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贸易竞争力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7:34
贸易竞争力论文

贸易竞争力论文第1篇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6.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二)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

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

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四)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4]年小山,品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贸易竞争力论文第2篇

摘 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的重点领域由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服务贸易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各省市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各省市服务贸易竞争力到底处于何种水平?首先以我国整体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的分析方法选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的几个因素,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市这些指标进行综合测算,将各省市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排名,并分析了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 1 我国各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是在国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它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直接产物。目前普遍接受的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来自WEF,它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一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出口数额是能够代表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 从产业的角度看,产品的出口额X是国外收入Y*、出口产品与其竞争性产品的相对价格(Pm/P*)以及替代品的相对价格(Pm/Ps)的函数1。我们假设出口服务产品的替代品的相对价格和国外收入均保持不变,那么根据需求规律,出口额则是出口产品与其竞争性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单调递减函数。根据市场竞争理论,本国服务出口产品的价格是由成本(C)和利润加成比率(U)决定的,产品的成本(C)主要是由劳动投入成本(w)和人力资本投入成本(r)构成,利润加成比率(U),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弹性(e)、企业的声誉的无形资产的贴现值(t)和市场竞争结构决定,因此,国内价格的函数表达式为:P=C (w , r) × {1 + U (e , t , n)}2。 2 各个因素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假设:现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本、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贸易额、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1)以金融、通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产业对专业知识、技术的要求更加显著,人力资本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2)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着一国国民收入的多少,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需求空间和基础环境,一国国民收入高,则对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会相对提高;(3)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也得以改善我国资本质量不高和知识、管理要素缺乏的现状,有利于外资企业提高我国服务产品供给水平和出口能力以及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更长远和更根本的方面还在于外资企业通过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相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可以带动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4)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验证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尤其是货物贸易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具有直接的显著促进作用。李静萍(2003)在《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一文中选取商品出口和商品进口等指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明了货物的进出口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5)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出口提供了产业支持,当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由发达国家主宰其原因之一就是发达国家有着领先的国内服务业的支持。 依据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如统计理论、经济理论等)为依据,应当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规范、准确地反映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指标的经济含义要明确,口径要一致,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保证指标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公正性。 计算方法: 首先利用SPSS12.0版软件计算得出各个变量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统计数据的相关程度,结果如表二所示: 从软件的计算结果来看,各指标与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相关系数均在接近1的水平上,统计相关性显著。其中,货物贸易进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其值高达0.994,这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货物贸易的 发展带动了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货物贸易的提升。产业增加值代表着产业本身的发展速度和潜力,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3,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石,有效的推动服务贸易的出口。在以上各指标中,仅有外商投资额与服务贸易出口的相关系数为0.877,相对其它值来看较低,但也大于0.85的临界值,通过检验。由此可以得出,人力资本、收入水平、国内服务业发展状况、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贸易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这也从统计的角度验证了有关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接着,对各个变量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EXT=b + B1 (SNU)+B2(FDI)+B3(TAV)+B4(TIV)+B5(GTV)+B6(GDP)+ūt ū=pūt-1+εt 其中EX表示我国历年来服务贸易出口额,SNU表示在校大学生人数, 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TAV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TIV表示第三产业投资额,GTV表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GD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 εt 表示残差部分,将历年来的数据回归的结果如表3所列: 回归方程为: EXT=(-8.416)+0.071+(SNU)+0.054(FDI)+0.003(TAV)-0.008(TIV)+0.004(GTV)+0.001(GDP)各个变量的t值均很小,方程的方差值为0.998,杜宾检验值为2.188,表明序列的自相关性并不显著,通过检验,且拟合优度较好。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其自身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内外诸多经济要素的多重作用,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外在表现结果。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以及货物贸易的长足发展都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从以上六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区的服务贸易竞争潜力进行测算排名。 3 我国各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根据上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在校大学生人数、外商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投资额、货物贸易总额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变量,选取2003年我国各省市的相应数据,对我国各省市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测算排名。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排名。由于不同的经济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有的指标值数量级上也有很大差异,在应用主成分分析时先对所选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时提取三个主成分1、2、3。同时,为取得更好的效果采用了6次因子旋转。 由表4可以看出,三个主成分对原始数据的解释度已达到96.069%,因此所选取的三个成分能够充分的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三个主成分的解释能力均相当:第一主成分为33.296%,具有最强的解释力;第二主成分为32.977%;第三主成分略次,为29.795%。 表5中列明了所有主成分的构成:第一主成分包括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投资额,本文将其归结于相关产业支持因素;第二主成分包括省内货物贸易额、省内吸引外资额;第三主成分包含了在校大学生人数以及省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 分析我国各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各省发展差距很大,东部地区的竞争力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8个少数民族省区都属于竞争力较弱地区。 根据各省市指数将全国各省市划分为强竞争力地区(Ft≥0.40),次强竞争力地区(0≤Ft<0.40)以及较弱竞争力地区(-0.35≤Ft<0)和弱竞争力地区(Ft<-0.35)四个地区。东部各省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位居前五位的全部是东部各省,分别为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属于强竞争力地区;3个属于次强竞争地区,2个属于较弱竞争力地区,只有海南省属于弱竞争力地区 ;中部各省市中,除河南和湖北两省属于较强竞争力地区外,其余个省市均属于较弱竞争力地区;西部省份只有四川、陕西、重庆属于较弱竞争力地区外,其余全部微弱竞争力地区。 东中西三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竞争力差距的同时,各地区内部竞争力水平也极不相同,一些省市由于在某项指标上突出,其竞争力指数也就远远高于该地区其他省份。 从综合指数上看,江苏、广东两省的指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成为全国发展服务贸易最具潜力的地区。这两个省份处于前列的主要原因是各项指标的排名均靠前列,如江苏省,全国在校大学生总量以及吸引外资总额均位居全国第一,货物贸易额仅次于广东省位居第二位,省内生产总值排名第三位,第三产业投资额和增加值也均位居前列。  4 各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的原因分析 形成个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也极为复杂。 第一,经济发展原因。一个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首先,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服务业的发展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经济发达的地区其人民收入水平较高,对于服务的需求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高需求促进了当地服务业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其次,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于第三产业的投资的数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投资额与服务贸易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经济总量大为政府加大对第三产业投资奠定了基础。计算结果表明服务贸易与GDP总量以第三产业投资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74。例如,四川省与陕西省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吸引外资额、货物贸易额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四个方面排名差距不是很大,但由于两省在省内生产总值以及第三产业投资额两项上差距较大,分别为12位和7位,因而造成两省的竞争力指数排名相差4位。 第二,人力资本原因。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知识要素,交易产品以知识型软产品为主体是服务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以金融、通讯、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以及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的提升更加依赖于知识要素的应用。人力资本作为知识要素的载体和直接应用者更成为服务贸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直接影响着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挥。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储备量与服务贸易竞争力之间呈高度相关性。在对各省市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例如天津市和陕西省,天津市在人力资本上远远的落后与陕西省,其排名在全国各省市中仅位居二十二位,陕西省虽然在其他指标上落后于天津,但其在校大学生人数上远远领先,位居十二位,其综合排名也先于天津,位居十七位,天津位居十九位。 第三,货物贸易原因。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服务贸易的巨大机会。 货物贸易的发展促进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增加直接带动一国运输业尤其是远洋运输业的发展。此外,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谈判和结算越来越多的通过电子手段进行,促进了一国通讯以及计算机服务贸易的发展。从统计结果中也可以看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其值高达0.98。如福建和湖南两省,湖南省在人力资本、产业支持方面的指数均遥遥领先于福建省,但湖南省的货物贸易出口额排名仅为二十一位,其服务贸易竞争力排名为第十二位,而福建省的货物出口额位居第八位,服务贸易竞争力位居十三位。福建省货物贸易的发展将其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至与湖南省相近的水平。 5 缩小各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的战略 服务贸易是推动一国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此,各省市地方政府应当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中: 确立本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目标。各地区政府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好本地现有资源,推动本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如在各类服务贸易行业中,西部省市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和宣传力度,积极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发挥民族特色,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江苏、广东等西部沿海省份的各项服务业的基础较好。 积极培育新的优势。从总体上说,我国各省市的服务贸易以旅游、运输为主。但是,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传统的服务贸易类 型的附加值将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将是以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主的知识性服务贸易。因此,从长远角度讲,发展此类服务贸易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各个方面都具备大力发展此类服务的基础。西部某些省份如陕西、四川两省在人力资源尤其是科研人力资源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给予政策扶植。 促进更多的主体参与。政府作为提升本省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推动者,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对本省省服务贸易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必须注重推动本省服务贸易相关产品的供给。这种推动并不是要求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强制参与,而是必须通过开放的方法,利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服务领域全面开放的机遇,以及市场化的机制,吸收公民个人、国内民间部门和国外组织的参与,更好地保证本省服务产品的提供。

贸易竞争力论文第3篇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独树一帜,具有代表性。以下从TC指数、RCA指数、CA指数、NRCA指数四方面分析印度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5-2012年,印度服务贸易整体TC指数一直为正值,表示印度服务贸易整体上具有竞争力。从部门来看,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指数为0.8-0.9之间,接近于1,竞争力极强。通讯、电信等部门指数值为正数,但数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2年稍有好转,表示该产业经过调整,仍有一定的竞争力。旅游服务贸易TC指数在0.08-0.18之间,虽然指数为正数,但数值较低,表明该产业竞争力有限。印度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印度基础设施落后,酒店价格极高,旅行社服务水平落后,导致印度旅游业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运输服务贸易TC指数为负值,且负值较大,表明该产业竞争力极差。印度运输业的劣势主要是由于印度在该产业的技术改造、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造成的。此外印度海关港口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码头作业效率低等原因也造成运输服务业竞争力较差。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服务业竞争力较低,金融部门2005-2008年指数为正值,但数值较小,2009-2011年指数为负值,2012年转为正值,表示金融业竞争力较低,但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部门。保险部门指数一直为负值,表示该产业竞争力极低。印度服务业在金融、保险发展水平方面的滞后,表明该产业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程度及水平较低,国内竞争还不够充分。特许权使用费TC指数一直为负数,表明印度在技术贸易方面竞争力较弱。此外,印度文化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也较低。2006年以来,该产业TC指数呈上升状态,TC指数从2005年的-0.0277上升到2007年的0.5014,但2010年又变为负数。

(二)其他比较优势指数表4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RCA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即CA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NRCA指数来分析印度服务贸易竞争力。从表4中,可以看出印度服务贸易RCA指数在1.7-1.9之间,整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CA指数和NRC指数均大于0,说明印度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印度服务贸易与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是印度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也是印度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色。其他传统服务业如运输旅游、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产业的竞争力较低。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印度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的,而并非主要得益于印度国内实施的改革措施。因此,印度服务贸易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做更多的努力,但印度计算机及软件产业的良好发展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结论印度地理位置优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宗教圣地。运输、旅游,文化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运输业方面,政府应支持企业对传统运输工具、服务水平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提升运输工具的质量,促进传统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市场准入力度,适度引进竞争,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企业服务效率。印度应利用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改善自然环境,规范酒店业、餐饮业的经营,提高旅行社的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力度。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推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强调旅游的安全性和净化心灵的意向。印度也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文学、影视、广播等方面的文化产品,积极进行国际贸易,宣传印度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提高印度的国际知名度,打造印度文化品牌和潮流。此外,印度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减低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双边区域贸易合作,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贸易竞争力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应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发展高等生产要素;扩大国内服务需求,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度。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趋于活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商务部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的数据显示,1982年至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在增长的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在10%左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务贸易长期逆差。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2011年逆差达到95.5亿美元,虽然2005年逆差比2011年略有下降,但仍高达92.6亿美元,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3个出现逆差的国家之一。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比较劣势。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进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当今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要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文中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研究,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此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其行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二个辅助因素(机遇及政府)则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发展。 1、高级生产要素缺乏 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单就劳动力资源而言,我国应该具有比较优势,但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中,技术人才却相当缺乏。目前,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方面,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而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在服务业和服务领域的比较优势仍依赖于传统要素。 2、国内服务需求的水平不高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国内市场的大小及性质不但影响生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本国公司对产品或服务更新创造的速度及范围。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内市场对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本国服务业发展的水平,进而影响该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而且由于收入分配不平衡,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对服务的需求。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产业支持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不重视甚至压抑服务业,导致我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截至200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只占到39.3%。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印度的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中国,但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却高于中国。1980年到2000年间, 印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6%增长为48.2%,比中国高15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比重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国家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必须突破国内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4、国家对服务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 我国的服务业管理体制不完善,服务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业法律法规不健全。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中国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现有立法未成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处于法律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5、服务业整体开放度较低 我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服务业的行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而且,我国目前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程度低的领域,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服务业的发展和市场自由化程度,影响了整体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策略 1、发展高等生产要素 首先,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重视教育投入,加强专门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培育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对一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技术和人才;二是加强国内人力资源的保护,防止人才的流失;三是要建立一个尊重人才、科学评估人才的机制。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我国的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国家和企业都应加强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通过直接引进外资高科技企业等方式获得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加快我国技术的发展,为服务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2、扩大国内服务需求,优化服务产业结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因而扩大内需、增加服务消费需求对于我国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具有重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需求;二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服务需求的发展提供空间;三是重视提高农民收入,培养农村潜在的服务需求;四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进社会福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对服务的需求。 3、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一国服务贸易的基础,要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乃至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挖掘其潜在的比较优势,使服务贸易真正享有货物贸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二是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转移,从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中获益,并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重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与支持,发挥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4、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政府行为对要素条件、需求、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这四个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要强化政府对服务业的监管和引导作用,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完善制度环境。设立服务业全国性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具体管理并加强协调配合。同时,政府应对服务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为鼓励服务贸易的出口,政府给予企业很多优惠,同时非常重视研究和教育。 (2)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规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加强为新兴产业立法,缩短其无法可依的经营时限。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改滞后的法规,使其适应服务业的 发展。同时,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 5、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度 市场开放度是服务贸易市场自由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反映一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服务贸易自由化会推动一国服务贸易的专业化,而目前我国服务市场的开放度还比较低,服务贸易的专业化程度也较低,这些都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解决。第一,加大服务业中一些行业引进外资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又可以培育新的服务行业,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第二,打破行业垄断。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过度保护和行政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要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减少市场准入的限制,使我国的服务市场保持充分的竞争环境,增强服务领域的行业活力。 【

贸易竞争力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分工和专业化,国家竞争力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对本国工业化都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对大国而言,似乎国内区域贸易的作用比小国更加明显。根据Chenery.H等人的研究,在大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内贸易的扩张对轻工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80%,对重工业的贡献率约65%,而小国分别为60%和40%。简言之,在大国经济中,国内贸易无论对轻工业还是对重工业的最终贡献率都大于小国。另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对大国而言,如果国内区域贸易发达,在国际贸易依存度很小的情况下也可实现经济的增长,原因是大国的国内市场和资源条件允许其发展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指出这些不是说我国不需要国际贸易,也不是说我国不需要继续扩大对外贸易,而是提醒我们在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国内区域贸易对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在国内各区域存在大量贸易壁垒和国内区域贸易占GDP总额较小的情况下,各地就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而且各个区域对国际贸易的热衷程度远远大于对国内贸易,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对外贸易偏好。这种贸易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我国作为大国经济所拥有的全国范围内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等优势难以发挥。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逐年兑现加入WTO承诺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协调国内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已成当务之急。

1、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相互替代关系 一般认为,国际贸易与区域贸易有共同的贸易基础。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比较优势仍是贸易主要基础。在比较优势的多方面来源中,最常见的仍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下面就以要素禀赋为例,探讨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的相互替代关系。 假设A国有E和W两个地区,生产X(劳动密集型)和Y(资本密集型)两种产品,使用K(资本)和L(劳动)两种要素,没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K也不跨区流动,并且区域和国际贸易的基础都是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使用地区国家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都拥有竞争优势。再假设在开始时,E、W两地区相对要素禀赋与世界要素禀赋相同,既无区域贸易,也无对外贸易,A国的生产量等于消费量。劳动力从W流向E,而资本不流动,导致了区域和国际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下面分几种情况来讨论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替代关系。

1.1区域不完全分工时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显然,劳动力的流入使E成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地区,生产更多的X,而W地区生产更多的Y。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E地增加的X的产量将等于W地减少的X的产量,E地减少的Y的产量将等于W地增加的Y的产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A国的生产量仍然等于消费量。由于两个地区的生产与需求偏离;贸易不可避免,E将输出X输入Y,W则相反;至于这种输出和输入是采取区域贸易,还是对贸易的形式,或者两种贸易都发生,则稂难确定。

因为根据假设,这时对外贸易和区域贸易的价格相同,交易成本也相同,两者没有差异。更为一般的情况是两种贸易并存,并且这时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对外贸易是一种严格的交叉贸易,E、W两地的对外贸易形式相反而贸易量相等,使得A国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进口和出口X与Y,并且X和Y的进口和出口量均相等;第二,由于总贸易量一定,区域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区域贸易量,两种贸易之间有明显的替代关系。

1.2区域完全分工时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仍然假设劳动力由W流向E,并且数量足够大,致使W完全分工于Y后仍在继续流动。在这种情况下,W地区不仅将减少X的产量,还将减少Y的产量,而E地区只增加X的产量;A国为了保持原来消费中X与Y的相对量,必须成为Y的净进口国和X的净出口国。这和E地区以前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形式是相同的。两地区的区域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来实现上述结果:第一,E和W同时有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E输出X输入Y,W相反,且E的对外贸易量超出W的,以保证A国是X的净出口国和Y的净进口国 ;第二,E和W的贸易一部分是对外贸易,但E的对外贸易量超过w的对外贸易量,维持A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

;第三,W的贸易全部是区域贸易,E的贸易则包括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E的贸易形式就是A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第一种情况最为一般,并且此时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表现得更突出,一种贸易的增加将减少另一种贸易。当劳动力继续由W移向E,致使E也完全分工于X时,其结果与上面两种情况相同,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仍然存在。

只不过由于劳动力要素分布更为不均,A国作为一个整体;Y的产量更低,消费水平也更低。 以上分析了资本不跨区流动且劳动力区域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在劳动力均匀分布而资本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这种替代关系同样存在,只不过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形式将相应地有所改变;这里不重复。

由于在维持贸易平衡的前提了,区域贸易量对于两个地区而言是相同的,拥有较大贸易量的地区也就是拥有较大对外贸易量的地区,并且该地区的贸易形式决定了A国的对外贸易形式。也就是说,把A国划分为两个地区后,它以地区的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A国总的对外分工和贸易形式是其地区对外分工和贸易形式的加总;只要各地区的对外贸易形式不同,就存在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1.3影响贸易量在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分配的因素 在各地区的贸易量和贸易形式一定的条件下,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贸易量在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分配。没有政策干扰的自然状态下,这种分配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和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出口方而言,如果区域贸易的贸易条件优于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它将努力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域贸易,直至两者的贸易条件相同或对外贸易量降为零;如果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更优,则相反。而在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更高,它会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域贸易,如果区域贸易交易成本更高,则相反。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对外贸易交易成本要高于区域贸易,因此区域贸易在许多发达大国工业化进程中曾得到了先于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2、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

2.1国际贸易促进国内区域贸易的发展 布罗代尔在对中世纪晚期近代初期欧洲民族国家全国性市场形成的历史详细考察之后得出结论:对外贸易的繁荣通常是统一的民族市场最终诞生的前奏……从地区市场发展到全国市场,把几个范围不广,几乎独立且往往颇具个性的经济区连为一体,不是自发完成的,统一的国内市场既是在政治意志的强制下,也是在资本主义商业扩张尤其是在远程对外贸易的强制下才得以完成的。

2.2区域贸易量扩大促成的企业规模经济能改变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随着国内区域贸易量的增加,国内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大,企业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为提高价格竞争力提供基础。价格竞争力提高后,在其它条件特别是非价格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会增加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困难,而且一国原来即使在国内市场上难以和别国产品相竞争的产品,也有可能成为出口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改变竞争优势的国际分布。

如图1所示,AC为某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假设国内、国外企业都采取成本定价原则,A国在获得规模经济前的t点,国内产品价格是P1,而W国该产品价格是P0,P1>P0,A国在W国进入其市场的交易成本低于(P1-P0)时,仍将进口该产品;而当A国通过区域贸易,在t1点获得了规模经济后,其价格降至P2,P2

贸易竞争力论文第6篇

[摘 要] 中国的服务贸易长期以来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服务业开放“保护性安排”的结束,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服务贸易TC指数的定量分析,指出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的情况,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 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对策 服务贸易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货物贸易的持续增长,发展十分迅猛。我国自2006年1月1日开始,服务业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期,目前服务业开放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目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今后服务贸易领域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历年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与我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庞大规模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长期滞后。从1982到1992年十年间,我国的服务贸易额都徘徊在100亿美元以下,直到2011年后才出现发展加速的局面,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91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的3.4%,居世界第八位;进口1003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比重为9.4%,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2007年上半年服务贸易出口达到555.3亿美元,同比增长38.7%,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速。图1显示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10年来发展变化情况。 2.基于TC指数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本文选用TC指数(Trade Competitive)即贸易竞争指数来进行分析。TC指数又称为比较优势指数,其计算公式为TC=(某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某国该种商品的进口)/(某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某国该种商品的进口)。TC指数接近与0,说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取值大于0,说明比较优势大,越接近于1,行业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越接近于-1,行业竞争力越小。为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本文选用TC指数在服务贸易总体和分行业层次上,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计量结果见表1和表2。 根据表1可以看出,近10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为负值,只在2011年后才出现了竞争力略为上升的局面,但依然是服务贸易净进口国家。与世界服务贸易十年平均0.008的水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非常弱。从此表中也看出,除2001年外,世界服务贸易竞争力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这与目前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出现自由化的发展现实是吻合的。 以上分析只能从总体上判断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特征。而服务贸易中各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有着很大差别(见表2)。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及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2可以看出,自加入世贸组织6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TC指数中,只有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的TC指数均为正值,但比较优势并不显著。建筑业6年内的TC指数逐渐增大,表明随着我国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开始走向海外市场,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提高,但中间也存在着一定波动。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部门除了在2002年数值为负,6年来随着开放的扩大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一直在稳步攀升,近两年竞争力优势开始显现。而保险、金融以及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的TC指数一直为负值,而且相当小,6年来平均值分别为-0.870、-0.220、-0.922,说明这些服务部门的出口竞争力非常弱,特别是保险和专利权使用方面,出口竞争力极弱,几 乎接近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边缘。而一向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的运输业,因其货物贸易关系非常紧密却在我国货物贸易连年顺差情况下,运输服务指数6年来一直为负,表明在国际远洋运输盛行的今天,我国的大部分货物贸易的运输服务仍然依赖进口,国际竞争力令人堪忧。 从6年来个部门的变化趋势来看,运输、旅游、咨询、广告、电影音像等部门的TC指数总体保持上升态势,表明这些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在逐渐增强,尽管运输业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但总体仍然处于竞争劣势。而建筑、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其他商业服务几个部门六年来TC指数波动幅度较大,表明其出口竞争力极不稳定,难以抵御国际市场波动,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在保险以及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方面,TC指数6年来已经分别从-0.845和-0.892下降到了-0.885和-0.940,其出口竞争力不仅极弱而弱势在不断增强,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通过以上对服务贸易总量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如旅游、建筑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极弱,特别是在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保险、金融和专利权领域,面临着几乎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全部依赖进口的严峻局面。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服务贸易是服务业进步的标志,无论是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服务出口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看,中国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出口均低于相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制造业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环境的压力通常大于服务业,而“中国制造”在今后的发展将越来越面临严峻的土地、环境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减轻环境和资源压力。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对于优化外贸出口的整体结构,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今后要更好地以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为目标,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当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在服务价值的构成中,人力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高素质服务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如今,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咨询、通讯、计算机软件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人才储备不足,服务贸易的输出则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影响到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要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养这些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这包括一批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 2.吸引外资更多流向服务业,扩大服务业的有序开放 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0%。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服务业吸引外资。虽然我国FDI流入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但长期以来,中国吸引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服务业利用外资则一直没有进入快速稳定增长的轨道。2002年~2005年,中国非金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40.11、 131.36、122.28和116.79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57%、24.55%、20.17%和19.36%,呈下降趋势。从服务业外商投资的内部结构来看,受国内管制架构的制约,一些专业化服务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和产业化,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质,但这些行业如金融、电讯等却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培育要素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实践证明,开放得越早的行业发展的速度也越快。今后应当根据服务业各部门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有序开放,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尽快制定服务业整体发展战略 鉴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失衡和服务业技术与知识密集型部门发展的相对滞后,国家应当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制定服务 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如对服务贸易比较发达的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地,可以根据中国不同地区服务贸易的特点和行业优势,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为重点,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带。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服务业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业竞争能力培育中的作用。如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韩玉军 陈华超: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兼评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10):39~45 赵 放 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9):44~45

贸易竞争力论文第7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 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对策

加入WTO以来,我国明确提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致使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726.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3.4亿美元,进口额392.7亿美元;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645亿美元,其中,出口1933亿美元,进口17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8.7%、18.38%及19.0%。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位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服务出口及进口在世界的排位分别为第12位及第9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的排位升至第四位,进口升至第三位。虽然与欧美等服务贸易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已不容忽视。

一、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1、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中国加入WTO以来,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增长迅速,整体经济贸易形势继续了多年来的良好态。但是,在普遍乐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隐藏在这种良好态势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单一,以高投入低产也为特征的经济效益低下,贸易方面的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对外贸易条件恶化,以及频频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都在困扰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2)贸易条件恶化;(3)高等生产要素相对贫乏,我国是一个资金相对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教育发展滞后、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竞争力还较弱。

2、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

(1)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大多数居民在已经解决了基本吃、穿、和部分用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大大提高,消费与储蓄偏好发生变化,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服务,以及与信息、教育、房地产、汽车、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相关的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前景十分广阔。这一服务市场优势,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

(2)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未形成人为资本。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中国虽处于服务贸易大国之列,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比较劣势。为了应对“入世”过度期后日趋激烈的竞争,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1.调整和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现实选择。但是,中国想要使服务业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既要继续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产业的优势,又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实施服务品牌战略,增强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特征,使得市场对服务的识别不得不依赖于其品牌的影响力,因此信誉和商标往往成为服务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有力手段。鉴于此,首先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我国服务企业中的老字号,如同仁堂、四季美等;其次要不断创造新的服务企业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3.培养和引进精通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提升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

目前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这势必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走内部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可加强对企业现有员工的短期培训,以改善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

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促使我国服务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改善经营管理,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市场开拓,强化企业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和人才观念,使企业更加重视人才和为力资本投资,推动服务部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服务部门技术标准化和服务综合化程度的提高,提高厂商甚至贸易国的竞争力。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由于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人,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的高科技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文斐婧,王柏彬,逄忠臣.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6).

[2]邓世荣.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2005,(12).

[3]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