了“明确定位,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大力支持,为运河综合整治的资金筹措创造政策环境;加强管理,及时查处污染和侵占河道等违法行为”的建议。

这些建议被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所采纳,在运河综合整治工作中一一落到了实处。

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再次重拳出击,对市政府贯彻落实市人代会“三项大会决议”(《关于加快运河综合整治的决议》、《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关于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河道整治决议》)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为了迎接市人大常委会的评估,市政府做了充分而积极的准备,市环保局从3月就开始组织区、县(市)环保部门进行自查,并提交了绩效评估报告和技术报告。

9月14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键、安志云、李松春、杨耀梁、林振国、朱荫湄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分5路进行了实地检查。

此时的运河已经不是5年前的运河,面对旧貌换新颜的运河,视察人员仍没忘记自己的本行――“挑刺”。

“通过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运河有形的污染已被消除,两岸景观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运河无形的污染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氨氮指标尚未完全达标,水质改善任重道远。”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副主任陈建平道出了视察人员普遍的想法,也点出了运河整治的关键所在。

当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评估会议,听取市政府的工作汇报,评估运河综合整治工作。

评估会上,杨戌标副市长表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市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建议十分重视,采取了有力措施加以落实。决议实施6年来,市政府健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完善运河整治规划,实施截污纳管、河道配水和水面执法监管等多种措施,改善运河沿线交通、民居等基础设施,加强运河人文研究,运河综合整治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对于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市人大常委会表示满意。林振国副主任对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成效是显著的,特别是七格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的投产以及污水管道的新建、改建,使得截污能力大大增强,新增截污量33万吨/日,污水处理率已经提升到了65%。生化需氧量下降62.9%,高锰酸钾指数下降44.7%,氨氮下降62.9%,总磷下降63.9%,从各项生化指标来看,‘十五’期间运河水质比‘九五’期间有明显好转。”

同时,评估人员也指出了运河治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污水处理实际能力还不适应现实需求;水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流域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评估会议带来的效果是积极的。“对政府落实人大的决议进行综合评估,开展定性定量分析,总结利弊得失,大大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力度。同时,评估意见既是对本届人大代表的一个交待,也为下一届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能够保持监督工作的连续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键如是说。

古运河换了新颜

市人大常委会持续不懈的监督,为运河综合整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确保运河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6年国庆前夕,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竣工,一个以“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核心的大运河旅游产品与世人见面:运河博物馆收集了上千件与运河有关的文物、工艺品等;运河两岸观光带,修复了小河直街、高家花园、富义仓等一批古迹;西湖文化广场、运河文化广场、艮山公园、青莎公园、北星公园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期工程开放仅一个月,参观游览运河的市民游客已超30万人,运河博物馆接待市民游客18万人。据杭州市城调队抽样调查显示,市民对运河一期工程满意度高达91.6%。21公里游步道,现已成为一条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时尚运动路。

2007年10月,运河综合整治二期首批工程也顺利完成,“一廊、两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等一批新景观把运河点缀得熠熠生辉:三堡配水走廊用于改善运河水质;小河西岸景观带、严家弄路东岸景观带进一步改善了运河两岸景观;桑庐、广济桥、乾隆御碑则还原了运河的历史面貌……

一系列整治工程的顺利完工并没有让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步子停歇下来。

2007年12月7日,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辉达、顾树森、陈重华、项勤、陈振濂率部分人大代表分两路实地察看了三堡配水廊道、严家弄路泵站、小河及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姚家坝、拱宸桥西、运河天地等现场。

走在整治一新的运河沿岸,乘船沿河巡视,视察人员赞赏之余,纷纷把目光聚焦于运河水质的改善上,指出了运河整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运河水质仍未完全达标,个别河段氨氮含量依然超标;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污水干管铺设未形成系统,雨污分流不彻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导致运河水质恶化。

河道整治建议第7篇

“现在河里的水葫芦都清理掉了,河水清清爽爽,小鱼也看得见。吃好晚饭到河边白相白相,真惬意啊!”日前,笔者随嘉善县人大常委会督查组在姚庄镇督查河道保洁工作时,看到了一幅幅河中碧水盈盈、河岸杨柳依依的水乡美景图。

当笔者也沉浸在这如画般的乡村水景中时,怎么也不敢相信在两年前,这里的河道竟然挤满了水葫芦,航道阻塞,水污染严重,成了当地百姓的心头之痛。

同样的变化,如同旋风般席卷了嘉善县境内所有的河、湖,包括1697公里河道、2.97万亩湖荡、132.5公里外港航道。

如此变化,离不开嘉善县人大代表对水葫芦整治工作的高度关注,更离不开县人大常委会当年高密度、高强度的专项监督,以及3年来不间断的跟踪监督。

代表痛心为民呼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

嘉善地处杭嘉湖平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水趣盎然。可近年来,由于一种叫“水葫芦”的害草,把这如诗如画的水乡美景给吞噬了。

2007年,嘉善县境内几乎所有河道、湖荡水面,都被水葫芦侵占,不仅影响水上运输,阻碍泄洪排涝,还严重破坏了水底生物链。

当地百姓更是深受其害,晚稻收割之际,想走水路运谷出村,但水葫芦横霸河中,船只通行不得;渔民因此无法进行捕捞,导致生计无着落,怨声载道;水葫芦腐烂之时,水环境严重恶化,河边臭气熏天,沿河百姓叫苦不迭……

在此期间,政府也进行过多次打捞治理,可往往第二年又卷土重来,收效甚微。

水葫芦泛滥成灾,嘉善县的人大代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2月16日,在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周引春、高宏彪等18名县人大代表,分别提出了要求加大水葫芦整治的建议。

“2007年底,许多选民向我反映,水葫芦堵塞河道,农用运输船难以航行,要求政府及时打捞。”周引春告诉笔者,当时选民向他反映的意见相当集中,这让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此他立即与干窑镇的其他人大代表一起去现场进行实地调研。

“云溪河曾经是条美丽的小河,站在桥上眺望,两岸杨柳依依、绿草茵茵,可现在,疯狂繁殖的水葫芦把河道遮盖得严严实实,看不见一丝河面,上面几乎都可以走人了。”云溪河的变化让参与调研的代表扼腕叹息。

调研组到丁栅镇沉香村时,一位在河边劳作的妇女回家拿来了他儿子的作文簿,这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描述让代表心情沉重:“有一次去舅舅家,我发现水面上漂满了水葫芦,远远望去一片绿色,看不到河面。用竹枝拨开水葫芦,看到的是一片黑乎乎的水面,我惊呆了,心想:小河一定在哭泣。听妈妈说,在他们小时候,小河清澈见底,家家户户都在河里洗衣服、淘米,河里全是小鱼小虾……”

根据所见所闻,周引春等代表在提交的建议中,以沉重的语句陈述了水葫芦的危害,要求政府部门加大治理力度和经费投入,并建议与上海、江苏开展联合治理,对水葫芦的入口采取拦截。

专项督查抓突击

18名代表的强烈呼声,引起了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2月底,建议尚未交办,嘉善县人大常委会就提前与县政府进行沟通,要求抓住三四月份水葫芦枯萎期的有利时机,动员全社会力量,清除水葫芦,进一步美化城乡水环境。县政府有关领导当场表示,县财政拨出专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葫芦整治工作。同时,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以姚庄镇为试点,从3月1日起先行一步开展整治,探索清除水葫芦、实施河道长效保洁的有效办法。

2008年3月21日,县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嘉善县河道专项整治和长效保洁实施方案》,明确了专项整治和长效保洁的目标任务、经费补助办法;

3月24日,县政府召开“全县防汛暨河道保洁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决定投入1000万元,全面开展以清除水葫芦为重点的河道保洁专项整治工作;

3月25日起,各镇、各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层层发动,利用水葫芦打捞良机,全面打响水葫芦“歼灭战”。

…………

在政府部门扎实开展一系列行动的同时,县人大常委会也毫不放松。

2008年3月底,常委会在姚庄镇召开“全县人大工作暨河道保洁专项整治工作督查会议”,视察和听取了姚庄镇试点工作情况。

在北鹤村踏看现场时,只见河道整洁,水面如镜,间或还可以看见村民驾着小船在河面上转悠,用网兜打捞上游漂下来的水葫芦。“以前河道里都是水葫芦,船也没法开,河水更是脏得不能用。现在治理后,河面干净了,船可以出行了,水也能用了。”在姚庄镇市河边停靠着一排渔船,62岁的渔民唐为芳正在船上用河水洗衣服。而在渔船不远处,一道用钢材制作的电动拦污栅正牢牢地为市河把“关”,阻止水葫芦再次入侵。

“姚庄镇改‘突击攻坚’为‘日常打捞’的做法很好,要全面推广。”“采用人工捞和拦污栅拦相结合的办法蛮好。”视察现场、听取汇报后,在肯定姚庄镇做法的同时,会议要求各镇人大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督促各地全面整治水葫芦。

4月16日至18日,县人大常委会又兵分6路,对全县河道保洁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验收”。16日上午,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盛玉良带领督查一组到魏塘镇网埭港、虹桥等5个村的9个整治点进行实地察看。

“至4月15日,全镇涉及河道整治的21个村里,已有15个村完成计划任务的80%以上,其中3个村已经全部完成河道整治任务,设置拦污栅70个。”魏塘镇相关负责人汇报了进展情况。

傍河而居的村民张福宝开心地说:“现在河面干净了,河水变清了,你看小鱼在水里游得多欢!”

5月12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督查情况交流会,听取了全县整治工作情况汇报。结果显示,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艰苦奋战,这场水葫芦“歼灭战”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完成河、浜清理1500多公里,内港河道基本控制了水葫芦的生长,实现了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物的“三无”整治目标。

持续发力保成效

然而,2008年8月下旬以来,由于处于生长旺季,外港河道水葫芦开始猖獗蔓延,严重威胁内港河道治理成果。

9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家明带领城建农经工委调研北部水域水葫芦泛滥情况。其现状触目惊心,丁栅镇、姚庄镇等区域河道内又出现了满浜成片的水葫芦,太浦河、红旗塘、塘港等外港水域也到处是水葫芦,它们随着河水潮汐徘徊漂浮。

“不能让老百姓空欢喜一场,不能让治理的钱打了水漂,一定要巩固整治成果,彻底清除这一公害!”面对再次来势汹汹的水葫芦,县人大常委会迅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决定将水葫芦清除工程一抓到底。

会后,嘉善县、镇两级人大联动,先后组织了县、镇人大代表659人次,开展了59次视察活动,对全县11个镇的所有大航道、小河浜,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视察和督查。

从各组督查情况看,总体状况令人喜忧参半:

魏塘、干窑等镇内港河道整治成效显著;

惠民等镇水葫芦基本得到整治,但河水隐隐发黑,水质较差;

丁栅、西塘等镇受外港区域水葫芦影响严重。尤其是丁栅,作为典型的江南湿地,湖荡连片,长白荡、沉香荡、白鱼荡,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湖荡在让人流连忘返的同时,也为外港水葫芦提供了栖息的“乐园”,给河面保洁带来了难度;

…………

看来长效保洁难度很大,县人大常委会在督查过程中还召开了各个层次的座谈会,征求参与一线整治工作的人大代表、基层干部、保洁员对长效保洁工作的建议。

“关键是要探索建立河道长效保洁的机制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国强一语中的。

“内港保洁要属地化,镇、村两级,以村为主。”姚家明副主任提出建议。

“要加强督查和考核力度,将河道分段标号,明确保洁员责任,由水利局、各镇联合组织经常性检查,补助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

在督查后的一次主任会议上,大家又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会后,县人大常委会还向县政府提出了严防死守,防止区域性反弹;强化考核,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等建议。

紧盯三年促长效

虽然,2008年的水葫芦“歼灭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水乡河面又恢复了平静,但见识过水葫芦多次猖獗来袭的嘉善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心有余悸,纷纷感叹:“突击之战,终非长久之计。长效保洁,不能悬在半空!”

“我们人大的监督要有力,更要绵延不绝,只要‘不放弃、不抛弃’,定能促使政府造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乡水环境。”自此,县人大常委会把河道保洁作为本届人大民生监督的重点,连续三年紧盯水葫芦不放,并专门成立了以城建农经工委为主的督查小组,在水葫芦枯死期、疯长期等关键时期,深入全县内河外港开展视察。

2009年,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巩固内港整治成果,并向外港和航道延伸,健全长效保洁机制”的建议,嘉善县政府还出台了河道长效保洁实施方案和长效保洁资金拨付办法,并投资60多万元购置全自动作业清洁船,对外港航道实施长效保洁管理。

终于,嘉善县又有望重现“绿如蓝”的水乡美景了。姚庄镇西河村村民杨美玲告诉笔者,她家有3亩稻田,以前收割时用机船运输比较方便,后来由于水葫芦堵塞,家里的机船已有两三年没用了,现在河道畅通了,机船又可以派上用场了。

“我们踏勘了全县的大多数河道、湖泊,已经看不见以前水葫芦满浜、成片的现象。”“看来嘉善县境内已然没有了水葫芦的踪影,这次执法检查有没有必要把水葫芦整治作为检查内容?”2010年3月28日,嘉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实施方案时,在听取了调研小组有关水葫芦调研情况介绍后,大家就是否把水葫芦整治作为检点之一进行了讨论。

“水葫芦生命力顽强,我们又处在太湖水系下游,外港水葫芦蔓延严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4月2日,县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出台,水葫芦整治依然被作为4个重点之一列入检查内容。

2010年6月,经过一个月的执法检查,检查组发现水葫芦的整治情况令人欣慰,无论是湖荡还是小浜,河面上都干干净净,猖獗多年的水葫芦终于销声匿迹。可是,外港主要航道还时有少许水葫芦过境,如稍有放松,积少成多,很有可能会造成水葫芦再度泛滥。对此,县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中再次强调,一定要加强区域协作,巩固长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