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28 15:56:08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第1篇

很多人不清楚工程类职称有哪些,虽然知道要发表相关的职称论文,但是由于工作时间较长,精力有限,往往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写,又不知道工程建筑类职称论文哪里找?这里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工程类职称都有哪些?

工程技术人员...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 技术员

地、测、野外... 地、测、野外高级工程师 地、测、野外工程师 地、测、野外助理工程师 地、测、野外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设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审计师为高级职务;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审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经济师、助理工程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助理审计师及经济员、技术员、会计员、统计员、审计员为初级职务、工程技术职务和会计。

建筑工程列职称论文机构哪里找呢?这里小编推荐,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一:全天候的在线服务

公司推行的是24小时的在线服务,企业客服9:00-21:00 QQ在线,手机24小时开机,无节假日,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上。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二:丰富的数据资源

公司拥有自己的数据库资源,不仅有大量免费的文章可供参考,也有丰富的期刊资源可供选择,不论您是否有相关资料的提供,我们都会用最专业的声音,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三:专业的写作人才

公司对录用的都是经过严格审察,对其学历背景(硕士以上),所写作的文章进行评估,合作老师都是长时间从事写作工作的,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专业知识都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另外,我们对于出品的文章也要进行审核,检测查重,质量把关后再交给客户手中。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四:跟进式的售后服务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改进措施;激励作用

1前言

透过实际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经过以往中职技术学校合并或是升级改造形成的,因此涉及内部的师资团队难免会出现学历不高、知识结构过于陈旧落后、创新潜能和实践应用技能低下等消极状况。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上述问题,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高职各类专业教师继续学习深造的积极主动性意识,同时吸纳更多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最为关键的任务,便是探讨如何有效地在现有文件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改进传统的师资评审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对高职院校工作的激励效用。

2高职院校师资职称评审工作上长期遗留的弊端

2.1评审与聘任无后续监管,职称评审趋向利益化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级别都和其工作报酬有着直接性的关联,也就是说,一些职称级别较高的教师,往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无考核条件就收到聘任通知,获得更多数量的经济报酬。产生这类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还未曾提供整套严格的监管与考核模式,基本上就是延续向上而无法向下、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

2.2盲目专注于数量而轻视质量

如今的高职院校师资职称评审工作,同等条件下,仍然偏重于科研成果方面,学校内部的绩效考评不完善就会形成不良导向——即过分关注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错误理念。由于缺乏专业评审机构,由学校内部聘请专家库专家,评审环节缺乏经验引导,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在自主开展评审时选择将教师科研水平的判定权完全一对一下放评委,在评审委员会开评阶段又无具体到文章内容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文章质量好坏可能仅由评委一人决定,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交叉评审,人数一多可能仅用级别来判定打分。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发高级别的期刊困难的前提下,而部分高职教师为了尽快处理好职称评审中相关的任务,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完全为评职称而做科研、发论文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整体学术水平将持续下降。

3进行职称评审工作改进来发挥对高职院校应有激励作用的措施

3.1完善评审后跟踪考核机制

想要切实强化高职院校师资职称评审改进实效,选择建立起健全化的专业技能岗位招聘体制,进一步将以往人员岗位和工资待遇上下波动的隐患消除。制定评审后跟踪考核机制需要在实施凭借技能、工作绩效为核心的认证机制基础上继续完善,既要改进已有的教师岗位招聘机制、职称评审运行机制,完善评审和监管环节,又要严格遵守对应的法律法规。这样一来,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整个过程形成闭环,不仅是工作人员竭尽全力凸显技能、工作绩效的主导地位,对评审通过的教师也是一种鼓励,将竞争与激励体制的影响作用发挥到理想程度,通过人员才会持续上进,未通过人员能够及时比照自身不足,改进。

3.2集中处理好自主评审测评细节

在正式组织高职院校自主职称评审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以最新上级文件内容作为指导依据,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在学术方面要保证及时为教师选择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术模式评定标准,成立综合测评小组,可细分为学术水平认定小组、教学测评小组等等,核心职责是保证动态化地观察记录各类教师不同阶段的品德素养、考勤结果、业绩水准,同时结合每年职称评审加快参评对象的日常考核、按期考核信息的融合进度。当年参评的测评资料收集后可聘请给高职院校以外的业内人士审核,发挥测评小组在评审期间的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基于部分评审专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细致性地交叉审阅每篇学术成果的内容,测评小组可以在评审过程中提供测评结果给专家提供参考,对专家组采取现场报告的方式,由纪检小组负责全面监督,评审环节透明公开。

4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现代高职院校内部师资职称评审模式的改进方式不是一日可成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将促进良性竞争,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势必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远景。

参考文献:

[1]何文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32(31):79-86.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三级医院;医师职称;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62-02

一、构建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的政策背景

“建立和完善医生的评价体系,是落实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是创新卫生人才评价工作的迫切需要。”[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而目前三级医院医师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注重量化评审、忽略内涵质量;注重论文数量,忽略医疗业务能力评价等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式下人才评价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事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既潜心临床实践,又开展医学研究,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得到相应的职称和待遇。本文提出了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师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人才评价体系是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平台,只有将医务、教学、科研融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之中,才能综合客观全面评价一个人才;只有通过这种政策导向,才能使医疗质量得以提高、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使得团队建设更进一步。

综合人才评价目的就是要倡导正能量,对医院发展有贡献者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和文化氛围,使职工感觉到多干与少干不一样、干好和干坏不一样,使得有作为者能够得到晋升,以此鞭策激励业绩平淡者,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二、三级医院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本文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价权重,引入民主测评和大科主任测评的评价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综合判断晋升者的医疗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医德医风指标,目的是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从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人才。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采用了多部门综合评价,不局限于文章及科研,加入了医务、教办、党办、科技科对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评价。职能科室主任、大科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对医院的职称评审细则和评分标准做了细致的修改完善,加大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的权重,引入了民主测评和大科主任测评的方式,使医院的职称内部评审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形成了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一)制定完善量化评审标准

在征求临床科室主任、职能科室主任、学术委员会、职代会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院内医师职称晋升量化评审标准,并在院内进行公示。

(二)多部门协作进行资格审查

人事科负责对照省市的申报条件,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其中基本条件、学历资历条件(含破格、转评、免试)严格按照当年湖北省、宜昌市职改办颁布的职称文件精神执行。人事科分专业分科室编制《申报人员明细表》并发送到各相关职能科室;各相关职能科室依据评分标准对严重违规违纪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并将结果报至人事科;人事科将一票否决的人员从申报名单中剔除。

(三)临床科室民主测评医德兼顾

人事科分科室编制《临床科室民主测评表》,并将《民主测评表》送至各申报人员所在大科及科室;各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申报人员进行量化评分及推荐排序,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本科室职工参加。测评前由申报人员本人围绕思想素质、医疗服务、专业水平、岗位胜任能力、教学能力、日常工作等方面填写申报表,并对医疗事故、教学事故、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说明;科室负责人及大科主任审核并签字;申报人现场述职后进行民主测评(总分100分);科室负责人将测评结果报大科主任汇总分析。

(四)大科综合能力测评确定推优名单

结合各科室民主测评结果,对大科内申报同一级别的人

员进行评分排序。大科主任结合医务、质控、教学、年度考核等综合情况确定20%的优秀人员及一票否决人员。对申报同一级别的人员,评分要有差别,以便排序,排序前20%的职工将作为职称晋升优秀人员报人社局。这个环节产生上级部门批准的职称数的20%的人员名单,剩余80%的职称晋升人员名单的产生需要进入下面的环节。

(五)职能科室量化评审做到客观和公平

各职能科室参照《高级职称院内量化评分标准》分组对每位参评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综合评价打分,按照各项评分权重进行汇总。其中,个人基本资历占30分。科技成果占30分,医疗业务占20分,教学占10分,附加分正负10分,总分100分。

量化评审标准在以往科研论文40分的基础上降低了论文权重,科研论文成果目前占30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变化也同时巩固了整个评价体系中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导向性。”[2]人事科与监察室共同对职能科室量化打分及排序进行汇总。启用“科研能力登记系统”根据职工审核通过的资料自动量化打分,包括论文、著作、科研、专利、新业务新技术(专利、实用新型)分数,在此基础上加大人工审核力度,确保科研分数准确无误。

(六)召开学术委员会集中测评

由院领导、大科主任、部分科主任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业务实践能力综合评分。召开学术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分时,由组长介绍本组人员综合情况,学术委员会根据综合业务能力按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数投票推荐,结合参评人员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各参评人员进行综合评分和投票,并最终给每个测评者打分,总分20分。同等条件下做到五优先: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并做出突出业绩的优先;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显著者优先;长期坚持值晚夜班的优先;长期在急诊、重症医学科、儿科、产科、江南院区工作的优先;有支农、支边、援疆、、援外工作经历的优先。

(七)做好公示及监督工作

由监察室、人事科共同将职能科室、学术委员会打分及投票情况进行汇总排序。将综合排序、学术委员会测评及一票否决情况提交医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在医院职称控制数的范围内,推荐产生出医院参加省市评审的拟上报人员名单。将院班子会研究同意的拟上报人员名单在医院公示,公示期满后向市人社局、卫计委推荐上报。

三、构建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对策

(一)完善院内职称评审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用人导向

根据省市职称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评审细则,加大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权重,重视同行测评,引入第三方评价方式,并将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职称晋升考评体系,将医疗质量与职称晋升紧密相联,引导职工注重医疗质量,实现工作实绩与职称晋升之间的融合。

(二)重视医教研综合指标量化评价

片面的评价模式已经被实践验证具有弊端。“有一些具有实力的年轻人也因受资历的影响难晋升高职称,而一些才干平平在高级别单位的人却能轻松地拿到高职称享受高待遇。有的被评上高职称的人其实际能力可能不及低职称的人,甚至有些投机取巧的人得到了职称和相应待遇。”[3]“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评价者偏重于临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了临床带教过程中付诸的心血和努力。”[4]因此,要在重视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从医教研三方面全面评价一个人才。

(三)以信息化手段做支撑,提高评价效率

注重病历质量,从病案首页提取数据,引入DRGs信息化评价手段。“对临床医生诊治过的病例采用DRGs分析,产生的总权重数、病例组合指数(CMI)等指标,可以量化评估其所诊疗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工作量等信息,从而客观反映出该临床医生的临床技术水平。”[5]

同时,对积极采用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自体输血等诊疗手段的医师给予一定的分值;引入第三方评价,对电话回访中患者满意率高的医师也赋予一定的分值。让真正付出劳动者能够得到晋升。评价内容包括主动服务、全程服务、健康宣教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评价中应注重能力业绩,鼓励突破创新,向急危重症科室适当倾斜,坚持客观公正,实行末尾淘汰,确保评价质量。

结语

从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师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有一个核心主旨,即坚持能力导向,坚持以用为本,突出贡献,突出业绩,发挥人事政策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符合医师岗位特点和专业要求的分类评价机制,引导医师钻研业务、奉献一线,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实证分析构建公立医院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要做到不断更新评价标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社会评价、合理设置医教研评价权重。这些做法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导向效果,也充分说明只有创建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的医师综合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方便病人就医;打造优秀医疗团队,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江彬,陶红兵,金玉善.医师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4-67.

[2] 何珂,叶蓓,许铁峰,汪玲.加快建立临床系列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标准的椎闼伎[J].中国卫生资源,2013,(6):376-379.

[3] 马宝成.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改革应克服的倾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2):32-34.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职称;教龄;年级;方差分析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者对幸福的关注逐渐深入到工作、家庭与社会生活中,职业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成分,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乐”。反观现实,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对教师自身及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教师们开始感受他们的职业带来的回报越来越少时,教师会产生消极的心情和态度。反映在教师的生理上表现为性急易怒,在情绪上表现为缺乏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学生的纪律问题增多,从而导致教师对教育环境产生污染。正如美国学者德肯沃(1987)指出“无论教师的消极态度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职业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的建立与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国内对于小学教师群体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本研究将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将着眼点放在国内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上,希望通过对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测量,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发现小学教师群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11所小学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2份,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为90.15%。

2、研究工具

采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成就显示、工作认可、情感支持与工作吸引力,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施测程序

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注意事项。测时间为20分钟,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

4、数据的统计分析

使用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所有教师在职业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见,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认可、成就显示四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19、3.90、4.06、3.95,总量表的均分为3.77。由于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中数为3,所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等偏上。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的数据分析

为了便于进行分析,将频次少的组进行合并。如职称,把小高之外的组进行合并,分为小高与非小高两组;教龄,将非11-20年的进行合并,分为教龄11―20年组与非11―20年组。

以职业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职称、教龄和所教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小学教师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数据分析。以职业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以职称、教龄、年级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见,取P

鉴于教龄的主效应临界显著,我们对教龄在职业幸福感上的差异进行了时候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

从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11―2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于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差异显著(P

鉴于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只表现在小高职称教的方面,而对于非小高职称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对于小高职称教师来说,教授中年级和高年级课程的教师比教授低年级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只表现在中年级的方面,而对于低、高年级差异不显著。对于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要比小高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见图1。

鉴于职称、年级与教龄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6。可见在低年级上,职称与教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903,P>.05。在中年级上,职称与教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778,P>.05。在高年级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F=3.751,P =.055

从结果看出,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教龄为非11―20的方面,而对于教龄11―20的职称差异不显著。职业幸福感的教龄差异表现在非小高职称的方面,对于小高职称差异不显著。

教授高年级教师的职称与职称的交互作用见图2。

四、讨论分析

1、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从研究结果看来,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在中等偏上的状态,也就是一般幸福和比较幸福之间。其中,总量表的均分为3.77,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认可、成就显示四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19、3.90、4.06、3.95,都高于理论中值3,所以可理解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等偏上。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也即表现为正性水平(Diener,1984;Huebner, 2000a)。此外,该结果与姜艳(2006)对于苏州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对于职业幸福感的四个维度来说,工作认可维度的分数最高,其次是成就显示,再次是情感支持,而工作吸引力维度的分数相对最低,并与其他三个维度相差较大,但也仍处在中等以上。该量表的工作吸引力维度主要涉及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及从业动机。有研究表明,在职业幸福感测量中,男女教师在工作动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教师的工作动机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张忠山, 2000;胡小丽, 2006),而性别因素在职业幸福感以及其他维度上(如领导关系、工作成效等)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被试中女教师为457人占总人数的78.1%,男教师为128人,占总人数的21.9%。由此可解释工作吸引力维度上,由于女教师占了更高的比例,因此工作吸引力维度上的得分与其他维度相比较低。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在教龄、职称以及所教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可知,教龄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上的主效应临界显著,在工作吸引力维度以及工作认可维度上主效应显著;所教年级在工作吸引力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职称在工作认可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与工作吸引力维度上显著;职称、教龄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上显著。其它因素则不显著。

对教龄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后发现,在职业幸福感总分、工作吸引力维度和工作认可维度上,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11-20年教龄的教师。非11-20年的教师由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构成。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非11-20教师群体,也就是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在职业幸福感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工作10年以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高于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这是因为年轻教师刚刚从其他的角色转换到教师的角色上来,新鲜感和挑战性都比较强,较容易得到满足。工作10-20年的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早已对熟悉的工作环境失去了新鲜感,重复的工作任务也很难再带给他们挑战,对工作的不满开始不断增加,因而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较低。而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多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较高的职称和较好的人际关系、熟练的教学技巧,与教龄10-20年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但与教龄10年以下的教师相比,成就动机有所下降,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新鲜感,因此职业幸福感指数较低。

在职业幸福量表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表现在小高职称教的方面,对于小高职称教师来说,教授低年级和高年级课程的教师比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具备小高职称的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资质和阅历,相对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低年级的课程对他们更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因此体验到更低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中年级的方面,对于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要比小高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这是因为中年级的课程对于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鲜感,而对于已取得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缺乏同等吸引力,因此体验到的幸福感较低。

职称、教龄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后发现,在高年级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教龄为非11―20的群体,对于教授高年级课程且教龄为非11-20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比小高职称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这是由于高年级的课程对于非小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来说有更高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也能从中获得更高的满足感。

五、结论

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整体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非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高于班主任教师;11―2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

由研究结果可知,教龄为11―20年的教师在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时间管理水平上均低于其他教龄教师,应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机构的重视;此外,可以通过对职业认同感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艳.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 硕士论文, 苏州大学,2006

2.刘颖丽, 任俊. 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资源的交叉滞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6),173-140

3.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思考[D]. 硕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2004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第5篇

1.体制创新

建立了“四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章程规定了组织机构产生办法、权利义务、议事规则等;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起保障、考核、检查、监督等作用;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提供项目任务、维护资质、进行资源的再分配等工作;从事生产和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一体化)负责专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开发产学结合课程,组织生产与教学,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等。其决策层是董事会。

2.教学实践创新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形成典型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和师徒制、云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仅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项目分组制管理,形成制度与范式。

3.评价与考核机制创新

基于三个标准建立产学评价体系。以测绘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省优质测绘工程标准为依据,建立产学互通评价体系。考核通过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根据双师要求建立教师成长机制。设计专业教师成长路径,建立师徒结对、工程实践、职称评审等制度;规定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技术职务高低取决于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能力与业绩。教师团队对本成果理论贡献:论文15篇(中文核心8篇),专著1部;实践贡献:8项工程获得10个省市工程质量奖。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学团队于2001年创建股份制公司:南京大地测绘院,秉持“生产育人”理念,在江苏率先实施“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有:1.建立“四合一”(系主任与测绘院院长合一、专业带头人与总工程师合一、专业教师与项目经理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教材组织与项目任务、教学与生产的“四同步”。2.基于教学与生产对接,构建“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生产课程)。根据测绘生产项目的特点,产学结合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了“三个转化”(技术设计转化为教学方案,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生产质量监控转化为教学质量监控)。3.以“三个标准”(测绘行业标准、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等)为依据,创新产学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实行标准化考核和动态评价。4.建立“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先有工程系列职称方可申报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本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除有工程和教师系列职称外,部分教师还考取了注册测绘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登记人等证书。

一、研究特色

1.按照素质、产学合作、生产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以“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素质教育与职业培养渗透式、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为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学习迁移能力等,校企合作构建了工程测量专业的“三维”课程体系。

2.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以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等项目为载体,并结合每个生产项目的特点,适时修订和补充专业课程内容。产学结合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师徒制、云课堂的方法以及行业专家的参与教学,不仅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

3.基于三个标准制定产学评价体系。吸收“三个标准”中的规范操作、熟练程度、质量等级之精华评价学生,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产学互通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标准的共同特征是质量标准,但又有所侧重,测绘行业标准侧重考查学生各种操作的规范性,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侧重考核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侧重学生成果质量差异的考核,实现了产学融通。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以及“工程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过工程实践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获得企业颁发的工程实践证书。

4.鉴于双师要求改革教师成长路径。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建立流程,完善制度。通过工程项目,产、教、学结合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本专业教师在参与、主持或获得一项省级工程项目优秀奖后可依次申报工程系列助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在此基础上再申报教师系列的助教(助讲)、讲师、副教授(高级讲师)和教授(正高级高级讲师);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

二、研究成果

1.制订了“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工程测量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统筹实施与安排“校内基础知识学习―校外专业认知和体验―校内专项能力培养―校外综合能力提升”的工学多轮循环交替式学习与培养。

2.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和生产课程各有侧重,素质课程注重国民素质教育;产学结合课程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生产课程注重企业文化、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并通过顶岗实习实施。

3.开发了项目化教学资源。形成了由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和进入课堂为目的的课程开发转变到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和进入工地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机制。新课程具有“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多轮交替)、素质教育与职业要素培养渗透式(如体育课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技术设计、总结、创新);成绩考核和能力评价动态化(以精度和速度为指标,打破年级界限,动态考核)、教学组织与学习形式多样化(班组合作学习、在线资源学习);人人能成才的目标”(简称“三式二化一目标”)。出版教材5部,主持工程测量专业部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4.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项目制、师徒制和云课堂,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瓶颈;在市场项目与教学不能衔接时,以校园地形图测绘等典型项目课程模拟真实项目,进行生产、管理与教学,并实现标准化考核。

5.形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指导方针,建成融产、教、研、培、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含江苏省内首个职业院校GPS-CORS站)。基地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和助教助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教师还利用实训基地设备承担了100多项工程项目,年创收近100万,实训基地现已具备“造血功能”,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ed a professional title forecast model implemented by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BP neural network, using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to find out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act fact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promotion,to provide screening function of the input factors for the BP neural network, and finally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BP neural network to achieve the forecast. Taking 46 teachers’promotion to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Institution in 2012 as assessment sample,6-8-2 network model was simplified to5-8-2 network model.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established assessment model were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established assessment model were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the training efficiency of the model is raised greatly,so the model has a value to be applied in certain extent.

关键词: 职称评审;灰关联分析;BP网络

Key words: professonal titles evaluation;GRAY;BP network

中图分类号:TP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70-02

0 引言

职称评审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客观、公正、透明的职称评审工作对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权威的导向性和指导性。职称系统是具有评审因素多,因素间相关性模糊、不确定,非线性、时变性等特点的复杂系统,其评审属于多因素综合评审范畴。

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职称系统评审的非线性问题,然而评审因素间相关性,会使得网络陷入局部最小点,导致评审结果存在很大的偏差。灰关联分析方法可在不完全的信息中,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找出评审因素的关联性,发现主要矛盾,找到主要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1-2]。因此将灰关联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建立评审模型,神经网络解决职称系统评审对于非线性系统的支持,灰关联分析帮助神经网络找出主要的影响因子。

1 高校教师职称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1.1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因子的确定 依据某高校历年教师职称的评定标准,主要是从论文的级别数量、科教成果获奖(市级以上),是否承担科研科教项目等方面来综合评定教师职称的获得。针对该高校2012年数据中46名教师在承担科研科教项目都满足,而在有科教成果获奖(市级以上)上只有个别的教师有,所以本文考虑,以论文级别数量构建6个评定指标:SCI/EI篇数x1,一级核心论文篇数x2,二级核心论文篇数x3,三级核心论文篇数x4,一般期刊论文篇数x5,论文总篇数x6。

1.2 灰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序列的联系是否紧密,其紧密程度用关联度量化,曲线越紧密,其关联度越大,反之就越小[3-4]。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分析步骤:

(1)将该高校职称专家评审结果作为参考序列x0(k),k=1,…,46,晋级职称的x0=1,被淘汰的x0=0,6个影响因子作为比较因素序列xi(k),i=1,…,6;k=1,…,46。

(2)根据表1求出Δ■(k)=y■(k)-y■(k),并找出Δ■=0,Δ■=27,由灰关联系数公式ξy■(k),y■(k)=■其中分辨系数ρ取值0.5,计算出6个影响因子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在46个样本点上的灰关联系数,如表2。

(3)计算关联度

由公式ry■,y■=■ω■ξy■(k),y■(k),取ω■=ω■…=ω■=■,及根据表2求得比较因素xi和参考因素x0的关联度,依次为r1=0.9345,r2=0.9625,r3=0.8360,r4=0.9108,r5=0.6545,r6=0.4984。

关联度排序:r2>r1>r4>r3>r5>r6

这一关联序直接反映了比较因素xi对参考因素x0的相关性强弱的顺序,即各影响因子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接近程度,同时也说明了这6个影响因子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关联序。

由以上关联排序我们可知:一级核心论文篇数x2,SCI/EI篇数x1,三级核心论文篇数x4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程度最大,关联度值都在0.9108以上,如果我们能在这三类级别的期刊上多,就可以大大提高通过职称评审几率。我们如在一级核心,SCI/EI上感觉发表困难的话,可把重点放在较容易发表的三级核心上,同样有效。二级核心论文篇数x3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程度也很大,关联度值为0.8360,论文总篇数x6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程度最小,关联度值只有0.4984。

2 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预测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表1归一化的46组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样本,任取前37个样本用于网络学习训练,另外的9个作为网络训练完毕后的预测样本。

为了验证本文灰色BP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实验中与单一采用BP的模型,在网络训练效率方面、网络预测的准确上分别进行比较。

灰色BP预测模型:根据上文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因子的分析,选用上述的关联度值在0.4984以上的5个影响因子作为输入变量,高校教师职称专家评审作为输出数据,将职称晋级(1)、淘汰(0),分别用“1 0;0 1”表示。隐含层经训练,结果表明:当隐含层单元的个数为8时,网络模型稳定且获得较理想结果,这样网络结构即可确定为5-8-2。训练函数采用trainlm,输入层与隐层、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传递函数选为tansig,logsig函数。训练次数最大设置为100次,网络收敛误差为0.001。

BP预测模型:表1归一化的数据作为BP网络的输入。BP输入节点为6个指标数值,BP网络输出节点为2,中间层的节点数选8,网络结构即可确定为6-8-2,其它参数设置同上。

从图1、2可以看出,灰色BP网络的训练只经过13步就达到了最小误差,这说明,选择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有较大关联度的5个影响因子作为网络输入,提高了网络训练的效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建立预测模型前未经过任何数据预处理的BP模型,预测准确率低,判错了2个,准确率77.77%,本文的基于灰色BP预测模型,判错1个,准确率提高到88.9%,预测结果与专家评审基本吻合。

3 结论

本文针对某高校2012年教师职称评审实际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各个影响因子对教师职称评审的影响程度;采用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教师职称评审进行预测,得出结论:

(1)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够考虑影响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因素,灰色关联分析表达出各个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为高校教师职称的晋级提供指导参考。

(2)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采取的定性分析评审相比,基于灰色神经网络评审模型实际操作简单、客观,这些使得评审结果更加趋于合理。

(3)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帅选了其中5个指标的本文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未经过任何数据预处理的BP预测模型相比,提高了网络的训练速率和网络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1]张吉刚,梁娜.消费者网上购物意向的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22):133-135.

[2]孙莉.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服装面料规格参数预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7):154-157.

[3]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5版.科学出版社,2010:62-90,211-213.

[4]肖新平,宋中民等.灰技术基础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5]刘军奎.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社会学思考[J].前沿,2011(05).

[6]朱霁.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的弊端及完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7]王勇强.关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02).

测量工程师职称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采用“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和“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测查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教师对反映教师社会地位的职业认同和基本工作环境的同事关系和环境与资源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反映具体工作状况的领导与管理、付出与回报和工作任务与压力的满意度较低。性别、职称和教龄等因素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较为复杂,其中社会因素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力较高,分别具有负向的和正向的预测作用。工作压力未必完全导致工作满意度的降低,某些特定的、适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工作满意度的增高。

0前言

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是衡量其对工作态度的一个基本指标,反映了对工作的整体评价。工作压力则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密切。体育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社会认可度较低,发展机会较少,工作压力较大,极易形成较低的工作满意度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严重者甚至产生离职现象,给个人和组织带来极大损失。因此,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目前组织管理特别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新课题。

综观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国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的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研究的时间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和验证。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论,不论是在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上还是在工作本身、工作回报、领导管理等其它工作满意度层面上,都存在颇多的不一致结论。目前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少数的成果仅留在经验性的表面描述上,未作深入的分析。另外对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关系的研究还缺乏权威性的研究结论和调查数据支持。鉴此,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特征的研究,探讨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脏力的关系,将会为社会、学校、教育行政机构了解和认识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问题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师405名,其中男教师276名,女教师129名。

1.2研究工具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采用“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该量表根据黄桂梅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进行修订,量表共有6个维度,60个题目,其中领导与管理维度18个题目,环境与资源维度t1个题目,同事关系维度11个题目,付出与回报维度7个题目,职业认同维度8个题目,工作任务压力维度5个题目。采用Likert量表5级记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部分题目为反向记分题目,得分越高,则表明被试的工作满意度越好。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445,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量表的a系数从0.6991到0.9363,信度水平较高。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96~0.884之间,且相关显著,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12--0.309之间,6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教师工作压力的测量采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量表”,该量表根据许延礼“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量表”修订而蔚,量表共有7个维度45个题目,其中领导与管理压力维度10个题目,工作负荷压力维度9个题目,学生因素压力维度5个题目,人际关系压力维度5个题目,自我身心压力维度7个题目,社会因素压力维度5个题目,职业发展与晋升压力维度4个题目。问题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感受越大。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3,分量表的a系数在0.55~0.82之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每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2~0.68之间,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7个因子的贡献量均在5.1%以上,共解释了58.65%的方差,7个因子在结构上反映了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具有可解释性。量表效度较好,可用于实际研究。

1.3研究步骤与方法

研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量表690份,回收546份,其中有效量表405份。所有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2研究结果

2.1被试工作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的职业认同(3.43±0.54)、环境与资源(3.26±0.47)和同事关系(3.24±0.37)维度得分超过中值3,领导与管理(2.87±0.48)、付出与回报(2.93±0.59)、工作任务与压力(2.82±0.59)维度的满意度较低。

2.1.1工作满意度的性别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男性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所有维度得分均高于女教师,其中付出与回报、职业认同和满意度总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2.1.2工作满意度的职称特征。调查结果表明,职称越高者其工作满意度总分越高,在同事关系维度,职称越高者其满意度越低,除同事关系外,教授在工作满意度的总分及所有维度均高于其他职称者。除同事关系维度外,工作满意度在不同职称上的得分基本呈两端高中问低的“u”形。职称在付出与回报、环境与资源、领导与管理、工作压力和满意度总分上均具有显著性的主效应。详见表2。

2.1.3工作满意度的教龄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在同事关系维度,教龄越长者其满意度越低。满意度总分以及付出与回报、环境与资源、职业认同和领导与管理维度在不同教龄上的得分呈两端高中间低的“U”形。在工作压力维度,教龄越长者的满意度较低。其中教龄在付出与回报、职业认同和同事关系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详见表3。

2.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如表4所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各因子的关系较为复杂,即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且相多为低相关关系。只有付出与回报和领导与管理满意度与社会因素压力呈较高程度的负相关,工作任务与压力满意度与工作负荷压力呈较高程度的负相关。

社会因素压力、自我身心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进入付出与回报回归方程,其中社会因素压力、工作负荷压力和领导与管理压力因子对付出与回报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自我身心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对付出与回报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五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36.7%,其中社会因素压力的解释量达到21.5%。社会因素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进入了环境与资源回归方程,其中社会因素压力对环境与资源的满意度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职业发展压力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两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3.7%。

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以工作压力总分及各因子为预测变量预工作满意度,结果如表5所示:

工作负荷压力因子进入职业认同回归方程,且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因子的解释量为1.5%。学生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和领导管理压力进入同事关系满意度回归方程,其中人际关系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对同事关系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学生压力和领导管理压力对同事关系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四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11.9%。

社会因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因子进入领导与管理满意度回归方程,其中社会因素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对领导与管理满意度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人际关系压力则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四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25.2%o,社会因素压力因子的解释量达到13.9%。

工作负荷压力、自我身心压力、领导与管理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进入工作任务与压力满意度回归方程,其中工作负荷压力和领导与管理压力对工作任务与压力满意度因子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自我身心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则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四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20.8%。

社会因素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进入工作满意度总分回归方程,其中社会因素压力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人际关系压力则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两个因子的联合解释量为13.3%

3讨论与结论

3.1被试的工作满意度特征分析

教师对反映教师社会地位的职业认同和基本工作环境的同事关系和环境与资源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反映具体工作状况的领导与管理、付出与回报和工作任务与压力的满意度较低,与高校目前的基本情况相吻合。

女性教师对其付出与回报和职业的认同度较低是其工作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因素。

在职称方面。教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与其一般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对学校各方面的认同度较高有关。讲师在学校中性属于相对不太受到重视的群体,因而其满意度较低。而助教及以下职称者的工作满意度较高,主要是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期望值的达成相近有关。

在教龄方面。低教龄者对教师角色具有新鲜感,较容易得到满足,而高教龄者多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就动机有所下降,容易得到满足;中等教龄者易对教师工作失去新鲜感,且对工作的不满开始有所增加,因而其工作满意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