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6:07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第1篇

中美教育比什么,以及怎么比,所得出的结论将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比较的是数理课程的学术性难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超过美国;如果比的是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则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我们难以否认的。

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学校教的知识难于、多于美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的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与创造力有何关系。这需要我们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譬如,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已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

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此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包含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毫无疑问,当我们用10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我们常常笼统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比美国难,其实,我们只是难在数学课程上,而其他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美国学校的要求则远远高于我国。美国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按规范要求查文献、写论文,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从中美两国社会人文课程的比较来看,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难度低,教学要求更低。这意味着,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我国的教育落后于美国,而人文素质是构建创造能力的总支撑,这方面的缺陷则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根基性的缺陷。

即使是数学课程,我们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我国学生的教学优势则不再显现。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全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脱节,而美国的孩子却在中小学阶段就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国学生由于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基本忽略的,而美国的教育却极为重视。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含有很多非常实用并且学生无论将来干什么都用得着的内容,包括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介绍自己,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在众多可能性面前恰当地选择等等。显然,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西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非常细致的能力训练。

美国的学校教育注重在“做”中学。而学生正是在完整地做完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完整地了解实际境遇、完整地体验实际感受、完整地遭遇实标困难、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整地获得新的发现。在接触真实的情景、完成真实的任务中,必然会锻炼出处理问题的真实能力。“做”的过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相比较,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取出其中一个细节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尴尬专业

随着的变革与的,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教育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评价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毕业论文范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毕业论文范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毕业论文范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 →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毕业论文范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毕业论文范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毕业论文范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 →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教育学论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教育学论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教育学论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 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教育学论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教育学论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教育学论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 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基础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困境 文化归因 文化调适

2001年第八轮课程改革开始,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为突破口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与措施,各学校也纷纷针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方案。而这些自上而下以行政为主的教学改革尽管经历了十年,成效却不是很大。目前,基础教育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教学内容仍然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智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排除政策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文化的层面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教学改革困境的文化归因

文化既可以学校文化的方式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从而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又可以游离于学校教育环境的外部,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产生影响。无论是学校文化还是外部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生的,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然会受到学校文化和作学校外部文化的双重影响,从而导致在教学改革中产生了许多无法消解的悖论。

1.学校外部文化的影响。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农耕经济史,这种社会模式使中国文化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安于现状的、狭隘的思想方式、习气和崇古法古的惰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改革的开拓创新,有限的教学改革往往也是被动的,鲜有先见之明的过人之举。“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惰性思想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降低,很难形成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教师依然以陈旧、落后、单一的教学手段授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以“学而优则仕”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教育的理想和抱负,“中举做官”变成自古以来人们上进的不可动摇的途径,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官本位思想和功利主义盛行,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教育最本真的目的:求真、求善被忽视和遗忘。这种异化了的功名观给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以素质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异化为以考分的高低为中心,教学的知识化倾向始终无法得到解决,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在侵占着课堂;而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也以升学率或者考分的高低为主要标准。教师与家长形成了一股阻碍教学改革的“合力”。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中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入,冲击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但是,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并影响或主导了师生的心理动机,使其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研究、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可见极端个人主义的踪迹。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且教学改革的成效具有潜隐性。而在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学校领导为了给自己建设“政绩工程”,从而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投社会所好,将升学率与统考排名等易于出成效的工作为其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教学改革却搁置一旁、无暇顾及。同时,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各项有关教学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时极力地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前提。这必然导致与教学改革中不同利益者的纷争与冲突,对教学改革与措施的推行形成阻抗力。还有一些教师热衷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对于那些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的教学改革敷衍甚至排斥。可见,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对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不但阻碍了改革者思维,而且给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巨大困难。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开始变质,西方不良文化的侵入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变得相当艰难。

2.学校文化的影响。

学校文化是全体在校的师生员工共同遵循与践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它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协调、陶冶、教育等方式影响着所有成员及所有的活动。学校文化以其深刻性与持久性影响着每个成员的价值选择、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任何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都是在一定的学校文化背景下实行的,学校文化无疑会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加拿大当代教育家富兰曾在其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学校文化层面,对教学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学校行政文化与教师文化。

学校行政文化是以学校行政人员为代表的管理文化,以注重秩序和效率为主要特点,是学校行政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特点,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程序设计与机制保障。而这些保障往往需要相关行政人员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但是,学校管理者往往不从事教学与研究,却要承担教学改革的具体设计任务,主导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等等。教学改革深层意义就是重构教学文化,而新颖的教学文化在合适的行政文化的支撑下才能得到确立与推行。在解构旧的教学文化与建立新的教学文化的时差中,旧的行政文化仍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具体设计,教学领导的意识与行为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旧行政文化的支配,在旧的行政文化框架下对教学改革进行资源分配、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等,使得旧的行政文化在教学改革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与加强,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悖论。

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构成了教师文化的核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无不受其影响。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必然要在教学改革中居于主导性地位。然而,旧的教师文化对教学改革的阻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传统与自主性教学方式的共同主宰,使教师在形式上非常遵循行政人员的管理与领导,而在实质上对行政人员有较强的抵触和抗拒心理。我国自上而下推行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就受到很多教师的抵触与敌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在推进过程中受到严重干扰,偏离教学改革的最初目标。另外,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文化的植入使得教师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功利化与实用主义的倾向,教师极度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关注眼前实惠和个人利益。然而,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再分配机制的重置。一旦自身的利益受损,教师就必然会对教学改革持消极的态度,从而影响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困境的文化调适

中国传统文化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只有对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造,才能促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1.建立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文化。

中国“官贵民轻”的传统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文化。教师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权威,不容学生挑战,一旦有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就会被认为是“自以为是”或者“大逆不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教学氛围中,现代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教师是平等的首席”等理念很难被教师接受,学生也会感到不适应;另外,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地位之差也给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困难,行政人员往往被看成是对教师有生杀予夺特权的阶层,教师容易形成“为上是从”的文化个性,这给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文化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教师应该转变理念,与学生建立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建立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教学管理体系。

2.建立健康的学校文化。

具有良好学风、人际和谐的学校文化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必须对学校的行政文化进行变革。和谐的行政文化是教学改革成功的有力保障,要建立教师与行政人员能共同参与教学改革论证与实验的保障机制,集思广益,才能使新目标得以实现;学校领导要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内化全体行政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习俗化,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学校要有自己的改革目标与发展蓝图,从而激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进取心与决胜心;在教学改革的开展中,必须构筑一个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交流、沟通平台,消除彼此的误解和摩擦,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约束力,最终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

不同的文化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但是,不同的文化都有一定的时空适应性,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人本理念与实证精神堪称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都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这是教学改革不断汲取养料的宝库,我们的教学改革要特别重视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文化,引进、吸收有关教学改革的先进学术思想、理念,为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学习和引入优秀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课程设置,为科学、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奠定基础。但是,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会严重阻碍教学改革的实现,我们需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孙秀敏,郭守峰.教学文化与教学变革[J].山东教育(新世纪论坛),2008,(1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