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培训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06 10:23:47
教师培训论文

教师培训论文第1篇

由于民族教师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意义,做到民族教师身份认知的梳理及加强民族教师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认知,还需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对民族教师相关身份进行强调和突出。民族教师的教育培训对相关角色身份在实际教学行为中的重点突出实质上是对民族教师身份的强调,有利于民族教师对自我身份的清晰建构,减少其因各种身份模糊而带来的观念、心理和行为的冲突及焦虑体验,从而使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履行相关角色所限定的职责,在其相关角色的有效履行下,民族教师在民族社区中的知识文化效应自然会有所增加,从而使其民族文化精英的角色也有所加强,并最终形成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民族发展的整体效应。从民族发展视角看,少数民族教师的角色内涵需要突出三个方面:首先是民族身份,这个身份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由于民族教师曾经接受的主流文化教育而使这个民族身份有些模糊,由于国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大部分民族教师都曾经外出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在其他文化影响下重新回到其原来的生活环境中去,由于其所接受的主流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并不归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在主流文化教育对民族教师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民族教师和他所归属的民族文化系统产生了矛盾,在自然状态其归属于民族,但是其思想意识又不完全是民族文化的影响结果,因此对少数民族教师而言,其属于民族但又游离于民族文化之外,这种游离状态使得本来确定不疑的民族身份也在质上不确定起来。对民族教师而言,虽然其接受过其他文化教育,但是其民族身份是不容质疑的,作为民族的一份子,民族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需要为民族未来着想,只有对民族身份予以肯定,民族教师的教育培训才能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开展。由于现实条件制约,许多民族教师对其民族产生了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也会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感受。从源头上对民族身份的肯定,并促使其在民族身份上有所作为,是民族教师教育培训对民族教师的民族身份进行肯定。其次是教师身份,作为教师,民族教师需要具备教师所具备的师德,以及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素质,启蒙学生,传播文化,为民族学生开辟美好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教师身份毫无疑问,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民族教师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上课授课活动,在课堂活动的同时,民族教师还需要担负家庭重担,需要为学生做更多的事情,特别是在部分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教师需要在教学设施、学校经费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劳动,在家庭或其他角色的挤压下,民族教师的教师身份被无意中漠视,教师不能恪尽职守、教师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民族教师的教育培训中,也必须以教师的身份和职责来对教师的职业身份进行强调突出,增加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其三,多元文化社会的文化个体,相对于民族身份和教师身份较为明显的事实,多元文化社会的个体角色较为模糊。但是这个角色的隐匿并不意味着角色不够重要,民族教师处于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民族学生也不例外,民族教师对于多元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民族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而对于多元文化个体这一点,在现有教育培训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民族教师对多元文化的模糊态度,自然使民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活动中不能对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抱持正确合理的态度,从而使学生自然的民族认同意识成为其对其他文化客观认知和评价的屏障。由此在教育培训中对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个体身份予以合理突出将对多元文化社会中民族学生的跨文化认知和交际提供有力地支持。

二、民族教师重点角色内涵的针对性培训

民族教师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水平,并最终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民众素质提高。民族教师的角色建构和突出是民族教师教育培训的前提,“因材施教”才是民族教师教育培训的目的所在。根据以上对民族教师角色身份的梳理,可以看出,民族教师需要突出强调的身份在于民族、教师及文化个体,因此民族教师的教育培训也要根据相关角色来展开。首先是民族身份方面,少数民族教师来自各个民族,每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因此在其民族身份强调过程中,可以在国家有关民族理论和政策基础上,结合民族历史,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来对民族教师进行民族相关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加强民族教师的民族意识,激发民族教师的民族情感,使民族教师正视其民族身份,明确其民族责任,并在其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通过教育培训对民族教师的民族身份意识加强,必然会使民族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行为中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到学生建构正确的民族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民族,并对自身在未来的民族责任有所理解。在民族村落中,民族教师不仅具有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功能,同时还因为知识文化的优势而形成了对当地文化技术方面的部分功能,因此民族教师还具有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民族繁荣的道义和责任,教育培训对民族教师的民族身份强化,正好可以使这种道义和责任在实践行为中得到落实。另外通过民族教师的教育培训对民族身份的强化,不仅要在理论上予以强化,更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并使这种强化行为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才能发挥其长久的影响力。其次,从教师身份来看,与普通教师一样,少数民族教师同样需要在专业素质上提高,同时由于民族教师所处的民族环境相关条件的制约,民族教师在专业化方面需要更多的提升,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都是教育培训需要涉及的内容。以教学方式为例,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多媒体为多数地区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对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而言,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在最基本的校舍、办公等方面都配备不足,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对当地教师而言,基本没有什么可行性,随着教育条件改善,民族学校的教学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因此民族教师也必须在教学方式方面有所提升。另外从教学策略方面来看,教育理念在不断变化,教育的策略相应也需要有所调整,但是相对于其他地区教师在工作交流方面的便利性,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信息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民族教师缺乏足够的机会来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在教学策略方面自然有所不足,公平前提下开展的教育培训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其他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是如此,都是民族教师在教育培训中需要涉及到的问题。最后,对于民族教师的文化个体身份,教育培训也需要有所关注,现有的教育培训重点关注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对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缺乏关注,这显然不能满足当前民族教师作为多元文化个体的角色,因此在教育培训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文化人类学及其他社会学课程,扩展民族教师的文化视野,促进民族教师对其他文化的正确认知,教育培训对民族教师多元文化个体的重视势必会使民族教师在多元文化方面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从而使其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并通过实践行为影响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为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及文化体系评价建构其正确的认知体系。

三、结束语

教师培训论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教师培训论文第3篇

(一)背景:

教师培训面临诸多的实践问题反思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主要问题聚焦在培训的实践环节上:

1.培训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活动课程设计重视专家讲座的高端理论,忽视链接教学的实践指导,培训者对高深的理论如数家珍,却无法与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共鸣,实践性课程薄弱。

2.培训方式:注重专家讲授,忽视现场互动以注入式培训为主要形式,“一言堂”一以贯之,呈现“集中讲授+回校实践”的机械模式,缺少与教师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体验,教师感觉乏味、缺乏激情。

3.专家引领:注重解释问题,忽视解决策略大多数的专家讲座中,仅仅停留在对教学问题或现象的解释上,难以做到瞄准难点聚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路径或方法,缺乏对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有效指导。

4.培训资源:注重既定文本,忽视生成资源仅仅利用现成的、文本的培训资源,大多往往停留在专家讲座的内容上,忽略了培训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尤其是学员再生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5.培训评价:注重即时效果,忽视后续跟踪只关注参加培训时获得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训后带来的教学行为改进和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无人问津,学员每每感叹:“听讲时热血沸腾,回去后心灰意冷”。为解决这种以听专家讲理论知识为主,流于认知层面的培训模式,真正把培训转化为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和理性分析,我们找到建构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的逻辑起点。

(二)出路:

“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是破解教师培训转型的有效策略选择“实践性教师培训的模式建构和应用创新”的研究,就是立足教师培训“回归实践的价值追求”,创新培训的实践策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该研究提出了三个期待:

1.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必须是对教师内驱力的激活和自觉性的唤醒,尽可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要,强调目标与需求的高契合度。

2.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必须基于教师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立足于教师岗位的历练和提高,使教师领悟到培训的个人意义,增强培训的高实效度。

3.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必须着眼于教师发展的未来走向,帮助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智慧,引发教师实质性变化,体现培训的高迁移度。

(三)价值:“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具有三层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提出了把教师的“实践知识”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训设计体现“培训者与受训者共同创生培训资源”的理念,破解了教师培训高原期的重要难题,丰富和完善了现代教师培训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要建树。

2.实践意义。

本研究构建了以“完善实践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智慧”为核心的实践培训模式,直接指向教师培训的现实困惑和关键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行动路径和有效策略,具有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3.辐射意义。

本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四年来的实践经验,科学地进行了提炼升华,并以此构建了系列化专业化的成型模式,创建了可资借鉴的有效范式,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专业影响和引领作用,具有示范性的辐射价值。

二、建构和创新实践性培训模式的探究过程及理论基础

(一)探究的基本过程

2009年9月,我们开始了对“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建构与应用创新”的研究。期间经历了酝酿论证、探索构建、实践建模、应用验证、推广应用等阶段,截止至2013年12月,已形成了较为成型的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成为全省战线和外省院校学习借鉴应用的成功范式。

1.酝酿论证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研究现实问题,多方开展调研,确立“实践性培训”项目起点。

2.探索构建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12月研究核心理念,链接教师发展,建构“实践性培训”理论模型。

3.实践建模阶段:

2011年1月—2011年12月研究实践经验,聚焦行为改进,完善“实践性培训”实施策略。

4.应用验证阶段:

2012年1月—2012年12月研究改进方案,结合各类项目,打造“实践性培训”典型样本。

5.提炼推广阶段:

2013年1月—2013年12月研究成果提升,总结示范辐射,放大“实践性培训”应用功效。

(二)探究的理论基础

1.“缄默知识

”理论。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称为显性知识;不能系统表述的,不可言说的、只可意会的,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这是本研究的基本要素和关键环节确立的实践基础。

2.“泰勒课程模式

”。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4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这4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泰勒课程模式4要素,称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永恒范畴。这是本研究的步骤和模式建立过程中的理论基础。

3.成人学习理论。

“诺克斯的熟练理论”认为,成人的学习既是一种内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又是一种与外界相连的、事务性的活动。成人学习是伴随着成人生长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完整的变化过程。这是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确立的发展基础。

三、建构和创新实践性培训模式的探究关键点

我们在探究过程中,遵循波兰尼“缄默知识”的基本理论,聚焦教师“实践知识”的内涵价值,依据“泰勒课程模式”提出的研究步骤,达成了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教师行为改进的目标追求,同时以“质性研究”为主要探究方式,将落脚点放在创新教师培训的行动策略上。关键点具体体现在:

1.注重创设情境的参与体验

尊重每位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新的经验,得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倡导情境体验中的内化生成。

2.注重实践链接的案例剖析

以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为线索,对教学案例剖析、追问,以叙事的文字表现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案例达到教育理论链接教学实践,倡导案例辨析中的示范引领。

3.注重经验分享的合作探究

遵循“培训对象也是培训资源”的新理念,挖掘参训教师中蕴含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充裕资源因素,提高参与的广泛度和问题研讨的精细度,在培训中分享、在合作中提升,倡导主题研讨中的互动生成。

4.注重实践现场的真实体验

让教师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异地学校的校园氛围和文化气息,领略不同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先进经验,拓展教师的视野,倡导实践引领中的理性提升。

5.注重行动设计的任务驱动

围绕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基于培训感悟和深入思考,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布置相应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程度检验学习效果,倡导任务驱动中的自主建构。

6.注重网络研修的远程服务

教师培训论文第4篇

从国际、国内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看出,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对于很好结合学校实际,以及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的教师在职培训,校本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本文笔者对教师校本培训的概念、产生与发展和中、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现状以及国内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的阐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外校本培训综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都从根本上集中表现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又逐步转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美、日、英、法、韩、德等许多国家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制订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在新世纪的国家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肩负着21世纪教育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并决定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甚至于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搞好“校本培训”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任。

国外研究表明,校本培训具有突出的效益,从继续教育的内容看,近年来,以学校需要为基础的在职培训大纲越来越多。这种大纲包括了学校对自身优先需要的评估,而且这种大纲的实施使广大教师产生主人翁感,激发了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专家认为“校本培训”比在院校培训更为有效,是经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本培训概念的界定

国外研究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中小学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二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

我国教育界专家认为,校本培训是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前的学校实际出发,所开展的一种目的性、针对性都很明确、做法符合学校教师群体和个别教师成长规律的系统培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操作规范、讲究实效,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系统安排、并使之有序开展和持续性的活动。因此,笔者认为,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校长的组织领导下,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前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为基础,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系统管理和组织的一种有效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所以,它必定有别于原先学校对教师零星的、不系统、无明确特定目标的一般培训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往学校内部自身进行的、以提高教师为目的而开展的各类个别性培训活动,不一定能称之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定义的本质是:

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目标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培训关心的是学校以及教师的日常遇到的有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局限于某一种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中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经验,它把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放在首位,校本培训还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是在学校中,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

意旨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教师的培训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校长、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检验培训制度、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同时校本培训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

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校本培训有利于弥补继续教育资源不足,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培训中有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意在发展一个共同体,与教师一同完成培训任务,校本培训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活动平台。

二、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校本培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提出来的,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其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当时英、美等国的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大学或教师机构进行训练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和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培训效果很不理想,不断受到各教师协会及其他机构组织的批评。于是,各国开始重视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及专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这一模式能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各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英、美等国都开始大规模地实施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进程更加使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师本人认识到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专业化改革要注重教学专业的发展,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专业发展计划适应了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关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都广泛接受和实施校本在职培训计划。90年代期间,这一计划还被推广到了东南亚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

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在近年来的国际教育会议上已得到强调和认可。如1996年以“加强与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为主题的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非洲地区筹备会议提议,教师必须通过有适当监督的校内实践经验而获得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求进行行动研究:“教师应对他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这种研究成果将可以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等。

三、国外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现状

英国: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国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摇篮。早在1972年,《詹姆斯报告》就建议“教师的在职培训应从中小学开始。”80年代末期,针对院校教师培训的弊端,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院设计了中小学教育教师校本培训的“六阶段培训模式”:

(1)确定需要,教师在职培训的意向产生于学校和教师,与大学建立联系,以便获得有针对性的进修机会;

(2)洽淡,中小学与大学培训机构洽谈如何制定教师校本培训计划;

(3)协议,提交一份详细的培训协议,交给即将受训的教师修改后生效;

(4)前期培训,一般两天左右,在大学进行,属于引导类课程,主要介绍有关的教育领域新发展;

(5)主体培训,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与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理论方面的或是实践方面的问题。

(6)小结,培训基本完成,在职培训告一段落,教师对自己在进修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与策略进行总结与评价,并反馈给本学校与大学培训机构作为设计补救计划或进一步改进以形成新的培训计划的依据之一。

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常常发生在处理意想不到的或难的预料的突发事件,如:与教师同行的偶然谈话、无意中浏览到的有关信息,处理班级事件的灵感或学习中的偶然收获等,都可以激发起教师个人或整体的学习成效,因此,设计教师培训计划应尽可能提供这样一系列预料不到的经历,这是对其他教师的最好启发和案例分析学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英国中小学采用了“回顾——计划——实施——评价”这样一种模式来设计培训活动和开发校本培训课程。

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以及《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实施,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认识到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后,教师的校本在职培训逐渐成为一项国策。与此同时,教师校本进修的内容与模式也有很大发展,整个校本培训要有计划、要指定专业指导教师、成立专业发展委员会;教师进修的内容也立足于教学实践和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采用“以行促思”的模式,教师在培训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确定策略后再审慎地投入实践并观察和评价实际效果。

美国:

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倡导“绩效为本的教师教育”(performance-

basedteachereducation),认为教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具体的学校和教学环境,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师培训。但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只注重校内的弊端,这种培训不久便夭折,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思想,以及新的方式指导师资培训,于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计划应运而生了,简称为PDS,它是以中小学校为基础,与大学合作形成一种新功能。PDS学校把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公立学校的校改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此后,这一富有创意的概念经过更多学者的充实逐渐变得丰富和明晰起来。PDS学校既是供大学教育研究的实验校改示范校,又是培养新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校,具有经验的教育专业人员继续发展的学校。

建立PDS学校要在两种不同文化组织(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起共生的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两方面的困难与障碍:一方面,大学与中小学两种文化的冲突。PDS学校中小学和大学教师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很大的调整,彼此承认对方的专长,还有管理上的相互合作等等。另一方面,大学内部两种文化的冲突。建立PDS的障碍还来自大学内部,纯搞基础理论研究的教授与注重现场研究的教授在价值观、学术取向和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而大学奖励机制多倾向于研究,这会影响到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大学教授的积极性,为高层次的反思型或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带来困难。

澳大利亚:

一方面,大学的教育学院根据教育改革素质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改变培训方式和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在专业研究人员和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面向学生,面向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实施研究计划,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开展相互合作交流。这种由教育实践者和研究人员作为研究群体的行动研究提倡合作,强调批判性思维,面向实践,讲求实效。行动研究的口号是“把牌亮在桌面上”,行动研究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和整个学校的变化。

日本:

当前,日本教师培训的新形式有以下几种,按任教年限分类:有新任教师的培训、任教五年和十年的校训,此类培训为硬性规定,也称行政命令培训;按职务及资历分类:有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副校长、主任培训;按组织层次分类:有中央培训(文部省)、地方培训(都道府县)、市盯村培训等;按培训内容分:有在各级教育中心进行的新教育内容、教材教法及学生知道等方面的培训,由各都道府派遣到企业、农村的社会体验培训,有在大学进修基本课程的培训和获取高一级学位的培训:校长、副校长、主任课程培训等;按培训的形态分类:有校内培训、校外培训、个人自我进修提高和国外培训等;接受培训的时间除了新任教师培训统一为一年外,其余均不等,由各级教育中心组织的培训都为一周到二个月,社会体验培训一般都在六个月以上。

80年代以来,校内研修在日本教师培训中占有主导地位,1989年4月正式实施的新任教师研修制度,校内研修是学校主导型的,培训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在日本,由于受到终身教育的影响,一方面校内培训将更受重视,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个人主导型教师培训将是今后日本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课题,是向“终身学习社会过渡”的目标迈出的一大步。

目前,校本培训计划在实践近二十年后逐渐成为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是学校整个发展计划的里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国际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学校中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英国已正式确定校本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是培养有能力的教师途径,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已逐渐接受并引用了校本培训方式。走向校本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

四、国内校本培训发展和研究现状

在香港,十多年前数理学会已推动这方面的活动,并总结经验出版了一本书“Increa5ing出eProfessionalismofTeachers:Scho01-BasedINSET,HongKongandBeyondF”。近年,不少办学团体和个别学校也推动校本专业培训,如东华三院教育科居FJ的小学教育组也成立了小学教育发展委员会,定期为校长及教师举办进修课程。有关训练的内容和要求,由教师主动提出,学校行政阶层亦共同参与。

这种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教师培训的方式,无论所到的是教育发达的省市——北京、上海,还是教育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本培训方式已经从自在走向自为,成为师资培训机构之外的教师培训的一条重要渠道,使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更进一步增强。

我国的校本培训计划在最初提倡“导师制”,这是一项“利校利师利生”的教师培训策略:邀请专家、名师开设专题讲座、上示范课,让教师走向专家、名师,是校本培训教师中学校普遍采用的重要策略。校长们谈到校本培训时说:“这样培训教师至少有两种效应: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目标的直接指向性:校本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指向学校的实际,学校的需要以及培训的目的。二是直接指向全体教师,着力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校本培训的内容直接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以“问题”为中心,将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教师编成小组,共同学习并解决这类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校本培训在与本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着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突出表现在培训方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一)国内校本培训的模式

课题带动法

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个人自修法

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自修就更是诸多培训方式中所不可或缺的。可以说,任何外在的培训若是离开了教师自觉自修这一环节,都将收效甚微。校本培训恰恰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充分发挥了教师本人的作用。

师徒结对法

名优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实现传、帮、带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新教师培养的普遍使用的方法。当绝大部分教师学历达到要求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已不再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而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则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这些恰恰是新教师所欠缺的,研究表明,名优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是可以传授给新教师的,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新教师发展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假期短训法

假期短训法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普遍形式,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举办短训班,聘请高校的有关教师来校讲课,这种短训班不同与传统的集中受课,而专指学校在明确了自身需要和教师需要后,主动邀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充电”,把教师们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主动吸取养份的过程,使理论学习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二者间的融合真正成为可能。

校际交流法

校际交流法也是校本培训的常见方式,这种方式以课堂实践为基点,着力帮助教师提高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科研型名优教师的数量尤为不足,仅靠本校的名优教师来指导新教师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是必要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校际之间确定观摩研讨课题,上好观摩示范课,使活动有针对性,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促进共同提高。

反思教学法

反思教学法教学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能够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经常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探究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科研性质。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它强调以科研手段来促进教师的提高。教师学习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必要的,但仅如此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多层面、多角度的经常反思自己,才能成长得更快。

反思性教学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教师可以从教育问题出发,按照“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开展行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中吸取经验培训,它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专题培训法

专题培训法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或者是某一门课程内容,把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课堂实践、撰写经验总结式文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

a)专题性理论辅导b)专题性文献研究c)专题性研讨活动

d)专题性课堂实践活动e)专题性文章总结

国内的校本培训方案设计研究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中大力提倡与开展校本培训,但研究成果都是对培训的经验性归纳总结,一方面,校本培训的研究缺乏目标导向,这同时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中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培训计划才是有效的,如何指导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等,目前国内对培训模式的研究层次低、零散,成果大多是感性经验总结,不系统、不全面,或说仅仅是培训方式研究,还不能称得上培训模式研究:另一方面,缺少对校本培训方案的专项研究,所以研究常常不深入,例如,教师教育观念方面实证研究非常少,一般都是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泛泛地提到教师教育观念培训,缺少针对性的研究,所以,造成在实际的培训计划中不利于操作,不利于校本培训计划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存在明显的不足,培训中的问题,包括教师教育观念培训中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地暴露出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校本培训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容易使教师产生反感。所以应看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校本培训中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培训中培训者的选择与培训过程不够严格;

与大学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种师资培训部门在内的校外机构的合作途径不畅通;

校本培训课程开发缺乏科学依据;

中小学校本培训普遍缺乏科学的培训方案设计;

专业人士对教育观念校本培训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关注;

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有效评价体系;

没有摆正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的关系问题。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起步晚,又是自下而上地开展起来的,虽然规模发展很快,但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

国内的校本培训方案设计研究处在初级阶段

一方面,校本培训方案的制订缺乏理论指导,使得培训方案形式纷杂,缺乏可以借鉴的共性东西,反而不利于其推广和具体操作;另一方面,缺少对校本培训方案的专项研究,例如,教师教育观念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一般都是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泛泛地提到教师教育观念培训,缺少针对性的研究;核心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缺少严格的课程体系和有利的课程开发理论支持,目前比较混乱:校本培训策略研究也是研究得较少的领域,教育界出现的培训方式或培训策略界定混乱,多是经验性归纳总结、缺少科学的操作概念,所以,造成在实际的培训计划中不利于实施,不利于校本培训计划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培训资源的作用

校本培训方式多样灵活,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服务于教师培训计划,但是,在实际培训中常常由于缺乏对培训的管理和监督,使得校本培训仅仅局限于本校内,甚至仅仅采取校内集中培训的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多种培训资源的作用,使得校本培训没有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培训缺乏实效、流于形式。

没有充分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

校本培训的本质在于以学校为中心,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培训,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日前的校本培训还在上级校本培训目标与学校需要以及教师自身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校本培训在现阶段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教师培训论文第5篇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

根据对河南省某乡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小学英语教师原来是教其他科目的,因上级要求开设英语课程,学校便从中选拔一些年轻的教师来教。更有少数教师是“赶鸭子上架”,对英语知之甚少,为了凑数而现学现卖。另外,小学英语课程常常被轻视,一般一周两节课,从人的遗忘规律和二语习得的角度看,这都是违背科学规律的,让教师有一种没有其他主课教师受重视的感觉,这种状况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职业焦虑感,其后果是更加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中只强调“教什么”,不注重“如何教”。教师不会应用英语教学游戏和活动设计,不会运用体态语等辅助手段,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加之部分教师本身发音不准,加剧了学生听读能力低下,多数学生觉得听力和英语会话困难。

(二)学历层次结构与知识结构差异大。

虽然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知识水平的高低,加之教育文化部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提高,小学英语教师对取得较高学历的要求强烈,小学教师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但其学历的取得途径绝大多数为自学考试、函授、电大等,而由于工作环境的限制,全日制脱产学习获得较高层次学历者寥寥无几。尽管教师取得了高学历,但却未接受系统专业的语言教学、语言实践训练、英语知识教育培训,造成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知识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三)教学技能落后,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本人对教学的认识局限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领读重点单词与句子的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虽然少数青年教师有意改变这一状况,但却又不知如何科学高效地去设计活泼直观生动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仅仅是制作一些简单的卡片或实物。对如何运用视听法、功能法、分身反应法、情景法及互动的游戏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教学辅助产物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单向的灌输传授,使学生处于低效的学习状态,从而影响学生养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教师培训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目前河南省县及县以下学校经费短缺,加之观念问题,不少学校对教师培训重视不够,仅仅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的培训计划重视,却很少主动组织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更谈不上外出参观学习观摩。更有极少数学校对上级要求参加的培训,不是积极选拔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培训,而是以教学量大为借口,选派部分学校行政、工勤人员参加在外地举办的培训班,把参加培训变成个别人外出散心、认识人交朋友的途径。而教育主管部门及培训单位多强调人员数量,对参训人员结构无原则性规定,并无操作性强的约束机制。以上几种因素影响到教师的知识结构状况、教学方法提升,越来越难以适应英语新课程的要求。

二、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教师观念转变难。

教师个体的教学理论是教师理解和探索教学、突显自我发展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否在新的培训环境中改变是有条件的。首先是教师主观改变意愿的需求程度。其次是培训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教师的现实需求。如果通过培训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实质的转变,则意味着教师回到原教学岗位时,就没有改进教学方法的内在动力,培训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参训需求与培训方式之间的矛盾。

虽然目前小学英语专任教师都参加过岗位培训,但受到学校及外部环境限制,主要参加的是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培训,就是2010年实施的“国培计划”也仅仅是部分教师有机会到高等院校接受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多数教师参加的培训层次低,理论灌输多,专业化程度不高。而培训时却要求具备科学规范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还要求掌握几种英语教学方法和技能。过高估计了受训教师英语基础水平与接受能力,使部分基础差的学员出现厌学和逃课现象。而培训单位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未考虑到受训者成人属性和职业背景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分级教学”“合作学习”模块化学习比重不高,影响了培训效果,对在职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法陈旧。

一方面,由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主要来自于教育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而在培训中,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也来自于高校和高校所在地的城区、重点学院的教学名师,他们的成功经验不具有复制性。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法与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受训学员认为返回工作岗位后,这些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教学辅助手法受制于所在学校条件而无法有效推动本校的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培训机构本身的教师水平不高,名义上是先进教法的培训,实际上却是老的方法授课,把学员当成接收知识的对象。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没有顾及到受训者个体的特殊要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让多数带着不同问题来的参训者接受同一内容培训,加之培训教师与参训者互动不足及培训教师自身水平能力限制等主客观原因,让许多受训者感觉培训意义不大、质量不高。

(四)受训教师参与性不足,实践环节比重小。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受训教师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河南省的培训多以讲话的形式,重视理论灌输,缺乏合作互动。受训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的先入为主的教学观念,无论是否合理,却根深蒂固。让教师了解教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化为自己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改进实践教学,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培训者需要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对于实践环节,培训机构多从小组合作、参加观摩课的方式来让受训教师参与其中,而参加观摩课多是听、看、参观的方式,虽然观摩课先进的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受训教师大开眼界,但由于参训人员数量、时间限制,无法提供让受训教师与观摩课主讲教师相互交流解决全面难题的机会,不能在参与进程中体验到这些先进教学辅助手段带来的魅力。

三、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应对策略与模式构建

(一)更新理念,确立精准培训目标,完善培训机制。

目前河南省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主要由高等院校、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仍是以职前岗位培养为主,培训目标不明确。因此,培训机构应在充分调研学员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设置,着重加大专业知识如语音、口语、精读和听力以及教育理论如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使培训目的指向性更加清晰,使受训教师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另一方面,各级教育部门要逐步完善科学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将参加培训作为教师考核、职称晋升中的一项内容,使教师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加到培训中来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其在培训后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要突破语音关。

如果小学英语教师发音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就会“模仿”教师,从而学到“地道”的英语。而许多小学英语教师不同程度上存在语音语调不准确和听说能力不强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高年级学生抱怨他们现在语音语调不好,就是受到启蒙教师的影响,教师发音不准导致他们的语音基础薄弱。因此,要从正确朗读26个字母及44个国际音标入手,再根据音标拼读规则去正确拼读单词;要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让受训学员跟读音视频,培养语感;要以英语互助学习小组的形式,让教师基本掌握上课、问候、提问、课后评价等环节的英语教学用语,在互助小组的模拟课堂环境中去感受语音、语调与节奏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的勇气与能力,改变以母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创造更多让学生接触标准纯正英语的机会,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强化课堂教学技能培养。

教学技能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教育技能方面。因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特性和认识规律的特殊性,所以要求教师能用简练明确的体态语言和丰富的互动游戏来配合语言表达。为参训教师更快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应考虑多开设专项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如“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小学英语课程歌谣教学设计”、“简笔画教程”等。二是教学实践技能的提高方面。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就是教学实践技能及教学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可通过观摩公开课、分析研讨、“实战演练模式”等方式来提高。其中,因为“实战演练模式”符合广大一线教师的习惯,也为不同学历背景的教师所接受,所以成为最富有成效的培训方式之一。

(四)基于教师的层次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教师培训论文第6篇

(一)工作坊式培训概述

“工作坊”一词,一般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厂”概念是相对的。在社会科学领域,较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Harplin)将“工作坊”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甚至在争论都市计划或是对社区环境议题讨论时,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一般来说,“参与式工作坊”是一个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让这个方案如何推动,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样的“聚会”与“一连串的过程”,就叫作参与式工作坊。

(二)工作坊式培训特征

1.参与性

目前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参训教师参与被动、参与度不高、参与程度不深的问题,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虽然也鼓励参训教师互动交流,但在传统讲授模式下,针对的问题有些并非参训教师所关注,因此不易形成共鸣,参与积极性也不会高,更谈不到深。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参训教师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工作坊模式培训,强调问题由参训教师提出,解决过程由参训教师自主完成,从根本上解决参训教师对问题、内容的漠视倾向,使参训教师全过程、全方位、更深入地参与到培训学习中,使接受培训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这种参与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工作坊式培训的内在必然要求。

2.自主性

传统培训在倡导参训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同时,其实恰恰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参训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培训者从主题、内容、方法等各方面为参训教师“做了主”,主讲者往往以“真理拥有者”的姿态出现,好像教学的“神器”就在自己手上,殊不知,教学问题千头万绪,解决方法千差万别,实际情况千姿百态,谁也不可能拥有可以解决一切的终极方法。相反,有时由于授课者与参训教师情况差别特别明显,还会导致参训教师的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参训教师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工作坊式培训中,强调问题选择和解决均由参训教师自主完成,这种自主性是根本的、全过程的,当然,主持教师、授课教师都要在培训中发挥指导作用。

3.促进反思

有效学习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所组成的完整过程,在体验学习中,只有通过学习者对体验进行反思和观察,才能形成富有意义的理论,而形成反思的基础往往是实践,只有基于实践的、切身的、内发的反思才是有效的、深刻的、多维的,没有切身体验的反思往往是“被反思”,这种反思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不能对参训者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工作坊式培训正是为参训者提供了有效反思的环境与机会。

4.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目标是无法否定和抹杀的,但个人目标如果最大限度与团队目标一致,则会推进团队学习的进程。团队学习是工作坊式培训的必然手段,也是工作坊式培训的重要特征。这不仅是因为问题解决必须以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方式来解决,更在于团队学习是促进参训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工作坊方式培训使团队学习的条件得到了有效保障,真正实现了团队学习的有效组织和效益发挥。工作坊式培训通过科学分组,以民主化方式产生小组目标与任务,最大限度地将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相结合,将小组成员内在组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整体,为团队学习提供了充分可能。在其他类培训中,分组学习、团队建设也在进行,但由于没有将学习任务与小组真正结合,往往是通过另一套机制和办法凝聚小组力量,有时会显得机械、松散、表面化。

二、我校工作坊模式培训的主要做法

(一)科学建立学习小组

2013年,我校“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河北省初中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第二期引入工作坊培训方式,共有71名教师参加,分为8个学习小组。分组的主要考虑:一是要保证学习小组(家庭)人数合理。过多会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协作分工;过少不仅没有氛围,有时任务则很难完成。二是小组的数量也要适中。过多和过少都会使小组间的交流难以组织。三是小组成员结构合理。综合考虑地域、年龄、性别、初始学历、专业等各种因素,并要注意小组间的平衡,小组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四是民主化产生学,保证小组学习有效组织。

(二)小组自行研讨,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充分运用民主手段,给出一定的时间由参训教师结合教学工作认真思考,各自提出迫切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会上讨论,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充分发表见解,最终使形成的问题在组内达成一致,并提交主持人,然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人员参与组间交流,说明问题产生的过程、理论与现实意义等。这是工作坊式培训最为重要的步骤,是基础性环节。本期历史骨干培训各小组最终形成的研究问题包括:“如何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实施有效教学”“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如何在课堂小节中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教学”“文字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好板书设计”“利用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问题由每个小组民主讨论、组间交流讨论最终产生,问题均来自一线教学实际,角度多样、内容具体,为工作坊培训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问题形成本身就是一次教学问题探究过程,这个过程促使每一位参与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加工、提炼,并在参训教师中展开交流与分享,相互之间会有很大的启发和提高。

(三)自主解决问题

问题是教师自主选择的,这期间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这决定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成员间要进行分工协作,把问题细化、分解,确定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完成标准、完成时间,这个过程中项目主持人创造条件推动成员间、小组间竞争与交流,营造一种积极的、向上的、乐学互学、相互推动影响的学习氛围。必须看到,即使是骨干教师培训,某些教师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依然不足,一定要有意识地开展活动消除教师的观望、倦怠和畏难心理,促进每一位参训教师和学习小组的学习研究热情。强调自主解决问题方案的原创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粗糙,也可能浅显,甚至可能错误,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信任、鼓励参训教师,但必须强调原创性,这是评价问题解决好与不好的底线标准,如果不能守住这条底线,再好的解决方案也与工作坊式培训初衷格格不入。

(四)强化交流与分享

交流与分享是工作坊式培训的重要前提,也是工作坊式培训的重要功能。在小组内部,参与者将所持有的信息分享给同伴,大家在平等的立场下共同讨论、交换意见,进而凝聚共识。在小组间成果交流过程中,组外意见、组间对比都会在深层次上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这里涉及成果评价问题,就是以什么标准评价成果的优与劣。我们认为要从促进教师学习,促进专业成长的角度去评价,而非从成果本身去选拔和甄别,要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只有如此,培训才能更加彰显其意义。此次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微课方式进行了成果展示与交流,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教师代表小组参加成果展示交流,成果均为原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仅展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而且对教学技巧、教学手段都是很好的锻炼,老师们印象颇深。

三、工作坊式培训符合新课改理念

(一)符合民主化师生关系的理念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既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工作坊式培训将“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师生关系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培训中,主持教师、授课教师是指引者、推动者、帮助者,他们工作的目标是促使教师参与学习,并在彼此间进行有效沟通。规则的制定并非由教师完成,而是集体讨论确定,教师只是主持者;协助参训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但绝不是强势地为参与者做出决定,教师不再把已有的经验、观点、方法直接推给参训教师,而是在参训者的亲身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思想和行为转变。

(二)符合注重经验与过程的理念

新课改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既然如此,教师培训就不应该只是将已有的、现成的经验和判断直接传达给参训教师,必须通过教师亲身感受、经验、理解、反思、判断并最终获得,这才有更深刻的意义,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更能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培训中加以落实,才能将新课改的理念更深刻地植入教师头脑。

(三)符合内容开放的理念

工作坊式培训使学习内容更加开放,而内容的开放性正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工作坊模式下,学习的内容、探讨的问题不再是提前预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结果也是丰富多样的,获得的最终结果也会千差万别,参训教师的学习呈现出一种探究式学习的状态,充满未知与变化,没有标准的、固定化的答案,教师生活的、个性化的、经验的知识被充分挖掘,教师的学习热情与潜能被充分开发。这也正是新课改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要求: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四)符合评价方式的新课改理念

新课改在评价标准上强调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工作坊式培训亦是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工作坊式培训传达给参训教师的往往不是固定成型的知识与技巧,参训教师培训的收获有些并非外在显现,而是隐性发生,这也决定了此类培训在评价参训教师成绩时务必着眼改变、着眼内在。这里也涉及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正如新课改提倡的“以学论教”一样,应是“以学评培”,培训效果的好坏主要从参训教师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评价。

四、总结

教师培训论文第7篇

职业教育科学模块主要设置了走近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专业教学、体验专业教学法、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教师、教育技术与电气专业教学等六个培训项目;专业模块主要设置了专业理论、四新模块、电气典型实践操作知识与技能;综合提高模块主要设置了专业教学评比、专业研究综合项目、教育教学研究综合项目、课题研究实战训练等四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训练注重其综合性、复杂性及其层次性。对于不同教学层次的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而言,由于教学水平和教学需求不同,则对各种模块的培训内容的需求种类和需求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

(1)新入职教师处于基础阶段,培训内容更注重对各个不同的领域所涉及知识的一种初步的了解。

主要有电气专业教学法、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职教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技术、职教管理理论、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人际交往、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问题解决、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职业学校参观考察、考证考级、行业基本操作规范、职业道德培养方法、岗位分析法训练等。

(2)提高型教师相对于新入职教师更加成熟些

因此培训内容更加注重对基本能力的升级,因此即便是相同的培训项目,那么培训的要求和深度也和新入职教师有所区别。职教新理念、电气专业教学法、职教课程改革、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如何开展科研、教师专业化发展、获取有效信息、职业生涯指导。专业扩展知识、行业和企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企业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分析法训练等。

(3)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最为丰富,处于更深的培训层次。

其培训内容包括职教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职教课程开发、如何开展科研、教材编写。专业前沿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研发技能训练、专业问题解决、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等。各层次的教师均可通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教案的展示与交流、课题研究实战训练、说课、评课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总之,培训内容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师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应该顾及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尽可能全面并切合实际的确定具体培训内容。

2培训方法

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中,主要注重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地度过职业适应期。提高型教师和骨干教师则要寻求一些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组织他们去观摩、去亲身感受,从而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所启示和引领。所以,对不同层次教师不同项目培训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相应的师资队伍及合适的教学方法。

(1)培训师资的选择:

①教育科学模块主要选取中职学校的优秀教学能手、专业教学法的优秀实践者参与;②专业模块基本上采用复合师资,主要有大学电气专业方向的教师、大学电气实训指导教师、企业研发人员、企业实践操作能手、岗位分析专家及职业学校优秀专业教师,不同的项目培训由相应不同特长的教师共同担任,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③综合模块主要有从事大学电气专业研究教师并熟悉中职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教研部门的研究专家和职业学校优秀电气专业教师团等师资力量。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战演练法、小组合作法等。案例教学法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参训者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参训教师自然地将这种培训方法迁移到他以后的教学中去;实战演练教学法是鼓励教师实际参与各项技能操作,在真实的和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主要用于专业模块的项目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法不但学到培训要掌握的内容,同样可以训练与人合作、交流以及沟通的能力可以极大地促进培训本身的吸引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和复合师资这种主要师资模式,以工作任务来引领培训项目的实施,鼓励全体参训教师的积极参与来组织培训过程。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教学能力,不仅仅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把学到的内容和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

3培训目标

以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培训的核心目标,针对教学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

(1)新入职教师。

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目标重点在于各种基本教学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新入职教师应当初步了解职业教育本质特点并形成关注职业教育的意识,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专业教学法以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初步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成长规律,尝试与学生交流形成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进行职业规划。初步把握中职课程发展新理念及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及原则,尝试参与学校组织的课程开发项目。掌握教育技术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会初步使用就业需求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尝试去实地调查,了解就业岗位并开始关注职业分析的方法。能根据特定教学内容独立设计、书写教案,并说课,发现并学习解决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与他人交流教学成果以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提高型教师。

提高型教师的培训目标相对于新入职教师的要求更高,是从简单了解到基本了解并尽可能熟练把握的提高过程。要求提高型教师能基本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并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熟练操作每一种专业教学法并尝试使用不同专业教学法的组合与创新,把握课堂的节奏,自如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逐步形成教学风格。基本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成长规律,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就业,同时把握自己专业成长的阶段,正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独立完成简单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把握教育技术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步认识到教育技术使用的优势和局限。能基本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并能初步尝试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完全掌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掌握岗位分析方法,根据随机抽取的教学内容设计、书写教案,并说课。能初步参与评课、独立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专业问题并努力解决进而形成科研成果。能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及方法,完成小型子课题项目的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3)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一般已经能够很熟练的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经验也相当丰富了,对于这一层次教师的培训目标的重点不再是各种低层次的自我训练,而是应当更多的涉及课程开发、职教课程改革并结合个人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骨干教师的要求是能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能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掌握与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相关的扩展理论、从宏观上建立电气理论与扩展理论的层次关系,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操作、四新技术,并能将其融入现在的课程和教材中去,保持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将岗位分析的结果归类重组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正确评价年青教师的教案和说课,提出有效建议。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熟练地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熟练自如地选取和运用不同的专业教学法从事教学,积极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经验并推广。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完全掌握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去独立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进而形成研究成果帮助年青教师面对困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独立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指导年青教师参与简单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独立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专业问题,解决复杂层次的问题,进而形成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统筹总领总课题项目研究、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过程、形成总研究成果并推广实施。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