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术科学(合集7篇)

时间:2023-03-17 18:05:38
技术科学

技术科学第1篇

我国古代传统的生态自然观崇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提倡的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代表一种万物包容、相伴相生的思维观念,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与伦理观念在当下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在宋代时有了进一步的新发展。宋代哲学家张载明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从起源、后经过庄子、孔子等学者的推动发展,再到宋代使其的相对成熟,体现了我国古代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底蕴,也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了生态道德观,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论述。马克思的多部著作中都涉及到生态自然的相关论点。人化自然观点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普遍性在实践上表现为整个自然界,人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的生产材料和劳动对象。”从马克思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要依靠自然界。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自然界是人类汲取生产生活所需资源的源泉。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定胜天”、“万物皆备于我”等夸大人的作用的思想盛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使人类愈加功利主义,对待技术发展持盲目乐观态度。当今世界,人类所涉及的一切无不打上技术的烙印。“技术已经构成了这样一种新的特别的环境,并且人类必须生存于其中”。技术的二重性即技术善恶价值的两重性,告诫人们,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生活极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同时打开“潘多拉”魔盒,各种灾难也会纷至沓来。严重的雾霾污染、化学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濒临枯竭……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例正是人类不当发展的反射。人与自然关系从最初的和谐统一逐渐走向了分裂对立,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异化。马克思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科学技术在创造了属于人类自己的自然环境,取得了所谓的对抗自然界的胜利,却也是遭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技术价值的乐观主义者们,如培根、圣西门、霍布斯等乐观地认为,科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能依靠科技本身去解决。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技术崇拜观,他们把技术认为是救世主,把技术过于理想化、神圣化。技术悲观主义论者,如中国古代先贤老庄,就认为技术是道德沦丧的元凶,西方以卢梭为代表,在人类沉浸在科技带来的财富与生活的巨大改变时,首先对技术提出了批判。自此以后,对于技术的批判不曾间断,并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强,因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性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于人类历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极端的技术悲观主义者倡导放弃技术,远离现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技术中理论者则认为技术没有善恶之分,即在政治上、伦理上都是中立的。这样的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技术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探讨技术价值时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

三、技术的合理运用

技术是存在理性的,我们在利用发展科技时,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当地、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努力减弱技术的负面效应。技术运用的合理性体现在技术发展既要体现物性又要合乎人性。技术发展的物性即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合乎人性即要充分考虑人类发展的真正需要与目的。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基础,聚焦人类发展的需要,尊重的人类生存发展。技术的发展如若违背客观规律,技术的应用必将产生社会负效应,这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与生态建设。当然,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时,也应依照人类的所需,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使事物的发展符合规律性与人的主体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即技术的正负效应。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给自然生态以及创造、利用技术的人类本身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环境的恶化不仅仅带给自然界致命的破坏、全球因化工污染、核泄漏等患病致癌的人数也逐渐增大,这是人类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果实,最终还是由人类自身来承担。但是,技术的发展的双重性也给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缓和带来了新契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绿色科技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如新能源的开发,新型绿色科学技术的研发等在节约自然资源、治理生态污染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应注重利用技术的正面作用,缓解生态失衡与人类发展的尖锐矛盾,以求二者的统一和谐发展。实现科技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统一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共同努力,自然环境为人类世界共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人都应切实为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与之和谐相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思想正是对人类活动与自然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重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四、总结

技术科学第2篇

一、科学技术哲学:

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其研究实际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哲理数学、数学哲学、工程哲学、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

二、科学技术史:

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技术科学第3篇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四大科技计划、专项、工程(国家、省、市重点科技计划,国家、省科技专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强化四项工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外科技与院地合作、科学技术普及、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统揽全市科技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0项;重点组织推广高新技术成果、专利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34项,实现新增产值21亿元;建设科技进步示范乡镇(含科技示范园区、基地)5个;加强对工业企业和乡镇、村在生产、管理上的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创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120项。

二、重点工作

(一)农业科技。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为抓手,以推进农村基层科技发展和引导科技要素深入基层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1、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突出*酒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抓好酿酒原粮基地和酒业企业的科技进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向龙头型企业同等开放,促进城乡科技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和工业科技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转移。

2、抓好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突出产学研联合长效机制的建立,重点抓好国家、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项目的实施,强化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提升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抓好科技进步区县、科技进步示范乡镇的创建及新农村建设的科技示范,将农村科技工作内容由单纯的产业科技支撑向支持农村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拓展。

4、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科技110、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5、抓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示范。

(二)工业科技。围绕酿酒、化工、机械、能源四大优势产业抓创新,抓好创新促发展。以加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工业企业科技创新。

1、抓好工业科技攻关。重点围绕酿酒、化工、机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抓好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现代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共性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及园区的发展。重点组织实施生物及医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4个领域的42个重点产品、76个重点项目和四大园区建设,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

4、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向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力争新培育和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户,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户。

5、进一步抓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在继续抓好示范企业信息技术成果推广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甩图纸”和“甩帐表”示范,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6、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与中科院的院地合作,为企业搭建产学研联合开发平台。抓好有机化工工业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为西部化工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社会发展科技。贯彻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服务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向纵深发展。

1、突出*酒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抓好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实施科技服务民生专项行动。加强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促进开发研究与技术应用;面向防病治病,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合理、安全的医疗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老窖股份公司为主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医学院为主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

4、加强公共安全科技研究。抓好在生产、生活、食品、灾害等,应急管理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5、抓好珍稀濒危中药品种、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和新药研究。

6、搞好“科技之春”科普月、科技活动周及“科技下乡”等活动,启动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和搞好《*科技》编辑工作。在提高全民科技素养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科技的实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工作领导。从政策制度、工作机制、科技投入、创新思路、发展效益等方面入手,加强检查考核,真正把“一抓一”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着力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项目立项审批、咨询论证、项目管理、实施监督、成效评估彼此分离和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三)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技术先进、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网络,构建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四)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社会投资组成的科技投入体系。市、县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提高增长幅度。

(五)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加大市科技顾问团工作力度,发挥聚才和决策咨询功能。重点培养科技战略人才、转化创业人才、产业紧缺人才、实用技术人才。以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科团队为重点,以实施科技人才重点计划和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重要作用。

(六)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大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服务力度,为引进人才、技术、资金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与中科院及其它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利用其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推进我市技术创新。

技术科学第4篇

一、主要成效

(一)强化创新机制,全面加强科技管理工作

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是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县科技工作两年来创新机制,把加强科技管理工作作为科技发展的重头戏来抓。

1、加强科技项目申报、论证工作。对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业报来的科技项目,加强项目的前期调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筛选,提高立项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同时及时了解国家、省产业政策,深刻理解科技项目指南,认真把握科技计划信息,加强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联系。两年来,已经申报成功了部级星火计划项目“无公害大棚蔬菜高效种植技术引进与开发”、“轻基质网袋仪器育苗技术引进与开发”、“肉牛品种改良技术开发”、“高产杂交胡萝卜——郑参秀红”示范等4项;部级入园入企项目2项,即:“肉牛品种良改技术开发”、“优质高产油茶苗繁育”;部级科技支撑计划3项“山区基本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村镇混合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部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桑人工三倍体丰田2号繁育与示范”;同时,还申报实施了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4项,共争取项目资金900多万元,为近十年来最多时期,同时打破了多年来单一申报星火计划项目的状况,形成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同时申报的格局。

2、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科技成果是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为此,积极组织项目向上进行科技成果鉴定。两年来,组织了13项科技成果通过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均已达省内先进行列,有的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具体是:中医院的胺碘碉静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型室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人民医院的鼓室穿刺并耳屏按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人民医院的重组体人—2b干扰素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林业公司的杉木速生丰产林技术,七溪岭林场的七溪岭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蚕桑办的丰田2号示范推广、林业局的林业轻基质苗木速繁技术、农技中心的双季稻田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等等。同时积极组织这些已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申报市科技进步奖,两年来有3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市政府表彰奖励。具体是:林业局的林业苗木速繁技术、中医院的美托济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快速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农技中心的双季稻田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实现了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3、加强了科技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工作。县科技局经常从因特网和科技部门网站收集、筛选科技信息,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信息,通过《科技》刊物和送科技下乡活动、科技培训等形式,向社会,做到科技要发展,信息要先行。

(二)狠抓项目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项目实施是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具体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狠抓项目实施工作,建立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和社会影响力。

1、项目实施有效推进。切实抓好蚕桑产品多元化开发、绿色大米栽培、无公害大棚蔬菜等项目实施,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实施蚕桑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成果转化项目,使我县蚕桑新园品种达到优质高效.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创建了“三湾”牌绿色大米品牌,大米品质达A级标准,科技附加值提高了25%;实施了“轻基质网袋仪器育苗技术引进开发”项目,项目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三条生产线,购置了相关设备,已繁阔叶林苗木100万株,针叶林300万株,同时进行了油茶苗繁育试验,制定了油茶苗繁育的基质配方,已完成100万株油茶苗的繁育。

2、UNDP项目深入实施。这两年,UNDP项目得以深入实施,以确保项目如期检查验收。为此,根据驻点村的产业情况,按照“一村一派”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科技特派员服务点,分别进驻25个行政村,进行果业、畜牧、蚕桑、绿色大米、水产等科技服务。通过特派员建立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大力实施“现代农业高产新品种示范”、“双低油菜免耕播技术示范”以及“优质高产嫁接茶苗繁育等10个无偿资助项目,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两年来,UNDP办及特派员积极开展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示范,达到亩产增收220元的目标,加强了瘦肉型猪防疫与繁育技术指导,年出栏生猪10万头,科技特派员还经常深入实施区,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校舍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举办科技讲座80次,咨询服务1.5万人。探索出了科技特派员进村服务五种新模式,即:技术无偿服务型、技术有偿承包型、独资创办实体型、项目带动示范型、领办协办服务组织型。UNDP项目办先后获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有胡兴朵、龙玉环、罗峻同志分别获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3、项目实施进园入村。以我县的部级项目桑人工三倍体丰田2号繁育与示范、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研究和示范、油茶苗繁育与示范、蚕桑多元化开发、金银花高效种植、山区基本型乡村卫生院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项目为重点,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入园入企的实施,大力改造推广优质品种,提高种养技术,同时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一批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年来,确立了高桥楼镇为科技示范乡、茅坪村、樟枧村、长富村为3个科技示范村;随着省级民营科技园的建立,工业园区内企业达124家,其中高新企业7家,园区产值30亿元,涌现出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机电、铜加工、皮革、药化、茧丝绸、金银花等支柱产业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凸现,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三)强化科技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科技扶贫是我县科技工作的亮点,为此,从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方面入手,促进科技工作的新发展。

1、加强科技扶贫团的服务工作。为使科技扶贫团的同志解除地生、生活习惯等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在县工作,为他们配备专用套房、配备了空调、彩电、床被等用品,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适应新的环境,同时经常陪同扶贫团的同志下乡进村进园区搞调研,深入了解县情,为科技扶贫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进一步使这些同志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感到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2、加强科技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两年来在科技扶贫团的帮助下,围绕蔬菜、蚕桑、林业、畜牧业等一批优势产业申报、实施4个科技扶贫项目和2个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无公害大棚蔬菜高效种植技术引进与开发”、轻基质网袋仪器育苗技术引进与开发”、“肉牛品种改良技术开发”、“高产杂交胡罗卜—郑参秀红”示范等4项;争取资金200万元;“桑人工三倍体丰田2号繁育示范”获批资金55万元,“山区基本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获批资金120万元,“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批资金273万元,等,这些项目都在实施中,分别由农技中心、森林苗圃、蚕桑办、畜牧中心、芦溪卫生院、工业园区管委会承担,实施效果很好。

3、吸引各级领导,推介科技工作。通过扶贫团的联系,程津培副部长到慰问冰雪灾害,科技部向我县捐赠了70万元救灾款和部分救灾衣被;刘燕华副部长到我县指导永安中学建设,接收了河北凯超矿业公司的180万元捐资款;科技部郭向远纪检组长到我县指导科技工作;成功举办了科技扶贫二十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历届扶贫团成员到第二故乡走走看看,加深了我县与历届扶贫团的感情与联系;省科技厅王海厅长等多位厅领导、市政府领导、市科技局领导多次亲临我县指导工作,有力地推介了我县科技工作。

4、开展科技招商,服务经济建设。为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科技招商,两年来,已引进华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香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户我县。华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0万美元;香樟科技公司投资2400万元,该企业是利用市林科所龙脑樟的选优、繁育、栽培矮林作业和提取天然冰片等国内创先的省级重大成果和国家重点新产品研制技术,用右旋龙脑含量高的龙脑樟良种,建立龙脑樟示范原料林基地,使龙脑樟规范化种植和矮林作业技术由科研单位逐步向公司+农户转化,在较大范围推广,可持续利用栽培龙脑樟鲜枝叶提取天然冰片。该项目由市科技局汇总被市政府采用,得到市政府领导的认可。

(四)加强科技培训,群众科技素质有效提升。

我县以远程教育培训为切入点,结合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加强科技培训,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两年来,开展了远程教育培训24期,做到每月一期,参加人员达2000多人次,组织培训人员收看北京农林科学院卫星节目,内容涉及循环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种养、医疗卫生知识等诸多方面,效果很好;同时与县农业局联合发文,开展蔬菜种植培训4期,培训人数200人,全面提高了菜农的种植技术;邀请了美国辉瑞动特保健集团有关专家到我县举办养猪技术培训二期,有160多名生猪养殖户参加培训;结合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科技特派员25人组成科技下乡队,下到各乡镇进行农村适用技术现场咨询,面对面、手把手,实地培训农民,并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

(五)确保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投资效率

建立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信贷为支柱,外资民资为补充的多种渠道科技投入机制,保证科技工作顺利开展。一是抓住科技部在我县挂点的机遇,大力争取中央各部委、省市职能部门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并实行专款专用,全额用于科技工作中。二是确保县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保障科技经费投入随财政增长比例而递增。2009年达到50万元。三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在技术改造资金和流动资金安排上予以科技项目较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导民资,投资创办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实现增加科技投入目标。五是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率,集中资金投资重点项目

(六)强化组织领导,推动科技事业向前发展

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加强了科技工作的领导。一是强化了县科教领导小组组织机构的领导职能,明确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面领导和协调科技工作的落实。二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了科技协作部门联系制度.三是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各类专业协会,逐步建立技术攻关、信息咨询、产品资源开发论证和设备维护等中介服务组织,发挥社会力量开展科技工作。

二、存在问题

我县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财政拮据,投入有限,人才缺乏,导致科技工作进展较慢。

1、科技投入有限。虽然我县科技投入逐步增加,但仍捉襟见肘,对于一个经济落后,人口较多的县来说,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开展。

2、激励体制不够完善,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人员和部门投身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三、今后打算

在今后几年里,我县科技事业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围绕“三保一弘扬”指示精神和以省、市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契机,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要围绕我县的铜加工、药化、机电、制革茧丝绸、金银花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10个创新型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发挥其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实施2个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5个重点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建设6个特色产业基地,发挥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组建6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2、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持发展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引进扩大农业新品种20项,新技术10项,组织培训农民5000人,科技进村入户率要求达到98%,抓好农业科技园的示范工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使其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全县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及时为群众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为群众增收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营造科普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抓好科普专栏、科技信息网络、星火培训学校,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达到村村有科普专栏,50%的行政村建有科技信息网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服务。

技术科学第5篇

关键词:技术 科学 科学技术

关于技术的定义,百家众说纷纭。技术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techene(工艺、技术、技能)与logos(词、讲话),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所以最早的“技术“(techene)一词原意是指技能、技巧和能力等。著名学者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中说,技术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所谓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预考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是搞‘技术工作’中的技术,是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医疗技术是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技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用科学的语言来讲,技术就是各类工具的发展、制造及其运用;用专门的语言来讲,技术是根据对自然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并有意识地用于它来设计和使用各种复杂工具和器械。

在近代历史上,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比技术出现得早,牛顿力学开始于十七世纪,而蒸汽机技术则开始于十八世纪。但是在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中吴致远著的《技术的后现在反思》一文中这样说的“技术是科学的本质”,而技术的理解是技术的本质来源于科学。海德格尔对科学和技术的思考是沿着不同的思路进行的,他对科学的思考很详细,而对技术的思考则很深刻,合理的将他的关于科学和技术的思考结合起来,使得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两条思路都得到统一的理解。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已经家喻户晓,人们普遍相信,科学知识中有能够创造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在力量。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双面性,而技术对科学也存在着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对于新现象的出现以及新问题的发生都伴随着技术的开发与探索,以便扩展和推进科学研究的范围为科学的研发创造出更加先进的仪器及设备。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共同进步,带动了资本主义工业机器化的进步更加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提出,是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的阐述。技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支撑着社会活动,按照生产的方式决定技术的存在。就其所表达的社会属性,是按照生产过程的实际经验和社会意识共同组成,而科学技术存在的特征则是以“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所表现的知识形态。

人们习惯“科学”和“技术”连用在一起,形成“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技包含两个含义,是在不同的范畴之内的。科学在理论层面,可以说是技术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支撑,通过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总结出方法,用于实践,研制出崭新的产品。于此同时,技术是科学是实践生产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介于科学和生产活动中的,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假如没有技术这个中介,科学在生产中就没有意义可谈了。

邓小平同志曾经这样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本质上进一步规定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而且第一次明确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决定力量。这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继承,更是发展。纵览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例,科学技术的力量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文明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也造就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的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实已经为我们证明,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投入使用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是由自然科技、人文科技和社会这些必不可少的元素所组成的结晶。

社会环境的改变化带动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及环境的改善。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所占比例为发达国家的四十分之一,若科学技术能转化为生产所需的生产力,将最大程度的提升生产率,使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同时所起的作用也超越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支配作用。科学技术对军事和对政治的影响力。科技在军事中处主导地位。和平年代,发展成为科技强国成为各国为实现现代化共同努力的方向。如今的科学技术水平早已成为主导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主要因素,而军事强国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中体现身份的象征。邓小平就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二零零九是我们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大家都清楚的记得二零零九年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新型的武器装备,充分的说明了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表现的生产创造能力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是不正确的使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却是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影响及诸多问题。以及科学技术时,常常以“中性”下定义,科学技术以及各种领域所掌握的技术在生产中应用,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人类的文明以技术的使用为标志,而科学技术则创造人类文明的第一生产力。技术应用于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方式,为建设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精神享受,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及意识形态,更是为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技术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已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人类的精神享受在不断的得到满足。如今社会已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其所创造出的价值,将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发挥出无限的能量,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凤朝.科技企业跨国并购规制与实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大椿.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1年.

[3]段伟文.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8期.

[4]陶世安.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全面整合科技资源人民网.2004年6月1日.

[5]赵绪民,吴明江,李军.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效应.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9月.

技术科学第6篇

在劳动技术学科中有很多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与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相融合、与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规律相融合,努力提高中学劳动技术教师德育执行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劳动技术学科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劳动技术学科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结合学科特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实践项目载体,

建立民族文化归属感

案例一:工艺木工教学

在《工艺木工》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以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作为导入,鲁班勤奋钻研和智慧创造的伟大品质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鲁班的故事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伟大力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从而落实民族文化教育。

体会:劳动技术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德育资源,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发挥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思路要符合民族文化教育的理念,立足学生民族传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从而自觉传承民族民间技艺,关注个人的人文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中国结的编制、东方明珠的制作以及纸艺、布艺等实践操作中都可以很好地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建立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切入点。在劳动技术教学中间类似的案例很多。例如:中国结、国产的设计软件等等。

二、从操作实践中总结规律,

培养科学技术观

案例二:焊接操作实践教学

在焊接操作实践中,描述焊接的过程时必须使用物理、化学的专业术语予以解释:“焊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焊锡丝融化、和金属管脚以及焊盘粘结和凝固的过程。所以焊接前要预热焊点、焊接速度要快,较少空气氧化。结合流体的物理学特点,焊接时焊锡在上,焊点在下;去除多余锡料的时候焊点在上,烙铁在下。”

体会:学科的理性逻辑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学科长久生命力的保证,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对于理性思维的培养是劳动技术学科本身所蕴涵的德育资源,较之外在的德育资源更有教育价值。劳动技术学科教师应加强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把握学科的规律,避免德育成为“贴标签”现象。

案例三:锯削、锉削教学

在教学锯削、锉削内容时,引导学生对起锯、锯削、结束三个操作步骤进行技术要素总结,重点关注技术动作的力度、速度、角度三个量的变化,分析技术操作过程中的不同要求。这样可以非常清楚地把握住实践操作的技术要素。

体会:方法性的规律总结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技术观非常重要。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会首先想到去分析,去解决,而不是回避。

三、把握学科之间的整体性

和关联性,培养全局意识

案例四:光电小车调试实践教学

在光电小车的调试教学中,要求用调试好的小车进行不同的竞赛。

1.规定距离竞速赛(关注机械传动和启动电流);

2.指定宽度竞距赛(关注两轮的同步性);

3.大轨道竞速赛(关注控制电路与小车的联系);

4.小轨道竞速赛(关注车速、弯转半径大小之间的关系);

5.特殊轨道竞赛(关注环境条件与整车的联系、逻辑电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体会:劳动技术学科的基础是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关注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技术素养。作为没有高考压力的技术教育主阵地,劳动技术教学应该关注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综合所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关联点,确立长效性的、阶段目标明确的综合科学素质进行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关联意识。

四、抓住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激发实用技术创新追求

案例五:室内自动控制照明系统的设计教学

“电子技术”教学在学习了路灯自动控制电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能够自动调节亮度的照明系统,从而保证教室内恒定光强的效果,以实现在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用眼健康的前提下节约能源?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成功地设计出自动调节亮度的照明系统。

体会:技术设计是劳动技术学科二期课改的新要求,通过观察生活实际,寻找实际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对身边生活实际的关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教师还可以在设计评价过程中间进行各种约束条件的设置,达到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的目的,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公民使命感和责任感。

技术科学第7篇

英文名称: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委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科委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0241

国内刊号:12-1117/G3

邮发代号:6-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