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生物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24 15:20:50
高中生物论文

高中生物论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 必要性 把握 注意事项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

2、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进行推测,提出假设

本教学设计从教师有目的的给出材料――日常生活中的淀粉消化的速度与生产过程中淀粉水解速度比较――直接切入课题,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特点。

材料: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人体消化的速度相当快。人体内每小时可以水解500吨淀粉,相同质量的淀粉,在有足够的酸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全部水解需要十几天。

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师引导:酶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可能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怎样才能知道酶具有高效性呢?

2、点拨启发,设计方案,实验探索

教师引导:我们在无机化学当中学过催化剂,怎样能确定哪种催化剂的效率更高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比较相同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化学反应速度可以确定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化学反应速度越快的,催化剂的效率越高;反之,催化效率越低。

教师引导:化学反应速度怎样才能确定呢?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反应物的消耗速度或者产物的生成速度比较可以看出来。

材料:过氧化氢(H2O2)在 Fe3+的催化下,也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氢酶的分子数。

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急于点评。先让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经教师分析比较,最终筛选出下列设计方案对猜想进行探究――分组实验。

实验设计引导: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然后通过产物――O2的产生速度,即气泡的产生量、带火星的木条的复燃速度,或者试管温度的变化――最终确定酶与无机催化剂效率高低。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等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设计原则的渗透。

学生按实验设计步骤分组实验。并思考问题: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2.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以上的引导,从提问、引导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学生的求知欲望冉冉升起,为下一步探索研究作了良好的铺垫。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又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实践拓展,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给出生产实践资料,学生在分析中,深化学生认识,加强学生科学就在身边的探究思想。

资料: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是利用了酶的这个特性,比如说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废旧塑料的大批量降解利用的就是相关的酶,塑料自然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而利用专用酶处理相等量的塑料几天内就可以完成。

三、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研究性学习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让研究性学习避免“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过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个惊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学会了研究”,也是极大的收获。

四、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通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真正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 能力,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及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老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随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生物论文第2篇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目标的研读,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及重构实验的实验原理、过程的分析,并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忽视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总结经典历史实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可以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运用探究实验的一般思路去分析历史实验;通过对三个经典实验的分析总结出科学探索的一般过程,并得出实验总结论。

二、对学习方法的思考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课内外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学进去”和自信、正确、个性地“讲出来”为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主要观察指标,探索有效教学方式。

三、对教学过程的思考

1.对引入的思考

课堂的引入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二,顺利引出课堂主题。导入常见的形式有图片导入、问题导入、文字导入(社会热点问题)、视频导入、复习导入等;导入常见的问题有时间过多、偏离主题、材料陈旧、学生兴趣不浓等。因此本节课可以用“探索遗传物质过程”的相关视频导入,也可以用社会热点问题如亲子鉴定、地震死者身份鉴定等展开讨论,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因此教师要勤于搜索和收集相关的素材,善于积累和思考。

2.对教学环节的思考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一般为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学的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课型、学段灵活变通,“探索遗传物质过程”的授课可以设计为五个环节,即导学引领展示交流精讲释疑当堂检测质疑反思。

(1)导学引领。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过程等知识设计为自主学习填空;也可以设计为表格,对概念、原理从多个层面进行辨析比较。

(2)展示交流。展示交流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梳理小组学习成果,并在班级内展示。这一环节教师设计要注意的问题是:将自主学习很难完成的问题设计为小组讨论题;注意讨论和展示的时间。

(3)精讲释疑。精讲释疑是教学深化的环节,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把小组交流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此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并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

(4)当堂检测。一堂课要合理安排当堂检测,讲与练密不可分。当堂检测主要涉及时间的安排问题。检测可以穿插在每个环节之后,也可以安排在一堂课的最后十分钟。学生先定时训练五分钟,然后黑板上写出答案,进行展示交流;也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答案,教师针对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进行创新设计,还要对教学设计不断进行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技巧才能得到质的飞跃。“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内容抽象,学生很难把握各实验之间深层次的联系,此外很难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去分析经典实验。要突破这些困难,教师唯有分析教材、研读课标,对教学过程进行巧妙设计,梳理出一堂课的知识线索,并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大幅度提高。

作者:李元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论文第3篇

(一)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模式逐渐有所改变,任课教师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想办法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生物素质。在多元化教学评价下,部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很大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也增长了才干、拓宽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因此,多元化教学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铸造。

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够促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亮点,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弥补不足的办法和发挥优点的途径,在多元化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可以得到逐渐提升,有利于专业素质的铸造。要使用好多元化教学评价,教师需要从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好的办法,在对比中发现自身在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加快自身水平的提升。

(三)有利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每一种教学评价都有自己的侧重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的教学评价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指导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说,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组成了生物教学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促使生物教学不断优化创新。

二、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评价的应用

(一)学生自评。

高中生相对来说,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自身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此寻找到更好的办法学习,获得更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师完成一些展示实验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展示实验。试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反思实验中使用的方法、评价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组织,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上的反思,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良好发展。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实际也是信息分析、整理、比较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

(二)学生间互评。

学生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在学生间互评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提示学生互相评价时要注意对方的优点,同时能够看到不足,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给同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等等。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布置任务,通过知识传授和实验观察,最后让学生分组汇报学习内容和观察过程,并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在学生间互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自身多项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具体到互评的形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性地开展,穿行。

(三)教师评价。

多元化教学评价中,要降低教师评价在的比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工作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改进的办法。在评价中,教师的要用好延时评价。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而是留一段时间给其他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给出合理评价,这种延时评价方法,为学生讨论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和探究。同时,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相点评。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点评,能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逐渐发现师生交流和合作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结构性分数的评价。

高中生物论文第4篇

1.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概念

动态课堂的解释,往往从两方面依次展开.一方面,从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来看,都是动态的.一般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脑、口,教师也和学生相互互动.同时在动态课堂中,教具也应该随着教师和学生而动.其共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这些课堂要素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参与课程活动是维系生物课堂动态结构的主要形式,解决问题是这个动态体系的主要任务.在其动态互动中,需要实现多个要素的最适发展.

2.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学的创造性与变化性.

动态课堂重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变化,将教学作为不断发展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预期的目标设计.而是要促进资源利用和生成,要求动态和开放的设计,将师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教师要重视资源的生成,提倡生生、师生互动带来的课堂动态发展,反对过度精细的目标设计.同时,生物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并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排除并吸纳相关的信息,进而变换自身预定的设计,将偶然性、复杂性或不确定性的渗透到教学具体过程中.

(2)重视提倡多元化和个性.

重视师生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动态教学.教学不仅有教学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学生在学习意义理解程度上的个性及多元化.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从开放的设计开始,对具体的认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开端不一定从原则或公理的推理、局限于经验或者相关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不一定非以讲解或自学作为主要的模式,教师仅以平等的角度提供相关建议.学习的程序和内容也不应是既定的,甚至教学发展的目标也不需要是既定的和统一的.

二、高中生物动态课堂基本方法

1.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

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让课堂中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物现象,继而提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同时,积极搜集相关有效的信息从生物知识或者方法这两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继而获得研究结果,由此证实或者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并再次提出新领域中的问题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2.自主性参与是动态课堂的主要实施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系统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和行为的参与),重视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引起及保持,并提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提问、讨论、质疑、反思、交流、总结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有效学习.而动态课堂能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生生、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开动大脑,继而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这种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内部驱动力,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尽可能放大学生的能力,把握住学生思维的特性,往文明、科学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3.反思是生物学动态课堂中实施的保障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反思,是生物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环节.因此,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小结及讲评,并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领悟和反思.强调解题活动的总结和回顾性分析,并要学生重视解题思路的规范表达要求和探索过程,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三、构建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具体实践

现以人教版“植物细胞工程”的教学为例,并穿插高考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建立动态课堂.

1.生物学动态课程的目标

本次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包括:①简单阐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组织培养;②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③尝试进一步培养植物组织.

2.生物学动态课程的过程

(1)植物组织培养.

在研究细胞分化的实质性、细胞的全能性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图,将其引入本节课的标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提取植物的一片花瓣则能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提出问题“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进行分析与讨论.第二阶段,关于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这部分内容,由于高三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可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其回顾性分析,再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解析.再把“如何把植物的一片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作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三阶段,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将这部分教材内容依据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进行相关讨论并总结,创造条件完成这个实验.

(2)简单阐述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在研究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可引入教材书当中的马铃薯-番茄的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一部分科学家也提出这样的设想:将番茄和马铃薯进行杂交,可能培育出地上结番茄的果实,地部结马铃薯状茎的植物.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倘若要实现这个设想,可采取哪些方法?由此,将学生吸引例转移到本节课本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第二阶段,让学生逐次分析其杂交技术的具体概念,再依据学生对其的理解,结合学生所了解的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新学习领域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酶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来回答上课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积极讨论.

(3)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

第一阶段,需要依据生物学教材中的具体思路,介绍实践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说明目前生产的实际需要,并进一步介绍相关科技人员如何采用这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应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以在农作物脱毒过程中的应用为例,应该事先介绍长时间进行中的无性繁殖的农作物,极容易遭受感染的病毒侵害,直接导致品质变差、产量剧减,而且植物的分生区域一般不会感染病毒,并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植物体组织培养,则能大量得到脱毒苗.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相关教学,不仅能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四、结语

高中生物论文第5篇

首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生本教育,以“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所关注的首位,先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再帮住学生获得好成绩.学生快乐、自然地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则是本末倒置.其次,是“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虽然教师与学生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但是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在精神上是独立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需求.最后,是“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是指在教学课堂里,教师可以适度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的舞台,获取新知识的训练场.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管理人,必须仔细研读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对所要教授的章节和知识点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充分依靠课程和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备课,设置好每一个小节,同时还需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

1.课前预习

预习、复习是学习的必要步骤.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即使不预习,也不影响听课的质量,为何还花许多时间去做这样的作业呢,还不如用来复习其他功课呢.孰不知预习是对第二天所要教授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大概的了解,从预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标记出感到疑惑的地方,方便第二天有针对地听讲,如果没有预习的过程,就不会有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因此,这个过程是极有建设意义的.当学生积攒了问题后,可以到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深一步的讨论.

2.课内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人数进行分组,以6~8人为一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时感到疑惑的地方进行讨论.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助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小组成员中,或许就会有能够解答疑惑的同学.这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团结的意识,这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道美好的风景线.

3.班级交流

当班内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就会对本科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选取一位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点、结果及讨论的体会,在班级上做报告.如此,每位学生都要有参与课堂的谈论中来,也许教师需要重点阐述的知识点,学生在讨论结束后已经全然掌握.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当然,学生们讨论的结果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这时候就需要园丁出场了.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小组点评,激励与鞭策同时进行,并将课程内容进行重点勾勒.

三、典型案例

高中生物论文第6篇

(一)教师专业发展要关注教学衔接问题高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有熟悉初中物理和数学教材及课程标准,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知道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的能力水平。把高中学生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寻找对同一问题或同类问题研究的最大梯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新课的导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知识对比、前后联系,对教材中严谨和科学的概念、定义、规律的叙述,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剖析内涵,从文字、图形、公式、图象等角度去表达它们。初中教师同样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要认为把初中内容教好就行了,初中教师也要适当了解高中学生物理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了解自已的学生将来在高考时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教学中在尊重教材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适时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及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推理、归纳和计算能力。近几年笔者在本地区召开的学科高、中考复习与教学研讨会上和日常教学视导中,面对一线教师经常提出上述要求。2013年本地区初中物理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改为教学技能评比的形式,四项评比内容中,其中一项是专业理论知识笔试,满分100分的卷面内容中就有高中知识25分。以后本地区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技能评比将坚持本模式进行,其目的之一是让初中物理教师适当回顾并熟悉高中学生知识,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二)高一物理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首先要知道高一教材中有几个知识点是教学难点。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速度图象的斜率、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正负、摩擦力、受力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等,而这些难点主要集中在高一上学期学习上。其次,教学中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并加深深度。例如,物体受力分析,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二学习和高三复习,分析物体在复合场中受力情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深入学校进行教研时,发现不少高中教师由于不了解初中教材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教学中操之过急,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在知识难点的教学上把握不住关键和方向,设计的教学思路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未能突破难点,而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练习,难度相当于高三复习阶段所要思考的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刚进入高一就产生了对物理学习的畏难心理。因此,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增加教学层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后期紧张学习状态中。

(三)加强高一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从高一新生进校开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具体做法:一是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五大环节学习物理,并在不同阶段指导他们有效的进行,对于预习,要做到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预习。二是要求他们准备好一本总结本和一本纠错本,在每节新课之后,让学生对上课内容进行小结。一个单元内容学习完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期末复习则抓住知识主线和重点及难点,画出本学期学习内容的网络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科学记忆、克服遗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总结、迁移、应用能力都得到加强。应用好纠错本,将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典型习题记录下来,并时常拿出来及时重作或“温故知新”,这样可以纠正学生的一些固有的、习惯性的错误,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良好、理性的思维习惯。教师适时布置一些比较典型的习题,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习题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一些学生在初中时物理成绩还挺不错,但进入高中学生,感觉物理越学越难,有的最后竟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多数学生出现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未能掌握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结语

高中生物论文第7篇

新时期的高中教学,强调生本理念,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落实新课改理念就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情境教学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贯穿生物科学史,能够使课堂教学更丰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我们教师就可以从血友病的发展史来激发学生兴趣。血友病是因为身体缺乏某类凝血因子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血友病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这种病症最早叫做“皇家病”,之所以这么说是应为这类病最早发现在欧洲王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身体健康,本育有两儿四女,大儿子因为血友病而病逝,次子继承王位;他们的两个女儿和健康男人结婚后分别生下一名外孙女,一个外孙女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但是都生下一个患血友病曾外孙。从此,血友病通过英国与欧洲各大王室之间的通婚而传播到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从而出现了“皇家病”事件。在教学前,我们把这个知识讲给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栏目相结合

在生物教材中,为了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所以教材中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教学研究的内容。但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教师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知识的讲授上,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是基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就意味着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这就需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及其本质,生物科学史就能够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和细胞学说的发展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重要的思想。人类在探索细胞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困难与困惑以及在探究过程的中收获与喜悦。正是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现,使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有了巨大的飞跃。因此,恩格斯曾把能量转换与守恒、进化论、细胞学说,并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所有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注意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科学的价值观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创造出切实可行的,能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有关酶的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酶的发现,研究及在有关酶的研究活动所取得的进展中,充分贯彻科学价值观的思想。酶的发现,最早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酿酒业的发展。在十九世纪未,欧洲盛行的葡萄酒工业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葡萄酒工业的发展,那就是当时酿出的葡萄酒,常常莫名奇妙地变质发酸。当时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巴斯德提出,葡萄酒变质发酸,是由于所酿出的葡萄酒中,酵母菌的存在,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下,葡萄酒中的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也正是酵母菌的存在,使酒精进一步氧化生成了乙酸,因而使酿出的葡萄酒,在较长时间的存放后,会变质发酸。然而,李比希却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并不是酵母菌,而是由其分泌的某些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菌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这两种观点,曾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束这种争论的,是毕希纳。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成功地提取了一种液体,并且发现,他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能够像活的酵母菌细胞一样,完成发酵任务,毕希纳把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的这种液体称为酿酶。因为毕希纳的这一成就,他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当时,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又过了将近二十余年,萨姆纳与诺思罗普分别提取了一系列酶,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1946年,二人因为在研究酶的本质上的巨大贡献,而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