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航天科技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2-02 12:46:08
航天科技论文

航天科技论文第1篇

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刘高倬及珠海市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雷凡培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旨在为国内外航空航天界人士搭建一个平等开放、充分交流的平台,对于深刻认识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趋势,促进更为广泛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飞速发展,航天产业发展壮大,人类航天文明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以航天高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成为推動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航天大国,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发展方针,把科技进步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科学规划航天发展战略,大力推動技术创新与工程研制,为航天高技术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他表达了中国航天愿与世界各国深化交流、携手共进,积极探索和平利用太空的热切愿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丰碑,探索实践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为题,介绍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秉承造福人类、航天报国的信念,坚持战略引领、自主创新,全力实施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工程,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并取得成效的有关情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红卫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发挥航天系统工程技术与管理优势,服务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报告。在报告中,高红卫以航天科工运用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服务于流行疾病防治、水利安全、粮食安全等为例,阐述了航天技术是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他指出,以航天技术为基础、以系统工程技术与管理为载体的航天成果转化,已经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

航天科技论文第2篇

航天科技集团专利项目获国际大奖

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于2012年11月9日~12日在江苏省昆山市举办。该届发明展览会以“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为主题,以“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展示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项目参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5个专利项目参加总装备部国防知识产权局展团参展,经大会组委会评审,集团公司获日内瓦国际展览发明专项奖1项、本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银奖1项。其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基于东四平台的委内瑞拉一号卫星》项目获日内瓦国际展览发明专项奖,并获本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杭文)

中俄合作人体安检成像技术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与俄罗斯威尔斯公司(velsys,LL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后,双方将在太赫兹/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最终实现该技术的产业化,为中俄两国加强科技领域合作,联手参与国际竞争开辟一条新道路。

据悉,作为新一代人体安检技术,太赫兹,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技术已被业界视为反恐利器。运用该技术的产品设备对人体无伤害,操作方便快捷,可实现隐蔽成像。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和英国实现了该技术的产品化,产品设备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机场、军事机构等场所推广使用。(杭文)

西安航天基地11个重大项目开工

西安航天基地一批涵盖工业、总部研发和城市配套三大领域的11个重大项目近日开工奠基,项目总投资达91.48亿元。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极大地强化西安航天基地产业布局,加速推进该基地由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跨越发展。

开工项目包括5个工业项目、4个总部项目和2个商业配套项目,其中,5个工业项目总投资36,66亿元,预计实现年产值88.04亿元;4个总部项目总投资41.86亿元,预计每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29.7亿元;2个商业配套项目总投资12.96亿元,预计每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4.84亿元。(杭文)

航天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论坛在大连举行

近日,以“探索航天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寻找未来经济引擎”为主题的“2012航天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在大连举行。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的众多航天专家就航天技术、理论和实践如何与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航天科技应该怎样转移转化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以及航天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由一个总论坛、五个涉及航天领域各个产业的平行分论坛组成。分论坛涉及卫星应用产业、航天科技与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航天科技与微电子、航天科技与新材料等领域。(杭文)

航天科技论文第3篇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二四二医院主办的全国性部级学术期刊,1990年创刊,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月刊。国内刊号cn23-1379/r,国际刊号issn 1005-9334,邮发代号14-8,每月10号出版,每期12元,全年定价144元。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先后被选为:

    ①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②中国科学技术核心期刊;

    ③黑龙江省优秀期刊;

    ④全国性临床综合医学及特种医学优秀期刊;

    ⑤曾被选送参加在德国莱比西举办的国际书展,并获金奖等。

    被以下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

    ①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②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③万方数据库等。 

重要通知

本刊从2011年1月始更名为《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原名《航空航天医药》请登陆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 

办刊方针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航空航天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突出航空航天工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有关的医学科研,组织交流航空航天医药卫生基础理论研究和疾病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及科研成果,其主要任务是对航空航天医药的有关范畴,测重于航空航天工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一般临床医学、进行航空航天工业卫生、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的科研成果报道与学术信息交流 

期刊简介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0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二四二医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4-8,(自2009年7月起已经改为月刊)。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301004070005。 

主要栏目

专题讲座、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研究生园地、卫生事业管理、医学综述、护理园地、经验论坛、调查报告、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个案报道、医药新动态。重要栏目说明: 

专题讲座:每期将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针对性的对某一项医学研究的科学分析与总结。 

论著:以报道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国家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 

基础研究:报道获部级、省市级医药卫生获奖成果。 

研究生园地:专门刊发学校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所撰写的学科论文。 

卫生事业管理:主要刊登科学化医院管理的论述性文章。 

医学综述:主要刊登作者对跟某医学领域一些重点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 

临床研究:主要由临床医生应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治疗方法,通过分析一定数量的病例进行科学分析总结,介绍诊疗经验。 

航天科技论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航空航天科技

Aeronautics and aerospace of general education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也将航空与航天(也有的学校称为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技术博览)作为通识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和体会,并参考欧美高校开设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探究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社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高校里专业调整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航空与航天课程在我国一直是航空航天专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1,2],其目的首先是为学生未来从事航空航天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培养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专业导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 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航空与航天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专业课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好航空与航天课程,掌握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开阔思维。

3.2 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4 结束语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宏观任务、飞行过程及定性的知识方面,让学生通过对航空航天探索过程的学习,认识“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的内涵。真正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军事水平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了解航空航天先驱们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辉煌的航空航天历史。而不应该过多地描述技术及其材料性能分析、机构设计、通信与仪表等工科技术的细节。特别是对于基础理论的要求,应该建立在普及教育的数理化基础上,尤其注意不要作为专业导论。希望改革后的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虎.“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07(7):78.

[2] 邢琳琳,马文来.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57-258.

[3] Orillion M 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nd student outcomes: The case of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at a research university[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2009,58(1):1-18.

[4]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金娟琴,谢桂红,陈劲.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44-45.

[6] 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63-66.

[7]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曾开富.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学科布局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135-143.

航天科技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媒体;航天科普;移动互联;航天科工海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176-04

1 1956-2016:航天梦 中国梦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不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成就。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将替代原来的长征2、3、4号火箭,成为长征家族的绝对主力。11月,长征五号火箭首飞,是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这60年间,“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玉兔号月球车”“北斗导航卫星”“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都深深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与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公众对航天技术的认知相对较少。航天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运载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因为航天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具有性质,对公众来说,航天领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近年来,大众媒体对载人航天工程、探月计划等事件大量报道,引起公众对航天科学的关注。

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这对航天科普提出新的要求,更是航天科普的新机遇。

2 新媒体: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新宠儿

2.1 新媒体特点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即媒介形态本身意义比其所承载的内容信息更重要。新媒体的平台包括PC互联和移动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移动化、低门槛、开放性、共享性、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它打破了时空,形成了许多亚文化社区,从而社会化媒体、自媒体应运而生。

2.1.1 信息呈现形式多元化

可视化技术、视频直播技术、VR、AR、弹幕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呈现的方式更加多元,更加具有冲击力。单纯的文字、声音、影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媒介融合背景之下,信息呈现方式须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呈现,打破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加大对各感官的刺激。

2.1.2 传播主体多层次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公众的传播话语权。除主流大众媒体传播信息以外,普通大众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进入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国家、企业、组织、媒体、个人通过开设自己的社交平台公众账号都可以成为传播的平台。

2.1.3 传播方式散弹化

现在的信息一经发出,就会借由传播节点快速传播,传播速度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微信、微博的传播就是典型的散弹化传播,遇到突发社会事件,就会出现刷屏现象,这种传播威力巨大,能够引发社会热议,引起关注。利用得好,可以对传播起到助推作用。

2.1.4 受众更加主动化

受媒介技术的影响,传播模式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转为互动传播,受众也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信息的定制化服务和个性化推荐越来越受到欢迎。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推广和质量会影响受众的选择。

2.2 中国网民超半数,移动端集中

2016年8月3日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

互联网的信息海量化,公众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网民数量增加,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节奏加快,在移动端获取信息的需求在增大。

2.3 网络成公众获取科普类信息第二渠道

传统科普的渠道主要通过科普图书、科普图谱、科普专栏等,这些是我们科普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的载体主要是期刊报纸杂志及其数字化形式。除此之外,视频化、社交化、游戏化和虚拟化的科普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线,如观看网络科普类的视频节目或公开课;在论坛、社交网站上交流讨论科普知识;玩有关科普内容的网络游戏。

2015年9月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的公众(53.4%)利用互联网基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超过了报纸(38.5%),仅次于电视(93.4%)位居第二。公众参观过各类科普场馆的比例依次为: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22.7%),自然博物馆(22.1%)。公众通过科普设施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机会增多,对科普设施的利用率较高。

新媒体及时、便捷、信息内容丰富;电视覆盖范围广泛,对技术、教育程度、经济要求较低。城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传播工作者要注意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群体不同地区来进行传播。

3 我国航天科普传播现状

3.1 开源与共享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知识每天都在以几何级数量增长,不再是单纯依靠个别机构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了。信息社会里信息爆炸,引发了管理危机。航天科普知识也一样,新词汇、新技术、新文化日新月异,纷繁复杂。众包众筹是互联网的一种解决方式,利用大众的力量来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知乎、分答都是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的开源与共享,共同编辑,共同校对。

3.2 注重垂直化、精准化

互联网内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容更加精细。精准化推送,这些信息才会被受众所接受。在网络上,大众是一种族群的存在,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他们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建立自己的论坛、贴吧,科普网站也越来越注重专业化和垂直化在某一科普领域深耕细作。在互联网时代,航天迷开始建立贴吧、论坛,也有少量的垂直网站。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手段。虽然这些词被炒得火热,但是科普传播领域相对欠缺。另外大数据也不是万能的,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结合大数据和小数据的优势。

3.3 航天科普传播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只有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才能达到更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国外的科普传播机制是政府、企业、大学、学术团体和社区、媒体、博物馆等共同建构起来的。我国的科普传播机制一般是以政府、事业型研究所、博物馆科技馆为主要机构,企业、大学、社区、媒体的力量相对较弱。虽然新媒体技术如火如荼地发展,科普工作的联动机制相对较弱,应该联合媒体的力量,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平台开展科学传播,并实施定制性传播推送,用科普视频、科普动漫、科普微电影、科普图片、科普文章等进行多形式化的展现,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航天科普作为科普传播的薄弱环节,传播机制的联动性更为不完善。

3.4 航天科普传播产业缺乏互联网思维

科普传播虽然具有公益性事业属性,但是并不与市场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互联网+思维正在变革许多传统的企业,科普传播产业也可以借力互联网,把科普传播做得有声有色。

故宫博物馆开设了故宫淘宝,开发了一系列的周边产品,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不仅引起广泛传播,还引起公众对故宫文化的兴趣,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以雍正系列的周边产品为例,入选了虎嗅网“2015最受尊敬的脑洞”年终评选。传统与时尚、严肃与戏谑、“高大上”与“软萌贱”奇妙融合。同一个时点。故宫淘宝系列产品的成功,也告诉了我们航天科普传播如果有好的创意,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是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的。

4 新媒体环境下航天传播优秀案例

4.1 “丑得惊动了团中央”的航天科普海报

2016年4月19日,“中国航天科工”在新浪微博上了两幅“中国航天日”科普宣传活动的海报。该微博一经发出,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评论,这不是因为这两幅海报有多好看,而是因为它们“丑得惊动了团中央”。该微博评论截至2016年10月,转发量高达8 534,评论数4 430条,点赞1 658条。网友的评论也非常有意思。本文截取了该微博中的热门评论,都是用幽默搞笑的评论来表达对两幅海报的“喜爱之情”。

随后“中国航天科工”回应网友评论,转发了一则“海鹰资讯”的评论希望“可以把楼扶正”,“海鹰资讯”的微博认为“航天人的艰苦朴素,体现在方方面面”。

然而,网友依旧沉浸在海报讨论的狂欢之中,把这一话题推向了热搜榜。4月20日,团中央的官方微博了一条自己设计的航天科普微博海报,并表示“@中国航天科工 你们只管上天,其他交给我们”。这一微博收到网友广泛关注,中国航天科工自嘲自己的海报“丑得惊动了团中央”。

此后掀起#帮航天科工设计海报#的微博讨论热潮,网友纷纷献出自己的创意,引发了该事件传播的又一小高潮。

“中航天科工”官方微博评论了“”的海报:解释称其实两张海报并非出自设计人员之手,也没有花费一分钱,槽点虽多,但我们愿同大家一起就此创建一个有趣的话题,为即将到来的我国首个航天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我们深知中国航天承载了许多美好的梦想,我们愿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努力实现。

官微联动,转危为机。在这传播过程中,团中央、中石化等官方微博也加入进来,形成官媒之间的相互联动,并宣传了世界地球日这一科普话题,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现在很多政府机关、国企、官媒等官网微博形成了微博矩阵,在许多热点事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航天领域重大事件发生,都是航天科普传播的一个良好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向公众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其对航天科学的热情。

这次“中国航天科工”的海报是于4月19日,在航天日的前期,这次科普传播的前期本是一次失败的传播,但是通过利用微博引导,顺势而为,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巧妙地化解了危机,为“中国航天日”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预热与推广。

4.2 南航大学生微视频科普创意,让你秒懂航天知识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自媒体团队提供了平台。许多视频制作团队在网络平台上了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趣味化短视频,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目前我国主流视频网站有很多关于科普类的视频,例如优酷土豆、腾讯、爱奇艺、网易等。

在众多关于网络航天科普微视频传播中,一个由南航大学生发起并建立的创意团队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他们自己制作简笔漫画、配音、剪辑,自2013年至今已有20多条航天科普微视频应运而生,点击量累计超过200万。在视频中,“玉兔号”是一个脸颊绯红有点害羞的兔子,月球是望远镜中凹凸不平的脸蛋,各国是月亮热烈的追求者,而中国在50年间也从“没断奶的小孩”成为“茁壮”的大汉。

形象生动活泼,萌化观众,创意满满,微视频的形式也可以覆盖更多的人群,便于在任何地点观看。微视频符合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观看,也可以纳入许多有创意的要素,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更加S满。

5 新媒体语境下航天科普传播的建议

新媒体有诸多优点,如信息海量化、去中心化、即时、移动化等。在这种大背景下,互联网+科普是一种趋势。航天科普从业人员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巧用不同媒体平台,了解公众的需求,发出自己的声音,变革传统的传播机制,提高航天科普的效果。

5.1 创意传播,变革传统科普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渐融合,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航天科普传播需要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媒体为自己的内容服务。由于我国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电视和互联网,并且呈现往移动互联网集中的趋势,传播人员对不同平台要有深刻的认知,选择最优的表现形式。科普传播不仅仅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也要注重内容的生动性。

网民之前对张召忠的一些观点颇有微词,如“海带缠潜艇”“雾霾防激光”等,戏谑称他为“战略忽悠局长”。但本次直播以后,许多网友黑变粉。2016年7月13日8时,海军少将张召忠在B站进行直播,与网民互动。而黑张召忠,B站是出了名的,黑他的视频层出不穷,还有各种系列恶搞表情包。张召忠本人并没有因此介意,还表示希望认识更多B站的小伙伴。

在直播中,张召忠谈论了英国脱欧、南海局势、无人机等问题,语言风趣幽默,很符合网络语言娱乐化特征。本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一度达到75万,直到直播结束后2个多小时,直播间里依然有4 000多人。

在关于直播的构想中,张召忠想用直播“带孩子们看看坦克,看看军营,如果孩子们想当兵的话,得让他看看当兵是怎样一回事,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们”,想用娱乐化的方式接近年轻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个案。目前直播技术、VR技术、微视频技术蓬勃发展,航天科普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增强在场感和互动性,提升航天科普的传播效果。

5.2 把握契机,巧借热点事件传播之势

传播事件可以做议程设置,主动引导公众的注意力。例如“中国航天日”的设立就是一种主动设置公众话题的一种表现。传播人员可以通过议程设置,掌握传播的主动权,引导公众对科普信息的注意和讨论。

但是,当我们遇见一些突发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时候,要学会利用这些热点事件来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一般这些热点事件本身就引起了很多的注意力,舆论热度比较高,公众关注度较为集中,具有很好的传播条件。

本次航天科工的海报事件一开始是属于议程设置,当舆论发生偏向的时候,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主动利用网民对海报的讨论,促进对航天日活动的宣传,转危为机。

另外分析微博的时候,中石化的官方微博“石化实说”也对自己进行了宣传,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借此又对地球日活动进行了宣传。

巧妙借势,可以扩大影响力,航天科普传播从业人员要善于发现这些跟航天相关的热点事件,及时与公众互动,航天科普工作可以更加接地气。

5.3 体制创新,联动各界优势资源

目前国内的科普主体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政府、科技馆、媒体等部门,企业、社区、大学、学术团体等相对较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普传播在这些薄弱领域的发展,例如互联网上果壳网、飞碟说等都是优秀个案。但是这种优质内容相对较少。我国的科技报道与学者之间的联动也相对较少,而且层次较浅。

如果能够把科学团队引进互联网产品之中,科普传播内容会更科学,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网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可以使得这些优质内容传播范围更广、效果更好。

相较于其他科普体系,航天科普传播的体系相对不健全,内容、平台、专业人员、技术等都相对欠缺,在体制创新方面以及对优势资源的配置上,航天科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从业人员也需要对自身的媒介素养加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侯米兰.航天科普的发展建议[J].科技传播,2015(6):143-145.

[2]余舟.科普微视频传播现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7):43-44.

[3]张加春.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的路径依赖与突破[J].科普研究,2016(4):19-94.

[4]邵喜梅.微信传播对科普工作的助推作用研究[J],2015(6):49-53.

[5]王敏.科普型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6]王艳明.中国航天新闻报道的历史演变及转型突围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航天科技论文第6篇

11月14日,第八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2013学术年会开幕式在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航天局、上海市宇航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上海讯泓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徐钫主持。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钱之广,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宇航学会副理事长汪浩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学会副理事长孟光、张伟强,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苏锦鑫,上海航天局局长助理、学会常务理事骆剑,上海航天局型号总指挥、学会常务理事衡刚,学会名誉理事陈欣生、施金苗、恽才兴等出席年会。上海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会、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上海市核学会、上海市科技社团专职工作者协会、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以及上海科学杂志、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科技工作者共12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

论坛以“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为主题,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论坛专题学术交流由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苏锦鑫主持,特邀在此领域学术卓越的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董大南教授作了《国际大地参考框架和它的原点对导航卫星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郁文贤教授作了《导航与位置服务的跨界创新与发展》,上海北斗导航卫星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吾作了《基于时空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学术报告。

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学术年会是上海市科协及上海航天局与上海市宇航学会共同构筑的多学科、综合性、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自创办并列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项目以来,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了上海市科协所属团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年会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届,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航天前沿发展动态、开展综合交流研讨、提升学术能力、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和航天产业化发展的舞台,为上海航天的创新发展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海市科协)

航天科技论文第7篇

载人航天工程不仅仅是尖端科技的集合体,事实上,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这是航天大国和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从军事应用领域看,未来战争必然是空天一体化的战争,谁掌握了太空的制天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中国航天装备能在太空中将两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减速、变轨、接近和对接,意味着中国航天装备具有攻击或捕获敌国军事卫星的能力,这对维持世界长期稳定与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浩瀚的地球外层空间,“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包含四大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

首先,对中国航天设计人员来说,“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的载人交会对接,其技术状态新、安全标准高、涉及技术广、天地协同多,是未来建设空间站必须攻克的难题;另外,“神九”飞船有3名航天员参与交会对接,不确定因素多,所以“神九”飞船在空间运动控制、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组合体载人的环控生保系统以及整个飞船的可靠性等诸多方面都包含着一系列的创新技术。

其次,“神九”飞天,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在这次任务中,“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进入在轨的“天宫一号”驻留,并开展失重条件下的各种空间生活和科学实验,所以,在“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组合体的控制与管理、舱内温控和生命保障等系统协调配合等技术方面包含着一系列创新技术。

第三,“神九”任务要求宇航员在太空停留超过10天。针对飞行时间较长的特点,为了保障航天员健康,避免抗失重环境对航天员健康的不利影响,“神九”飞船突破一些防护措施。如在飞行中,新增了自行车训练器、企鹅服、套带等对抗防护和锻炼用品。另外,因为3名宇航员在太空停留超过10天,所以“神九”飞船考核了地面向在轨航天器的工作人员和物资运输与补给技术。

第四,“神九”飞船首次搭载女宇航员。从航天医学角度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不同,在太空生活期间的生理变化不同,女航天员对环控生保等一系列分系统的要求不同于男航天员。神舟飞船的多项设计考虑女性特点,在“神七”和“神八”飞船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飞行程序设计和在轨运行的生活照料系统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女性需求。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与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及控制工程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神九”飞天将带动整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繁荣。

过去的60年里,航天活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每一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首先,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近代科学过去所积累的知识绝大部分是正确的。天文、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唯物论哲学的主要科学理论过去都是在地球上由观察、实验、抽象和推理得到的,航天事业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些知识在地球以外也是可靠的、正确的和可以信赖的。其次,航天活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地质学是航天探测其它天体的基础,航天探测结果对地质学又产生了重大影响,航天探测通过对月球的直接观察表明,在地球上找到46亿年以前的岩石可能性几乎没有;一批新的学科,如行星地质学和宇宙地质学已经诞生。航天探测对生命科学的触动最大,使得争论数百年的生命起源问题又进入了新的热潮,在航天活动的推动下,宇宙化学已经诞生,为了解生命起源提供新的知识。今天,人们不仅认同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而且竞相实施部级的大科学工程去探测,如为了挖掘生命起源的“种子”,美国曾设计航天器“深度”撞击彗星。

航天产业的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带动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持续近10年,耗资达255亿美元,但投入产出比却高达1:14,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催生了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电子计算机等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体,并衍生出了包括航空航天、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及其它方面的3000多项应用技术成果,并推动了从医药到材料加工等几十种行业的发展,航天工业如今已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领先地位的产业之一。更重要的是,“阿波罗”计划还引领了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繁荣的浪潮,也为此后美国鼓励高校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法案的出台奠定基础。

同样,从“神一”飞船到“神九”飞船,中国航天技术的应用成果已经逐渐开始辐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和精密制造等诸多领域。

“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整个中国大地一片欢腾,载人航天工程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俄国航天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1903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总在摇篮里生活。”著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去年在多伦多大学的讲演中说(2010年):“地球在近两百年里,难免有毁灭灾难,人类要想世世代代的生存下去,必须移民到其它星球上去,所以我支持发展载人航天。”根据近百年天文学理论,地球的资源和太阳的能量总有一天要耗尽的,人类要可持续地发展,必须飞出地球或太阳系;由此可见,载人航天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需要我们人类祖祖辈辈的不懈努力。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尖端科技一般都会通过推进社会文明、积累社会财富来提升人民福祉,矫正社会治理方式,深化现代政治国家观念,并以“人的幸福、人的尊严”为最终旨归。目前,从个人电脑到手提电话,从数码相机到互联网通讯,所有这些都包含着航天科技的结晶,如果离开航天技术,像GPS导航、数字地球、卫星电视与通信等等,每个人的生活都会与“现代化”相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