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合集7篇)

时间:2023-03-08 15:35:20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第1篇

2017年5月份被派驻猎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村基本情况

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猎民村;地处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1180公顷,辖村民小组2个,二组在位于向所在地西35公里处。现有耕地10000亩,草场面积42000亩,集体土地720亩。

全村户籍人口132户,333人。常住91户225人(包括新生儿),包括贫困户25户56人(包括最新自然增加人数),低保户43户55人,残疾户9户9人。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脱贫7户22人,2016年18户34人,截至2017年年底我村25户56人,因收入达到稳定脱贫标准,全部稳定脱贫。

本村是非贫困村,通过争取获得“空壳村”项目资金10万元,已注入到企业,已收益8400元,贫困户获得资产收益分红每户336元;壮大村集体经济20万元,也已注入到企业,收益资金待和市乡两级扶贫办沟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后确定使用用途。2017年我村菜单式产业扶贫,有24户开展了菜单式产业扶贫,其中4户养羊共计112只,2户养马共计10匹,1户养猪6口鸡20只,2户养鹅750只,其余养牛15户95头。社会保障兜底9户9人。

二、履职情况

一是发放农合补助,25户56人10910元。

二是整理乡村两级扶贫档案,参与一切涉及脱贫攻坚工作。

三是协助村里开展土地确权工作。

四是协助村里收取农业保险。

五是参与村级党组织建设,积极参与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三、工作亮点

猎民村打造传统旅游项目,在日本站生产点建设民俗旅游村落,现基础建设(原始民居36栋、街巷硬化路、公共厕所)已完成,均按招投标手续执行。2018年将继续完成文化广场、亮化工程、整体院墙即将开工建设。今年秋全部完工,可入住。36栋原始民居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

四、下步打算

一是加强调研,掌握实情。熟悉村里的日常工作内容和程序,详细掌握村里的发展规划和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经常向村两委成员请教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分析,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和措施。贫困户实施动态管理,能够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第2篇

X年X月,X被招商银行X分行选派至X区X镇X村驻村扶贫。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X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标准,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认真履行职责,将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落细。

抓好党建,补齐短板。X把工作的发力点和着力点放在了村党支部作用的巩固提升上。村党支部的工作在年底考核时必须晋位升级、必须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指挥部作用、成为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这是他给自己下达的目标任务。

结合党员冬训和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他下大力气组织村“两委”班子人员查找问题,建立整改清单、制定整改措施、限定时间进度、明确责任分工,集中开展整顿,着力补齐党建工作短板,营造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不懈的坚持努力,成效显著,X年X村党支部由“零”升为二星级。

谋好规划,增收致富。X带领驻村工作队逐户核实建档立卡户种植、养殖情况,及时落实国家扶贫资金。为发展好枸杞种植,他上下奔波,邀请科技指导员、“三区”人才上门授课,指导枸杞种植。村上X亩土地因一直没有改良无法耕种,看着大片土地被闲置他陷入沉思,国家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是利国利民的实事。

通过调研谋划,改良土壤平整耕地的想法得到了“娘家单位”招商银行X分行党委的支持。说干就干,帮扶资金到位后,他组织力量对X亩土地进行了改良平整,并组织村上X个养殖合作社种植青贮。后期的发展规划中,他计划将这X亩平整改良的耕地流转给X村枸杞种植合作社,发展有机枸杞种植,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脉开放,精准施策。今年年初,他和村“两委”携手防疫,共抗疫情。随着疫情逐渐向好,X区脱贫攻坚“百日行动”战打响,他主动参与、积极工作,第一时间加入“X镇脱贫攻坚百日行动指挥部”,全面领导推动X村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各项工作。村里的X户未脱贫户、X户边缘户、X户监测户是他特别关注的对象。

在走访中,他发现村民x因车祸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生计只能靠妻子x劳作维持,他积极为X一家申报成“边缘户”,实施“一户一策”,为他们把脉开方,给予政策兜底,帮助他们提高种植业产能,扩大养殖量稳定家庭收入。建档立卡户X有一个残疾孩子,主动为孩子完成各种残疾鉴定申报手续,他亲自驱车送孩子去鉴定。

扶贫济困,为民办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X竭尽全力让“扶贫+扶智+扶志”同向发力,与驻村队员齐心协力开展帮扶工作。他积极联系招商银行X分行开展“捐资助学、情系X”捐赠活动,向X村考上大学的X名学生家庭发放助学金,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向温寨柯小学X名学生发放帽子、围巾、手套,文具,“温暖包”温暖了孩子们的心。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第3篇

脱贫攻坚,他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疫情防控,他奋战一线,誓不后退;

工作之余,他心系群众,一心一意。

他,市房产中心派驻沐川县永福镇张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张鹏飞。

“飞哥”是个“特种兵”……

张鹏飞,男,1976年8月生,苗族,贵州务川人,1994年12月入伍,2015年12月军转安置到原市住保局工作,是一位有着20年军旅生涯的老兵;现任市房产中心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科科长,2017年8月起由原市住保局派驻张村,成为了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战线上的一名“尖兵”。“坚决服从命令”不仅是他的口头禅,更是他的工作实践,不管任务有多重、多艰巨、多复杂,他总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默默付出;他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关心同事、乐于助人,时时发扬军人作风、处处保持军人本色,同事们都叫他“飞哥”。

脱贫攻坚战役中,作为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总是冲锋在最前。为了促进全村发展产业,经常利用晚上下队开户长会,进行政策宣传,时常忘了吃晚饭,一心一意为乡亲们找致富的路子。贫困户向某积极性不高,张鹏飞一遍又一遍的到他家中宣传政策,解释政策,介绍项目,动员向某发展产业,彻底转变了向某等70户贫困户“等、靠、要”的观念,带领张村群众全村脱贫,做好了迎接市级、省级、部级脱贫攻坚检查的各项准备。2020年1月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到村调研指导工作时,对张村的脱贫攻坚和张鹏飞同志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国检结束后回到乐山,几位战友和他开玩笑说:“你再不回来我们都忘记你了”。

疫情防控战场上,作为外地人的“飞哥”原计划正月初三回贵州老家看望父母,休假报告都打好了,但因疫情越来越重,他说服老家的父母和亲人,主动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但正月初二他就告别妻子、孩子提前回到张村,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他说:张村还有1400多名亲人需要我。想家时,就晚上和家人视频聊聊,看看孩子……“飞哥”第一时间奔赴岗位后,主动挑起防疫工作的重任,成了一个在排头兵、宣传兵、后勤兵的角色间自由转换的“特种兵”。

他,是全村防疫战的排头兵。进村入户,他与村组干部一道,逐户排查外出务工人员情况,逐一登记造册,不漏掉一人、不放过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办公室里,他对老弱病残户每日电话随访,关心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协助解决他们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的家中,他和村医生一道,每日登门为武汉返乡人员检查身体、检测体温解决生活需求。

他,是全村防疫战的宣传兵。利用村村响、小广播等进行防疫知识的宣传,下队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及时宣讲;在村组干部群、党员服务群及时有关疫情知识,并要求大家抓好落实;在劝导不赶集行动中,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站到村道路口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不厌其烦劝导群众,劝返赶场群众40余人;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他经常提醒大家,进村入户回来要洗手,自身防护和安全要做好。

他,是全村防疫战的后勤兵。每天为防疫点和宣传队的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送干粮、饮用水,有需要采购食物的村民,只要电话告知需要的东西,他会想方设法为村民们提供帮助。为了让大家安心、愉快地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飞哥”经常忘记吃饭时间,美其名曰:“当兵的是国防身体,扛得住”。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第4篇

**,男,1975年8月10日出生,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1996年参加人社局工作,2010年由于工作突出被任命农保局副局长,工作期间参加后备干部培训,到县纪检委、巡视办、等单位挂职锻炼。在这19年的工作中曾荣获七台河市劳务输出先进个人多次荣获县级劳动模范、县记功。为响应号召下乡扶贫工作任吉兴乡团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他是群众的知心人

**虽然农村工作经验少,但是他迅速转变角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增进感情,真情沟通。在驻村工作期间,他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路,到老党员、退休村干部、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访谈,询问他们对村里发展意见和建议。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立即与村干部紧紧围绕党建、三农等工作大局,弯下腰“挖穷根” ,选准发展路子,培育农民合作社,培养村级致富带头人,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为下一步发展什么,理出了思路。同时,**找准人社部门业务与扶贫工作的结合点,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开展就业创业培训,通过定向输转、就地转移等方式为贫困户介绍打工地点,尽全力抓好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

扎下根 群众诉求真回应

俗话说得好,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对全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针对团山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的实际,坚持学习和评议制度,在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的同时,每季度号召党员、群众代表、村务监督委员等围绕精准扶贫工作、人居环境改善、解决村民生活难题等方面对村“两委”开展满意度测评。在他的带动下,团山村“两委”班子成员转变作风,团结一致,积极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认可。

身为第一书记,**积极开展党建活动,结合党建“七个一”,抓党建改思想,通过主题宣讲、主题活动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引导全村群众转变过去等要靠和安于现状的落后思想和小农意思;通过民情恳谈收集村民意见,帮助解决难题。在民情恳谈中发现,由于团山村地理位置偏僻,没有路灯给村民们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存在很大的治安和交通安全隐患,安路灯一直是村民翘首以盼的大事。**当即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解决安装路灯问题,购买灯具、连接线路、安装实施,每一项都需要不小的费用,由于村经济能力弱无法安装,**又主动承担这一艰巨任务,多方奔走,四处“化缘”。

在深入了解分析村情基础上,**向派出单位汇报情况、反映问题,争取派出单位的支持。县人社局主要领导李文志局长和主管扶贫工作代振辉局长对此非常重视,先后两次深入到团山村调研指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出资4万余元购买无杆太阳能路灯,并协调城建部门免费为团山村安装。随后,**又联系有限电视和农电局线杆单位,得到线杆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农民割地前将团山村6条道街全部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共计44盏。

村民们看着一盏盏亮闪闪的路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村里终于有路灯了,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村也能像城里一样灯火通明。”“邹书记,你们工作队给我们村干了一件大好事啊!以后我们老年人走路就不怕摔跤了!”看见群众开心的笑容,**心里也跟着高兴:“你们的满意是我们工作队最大的幸福。能为你们干好事、干实事是党交给我们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贫困户的走访,了解到农户闲置庭院特别多,这给他使用扶贫资金给贫困户增收提供思路,依托于闲置庭院资源发展庭院经济,选中新品种蓝靛果。蓝靛果项目投资少,适合贫困户参与,带动人员多,收入随着果龄增加而增长。同时利用水利扶贫资金60万元,为团山村改造10晌地旱田改水田项目,为贫困村民每晌地增收500元,利用扶贫资金30万元购买挖掘机,预计年创收3-5万元,通过扶贫产业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户增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突发的疫情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他带头给不理解的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乡亲讲解疫情形势,做思想工作,让乡亲们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由于村里人手不足,他还主动参与卡点值守、张贴宣传标语、清洁消毒等各项防控工作,忙得经常是一碗泡面匆匆解决一餐后,又继续开展工作,甚少休息。战中不掉队,扶贫路上不缺位,是他的真实写照,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没能与家人好好团聚,却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了整个团山村里的乡亲们,以平凡的举动书写了一名驻村干部的神圣使命。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第5篇

X,X县X局驻X镇X村干部,现年X岁,已连续四年担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因年龄大、勤奋务实、勤恳为民,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黄牛”。

四年来,他始终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摸实情理思路、抓党建促脱贫、强基础兴产业、办实事做好事上。如今,他所驻的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茶叶产业链条形成,全村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稳定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贫困发生率下降X个百分点,与X年整村脱贫退出。他也赢得了组织的充分肯定,先后被X县委、X市委表彰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理思路强班子当好群众“引路人”。X县是全省X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按照县上统一安排,县X局包联X个镇X个贫困村。X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去驻村,局领导考虑他的年龄大,怕他吃不消,他说:“虽然年龄大了一点,但身子骨硬朗,自己在农村长大,又在农村工作X余年,有一定的经验,能把自己最后几年工作时间用在扶贫上,值!”见他意志坚定,局党组讨论研究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上任伊始,X就逐家逐户开展走访,全面摸清村情实际。由于所驻村偏远,村上又没有伙食,为不耽误走访调研时间,他把老伴带到村上专职洗衣做饭,又把自己家的小车和摩托车都开到村上。有朋友笑称:老X带着妻子去扶贫,X还是第一人。妻子嗔怪他:你这是赔了夫人又舍车。他笑答:找妻找妻,吃饭穿衣,老公来扶贫,吃穿莫保障,妻子咋能置身事外嘛。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走访调研,他便摸清吃透了村情民意,讨论制定了以强化班子建设为基础、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重心、以民风建设和民生改善为保障的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

思路明晰了,就是紧锣密鼓的按规划抓落实。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X年X月的一天,正当他奔忙于村上安置点征地拆迁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他掏出手机一看,是自己的母亲打来的电话,连忙摁下了接听键,刚喊了一声“妈”,却听到的是电话那头传来的母亲的哭声。他的心一紧,连忙追问:妈,怎么了?母亲泣不成声的告诉他:你的父亲快不行了,他一直念叨说你忙……他心如刀割,对母亲说:“我这里安排好后,X上就赶回来。”

稍稍冷静一下后,他交代村组干部,家里有事要请几天假,他不在的这些天,征地拆迁不能停,必须尽快搞完,确保安置点尽早开工。请好假后,他才风风火火往家里赶去,当赶回家里时,父亲却已撒手人寰。一向坚强硬朗的他,顿时嚎啕大哭起来:爸,孩儿不孝啊……时至今日,他都因未能在父亲弥留之际,见上老父亲最后一面而伤感、内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想到村班子软弱无力,料理完父亲丧事后返回驻村点的他,立即把重心放到了配齐建强班子上。经反复考察,最终将素质高、能力强、有担当的人充实进了村两委。新班子上任后,建立起“支部+公司+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对贫困户的产品实行定单收购、技术培训、入股分红,并发动有能力的党员全面开展结对帮扶。

四年来,共落实公司、合作社带贫济贫X户、党员帮扶贫困户X余户,充分激发调动了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动力。群众动情地说:X书记工作真有一套,如今,村班子坚强有力,让我们有了主心骨,脱贫有了希望;党员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出来了,成为带领我们脱贫的领头雁。

强基础兴产业充实群众“钱袋子”。X村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供电线路长、线径小、电压不稳。驻村之初,X被这里的用电难所震撼:电压不到X伏,电脑经常自动关机,甚至造成一些重要资料的丢失,严重影响驻村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更是对低电压苦不堪言。

针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着X村发展,群众急盼解决的现状。他痛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用上放心电、安全水、稳定网络,走上畅通路。

说干就干。他及时带领村“两委”干部,深入现场核查,并多次到县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对接,争取项目尽快实施。在他的强力持续推动下,三年多来,X村硬化公路X.X公里,油返沙道路改造X.X公里,供水工程五处,分散建设水窖X口,变压器扩容全到位,低电改造全覆盖,宽带进了村,既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为村上引来“金凤凰”投资兴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行,群众必须有稳定的增收产业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他发现X村虽然有茶园X余亩,但因地处偏远,外边的茶企不愿来村里收购,而本村又没有茶厂,导致茶农鲜叶销售难。群众对此深表无奈,“想种茶,没茶厂”,“有茶园,没收益”,“老茶园,没管理”。听到这些话,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无数个夜晚为此焦急难以入眠。经反复思考,他下定决心帮村里建茶厂。

但当在村组干部会上征求建茶叶加工厂的意见时,村组干部都认为,X这穷山僻壤的,没人愿意把钱撒到这里来。在与大家的讨论中,他提出了动员本村的能人投资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同。说了算,定力干,他与村干部开始了全力游说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建茶厂的“拉力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次次至真至诚的动员下,最终,打动了村民唐晓娟的心,X年X月,由唐晓娟投资兴办的X盛源品茗茶叶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

茶厂建成了,但这个刚强的汉子却因脖子上长出鸡蛋大一个肉瘤而倒下了,医院强烈要求他立即住院手术。无奈,他只好听从,可手术一做完,他就找到主治医生要求出院,医生坚决不同意。他软磨硬泡,说今年是全县脱贫摘帽年,村上还有许多的事没有干完,时间一刻都耽搁不起了。医生只好依了他。手术后一周,连缝合手术的线都还没有拆掉的他,就又出现在了X村的山山卯卯。

正是在他的倾情努力下,通过积极争取各类资金X余万元,X村改造低产茶园X亩,新发展茶园X亩,建成茶叶、养殖专业合作社X家,茶叶加工企业X家,用先进技术和管理带动X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走出了一条以发展茶叶、养殖为主的产业增收路子。

办实事做好事当好群众“稳靠山”。他的驻村日记里,写有这样一段话:这里就是我的“家”,群众把我当做当家人,我就要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当好他们的“稳靠山”。

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贫困户X,家里三口人,平时就二位老人在家,X年初建水窖时,因缺材料钱项目无法实施让二老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背着妻子悄悄地取了X元工资,给X垫付了材料钱,保证吃上了自来水。老两口逢人便说:X书记是个好人,是个好干部啊。

贫困户X,家里四口人,两个儿子长年在外务工,家里就剩下两个老人,老伴因双腿风湿加骨折长年瘫痪在床,因无法走动,导致无法到县城进行残疾证升级认证,夫妻俩急得直掉眼泪。X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开上自己的车,将夫妻俩送到县城检查,期间,他忙前忙后,跑上跑下,帮助挂号、租轮椅……宛如自己的亲人。有朋友见了,问是他的啥亲戚。他笑答:是我的家人。检查结束后,他顾不上休息,又开车送回。可谁知道,这一往返是X公里山路呀!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第6篇

—济南市历城区派驻南部山区西营街道“第一书记”李洪文事迹材料

李洪文,男,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历城区供销社四级调研员,派驻南部山区西营街道叶家坡村“第一书记”。驻村五年来,李洪文依靠一辆摩托车奔行山区,在一片“石头堆”里硬生生闯出一条致富路,近23万公里的骑行里程,见证了这里的山乡巨变、见证了李洪文的白发苍颜,也见证了一名共产党员最纯粹的事业观、苦乐观,李洪文也被当地老乡亲切的称为“摩托车上的第一书记”。

一、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做披荆斩棘的“开拓者”

无论攻坚脱贫,还是建设美丽乡村,都离不开一群有信仰、有理念,又踏实肯干的带路人。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李洪文从踏入叶家坡村的那一刻起,便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叶家坡村每一名群众、每一条道路、每一寸土地,都融入他的血脉,难以割舍。

叶家坡村所属5个自然村共212户、603人。贫困户多、光棍多、破房多、小孩少,这“三多一少”就是李洪文对叶家坡的第一印象。村民要到三里地以外的山沟里挑水吃,收庄稼是靠肩挑人抬,村“两委”没有一间办公室,也没有任何集体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更让人犯难的是,5个自然村分散坐落在几道山梁上,最远的相隔近十公里,路远、坡陡、道窄、弯急,交通极为不便。为了方便工作,李洪文选择了骑摩托车“办公”,这一骑就是五年。对于自己“拉风”的骑行扶贫,李洪文的回答直白有力:“在山区骑摩托车,不仅经济快捷,沿途还可以随时停车打招呼、唠家常。要扶贫,首先要把群众当家人,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走进他们心里。”在工作初期,为尽快摸透情况,李洪文每天凌晨4点起床,7点前到村,翻山越岭往返于5个自然村之间,听民声、访民情。

在他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叶家坡各方面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好转。唯一没变的,是李书记骑摩托车的习惯。

二、抓班子、带队伍、谋发展,做脱贫攻坚的“领头雁”

为改变叶家坡一穷二白的现实情况,李洪文建立、健全党员开会、学习、议事、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筹集资金连续五年为全村党员每人订阅一份《济南日报》,打造党员读报村;组织党员帮包联系贫困户,对照先进找差距,对照成绩找不足。坚持每月为全体党员上一次党课,不讲什么大道理,就讲党员在脱贫攻坚中该干什么、怎么干,让党员个个身上有责任、有担子、有压力、有动力。

实际工作中,李洪文不做蜻蜓点水的表面文章,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里商定从高山上引水下山,李洪文就带领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趟着齐腰深的草丛荆棘,冒着生命危险走在悬崖峭壁间规划线路,勘察管道走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自来水管道建成了,祖祖辈辈挑水吃的村民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驻村五年多来,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361.98万元,建设光伏发电站3座,硬化街巷道路8564米,开挖生产路3.9万米。建设蓄水池6座、打机井6眼,建成8000米长的引水灌溉工程,达到一次投资、多年受益,农用灌溉和森林防火共用的目的,叶家坡 “旧貌”换了“新颜”。

“输血”不是目的,如何变为“造血”,才是脱贫工作 “第一要务”。为找准致富路,李洪文吸纳在林果、蔬菜、禽畜养殖等方面有经验的村民组成互助服务队,讲课传授技术,鼓励大家互帮、互学、互助,让先富带后富。期间,两赴梁山县购进小尾寒羊248只分发给贫困户饲养,累计繁殖销售已达1198只,使贫困户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引导村民种植高山越夏蔬菜60亩,每亩收益都在8千元以上;带动干部群众栽植优质高光效苹果树200亩,为村民栽下了长久脱贫、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致富树、养老树。经过一系列工作,村民一天天富起来,党员的心逐渐收回来了,群众的心也拢了起来,叶家坡村的党风、村风、民风得到了根本好转。

三、舍小家、顾大家,做无私奉献的“老黄牛”

基层干部群体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末梢神经”,也是群众认识党和政府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李洪文便被当地百姓称为“俺们屯里的人”。曾经有种菜的老农,因为商贩误时耽误了出售,李洪文就把菜搭在摩托车上送到仲宫镇上卖掉,然后把钱分文不少的送到老人手中。看到87岁的老大娘无钱买药时,他又自掏890元为老大娘买药;村里摔伤骨折的大哥要到市里医院做手术,关键时刻又是他出钱雇车,联系大夫救治……这样的事情,在李洪文身上发生了太多次。

“自己主动带头干,啥事都冲到前头,李书记就是这样的人。”叶家坡村支部书记李天生算了笔账,从下村帮扶到现在,李洪文的摩托车已更换了了16根外胎,14挂链条,累计行程已达22.39万多公里。叶家坡海拔较高,冬天气温比市区低七至八度,寒冷异常。每天迎着山风骑行,让李洪文膝关节落下严重的风湿病,疼痛难忍,每晚他必须靠服安眠药才能入睡。

自2016年驻村以来,除了春节休息几天外,李洪文基本不休班,累计牺牲双休日、节假日500多天。他没黑没白的穿行在叶家坡,成为了人民满意、群众信任的“第一书记”,但对家里亲人,却都是满满的亏欠。

因为村里的水网施工,85岁的老父亲住院,李洪文没有伺候一天;前年冬天,妻子晕倒在雪地上40多分钟,还未学会走路的小孙女都哭哑了嗓子,两人被送去医院时都冻僵了。面对疫情,李洪文拿出家里准备翻盖房子的钱捐了,妻子虽然委屈得哭了,最后还是选择了理解和支持丈夫。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第7篇

2017年1月,王平同志受组织委派,担任XX乡XX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至今,刚接到单位通知被派驻任第一书记那会时,他没有退缩和任何的怨言,耐心做好妻子的思想工作并得到支持,安顿好年老且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带着组织的重托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一线。

初到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偏远穷、行路难、饮水难、产业发展滞后等等问题尤为突出,属全乡人口最多、最边远的旱山贫困村。从地理位置来看,距离县城70公里、乡政府驻地12公里,与XX市XX镇、XX镇接壤。全村10个农业社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仅有的2个社有通村硬化路也早已是破败不堪,老百姓出行极为不便。交通的不便是制约该村落后面貌原因之一。驻村后,带着村两委班子,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短短三年多时间,迎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村出行极为困难,山高路陡,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娃娃上学,大人就要穿上雨靴背到村小去,卖猪需要好几个人去抬,日子过得艰辛。”村主任杨平介绍,在第一书记的努力下,为了解决“行路难”这一难题,通过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2017年全村完成6公里村道路加宽硬化任务、10公里社道路硬化任务。现在道路通了,老百姓出行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卖个农副产品车子直接开到家门口。实现了道路覆盖到村到社的目标,切实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困境。

作为第一书记,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影响到村上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初到村时还有人曾质疑组织给村里派来的这位第一书记太年轻了,认为是来镀金的!当他听到这话时,没有作任何辩解和反驳,因为他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从此,院户、田间地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为了更好的融入工作,他一方面与村干部交心谈心、了解村情民意;另一方面与过去的老干部、老党员座谈,详细了解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以及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另外,他挨家挨户逐一入户走访,进一步了解村民所特别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群众对村级发展的看法。通过一段时间走访,他了解到村两委干部班子年龄结构偏大、凝聚力差、战斗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组织建设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村党支部书记一班人抓组织建设,首先从党员干部做起,健全“三会一课”制度。组织要不断发展壮大,就要输入新鲜血液,2019年村支部积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人,新培养村级后备党员干部3人,其中2人均为80后,极大地为村级后备干部奠定了基础。其次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民说事会等载体发挥民主议事制度,对接帮扶部门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建强支部看产业,要想产业兴、产业强,必须要发挥支部的统筹、协调、引领作用。“基础条件好了,老百姓全身都是劲儿,一心往脱贫致富路上奔呢。”村支书李明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回引创业等形式,引进两位业主发展青花椒和水果两大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资金入股等方式增加老百姓和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发展花椒1300余亩,水果400余亩。2019年花椒进入第一年初投产期,已实现收入100万余元,老百姓增收致富有了盼头。

不仅如此,为切实解决群众安全住房问题,2017年以来启动易地扶贫搬迁55户207人、危旧房改造37户、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协调帮扶部门修建400余平米村两委办公阵地、解决了村无阵地、无活动中心的困境,凝聚村级组织的战斗力与向心力,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协调水利、电力、发改等部门,加快建设“小农水”项目,维修并新建塘库,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切实改善了农村饮水难、电压不足等问题。

为拓宽困难群众多渠道增收,在发展好产业的同时,他还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好传统养殖业,通过单位和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村里的困难群众发放鸡苗、幼猪崽等,动员干部职工为结对帮扶31户贫困户发放慰问金2万余元。同时提供公益性岗位给年迈、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贫困户,既让他们增了收,也解决了村内公共环境差等难题。除了修建道路、改善村办公条件、发展产业等,他更关心、关注村上的困难群众,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贫困户何明,家中劳力少,常年在家务农,承担了家里务农的主劳力,谁知一场大病突来,患了大病。入户走访时,作为第一书记的他得知何平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积极发动单位职工捐款并利用水滴筹这一平台转发到相关微信群、QQ群,筹集善款一万余元。由于儿子何山常年在外务工,如今父亲患病,为了就近照顾父母妻儿被迫放弃在外务工的机会,回家一边照顾家庭、一边为了不等不靠实现脱贫致富。他找到了第一书记王平,道出了他想留在家搞山羊、生猪、土鸡等养殖的想法。作为第一书记,他主动与驻村农技员一道联系县环保局、农业局、乡镇农业站等相关机构咨询政策和养殖技术。何平高兴地说,“感谢共产党,有了村上和政府的支持,今年我会好好的搞养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争取早日摆脱贫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