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河道绿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9:25
河道绿化论文

河道绿化论文第1篇

1.1人心需求

1.1.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河道绿化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城市绿地覆盖范围。城市绿地对城市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例如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等。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城市用地紧缺,建设者很少把有限的土地用来完善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城市河流两岸的绿地建设。

1.1.2丰富城市景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景观建设是城市稳定发展的保证,与钢筋、水泥建设起来的城市景观相比,人们更加青睐有绿色植物建设起来的景观。

1.2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河道景观建设不仅可以保障城市建设环境,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景物参观点,还可以使忙碌中的居民亲近大自然,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原则

2.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河道水土条件不尽相同,河道绿地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河道地区的水土情况,选取适合当地水土的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在当地选取绿化植物,不仅能够保障植物的存活率,还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求绿地植物需要与周围现有的景观相协调,设计者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线条以及形态来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美。

2.2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河道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河道景观必须是在保证河道交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建设,坚持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是河道作业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2.3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还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河流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绿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设计者还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植物种植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将河道绿色植物的效益最大化。2.4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还应该坚持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绿色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还要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降低洪涝灾害。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河道景观时,要始终坚持把绿色植物的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大。

3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方案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城市光照充足,因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且是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所以,水源充足,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重庆市河道景观的设计工作,因此,设计者有效结合当地地理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完善河道绿色景观设计工作。

3.1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

3.1.1防浪林植物的选择要求。由于河道地势比较低,遇上汛期植物很容易被水淹没,因此,防浪林的植物必须有较强的耐水性,例如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生长的柳树、杨树等。据有关资料显示:柳树在可以水里持续浸泡冲刷2个月左右,顺推之后依旧可以正常生长。因此,柳树和杨树可以作为西南地区河道防浪林的最佳选择。

3.1.2堤坡植物的选择要求。堤坡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还是固定堤坝、保持堤坝水土的有效保证。堤坡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以草坪为主,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绿化使用的草坪有四叶草、狗牙根等,这些植物根须发达,不仅可以有效保持堤坝水土,还有利于方便绿化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另外,堤坝上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获得经济效益

3.2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绿化植物选取好后,设计者应该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实地考察,河道两侧一般要单独种植一排绿色植物,植物的种植点离河岸至少要有1m的距离,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假如河道两岸留土距离较大时,可以采取不同植物交差种植的方法,例如,河岸距离较大,可以种植2排植物,可以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交替种植,保证河道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植物的生长。另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

3.3种植背景树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降低城市外环线噪音污染,应该在河道绿化带最靠外的地方种植高大的植物为背景树,适合重庆市水土的高大植物有水杉、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另外,背景树的选择上还应该考虑树木的季节性变化,不能全部种植落叶植物或者是颜色单一的绿色植物,多种颜色相呼应,不仅能增加河道绿化带的美感,还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3.4花卉种植,增加美感

天然的色彩能够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植物的天然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植物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植物可以散发出清香;有的植物可以给人带来清新向上的感觉,因此,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者应该从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对河道植物的种植作出合理安排。例如,河道两岸可以种植花卉,花卉散发的清香不仅可以产生观赏的美感,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另外,设计者还可以选择果木植物种植,果木植物开花可以供欣赏,结的果子还可以供人品尝,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作用,还可以增添景观的欣赏乐趣。最后,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花卉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有些植物在秋天的时候树叶变得金黄,例如银杏树;有些植物一年四季常青,例如桂花树,桂花种类繁多,很适合西南地区河道绿化景观的选择。

3.5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城市河道污染严重,水中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河流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丰富河道绿化景观,还是解决河道污染的关键。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植物,这些植物在视觉效果上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给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另外,水生植物的种植还应该坚持挺水植物与浮水植物交错种植的原则,不仅丰富了单调的水平面,还有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6绿化景观植物层次分明

河道绿化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狭长,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在河道绿化带的设计上坚持层次分明的原则。假如河道全线由西至东逐渐变窄,河道前景的植物层次也应该由西至东从单层变为双层,再根据河道两岸的宽度依次增加种植层数。另外,层次分明还需要设计好植物的搭配效果,一层一层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美观的原则,不能因为植物层次太多而胡乱搭配种植植物。最后,河道东段较宽,一般种植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西段河道较窄,种植小灌木与花灌木植物比较合适。

3.7种植其他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虽然灵活性不强,但是在河道绿化景观设计中还是能起到很大的观赏作用。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河岸的绿化带中空置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时而靠近岸边、时而曲折到灌木丛中,小道的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的心理,路线安排上可以使观赏者每走一步就发现新鲜的景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河道景观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对河道景观的欣赏兴趣。为了增加景观的趣味性,还可以在河道两岸建立一些小品雕塑,雕塑的选择可以根据城市的需求设定,例如人物雕塑、动物雕塑、实物模型等,使简单的河道瞬间色彩化、生活化,让城市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绿化景观的作用。

4结语

河道绿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绿道理论;生态基础设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TU986

Research on planning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of Zhengzhou city

SHI Yan

(Henan Zhongche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He’nan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As a hot issu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greenway theory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secure patter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promotion of urban quality.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process of greenway theory and the functions of greenway and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and necessity of forming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Then the city of Zhengzhou is exemplified to analyse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after exploring the planning principle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In the end, the prospect of planning of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is discussed.

Keywords: Greenway theory;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Zhengzhou city

0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盲目扩张导致城市环境的破坏、交通问题的凸显、绿地不足并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和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虽然关于绿道理论的研究由于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各有侧重[1],但都基本上认同绿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运用绿道理论指导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有助于营建绿色、生态的步行交通环境,同时减少人们对机动车俩的依赖,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郑州曾有“绿城”之称,除了归功于其城市绿化率等衡量园林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以外,从视觉意义上讲主要是由于其道路、河道等线性空间的综合绿化程度,并与周围绿地构成绿道网络,给人一种城在绿中,绿树成荫的城市意象。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郑州“绿城”的称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主要以牺牲绿地为代价的城市建设使道路、河道等线性空间失去了往日绿树成荫的光彩。因此通过对绿道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分析,对比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实际情况,并以郑州为例,探讨绿道理论指导下的郑州市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意义。

1绿道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现代绿道理论起源于美国和欧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绿道的英文名为greenway,green指绿色的,与大自然相关的事物。Way有通道的意思,起着连接、交通的作用。从字面意思上看,绿道就是连接大自然的通道,将城市和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绿道一词最初由Whyte在1959年提出,并于1987年得到了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认可,并被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2]。

关于绿道的概念和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获得认同的[3]有:

1)Little将绿道定义为绿道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强调了绿道的交通、生态、游憩、文化功能。

2)Ahern将绿道定义为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Ahern强调了绿道规划的重要性,认为绿道的作用是全面而且多层次的。

3)俞孔坚将我国的绿道划分为三种类型:沿着河道或水域边界所分布的滨水绿道;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和公园道路绿道;农田附近的乡间小道。把绿道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其中滨水绿道和道路绿道、公园绿道则构成了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主体[4]。

2绿道理论关于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践

绿道理论的提出虽然很晚,但是绿道理论的规划思想来源却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周代。《诗经》中关于“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很重视道路绿化和道路的分级。之后随着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频繁,具有绿道思想萌芽的实践逐渐出现并不断发展。始于秦汉时期的古蜀道,由于受到历代政府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植物造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的“翠云廊”,形成壮丽的线性景观。南宋都城临安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就是在河堤两旁间植柳树和桃树,桃红柳绿不仅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在防止水体流失,加固河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绿道”将自然因素通过线性空间连接起来,既方面了人们的交往,也给人提供了休闲交流的通道。

现代意义上的绿道实践源于奥姆斯特德所做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之后主要经过了5个发展阶段[5]。绿道理论的研究以欧洲和美国最为兴盛,不论是规模上还是研究深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国的绿道理论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2010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在绿道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后多个省市制定了自己的绿道发展规划。在对我国绿道进行实践的同时,很多外国的优秀的实践案例得到了广泛的介绍和分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欧洲的绿道实践。欧洲绿道在大型的区域性绿道生态网络与中小型城市和社区层面的综合性绿道建设方面均有相当多的实践[6]。研究绿道较为深入的伦敦格林尼治大学Turner教授将关于绿道的实践应该在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公园道路、乡村道路、环城绿化带、林荫大道、特色的街道等。在中小型城市和社区层面的绿道实践对于建设城市绿色步行交通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美国的绿道实践体现了绿道的生态、游憩、社会文化功能而且在绿道网络化,发挥绿道网络规划的综合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由马萨诸塞大学Fabos领导的新英格兰地区绿道规划尤其值得注意[7]。在规划中Fabos将绿道分为三部分,包括生态类(沿着河流山脊,供野生生物迁徙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价值、具有教育、美学、经济效益的步行道)、娱乐类(沿着自然的河流或者被废弃的铁路等)。

3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3.1建立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步行是城市中常见和最普通的交通方式,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步行逐渐受到其他交通方式的威胁。步行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城市的交通环境的改善。据相关资料调查,我国2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步行在通勤方式中平均仍占37.2%,大于总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步行方式占有更大的比例[8]。这足以说明步行在交通出行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另外,出行距离影响着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步行的优势出行范围为1500km范围内,时间为20分钟。而选择步行的主要原因有文化、休闲、工作、购物和上学等[9]。因此,通过绿道理论指导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可以使选择步行出行的人更好的欣赏周围的环境,放松心情,在优雅的城市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对别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步行交通环境的改善也可以充分发挥步行交通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们步行出行的意愿,这对改善上下班时间的交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由于步行交通系统仅仅存在于公园、天桥、步行街等特定区域,而且受城市周围环境的较大影响,因此很难给市民步行出行提供便利。

2)环境较差,缺乏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意识。步行交通系统往往仅仅满足于人们的出行,而忽略了道路周围环境的改善,缺乏必要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

3)缺乏相关的标识系统和交通管理,往往造成人行交通空间被用于机动车辆行驶和商业等其他用途。如果能够采用有效的标识系统,增加人性空间的可识别性,则更有利于步行交通系统的辨别和使用。

4)缺乏自然要素的有效合理使用。绿道理论从根本上讲,就是将城市中具有的自然和历史价值的事物通过线性空间连接起来,让城市通过绿道的构建来来塑造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如绿道的重要形式之一滨河绿道由于各种河道整治而切断了人们与河流的自然联系。

3.3 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分为步行街、历史文化街区、滨河步道、公园道路、城市景观道路、天桥等,分布于城市各个区域。规划时应从全局考虑,合理考虑各个节点的位置和与其他节点的关系,点线面结合,构建绿道网络,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2)将绿道理论引入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努力改善交通系统周边的环境。如增加滨河步道,在步道周围构建生态驳岸,种植特色耐水湿植物,形成宜人的滨河环境。

3)体现历史文脉,塑造城市个性。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步行交通系统中运用乡土树种和城市标识系统以及其他的城市文化符号来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从而加强城市步行空间的环境景观体验。

4郑州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4.1 郑州市的步行交通系统概况

郑州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迅速发展,使出行难、停车难等各类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郑州市区的初步调查显示,存在步行交通设施不完善,某些地段交通拥挤严重,步行交通系统与车行交通系统不分,步行交通系统形式单一、功能不健全等情况。

4.2绿道理论下的郑州市城市步行系统规划

1)滨河步道。郑州市的水系较为丰富,除市区北部的黄河及其支流枯河以外,有9条自然河流穿越现状和规划城区,加上城区周边为数不少的中小型水库,以及规划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南运河和龙湖、龙子湖、西流湖等,共同构成了郑州市水系网络。但是丰富的水系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步行交通系统,滨河生态环境单调,亲水景观建设落后。如金水河部分河段得到了景观规划和保护,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缺乏对于滨河步道以人为本的考虑(图1)。从绿道理论出发,滨河绿道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充分尊重地方历史文化氛围,以城市空间景观塑造等为手段,融会中原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营造中原崛起的时代氛围,凸显地域特色。增加滨河步道的设置和丰富河道景观的宜人尺度,才能吸引市民,增加滨河区域的活力。

图1 缺乏宜人性和亲水性的金水河景观图4人车混行的现象

Fig.1The Jinshui river which lacks close water spaceFig.2vehicle-pedestrian mixed traffic

water space

2)公园步道。郑州市公园绿地景观分布不均匀。街旁绿地67个,主要分布在郑东新区、金水区和管城区,分别为20、14、13,分别占街旁绿地总数的29.85%、20.9%、19.4%。小型公园86个,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分别为25、21、17,分别占小型公园总数的29.07%、24.42%、19.7%,而其他区斑块数量极少甚至没有[10]。因此在进行公园步道规划时应结合郑州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各线性空间的联系,发挥步行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

3)街道等步行道。沿街的步行道等是市民日常选择步行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郑州市的步行道大部分都被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由于缺乏固定而又明确的步行道路划分,市民在短途步行中往往受到机动车的威胁。而且在某些商业街等繁华地段,交通拥挤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基本的休息设施和必要的植物景观设计。如郑州二七德化步行街由于地处郑州火车站和二七商业圈,交通拥挤现象严重。

又如在郑州科技市场附近,虽然修建了人行天桥,但是由于附近地处学校、商场密集地区,人车混行现象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域步行系统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增强天桥在城市步行系统的地位,可以通过增加立体绿化面积,对天桥的细部进行具有郑州独具特色和内涵的文化符号的装饰等措施或通过增加周边地区的步行道来缓解该区域的压力(图2)。

5郑州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绿道途径

郑州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立足于区域的实际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从对自然区域资源的实地调研开始,调查人类对自然区域的行为以及文化景观的复杂性[11]。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现场交通情况的调查,制定有效的绿道改善措施。加强与其他部门或人员如生态、环境、景观等的沟通,促进市民的积极参与。溶解绿地,将城市绿地与城市步行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随着政府对于城市绿地的日益重视,绿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现代城市中,绿地应该是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边界的绿地正在消失,而成为联系城市各个部分的绿色基质[12]。不管位于城市的哪个位置,只要步行5分钟就可以接触到一块绿地,实现绿地在城市的均匀分布,加大绿地的服务半径。因此,将绿地中的步行道进行有效利用,就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步行道实现有机结合,从而构建网络状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胡建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93.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J].生态学报,2006,(26)9:3018-3116.

[3]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7-10.

[4] Yu K,Li D,Li N.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4):223-239.

[5] Fabos J G.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6]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3-38.

[7]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J].中国园林,2001(3):59-61.

[8]林琳,薛德升,廖江莉.广州中心区步行通道系统探讨[J]. 规划师, 2002, (1): 63-65.

[9]黄娟,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

48-53.

[10]董华叶.郑州市公园绿地景观多样性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009.

河道绿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绿道、绿网、绿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城市的急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不可胜数的问题,比如土地的破碎化、河岸的硬化、混乱的城市肌理以及日益严重的水问题等。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有一个多尺度、多功能的以及可持续的规划方法,而绿道的本质使得它成为了此类项目的合适的规划手段[1]。在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绿道的资源集中性使得它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附着多种功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且它对连通性的要求又减缓了土地的破碎化。

1、绿道与绿道网络

绿道概念是指呈廊道状私有和公有的娱乐用地和水域,能让人们方便地从生活居住区域通往开敞空间,或者将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起来的通道[2],是为社区提供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的各风景要素所组成的网络系统[3]。绿道是限制机动车进入环境友好的通道系统,其将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风景资源与人们生活活动中心连接起来[4],但人们更强调绿道网络在生态过程方面的潜力[5]。目前,人们普遍接受埃亨(Ahern)提出的绿道概念[6],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景观生态学中,网络是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概念。景观结构有3种单元:斑块、廊道和基底,且通过廊道的相互叠加而形成网络。网络的功能与廊道相似,但与基底的作用更加广泛和密切,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物种能通过它的连接进行更广泛的运动,还在于它对周围生物群落的影响。相比较下网络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特点,如廊道密度、网络连接度以及网络闭合性等[7]。本文中绿道网络规划(下文中统一简称“绿网规划”)是指强调绿色空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绿色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建设的一种规划。

2、绿道的类型和功能

2.1绿道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许多国外学者对绿道进行了分类。如莱托(Little)从用途和尺度角度对绿道进行了分类[8],分为自然绿道、城市河岸绿道、历史风景绿道、娱乐绿道、综合网络状绿道5种类型。埃亨(Ahern)认为[6],按照面积尺度的大小,可将绿道分为市区级、市域级、省级和区域级4种类型;按照绿道的功能作用可分为生物多样性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休闲娱乐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4种类型。而俞孔坚教授对中国绿道规划的发展与演变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将中国绿道分为了3种,即沿着河道或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以及沿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9]。本文中将绿道分为自然绿道、城市河流绿道、历史风景绿道、游憩绿道和道路交通绿道5类。

2.2绿道的功能

2.2.1连接功能

连通功能是绿网的基础。从生态功能角度来看,绿网将分散的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连接成系统,结束了生态岛的孤立和土地的进一步破碎化。从游憩功能角度来看,绿网将自然资源与居民区、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资源、公共设施等其他资源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游憩的通道,提高了游憩资源的可达性[10][11]。

2.2.2休闲游憩功能

绿道不仅将各游憩资源节点连接形成网络,为人们提供旅游景点游览、野生物观赏、风景欣赏等活动,其自身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步行、骑行、滑板、轮滑、骑马等游憩活动[10][11]。

2.2.3生态及历史文化保护功能

生态保护方面,绿道为多种生物提供迁移廊道,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护当地物种,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同时,绿道网还具有蓄水防灾、净化空气等排除环境污染不利因素的作用,以改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绿道的低强度开发特点为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建立了有效的缓冲带 [10]。

2.2.4交通通行功能

绿网作为一种线性连接开敞空间,为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减少人们对机动车辆的依赖,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绿网可以有效地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系统完全分离,为人们创建健康绿色的通行网络,改善人们的出行环境。除上述功能外,绿网同时兼具经济、社会等许多附加功能,如潜在的旅游收人、促进城市化进程等等[11]。

3、绿网规划原则

3.1 生态化原则

绿网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的要素,如现有的河流、绿块甚至乡村小道等,避免大填大挖和人工化痕迹过重的建设,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格局。

3.2 地域化原则

绿道规划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考虑城市具体的地域自然条件、绿地基础和历史文化基础,积极采用本地树种和材料,串联具有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节点,展现地方风情。

3.3多样化原则

绿道应形式多样、功能各异,可结合滨海岸线、江河水系、山峦叠嶂、郊野公园等,创造精彩纷呈的绿道景观,并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让绿道不仅成为一条景观大道,更成为一条生活大道。

3.4人性化原则

绿道网络应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包括规范清晰的标识系统和保障及时的应急安全救助系统,方便快捷的公交转换及停车系统。满足各种需求的商业服务系统,让绿道洋溢着人文关怀。

4、绿网评价方法

绿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生态网络,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与其生态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因此,能否稳定发挥其功效,需要一些能够定量化的指标对网络进行评价。而任意网络都可以用节点(nodes)和联系(links)来定义,本文的绿网结构评价主要借鉴能够反映网络复杂性及格局的网络结构指数,选取要分析的要素用于同一个目标的不同结构网络联系和效益,主要包括闭合度α、点线率β、连接度γ和成本比四个指数。

网络闭合度(network circuitry)用来描述网络中回路出现的程度,即网络中实际回路数与网络中存在的最大可能回路数之比。可用α指数表示:

其中,L 为廊道数,V 为节点数。a 指数的变化范围一般介于在 0-1 之间,a=0意味着网络中不存在回路,a=l,说明网络中已达到最大限度的回路数目。

(Forman&Godron,1986)。

点线率指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可用于网络连通性。用β指数表示

β指数数量范围在[0,3]区间上。β=0,表示无网络存在;网络的复杂性增加,则β值也增大。当β1 时,表示有更复杂的连接度水平。 (Hagget&Chorley,1972)。

网络连接度(network connectivity)是用来描述网络中所有节点被连接的程度,即一个网络的廊道数与最大可能的廊道数之比,可用γ指数来测度:

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 0-1,γ=0 时,表示没有节点相连,γ=1 时表示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Forman&Godron,1986)。

成本比(Cost ratio)考虑廊道的长度,主要反映了网络的有效性,成本比越低,有效性越高[7],公式如下:

成本比=1-(廊道数/廊道长度)

(Linehanetal,1995)

5、典型案例

5.1城乡绿网——增城市市域绿网规划

2008年增城市提出了全区域公园化战略指导思想,到2011年增城市沿主要旅游干道两侧已经建设了约190km的绿色廊道,并沿道路建设了20个面积超过40hm2的生态公园和10个自驾车休息驿站,用来促进自驾车游的发展;从增城市区到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建设了长约100km 的自行车休闲建身绿道,并设置16个休息驿站和20个避雨亭,积极开展旅游体验活动,提高旅游的过夜率和重游率[12]。之后,当地政府企图通过绿网建设,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优化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沿线城市、村庄环境的升级与优化,提高居民幸福感;连接南、中、北主体功能区,连通各沿线农村居民点,引导南部资金到北部投资生态休闲和度假旅游业。

结合增城市的自然资源,增城市计划在3年内规划建设完成3条绿道,总长度为500km,构建增城市的绿道网络(图1)[12]:以全市旅游线路广汕、荔新、增白、新新、增正等旅游大道为主线,建设200km自驾车游绿道,建立多层次、色彩丰富的生态林带和旅游节点;以增城市区至白水寨景区、湖心岛景区为主线,以连接广州、东莞的区域绿道和局部景区绿道网为支线,建设250km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打造富有田园风光的特色休闲精品线;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水利枢纽上游50km的河道打造成现代生态型山水画廊,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规划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将沿线村庄逐步打造成旅游节点和服务区,吸引市民前来消费,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和就业,促进城乡联动发展。

图1 增城市市域绿网规划图

(图片来源:《规划师》2011年第1期)

5.2城市绿网——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

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中主要有两个关注点:一是增加城市绿地率,二是加强绿地的绿地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根据现状条件将绿网规划落实为点规划和线规划,最后形成网规划。

点规划,按绿地面积和生态价值大小将城市绿地分为重要生态节点和一般生态节点。其中重要生态节点29个,一般生态节点41个。重要生态节点包括18个规划生态绿地(包括各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楔形绿地和组团间的隔离绿地)和天津市“十一楔”。一般生态节点主要为城市中心的水体公园,如西沽公园、水上公园等。

线规划,规划中将廊道划分为了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植被廊道。道路廊道,即中心城区的快速环路和外环路。联系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津滨高速公路、京山铁路、和津沽轻轨快速线;河流廊道,即中心城市东北面的蓟运河、北面的永定新河和新开河、西南面的独流减河,北运河、南运河和子牙河汇入海河;植被廊道,即中心城区外环线的植被廊道,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工业区和生活区的防护带,滨海湿地和盐生植被带[13]。

网规划,基于不同的绿道组织目的和水平,采用不同的联系方式构建了四个不同的绿道网络,如图2所示。网络一只保证了对29个重要生态节点间的联系;网络二在网络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一般节点的联系。而网络三的构建分为两种情况进行:A网络增加了海河等四条河流廊道和津滨高速公路等道路廊;B网络在A网络基础上,根据俞孔坚网络形阻力趋势表面与交汇处战略点理论和各生态节点的实际情况确定三个景观生态战略点:黄港风景区、柳林风景区、北大港风景区,同时确定大兴水库、银河风景区等六个次一级的生态战略点。同时B网络增设了对外联系的绿道:潮白河廊道联系七里海水库、蓟运河廊道、联系团泊湾风景区的廊道[13]。(图2都是将生态核心区抽象为节点的网络图)

图2 绿网方案对比图

(图片来源: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网络四在网络三的结构前提下,考虑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对一些生态廊道的走向和具置做了必要的调整,如面积比较大的风景区,和它们连接的生态廊道在具体建设只需与景区边界连接即可;而沿河路和道路的廊道则需要根据河流和道路的走向平行布置,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弯曲。

根据绿网结构指数各指标公式对四个不同网络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网络四中a指数最大,存在的回路最多,拥有最大的网络闭合度;β指数最大,具有最高的廊道连通性;γ指数最大,具有较高的网络连接度;而成本比最小,说明网络的有效性最大,建设成本最低(图3)。

图3 网络四

(图片来源: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6、展望

虽然,在众多学者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不少有关绿道的规划,但是好的实践寥寥可数。本文根据绿道的类型和功能,确定了绿网规划的原则和评价方法,同时选取了国内东部发达地区中两个典型案例,并对其规划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规划工作者能够更好的理解绿道、规划绿道,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杰克·艾亨(美),周啸. 论绿道规划原理与方法[J].风景园林,2011:107

[2] Hoover, A.Shannon, M. Building greenway policies within a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framework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1- 3):433- 459.

[3] Ndubis i, F. , Demeo, T. , Ditto, N. Environmentally sens itive areas:a template for developing greenway corridors [J]. Landscape Urban Planning, 1995,33(1- 3):159- 177.

[4] Toccolini, A. Fumagalli, N. Senes, G. Greenways planning in Italy:the Lambro River Valley Greenways Sys tem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1- 4):98- 111.

[5] Jongman, R. Nature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Europe:developing ecological network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2 (3):169- 183.

[6] Ahern, J.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 trategy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 (1- 3):131- 155.

[7] Jone Linehan.Greenway Planning-developing a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approa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179–193.

[8] Fábos, J.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1- 3):1- 13.

[9] Yu K. ,Li D. ,Li N.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1- 4):223- 239.

[10]李社锦, 游憩型绿道的功能及分类[J]. 旅游管理研究,2012,11:59

[11]查尔斯‧A‧弗林克,罗伯特‧M‧西恩斯著,余青,柳晓霞等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邓毛颖,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1(1):112-114

[13] 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以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为例[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25-26;30-31;34-39

作者简介:

1、陈浩,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河道绿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绿道;选线;生态

引言

2009年底,总书记提出了“一年基本建成,二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目标,珠三角各市的绿道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区域绿道的选线时间紧,任务重,可实施性成了所有区域绿道选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选线的过程不可避免的经历了分析―论证―修正的反复过程,最终确立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的选线。

1 选线思路

《纲要》对四号绿道的定位是以生态型为主,珠海段的选线要符合其整体定位。同时要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上与地方规划相协调。选线还应尽量串联起能体现区域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由于绿道本身是一种线状空间廊道,其选线应结合水系和道路系统,以保证绿道空间与其他物质空间的统一。

2 选线区域

《纲要》已经对四号线进行了大致选线,其中位于珠海市域范围内仅提到了御温泉和黄杨山,为了能够指导实施,需要进一步明确选线所在的区域。结合斗门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确定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线位所在的宏观区域:黄杨山周边、白蕉镇水乡、黄杨山和水乡附近的村庄。

2.1选线区域线性空间分析

选线区域内现有大片水田和基塘,水网纵横,道路网与山涧、河涌相互交织,因此线性空间主要包括水体空间与道路空间。这些线性空间将纳入四号绿道走线的可选线位予以分析。

2.1.1水体空间

选线区域内的水体空间主要包括黄杨河、斗门涌和水乡河涌。

黄杨河在选线区域内的两岸均有河堤,宽度约为300-350米,流经城区的河两岸已进行房地产开发以及存在少量工业厂房。斗门涌位于黄杨山西麓,流经大片农田,是自然生态岸线,宽度约为15-30米,沿河有蜿蜒曲折的小路,两侧植被繁茂,生态环境良好。以东围涌为代表的水乡河涌,穿过水乡中的村庄农舍,宽度在20米左右,尺度宜人,河涌两侧种植水生植物或竹林等绿化隔离,河涌两侧的乡村建筑错落有致,构成独具特色的水乡景观。

根据以上对区域内水体空间的分析,基于生态性、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原则,将沿斗门涌和水乡河涌等线性空间纳入可选线位;黄杨河东岸景观优美,并且有建成不久的滨河步道,亦纳入四号绿道的可选择线位之内。

2.1.2道路空间

选线区域内的道路主要包括黄杨大道、中兴路、连桥路、旧S365、白蕉路以及粤西沿海高速。现状黄杨大道宽约36米,与黄杨山之间存在大片的绿色植被。旧S365穿过白蕉新城,向西穿过水田与连桥路相接,通过井岸大桥跨越黄杨河,与中兴路相交。白蕉路两侧为村庄和水田。根据以上对选线区域内道路空间的分析,基于连通性、便捷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将黄杨大道北侧的黄杨山山麓纳入可选线位。由于目前黄杨大道没有跨越黄杨河的桥梁,绿道借用中兴路的非机动车道,通过井岸大桥跨河,接黄杨河东河堤,沿河涌到达白蕉水乡。

2.1.3线性空间分析总结

经过以上对水体空间和道路空间的分析,确定与四号绿道珠海段相结合的线性空间,这些线性空间包括:斗门涌,黄杨大道北侧的黄杨山南麓,中兴路,黄杨河东堤,东围涌等水乡河涌。

2.2选线区域特色资源分析

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发掘具有观赏、教育和陶冶作用的地点作为绿道的景观兴趣点。并将其纳入绿道系统中去,拓展绿道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选线区域的内分布众多景观兴趣点,从服务区域绿道的角度统筹布局,将景观兴趣点分为历史类、文化类、景观类、休闲类四大类。通过绿道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距离相近、功能互补的景观兴趣点耦合成发展节点,以拓展四号绿道珠海段的附加功能。同时要求四号绿道的线位穿过或经过发展节点,以进一步形成绿道的线位。

景观兴趣点见下表

此外,四号绿道沿线还分布着众多的村落,将村落与景观兴趣点统筹考虑,并纳入规划发展节点中去,既增加了绿道沿线的趣味性,丰富了绿道了功能,又为沿线村庄发展带来了契机。

3 四号绿道珠海段线位

3.1主线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四号绿道珠海段的线位: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从斗门区御温泉出发,沿-斗门涌蜿蜒南下,至王保山村后进入黄杨山西南山麓,经过金台寺,穿过荔枝林到达石门村,沿黄杨山南麓,经过西坑村和西湾村,到达黄杨河西岸,向南通过井岸大桥到达黄杨河东堤,经过白石村后沿河涌,依次经过东围村、安丰围、新沙村和新环,到达西沥大桥。全长28.16公里。

3.2支线

由于一条线路难以串联所有的景观兴趣点,也难以限定绿道的使用者仅在一条游径内活动,故需要引入绿道支线系统。引入支线系统的目的在于拓展绿道所覆盖的服务范围,将更多的区域特色资源纳入绿道体系中去。支线的设定:连接没有被主线经过的景观兴趣点,尽量利用现有的公园游径、村庄小路,与现有的道路系统相结合。本文所提到的线位,如不特别说明,均指绿道主线。

4线位论证

为保证上述线位在各方面的合理性,同时也为了确定绿道在不同地段的通行方式,从相关规划、用地条件和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的线位进行论证。

4.1相关规划论证

《珠海市斗门中心镇总体规划》指出:“以区域旅游发展为导向,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品牌,积极融入区域旅游网络,拓展旅游市场。”选线串联斗门区多个不同功能的景观兴趣点,并将其整合成为发展节点,通过一条绿色廊道,将珠海与中山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促进了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珠海斗门区空间发展战略》指出,斗门区主要空间战略为“优山”战略,做优斗门北部依山近山地带。选线沿黄杨山山麓,除串联景观兴趣点外,还对沿线地段山体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优化沿山、近山地带的自然环境,对维持黄杨山开发与保护的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4.2用地条件论证

《珠江三角洲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指出:生态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亦提到村落可以纳入绿道的控制范围。

区域绿道四号线的线位虽然经过多个景观兴趣点和村庄,但与现状用地并不发生权属上的冲突。绿道建设遵循“不征地”“不拆迁”的原则,可将村落可以纳入绿道控制范围之内,对于村庄或旅游用地内的慢行道,可以将其权属分配给所处地块的使用者,开发后可以交给地块所有者来经营管理,经营者也可以自己使用,从其他城市(如增城)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往往能土地用地权属冲突问题,并且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远期土地利用规划,选线所经地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因此不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限制,相反,该线位建成后还会促进城镇的生态化建设。

4.3交通条件论证

4.3.1现状交通条件

该线位附近现状的主要道路有:粤西沿海高速、黄杨大道,中兴路,连桥路,白蕉路,新港路,斗门大道,县道584/589,省道272。选线依托黄杨大道,中兴路和连桥路,交通可达性良好;当地的公交线路也多使用上述道路,该线位的现状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绿道与外部交通的连接基础良好。

4.3.2规划交通条件

《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将旧S365向正西方向延伸,跨过黄杨河,与黄杨河西岸的黄杨大道接通,届时,绿道选线有更加便利的条件跨越一河两岸,来往于白蕉镇与井岸镇之间。《珠海市斗门中心镇总体规划》,将沿黄杨山西南山麓建设旅游路。旅游路位于选线线位与黄杨山西南山麓之间,与该线位保持并肩同行,改善了绿道的交通环境,金台寺和御温泉等景观兴趣点的旅游地位将会大大提升,也为绿道服务点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5线位借道

“借道”是指借助城市道路或公路的非机动车道,保持绿道的贯通,被借道的路面不做任何变更。线位经过多个城镇功能区,在某些地段,由于现状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借道的方式保持绿道的贯通性。

线位有三处借道。一处位于石门村东侧,借道长度728米;一处位于井岸镇区,借道长度3.3公里;第三处位于黄镜门桥段,借道长度806米。

井岸镇区借道长度较长的原因是,现状黄杨河上的桥梁只有黄杨大道南侧3公里外的井岸大桥,绿道建设遵从“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不在宽度300多米的黄杨河上新建桥梁,而是采取折衷的方式借道中兴路通过井岸大桥。未来S365建成后,这一屏障将被打破,届时绿道向南借道的路线将退出主线,成为区域绿道的支线或降级为城市绿道。

6结语

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目前已完工,本文对选线过程进行了描述,提出生态型绿道选线的一般流程,对其他类似地区的绿道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同时也是对珠海城市发展历史的记载。需要指出的是,实地踏勘是必不可少的,区域绿道4号线珠海段的线位是经历多次反复踏勘,并多次修正之后,才得以最终确定的。随着珠三角绿道网的不断建设、成熟,绿道选线的方法将会更加科学高效合理。

此外,四号绿道沿线还分布着众多的村落,将村落与景观兴趣点统筹考虑,并纳入规划发展节点中去,既增加了绿道沿线的趣味性,丰富了绿道了功能,又为沿线村庄发展带来了契机。

3 四号绿道珠海段线位

3.1主线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四号绿道珠海段的线位: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从斗门区御温泉出发,沿-斗门涌蜿蜒南下,至王保山村后进入黄杨山西南山麓,经过金台寺,穿过荔枝林到达石门村,沿黄杨山南麓,经过西坑村和西湾村,到达黄杨河西岸,向南通过井岸大桥到达黄杨河东堤,经过白石村后沿河涌,依次经过东围村、安丰围、新沙村和新环,到达西沥大桥。全长28.16公里。

3.2支线

由于一条线路难以串联所有的景观兴趣点,也难以限定绿道的使用者仅在一条游径内活动,故需要引入绿道支线系统。引入支线系统的目的在于拓展绿道所覆盖的服务范围,将更多的区域特色资源纳入绿道体系中去。支线的设定:连接没有被主线经过的景观兴趣点,尽量利用现有的公园游径、村庄小路,与现有的道路系统相结合。本文所提到的线位,如不特别说明,均指绿道主线。

4线位论证

为保证上述线位在各方面的合理性,同时也为了确定绿道在不同地段的通行方式,从相关规划、用地条件和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区域绿道四号线珠海段的线位进行论证。

4.1相关规划论证

《珠海市斗门中心镇总体规划》指出:“以区域旅游发展为导向,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品牌,积极融入区域旅游网络,拓展旅游市场。”选线串联斗门区多个不同功能的景观兴趣点,并将其整合成为发展节点,通过一条绿色廊道,将珠海与中山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促进了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珠海斗门区空间发展战略》指出,斗门区主要空间战略为“优山”战略,做优斗门北部依山近山地带。选线沿黄杨山山麓,除串联景观兴趣点外,还对沿线地段山体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优化沿山、近山地带的自然环境,对维持黄杨山开发与保护的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4.2用地条件论证

《珠江三角洲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指出:生态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亦提到村落可以纳入绿道的控制范围。

区域绿道四号线的线位虽然经过多个景观兴趣点和村庄,但与现状用地并不发生权属上的冲突。绿道建设遵循“不征地”“不拆迁”的原则,可将村落可以纳入绿道控制范围之内,对于村庄或旅游用地内的慢行道,可以将其权属分配给所处地块的使用者,开发后可以交给地块所有者来经营管理,经营者也可以自己使用,从其他城市(如增城)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往往能土地用地权属冲突问题,并且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远期土地利用规划,选线所经地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因此不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限制,相反,该线位建成后还会促进城镇的生态化建设。

4.3交通条件论证

4.3.1现状交通条件

该线位附近现状的主要道路有:粤西沿海高速、黄杨大道,中兴路,连桥路,白蕉路,新港路,斗门大道,县道584/589,省道272。选线依托黄杨大道,中兴路和连桥路,交通可达性良好;当地的公交线路也多使用上述道路,该线位的现状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绿道与外部交通的连接基础良好。

4.3.2规划交通条件

《珠海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规划》,将旧S365向正西方向延伸,跨过黄杨河,与黄杨河西岸的黄杨大道接通,届时,绿道选线有更加便利的条件跨越一河两岸,来往于白蕉镇与井岸镇之间。《珠海市斗门中心镇总体规划》,将沿黄杨山西南山麓建设旅游路。旅游路位于选线线位与黄杨山西南山麓之间,与该线位保持并肩同行,改善了绿道的交通环境,金台寺和御温泉等景观兴趣点的旅游地位将会大大提升,也为绿道服务点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5线位借道

“借道”是指借助城市道路或公路的非机动车道,保持绿道的贯通,被借道的路面不做任何变更。线位经过多个城镇功能区,在某些地段,由于现状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借道的方式保持绿道的贯通性。

线位有三处借道。一处位于石门村东侧,借道长度728米;一处位于井岸镇区,借道长度3.3公里;第三处位于黄镜门桥段,借道长度806米。

井岸镇区借道长度较长的原因是,现状黄杨河上的桥梁只有黄杨大道南侧3公里外的井岸大桥,绿道建设遵从“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原则,不在宽度300多米的黄杨河上新建桥梁,而是采取折衷的方式借道中兴路通过井岸大桥。未来S365建成后,这一屏障将被打破,届时绿道向南借道的路线将退出主线,成为区域绿道的支线或降级为城市绿道。

6结语

河道绿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低山丘陵区;新农村;景观规划;绿化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rural greening lu zhongnan low hilly land problems, to weifang LingHe town new rural environment greening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apply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pproach to the town of village and town resident, road, water, green land greening plan and design. Summarized in the general layout, function zoning, the specific planning of green space pattern and so on method and train of thought, put forward the \"three, three lines, six area\" of landscape layout, formed \"courtyard, compound green dot - street LuHuaXian - ecological greening\" of new rural greening structure. For lu zhongnan low hilly land in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ork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ow hilly land; New countryside; Landscape planning; greening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规划区概况

凌河镇地处山东省潍坊安丘市的西南部,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受沂山山脉的影响,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整个地势大致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低山,中部、东部为丘陵,汶、渠两河流域为冲积平原。

凌河镇现有68个行政村, 5万人口,六万亩耕地,是山东省小康乡镇、村镇建设明星镇。目前,该镇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洼大滩多,同时坚持连年造林,现初步形成了“四岭、三洼、两河、一库”板块,两万亩林区的绿化大格局。

2 规划理念和原则

根据凌河镇的具体情况及“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的目标,运用景观生态学、林学、园林规划和城镇规划设计等理论,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现有绿化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园林规划理论与方法,以突出村庄特色为主题,将新村绿化与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化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建立一个健康、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

本着以人为本、生物和景观多样性、整体协调性、农村地方特色性、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性等景观设计原则进行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环境绿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和主体作用,形成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和谐新农村,把凌河镇建设成资源高度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凌河。

3 总体规划

3.1 集约化社区管理

针对目前村庄布局分散,进行环境绿化规划时首先要对村庄进行撤并、联合。遵循就近并入,规模小的并入规模大的,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差的并入条件较好的,基础设施差的并入基础设施好的,能尽量并入乡镇驻地和中心村的尽量并入的原则。

通过村庄合并统一规划,凌河镇将从以前的68个行政村改造成为1个镇驻地:包括大路村和凌河村两个行政村;七个中心村:分别为偕户、石家庄、北小沟、东北庄、郑家河、秦戈庄和朱家埠;27个基层村:除镇驻地和中心村以外的其它村庄,根据各村情况,逐步迁村并点,保留27个村庄。

3.2总体框架

在“集约化管理”工作结束后,围绕打造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小城镇,以扮靓“一点、一轴、一市场、三线、六区”为突破口,在主要干道,节点上种植景观林,建街旁游园,形成“一路一点、一街一景”的新格局,提升村镇形象,提高生活质量。经过科学的规划后,以镇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村全面绿化,做到“点、线、面”和“带、网、片”有机结合,多树种、多林种、多功能优化配置,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从系统工程和景观生态角度,完善和提高新农村居住环境绿化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一个集生态、经济、景观、文化建设为一体的新型绿色农村。

3.3整体功能规划

村镇规划力求结构体系清晰,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通过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的沟通与串联,使各功能片区在各具特色、相对独立的基础上,自然衔接成为一个有机体。通过规划,全镇形成“一点、一轴、一市场、三线、六区”的景观格局。

“一点”:指下小路与凌通街交叉口一级节点,是凌河镇展示其面貌的主要标志,作为主要节点进行处理。其次,要控制好另外2个重要景观节点,即下小路与两条河流的交叉点。

“一轴”:指横跨整个镇的商贸经济轴。其中心位于镇驻地的南面,西通小关,东达下营,是连接外界的商业轴。

“一市场”:即下小路南的以大姜为主的农业产品市场,以此带动全镇形成的三大专业生产基地。

“三线”:景观轴线主要突出三条绿化景观轴线,分别为凌通街绿化轴线、行政街绿化轴线和路凌街绿化轴线。加上周边河流绿化带,整个镇区形成二横三纵绿化体系。

“六区”: 凌河镇作为一农业大镇,产业以养殖、种植、加工为主。因此,按照村镇经济进行区划,分为:

一镇驻地:位于凌河镇中部偏北,是凌河镇的政治、经济、服务和信息中心。

一林果苗木区:位于凌河镇西部,以偕户、朱家埠、秦戈庄片为主;主要经营苗圃、种植果树如柿树、枣树、毛桃等。

两个瓜菜种植区:分别位于镇驻地的左右两翼,以石家庄、东北庄、北小沟片的瓜菜种植基地为主,主要经营大姜、葱、土豆、圆葱、芦笋等蔬菜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4 专题规划

4.1凌河镇镇驻地环境绿化规划

规划后的镇驻地包括大路村和凌河村两个行政村在内,虽然现今绿化布局已初具规模,但仍缺乏较为系统的规划设计,针对镇驻地居住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诸如:街道绿地缺乏连贯性、树种运用单一、规划用地不合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原有的植被、水系,充分挖掘现状自然风光脉络,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设计出“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形成“三点、三线、六区”的景观布局,构成“庭院、驻地绿化点—街道绿化线—生态绿化圈”的绿化结构。

三点:即新凌街与行政街、下小路与凌通街、下小路与凌河三个景观节点。

三线:指城镇中心景观轴线、商业轴线、滨河绿化景观轴线三条轴线。

六区:包括行政办公景观控制区、居住区景观控制区、工业园景观控制区、产业园景观控制区、农贸市场景观控制区和水面控制区。

庭院、驻地绿化点主要包括庭院绿化和镇政府绿化。庭院是村民生活活动的主要区域,绿化应以精巧活泼为主,利用植物姿态、叶色、花期等季相变化来营建绿色空间,并结合宅旁绿地营造遮荫、生态和景观等多方面价值的庭院绿地。镇驻地广场绿化质量的高低是凌河镇展示其面貌的主要因素,处理时可合理增加“斑块”面积和数量。应有开放性活动场所和人行道,以起到集散人流和游憩娱乐功能;同时要设有象征性小品、彩灯、草坪灯。植物以高大树木为主,花灌木为辅,点缀欣赏价值高的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景观。因此,无论从功能分区还是植物的配置、雕塑小品设置、健身器材摆放等方面都要着重规划。另外,在重要街道节点处,可建设街旁游园,形成辐射点。

街道绿化线是指在主要街道两侧选用合适的绿化植物,乔冠草合理搭配,配置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绿化模式。通过街道绿化,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廊道,将村周围的生态绿化圈与各点的小块绿地串联起来,使“点、线、面”相互渗透,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

总之,通过在镇驻地四周建设不同模式的围村林使村镇置于有效的林网防护中,通过对街道、河流两岸进行科学的景观设计,不同模式的街旁游园合理布置,并拓展娱乐、健身等主要活动内容,提高公众的参与性,创造因地制宜的新凌河镇形象。

4.2 道路规划

依托现状道路,路网结构为方格网状,主要道路间距在300~600m间。主框架两横三纵,即:东西向两条主干道,分别是新凌街、下小路;南北向三条主干道,分别是大江路、凌通街、苗圃路。红线宽度大江路35m,一块板;下小路52 m,三块板;苗圃路35 m,二块板。其余次要道路25 m。村内街道绿化时,二层以上建筑均后退道路5m以上,留做绿化用地。沿路凌街、行政街、凌通街两侧控制20m绿化带,下小路两侧各设10m绿化带,形成一条绿色游憩长廊。

4.3绿地景观规划

规划在镇区形成以镇级公共绿地为主体、包括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的绿地系统。生产防护绿地:沿凌河、史沟河两侧,设50-100m防护林带,工业与居住交界处控制20m防护林带,栽植成排乔木。公共绿地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地带,要重点建设,设立健身广场、雕塑小品、镇标等。村镇内的各类空闲地、废弃地和沟溏,适度开发成各类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有效面积,优化和美化乡村景观,充分发挥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使之更加适于人类生存。

5 结语

通过调查规划科学合理的村镇体系,对分散的自然村落进行撤并或联合,是新农村环境绿化规划的前提。针对凌河镇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三点、三线、六区”的景观布局,形成“庭院、驻地绿化点—街道绿化线—生态绿化圈”的新农村绿化结构。

参考文献:

[1] 刘安宏,冯朝鹏,李锋.西安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原则及树种初探.2007(3):83-84.

[2] 于真真,王至诚,张志国.鲁中南地区山地村落景观规划研究.北方园艺,2008(5):140-142.

河道绿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滨河游憩廊道 文化线路 乡土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一、研究背景

绿道是一种新的规划形式,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查尔斯《美国绿道》一书。最初的定义是用于游憩或生态保护的非机动慢行步道系统,可以沿河流、山脊、山谷、废弃故道布置,起着串联不同性质景点的作用。最早的绿道规划案例是19世纪初奥姆斯特德为波士顿公园所做绿色项链,最初的动机是为生态斑块之间的动植物能量交流提供迁徙廊道。由于其灵活机动的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安全网络构建、文化线路开辟、游憩设施建设领域。国内有关绿道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徐文辉写的《绿道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总结了绿道规划的基本理论(2010年),刘滨谊在《绿道在未来中国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一文中,提出了生态文化核心区的概念和组建城乡的ECD城镇绿地网络空间的建议(2012年)。胡剑双、戴菲在《中国绿道研究进展》中论述了绿道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发展(2010年),广东绿道作为中国的第一条绿道,开辟城乡的慢行游憩系统,并且统筹了城乡生态网络。但是目前,还很少有绿道用于乡土景观保护的规划实践。

二、河南乡土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景观设计学学者俞孔坚对乡土景观定义是:“当地人为生活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其土地上空间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投影。”从目前河南省域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上看,西部山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景点集中、景区规模大、开发程度较高,一些分散于山野乡间的文化遗产景观资源,也借助于规模化的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心城市和市级城市,文化遗产景观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市政设施完善、服务设施到位,文化遗产景观都纳入了城市旅游规划体系和城市品牌规划。而在中东部黄淮平原地域,由于缺乏规模化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载体,文化遗产景观资源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没有纳入现行旅游规划系统,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基本处于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荒废状态。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学者陈威对乡村景观的分类有,聚落景观、产业景观、文化遗产景观、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景观五大内容。河南传统特色聚落景观方面对于河南省的广大乡村,除了西部山区有零星的散布以外,东部平原地区并不多见,传统民居缺乏显著特色。产业景观主要指特色种植业,如捕鱼、林果业、小麦种植等,河南有很多这样的特色农业产区,如新政大枣、民权葡萄、河洛石榴等,最具优势的支柱农产业还是小麦,但由于该区域人口密度大、聚落密集,农业生产景观形不成规模,美学价值低,不具备景观价值,这种景观在以后的村镇集中过程中才能逐渐地显现出来。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景观资源在河南广大乡村存留较多,部级、省市级文物单位分布较为广泛,除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外,还有其他一切有文化价值的载体,如名人故里、历史掌故、乡土植物等。自然景观资源,生物多样性景观资源主要集中在滨河林带,这是平原地区生物多向性资源的最后领地。社会生活景观主要指民俗景观,河南是汉族聚集区,缺乏特有民俗景观资源,虽说有一些地方庙会、书会、曲艺杂技表演,但具有表演的临时性质,并非融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综上所述,河南乡土现有可以用作旅游开发的景观资源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分布于乡村的一些省市级和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滨河自生林、人工林带,聚落景观和产业景观需要在以后的规划建设中逐步培育。

三、基于乡土景观资源整合的绿色廊道规划设计策略

(一)设计滨河生态廊道,连缀乡土人文景观云点

河南省中东部平原地区的乡土景观资源主要为分散于乡间的次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滨河林带,以及由历史文化名人、社会习俗衍生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以建筑小品的形式存在,数量多、类型多、形式丰富多彩,活泼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但是布局分散、规模小,像一些分散的云点,缺少连续性景观,旅游成本高,由于无法纳入具体的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休眠状态,其经济价值、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参照欧美国家绿道规划和遗产廊道规划的成功经验,线性规划具有更加灵活的形式和机动选择的空间,成为最佳选择。

廊道性景观和旅游性绿道在西方国家规划体系的解读是非机动车慢行步道旅游系统,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绿道的建设并非为了取代传统的斑块状风景区,它和斑块状的旅游景区是互补的。绿道的存在使原有风景区的生态效益得以发挥和实现,和传统的斑块状风景旅游区相比,有更高的生态学意义,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斑块之间的联系,保持主要的生境链与生境网络的连续性、整体性与有效性。

绿色廊道景观规划设计,首先选择连续性景观要素,增强景观连接度和聚合度。豫东平原地区连续性的景观要素,主要为乡村公路和滨河堤岸林荫带两种要素,乡村公路具有变迁不定的特征,历代战争、变革破坏严重,沿途历史文化景观留存较少,依托公路的游憩廊道建设起不到聚合乡土景观的作用。相反,依托自然河流设计规划景观廊道,则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河流是生命之源,人类最早的文明大都集中在河流两岸,加之自然河流具有不易变迁的特点,沿岸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积累较多,依托滨河林荫路规划设计乡村绿色景观廊道,可以串联起更多的乡土人文景观云点。另外,河流是天然生态廊道,两岸生态基础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滨河绿道可以整合乡村历史文化和生态两大景观资源,把分散的乡村文化遗产景观资源凝聚起来。

根据河南省地理状况和人文状况,淮河二级支流覆盖河南中东部平原地区,如濉河、沱河、涡河、颍河、洪河呈“枝形”“手掌状”均衡地分布于黄淮平原的腹地,这些河流流量稳定,滨河生态环境发育良好,河岸线曲折、两岸村落密集,都具备设计建设绿道的条件,绿道设计容易串联、黏合更多的乡村景观云点,起到以线拉网,以网固点、以点带面的作用。其中涡河、颍河具有绿道景观设计建设的先发优势,二河流域面积较广,能够连接黄河生态旅游带和滨淮风情旅游带,和东面的大运河遗产廊道以及西侧伏牛山景群距离均等,穿越黄淮平原腹地,能够聚合更多乡村景观资源。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工作是维护现有的生态基础,恢复疏浚断流河道,清理污染源,维护物种多样性资源,修复生态群落,建设滨河步道系统和标示系统。绿道景观设计不仅是乡村游憩设施建设,同时也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凝聚乡土人文景观资源,同时也可以巩固和培育乡土生态景观。

(二)打造文化线路,串联传统乡土聚落

河南西部和南部的太行山区、伏牛山区、桐柏山区、大别山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已经开辟为知名的风景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特别是一些历史交通条件所不能及的深山地区,地形险要,自然生态系统,原始地质地貌景观保留较好,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热点景区。旅游公路沿途乡村景观已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中西部山区与平原结合的丘陵地区和风景区中间的河谷地段,自然景观资源特色不是特别显著,由于处于热点景区的边缘,往往为人所忽略,但这些河谷和低矮的丘陵地带往往又是乡村聚集的地段,按照俞孔坚的景观学理论,这些地段属于典型边缘地带,生物能量交流频繁,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历史上很多古道沿丘陵山脊延伸,或者沿河谷蔓延,自然景观要素虽然没有热点核心景区那么令人兴奋,但这里有丰富人文景观和民俗景观做补充,反而更加耐人寻味,和核心景区的自然景观起到调剂互补的作用。所以在西、南部山区与平原中间的丘陵地带,设计规划发掘古道景观资源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些古道在历史上连接不同文化圈和行政区,是古代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沿途有很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加上周边民俗景观,也能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历史资料,河南西部知名的古道有崤函古道、宛洛古道、武关道,太行八径中的轵关径、太行径、白径等,这些古道的沿途保留有大量古代交通设施遗址:古关隘、古驿站、古栈道、古桥、古村落、古祠堂、古老的村风民俗和沿途的历史文化传说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此外,在西部山区丘陵地带,地理特征发生了变化,公路基本上沿河谷河流延伸,河流和公路重合,沿途乡村聚落分散,自然景观资源比较丰富,不需要建设专门的滨河绿道系统。依托古道地缘优势的文化线路,正好可以和中东部平原地区的滨河绿道形成互补。豫西丘陵地区人类活动较为频繁,但文化环境相对于平原地区比较闭塞,乡土建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特征。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公布的三批古村落中,河南境内99个古村落,其中90%以上分布于丘陵地区。乡土石作艺术、砖瓦作工艺、砖雕艺术、木雕艺术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保存,一些乡土聚落,依山就势,呈现了建筑和环境高度契合的形式,一些建筑处在演化的过程之中,结构和形态生动活泼,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富有想象力,这些线路演绎了乡土建筑演化历程,是乡土建筑的活态博物馆。如崤函古道上的陕县地下窑园、渑池赵沟石头村、赵坡头村、灵宝的杨公寨,孟津乔庄村、孟津卫坡村、石碑凹村,南崤函古道上的洛宁县上戈村、城村村、丈庄村、草庙屹村,新安县寺坡村等,宛洛古道上的内乡石头村、郏县林沣寨、汝州半扎村等。由于社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该区域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一种景观资源保留也较为完整和丰富,如豫西皮影、内乡民歌、怀州梆子、苏阳竹马、苏羊社火、汝州庙会、宝丰书会、宜阳福昌庙会与灵山庙会、南阳独山庙会、大别山丘陵地区的花鼓戏,泥塑、伏牛山丘陵地带的社火、道情等。这些风俗和民间艺术构成了乡土景观的活态因子,赋予乡土景观更多的社会属性。通过文化线路、风土廊道等线性景观规划设计模式,串联乡土历史文化遗产景点,编织多元的文化旅游网络,便于整合更多的旅游资源。

四、价值意义

从乡村景观资源分布特点上看,设计规划滨河生态廊道和发掘文化线路在投资成本、可达性方面存在很大优势,很多人文景点分布于河流和山谷两岸,即使比较远的也都不超过30公里,80%的在10公里范围以内。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文明的发祥地,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于滨河地带,一些传统城镇、古村落也都滨水而居。滨河绿色景观生态廊道规划和文化线路基本上能串联起河南省90%以上的县级景点,70%左右的乡镇级景点,可以整合地方分散旅游文化资源,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滨河绿道的规划建设具有投资小见效大、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依托淮河支流堤岸林带建立城乡绿道网络,凝聚分散的历史文化景观云点,使乡村分散的景观资源在绿道旅游系统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同时为乡村居民提供日常游憩活动空间,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

(注:本文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资源保护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116)

参考文献:

[1]罗琳・LAB・施瓦茨.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罗布.H.G.容曼.生态网络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俞孔坚.回到土地[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9.

[4]陈威.景观新农村[M].北京:中国电力工业出版社,2008.

河道绿化论文第7篇

今年以来,滨湖镇以国土空间绿化为主题,以山水林田湖大会战为主线,立足“生态、景观、经济价值最大化”思路,坚持“点、线、面”相结合,重点抓好“河堤绿道、河坡绿带、河滩绿地”工程实施,高质量打造了美丽河湖高标准打造界河生态文化长廊。

一是突出文化植入,打造河堤绿道。按照市交通局统一规划,强化属地责任落实,集中20余天时间全面完成界河南堤8.3公里道路硬化、沥青铺设、路肩整理等工作,第一时间开展道树栽植。同时,以红荷文化、微湖文化为主题,在桥口、路口连接处规划建设“藕遇莲香”“滨至如归”“湖口春晓”等5处特色景观节点,完成近万株月季节点区域栽植。

二是突出彩化营造,打造河坡绿带。按照“三季有花、四季长绿、五彩缤纷、色带串联”思路,通过无人机播种方式,在河道两侧16米河坡区域分段种植三叶草、硫华菊、波斯菊、矢车菊等6大类多年生、观赏性花草。

三是突岀经济效益,打造河滩绿地。针对镇域地处河道下游、汛期行洪安全实际,经广泛论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将河滩土地对外承租,统一种植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初期亩产值可达1000余元,同时兼顾观赏性。后期规划建设部分观光步道、休闲节点,实现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