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艺管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5-15 09:59:25
工艺管理论文

工艺管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酒精工艺管理

引言

酒精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原料产业,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等各领域,最近几年由于石油价格飞涨,酒精作为石油的一种替代能源,可以有效缓解石油危机带来的能源短缺。目前我国酒精的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在酒精行业大发展的同时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就是原料问题,我国的许多生产厂家是以玉米小麦等淀粉质作为原料,这样就不能降低成本并且还威胁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必须寻找比较好的替代原料;其次就是酒精生产过程中还面临着废渣、废水、废气的产生,这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也浪费掉大量可用资源。为使酒精产业能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改进现有生产模式,使酒精产业能够在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条件下良性循环发展。

国内目前主要酒精生产方法,就是利用薯类、谷类及野生植物等含淀粉的原料,在微生物作用下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再进一步发酵生成酒精。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原料粉碎、蒸煮、糖化剂制备、糖化、酒母制备、发酵及蒸馏等工序。

一、酒精生产工艺流

二、新的生产工艺

当前的酒精生产工艺相比以前已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为了适应未来资源短缺的局面,开发新的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工艺是非常迫切的。目前研究的较多的是生料发酵工艺和高浓度酒精发酵工艺。

2.1生料发酵工艺研究进展传统的淀粉质原料酒精生产过程中,消耗能量最大的两个工序是原料蒸煮和发酵醪的蒸馏。蒸煮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所耗的蒸气,占整个生产过程蒸气消耗的25%~30%。若采用生料发酵,将不仅能节省大量的能源和省去大量的冷却水消耗,还能够提高原料碳的转化率和后续淀粉发酵转化为酒精的能力。生料发酵研究始于国外,1944年Balls等报道了小麦、玉米和甘薯的生淀粉颗粒能被胰和米曲霉浸出液转化成可发酵性的糖,指出生淀粉和糊化了的淀粉其酶解的差异只是在水解的速率上。1981年SeiuosukeUed等人报道了用木薯制酒精的试验方法,实验得出生木薯的酒精产量是理论值的82%~99%。1984年YusakuFujio利用根霉对生木薯粉进行不接种酵母的一步酒精发酵试验,指出不需要另外添加糖化酶制剂和接种酵母,只使用根霉麸曲就可以直接将生淀粉转化为酒精,为今后以淀粉质原料的酒精发酵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国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研究生料发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较有代表性的是:1982年,刘大杰结合企业实际使用酿酒的糖化酶剂和主要酿酒原料,以试验的方法证实淀粉质原料不蒸煮发酵的可行性,探索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制定工艺的依据;2005年马文超等对玉米生料发酵酒精进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创造了较好的基础。

2.2高浓度酒精发酵国内外研究进展高浓度酒精发酵的定义是以提高单位体积内发酵醪液中淀粉的含量,在适量的酿酒酵母菌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力求得到最多的发酵终产物酒精。高浓度酒精发酵与传统的酒精发酵工艺相比,高浓度酒精发酵具有如下最明显的优点:较高的发酵强度、可抑制酒精生产中杂菌的生长和增殖、能源消耗和用水数量同比大幅降低。ThomasKC报道说在20℃,酿酒酵小麦糖化液,可以产生超过21%的乙醇。北京市轻工业食品发酵科学研究所秦人伟等,用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和生产厂提供的26支菌株,采用浓糖化醪发酵,初筛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和驯化分离,筛出一支可以耐13%(v/v)酒精度的菌株。华子安等采用耐热、耐乙醇等处理方法对酒精酵母KJ进行驯化、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可以耐受38℃~40℃高温,且具有优良性状的酵母菌株KJ-1,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优良发酵条件。

三、生产过程的管理优化

3.1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使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监控和管理工业生产过程是现代工业技术的标志。为适应连续发酵的进行,使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协调、监控生产全过程,可实现提高乙醇产量、强化工艺控制、提高抗污能力、节省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等目标;可大幅降低生产过程中水、电、气的消耗,降低可发酵成本;可监控生产的各环节,降低有害废物泄露的风险。:

3.2培训高素质的员工目前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及环保意识均能满足生产需要,但对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知之甚少,主要是由于企业对清洁生产和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概念及知识缺少宣传,缺乏对员工主动参与清洁生产的激励,没有从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也是废弃物产生的原因。假若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培训并有相应的鼓励措施,相信企业在减少资源浪费方面将有大的收获。虽然酒精工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但从酒精生产全过程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潜力和机会,特别是存在着许多无污染或低耗费的方案。虽然目前酒精生产行业还存在的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但是随着社会对酒精生产良性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强,一大批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正不断涌现,相信随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逐步应用以及进一步完善,酒精生产行业必然会适应未来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工艺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锅炉焊接受热面管道氩电联焊

引言

目前在城市集中供热或新建居民小区供热多采用20~75吨的锅炉作为采暖热源,一般建设周期较短,基本上是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对于锅炉安装单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工期,锅炉受热面焊接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是保证质量和按期完工的重要保证。采用氩电联焊工艺将是最佳的选择,氩电联焊工艺具有焊接质量高、焊接速度快、射线探伤合格率高、焊工易于掌握等特点,而被锅炉安装单位广泛采用。

1采用氩电联焊工艺的优点

采用手工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罩面焊接工艺(以下简称氩电联焊)比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接工艺有以下特点:

a.焊接质量好,射线探伤合格率高

根据焊接工艺评定选择合适的焊丝、钨极、焊接工艺参数及纯度符合要求的保护气体,能使焊缝根部得到良好的融合,且焊口内表面光滑、整齐,不易出现手工电弧焊打底焊接时可能出现的焊瘤、未焊透和凹陷等缺陷。当进行射线探伤时,氩电联焊工艺的探伤合格率明显高于手工电弧焊工艺,而且Ⅰ级片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所以选用氩电联焊工艺更能满足锅炉受热面管道焊接的要求。

b.效率高、速度快、易于掌握

选用手工氩弧焊打底,由于氩弧焊为连续焊接工艺,而手工电弧焊为断弧焊,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同一焊工采用氩电联焊工艺和手工电弧焊工艺焊接同样的焊口,氩电联焊工艺的焊接效率是手工电弧焊的2~4倍,而且焊口成型好。在同样的障碍下氩电联焊比手工电弧焊更容易克服障碍。

c.工艺易于掌握、容易操作

熟练的锅炉压力容器焊工操作氩弧焊明显比手工电弧焊顺手,经过培训可以胜任焊接工艺要求的焊接部位,可以大大降低焊工的劳动强度,而受到焊工们的欢迎。

d.综合效益明显

经过某单位两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管道的焊接,我们综合测定发现氩电联焊工艺效益明显,比手工电弧焊可以降低施工综合成本10~20%,而且明显缩短工期。

2氩电联焊工艺

2.1工艺简介

某单位两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管道焊接选用氩电联焊工艺,焊接时采用V型坡口、对接,焊层一般为2~3层(可视管壁厚度而定),焊机选用ZX7-500氩弧焊机,焊丝选用上海电力焊丝厂TIG-J50、Ф2.5mm焊丝,焊条选用天津大桥牌E4303、Ф2.5mm或Ф3.2mm焊条。

2.2工艺参数

V型坡口角度а=65°±5°,钝边P=1~1.5mm,组对间隙b=1~2.5mm,焊缝两边20mm内清理干净露出金属光泽,管道对接时采用对口管卡定位对口。

氩弧焊打底参数:

规格

mm

焊丝

mm

钨极

mm

焊接电流

A

电弧电压

V

氩气流量

L/mim

Ф32×3

TIG-J50Ф2.5

1.6

80~90

12~14

7~9

Ф60×5

TIG-J50Ф2.5

1.6

80~90

12~14

7~9

Ф108×7

TIG-J50Ф2.5

1.6

90~100

12~14

7~9

Ф159×6

TIG-J50Ф2.5

1.6

90~100

12~14

7~9

Ф219×8

TIG-J50Ф2.5

1.6

90~100

12~14

7~9

手工电弧焊罩面参数(略)

2.3焊接检验

锅炉受热面管道焊缝在100%焊缝外观检查的基础上,按照GB3323-87进行射线探伤,探伤合格后进行锅炉水压试验,锅炉水压试验均一次成功。

某单位两台锅炉采用氩电联焊工艺射线探伤结果:

焊口规格

mm

射线探伤

一次合格率

Ⅰ级片比例

Ⅱ级片比例

一次返修

合格率

Ф32×3

94%

62%

32%

100%

Ф60×5

92%

66%

26%

100%

Ф108×7

100%

72%

28%

Ф159×6

100%

76%

24%

Ф219×8

100%

50%

50%

3结论

氩电联焊工艺对于锅炉受热面管道焊接是一种焊接质量可靠、经济效益明显、焊接速度快的焊接工艺,锅炉安装施工过程中可以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工艺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楚文化工艺美术漆器实用审美物存在世界

工艺美术是为生活的艺术。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先秦时期,楚人在偏僻荒夷的楚地,凭借着自己积极进取、革新鼎故的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体系,楚文化艺术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美感的风格,以致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为这伟大的创造而激动不已。在楚文化中,富于成就和特色,首属那美仑美奂的工艺美术,单就其中的漆器,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闪耀着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流逝的光阴,不但没有使它们失色,反到使它们越发璀璨夺目,那艳丽的色彩、流动的文饰、华丽的图案,无不折射着古代楚人工匠的卓越技艺与精巧才思,也沉淀了创作者的集体无意识。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后面,是民族自身的生存状况。当然,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关切,不是在感性的、理性的、或道德层面上的,而是发生在存在论境域中。它们同时也是在此境域中获得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与表征着艺术,为历史建基。

但是,它们被悬搁于高墙内阁之中,脱离了自身的世界,被人冷落,甚至遗忘,“存在自身具有的遮蔽性,也导致了这种遗忘。”1对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进行审美关照,就是要让其去蔽。只有当我们思考存在者之存在之际,作品之作品因素、器具之器具因素和物之物因素才会接近我们,亦即接近他们自身的本质空间。

工艺美术的出现,离不开民族生存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先秦时期的楚地,湖泊众多,森林茂密,气候温润,特别适合漆树的生长。长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式田园生活,使大自然之风物已渗入到楚人的生活与文化之中。他们把漆树粘稠的分泌物涂在器具上,以使其光滑、耐腐。一般的文化只是存在者,从这种文化存在整体去探寻存在者,是一种文化的形而上学,只有切入到文化所关联的民族的历史性此在,才能揭示艺术品的存在纬度。漆器的出现,也是远古人民长期接触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它是发生在存在论上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表现。

就构图而言,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很多是模仿自然的图案,如动物、植物、天象等,还有人们劳作、娱乐的生活场景,还有许多抽象出来的图案。楚文化中的崇火崇凤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凤是原始先民从鸟中抽象而成的图腾,在工艺美术中多见。战国时期的漆双凤鼓,用双凤作为鼓架,两兽作为鼓座,以双凤首悬一圆鼓,造型优美,生动可爱。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彩绘漆内棺”,棺身两侧壁板均有黑漆绘制的一堵“回”字纹样格子门,在门两侧站着执戟持戈的神鸟、神兽。足档中部绘有一“回“字纹窗户,窗户周围及棺身外壁遍布姿态各异的龙、蛇、鸟、兽等图案,多达900多个,整个构图神秘又浪漫,俨然一副神灵保佑地宫的画面。

原始的漆器作为先民们不自觉的“艺术品“,把天地人与信仰旨趣聚集于一身,被聚集的每一方都在作品中展开游戏与嬉戏。在这些纯朴天真的作品里,浸润着乡土的情感与气息,对故乡与家园的眷恋,对天地的敬畏,对神的奉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作品是关涉到其所关切的世界的生活方式。”2

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制作主要是以作坊和官府所设工场的形式来组织完成的,这些技艺世代师徒言传身教,口耳相承。这些技艺介于纯艺术与技术之间,是熟练的技艺与精工细做的产物。远古时期,艺术与技术不可分离,后来技艺则是分离后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工艺品的品质。

漆器的制作就是一个技艺要求很高的过程。从工种分有素工、髹工、画工、上工、铜扣黄涂工、铜耳黄涂工、清工、造工、漆工、供工,实际上,从制胎到制漆,供漆、作底、髹漆、彩绘、镶扣、镏金直到最后完成,都每步必须,可见漆器制作的繁复与精巧。在实用的要求下,工艺美术除了坚固耐用,还要美观。实用对象又是审美对象。漆器装饰性的表现也是丰富多彩,除了颜色绚丽多变外,对漆饰也要求甚多。有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樨等,对于每一道漆层的厚薄都有严格的控制。如剔犀的雕镂外,要露出朱黑相间的色彩,剔彩则要露出几种不同的漆色,即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记载:“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有锡胎者,有红花黄地,二色眩观。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夺可观,传世甚少。”3工艺繁复、精雕细刻可见一斑。作为具有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在创作者的拿捏与把玩中,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但是某些实用对象却要求人们的眼睛去看他们。尽管他们仍是实用对象,它们却用自己的装饰方式在想方设法讨人喜欢了。”是否具有观赏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是区分工艺美术与一般制造品的重要标准。即使如此,自然性与实用性之于审美的工艺美术,仍然是规定性的。在工艺美术的制作中,人手凭借一些特定的工具或器具完成特定的工序。在这一制作过程中,牵涉到人与物的关切。这些物包括被摹仿的自然物如动植物,以及用于描摹这些自然物的质料。制作者依凭自己的摹仿外,还融进了作者的想象。楚文化中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凝重中洋溢着几许生气,流淌着这些艺术本身的生命。其中的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制作者在制作中将物置入了工艺美术作品之中,如此顺手,以至于这些物或材料似乎根本不存在,从未受到过打量,也没有被意识到,在使用中,未能使物敞开。同样,处于对象位置上的物,即被关于物的流传的、流俗的观念所束缚,又与人相距太远,处于幽闭之中。进入作品中的物,已成为作品它即不同于自然物、器具,也不同于手前之物、手上之物。作品中的物,为物性的敞开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这些楚文化中美仑美奂的漆器,被搁置在那些安静而又隐蔽的角落,不在占据人们的视角,离开了人们的思维,这种非本真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物之物性自身被遮蔽,偏离了其存在的境况,那么,追问存在者之存在,亦即思存在,就是我们使遮蔽着的存在如其本性地显现出来的途径了。

从漆器的产生到成熟的几千年历史中,它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主要用于实用的生活用品,另一个走向了专供宫廷贵族把玩的摆设装饰品。制作技艺也不断走向精巧。如后期明清时期的镶嵌工艺,金漆工艺都使得漆器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艺术乃是根本意义上的历史。这些洋溢着鲜活的生命韵律的漆器,汇集着原始先民的心智与才华。现在,已无从追问创作主体,他们早以消融在了历史文化之中,没有突显出来。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和无数个创造着灿烂的楚文化的劳动人民融合在了一起。在这悠久的楚文化背后,却包含着一个世界的建立。

漆器本身就是一个物的世界,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物进入了作品的世界。只有当我们本身摆脱了我们的惯常性而进入作品所开启出来的东西之中,亦即穿越透过美的诸要素与实用的规定,通达作品之本身,一个作品才是在其现实自身的作品,这个世界才是一个敞开了的世界。“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者之存在。”4在对漆器进行审美观照时,我们要将其去蔽,原始先民的生活世界向人们敞开,并显现出来。作品之为作品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同时张开了世界之敞开领域,亦即敞开了作为独特存在者的人的世界,使人们回到其本身的生活世界之中。在这里,我们工艺美术世界看到的是楚文化包罗万象的情态,或者说是一种造物的方式,一种人的生活方式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形式和人类远古文明的存在方式。

在艺术现象学领域中,一切审美的活动都是有作品“面向实事本身”的,“它排斥中介的因素,把直接的把握或这个意义上的直观看作是一起知识的来源和检验一切知识的最终标准。”5因此传统的审美标准在其语境是行不通的。在现代艺术现象学中,“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漆器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美的世界,更是一个与原始先民生存状况相关切的生活的世界与情感的家园。

作品之成为作品,是真理之生成和发生的一种方式。“真理已自行设置入作品中”。6因此敞开作品所包含的世界,对于人类极其重要,这是因为,“因此根据现象学的解释,正是世界的开放性界定着人类。”7敞开了一个世界就是走向了真理,人类才能实现自由。

主要参考书目

1.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2、4、6.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

3.高丰.国器物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

工艺管理论文第4篇

在导管的设计阶段以及对导管的制造阶段并不能做到相互结合,而且在导管的装配阶段并不能够根据前面的2个阶段的工作信息顺利地开展进行。而且在导管的设计过程以及对导管的制造和装配过程中都没有专业、合理的软件,系统间有关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的有关数据的传递不够及时、有效,使得信息的采集和共享不能很好地实现。由于导管弯曲工艺的工作原理比较繁琐,而且当前的大多关于导管弯曲工艺的工艺参数来自于传统制造导管的经验。不能做到对导管弯曲工艺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这些都使得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的发展进程变得很慢。在制造导管的过程中,企业缺少相关的数据库系统,以此来支持整个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的集成系统。为了解决以上几个突出问题,我们应该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导管工艺知识管理技术结构建立模型、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管理应用技术等的详细内容,深入研究了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管理技术,以此来提高导管数控弯曲加工的效率,加快导管数字化制造技术的进程。

2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分析

2.1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分类

在对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分为2类,一类为导管数控弯曲工艺重用型知识,另一类为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决策性知识。

(1)导管数控弯曲工艺重用型知识

导管数控弯曲工艺重用型知识就是关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领域、性质、求解的环境和目标等方面的知识内容。重用型知识包括导管数控弯曲工艺标准工艺术语、机床基本信息、标准工艺规范、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实例等方面的知识。

(2)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决策型知识

决策型知识就是导管弯曲数控工艺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导管数字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推导出相关的结论以及研究出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相关规律的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决策型知识包括导管成型工艺规则、制造资源选择规则、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的成型质量标准等等。

2.2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表示和储存模型

对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表示和储存模型的创建,应该采用相关知识的关系来构建关系模型,采取面向对象技术与生产式规则相结合的方式。导管数控弯曲工艺重用型知识的表示和储存模型对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重用型知识的表示和储存模型的建立,应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将导管数控弯曲工艺重用型知识表示为相互独立的而且能够很容易就搜索获取的知识元对象。

3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管理技术结构模型的建立

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管理技术的功能结构组成包括知识源、导管制造工艺知识获取、导管制造工艺知识库、导管制造工艺相关知识的检索和系统接口等。

3.1知识源

对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管理技术结构模型中的知识源,其主要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数据库、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资源库、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知识资料手册、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的试验数据以及其他生产系统产生的生产工艺数据等。

3.2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知识的获取

(1)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自动获取

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管理系统采用相关的知识获取方法,直接从信息源中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以此通过管理系统自身的运行过程中经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自动获取新的知识和定期的更新。使得建立的知识库能够有良好的性能。常见的自动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获取方法有对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的自然语言的理解以及通过机器的自身学习等等。

(2)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交互式获取

交互式获取就是通过人与相关机器设备互相结合的形式以此来自动获取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经由相关操作人员将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秋去,以达到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自动获取的目的。这种交互式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专家的熟练实践经验、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的相关部门设计的导管数控弯曲工艺方案和工艺规程等等。

3.3知识库

知识库主要由事实型知识库、决策型知识库、重用型知识库、工艺资源知识库、可加工性分析推理机、机床选择推理机、实例推理机等组成。

3.4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知识的检索以及系统接口

对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集成系统的每个分系统来说,要求它们倒要可以通过用户接口来进行在导管数字化制造工艺的实例基础上的推导、加工方法决策以及对导管制造机床选择的决策等等,以此来实现导管数控弯曲工艺过程中的智能化;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相关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对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知识检索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这些可以通过对这些导管数控弯曲工艺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来实现。而且为了能够让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相关操作人员能够适应相互配合工作的制造模式,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得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能够有在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相关操作人员间互相交流、学习,使得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相关操作人员具备更好的作业能力。

4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管理应用技术

4.1以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关系数据模型为基础的推理技术

对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的制造企业来说,他们应该在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关系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关系运算能力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一些措施来完成复杂的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的推理过程,进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向智能化发展的目的。

(1)以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关系数据模型为基础的反向推理技术因为导管的最终成型的形状已经知道,所以在进行导管设计时的加工性分析时可以用反向思维的推理技术来进行导管外形的设计决策。可以根据初始设计的导管形状参数,以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数据库和知识库中储存的导管加工工艺规则,通过以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关系数据模型为基础的反向推力方法,进行相关方面的修改,最后达到加工要求。

(2)以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知识关系数据模型为基础的正向推理技术因为在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的规划过程中,有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弯管机,再加上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制造资源库所能提供的弯管机的加工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采用正向的推理技术来选择,选择导管的制造资源,并把合适的弯管机提供给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的相关工艺操作人员,让他们自行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弯管机离来进行制造生产。

4.2以导管实例为基础进行的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参数的设计

与传统的机械设备加工不同,导管数控弯曲加工的质量好坏要受到导管的设计参数以及成型过程中所使用的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一旦被加工导管的设计参数确定以后,那么导管的成型工艺参数就成为了导管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以导管实例为基础进行的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参数的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导管数控弯曲工艺参数的不稳定性和工艺参数的不成熟设计规则、计算公式。通常对于导管数控弯曲工艺的相关参数的设计步骤可以分为:设计导管实例库结构、实例检索、实例选择、实例调整、工艺结果评价。

5结束语

工艺管理论文第5篇

在模具制造企业中,很多老员工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出去,而且员工在模具制造上的交流较少,这种情况不利于模具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在开发模具制造工艺相关的知识管理系统中,不仅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去鼓励员工将自己的经验技能分享出来,并且要鼓励在这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平台进行模具制造知识工艺的探讨交流,从而在这种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提高模具制造工艺水平,并进一步创新模具制造工艺。

2及时淘汰落后的模具制造工艺

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促进模具制造工艺知识的动态更新,及时淘汰落后的知识。落后陈旧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很可能已经阻碍模具制造工艺的创新发展,影响新技术的实践和应用。因此及时对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进行更新,有利于模具制造员工及时了解模具制造工艺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及时改进自身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3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

3.1获取模具制造工艺知识部分

模具制造工艺相关的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获取到充足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才能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这个基础部分主要是从以下途径获取模具制造工艺知识:首先是对模具工艺专家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有些陈旧落后的经验要予以剔除,对于积极有效的经验进行保留;第二是收集相关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比如国内外的先进模具制造工艺,一些还未开始应用的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当然也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模具制造工艺标准和模具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第三是企业内模具设计部门制定的模具制造方案、图纸、规格等相关的模具制造工艺文件;第四是模具产品的使用情况,尤其是保养、维修、回收等方面反馈的知识,以及模具产品在当前市场上的生命周期。

3.2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转化与加工部分

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转化与加工是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转化与加工部分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进行筛选和分类整理。合理完善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可以直接纳入计算机数据库中,供员工检索使用。但是一些不完善的模具制造知识必须要适当转化与加工,比如改变其中的数据误差、规格不符等情况,使该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具有实用性。对于一些国外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要进行必要的翻译处理,并且在进行试验后才能放入到知识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在日常维护中,要经常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更新,确保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的全面性和先进性。

4结束语

工艺管理论文第6篇

1.1装配单元确定

知识装配单元[6]是由多个零件或部件通过配合、连接等关系组成的一个不可自发分离的子结构,而且这个子结构不影响原装配体中其余零件的装配。配合关系是装配特征之间的配合方式,如平面配合、柱面配合和锥面配合等,而装配特征[5]是零件表面上参与装配活动的区域,主要由形状特征、材料特征、运动关系和位置关系组成。连接关系是用于定位和传递零件之间的几何约束的结构。若干相同类型的连接件同其所连接的普通零件以及相应的附件所组成的集合称为一个连接组件。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装配单元主要取决于装配基准、配合关系和连接方法三方面。

1.2装配工序确定

知识装配工艺过程[7]是装配人员按照产品的装配顺序,通过一定的装配操作,按照指定的装配路径并在保证装配精度要求的情况下高效率、高品质的完成产品装配的过程。装配顺序是装配工序中各零部件进行装配的次序,是产品装配的重要依据。如果装配顺序选取不恰当,将致使装配操作不断重复,造成装配一次成功率降低并极大的浪费装配资源,延长产品的开发周期,直接导致成本的增加。装配操作是指将零部件组合在一起而进行的清洗、定位、连接、调整、修配、检验等操作。装配工序划分是将装配工艺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以保证装配生产的平衡,提高生产效率。由上可见,装配工序确定主要取决于装配顺序、装配操作、装配夹具、装配路径四个方面。

1.3装配资源使用

知识机械产品装配规划中使用的装配资源主要由工具、夹具和量具组成。工具的选择主要根据螺纹紧固件的类型及其公称直径和装配现场拥有的工具资源确定。量具的选择主要根据装配精度要求及装配现场拥有的量具资源确定。由于机械产品的装配过程中使用的夹具基本上因产品不同而不同,很少能重用,因此本文中将夹具认定为与具体产品零部件相关的属性,而不将其包括在装配资源中。

1.4基本装配工艺

知识基本装配工艺知识是指一些标准操作规范,这些操作规范不会因为产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只与具体的装配操作相关。这些装配操作规范包括清洗、防松和胶接。清洗是为保证装配品质及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待装配的零部件进行的操作。对于不同的零部件材料采取不同的清洗方法即选择不同的清洗参数。螺纹连接在冲击、振动和变载荷作用下可能自松,因此要根据具体的产品使用环境及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松方式。胶接是工艺简便,不需要复杂的工艺设备的连接操作,但是合适的胶接剂组分、固化压力、固化时间、固化温度的选择对胶接品质至关重要。

2基于本体的装配工艺知识表达

知识表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使用较多的知识表示方法[8]主要有: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法等。本体作为构建描述领域知识模型的方法论[9],它对领域内的概念模型进行了明确说明,而且可以支持粒度小、语义复杂的概念模型创建,这些特点正适合表达有不同细节需求的装配工艺知识。基于本体的表示方法对知识表示语言中的建构和约束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支持本体的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同时,作为本体描述语言的OWL[10]可以方便的映射到数据库,为本体的存储提供了方便。因此本文将采用基于本体的知识表达方法来构建装配工艺知识。基于本体概念的装配工艺知识构成图如图1所示,由装配单元、装配工序、装配资源和基本装配工艺四个本体组成,每个本体又划分为若干粒度不同的下级本体。a)装配单元知识本体使用零件和连接组件这两种最基本组成单元来描述其构成,任何装配单元都是通过连接组件将零件连接起来形成不可自发分离的装配结构,装配单元的特征由零件的特征形成,零件的形状特征和材料特征是零件独立的特征,它只与零件本身有关,而零件的运动关系、位置关系和装配精度是零件之间的特征,它由多个零件共同决定。零件特征构成了装配单元的结构特点,也是装配工序规划的出发点。b)装配工序知识本体由装配顺序、装配操作、装配路径描述,装配顺序确定装配单元中零件或连接组件的装配秩序,装配操作决定将两个零件装配在一起进行的各种操作如先定位再连接,装配路径确定装配操作的方向。对于装配工序中所需使用的装配资源将单独在装配工装中进行描述。c)装配资源知识本体装配资源知识本体由装配工具和装配量具组成,装配工具是紧固连接件时需要使用的资源,装配量具是保证零件装配精度时使用的资源。d)基本装配工艺知识本体基本装配工艺知识本体是标准操作规范的描述,对于某类型机械产品的装配,主要考虑防松、清洗、胶接三类常用基本工艺。防松工艺主要用于螺纹连接件,即在有螺纹连接件而且有防松要求时就需要相应的防松操作规范。清洗工艺主要用于零件或连接组件装配前操作,具体清洗工艺的选择要取决于零件类型和污染物的种类及污染程度。胶接基本工艺的选择要根据被连接件材料、连接要求及环境决定。

3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实现

3.1系统架构

本文建立的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对装配实例知识、装配资源使用知识和基本装配工艺知识进行管理,建立了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库,以提供给用户进行知识重用,其中装配实例知识由装配单元确定知识和装配工序确定知识描述。以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库为基础,该系统提供了装配实例检索、装配资源检索、基本装配工艺检索和装配工艺知识录入界面,实现了用户对相应知识的管理。装配实例知识的管理将产品的装配过程进行管理,以供工艺规划人员规划相似产品时进行查询、学习和借鉴,提高装配规划效率;装配资源使用知识的管理将螺纹连接件或装配精度对应的装配资源进行管理,便于工艺规划人员快速查询,得到符合实际的需要使用的装配资源。基本装配工艺知识管理对防松、清洗、胶接工艺知识进行管理,为工艺规划人员提供标准的装配操作规范。

3.2面向装配规划的装配工艺知识应用

以台钻Z4006-A主轴箱部件装配工艺规划为例说明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于主轴箱部件,装配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辅助规划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辅助装配工序确定;二是确定需要使用何种装配资源;三是确定标准操作规范。在规划台钻Z4006-A主轴箱部件装配过程前先学习以往相似产品装配过程,可以通过装配实例知识检索得到如下相似装配实例,通过学习借鉴来辅助Z4006-A装配工序确定,如图3(a)。台钻Z4006-A主轴箱部件中采用了M5×25的开槽沉头螺钉连接刻度板和主轴箱,因此需要确定紧固该螺栓的工具,可以通过装配工具检索辅助确定装配工具资源使用,如图3(b)。主轴箱部件中垫块的装配有平行度为0.1mm的精度要求,因此要确定测量其装配精度要求的量具,可以通过装配检索辅助确定装配量具资源使用,如图3(c)。由于主要轴箱部件使用过程中存在振动,因此需要对起连接作用的开槽沉头螺钉进行防松,通过防松工艺检索确定合适的防松标准操作规范,如图3(d)。通过利用系统提供的装配工艺知识,并结合三维装配过程规划软件,最终实现台钻Z4006A从装配工序规划到装配资源使用再到基本装配工艺应用的辅助规划,形成装配技术要求等文字信息和三维装配过程动画为一体的装配工艺文件,图4所示为主轴箱部件的装配工艺指导界面。

4结论

工艺管理论文第7篇

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获得人类的灵气。自然界就被赋予人的意义,出现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动的世界,"文化"也就开始了它的一发而不可止歇的生命运动。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打磨石器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成就的这件包蕴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这种文化诞生于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之中,可以称之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的需要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就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文化的概念也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而被赋予越来越复杂的内涵。但有一点,即人类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没有改变。

一部人类的文化史,无论哪个地区和民族,可说都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人类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为工具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艺术"和"审美"的考虑,而完全是出于"劳动",利于"生存"的实用目的。也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1856-1918)提出的"实用先于审美"。因此,从最早的意义上讲,造物活动是综合的、笼统的、实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为物质出现,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作为物质的存在,就会对人产生精神的影响。在"劳动"、"生存"的实用目的达到以后,就开始了附加上"艺术"和"审美"的考虑,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为造物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中,随着人类进行"艺术"和"审美"考虑的越来越丰富,人造物作为它原来的载体已不能充分满足了,便逐渐从中派生出、分离出现在所谓的"纯艺术",由此形成艺术文化,譬如独立欣赏的绘画。以致出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为原发性的"母型"并没有被解体,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而此时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获取一种自然界中本来所没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动生存的开始,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种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之上未经分解的文化,带有原发性和综合性。张道一教授在造物艺术论中把这种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离的文化称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纪的造物艺术》一文中说: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说法,多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的。……严格地说,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纯''''物质文化'''',而是带有文化的综合性,我称之谓''''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为多元之前,一种最早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和生产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而是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发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发展同步,又合着生活的脉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为例,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不难看出,尽管技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它的制作、式样、用途也随之变化,而且能够看出各代陶瓷和品类式样上的风格差异,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物,但上万年来并没有中断。由文化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艺术上和美学上的综合性。我们所要研究的''''造物艺术''''及其设计,正是指这一类的文化。"

作为本元文化的造物文化从其出现的时候就具有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实用功能的发挥是个体的,而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整体的。

而造物艺术文化从它形成起就具有了造物文化的性质。前苏联学者卡冈认为,艺术文化从文化形态上是不同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由此,他将整个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是指从自然向文化的转化,包括物质生产的产品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由精神生产创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两者是互为的。而艺术文化则是这两种文化有机互融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的这种特殊的精神--物质完整性导致了:定形于艺术活动周围的艺术文化不能纳入精神文化的界限内,它在文化的空间中既区别于精神文化,又区别于物质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就是说,艺术文化的内部结构具有特殊性,既区别于精神文化的结构,又区别于物质文化的结构,因为它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这里卡冈所说的"艺术文化"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如今已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彩。高尔基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一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品类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无法从同一个角度进行分类。一般的艺术,是"纯然"的意识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起着认识、教育和审美的社会作用,是易于辨别的。但是也有的艺术门类,并不纯是意识形态,它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影响着人的精神,这就是造物艺术。造物艺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适应着物质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的艺术。造物艺术也就兼具了造物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特征。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用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对这些人造物的"母型"地位也就漠视了,把这种造物文化简单化地归入"物质文化",斥为工匠之作,并排除在艺术与美学之外。特别是我国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造物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正是我国这种传统的"重道轻器"思想的沿袭,在实践上强烈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及产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左右社会和人们心态的物质力量;而在人们观念上却又鄙视这种工肆之人的艺术劳动,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我们不能否认造物艺术文化的本质。造物艺术文化是艺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又是艺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视觉艺术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造物艺术文化的不断积累,才将人类的艺术文化逐渐充实丰满,才将人类的文明高高托起。

我们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人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完全独立生存。人类的祖先就是这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类的生存受到当时人们的意志难以改变的、复杂的法则的支配。在自然中固定着自己的位置,不能从自然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当时,人们依靠树木的果实、优裕的自然而维持生命,遇上严酷异常的自然灾害时,只有冻死、饿死。这样,自然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是绝对的条件,同时,有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人类便开始努力,尽可能逃避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以便更容易生存。人类变得有意志和自然相对抗了。拒绝由自然来摆布本身生存的一切,开始作用于自然而又改造自然,对此,人类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出了应称为第二自然的人工环境,借此,从自然的直接的异动中逃避出来,开始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生存的某部分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因此,不管自然环境如何多变,随着创造出适应多种情况的人工环境,人类便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生存。人类创造了制服猎取物的武器,创造了满足各种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最初是靠手,尽管所用的材料也往往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自然的材料,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保留着打击痕迹的人类第一件工具的石器中,却能看出,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制造出了最顺手的和最能发挥功能的造物艺术。"可以把一切意识性的、物象化的、符合某种目的的物品都称为产品设计。若一般通俗地说明的话,即,把具有目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实体都可称为产品设计"。这些造物艺术都是手工产品,因此,也可以笼统地称为工业产品设计。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巧的熟练,所使用的材料既有取自自然的,也有人工制造的。譬如说,制陶术的发明,是人造物由物理的性质向化学的性质扩延的一次大的成功。人类从此不仅能改变天然物的形态,而且能利用火对粘土的烧结,改变材料的性质。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是烧制出规整、饱满的陶器。从而开扩了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和及其性质,艺术的手段可以轻而易举的被体现,只不过当时的工业概念仍然是手工业。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造物艺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融合,并在20世纪初凝聚成为工业设计,并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得以确立,工业产品设计才成其真正意义。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

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

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的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不断的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于是,工业产品设计将人类完善自己制造产品的努力从个人性的劳动转变为专业化的社会性劳动,变为运用社会的宏观力量控制和优化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的浩大工程。这意味着,人类已不满足于将生产力的发展仅用于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人类已觉悟到、并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艺术手段去拓展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空间,以求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

前"全苏工业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尤里·苏罗维夫曾把工业设计评价为人类的"第二文化":"从属于文化,即由各种产品创造出来的''''第二文化'''',反映了由社会经济体系、意识观念的差异和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全部结果的复杂性以及冲突。将工业设计这一行为和其成果(产品)内潜的长处和短处,与社会经济的形式及其设计所适应的社会文化分开来考虑,这已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必须依赖具体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本身,也创造了文化。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也就是用艺术的语言(造型语言)体现造物文化,是艺术质的造物文化活动。在艺术质的造物中,艺术因素是一种本质的要素,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将使这种造物更具文化的意义和深刻性。

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只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狭隘范围集团的要求而生产,而是以广阔的市场为目的。在加工技术机械化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也不断产生了,过去不存在的各种工业产品渐渐进入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过去不曾有的艺术手法纷纷显现于工业产品之上。工业产品设计向全社会生活普及和渗透。如今,塑料、汽车和电视,在现代生活中深深扎下了根,而我们却已忽视了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文集(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351页。

2.陈筠泉、刘奔主编.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4页。

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7页。

4.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页。

5.卡冈.美学与系统方法.89页。

6.张道一主编.工业设计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30页。

7.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论语.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32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页。

10.(日)大智浩、佐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