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美术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3-03-13 11:22:01
儿童美术教案

儿童美术教案第1篇

剪纸 民间艺术教学 儿童

一、剪纸教学的意义

现今,剪纸已作为课程在幼儿园、中小学对孩子进行了教学,这对于儿童和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弘扬和传承民间艺术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汉代,剪纸是随着纸的发明而出现的,可见,剪纸的历史之久远。剪纸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它是根植于民间的生活土壤,反应了民间人们对艺术的最基本的审美。剪纸的造型、图案、大小、风格,不仅表现了人民的审美爱好,还体现了民族的深层社会心理。剪纸作为一门技能,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剪纸做为一门艺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历史、美学、哲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让儿童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开设剪纸艺术教学课,既能让儿童学到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又能让儿童们了解传统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神内涵,激发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间艺术。

3.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剪纸工具简单,且成本低廉,任何儿童都有机会学习。也正是剪纸手法的简单,创作的随意性强,所以给剪纸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一个人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是大脑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的最佳时期,剪纸是一项手工活,而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是非常有利予大脑的开发。同时,对剪纸图案的构想和设计,恰恰锻炼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片叶子是相同的,同样,也没有两张一模一样的剪纸。

二、剪纸艺术教学的方法

儿童都有好玩的天性,做事缺乏耐心,但儿童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对儿童进行剪纸教学,要有一定的方法,既要迎合儿童的特性,也要将剪纸的技能教会给儿童。下面,将对剪纸艺术教学的方法进行阐述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虽然剪纸艺术的工具简单且操作方便,但它却是集手工、工艺、绘画为一体的造型形式,所以,要到达弘扬民间剪纸艺术和培养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把握教学的一个方向,首先培养儿童对剪纸的兴趣,同时注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再者就是在教学期间由简到繁,由简到易,采用多种手段,注重体验实践,让儿童接受剪纸艺术的熏陶。要上好民间美术中的剪纸艺术课,须要经过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和课堂实践,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激发儿童对剪纸艺术的兴趣。现在,很多儿童都没接触过剪纸或者有的只是见过一些简单的剪纸,这根本不能够引起儿童对这门艺术的兴趣。教学期间,给儿童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尤其是那些动物、花草、生活图案的剪纸,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继承、特点、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上示范剪给他们看;有条件的,带儿童到到专门的剪纸展览馆去参观,那里会有更多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剪纸。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儿童对剪纸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3.注意儿童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老师或家长往往会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材料,虽然剪纸就是一把剪刀,一张纸即可完成,但对于儿童来说,还是需要一些辅助材料来帮助完成。如铅笔、尺子、彩色笔、教材等。所以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儿童们,不能乱动剪刀,更不可以拿着剪子打闹,要注意安全;在剪纸时,同学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时刻注意自己的剪刀、尺子不要伤到了同学。剪纸时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剪纸完了要收拾不要的边角料;提醒儿童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有要有互相帮助的精神。儿童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更有利于教学,也更有利于儿童学习。

4.美术教学与剪纸教学结合。先从基本的美术知识入手,让儿童们先学习书本上的有关构图、图案、色彩等知识,从而掌握书本上的关于构图形式及剪刻方法。运用多媒体将那些具有特色的学生的及剪纸艺术家的单色、套色、染色作品让儿童们欣赏。再按剪纸教学的原则——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

要学好民间剪纸,得先从花草纹饰入手,才能学到剪纸的根本,这是一些有着多年的剪纸经验的剪纸人总结出来的方法与经验。其实剪纸的过程就是是美术创作与手工制作的综合,因为剪纸的用刀手法是很重要的,有“硬”“软”“方”“圆”四种用刀手法,作品内容的不同,表现的手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按照前辈们的剪纸经验做法做的同时,也要训练儿童们剪弧线或者直线等,在剪纸学习中不能缺少的训练就是这些。这是学剪纸的初级引入阶段,让儿童们逐步掌握剪纸艺术的内涵。第二阶段则要在儿童们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立意、写生、变形、夸张、装饰和剪纸作品的裱贴,这也是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一关键所在。

5.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审美创造、快乐体验及关注差异的原则,让儿童获得亲身体验,从而逐渐形成善于观察、敢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利用课外活动带领儿童们亲近大自然,剪纸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除了前辈们留下的图案外,剪纸的题材还有很多很多,像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还有大自然中的,都是剪纸训练很好的素材。

经常选择不同表现形式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剪纸作品生动的形象和简练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再利用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所观察的,对儿童进行审美创造,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修饰手法。例如,简化法,将生活中的物象的不规则或繁琐部分进行合理的简化,在形和线两方面给予一定的修饰,剪出自然简洁、美观大方的图案;夸张法,为求画面的完美,对形的特征部分进行适当的夸张,强调其形态,通过大小、多少、粗细、疏密、虚实、曲直等的对比,更好地达到夸张的目的,使作品形象将更为生动活泼。

6.注重培养和提高儿童的修养。“方寸之间尽显无限创意,双指之尖玩转一纸乾坤”。通过学习剪纸,儿童们得到了美的熏陶,促进了美感的形成,提高了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素质和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传承中国传统艺术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剪纸艺术的魅力,让中国传统的民旅文化世代相传,剪纸艺术将创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娟.剪纸教学初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

[2]汪萍燕.剪纸艺术教学实践初探.大众文艺,2010.

儿童美术教案第2篇

关键词:撕纸课 留守儿童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52-01

1 撕纸的定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撕纸画是以纸张为材料,用撕,通过拼摆、组合和粘贴构成的一种造型艺术活动,以双手为工具,辅以思维感官的配合,利用双手手指的运动撕出所需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美感[1,2]。

撕纸按照撕纸方式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碎纸添画为例:

(1)起稿:用铅笔在底稿纸(宜选用较硬材质纸张)绘出草稿图,比如一个小白兔轮廓图案;

(2)撕纸:利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纸张撕出不同大小的碎纸;

(3)粘贴:根据草稿所绘图案将不同碎纸粘贴到底稿纸上完成图案样式;

(4)添图:用铅笔对粘贴图案进一步优化完善,例如在小白兔图案附近绘出胡萝卜、草地等装饰物,并涂以相应颜色。

2 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益庞大。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3],2015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其中0-11岁占70.38%(0-5岁学前阶段占38.37%,6-11岁小学阶段占32.01%)。显然,农村留守儿童呈现严重低龄化趋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信任,对周围的事物存在戒备和敬畏心理,表现在美术课堂上就是缺少自信和动手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监护人只能给他们的生活上的照顾,对于孩子的深层次要求往往无法满足,譬如一起动手做游戏或者完成家庭作业。作为照看留守儿童的老年人认为照顾好孩子只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这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动手能力,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儿童的思维里滋长惰性,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衰退[4]。

大多数留守儿童渴望成功,想感受成功体验所带来的喜悦,从而提升学习自信心和动手能力。撕纸课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随意撕,对自己所撕纸张图形进行想象、加工,借助眼手脑三者相互配合拼添出富有新意的作品,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树立了信心和动手能力[5]。

3 撕纸课的优点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995年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儿童喜欢手工、绘画,就如同喜欢游戏一样,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成人所不能及的。给儿童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时间,制造一种能激起他们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和平台,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绪,儿童的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审美能力、创造型人格就能够在美术课的撕纸活动中得到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

因此,通过美术撕纸课教育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机械临摹等方式来学习美术,掌握技法,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这样的做法做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法也能积累相当的经验,但是,很容易造成儿童学习思维的死板化、公式化和模式化,影响儿童天性的发展,扼杀他们的童真和童趣。故此,儿童美术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须创新[6]。

4 结语

撕纸课将复杂的美术技法课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手工课,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再者,撕纸课所用材料简单易找到,无需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更能贴近农村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冰.谈撕纸画创作及其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1996,1:12.

[2] 金王芳.在游戏中体验撕纸画学习的快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151.

[3] 李静,刘畅,侯福妍,等.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28-30,38.

[4] 戴祥勇.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125-128.

[5] 龚婷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47.

儿童美术教案第3篇

鉴于此,在特殊教育专业的艺术技能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艺术疗育知识,能更好地提升师范生儿童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促进特殊教育人才、全纳教育人才的培养。从“以美术技能入手,以美术教育为依托,以特殊教育为导向,融入美术治疗”的思路,完善美术技能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朝兼具美术教育能力和美术康复能力的特殊教育、全纳教育的方向发展。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程,以儿童美术技能为基础,以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治疗为补充,结合其他本专业有关课程内容及实践案例,充分提升学生在特殊教育、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中开展艺术疗育的美术课程开发、教学、康复的综合能力,使之具备更好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美术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在美术教育中,儿童借用一定的美术媒介物进行感知与表达,一方面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能起到协调全身器官的增进作用,也就是能起到一定的疗育作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Paletta认为带有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课程可达成的目标有:“(1)发展手部操作技能;(2)发展动作的模式;(3)发展社交沟通的能力;(4)能从控制媒材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

1.1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优化内容,聚焦核心结合特殊教育特点、学前儿童特点,重新审视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删去与儿童美术教育、儿童教学环境创设无关的内容,如素描;强化简笔画的默画能力、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理念进行补充强化,简笔画只能作为教学工具,杜绝教儿童简笔画这一损害幼儿自我表达及创造力的弊病;优化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儿童绘画技法,如在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画种(中国画、水彩画等)中,弱化“技术、技法”,而是在领略其材料特性后进行变通,突显游戏体验式、趣味性的教育方式;玩具、教具制作要遵循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弱化复杂的纯手工内容,同时结合玩具、教具的设计,梳理其教育、康复功用,思考一物多用的路径,强化提炼设计思路,使之聚焦核心,更好地符合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1.2融入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内容,使学之技知其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美术技能最终是为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帮助发现特殊儿童在同龄儿童中的差距与问题。运用图文并茂并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特点,为其在之后的实际运用中能充分了解对象做准备。

扩充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表明,色彩喜好与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性,孩子的心理、情绪往往能从他绘画的色彩中发现一定的端倪。色彩是发现儿童深层个性与心理特征的途径,能无形中帮助特殊教育从业者通过色彩了解儿童的内心,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或康复指导。

1.3纳入美术治疗案例与作用在美术技能教学中,使学之技知其用

在美术技能课程中结合相关艺术疗育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充分掌握美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结合的方式,使得“美术技能”课程内容更贴合专业。

(1)涂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涂鸦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涂鸦痕迹的产生、结果及其发展,可用于诊断特殊儿童,并作为干预治疗方法。结合涂鸦技术的特性、操作形式、案例等使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进行连接。

(2)儿童版画技术、陶艺、手工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运用儿童版画、陶艺、手工等不同材料肌理的可触性,结合视障儿童的触觉灵敏性,开展视障儿童的心理疏导疗育,结合特殊儿童激发触知觉的发展,促进内外联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从单纯美术技能的狭隘视角跳出,进入美术与特殊儿童美术疗育的广阔视角。

(3)在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特殊儿童的作品。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运用,能使职前教师以“美术技能、儿童美术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美术治疗技术与案例”多重融合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充分将资源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并动态化地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使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得以更好地突显。

2.1资源积累与整合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兼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的专业,要将美术等技能课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儿童康复等相关课程结合,才能使其更具有职业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在积累中完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中吸收教学案例、环境创设资料。教师更要创造条件兼任幼儿园、特殊学校的教学,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职业需求。另外,可结合校内的模拟课堂、校外见习期的见习笔记等,增加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资源。

2.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人才培养的深度

依托“美术技能”课程,从美术技能入手,使学生会绘画、会手工、懂绘画、懂手工材料,进而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案例,结合儿童美术教案书写、模拟儿童美术教学,使之能进行实际的教学运用,拾阶而上,融合美术治疗技术与技术运用、配合案例分析,使之懂得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最后结合见习、实习、研习的“三阶递进”,使课程的运用层层深入,提升康复教育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

另外,为满足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可增设与美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传统工艺”“创意美工”等,在学习基础美术技能之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强化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差异教学能力。

2.3契合专业定位开发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一方面应区别于学前教育专业,另一方面应定位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实际上,参考各类教材,创造条件,编著与之契合且实用的教材,完善教材建设,更好地突出我校的特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笔者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合作开发的艺术治疗实训项目,已纳入笔者编著、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美术技能——绘画》中,使之更好地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际,并借鉴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多年经验,使其更符合专业需求。教材的模块一“美术鉴赏与儿童美术教育”、模块八“拓展美术治疗”两个章节,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相关美术教育理念及美术治疗的应用,弥补了其他教材“重技能、轻理论,重技术、轻专业应用”的不足,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职后需求。

2.4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课程建设的全循环

结合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对职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访与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职后教师的能力测评及反馈用于课程建设与修正,以此深入了解职后需求,从而不断完善课程、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更具有引导、激励学生及诊断教学的作用。美术技能课程是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有优劣无对错、具有审美技能多样性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评价方式要打破终结性的评价,而采用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我校专业《基于反思的形成性课程评价工作指引》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框架,从本课程特点出发,从实施层面推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将学习成果评估与反思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推动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信息反馈,强化联系性反思,将各层级学习目标要素纳入反思过程,并使其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评价贯穿全程。多方位的综合性评价,结合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实际理论、实践、运用得到了全面体现,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终结性评价又是教师检测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来说,是“锦”上添“花”。

考核方式采用师生共同评价,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方式,同时穿插其他相关学科教师评价等多形式、多方位评价,引导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评价内容根据螺旋式上升的梯形难度有序开展,以美术知识技能考核为主,以多样化内容为辅。

4加强美术、教育、康复学科之间的衔接

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的学习最终是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的,因此,在与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等相关课程进行学科融合实践的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培养职后教师在岗位的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结合课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中艺术治疗、心理学理论与美术治疗、儿童绘画心理,强化特殊儿童康复理论基础。美术技能中的涂鸦技术、儿童版画、儿童手工结合课程“融合教育活动设计”“康复活动设计”进行教育、康复活动设计,由两门课程教师共同拟定作业要求、评定标准,并共同指导,以符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教育、康复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色彩心理、绘画心理分析结合,更是心理学与美术学的碰撞。另外,美术技能课中的音画转换项目设计,将音乐听觉的节奏、情绪转化为视觉的节奏、情绪,也是拓宽特殊儿童联觉感知的康复手段。

特殊儿童的康复,它需要知识的互通和融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知识衔接,多学科间的共同协作,有利于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5校企联合共同培育,增加实战经验

增强与校外的紧密合作,增设共同培育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幼儿园、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等建立“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的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等方式将美术技能、美术治疗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特殊儿童康复的实践,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5.1学生入企,强化实践实战能力

增加以美术技能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康复实践课时,浸透到学前保教见习、特殊教育见习、跟岗实习、教育研习、毕业实习各个环节,与教育、康复、医学机构进行共同培养,使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教育研习与反思”的循环中,提升职前特教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合作企业从单纯的幼儿园、培智学校、培康学校到民政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再到医院儿童康复科,使学生能多角度地熟悉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美术教育、康复模式,并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结合“入企实训,校企共育、共评”的校企共育模式,使校、企、生三者合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接触到教育、康复一线的专业知识,又能逐步地提高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在儿童教育、康复领域里的实战技能。

另外,通过其他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美术教育契机并进行随机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变为特殊教育理念,反之又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5.2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入校,强化教学师资合作企业(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儿童医院)的技术骨干均是从事教育与康复的富有经验的一线人员,对岗位的技能、能力需求最为熟悉,他们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与专业岗位相衔接。同时,也能更好地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指导、评估学生在其单位的实践活动。企业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更是促进校企相互发展的一种形式,实现校企共赢。如我校与康复医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开发的儿童艺术治疗等模拟实训项目,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5.3校企合作开发服务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在服务活动中学习、发展

根据社区的需求,与学生的课程相整合开发服务学习课堂,由学校和社区共同协商并组织学生在服务学习课堂中学习、发展。

在我校所在社区的X幼儿园,每个年级中或多或少都有特殊儿童,X幼儿园协同我校开展“趣学堂”课程。此服务学习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职前特教教师)运用美术教育康复课、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活动,为幼儿园创设融合、接纳的氛围,并开展一定的教育康复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国画、陶艺、手工饰品的教学课堂由学生(职前特教教师)团队设计形成,并完成服务学习课堂的执教。职前特教教师在服务实践中得到学校、园方教师的共同指导,其儿童美术教育及美术教育康复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培康学校的特殊儿童更具多样性,能更好地让职前特教教师接触并熟悉其特性与康复形式。我校与Y学校共同开发的“爱生活——特殊儿童职业体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前特教教师通过花艺师、陶艺师、扎染师等与手工结合的方式,借手工技艺促进特殊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提高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样的服务学习课堂中,职前特教教师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通过服务活动使美术专业技能、特教教育技能充分融合并投入实践。

6优化师资队伍,提升特殊教育、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学科知识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惑”才能解“惑”。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石。

6.1依托企业共建名师工作室,提高教师的艺术疗育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仅具备美术技能和素养是不够的,学习掌握特殊儿童特点、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与康复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走进幼儿园、培智学校,开展特殊儿童一线教育,开展美术教育康复的教学研究,提升自身实战能力,防止纸上谈兵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如我校教师参与A学校的“星月萌”选择性课程“游艺康复”模块课程建设,参与B机构的自闭症儿童的陶艺治疗教学等,直接参与教学,积累教学案例,推动合作学校融合教育的同时,反馈于我校教学。

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应具备带有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技能的艺术疗育能力,通过美术、绘画、手工以促进某些特殊需求儿童的成长与疗愈,能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6.2通过海内外研修进一步理解美术治疗理念与方法

在我国,美术治疗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相对较晚,学习此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先进经验也颇为重要。2019年8月,我校选派教师到美国加州长滩大学参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项目”并研修14天,同时参访美国各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融合教育、美术治疗实务等内容。参加如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治疗国际论坛等,吸收更多先进理念。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并组建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总之,融入美术治疗相关背景的美术教育对儿童具有重要作用:借美术形式增进感知力,促进情感表达、调试情绪,传达支持性信息推进联觉产生,促进生理机能与心理发展,实现肌体训练或心理干预。让特殊儿童在美的感知中体验世界,将内心的情感物化成作品,进而使其能与作品、与他人沟通。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它是运用美术创作过程对特殊儿童起到治疗、康复作用,这也是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新趋势。

儿童美术教案第4篇

中韩两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美术课程性质大同小异,都是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的。稍有不同的是,韩国儿童美术课程更侧重实践部分,而中国儿童美术课程在理论课时安排上更显优势。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能力,了解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等。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既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结果,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张,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过度关注美术作品本身和美术活动结果,从而忽视儿童创作过程的问题。作为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了解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表达需求。例如,处于涂鸦期、前图式期的幼儿,可以侧重于保护幼儿艺术天性,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尊重幼儿大胆想象、情感释放以及自我表达的本能;处于图式期、写实萌芽期的儿童,过度让儿童自由散漫、无基本技能支撑的创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创作结果失真的展示与宣传,也不利于儿童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自然发展。因此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加强了课程价值取向;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发展取向。韩国在美术与儿童的两者之间,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艺术素养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韩国儿童美术教育在理念上强调通过儿童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把艺术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作为一个目标。韩国重视儿童美术发展的价值,尤其在幼儿涂鸦期得到体现,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由前图式期向图式期的过渡,长期处于无技能指导和支撑的自发状态,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1)中国学前儿童教育以学科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活动内容设计上是偏重于技能训练的,以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要依据来设计该课程。其优点是:能够使幼儿相对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育者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幼儿作品得到一定标准的评价。其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幼儿创作兴趣大跌,导致幼儿脱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过度技能的训练还导致幼儿逐渐丧失艺术创造力。学科取向的不足现象已经被多数教育者所知晓,从而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加以弥补。混合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取向,能够取长补短。

(2)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儿童发展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满足幼儿创作的兴趣,让儿童成为创作的真正主人,主张把一定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使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过分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偶发创作,过分放纵幼儿,让美术活动极具游戏性,其实会丧失儿童应有发展机会,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笔者在韩国走访了多所幼儿园,跟韩国相关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探究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突出专业性质,专业课程集中细致;了解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强调授者的功能;强调学生制作手工作品,定期进行手工作品展示活动;课程设置突出心理教育,如美术欣赏与心理教育、游戏与心理指导。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内容上也有着诸多的相同点:一是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如儿童美术及其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等。二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包括作品欣赏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实践操作又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中韩两国在实践课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主要以技能训练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教材的大量临摹和再现,刻板的涂色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偏重于技能专业化教学。绘画内容一般包括简笔画、水粉画、版画、国画、装饰画等,手工包括泥工和纸工等。其中简笔画教学被称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能够达到应物象形,却失去了美术的创造力;水粉画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水粉基本的表现技法,但不能转化到实际的幼儿美术教学中;版画教学过于重视传统知识和技能,没能与幼儿实际能力相联系;儿童水墨画教学,注重本民族绘画的传播与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装饰画教学,过于注重临摹和再现,儿童创作力得不到体现。其次,韩国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一般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呈现课程内容,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初步感受和欣赏、对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然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手工操作的类型很多,如撕贴、剪贴、染纸、折纸、厚纸制作等纸工,以及泥工、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这样,每一次美术活动都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技能。这些操作类型以及其中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类型的操作又可以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幼儿在这种感受、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得到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化和情感性贯穿于每一个主题中,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保持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比较

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都非常注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组织中都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多样的操作实践,如加强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安排学生去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过程,参观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等。首先中韩两国幼儿园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韩国《幼儿教育法》等都有所体现,各自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幼儿园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条件,制定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半年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效保证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克服了美术教学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其次,韩国非常重视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课前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体现,是重要的教学准备。教案因人而异,但都应写得明确、具体、实用。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纲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韩国在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的节日装饰和日常环境布置,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对美术运用的感性认识。从而把课堂学习过程直接与就业上岗工作、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作业批改等,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类似。

四、结语

儿童美术教案第5篇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儿童美术教案第6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 科学探究 融合

就儿童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往往习惯性地认为:科学与美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科学注重理性的思考,艺术追求感性的体验。但其实美术是儿童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科学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儿童眼中的科学是天真、幼稚、质朴的,他们对科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诗意的想象,从这个层面理解,儿童的科学也是感性的。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教育的契机,在科学活动中,也有儿童灵感迸发的创作,将两者进行有机融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发现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的共通之处

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看得见的语言、探究的工具、表达和交流的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观照,可以发现儿童美术与科学有着相当的共通之处。

(一)看得见的语言

艺术能调动起我们所有的感官去表达和感受,油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常常惊讶于儿童运用各种图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儿童运用看得见的语言进行自由的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儿童的科学又在哪里呢?是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是地底下忙碌的蚂蚁,是树叶里织网的蜘蛛,是看到磁铁吸附的好奇,是观察光影的专注。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幼儿探究的源泉,操作、摆弄、体验也是一种看得见的语言,对于刚刚开始发展语言技能的幼儿来说,用视觉艺术、科学体验的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可以极大地拓宽幼儿的交流渠道。

(二)可探究的工具

越来越多的“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理论让我们开始重新进行审视:衡量美术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究竟是画得像不像,还是更多地强调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表达和探索?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儿童的科学毫无疑义地与探究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的科学学习就是在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科学学习的核心就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将美术看作是幼儿探究的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那么,美术活动就是幼儿与一系列材料进行互动的动态过程,这种互动可以让幼儿感官愉悦、善于思考,并发挥想象力。

(三)表达和交流的手段

科学体验和美术创作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表达观点和情绪、展示个人体验的方式。从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视角来看,儿童之所以能通过科学和艺术进行思考并交流想法,是儿童与社会、文化情境互动的结果。当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他们可以观察、组织、理解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从未存在过的形象与意义,从这个角度分析,科学与艺术无疑是交流与互动的源泉。

美术和科学的共通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综合实施的路径,即将美术活动整合到综合性的科学探究项目中,并认识到美术源于探索、融于生活,既发现美术本身存在的重要价值,又能促进科学、语言、社会等领域中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探寻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

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儿童能提升探究的意识,并获得更多的乐趣。

(一)美术材料中的科学探究

幼涸暗拿朗趸疃材料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水粉颜料、油画棒、水彩笔之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吸管、绒棒、电线、气球、瓶盖等等都是美术活动宝贵的材料,这些材料源于生活、材质各异,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乐趣,在儿童的眼中,这些材料不再是材料本身,而是承载着很多的想象空间。因此,鼓励幼儿充分运用感官,来探索不同的艺术材料的颜色、材质、运动方式,积极发挥想象力。

【案例1】在小班《色彩的世界》的教学中,印章、吸管、纸浆、纸泥都是很好的玩色的材料。幼儿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每一种材料因玩法不同,所留下的痕迹也有很大的区别,绒棒在孩子们的手里,被拧成了树的形状,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拖动,形成丰富的线条;吸管可以吹画、喷壶喷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颜料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有的是一条一条、有的是一点一点、有的是一团一团、有的是一片一片。在幼儿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在材料与色彩搭配的过程中,不断制造出新的图案,体会更多的惊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不要一次性提供太多的材料,而是分批逐步提供,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专注于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也因此更为充分。

(二)自由表征中的探究学习

在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儿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用各种方式大胆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我们常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那么他们自然也就有一百种表征的方式,绘画、建构、剪纸、泥塑等各类美术活动中,儿童的表征都带有独特的探究性。为此,教师课堂中提供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积木、餐巾纸盒、沙、水、石头、树枝等等,让幼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自主探索,表现和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案例2】大班活动《美丽的螺旋》。幼儿在经历寻找生活周边各种各样的螺旋后,教师开始鼓励幼儿自己去制造螺旋,并为他们提供了积木、纸盒、各种类型的玩具。于是,螺旋的图纸产生了,积木可以搭出螺旋形的楼梯,一张纸剪成了螺旋形,水里、沙里处处可以制造螺旋,幼儿用多元的表征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什么是螺旋的理解,艺术与科学巧妙的融合,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三)图像语言的探究与表达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绘画是儿童表达的主要方式,有时语言不能表达的意思,他们却能通过绘画的方式生动地表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幼儿“画”比“说”更擅长。如何让幼儿表达想法的“画”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就需要去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能力发展状况,抽取关键的、有利于幼儿表达的经验,当儿童的“画”出现困难时,为他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支持,从而帮助幼儿“画”出自己科学思维的过程。

【案例3】大班活动《我的地图书》。将地图的概念扩大延伸,融入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描述自己生活环境的“幼儿园地图”(图1),有最贴心的“我的心地图”(图2),有记录幼儿园生活的“幼儿园回忆地图”(图3),也有记录自己一周生活的“我的一周地图”(图4)。从这些各式各样的地图里,呈现出孩子独特的观察角度与视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的兴趣和探索以及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和缤纷的想象,也留住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通过充分探究,儿童在自由玩耍和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获得较为丰富完整的经验,促使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图1 幼儿园地图 图2 我的心地图

图3 幼儿园回忆地图 图4 我的一周地图

三、建立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相融合的支持策略

美术作为一种表达的语言,让幼儿参与广泛而深入的探究,运用师生共同合作、小组探索、档案记录等方式充分表达幼儿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作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的艺术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养成在生活中渗透探究的习惯

幼儿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脚触碰到的环境以美的感受为主,让幼儿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滋养。儿童亲身去观察自然万物,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进而触发对美的想象与思考,萌发表达和创造的愿望,将美术创意表达渗透在每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时刻。

【案例4】秘密花园。在幼儿园的h境中,有很多美学的元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幼儿精心设计了一个秘密花园。真实而优美的环境,趣味的游戏,大大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幼儿探究、创作的欲望!一次户外活动,有幼儿发现一块石头好像兔子的耳朵,于是更多的小朋友开始运用石头进行创意拼搭(如图5)。于是户外活动成为了一次美术创意活动,这是乌龟、这是鲸、那是螃蟹……利用石头进行想象和创意的活动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发展。

图5

当环境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随时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时,美术活动就可以走出教室,走入生活,真正成为促进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美术活动以探究为中心,围绕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他们就能在艺术活动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当教师尊重儿童的艺术表达,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用作品倾诉,艺术就成为表达情绪的手段。久而久之,就能在生活中促进探究习惯的养成。

(二)让科学探究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形成长期探究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美术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激发儿童探究的火花,关键是:要基于儿童活动中的问题和想法开展探究,只有源于儿童的真实问题,他们的探究才会更深入和持久。同时,每种艺术手段都具有独特性,要将探究问题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尝试让幼儿在较长的连续时间内获得较完整的艺术表达的经验。长时间的探究也有利于幼儿多感官、多维度、多途径地表达想法。

【案例5】纸浆游戏。笔者所在幼儿园尝试在小班、中班、大班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层次的纸浆游戏。小班幼儿重在感官的探索。到了中班,依托于“红黄蓝绿”的色彩主题,重在探索色彩与情绪的融合,大班幼儿则经历从收集废纸、分类、碎纸、自制五彩的纸浆到合作开展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同一种艺术手段或者材料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如同交朋友,需要多次的交谈、分享彼此经历、互诉故事,才能建立深厚的友谊。三个年龄阶段,不同探究主题、不同的创作形式,幼儿对纸浆越来越熟悉和喜欢,美术创作也趋于成熟和有创造力。

当我们全情投入地运用艺术的手段开展深入的、长期的探究时,艺术情感和科学经验双管齐下,绘画语言和科学表达融汇贯通,艺术表达与科学探究相辅相成。当幼儿善于提问、会观察分析、能推理判断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美术就不再是一个静态的作品,而是一段旅行,儿童也一定会在旅途中充满好奇和惊喜,信心百倍并沉浸其中,源于探究、融于生活的理念让“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不再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戈柔.对记录与纪录的再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6).

[2]吕耀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3][美]安.S.爱泼斯坦,伊莱・特里密斯.我是儿童艺术家[M].冯婉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儿童美术教案第7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健康;绘画教学

一、引言

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质可以为我们研究儿童心理提供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绘画作品的个性特征非常鲜明,他们常常把所见所闻,通过想象、自由涂鸦绘制出来,有时他们的作品不免让人觉得有无厘头的意味,但却直接真实的反映儿童的思维与内心世界。作为家长、老师,我们要如何正确深入的理解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语言、正确处理儿童绘画中反映的儿童心理与绘画教学的关系。

二、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绘画教学

符合儿童心理健康的儿童绘画教学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我从事课外美术活动有4-5年时间,在指导儿童绘画中,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常常使我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孩子们信手涂鸦的作品也常常让我发现许多有意思但又有些不理解的东西。因此,我想尝试着研究儿童绘画与儿童心理的关系,遵循儿童绘画发展规律,探讨出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儿童绘画教学计划。

三、绘画与儿童心理的关系

国外学者鲁宾提出,为了有效地运用绘画来进行交流,重要的是必须要明确如何看,看什么,找什么看以及如何找到现象以外的意义。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孩子表达世界的方式,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儿童的绘画作品最初都是以基本的形式组成的,这些形式包括线条、构图、阴影和颜色。比如: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垂直的线我们常常感觉庄严、正直;自由的线给人流畅、优美生动的感觉。

四、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绘画教学方法和措施

1、建立档案袋,掌握学生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是单独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美术学习档案袋,学生每一次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放入到档案袋内,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的档案袋。另外,我还要求在档案袋内除了放作品之外,还要放入美术活动的心得体会;档案袋的封面,以手工的形式,孩子们自己设计,可以是卡通主题的,也可以是自我介绍,还可以放上自己的生活照。美术学习档案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它还能帮助老师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特点,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尊重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美术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一次美术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仔细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恰当地发掘孩子身上的潜力,转危机为转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将例举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案例:一个自尊心强、追求完美、性格孤傲的折翼天使她是一个9岁的女孩儿,她的美术作品内容基本都很单一,但是却画得很细,每一条线都是经过她反复的涂抹后产生的,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别的孩子都在上色阶段了,她可能还在画形,最让我印象深刻地一次就是,下课时间到了,别的孩子都陆续走出了教室,唯独只有她把自己的画揉成了一个纸团,仍进了垃圾桶,其实在我看来,她的那幅画已经画得很不错了。从她的系列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可能性格孤僻、过于追求完美。针对这个孩子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两点措施:

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调动她的创作情绪,以一推三。在线描画《我的生日》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日宴会的故事情境,她一下被我的故事吸引住,然后又给她看了一些相关的连环画,最后提问: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举办一个什么样的生日宴会呢?在课程结束后,我看到她的作品不再是出现单一的蛋糕,还有很多的礼物、蝴蝶样的餐盘,从她的画中,我看到了她的变化,虽然没有太多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但她的画不再单一、元素多了起来,我相信,她在画这幅画时,肯定是快乐的。

2)培养团队意识,融入到集体中,快乐的学习为了培养她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协作”的方法,分组完成作品,我安排她和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男孩儿一组,让她在发挥自己强项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这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我鼓励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就同学们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学生在合作下,既完成了作品,也收获了友谊,体验到团队的力量与快乐。

五、总结

通过具体的绘画教学实践,我尝试着把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绘画教学相结合,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它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骆双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泽•弗莱克-班克尔特著,程巍、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严虎著.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