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术培训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3-26 19:18:37
技术培训论文

技术培训论文第1篇

1.1培训方式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在所有180名被调差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30.0%的技术人员希望采用脱产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而另有70.0%的技术人员希望采用非脱产培训方式进行培训。通过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对于培训方式的需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培训方式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在所有180名被调差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49.4%的技术人员认为培训的时间在1周之内比较合适,有19.4%认为2周之内和1月内比较合适,11.8%认为1月以上比较合适。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除了临床类的卫生技术人员有36.1%认为培训时间在1月内比较合适外,其他三类中,61.5%的公卫类卫生技术人员、57.5%的医技类卫生技术人员以及46.2%的护理类卫生技术人员则都认为培训的时间在1周内比较合适。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对于培训时间的需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技术培训论文第2篇

1.1培训方式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在所有180名被调差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30.0%的技术人员希望采用脱产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而另有70.0%的技术人员希望采用非脱产培训方式进行培训。通过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对于培训方式的需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培训方式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在所有180名被调差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49.4%的技术人员认为培训的时间在1周之内比较合适,有19.4%认为2周之内和1月内比较合适,11.8%认为1月以上比较合适。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除了临床类的卫生技术人员有36.1%认为培训时间在1月内比较合适外,其他三类中,61.5%的公卫类卫生技术人员、57.5%的医技类卫生技术人员以及46.2%的护理类卫生技术人员则都认为培训的时间在1周内比较合适。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对于培训时间的需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技术培训论文第3篇

摘要:农机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机手,其目的是提高农机操作人员运用农业机械的综合技能,提高其技术素质,使他们正确、熟练地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发挥农业机械在抢农时、抗灾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促进增产增效。与此同时,还应特别注意把农业科学技术融于其中,使农机更好地服从于先进的农业科技要求,达到丰产丰收。这是对农民技术培训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关键词:农机;农艺;相结合;农机培训

1农机与农技的相互关系

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农业生产的两大任务,也是农业生产的本质所在。只有通过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培肥这三个重要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才能正常地、稳定地、持续地进行下去。而这三个生产过程中的植物生产与土地培肥与农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土地培肥而言,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才能达到目的。现代农业的土壤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农业机械的合理耕作,给土壤本身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才能发挥土壤这个基本农业生产资料最大的经济效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深耕,深松不仅能增加土壤耕作层的通透性,同时又能增强土壤耕作层与土壤深层的物质交换,增加土壤活力达到抗旱抗涝。而这一农艺措施必须通过农业机械来完成;又如,农业专家力举推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秸秆还田技术,就得靠先进得农业机械来实现。而操纵先进机械得又是人。因此,在对农民进行农机培训时,必须把相应的农技要求、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作用、目的以及对植物生产的影响交代给他们,把这些农业知识结合到“标准化作业”、“机组运用”,机器保养等培训内容中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得重要地位,明确农业机械各种作用、最终要体现在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成果的增长上。这样有利于发挥机手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使用农业机械只是为了提高生产率的片面认识,使他们更自觉地运用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看,没有农业技术要求,农机培训就没有真正的目的,没有农机培训做保证,农业技术就无法实现。如果说,土地是农业的身躯,水是农业的血液,肥是农业的粮食,种是农业的灵魂,那么,机械化就可以说是农业强健的四肢。所以说,农机与农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2农机培训与推广必须适应于农技推广。

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是直接作用于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直接措施,是连续不断地进行,而且新旧科技交替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农机培训与推广却是在农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之后,按照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间接地作用于作物生产。农技是从作物内部挖掘增产的潜在因素,农机则是从作物外部施加某种技术措施促进作物增产。因此,农机培训与推广要与农技推广相适应,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较短的时期内发挥最大的技术效应。

过去,我县农机推广工作举步艰难。一方面是资金有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对新机具不予接受,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新机具的推广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这些年,我们在对机手的培训中,把农业新技术与新机具的推广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农机推广课上,介绍带深施肥部件的精量播种机时,把相应的农业增产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他们认识到这些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减少农业投入,还能增产,由此,我县的农机推广工作摆脱了被动局面。这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农机推广必须与农技推广相适应,同时两者又不可分离,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3农机与农技培训同时进行,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县级农机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机操作人员,他们在生产中,不但要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同时,还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二者不可缺一。只有正确、合理地把农机与农技同集约化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机与农技发挥各自的最大效应,才能把握住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进程。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这一特点,我们对驾驶员复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一是把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结合教学,使学员认识农机作业高标准是实现农技标准的根本保证,从而提高学员对农机作业必须服从于农技要求的认识和自觉性,增强他们对机具状态要求标准化和更新机具的积极性;二是讲土壤耕作制度,并把蓄水提墒这一抗旱保苗的农业技术结合其中,使学员认识针对我们现有的水利设施和资金状况治理我们地区春旱秋涝的根本途径使靠我们的机械化为土壤建立一个“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蓄住天上水,用好地下水,实现春旱秋防,秋雨春用,达到农业生产稳产丰产;三使聘请懂农技的农业专家为学员讲农机与农艺课,使学员真正懂得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同时还让学员掌握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受到了学员的欢迎。过去复训班课程内容不好选定,主要是参训者有新驾驶员,还有不分老驾驶员,所以上课时,难免出现重复听课者,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睡觉现象,课程内容调整后,学员学习兴趣很浓,尤其在听“农机与农艺”课时,不但认真听、认真记,下课后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原因是,过去我们忽视了我们的培训对象不仅是一个机械操作者,同时还是一个农业经营者这一点,而往往农业部门的培训又不包括农机驾驶人员。因此,通过实践,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从发挥农业机械最大效能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角度,都必须使农机培训与农技培训同时进行,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机推广与农技推广的普及率和转化率,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以适应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农机培训与农技有机结合,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技术培训论文第4篇

2月16日及3月17日,学会分别在广州中船文冲船坞有限公司及广东新船重工有限公司举办了“科技论文及技术总结撰写培训”,分别邀请了原广州航海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苏曙及原广船国际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工洪和平任授课老师。两场培训共吸引了近120名科技人员参加。本次培训活动旨在帮助科技人员提高总结工作成果的能力,规范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引导科技人员更好地总结技术创新、技术改进和技术突破的经验,通过总结形成知识积累和提高,力求通过培训不仅能够提高科技人员个人能力,也为企业的管理提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除了走进企业开展培训,今年二季度,学会还将在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革新路126号)举办一期面向各企业科技人员的集中培训班,欢迎各会员单位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具体报名事宜请关注学会微信公众号。

技术培训论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教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于教师培训中,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相对立的。狭义上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本文通过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提出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一、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与实际脱节。

一方面,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信息技术仅仅是众多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由于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过于强调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其结果是难于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过分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盼望以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他们忽略了,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地转变教师对整合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也不能教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

2、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于2001年起先后办起了部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学一线的教师。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也在我国的18个省市办起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实际上,能够胜任教师培训任务的师资是相当有限的,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着培训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库匮乏等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从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有以下作用:

1、促进被培训者内化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

不少人认为教学案例是特殊的典型的,表现为某时某地的教学情景,不能传递理论的知识。事实上,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主任兰格德认为,案例会促使被培训者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的思考。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来讨论新的案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被培训者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本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

2、促进被培训者对教学中问题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被培训者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同时,当被培训者认出案例中所描述的“此时此地”事件并与之产生的共鸣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他们就逐渐养成分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

3、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被培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被培训者大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创设机会让被培训者接触整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被培训者头脑风暴式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被培训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方式,促使工作创新。

现实教学中,被培训者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与同事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实际教学问题讨论的氛围,通过案例的讨论和被培训者实际整合教学问题的讨论,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同事是如何面对整合问题的,他们的对策是什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被培训者渐渐融入讨论中,开始把自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整合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评论性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被培训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

案例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两种类型:

1、被培训者观摩案例并进行讨论。

在这类的案例教学中,被培训者是通过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案例来进行讨论的。旁观者清,在真实的问题前面,被培训者得到了像专家般进行思考的机会,从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2、被培训者作为亲身体验者直接参与案例的教学和讨论。

与第一类的案例教学不同,这类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双方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并亲身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培训者可根据被培训者所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进行分组,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培训者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把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表达新观点,交换各自意见,并可介入作适当的引导。与此同时,被培训者要积极地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完成教学后,培训者组织并促进被培训者就他们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课堂模拟,被培训者不仅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熏陶,学到了整合的方法,还领略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乐趣,促使被培训者从技术的个人运用到使学生参与使用技术整合观念的转变,得益良多。

同时,培训者从被培训者对该课的讨论和反思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进而设法地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学相长,双方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是案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案例

在教学目标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案例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都可以作为案例。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则是基于一定学科教学目标,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亲身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3.被培训者的课前准备

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被培训者往往是观众。但是案例教学要求被培训者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案例,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案例,可以向被培训者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被培训者的注意。

2.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问题可以由被培训者提出,也可以由培训者提出。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问题有:

=1\*GB2⑴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2\*GB2⑵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

=3\*GB2⑶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

=4\*GB2⑷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

由于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培训者可以把被培训者分成4~5人的小组,按照教学的目的,引导被培训者讨论相关的问题。当被培训者提出不同的整合方案时,培训者可引导被培训者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排除不合理的整合方案,确定最佳的整合方案,待小组讨论后,培训者可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共鸣。当然,当被培训者提出的方案大致一样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培训者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被培训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

3、总结评述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完毕后,可以由培训者进行总结,也可以由被培训者进行总结,培训者补充。总结面要广,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并进一步引导被培训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阶段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单靠案例讨论的形式,其成效是远远比不上其他职业培训那么突出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反复讨论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案例教学必须走:案例讨论——反思——亲身实践+同事互助辅导(peercoaching)的道路。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因此,课后,培训者要及时地向被培训者布置反思的任务,让被培训者对课堂讨论、案例内容或者是自身的教学进行自省。同时,培训者要给予理论的指导。

在接受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自省后,被培训者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者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安排环境和理论技术支持,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内容可参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项目的内容,被培训者可在培训者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训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价

对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一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考察,即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做出对理解案例有帮助的,提出其他人没有提到的方案等;第二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者可布置案例让被培训者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三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培训者可有关整合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规范,英特尔未来的评价标准等。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案例质量评价、课堂讨论评价和培训者自我评价。课堂讨论评价是案例教学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积极的讨论是必要条件,培训双方要认真评价案例的质量和课堂讨论情况,培训者要不断地反思,做出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课程的评价

培训课程的评价要求被培训者和审查委员会的共同参与。被培训者是培训课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评价对培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培训者可以从平常的提问、交流以及调查问卷中把握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和期望。

五、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我国有句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切实有效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1、案例来源要真实准确。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将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2、案例要典型生动。所选案例要与教学联系紧密,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案例要能反映现实,充满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述离奇古怪的案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其实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列举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某些基本观点和。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深入透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包含的方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3]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与实践的桥梁。开展案例教学将成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家讲座法,微格教学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参考】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技术培训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青海省教育厅对青海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1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我校全体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2.1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良好环境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新型师资队伍创造物质条件。根据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环境的初步统计,学校自1997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注重信息环境的建设。如今我校已有五间多功能多媒体教室.两间学生上机操作机房,共76台计算机,一间教师电子备课机房,总计105台计算机。预计我校在2006年底将使各办公室及学生教室完成网络布控使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得到更好地完善;这为我校教师能够在今后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网和卫星电视网,以及计算机多媒体和多媒体优化组合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创造了良好地环境。

2.2信息化教学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所谓硬件就是教学中的一些辅助工具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购买到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但是就算学校有着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了它所应该发挥的潜能,失去它们的价值。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教师都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的观念,不能把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在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源头就很难有机会直接学习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教育就会影响一代人。

2.3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观念

我校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首先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观念的转变,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自我学习和学习的实践者。比如,在我校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用传统教学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或教学质量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根本没有运用信息化教育观念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以转变教师信息化学习观念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学改革不只是改革传统的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学习的观念。

2.4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

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教会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教师培养成为“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信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自身视野。目前,我校教师很少能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在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因此,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环境的物质基础之上,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自学意识,能使教师自觉能动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3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本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了我校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作出了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使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根据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有着朝气蓬勃、年富力强,并且基本掌握了常规教学手段的特点。但形势的发展,迫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只停留在传统的槽臼里。要适应当今培养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在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取得了好的效果。针对我校信息化环境的基本情况,只有在学校才能有设备进行培训和练习。所以我们常年安排在学生课间活动一个小时的固定期间内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操作技能并辅以理论的学习,平常课余随时开放学校教师电子备课室机房,供学校教师巩固与练习使用,并辅导答疑。

3.3信息技术培训采用考评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学校长期的工作,在每一个培训阶段完成后对受培训教师进行考核与评分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是为了了解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培训内容,评分是为了教师之间存在竞争意识,能够有一定的压力去学习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在考核与评分中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培训计划,使受培训者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进,使之更能适用于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论文第7篇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为保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全国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随着培训工作的展开,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与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受训教师的深入交谈,亲身观察以及反思,发现当前培训中存在不少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领导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称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发的通知中就把这次培训称为微机培训,致使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与以往的各种计算机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了。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认识和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与受训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反映所在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此次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校内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时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心理,积极性不高。多数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模式比较单一。这次培训在推进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认识,从需入手,促进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并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非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二)关注受训教师需求,以受训教师为中心,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增加校本培训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过程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所以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应该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权变性,培训方式宜丰富多样,组织上要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增加校本培训是最佳的选择。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可以填补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三)组织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使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得到良性发展