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个性化阅读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2-07-17 19:19:06
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1篇

一、指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要宽广一点。但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涉猎更广,理解更深。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我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思考,以引发独特性感受。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具体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又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我在课前不对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课文的任何评论,而是首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文本。由于个体经验和体会的不同,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有的认为美在轻灵的语言,有的认为美在浪与海岸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美在抒情的笔调……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指导学生“变式”解读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一种介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来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来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

以“变式”解读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阅读文本――寻找介质――变式阅读。当学生有效运用“变式”解读文本的方法时,他们的创意就会不断地出现。巴金的名篇《月》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有个学生在阅读后给大家出了一个上联:望明月,寒侵身。要求根据文段的意境对出下联(参考答案:立庭院,霜积衣)。这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变式”阅读文本的例子。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2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在阅读教学加大“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也就是对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能从整体感知文本。

个性化阅读是相对于共性化阅读而言的,所谓个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有独特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的个人特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说明了阅读活动个性化的基本特点。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 语文个性化阅,,要避免原来的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我们要认识到,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基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等,不同于作者创作的“二次创造”活动,因此其认识和感受必然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个性得以释放和发展。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首先要选取合适的阅读文本,除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可以选用适合本阶段学生阅读水平的书刊,如选取《读者》《意林》杂志上的相关文章。教学过程可以采用“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局部突破-训练语言-认知提升”的教学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通览全文: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或者默读,熟悉相关文本,获取初步印象,即文章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认知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初步了解作者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发现文本的内在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一环节,学生会形成对作品的初步印象,教师要提倡和鼓励阅读理解的多元化,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解读结果。为保证学生对文本自由、个性的解读,教师应该多导引,不急于下结论,不必对学生作过多或过细的规定要求。

初步感知: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的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和作品进行交流、对话。这一环节,我们要让学生把第一环节已经形成的阅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不同的阅读感悟,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常理,老师都应该应给予热情的肯定或鼓励,消除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紧张心理,推高阅读兴趣和感知能力。

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和重难点,尤其是多元的阅读感受,要抓住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比如学习完《愚公移山》,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傻,为什么不考虑搬家”;有的学生学完《背影》,提出父亲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对学生认识的偏颇与不足合理引导,在鼓励学生思考的同时,提倡真善美的价值观。既不选择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一棍子打死”,也不应以“阅读就应该多元化”而回避,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兵。训练语言: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词句、精美的细节时强化对学生字词句的能力训练,比如用文中的写作技巧当堂作文或说话;或者进行联想和想象,对课文改写、续写等,以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3篇

一、多角度激活——个性化阅读的准备

在阅读教学中,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二是说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说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同样也需要“石子”。

1.排除心理障碍。面对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却不敢交流,怕人嘲笑,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个体的顿悟在再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失殆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都会导致对作品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教科书的结论并非绝对权威。

2.倡导教学民主。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师生的地位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的火花自成燎原之势;教师要求学生奴役般地绝对接受,学生的个性压抑在劫难逃。

3.提供交流平台。试问,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课文,学生步入社会后还能记得老师的哪些讲解的呢?如果还有印象的话,也只是朦胧地记得某篇文章“我”曾经读过。唯有交流,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碰撞,学生才会刻骨铭心。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让学生有交流的场所、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开展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

1.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释放生命活力。阅读时学生应该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体会题目的含义,并将自己置于“我”的位置上,思考“我”将怎么办。这样,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体验,同时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取得了共鸣,培养了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2.发展学生阅读教学的个性,符合其规律、特点

(1)引导学生批注阅读。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具有了很大的自,想怎么批注都由自己做出决定。学生通过有疑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2)强化学生阅读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有三个途径可以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一是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见解?从而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互动、交流,发现他人的长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三、多元化评价标准——个性化阅读的评价

评价标准个人化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也就意味着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阅读表现,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做出综合评价。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化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学生平时课堂参与情况和表现的记录、学生自我阅读能力评价小结、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馈等,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语文学习档案袋,全面记录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历程,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阅读考试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阅读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鼓励性建议。如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评价项目,见下表: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4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81-01

为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人参与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 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学习,对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了一些粗浅认识,现略作整理,请大家指正。

一、个性化阅读应立足文本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新课改后的教参内容少,没多大利用价值。也有少数人甚至离了教参就不能上课。个性化阅读要求我们从教参的框架中走向文本自身。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对所阅读的文本及文本所涉及的人生、社会、自然学等现象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能形成富有创意思想认识的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突出多元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西方接受主义理论认为,解读是一个过程,是多向多元没有固定答案的。阅读是对文本的深化、升华、再创造。“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年龄、学识、阅历、立场等的不同,而造成解读的不同的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当允许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理解,我认为,作为老师,掌握了“雪化了变成春天”的标准,但也不能否定学生“雪化了变成水”的答案;主流红学家抱守自己的固有认识也就罢了,却不必竭尽气力地反对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自传说”、索隐法。我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是应珍视把握自己的直观感受,二是尊重容纳学生阅读体验。不能按照个人或教参对学生的理解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在透视学生思考方式、经验背景后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教师要允许和提倡学生“一题多思”,要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多元化地阅读,不以追求标准化答案为目的,而以提出有创见的新论为高标。

三、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

阅读塑造个性,阅读化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实际上,中学生是富有独立阅读的天性的,国内外很多名人在青少年时期都经历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为后来的成功提供了丰富的积淀。阿基米德9岁时开始阅读有关欧几里德定律的书籍;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大量的阅读;前几天,也就是8月6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王志专访余秋雨,有这么一段问答,王:“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呢”?余:“少年时候。我曾经得过上海中学生作文大赛第一名,上学时每周就盼着那节作文课,因为作文课上,语文老师总要把上一节作文课我写的作文拿来当范文读。”王:“你的写作才能是怎么来的?”余:“……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下乡时,他带去了两大箱书,让我很早地接触了在那个时代别的孩子很难看到的东西,如《史记》、《红楼》、《水浒》、《家》、《春》等。

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阅读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将学生从电视和电脑上拽回书本前。一些老师和学校采用设置班级读书角,建立学生阅读档案,在节假日、每周、每学期,适时、适量地布置各类阅读作业,结合热播电视节目进行相关书目的阅读要求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经验。这样,才能积极调动起学生阅读热情,使每一个孩子都热爱读书、参与到读书中来。

四、“读、谈、品、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手法

山东省教育学院张在仪教授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曾提出“读、谈、品、感”教学环节,突出了个性化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式方法的借鉴。

①读,即是让学生自由的读,轻松的读,安静的沉入文本,充分接触读物,进行原生态的阅读,因为只有这样回归本真的原汁原味的阅读,才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成为可能。②谈,即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的和谐氛围,燃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初读结束后,学生往往有倾吐的需要,这时师生们不妨开放坦诚的谈一谈,分享彼此的感受,解决心中的疑难,催生新的观点,激活沉默的见解,这时的阅读便开始迸射出个性的火花。③品:即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精彩之处分析领会。鲁迅先生说:“作品的一些紧要、极精彩处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平淡时见奇妙,引领学生触摸、解析作品的华彩章节。④感:即鼓励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感悟是由感而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文章时感受便不尽相同,从而悟出的东西也不同,要让学生读生个性,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文章与生活相联系,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从理论层面上看,读、谈、品、感四个环节和形式也是符合人们阅读的一般规律的,这即是阅读过程的调控规律,一是经历感知――看到文学、读出字音、语韵;二是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三是反应――领会文意;四是综合――与生活实际联系、应用。

五、个性化阅读是美丽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5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理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是以阅读学的原理为依据,研究阅读教学工作,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为广大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近年来,围绕着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难题,一些学者和教师作过很多研究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不少困惑:教育观念的陈旧,教学内容的错位,教学方法的刻板,教学评价的误区,等等,影响和制约着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从阅读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来考虑,并促使它们从整体上达到完整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阅读教学中的特殊问题,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教育理论和方法。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创造,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思考与质疑,它同样属于评价鉴赏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如果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会培养出同一种类型的人,因此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培养。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训练。一是读,必须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理解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词的意义和功能,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二是提炼,要能捕捉材料中重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评析。三是联想和拓展,要能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研究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四是表述,也就是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体现个性化。

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符合科学规律。学生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思维能力。小学生一般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进入辩证思维的形成时期。对此,教师就要因材施教,让小学生通过归纳、演绎、综合、扩散等方式,多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则通过分析、类比、提问、想象、探究等方式,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以促进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思维训练要在语言训练中进行,语言训练要增强思维能力。例如,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侧重于不同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记叙文的教学可以强化形象思维训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可以强化抽象思维训练,等等。

第三,进行思维训练时,要兼顾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思维属于智力因素,但它与动机、情感、心理、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不仅不能割裂开来,并且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语言既是认识的符号,又是情感的信息。任何一种语言活动都离不开思想和感情,任何思想的表达又都离不开语言。这就使得思维训练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通过对个性化阅读学生的写作作品分析,尽管仍有细节过多、字数稍多的缺点,大致上都能产出已经组合好重点的段落摘要,并能以符合标准的字数写出综合各段段落摘要的短文大意,其它程度相仿的学生,摘要书写能力落点也颇相当。部分程度好的学生,理解之入味,文字之贴切,尤令人赞赏。教师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教师本身,一个开放的教师能创造一个开放、流动的气氛,学生未必记得你教过什么,但真正在他们生命中产生影响的却是那种气氛。学生真正透过个性化阅读教学学到了什么?没错,提升语文读写能力是我期待的自主学习目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发表、自主学习等算是附学习,但透过学习活动,那真正有意义的阅读学习呢?潜在课程的影响力通常优于正规的显著课程,因为看不见的往往决定看得见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个性化阅读彰显了它的优势,已被广大师生接受并灵活地运用于语文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教师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浅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三个维度[J].语文教学通讯,2014,(01):52-54.

[2]梁才芬.浅谈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4,(01):134-136.

[3]陈宝真.张扬个性放飞潜能――浅谈个性化阅读教学[J].赤子,2014,(02):211-212.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6篇

1、引导学生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气氛,让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始终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阅读,真正把自己当作阅读的主体,以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情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文本对话,并时刻注意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读出自己的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任务,教师要更新阅读观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根据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开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2、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条件和气氛

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热火朝天地展开讨论,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放下架子,力求与学生平等,从语言、行为上做起,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应给予最大的肯定,恰如其分的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评价,避免用"听懂了吗?""你们要记住!"等"权威性"的话。教师应多用"你觉得怎么样?""谁愿意再试一下?""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听听老师的意见,好吗?"等话语,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3、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好得多。在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老师所创造的自由的思维环境中才能发展自己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尊重中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多角度探究,激活自己的思维。

4、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搭建起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乐于思想、敢于表态、勇于质疑争论,以便生成、深化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5、引导学生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7篇

一、尊重学生自主阅读

个性化阅读中学生的自主性是相对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在我国阅读教育史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几经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长的一段时间曾经是“教师喋喋不休,学生默默聆听”的局面。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自主性。后来又由“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教师一手设计了问题及其答案,然后由学生遵循教师的思路讨论和回答问题。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仍然丧失自主性。新的阅读理念则要求阅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现行倡导的是阅读中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是阅读对话中的首席,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而学生是对话中的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是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服务的。

具体说来,个性化阅读教育要注意下列问题: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千万不要错位。诚然,阅读教学有一种多重对话关系,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等,然而对话的中心始终是学生个人。多重对话只是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环境和条件。个性化阅读教育就是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这就是一种错位。

其次,教师要解除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束缚。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为课文设定知识点目标,比如,《社戏》的训练重点是“叙事有详有略”。这类外加的虚拟的训练重点,很难与学生的实际阅读感受一致,常常成为学生个性阅读的枷锁。至于学生阅读还没有开始,教师就把课文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种种结论强塞给学生,更是严重干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的个性不同,已有的认知结构也不完全一致,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反应。例如,对文本中某个人物有自己的看法,对自己认为文本中的重要问题忽然又奇思妙想,对文本的开头、结尾或某个段落另作设计,等等。教师不要一味追求“舆论一律”和“标准答案”。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好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阅读对话中的首席。教师固然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但他的人生经验、学识水平都高于学生,所以必须起到向导的作用。在课堂中大都是集体阅读,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不同,教师必须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组织有活力和创意的多重对话“共同体”,以利于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倡导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特别倡导创造性阅读。在第二学段,就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性阅读的开始。在第三学段,又要求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猜想”,就是猜测推断,往往包含着创造的萌芽。第三学段还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第四学段更是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探究”、“探讨”,都是带有创造性的阅读方式。

必须指出,创造性阅读的要旨是学生能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从文本中激发出想象和联想,对文本的意义加以合情合理的引申、扩展,进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而不是指那种离开文本实际,对文本进行随意性极大的误读。其实这是为大多数人所不认可的“过度阐释”。例如,《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是违反交通规则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鼓吹逃避现实的,等等。这种低层次的毫无意义的批判,显然不是什么创造,而是“过度阐释”,只能是既抹杀了文章自身的意义,又造成学生自我个性和基本批判的丧失。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呢?

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有利于发挥阅读中的创造性。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是由于读者的社会身份和立场不同,因而阅读的“眼光”也不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文本,可以使学生从直线性的单向思维走向求异思维、辩证思维。为形成阅读的多角度,可以指导学生除从文本的题材、体裁、结构、语言等不同方面着眼外,还可以转换读者的社会身份,从作者、编者、教者和社会人士的眼光去审视同一文本,从文本中不同人物的各自立场看待同一事件;或者转换学科领域,比如从美术、音乐、语言学、诗学等学科去审视同一文本。多角度阅读往往是创造性阅读。

学生接触教材文本,会对文本中表现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和社会生活产生求知心理,这就是阅读期待。当学生的期待与文本不一致时,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进而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再思考,这就进入反思阶段。再进一步,就达到创造性阅读境界。教师就是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指导学生尽快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对他们阅读的创造性的要求,可以侧重在感性方面,比如有自己个性的感受和体验,至于理性方面的要求,不必操之过急,日积月累自然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