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08 15:35:11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第1篇

按企业的标准和流程来实现高校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目标,让企业的要求、企业的模式、企业的技术走进软件工程实训课堂。在企业实际的需求和项目开发模式基础上,使学生建立软件工程意识、提高软件工程素质、增强软件项目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IT技术人才为目标,引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组织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在企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企业实践的特色,实训指导老师要在软件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要求;了解企业不同项目开发的平台;了解企业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收集企业允许公开的组织过程资产。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软件工程实训的课程大纲、课程章程、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平台和文档的定义、软件开发过程和工具的选择、项目管理的实施等。为达到实训课企业化的目的,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在调研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准进行实验室软硬件平台的构建,包括应用软件企业的实际开发环境、项目管理环境、版本控制环境。

2)规范软件工程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以PMBOK为指导,严格按照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过程进行,规范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思想。

3)校企合作,团队合作。在指导教师层面,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构建了由企业导师、项目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有测试专长的老师组成的PMO,实时为各小组进行远程和现场技术支持;在学生层面,以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为参考,任命各小组的项目经理,并且赋予项目经理一定的权限。

4)激励机制。将实训课程提升到项目的级别,定义实训课程的里程碑,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估,公布绩效信息,公平公正地给予团队和成员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方案的实施流程

实训课程在企业实施的内容上要具有可行性,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实训内容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成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实训教师除了按企业项目的标准和流程要求指导学生,还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技术,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制订一套适合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将探索的中心定位在如下几点。

1)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论。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先行课,学生对软件工程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止步于感性的认识,在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论是值得探索的。

2)探索如何在学校实验室构建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学校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是以教学和科研为出发点构建的,如何在实验室的环境下,搭建可以同时支持不同规模和类型项目开发的平台,保证学生在实训中掌握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也是值得探索的。

3)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规范的项目管理是软件项目成功的保障,因此,国内外的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每学期都有实践课程,由于课程类型和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很少在实践课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软件工程实训有不少于四周的时间,教师如何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和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是值得探索的。

4)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教师队伍及学生的组织结构。任何的项目开发都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实训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不能简单的靠一个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也不能简单的分几个小组。因此,如何构建企业指导和校内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如何根据学生的类型成立团队是值得探索的。

5)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期间需要的项目文档,构建团队的组织过程资产。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项目文档,软件项目的国家标准就对软件项目开发所需要的文档进行了定义。如何在实际的项目中进行对国标规定文档的裁剪是值得探索的。

基于以上五个探索要点,实训指导老师可制订如下的项目实施流程。

1)启动过程:制订实训章程,至少包括制订基本准则和确定实训项目。其中,基本准则包括如下几点:

(1)遵守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

(2)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各项目组组长负责该组成员的出勤管理,组长每周五将汇总情况上报指导教师;

(3)各项目组必须保证每天有半个小时的项目例会时间(可以采用网络的方式),组长指定相关人员做好例会记录,因特殊情况而缺席的人员,必须有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

(4)每天课程结束之前,项目组组长将团队版本库上传给指导教师。实训项目指在深入软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和企业指导教师互相配合,将企业实际项目裁剪到120人/天的规模,根据实训人数确定可选项目的数量。

2)规划过程:制订实训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进度计划、质量计划、验收计划等。管理计划指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过程中项目范围的变更处理、人员变更、时间管理、风险管理等作详细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指为了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团队合作以及公平的绩效和考评,我们给所有参与实训的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学生分配不同的权限和责任,形成由PMO项目管理办公室(学校和企业老师)、指导老师、团队经理、团队成员构成的四级项目人员结构。进度计划指将四周的实训时间,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定里程碑,各里程碑要进行评审验收。质量计划指确定要验收的项目文档和评审的节点等。项目文档指确定各团队要提交的项目文档,至少包含项目合同、项目的需求管理计划、需求文件和需求跟踪矩阵;项目范围基准;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项目进度基准;项目质量计划;项目配置计划;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风险清单;项目沟通计划、设计报告、变更记录、例会记录、用户手册、项目总结报告。评审节点指结合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订相应的评审节点,给出评审结果和相应的调整措施。验收计划指给出实训考核的标准和方法流程。总的原则是面向过程的考核,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根据每个同学在团队中的角色进行任务的分配和考核。

3)执行与监控过程:按照规划阶段制订的计划,指导各团队的项目执行,在质量评审基础上给出各团队的调整措施,确保各团队所做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4)收尾过程:完成各团队的考核工作,进行实训组织过程资产的归档及实训总结。按照上面的实施流程,不断总结和优化软件工程实训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

结语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第3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1 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 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 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 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 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 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 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 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 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第5篇

1 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 熟练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二维产品图纸。

1.2 根据图纸对试制样品尺寸进行测量,完成产品检验报告.。

1.3 熟悉三维软件并运用三维软件,根据二维图纸抄画成三维数据和三维数据转二维图纸。

2 产品材料和工艺

2.1 熟悉产品注塑成形过程和成形工艺。

2.2 熟悉塑料工程材料以及材料性能。

2.3 熟悉线束产品的生产过程。

2.4 熟悉线束产品用电线等标准件的相关性能。

3 产品缺陷分析和整改

3.1 了解产品常规缺陷和产品产生缺陷的原因。

公司产品设计师(一级)资格标准

1. 知识:

1.1 专业知识:国家机械制图标准,AutoCAD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测量工具,三维软件

1.2 企业知识: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产品鉴定业务流程,企业产品特性

2. 技能:

2.1 专业技能:AutoCAD软件运用,三维软件运用,办公软件运用,测量工具运用,掌握各种测量方法

2.2 通用技能: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 经验:3个月以上车间现场实习,独立完成5个以上产品二维图纸绘制、三维数据抄画和三维/二维图纸转换。

公司产品设计师(一级)培训要点

1 培训要点:AUTOCAD软件,三维造型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产品鉴定业务流程,企业产品特性。

2 培训方式:企业内训、在职培

公司产品设计师(二级)行为标准

1 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 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软件,根据产品总成整体设计方案,对零部件进行详细造型设计。

1.2 了解模具结构知识。

1.3 了解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和车灯产品的特殊特性。

1.4 对客户提供的数据与图纸进行核对,并初步分析产品结构和功能。

1.5 对一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2 产品材料和工艺

2.1 包装工艺,装配工艺等

3 产品缺陷分析和整改

3.1 对产品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4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4.1 了解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内容,依据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编写控制计划。

5 项目管理

5.1 了解项目管理知识。

公司产品设计师(二级)资格标准

1 知识:

1.1 专业知识:二维/三维软件 ,模具结构知识,各汽车主机厂车灯标准和线束标准

1.2 企业知识:质量体系,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产品鉴定业务流程,企业产品特性

2 技能:

2.1 专业技能:二维/三维软件运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运用

2.2 通用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1 经验:产品开发从业 2 年及以上经验,或独立开发(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批量生产整个开发过程)5个以上产品经验。

公司产品设计师(二级)培训要点

1 培训要点:项目管理,过程FMEA,模具知识,生产过程,试验方法

2 培训方式:委外培训、内部培训、在职培训

公司产品设计师(三级)行为标准

1 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 精通二维/三维软件,根据产品结构和功能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

1.2 掌握模具结构知识并能指导产品结构设计。

1.3 熟悉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和车灯产品的特殊特性。

1.4 对客户提供的数据与图纸进行评审,并分析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1.5 收集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信息。

1.6 了解汽车车灯配光知识、标准。

1.7 对二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2 产品材料和工艺

2.1 对自行开发的产品,根据产品要求,确定产品零部件使用材料。

2.2 了解产品试验规程,根据要求制定产品试验大纲。

3 产品缺陷分析和整改

3.1 对二级设计师就产品缺陷提出的整改方案的审核,并对其进行指导和深层次的分析。

3.2 与客户沟通,共同解决产品的结构和装配问题。

4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4.1 对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根据车灯特殊特性和安全性,进行过程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分析,并审核控制计划。

5 项目管理

5.1 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熟练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进行策划、管理。

公司产品设计师(三级)资格标准

1 知识:

1.1 专业知识:项目管理知识,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汽车车灯的结构和功能,汽车车灯的特殊特性

1.2 企业知识:质量体系、产品开发业务流程,企业产品特性,相关部门业务流程

2 技能:

2.1 专业技能:掌握设计FMEA和过程FMEA的运用,模具结构知识,试验方法,三维软件运用,项目管理

2.2 通用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

3 经验:产品开发从业 三 年及以上经验,或独立开发(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批量生产整个开发过程)10套以上产品经验。

公司产品设计师(三级)培训要点

1 培训要点:项目管理,FMEA过程控制,模具知识,生产过程,试验方法

2 培训方式:委外培训、内部培训、在职培训

公司产品设计师(四级)行为标准

1. 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 熟悉国家汽车车灯标准,并根据汽车整车要求,能独立完成车灯总成件总体方案设计。

1.2 精通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和车灯产品的特殊特性(安全性等)

1.2 了解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并能用于新产品开发。

1.3 熟悉汽车车灯配光知识和标准,并掌握车灯配光的试验,检测方法。

1.4 根据公司设计的车灯产品进行总结,编写产品车灯产品的设计规范。

1.5 对三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2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2.1 对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根据车灯特殊特性和安全性,进行设计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分析。

3 项目管理

3.1 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熟练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进行策划、管理。

公司产品设计师(四级)资格标准

1. 知识:

1.1 专业知识:汽车车灯国家标准,设计FMEA,三维软件,项目管理知识,模具结构知识

1.2 企业知识:同三级

2 技能:

2.1 专业技能:车灯配光试验设备运用、车灯配光软件运用、车灯配光设备的操作, 三维软件运用

2.2 通用技能:同三级

3 经验:6年以上工作经历,由3套以上汽车车灯设计经验。

公司产品设计师(四级)培训要点

1 培训要点:CATIA 软件运用,汽车车灯国家/国际标准

2 培训方式:委外培训,专家培训,内部培训

公司产品设计师(五级)行为标准

1. 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 根据汽车车灯国家/国际标准,熟练运用三维软件,对车灯配光曲面进行设计设计。

1.2 了解整车线束的工作原理,用于指导配合线束的设计。

1.3 对三级、四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2 产品缺陷分析和问题整改

2.1 对车灯配光曲面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整改方案。

公司产品设计师(五级)资格标准

1 知识:

1.1 专业知识: 汽车车灯国家/国际标准,车灯工作光学原理,设计FMEA,三维软件,项目管理知识,模具结构知识

1.2 企业知识: 同四级

2 技能:

2.3 专业技能:三维软件运用,车灯配光试验设备运用、车灯配光软件运用、车灯配光设备的操作

2.4 通用技能:同四级

3 经验: 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对光学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熟悉车灯的工作原理和配光原理,有车灯配光曲面设计经验。

公司产品设计师(五级)培训要点

1 培训要点:CATIA 软件运用,汽车车灯国家/国际标准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210-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对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则日益扩大。而近几年软件人才尤其是初级软件人才却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担负着初级软件人才培养重任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亦成为了国家大力发展的70个重点专业之一[1](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所用“软件专业”均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尽快完成初级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 项目于2007年立项,开始调研,并希望构建科学、有效的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软件专业师资培训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1 软件专业及计算机类教师培训评价的现状分析

软件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分支之一,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软件专业教师培训及评价体系的成规模的研究。笔者分别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平台,检索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评价的相关文章,均未搜索到结果。而检索与软件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教师培训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其主要代表有:

1)、赵建功 、赵香兰、刘燕等发表的《河北省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 》,[2]他们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效果评估及巩固四个方面对未来计算机专业培训工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2)、岳小婷发表的《辽宁省高校计算机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启示》中,[3]分析总结了历届辽宁省高校计算机基础骨干教师培训实践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全方位立体联动师资培训体系;

3)、刘广、王小梅发表的《中职教师培训中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中,[4]以中职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为例,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教师培训任务和培训方法,探讨了改进培训效果的途径。

这些针对计算机类教师培训的评价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尤其不适用于知识更新换代较快、讲究时效性的软件专业。

2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2.1 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战略地位

我国软件产业战略地位是由发展趋势决定的,而作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软件产业是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软件产业不但能大幅度提高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而且产业自身也能形成庞大规模,拉升国民经济指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业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发展和扶持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战略制高点。基于这样的战略地位,振兴软件产业势在必行。

2.2 软件人才结构有待转变

软件产业调整与振兴需人才先行。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 项目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这种结构严重限制了产业与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而理想的软件人才构架应为“金字塔”型,即初级软件人才的需求应远高于中、高级软件人才。只有尽快完成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的转变,才能在产业规模、企业实力、技术水平、竞争能力上与世界软件产业水平缩短距离乃至步入前列。从我国现状看,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学校配合企业对“金字塔”基础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2.3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软件基础人才的重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软件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定位于“金字塔”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担负着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转变的重任。但项目组调研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等多方面都与企业及信息化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3.1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性

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而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师资培训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迅速满足市场对初级软件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应缩短软件专业教育的探索阶段,尽快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了解、监督和控制中职师资培训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质量评价,了解和掌握培训效果,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研究和改进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任何一种培训都必须接受客观、公正、可靠、有效的评估和考核,否则培训将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这对师资培训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软件人才的培养起不了积极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5]

3.2 软件专业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

当今市场上,新的软件层出不穷,旧软件也在不断升级,支持软件运行的硬件平台也越来越先进,所以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专业的教学内容更讲究时效性。因此随着软件的日新月异,软件专业的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在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条件乃至培训环境的权重设计上都需因时而异,与时俱进,以最快的速度跟上软件市场发展的步伐。软件需要硬件平台的支持,在培训环境中,各种硬件设备的条件制约着培训的效果,而其他专业就少受这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他专业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不适用于软件专业。

4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4.1 政策支持

国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软件人才培养,尤其是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实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并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做出支持,以加快软件人才培养的步伐。

2002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007年又接着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还强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技术指导,开阔教师视野,跟进技术发展,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并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软件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

4.2 教师的迫切需求

目前任教于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期待高质量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项目组对中职院校的125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7%的教师表示曾接受过培训,但是接受企业实训实践的仅占17%,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规范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对软件项目的组织和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对软件开发企业采取的主流技术、项目管理方式和岗位配置情况了解很少,不熟悉软件开发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对教师知识欠缺调查的结果显示:74%的教师表示欠缺操作实践实训知识。70%的教师表示有待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在培训效果的认同上,53%的被培训者觉得培训对自身工作有帮助,41%的被培训者认为只有一定的帮助,另外2%的被培训者觉得纯属浪费时间,还有4%的被培训者觉得没有帮助。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的教师培训体系混乱,而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估,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仅仅依靠被培训者带有主观性的个人感知。而真正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在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上,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以提高培训质量。并且在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进行培训评估。可以说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环节中的两个关键点。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对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应进行评价;在培训进行的各阶段应及时进行评估,以保证培训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成果应进行不同时段的跟踪评估,为下一次培训提供依据,使培训工作的质量呈螺旋式上升。

4.3 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实现方案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调查法收集体系中的各层级指标,其调查对象为参加培训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及其所在单位的部分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者、负责人等。然后聘请几个专家来商讨量表的构成,再采用特尔斐法Delphi method ,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最后经过反复的研究、修改,确定指标体系的层级指标构成,以及所分配的权重和分值。在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平台的设计上,可采用数据库软件建立相关表单,搭建后台数据库,再应用编程语言设计培训评价的平台,实现学员和培训教师都能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中,登录平台为培训效果做出的评价和反馈。

5 总结和展望

为了让软件人才的培养跟上软件产业发展的步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刻不容缓。然而软件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的其他专业,软件随着IT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软件企业的岗位要求以动手实践为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师资培训必须要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更新与软件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培养。这就要求软件专业教师培训的形式、方案、内容等都必须与时俱进,跟上软件发展的步伐。由此可见,针对计算机软件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价体系亦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加大培训环境的比重,强调培训师资的素质与构成的专业性、注重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的设计等。因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Z].2007.

[2] 赵建功,赵香兰,刘 燕等.河北省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23-26.

[3] 岳小婷.辽宁省高校计算机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9):67-68.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第7篇

为使基层一线人员及纳税人熟悉掌握各平台软件的操作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特对系统平台培训工作明确以下意见,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培训时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组织培训:1、软件上线前,2、软件上线后有重大修改且影响正常操作的,3、12366和基层部门根据纳税人和一线操作人员的意见反馈,认为有必要进行培训的。

二、培训原则

(一)培训组织以职能与需求相结合,重在对口。

对上级部门部署推广的软件,根据职能对口的原则,由相应的业务处室牵头组织并具体实施;对本级开发的软件,由需求的组织者负责软件应用培训,需求的提出和组织是基层部门的,根据职能对口,由相应的业务处室负责;大集中系统按模块分类,根据与省局条线对口原则,由业务处室分别负责。

(二)培训方式以集中与日常相结合,重在平时。

培训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和日常练习两种形式。集中培训由相关业务处室主动开展,以系统使用的岗位、人员为培训对象,分别按照相关岗位、人员要求设置培训内容。日常练习由软件操作人员主动进行,在各软件的模拟环境进行练习。

(三)培训内容以操作与理论相结合,重在实践。

根据培训对象工作的内容、方式和要求不同,培训内容应分别有所侧重,但总体注重操作实践,同时兼顾基础理论。

三、培训职责

培训工作涉及到众多职能部门,各处室和各参与单位应各负其责,协调配合。

(一)计算机中心和征科处协同负责电教室的建立和维护,包括计算机配置、内部网络以及软件模拟环境和上机练习的自动化考勤系统。

(二)市局征科处负责培训工作的总体安排和统筹协调;负责协同配合其他业务处室开展软件培训。

(三)各职能处室对自己职能范围内的软件负有下列职责:负责制定具体培训方案;按照分批分类培训的要求,结合培训人员数量确定培训场次;负责各单位师资力量的培训;负责对纳税人培训的演示光盘、服务手册、操作手册的制作;负责解答税务干部和纳税人在培训和实际操作过程碰到的各类问题;负责上报需省局解决的各类问题。

(四)外包服务公司负责培训的技术保障,包括网络联通、环境搭建以及设备支持等。

四、培训流程

(一)内部培训流程

培训组织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制作培训教材(简易操作手册)、确定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现场授课、模拟操作、培训相关问题答疑、组织考试、问题收集、问题反馈。

培训结束后,培训部门要及时将培训材料下发各单位,各单位应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包括授课PPT讲义、软件操作手册、大集中系统运维热点重点问题等材料),并及时向组织培训部门反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纳税人培训流程

培训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制作教材、确定对象、现场授课、纳税人模拟操作、问题收集并解答反馈。

对纳税人的培训要依托“纳税人学校”平台组织,按照《“纳税人学校”管理办法》开展。对纳税人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要及时将培训材料在地税网站,供纳税人下载学习。

五、培训工作机制

(一)问题收集解答机制

业务处室为软件问题收集的第一责任人,应明确专人负责基层部门和12366反映的软件使用中的问题,及时解答并整理形成“系统操作常见问题”,下发各单位学习。对系统开发原因,培训部门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省局对口处室反映,需要省局大集中项目组解决的,将问题汇总后由征科处统一上报。

(二)过程监控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培训部门要加大对各单位师资培训,及时跟踪税务干部和纳税人的反映,出现问题应及时沟通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有重大问题立即向上级汇报。

(三)考核奖惩机制

为了有效检验培训效果,市局将开发大集中系统操作考试软件,供培训部门对培训对象进行操作考试。培训结束后,培训部门要组织对培训人员进行上机考试,并通报考试结果,对考试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连续三次以上上机考试不及格的个人实行待岗学习。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软件系统的熟练操作是推进我市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进一步规范征管工作要求、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市局的工作意见,加强领导、全面落实。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培训工作应积极稳妥地分步、分类实施。各部门要制定积极可行的培训工作方案,确定每批次的人数、场地和师资人员,明确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和责任人员。对纳税人的培训要加强宣传引导并统筹组织,不给纳税人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