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4 15:21:01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第1篇

在开展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时一定要针对现代教育对自身的要求来进行相关工作的规划。这就包括有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设计以及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说这两个体系是数学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因素,它们对继续教育自身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成继续教育的关键所在。接着,我们就针对现代教育对数学教师的相关要求来进一步设计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

1.数学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

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一定要本着针对性,先进性,实用性。所谓的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数学教师自身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职业要求,教学素质要求来开展继续教育。所谓的先进性就是根据数学领域的相关最新知识,最新科研成果来对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以及进行必要的培训。实用性是指继续教育要使得数学教师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通过自身转换为切实的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而不是只具备理论知识,却不能知道实际行动。另外,对课程的设计要有多样化。即不能仅仅是注重于对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知识的培训。而是要综合性的培养。在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心理学,教师素质等方面都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对数学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除此之外,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应用也要注重起来。培养数学教师的相关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及其语言等的操作,开设相关课程并进行相关实际性的操作应用。通过课程的设计来全方面的提高数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2.设计完备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

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及对所进行的继续教育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判定。这对数学教师的进一步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在主观上想象数学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设计科学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必须能够综合性的评价继续教育的效果。这一体系也必须具备实,新,远的特点。实,就是评价结果真实无误,能够对继续教育的效果进行综合性,准确性的评定。新,就是评价结果新颖,能够更进一步的激发数学教师进接受继续教育的热情。远,就是评价结果能够具有一定的远见。能够对以后的继续教育的开展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结语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学段和高中学段数学课程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课改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一方面,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的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文化形式、内容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着来自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双重挑战.面对挑战,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充电”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探析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提出课程实施策略,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对影响课程设置的社会因素、数学与数学教育发展因素和教师因素分析[1],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1.1发展多元文化素养原则

1.1.1多元文化素养内涵

新疆南疆地区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地域,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而形成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局面,使得在这一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必然.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理念、是一种教育改革行为、是一个过程,主要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态度、技能以满足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交往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因素.[2]因此,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3]

1.1.2多元文化素养表现

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教师具备按照多样性设计、实施、评价课程及实践去帮助所有学生学习的素质.多元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1)理解文化、多样性、不均衡在教学中的作用,明确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2)设计体现多样化的学校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3)形成关于不同团体学习风格的知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征;(4)利用文化特点进行数学教学,认识数学在民族文化中的不同的体现,并适时实施跨文化数学教育;(5)重视所有学生的平等及公平,把少数民族学生看作是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形成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积极、肯定态度,对各族群学生持相等期望水平,对学生没有性别、角色刻板化印象;(6)关注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包括少数民族用双语教学、教学方式选择、双语教学目的和意义等问题的调查研究.

1.2养成和提高数学素养原则

1.2.1数学素养内涵

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逻辑地分析、推理和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素养是一种以数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核心数学能力.近年来,国际大型评价项目如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项目表现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关注.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较高的数学素养,教师本身的数学素养要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具备数学素养是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它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是能够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数学能力的需要.

1.2.2数学素养表现

作为数学教师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教师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能够在文化意义上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活动特征、内在动因和价值表现等多个视角对数学的本质加以系统理解,体会数学具有的审美力量、理性力量和实用力量,有数学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将“数学学科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并在教学中处理实际课堂中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表征,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能力;[4](2)结合高等数学的思维训练,意识到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只是一个变化的客体对象,两者没有严格的概念区别,深刻领悟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5]积极主动地从数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上寻求二者的结合点;[6](3)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体系和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初等数学体现的变化意义下数学的本质,明确数学的教育价值;(4)课程设计能够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明确需要发展的活动经验目标,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

1.3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原则

1.3.1教育教学素养的内涵

教育教学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数学教学知识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其中,教育理论知识是指教师掌握的教育基本原理、一般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课程知识具体分为一般课程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

1.3.2教育教学素养的表现

(1)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2)具有全面、正确理解与处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开发课程资源,改进、补充教学内容,编写乡土教材;(3)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积极处理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目标开展的需求;(4)具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5)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善各种教育问题.

1.4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素养原则

1.4.1终身学习素养内涵

终身学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7]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教师首先必须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8]终身学习素养是指教师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和愉快地,并且保持一生进行学习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核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有助于专业活动成为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更是教师对于个人完美、和谐发展的不断追求.

1.4.2终身学习素养的表现

具备终身学习素养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终身学习素质主要表现在:(1)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意识和能力;(2)具备终身学习必须的优化知识(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3)扎根本土实践,善于不断地从自身鲜活的经验中通过细致反思学习;(4)自主学习先进的中学教育理论,积极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5)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和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6)较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能力;(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8)有亲和力,乐于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课程设置的结构

2.1层次结构

南疆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新任职教师、岗位教师和骨干教师各占一定的比例,教师继续教育设置的课程构建应具备多层次结构,如岗位培训、专题进修、专题研讨、专业进修.针对新任职教师的“初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一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和技能,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针对岗位教师的“中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二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使受教育者积极思考已知经验,为教学实践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手段做准备;针对骨干教师的的“高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三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继续教育三个层次结构课程的有机整体构建,将教师已有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改进教学、教法,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2.2主体结构

教师应具备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9]基于课程设置原则,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体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应包括:(1)多元文化课程;(2)数学专业知识及教育类课程;(3)教育与教研课程;(4)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5)通识类课程.其中,多元文化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属于基础文化知识,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达成学科间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底;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与教育、教研课程属于条件性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辅助教学的能力,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参与者;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类课程构成学科性和实践性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教育素养,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上面.

2.3形式结构

参加继续教育的数学教师都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入职前教师的需求截然不同,按照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

2.3.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教育部在数学专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规定的修业课程,是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对所有中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共同基本要求.选修课程是指由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课程总体计划选择学习的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种.限定选修课程是在规定的体现一定发展方向的范围内提供参训教师选学的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是学有余力的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任意选学的课程.

2.3.2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相结合

学科课程以相应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安排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技巧.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也称教学实践课程,课程编排同参训教师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基于在职教师已有的数学经验、数学教育经验和教学技能经验水平,围绕三种经验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程依据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设置培训内容、组织教学材料、开展教学培训活动,比如,课堂教学观摩和典型教学案例比对分析活动等.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自学,帮助教师从实践中获得主观经验,训练动手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2.3.3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

综合课程是把若干有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综合编排的课程,可以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学科领域,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中学数学教师知识面过窄的现状.专题课程以数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问题为中心,选择对于教师富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明确、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综合课程所占比例不宜过大,注意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的有机整合.

3课程实施的策略

近年来,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认为,教师应具备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的能力.高效教学理论则进一步清晰和深化效率的内涵,不但关注一定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积累,而且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质”的提升,即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灵活应用和自我意义的创生.因此,高效教学理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PC(pedagogicalcontent)和MC(mathematicscontent)知识,并达成两类知识间的融汇贯通外,还需要多元文化知识;除了具备数学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外,还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遵循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和细化课程层次结构划分的基础上,继续教育课程应帮助教师增进对数学的深度理解,正确认识数学的本质,有效分析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铺设联结已有认知经验水平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桥梁,帮助学生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学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1促进数学深度理解的策略

3.1.1案例分析促进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

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原理和程序的基础.如果只是把数学当成是一套需要掌握的原理和程序教给学生,学生将只会学到原理和程序,而把数学看作是集原理、程序、概念以及问题解决与一体的教学,学生将会学到这三类知识,并且与只学技能和程序知识的学生表现的一样好.[10]115增进教师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继续教育培训中可以提供概念教学相关案例,在案例的讨论与辨析中,帮助教师认识到: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从特例中寻找一般规律,在概念教学中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比如,奇数与偶数概念教学.教学案例一: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字除以二,发现是否能够整除的规律,再进行分类,由所举实例中抽象得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案例二:让学生进行奇数、偶数性质的探究.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观察,得到多样的结论———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字;奇数和偶数交替出现;每两个相邻的奇数之间有一个偶数,每两个相邻偶数之间有一个奇数.甚至有些学生尝试操作两个一堆摆木棒活动中,描述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定义偶数是“如果将一定数量的物体逐一成对排列(或挑出),当操作完成时,没有物体剩下,则此数为偶数.”以上两种教学案例中,案例二不是为了引出概念而强拉硬扯地进行“做作”的设计,而是顺应了更为“自然”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顺流而下”自然的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虽然经过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概念所下定义的描述不够准确,但在概念描述不断准确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实现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数学交流活动经验的教育目标.

3.1.2数学专业素养中关注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

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与编排整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随着内容体系的逐渐深化,学生知识面的开阔以及思维水平的发展,整个内容体系才渐渐清晰起来.但就某个学段,某个单元而言,教材呈现的内容却往往是孤立的.同时,为了顾及到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同一个内容体系下对于不同的学段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只是得到单个的知识点与片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与网络,既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又不利于知识的提取和灵活应用.教师已经“知道了现在所知道的东西……就像看得见的人可以告诉盲人如何去创造和发现”[11],学生建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教师具备较为宏观的整体结构观念和建构关联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指标.比如,中小学数学中函数的思想,就学科纵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顺序是:从小数与数四则运算中得到对应的结果,到折线统计图中的数量间对应关系的体现以及初中段函数的“变量说”,再到高中段函数的“对应说”,每个阶段为适应相应学段的要求,表现出函数思想不同的层次水平.只有表现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函数思想的层层递进,做到“瞻前顾后”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学科横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和数列之间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具备以函数为核心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以函数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网络,深入理解函数的思想和方法.

3.1.3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自我意义的建构

积极参与和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是学生高效和深度理解学习的保障.无论是“浸入式”还是数学活动中学习,目的都是为了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建立学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该明确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学习数学.这不再是什么能力问题,这只是一个你如何传播和让人去思考数学的问题”.[10]102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数学观,认识到数学易缪性而非仅仅确定性的哲学属性,才能为建构正确的数学意义奠定基础;只有切身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才能达成自我意义的积极建构.首先,教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教师应留心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收集能够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的问题和能做出独立判断的实例.比如,用一张矩形铁皮制作无盖铁皮盒,怎样裁剪和使用能获得最大体积的最优化问题.其次,教师需要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建构.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生成是数学家要做的,教师学会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意义建构达到数学本质深入的理解.比如,类比多边形,欧拉研究了凸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的关系,得到欧拉多面体公式.那么,类比点分直线、直线分平面所成最多部分,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如何得到平面分空间所成最多部分的猜想,怎样验证这个猜想.通过类比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学会运用数学方法.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36-0103-01

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目,也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续教育的前提和终身发展的需求。高中数学不仅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还与自然界密切联系。它所蕴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提升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只是下发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种背景下,对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将从高中数学教师后续教育新形势分析出发,逐步提出了实践措施。

一、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形势

(一)对高中数学教师数量要求转变成质量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义务教育逐渐由普及向巩固提高阶段转变,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也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单一知识传授向全方位、多功能转变;由低学历层次教育向高学历层次教育转变;由单一的学科专业化向双学科专业化方向转变。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党中央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新的要求:实施和谐社会战略,应将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模范。尤其是近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规划实施,严抓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实现全方面改革。

二、切实做好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实现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

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实现高中数学教师教育终身化、长期化和制度化。例如,对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场所与时间进行规范,要求高中数学教师每6~8年定期培训一次,每次时间为6个月:先安排高中数学教师集中学习2个月,学员考察与分散的专题研究为2个月,教育科研论文安排2~3篇;然后安排全体高中数学教师集中学习1个月,对优秀论文进行评选与考核。同时按照高中数学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数学专题竞赛等专题临时培训工作,将高中数学教师后续教育的定期培训与专题临时培训深度融合,确保每次培训工作都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现场展示。

(二)对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

在实际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容进行优化,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進行:(1)以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为切入点,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和当前教育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深入了解继续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框架。(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教育教学理论教育为中心开展培训工作,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价值,从而获得知识理论操作的方法。(3)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对当前后续教育教学实际做出评估,让教师了解当前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4)借助教育教学理论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关系,对当代继续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介绍与评价,让教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三)建立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想保质保量顺利完成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核心,培训师资的素质也是影响高中数学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的关键。因此学校教务部门应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对培训教师要认真考察了解,并与优秀培训教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继续教育发展方向与高中数学教师后续教育的需求进行了解,及时掌握高中数学专业变化趋势,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让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例如,为了提升高中数学教师后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培训机构应以“熟悉高中数学教学,研究高中数学教学,服务高中数学教师”作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切入点,抓好培训教师的培训工作,按照教师职称、学历和教学经验,从教学第一线选择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中,通过优秀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深刻的课堂教学体会和生动教学案例,与受教育教师达成共识。此外,培训机构还应加强和高中的沟通联系,不断增进了解,为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庞杂且系统性的工程项目,要想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与水平,必须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学情,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实现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为素质教育的巩固与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秀琴.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师专学报,2000(2).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影响因素

一、引言

公职人员继续教育是一种学习形式,即对从事立法、行政、司法、监察等公职事务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的拓展与提升。针对公职人员在职学习的特性,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对其开展教育培训,已成为现代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最佳选择。近年来,我国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学术研究虽在不断深化,但大部分学者主要偏向于关注教育培训工作而非被培训主体。如郑学益等(2007)针对目前公职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现状提出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益三点优化举措[1];徐汇(2012)根据当前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构建了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与框架,并指出公职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赵君香(2011)通过对1999~2010年中国知网102篇相关论文的系统梳理,归纳出了公职人员远程教育培训中取得的成果[3]。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为后续公职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培训质量、效益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基础分析

(一)激励理论

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纷纷提出多种激励理论(Incentivetheo⁃ry),其中过程激励理论分支的期望理论是行为分析的必要基础。北美行为与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指出,一个人对设定目标的把握性越高,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越大,激发行为的动力也就越大,这种目标与需求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M=∑V×E,其中M为激发动力(调动人主动参与活动或事件的强度),V为效价(对达到目标后预期价值的评估),E为期望值(判断自身完成目标的概率)。该公式表明,人们在参与行为前的预期目标效价与期望值呈负相关。该理论为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若教育培训内容与培训参与者工作拥有较高契合度,便能有效达成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期望值,从而调动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合适的激励资源能促使公职人员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的满足,并激发其对继续教育的参与行为。

(二)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EvaluationTheory)由德西和莱恩提出,即人对外在事物的评判,是认知派强调多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目前行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该理论强调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辅助关系,并更加强调外在社会环境因素不仅能满足人的内在需求,而且能最大限度激发人们参与的积极性[4]。基于该理论,公职人员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与其他参与人员及培训教师进行信息互动时,当期望值和自我需求得到满足,更促使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产生信任,以此来驱动其参与行为[5]。信任这一主观因素在价值认知、不同需求与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目前,我国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如考核、奖惩、培训条件等)对公职人员的内在动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若要加强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的内在动力,则需借助认知评价理论来充分加强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信任度。

(三)整合型技术采纳与使用模型

整合型技术采纳与使用模型(UnifiedTheoryofAcceptanceandUseofTechnology,UTAUT)是Ven⁃katesh等人归纳了创新扩散论(IDT)、理理论(TRA)、技术接受和计划行为结合模型(C-TAM-TPB)等8个模型中的多个指标变量的基础上提出的综合性评价策略,它具有4个核心要素: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诸多学者倾向于以UTAUT模型或UTAUT模型与其他理论基础相结合来共同探讨人们参与行为。例如,高婷等人通过对UTAUT模型核心4要素分析,认为4者均影响人们对手机图书的采纳动机[6];文鹏等人将UTAUT模型、感知风险理论、媒介丰富度理论结合,认为接受行为、风险感知、内容效度均影响微信用户使用行为[7]。虽然UTAUT模型为多学科特征(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信息统计学等)的集合体,但很少有学者借助UTAUT模型对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进行研究。为此,本文结合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拟以风险感知、便利条件分别为探究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一。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一)研究模型

本文将公职人员对参与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公职人员特征、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和便利条件。而期望值和自主需求在以往研究中均有提及,是影响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基于激励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期望值、自主需求、归属需求、信任均影响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该模型包括7个变量:期望值、自主需求、归属需求、风险感知、便利条件、继续教育信任、参与继续教育.

(二)研究假设

期望值是指公职人员对参与继续教育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观判断[8]。研究表明,期望值与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的建立有关,如郑奕耀等(2013)认为公职人员对数字化教育的期望值与公职人员数字化教育信任、是否参与数字化教育存在显著影响[9]。对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来说,为公职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一方面能提高公职人员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信任度,以此提高他们参与继续教育的概率。故本文提出假设1、假设2。H1:期望值与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间存在正向影响;H2:期望值与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间存在正向影响。自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公职人员出于自身目标而选择参与继续教育[10],类似于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内在动机行为调节[11]。由于自主需求与公职人员自身的兴趣和价值倾向有关,所以自主需求对继续教育信任和继续教育的参与概率有显著影响。相对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仍处于探索改进阶段,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网络教育基础设施以及师资质量还不够完善,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信任度不高。故本文提出假设3。H3:自主需求与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间存在正向影响。归属需求是指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过程中期望被学员或团体认可和接纳[12]。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归属需求主要受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影响,是一个多层次、多向度、渐进互动的过程。如果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缺乏归属感并且对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便会影响对继续教育的信任。故本文提出假设4。H4:归属需求与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间存在正向影响。风险感知是指公职人员受以往参与人员的影响,在做出参与行为前对可能出现的一切负面影响的自我认知。风险感知包含多个要素,如事件风险、心理风险、经济风险等,这些要素对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13]。一般而言,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前对培训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知名度要求很高。如果在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因服务质量问题或培训后没有信守对学员的承诺,将会大大降低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信任,并直接影响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参与行为。故本文提出假设5、假设6。H5:风险感知与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间存在负向影响;H6:风险感知与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间存在负向影响。便利条件是指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各种环境及教育内容完备程度的感知,类似于风险感知行为的控制[14]便利条件对继续教育信任和公职人员参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进行继续教育是提升公职人员工作技能、开阔视野的一项教育活动,而公职人员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度、知识内容的实用度等可能存在质疑。若公职人员对便利条件不满意,公职人员将不会信任继续教育,更不会参与继续教育。故本文提出假设7、假设8。H7:便利条件与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间存在正向影响;H8:便利条件与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间存在正向影响。另外,诸多学者认为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与其参与行为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度越高,参与继续教育的概率也就越大。故本文提出假设9。H9: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信任与其参与行为间存在正向影响。

四、研究过程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研法来获悉我国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参与意愿程度,问卷量表的设计主要基于激励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整合型技术采纳与使用模型,选取5级李克特量表,从1(非常同意)到5(非常不同意)测量各个测度指标。为确保问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选取了50位参与过继续教育的公职人员对问卷做出前测,结合几位培训教师的意见,对问卷量表进行修正。最终研究变量及测度指标、文献来源见表1所列。问卷分别选取线上(40%)线下(60%)同时发放的形式,线下主要面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PA班级学员(调研的学员须为公职人员)发放,线上通过E-mail、QQ、网络链接等形式向政府、教育机构、国企事业单位等人员(须具有继续教育的经历)以滚雪球式发放。本次共发放300份问卷,最终回收276份问卷,剔除32份无效问卷,共计24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81.33%通过对获取有效样本的基本特征进行宏观整合,得到被调查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5大普适性特征:①公职人员在性别上,男性占比高于女性45.90%,可见目前我国公职人员中以男性为主;②在被调查者中以中青年为主,31~50岁人员占总体样本的57.79%,这与我国教育体制、公职人员选拔任用条例有关;③被调查的教育程度大部分在本科及以上学历,说明我国对公职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较高;④其工作时间16~20年占总体样本的24.18%,21~25年占总体样本18.03%,26~30年占总体样本19.26,很明显与被调查人员年龄结构相吻合,说明样本数据具有一定客观性;⑤在职务身份上以管理和推广为主,占55.74%。

(二)信度、效度检测

在对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借助SPSS19.0对各变量Cronbach’sα系数及因子载荷值进行运算(见表2)。结果显示,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自主需求、归属需求、便利条件3个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8以上,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期望值、风险感知、继续教育信任、参与继续教育4个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虽略小于0.8,但也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各测度指标的因子载荷值除AR2为0.687,其余测度指标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7。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各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AVE)均在0.6以上,复合效度(CR)均在0.7以上。综上可见,问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假设验证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17.0对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研究模型进行假设验证。由表3可知,x2/df值=2.140,GFI值=0.927,NFI值=0.945,CFI值=0.911,RMSEA值=0.076,均达到模型可适配范围,说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度。从图2中可发现,除H4外,其他假设均得到支持,期望值、自主需求、风险感知、外在条件4个变量均显著影响公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信任,期望值、外在条件、继续教育信任3个变量也均显著影响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且显著性概率值在0.05以下,尤其继续教育的作用系数(0.65***)相对较大,表明公职人员若对继续教育不信任将会直接影响其继续教育的参与行为。而H4没有得到验证,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是为了职位晋升或工作单位的硬性需求,对继续教育内容并不太关心,故归属需求因素不会显著影响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激励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及UTAUT理论,建立了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的研究模型,探讨了不同公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价值倾向。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受期望值、自主需求、风险感知、外在条件、继续教育信任5个变量影响,其中受期望值、外在条件、继续教育信任3个变量影响较为显著。本文主要贡献在于改变了以往学者对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的主观评价,创新性的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来客观论证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归属需求对公职人员继续教育参与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公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特殊性。而在普通高等教育的情景中,归属需求变量对用户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基于我国公职人员参与的大部分活动是由所在部门或特定机构发起并组织实施,对于公职人员来说参与继续教育可能是一项任务或者是职位晋升的敲门砖,存在一定的被强制性。

(二)政策建议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 职后继续教育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21-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对体育领域而言,社会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也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职后继续教育的特征与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陕西省16所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抽取的学校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民族学院(咸阳)、咸阳师范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安康学院、延安大学、西安翻译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被抽取的院校层次分布包括11所本科院校,4所高职院校,1所民办高校,每所学校抽取10人参加调查,共16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以“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等作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网下载阅读相关核心学术论文24篇。查阅了体育专业学术期刊、教育类学术期刊等期刊资料的26篇文章。查阅教育学及相关理论专著5部。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前期资料阅读与考察,制定了问卷的基本内容框架,并请教专家对问卷项目与内容设征求了建议与意见,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内容与结构做了相应的调整。制定出了《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现状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有效回收151份,有效率为94.4%。问卷进行了效度与信度检验,调查有效可靠。

(3)专家访谈法

本次调查共走访7位教育管理专业和高校体育部主任,对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4)数理统计法

本次调查运用一般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和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应用软件,对有效问卷获得的数据做常规数理统计与处理。

三、调查现状分析

1.学历教育分析

本次调查了151名体育教师(表1),参加过各种学历培训学习的有78人,占到总人数的51%;其中参加全日制脱产学历学习的有14人,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的63人。有4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学历与学位进修学习。从调查的结果分析,本科院校参加学历与学位进修学习的明显比高职院校与民办高校多,参加学历与学位进修的教师当中,58名教师属于本科院校,其中有6名教师不但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学习,还参加了博士研究生学习;高职院校参加学历学位学习的有17人,其中16人参加在职硕士学习,1人参加全日制学习;民办高校只有两名教师参加在职硕士学习。所以,可以看出,本科院校参加学历与学位学习的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高于民办高校。

2.非学历教育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2),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学习形式主要有:教研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或者论文报告会、短期业务进修、裁判学习、科学研究、学者访问和其他形式。被调查的151名教师都能参与到教研活动活动当中,这也表明,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教研活动;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会活动的有112人,其中本科院校为78人,高职院校27人,民办院校7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参加此类学习与活动的人数与比例远远小于本科院校;利用科学研究学习的老师有142人,占总数的94.2%,本科院校教师全部参加了这一学习方式,高职院校比民办院校参加的积极性要高,但低于本科院校;有7人做过访问学者,其中有4位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出国访问,这4人都是211工程院校体育教师,7位访问学者中没有高职院校与民办院校教师。

3.对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对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认识与态度调查分两个方面,从调查结果看:本科院校对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比较重视,尤其是211工程院校与国家985院校,还有配套奖励与激励文件,并对学习的过程进行了量化赋分。高职院校有配套政策的只有一个,民办院校没有这方面政策。对教师的调查分析:有66人回答对职后继续教育比较重视,占总数的44%,其中有56人认为比较了解这一方面的情况,占总数的37.1%;其中本科以上院校认为比较了解的42人,占了解人数的75%,高职院校与民办院校教师普遍对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性与知识了解不多。

4.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频度分析

151名被调查的教师当中,一年有3次以上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与学习的,有17人,占到总数的11.3%;两次的有86人,占到总人数的57%;每年参加一次的136人,占到总数的91%;没有或者两年以上一次的有15人,占总数的10%。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对多数体育教师参加了职后各种教育学习,但学习频次明显不足,并且这些学习基本上以教研活动为主,其他职后教育学习方式不多。

5.高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目的分析

被调查的151名教师认为,职后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体育专业技能与知识的有79人,占总数的52%;表示为了评选先进优秀等荣誉的有123人,占到总数的84;认为为了晋升职称与职级的高达146人,占总共人数的96.7%;为了提高自身学历的有78人,占总数的51%,其他目的有12人(表3)。从分析结果看,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目的功利性较强。

四、结论

1.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主要通过学历进修进行职后继续教育学习。占到总数的51%,其中主要有两种形式,全日制学历进修和在职研究生学习进修,在职研究生学习是主要形式。

2.非学历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有:教研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或者论文报告会、短期业务进修、裁判学习、科学研究、学者访问和其他形式。参加教研活动比较普遍,本科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开展要比高职院校与民办院校要好,高层次学者访问主要集中在211工程以上院校,高职院校与民办院校还是空白。

3.本科院校对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比较重视。尤其是211工程院校与国家985计划院校尤为重视,这类院校配套奖励与激励文件与政策,并对学习的过程进行了量化赋分纳入考评。高职院校与民办院校普遍缺乏这一方面的制度与政策支持。

4.陕西省体育教师参加职后继续教育的次数偏少。大部分参加的是对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作用较小的教研活动。

5.陕西省体育教师参加职后继续教育的目的功利性较强,目的主要有:职称与职级晋升、评优推先、学历晋升、提高专业技能与知识这四种。

五、建议

1.制定与完善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政策

政策的导向与支持是加强高校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前提。每个高校都应该有支持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规定性文件,特别是陕西省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可以借鉴本科院校的制度建设经验,制定出自己的激励与奖惩职后继续教育的专门性文件。

2.营造职后继续教育良好氛围

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版面、会议等,宣传优秀职后继续学习的榜样,引导其他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学习。

3.提高体育教师对职后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每个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克服传统落后的思想,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从新认识继续教育,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主动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4.给予物质与资金支持

有了强力的物质与资金支持,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一定会开出硕果。各个院校应设立专门的教师进修、学习资金,鼓励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建立各个专业自己的职后继续教育活动室,给教师提供专门的学习场所。

5.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

校际之间的有力合作,能最大程度解决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对教师职后教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利用本科院校良好的职后教育资源与氛围,提高高职院校、民办院校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重视高校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是新时期社会对体育教学相关活动的新要求,每个教师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安乃明.终身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旅游纵览.2012(7):32-34.

[2]李玫红,佘德峰.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2012(23):44-45.

[3]张龙,张朝阳.从科研能力培养角度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34-35.

[4]唐建云.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0):67-68.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第6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8-04

一、问题提出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数学课程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平。一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二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新疆南疆是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挑战。继续教育是教师面对挑战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来分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对象及特征

问卷对象的教师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两所重点中学:喀什民族完全中学和汉族完全中学;三所普通中学:一所市属中学、一所师院附属中学和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2份,回收率为98%。

(二)问卷方法及数据处理

问卷设计关注五个方面:第一,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基本情况和学源结构;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估,包括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数学学科素养;第三,教师接受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培训的基本情况;第四,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第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为避免问卷设计的片面性,并减少在实施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尽量获取客观数据,研究采用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资料分析、座谈和专家咨询的方法。访谈主要内容关注教师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的结构及基本情况

五所学校基本情况显示,在教师学源结构中,90%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以及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西部师范类与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结构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教师99.15%,青年教师85.08%。其中,教龄为1―3年占43.28%,4―8年占29.85%,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9.85%,且较均匀地分布于中学各年级段。数据分析表明:其一,喀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新疆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其二,凸显了师资学源结构单一,阻碍了教师与其他地区和高校教育信息、资源互通和交流;其三,虽然师资队伍学历达标,但教师呈现年轻、教龄短、职称低的特征,存在各分类层次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步和成长阶段。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是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自我评价

调查数据表明,56.52%的教师近三年没有公开发表文章,且75.41%的文章发表非核心和省级期刊。但86.36%的教师认为职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或基本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82.61%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且访谈中从教3年左右的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性,却不知从何做起。“教育是一项丰富复杂困难,且持续发展的职业。无论初期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如何,认为这已足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在能力发展中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以上要求决定了教师专业化能力不限于教师上好一节课,处理好教学常规,而应具备课程意识,成为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因此,帮助中学教师认同和深刻理解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

(三)已接受继续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的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地涉及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等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继续教育又增开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研究、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等基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仍存在部分课程开设不足问题,包括数学教学课件制作、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等。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采用多样化实施方式,并互为补充,如系统数学教育理论讲授、教学实践问题专题讨论、数学教学艺术专题讲座、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访问等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见表1)呈单一化而非多样化,其中:47.17%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方式;71.11%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实地参观访问”方式。

(四)教师对所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41.79%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32.8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现代信息技术所占比重的评价偏大,31.35%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教师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只有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主动的自我建构。访谈表明,教师评价继续教育缺乏指导实践的价值,存在实现“学习一学用一指导教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对继续教育占用寒暑假时间、施加人事和职称评聘制度强制性,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

(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

数据表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性质问题,有72.73%与18.18%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实践性与创新性上。在知识结构上,58.33%的教师对数学的最新进展缺乏了解,25.00%的教师认为知识面太窄。对于教师继续教育重点问题(见表2),分别有75.00%、59.01%、79.66%和82.54%的教师认为是拓宽数学学科领域知识、提高综合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教育研究能力和发展数学教学能力。设置数学教学技能课程,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的制作及运用技能和开发课程资源技能,教师认可度(见表3)分别为67.21%、63.93%、61.90%、76.36%和57.41%。调查可知,教师关注自身综合数学素养、教学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专业化发展有着较高的预期,66.67%的教师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意愿。

(六)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审视

研究表明,新疆南疆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必然。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数据显示(见表4、表5、表6),多数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表现在:43.54%的教师认为非常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85.48%的教师认为学生文化背景对中学数学教学是挑战;72.59%的教师偶尔或经常检视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态度或偏见。针对民族地区对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适应性问题的研究,14.52%的教师认为现行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对于民族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视的;77.42%的教师认可学校有必要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或开发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是知识、方法、理念和能力等方面合力的结果。调查表明,56.45%的教师不了解所教班级里学生的文化背景;69.35%的教师有意将本地不同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但在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不知怎样做。在访谈中,在民族中学执教四年的汉族教师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与民族学生搞好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获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兴趣的动力。在与“双语”实验班教师的座谈中,教师关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教师的教育需求体现在:第一,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计划的变更、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教学的数学概念和其他学科新的互动等);面对教育的诸多发展及成果(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新的不同的多元异质化的教学对象,确保不同学段学习的连贯性、多学科之间合作的需要。第二,个人因素需求。新人职教师对职业认识不足,在自我身份的转变上存在困难,专业化发展需要引导,数学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

四、课程设置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放置一旁,不因学习者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实现多元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渗透。MPCK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构建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数学学科知识(MK);一般教学法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教育技术知识(TK)。基于以上两个理论的应用,初步探求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一)多元文化课程

1.多元文化理论课程

多元文化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加深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认识并消除个人的偏见,积极与其他民族群体进行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文化多元性。对教师意识形态、性格等方面的研究与培养,使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是否存在民族偏见,重新认识在社会中角色以及改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元论、多元民族意识、人际关系等专题。

2.多元文化实践课程

多元文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及教材的审视态度,使他们在教室中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借助有关多元文化数学教育典范和概念知识、主要族群团体的数学文化知识,平衡数学课程、教材和教法,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文化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吸收和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所面对文化、班级的沟通方式。多元文化实践作为物质一时空特点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需要家长、社区的充分参与,以及学校环境、图书资源、课外活动的相应配合。

(二)数学专业知识

1.数学专业课程

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题目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史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能够从高观点看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数学(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模糊数学、数值分析、分形几何等发展动态、基本内容、重要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概览;经典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的结构与思想)专题;数学思想发展史精讲;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导读;数学方法论选讲等。

2.数学教育类课程

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认识数学教育发展历史趋势,具备合理的数学教育基础理论结构、基本技能和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会思考研究的科研型教师。课程设置包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讨;近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学数学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哲学专题;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与学法分析;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中学数学习题理论与解题研究;中学数学学业测试与评估;中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教学与个性发展研究)等。

(三)教育与教研课程

教育与教研课程设置的目的:增强教师对于教育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本质的认识,从整体上了解教育现象,加强中学教育的纵横联系能力,加深对于学科教育的理解,拓宽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视野和思路,实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自觉。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国外教育改革动态;教育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生态学或教育环境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具备传统教学媒体的知识以及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相关教学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实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会用软件展示平面和空间图形,表达并探究函数关系、无限现象,表达并探究数学建模,利用软件探究几何构造,作为启发式工具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或反思批判其应用性。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调动听觉、视觉,获得全面而深刻的感受。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专题(几何画板的制作、z+z智能平台);数学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等。

(五)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师。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科学类(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类(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科学技术类(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技能类(沟通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体育类(运动、美学)和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

数学继续教育论文第7篇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是针对我国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民族教师,本质上是在充分掌握汉语的基础上以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基于其特殊地位和性质,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比一般汉语教师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们掌握本民族的语言,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语言迁移、习得偏差等方面都更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汉语专业知识不过硬,教育教学技能不够强,现代教育技术不熟悉等问题。因而,对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进行富有实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接受继续教育既是广大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广大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教师是继续教育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广大教师在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等方面的个性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但从现行的继续教育模式看,继续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地区,针对学校,基本上没有基于教师的人本需求,广大教师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机会。有的教师希望参加更高级别的继续教育,但此类教育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有的教师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参加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但依旧要参加统一安排的基础性培训,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

虽然教师继续教育让部分教师提高了基本功,比如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的使用等方面。但更多的教师则认为,继续教育不过是走形式,跟教学现实的需求有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需要提高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需要掌握切实的技巧。但继续教育课上,授课教师讲的内容并没有能够给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带来多大的实用。继续教育结束后,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仍然只有凭自己的教学经验,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笔者认为,导致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尽管大多数培训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但仍然不排除部分培训者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实训者主要由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部分实训者在培训中存在培训内容陈旧老化,培训方式呆板单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等问题,很难让参加继续教育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真正学有所得。第二,教育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者培训中讲授的内容多是死板的教学理论,甚至严重过时。这些理论不能为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技巧性的东西,也无法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将这些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更无法让广大教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第三,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早已将课堂更多地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地位由传统的讲授者、灌输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自觉建构的协助者。在我国广泛推进的新课程理念也有类似的要求。但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时,普遍认为形式太过单一。培训课堂仍然以讲授者为主体,很多培训基本上是一讲到底,参训者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充其量也就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培训者多半也不了解参训教师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大而化之地讲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有不同的继续教育形式。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乡下,不应当采用远程教育的模式;在资源丰富的城区,继续教育的形式更应当多元化,不应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形式。第四,继续教育考核不力。有培训就应该有考核,没有考核就无法反映培训效果。对于当下的培训,不少少数民族汉语教师都认为是在走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凑足课时。因而,不少培训基本没有考核。有的多半也是所谓的“考查”,或者“课后论文”。还有的考核的时间和形式安排不合理。一些技能性的培训,参训这不是培训结束后就能掌握的;一些教育理论,教师也不可能再短时间内熟练地运用在教学当中。关键要看教师参训后取得的实效,而不是参训者得到的分数越高,培训的效果就越好。继续教育不能空谈理论,更要讲求实效。

(三)经费保障有待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但是,随着汉语教学力度地增大,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培训力度地增大,继续教育经费的保障遇到了不少问题。有的培训需要教师自己出钱买单,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年度奖惩又不得不掏钱。

(四)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

不少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并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是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当然,客观来讲,培训实效性差,个人缺乏自主选择权,继续教育与工作矛盾等问题也确实存在。此外,工作和继续教育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有学时的规定,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因而继续教育多安排在节假日。这就造成了培训时间过于集中,培训内容过多,培训难度大的问题。有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工作中已经非常劳累,再占用休息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心中确实不大情愿。

三、完善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针对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监督管理

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大工程,为有效完成这项关系到整个民族地区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坚强领导,需要各主管部门的有力组织,需要广大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政府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加强协调,完善监督,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证继续教育取得实效。各级各类学校应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大力支持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当下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此,实训者和主办机构都要多深入教学一线,采取多种方式广泛调研,认真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调研信息,准确定位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培训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广大参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三)认真挑选组织实训者

要保证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要让广大参训教师确有所得,首先必须保障实训者的素质,倘若实训者的素质都不高,一切都是空谈。当下的继续教育中,有的实训者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大话连篇,不可能给参训教师多少实惠。在实训者中应当引入竞争或聘任机制,对于不能胜任,或者参训教师反映强烈的实训者应当停止其实训工作。

(四)改进模式,丰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